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术参考网 > 陈寅恪论文中世纪西方中国
由于陈寅恪对西方的中亚(西域)语文学研究有非常好的了解,使他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之西域的研究,超越了以清乾嘉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汉学研究的成就,把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语文学”的乾嘉考据之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陈寅恪中国中古史理论体系的建立作者:朱溢作者简介:朱溢,新加坡国立大学。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容提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寅恪学术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中国中古史研究,并致力于探索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线索,这体现了他对主流历史学界以国际东方学的...
中国向来具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如陈寅恪在诗文中对中国历史的钩沉,丝毫不亚于达恩顿利用民间文学对法国启蒙时代民众历史的建构,并且带有方上的主动。正如他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所表达的:自己“一衰废之年,钩索沈隐”。
原文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引用请据原文并注明出处。编者按:2020年7月,适逢陈先生诞辰130周年,《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推出“陈寅恪先生纪念特辑”,谨以此笔谈栏目纪念陈寅恪先生。作者简介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陈寅恪是史学大师,其学问得到了几乎众口一辞的高度评价,却常有人说他文章写得不好。胡适就说:“读陈寅恪先生的论文若干篇。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实在写的不高明,标点尤懒,不足为法。”(《胡适的日记》)后来,钱钟书也表示,陈...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1902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0至1924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读书并研究。通晓东西方多国语言,尤精于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
中国几乎只有陈寅恪才是有资格的预流者。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发现和运用,使中国学者在这些领域里有独特的发言权,但是只有那些同时具备西方学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人,才有能力与西方学者对话。在中国当时也几乎只有陈寅恪才是有资格的对话…
上周五所论及陈寅恪所论中国中世纪一问题,之后又看了我们的聊天记录,发现当时在聊的时候,我在理解上除了点偏差,你是问:中国的中世纪是指什么时候?我误解为问中...
陈寅恪先生(1890-1969)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成就极其卓著的史学家,对中古史、佛教史和语言学等领域有着开创性贡献,对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他生前长期处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寅恪学术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中国中古史研究,并致力于探索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线索,这体现了他对主流历史学界以国际东方学的潮流来指导研究的做法的反思。他的最大...
陈寅恪有关中国中古史的学术论题全面总结陈寅恪的学术论题及其价值取向,不是本文能力所及。由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文集影响广泛,所论问题也相对集中,以下主要以此次新辑的...
陈寅恪先生回国后之所以立即名满天下,主要是因为他在西域史地之学中的造诣以及他发表了那些无人敢于涉足的学术领域的论文。这样的学术领域正是国际东方学界的“潮流”。中国几乎只有...
陈寅恪之诗篇充分反映了陈氏之精神气质及文化内涵,陈氏兼具文学与史学之双重素养,所以其对文学与史学之研究常常贯通其中,比照参考,再兼西方诸国之留学与研究经...
学术界最近注意到陈寅恪其人其学,但是人们对这位学家的了解还有限,陈寅恪的基本文化态度,就是是不忘记本来民族之地位认为。同时对于费正清的坚持运用历...
陈寅恪本人很谦虚,学校要他填写履历表,在“教课研究专业范围”这栏中,当时已经失明的他仅让助手填写“中国中古文史之学”,在“懂何种外语”一栏中只填写“德语”,对他掌握的其他外语...
2014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ujiangUnivem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73期)(SumNO173)陈寅恪治史方法中的西方史学理论...
陈寅恪先生的治学道路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09年以前即20岁以前,是他在国内求学时代(虽然曾短期赴日本),为陈寅恪学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奠定了他的中国传统国学根基。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