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氮”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氮的P-T相图,体现了固态氮在压致解离过程的对称性破缺与路径依赖特性,对深入认识...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
一氧化氮发现的故事.doc.一氧化氮发现的故事!.1980年美国药理学家Furchgott以其精妙的实验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指出乙酰胆碱(ACh)的舒血管作用依赖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随后他们又发现缓激(BK)等多种扩血管物质的作用也是通过类似的机理...
相关结果6月3日以题为“Nitrogeninblackphosphorusstructure”发表在ScienceAdvances上,并被选为当期的四个featuredarticle之一。褶层聚合氮的发现为氮基二维材料和高能量密度聚合氮的近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论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
据《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ManagingnitrogentorestorewaterqualityinChina报道,中国人为产生的氮进入淡水的速度几乎是“安全”水平估值的三倍。这项研究估算了从1955年到2014年,中国各地的水体中氮的排放水平,发现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多数省份的水体氮浓度都超过了水质标准。
文章目录微生物构成的氮循环网络大纲摘要亮点名词解析背景和内容概述Box1|氮全球生化循环圈:全球的氮库存、氮转化过程、氮通量图1|微生物转化氮化合物图2|催化氮循环中关键的四种反应的酶氮转化反应固氮作用氨氧化成羟胺羟胺氧化成一氧…
发现土壤碳氮耦合新机制.近日,记者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人员在土壤碳氮耦合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土壤氮矿化、硝化与土壤有机碳...
新研究发现岩石也能释放氮.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上植物所吸收的氮都来自大气。.但一项美国最新研究指出,自然生态系统中高达26%的氮来源于岩石,其余的则来自大气。.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土壤和植物中氮的积累量比大气所能提供的要...
全球氮循环新理论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同位素技术的新贡献期第2O卷第22013年3月安全与环境工程Safety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Vo1.2...
12月5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徐国华课题组在《当代生物学》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氮素对水稻抽穗开花的影响十分复杂,是谷氨酰胺(Gln)、而不是无机铵(NH4+)直接诱导水稻开花,氮素过少和过多均会抑制开花。氮肥多一定会贪青晚熟?
该论文以题为“Dominoeffect:goldelectrocatalyzinglithiumreductiontoacceleratenitrogenfixation”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博士生高麟峰和曹媛。论文链接:
这项生理学或医学界最高荣誉之所以授予这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一氧化氮(NO)是心血管调节血压和血流的信号...NO发现的经历1953年Furchgott士发表了首篇ACh和组胺致...
值得注意的,新发现“熊猫氮”的结构特性与现有理论预测高压相(20种以上)皆不匹配,因此需要进一步考虑高压亚稳相的动力学稳定性。虽然“熊猫氮”完整结构信息尚...
一氧化氮发现的故事!???1980年美国药理学家Furchgott以其精妙的实验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指出乙酰胆碱(ACh)的舒血管作用依赖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随...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团队发现,中国超级稻增产关键基因DEP1在水稻氮高效利用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从而找到一条在保证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提...
内容提示:PopularScience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第11期一氧化氮的发现历程朱晨兵(安徽师范大学;安庆一中,安徽省246004)摘要:一氧化氮,曾经的...
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差一点都不行哦,不然早就有人发现“黑氮”了。科学家的这次发现,引起了诸多关注,未来这项技术成熟之后,将会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使用,大大提高电子设备功能。...
关键词:嘧啶,色烯,吡啶,喹嗪,抗癌,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乙酰胆碱酯酶中山走学博士学位论文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及药物活性研究Title:Synthesisandmedicinalrese...
ouaSicrePplcne科科学大众·学教育03121年第1期一氧化氮的发现历程朱晨兵(安徽师范大学;安庆一中,404安徽省260)摘要:曾经的大气污染物,一氧化氮,硝...
据《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ManagingnitrogentorestorewaterqualityinChina报道,中国人为产生的氮进入淡水的速度几乎是“安全”水平估值的三倍。这项研究估算了从1955年到2014年...
在文章发表前,多数微生物学家不相信会发生厌氧氨氧化。但这之后,该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厌氧氨氧化菌在地球氮循环中也有了它们应有的位置。氮循环可以将稳定的氮气转换成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