我认为,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并不纯是“诗歌形式”问题,而是他的生命态度、生活遭遇与他对诗歌艺术的执著密切结合的结果。.作为一个诗人,不断成长的艺术体现的就是“苟日新、新、又日新”的积极的生命态度。.把这一...
假如我与杜甫生活一天(三)《假如杜甫上战场》“喂,狐狸,你说为什么抓壮丁时没抓着杜甫呢?”刚学完《石壕吏》,河马就一脸不解地跑来问我。“我也正纳闷呢,你说杜甫当时也正值壮年,总比老太太要有用得多吧。
”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基于上述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倾向,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也达到了他以前的诗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文学类论文范文拿走不谢杜甫草堂诗中的“淡”及形成原因摘要: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生活相对安逸。诗风转向抒情与闲适类型居多,多为记录诗人当时闲淡朴实的生活以及恬淡旷达的心情,将生活哲理及内心感悟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1][2]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天宝三载夏,李白与杜甫首次相见,结伴打猎;次年,他们二度小聚;之后便各自沉浮于命运,无缘再会。文士往来原本平常,尤其在骑马仗剑走天涯的唐代。但因为当事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这段交往便被后人越来越关注。
话接上篇,杜甫跟李白惺惺相惜,有着神仙般的友情,杜甫一生中给李白写了很多首诗,流传下来的就多达13首,仔细翻一翻史料也许还会更多。而李白呢,他一共就给杜甫写了三首诗,其中一首还是玩笑诗。听说过李杜的朋友应该都有所了解,杜甫经常在自己的诗作里面提到李白,对李白的敬仰...
论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方式异同摘要:被后世敬仰的唐代两位著名的诗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著作。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诗人。本世纪学界逐渐改变了以前多用封建观、文艺观评价和研究杜甫生平、思想和诗歌艺术的学术传统,代之以民主思想评判和现代艺术分析,取得了十分可观的进展和成绩。
关于杜甫的集大成之成就,早自元微之的《杜甫墓志铭》、宋祁的《新唐书•杜甫传赞》,以及秦淮海的《进论》,便都已对之备致推崇。此外就杜甫之一体、一格、一章、一句而加以赞美评论的诗话,历代的种种记述,更是多到笔不胜书,至于加在杜甫身上的头衔,则早已有了“诗圣”与“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