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第二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论文
本文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历史事实为主线,具体分析了国共两党在“互谅”基础上客观存在的处理矛盾与的有效合作组织形式——“多层面商谈形式”,并通过对这一合作组织形式在国民党“一党训政”下,长达10余年历史作用的深入研究,说明这一合作组织形式的形成、扩展和终结都具有其历史...
两次国共合作中的中国共产党.doc,两次国共合作中的中国共产党作者:李百齐文史哲1997年10期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曾和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国民党进行过两次合作,即发生进行于国民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产生存在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第...
摘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期间,中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逆转。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挽救民族存亡,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合作抗日;共产国际转变指导方针,积极促进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也改变下层统一战线方针,为建立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苏联面对日本侵华可能...
“皖南事变”与战时国共关系背景概述截然不同的合作态度积极的共产党与消极的国民党。1937年2月10日,中共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发表了《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了国…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关系.doc,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关系摘要:本文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分析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情况下,从对立走向合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中与时事政治最为相关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与对抗,直至最终一胜一败。两和两战,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意识形态不同注定了国共不是一路人,但是在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催生了国共合作,第一次为了革命,第二次为了抗战,说到底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与复兴。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以广东为根据地的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形成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大革命.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三、判断题1.北洋军阀是在清末由袁世凯一手培植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对2.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三大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对3.中共一大制定了民主革命4.
《第二次国共合作启示录》这本书上说:十余次秘密接触,经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国共两党在淞沪战场的隆隆炮声中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妥协和合作;此后数年,两党谈谈停停,军事磨擦不断,皖南事变将合作关系推向破裂边缘;太平洋战争爆发又使两党重坐在一
今天,《党课开讲啦》专栏推出“百年奋斗”系列《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西安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对华侵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但是,国共两党始终未能制定出双方都同意的成文的政治纲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并不...
最简单的逻辑就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国共第二次合作之所以会形成就是由于国共当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就是他们合作的政治基础,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中华...
项代教青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政治基础之分析焦以爽(沧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摘061000)要: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抗日救亡。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民党...
[摘要]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不朽历史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业绩,有很多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子孙认真总结与汲取的东西。统一的民族观念是推动国共两党合作的社会基...
【历史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
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A.“联俄.联共.扶助农……【查看更多】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材料一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中共中央希望以宣言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虽然表示同意国共合作,但对中共代表在庐山的活动仍加以限制。这时,蒋介石、汪精卫正邀请全国各方人士在庐山举行谈话会,中...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政治基础”.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均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一定关系,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的主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论文的问题>>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