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涛,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近年来尤其关注中国现代美术在战争和社会变局之下的制度转型与媒介竞争现象。沈森,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讲师、自由评论人,策展人。
蔡涛|关良、谭华牧、丁衍庸的现代艺术实践与“东洋回顾”现象.本文原刊《文艺研究》2018年第8期。.敬请关注。.摘要三位广东出身、并在日本大正后期留学的中国艺术家——关良(1900—1986)、谭华牧(1896—1976)、丁衍庸(1902—1978),他们归国后在...
美术文献:学术性展览不可或缺的资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美术文献:学术性展览不可或缺的资源.2019年04月08日14:23来源:美术报作者:蔡涛字号.打印推荐.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巫鸿教授曾有一篇访谈《在中国的美术馆,你看不清世界》,一...
蔡涛,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供职于广东美术馆。研究领域包括中日近代美术交流、战争与视觉文化、新中国美术史,近年来尤其关注战争和社会变局之下中国现代美术的制度转型与媒介竞争现象。
1438554454@qq博士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美术史广州美术学院学士美术史南京艺术学院中日近代美术交流、战争与视觉文化、新中国美术史,近年来尤其关注战争和社会变局之下中国现代美术的制度转型与媒介竞争现象。
2019年《美术史与观念史》征稿启事(附:1-20册目录).2019-05-0215:39:14来源:艺术史与考古作者:南师大美术学院.分享到新浪微博微信腾讯微博豆瓣QQ空间.《美术史与观念史》征稿启事.(长期有效).一、《美术史与观念史》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刊...
2019年《美术史与观念史》征稿启事(附:1-20册目录).2019-05-0215:39:14来源:艺术史与考古作者:南师大美术学院.分享到新浪微博微信腾讯微博豆瓣QQ空间.
20世纪西方的中国美术史方研究.东南大学硕士论文摘要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美术史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意义的艺术史学科分支,其学科的发展、视域的扩大和方法的创新与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高校与博物馆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密不可分。.纵观20世纪西方...
李慧闻(CeliaCarringtonRiely),博士论文研究董其昌,主要关注董其昌的书法。现居法国。密歇根大学爱华慈(RichardEdwards),密歇根大学教授。梁庄爱伦(EllenJohnstonLaing),1967年密歇根大学远东艺术史博士。现为俄勒冈大学美术史系教授。
鹤田武良:近百年中国绘画研究与我.首先,在这次我的近百年中国绘画相关图书入藏广东美术馆之际,我希望向美术馆的王璜生馆长、一直为此操劳的研究部的蔡涛先生、典藏部的各位,以及促成此次契机的广州美术学院的李伟铭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自...
作者蔡涛;作者单位原文格式PDF正文语种CHI中图分类J120.9;原文服务方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关键词相似文献中文文献外文文献专利1.门缝里的大江大海...
摘要三位广东出身、并在日本大正后期留学的中国艺术家——关良(1900—1986)、谭华牧(1896—1976)、丁衍庸(1902—1978),他们归国后在油画、水墨画之间展开的日常性的跨媒介实践,提...
ArtWorid:2005年第一届摄影双年展,你写了文章讲《摄影·广东--自1839年以来的回顾》,今年第二届双年展,你写了文章《美术馆与摄影》,都着眼在历史的梳理.尤其是...
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日)鹤田武良著陈莺,蔡涛译美术理论爱阅》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买图书,到京东。网购...
2017级博士生蔡涛(导师:刘玉堂研究员)的论文被JournalofPhotochemistry&Photobiology,C:PhotochemistryReviews(SCI2017IF=15.325)接受TaoCai,Yu...
结合展览及谭华牧的作品,蔡涛总结了“画日记”的几个特点:1、从“画日记”提供的丰富素材,可以看出画风的适应性变化——从衔接早期的现代主义画风,逐步衔接了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风...
摘要三位广东出身、并在日本大正后期留学的中国艺术家——关良(1900—1986)、谭华牧(1896—1976)、丁衍庸(1902—1978),他们归国后在油画、水墨画之间展开的...
硕士美术史广州美术学院学士美术史南京艺术学院中日近代美术交流、战争与视觉文化、新中国美术史,近年来尤其关注战争和社会变局之下中国现代美术的制度转型...
导师:蔡涛作为商业美术主力军之一的擦炭相,为何会在中国近代美术史的叙述体系中成为末流?本文对擦炭相进行溯源,寻找擦炭相曾拥有的艺术身份;继而在东亚殖民主义语境中比较“西...
(作者蔡涛系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原文发表于《文艺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