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草本”与“定本”问题——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补说范子烨1936年,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提出,陶渊明的经典名文《桃花源记》有《搜神后记》本和《陶渊明集》本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本,认为前者是"陶公草创未定之本",后者是"增修写定之本","二者俱出陶公之手"。
陈寅恪先生的论文发表在1936年,那时正值中日全面战争的前夕,「战乱下如何生存下去」成为国民最为关心的话题,他在这种大背景下展开对桃花源——这个被视作人们躲避战乱之所的研究,同时在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应对战争。
例如: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几乎受到初中教育的人都会背。一向被视为文学材料,没有史料价值。可以陈寅恪独辟蹊径,指出《桃花源记》既是寓意之文,又是纪实之文。
《金明馆丛稿》分为初编、二编两部,收录的文章大多是陈寅恪先生关于中古史问题的论文。陈寅恪先生被称为“教授的教授”,诚不虚也。他的文风很硬,给人以一种“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的感觉。其记忆力超群,精通多…
陈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记旁证》一文发表于1936年,早于唐长孺先生《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20年。.但两位先生写文章时的年纪很接近,都在45岁左右。.陈先生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因而他“就纪实立说”,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四点...
《金明馆丛稿初编》为史家陈寅恪之论文集,收入作者手定的重要论文共二十篇,包括《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桃花源记旁证》《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涉及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942年6月,陈寅恪从香港到桂林的广西大学,在此任教一年,其间撰写了《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的论文。《五柳先生传》也是一篇重要的作品,篇中讲述性嗜酒的一节,便是远承阮(籍)刘(伶)遗风,表达与…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故别拟新…
陈寅恪先生史学论文集从事汉唐史研究无法回避的经典著作简体横排版陈寅恪著作《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真实存在吗?隋末唐初的“山东豪杰”是不是现在的山东人?诗仙李白居然是“歪果仁”?涵括20篇重磅论文,史料详实,条分缕析,抽丝剥茧
读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和唐长孺《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小结陈先生将《桃花源记》的历史叙述放在刘裕入关灭后秦之时,此刻正处于战争时期,陈先生自然会将坞堡放在战乱的背景下,而忽略了坞堡除却集团所建,躲避战乱外,尚有为朝廷所立防御
顺着这个思路,张伟然于2004年1月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学问中的证与悟——陈寅恪、唐长孺先生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他对陈文与唐文的不同作进一步发挥,认...
陈寅恪《桃花源记》的考证重点在中国的迁徒文化,迁徒文化在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的文化,但是与西方性的迁徒文化不同,中国人的迁徒只是文化的载体,或者说中国的迁徒文化具...
那么,在精于考证的陈寅恪眼里,这历史上的桃花源究竟是在何处呢?陈寅恪认为它并不是纯粹虚构,而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地方,这就是晋代北方地区的坞堡。所谓“坞堡”就是古人用来避难...
陈寅格则明确表示,即使桃花源记》中的秦非指苻秦,但未有坞壁,何能有《桃花源记》之事实上存在的理由?显然,在纪实...
论文查重开题分析单篇购买文献互助用户中心陈寅恪、唐长孺与《桃花源记》研究来自维普期刊专业版喜欢0阅读量:6作者:陈瑞青,王德霞展开摘要:陈寅恪...
上文说到陈寅恪先生作《桃花源记旁证》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悟,既如此,他在表述过程中笔端便显得异常跳宕。文中逞才使气、领异标新的地方屡见不鲜。如开头所谓《桃花源记》“其为纪实之文...
[6]陈寅格:《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1980年版,第80页.[7]赵丽明:《中国女书合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26页.《桃花园记并诗》范文桃渊明的桃花园记参...
1926年春,国学研究院招聘导师,梁启超特向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启超答:“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曹云祥又问:“那他有什么著...
内容提示:◆史学纵横◆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孙继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1936年1月,陈寅恪先生于《清...
陈寅恪1936年的《桃花源记》旁证认定桃花源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学象征,所谓“桃花源”是的确有可考的原型的。陈氏于此给出了详细的逻辑梳理:东晋戴延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