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陈植锷先生论文集目录
纪要:“人文研究的传承与创新——纪念陈植锷教授70周年诞辰学术座谈会”编者案: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端赖于人文研究者的坚守和发见。陈植锷教授(1947-1994)以博雅弘辨之才,怀铅握椠,寒暑笔端,著书数尺,泽惠士林,是新时期文史研究的佼佼者。
历史书籍《北宋文化史述论(精)》作者:陈植锷著,出版社:中华书局,定价:88.00,在孔网购买该书享超低价格。《北宋文化史述论(精)》简介:本书以“宋学”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
2017年12月30日,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召开了座谈会纪念陈植锷教授(1947-1994),探究“人文研究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陈植锷先生也许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存在,然而对于先生的同学而言,则是亲切的存在。
纪念陈植锷教授诞辰70周年:人文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陈植锷先生也许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存在,然而对于先生的同学而言...
陈植先生在文集中始终呼吁将园林学、城市绿化等学科词汇命名改为“造园学”。认为造园包含园林,远远广于园林。造园应当从庭园出发,走向自然;认为造园并不附属于建筑学,应该是的学科。
入门指导:陈振《宋史》(过一遍基础知识点)代表性专著:邓小南《祖宗之法》、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还有李超的《宁宗朝前…
如果陈植锷先生结合他的《诗歌意象论》,发挥其对中国唐宋诗词研究专长,进一步深化探研,必有妙理的学术思想新发现与新视野思维的表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中国古典文学教授松浦友久博士认为陈先生的“《唐诗与意象》一文,预示着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祝总斌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在线阅读全文或下载到手机。祝总斌先生1930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少时少年随家人居于湖北武汉。后移居北平,在华北文法学院中国文学系学习。1949年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作。1954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在法律系,后转入历史系。
内容简介:《传承交融: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选录了“传承与交融: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理论博士生论坛”中的论文83篇,共分为4个部分,包括陈植造园思想传承;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当代园林实践探索;园林植物研究应用。
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是2009年出版的书籍,作者张青萍
作者:陈植锷著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03-01版次:1ISBN:9787101036664定价:9.00装帧:平装开本:32开纸张:胶版纸页数:136页正文语种:简体中文分类:国学古籍>历...
邓广铭先生在书前的序引期待说:“我热切希望,陈植锷同志如能继此论文之后,再把他论述的时限延伸而及于南宋,更把他所论述的课题,由儒学、理学、文学等精神文化而扩及于由两宋人士所...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稿邓广铭包伟民宋朝财政管理体制简论邓广铭1987韩光辉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人口地理研究侯仁之、仇为之王邦维义净《南海寄归内法...
《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book.ccelib/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0269834&d=57E19040470C1DDDD633B887DB3E758C&fenlei=0903030103&sw=%22%E8%A... .new-pmd.c-abstractbr{display:none;}更多关于陈植锷先生论文集目录的问题>>
根据表意功用的不同,陈植锷先生在《唐诗探讨意象之前,我们得了解意象的类别。根据表意功用的不同,陈植锷先生在《唐诗探讨意象之前,我们得了解意象的类别。根据...
第二、三章实际上都是回归语境的思路,比如说古文运动,不止欧阳修一路,在他们之前,另有以险怪为追求的太学体一路(这一点陈植锷先生其实已经拈出来了),再比如一般文学史叙述,会勾勒柳开、穆修到欧阳...
根据表意功用的不同,陈植锷先生在《唐诗和意象》一文中将意象分为三类: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7〕。我个人觉得这个分类的标准非常合理,且利于对...
根据表意功用的不同,陈植锷先生在唐诗和意象一文中将意象分为三类: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7。我个人觉得这个分类的标准非常合理,且利于对刘长卿“...
硕士学位论文唐代思乡诗之意象研究姓名:孙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陶新民201104中文摘要主要功能,并参照陈植锷先生的《诗歌意象论—...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三月第一版.郭齐家,顾春,《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范焕之,李震洲,《宋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