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其因证机治与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不同,在研究探讨古今医贤治疗痹症论述的基础上,结含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提出如下见解。 1.肝脾肾气血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其病程长,其病理因素初起主要为禀赋素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病。《素问·痹论》所述,“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关节皆赖肝肾精血濡养。邪客筋骨,筋损伤肝,骨损伤肾,肝肾损伤则筋骨失养,肌肉不充,而致关节拘急掣痛,屈伸不利,甚则导致肌萎、筋缩、骨损、关节畸形僵硬、行动艰难等功能严重障碍。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脾虚则痰湿内生,湿痰互结,肆虐作祟,流*肌肉经脉可见体重节肿、关节积液等,所以肝肾脾气血亏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又因为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必有外邪为之引动,风寒湿热之邪的反复侵袭,深入经隧、骨骱,经脉不利而成瘀血,湿浊粘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则留著关节,瘀阻经络,形成骨节僵硬肿胀、畸形,日久难复。故曰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机制,病变机制可归纳为“虚、邪、瘀”三者。 2.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治本大法 由于本病顽固,病程长久,病因以肝脾肾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故治疗上以滋补肝肾、补气益血、调补脾胃为主,佐以清热毒、祛湿浊、祛瘀血、化痰浊、搜风剔邪、宣痹定痛的治疗大法。补肾以仙茅、仙灵脾、蚂蚁、杜仲、菟丝子、牛膝为主,同时辨阴阳之亏虚而分别选加,偏阴虚加女贞子、龟板,偏阳虚加附片、肉桂、补骨脂;养肝宜用熟地、当归、白芍、木瓜、鸡血藤、桑寄生;健脾益气选黄芪、白术、党参、山药。肝脾肾同健,则痹病自歼;祛风用威灵仙、全虫、乌梢蛇、桂枝等;清热毒祛湿浊宜用防已、薏苡仁、石膏、知母、苍术、黄柏等;祛瘀生新化痰通络用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白芥子、僵蚕等;活络止痛用络石藤、海风藤、清风藤,甚者用麝香、马钱子、蜈蚣、全蝎、细辛等。 经多年临证筛选,自拟扶正蠲痹汤,疗效满意。处方: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0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方中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配合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补气,脾旺则湿自去;菟丝子、二仙温补肾阳壮督;桂枝温经散寒,运行气血,开闭达郁,促进邪毒速去;白芍和营敛阴,润养筋脉;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灵仙为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要药;防己除湿通络定痛;姜枣调和营卫,以利血脉;炙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还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肝肾,健脾益气,散寒祛风除湿,祛瘀通络定痛之功。 加减:疼痛甚者加蜈蚣二条、全蝎3克(为末冲服);偏风盛加防风、乌蛇、羌活、独活各10克;偏寒盛加熟附片10克、细辛6克,甚则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偏湿盛加苍术12克,苡仁30克,海桐皮、木瓜各10克;偏热盛加石膏30克、知母、秦艽、地龙、络石藤各10克;肾虚症明显加破故纸30克、鹿角霜15克;顽痹日久酌加水蛭、露蜂房、穿山甲、土鳖虫、千年健各10克;屈伸不利者酌加伸筋草15克,路路通、木瓜各12克;麻木者酌加僵蚕、半夏、南星、白芥子各10克;红斑、结节者酌加丹皮10克、丹参20克、皂角刺、甲珠各10克;下肢痛加川牛膝、独活;肩臂痛酌加天仙藤、片姜黄;颈项痛酌加葛根、羌活;背脊部痛加狗脊、鹿角霜以引经。
风湿痹病风湿痹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常指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1居住的房屋要通风、向阳,保持空气新鲜。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风口处睡卧。2洗濑宜用温水,睡前洗脚,最好将双足浸入中药洗方汤药中,不但可以促使下肢血流通畅,还可以消肿痛,除风湿。3风湿病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有明显的红、肿、热、痛者,要卧床休息2-3周,肾虚及腰椎病患者忌性生活。4患者出汗较多时,须用干毛巾及时擦干,衣服汗湿后应及时更换,避免受风寒湿侵体。5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受潮、过度劳累及精神刺激,预防感冒,以减少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影响。6风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按自己所患病症的轻重,遵照医嘱,调理饮食和忌口。7风湿病在病情控制后可以参加一些省力的日常劳动,并坚持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8风湿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虑。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风湿病患者要居住在向阳、通风的房间里,洗漱时要用温水,出汗较多时要及时更换衣物、保持身体干燥,另外风湿病患者还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情况,分清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这样才能促进疾病更好、更快的恢复。
1、患得风湿疾病对患者的关节伤害很大,所以患者们要坚持锻炼关节的活动度,这很重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首先受到破坏的就是关节,而关节的融合强直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如惧怕疼痛而不能锻炼时,则需要坚强的毅力甚至需加服止痛药来进行,如关节自主活动受限,也可由他人帮助在温热和按摩下进行被动运动。这也是风湿病的治疗方法。2、临床上用于风湿的治疗和锻炼的方法多种多样,患者们不可盲目进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病情发展选择和有计划的锻炼。如:太极拳、轻体操、散步、慢跑、快步走、爬楼梯等,要根据自己的关节障碍程度酌情选用,不要强求。运动是主要的风湿病的治疗方法。3、风湿患者也不要忘记日常生活的预防和治疗,做好这些方面是会对风湿的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日常生活的活动训练是以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是为了使伤残病者无论在家庭或社会均能够不依赖他人而独立生活和工作。4、风湿病人在治疗和锻炼期间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以主动锻炼为主。锻炼也是重要的风湿病的治疗方法。锻炼时,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每次15-30分钟,当某些关节因病变主动活动有困难时,可在他人帮助下进行运动。
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中医将痹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口干心烦。 以上所列的风湿痹症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等相类同。在预防上首先应注意防寒防潮。还要适当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抗御能力。
痹症是中医病名,有风害热湿之分。痹症相当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及痛风等。中医则侧重于病因、病机治疗如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扶正等,中医主张增强免疫功能来治疗痹症。
治疗风湿病的偏方处方:木瓜75克、川芎30克、牛夕30克、当归45克、五加皮45克、红花30克、续断30克、茄根30克、秦艽30克、防风30克、桑枝75克、独活30克、威灵仙45克、白花蛇30克、栀子30克、冰糖100克、天麻45克、玉竹35克、千年健30克用法:会喝酒的患者,将以上药物泡在10斤酒里。泡上三天后,开始服用。患者,每顿饭前喝一盅。10斤酒喝完,风湿便能治愈。不会喝酒的人,将冰糖砸碎,与其他药物一起研成面。患者每天,取半小勺药面,用温水冲服。一天三次,直至喝好为止。药理分析风湿,顾名思义,是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当其侵入关节,就会造成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所以,治疗此病,在于祛风寒、祛湿。方中药物,茄根、红花、当归等,都有活血功效。血液运行通畅,有利于病情治疗。防风,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独活,可疏风解毒,活血祛淤。这些药,都是治风湿病的良药。在林师傅手里,它们经过合理搭配,就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温馨提示使用此方,患者可按病情轻重,灵活掌握。病情重的患者,前期多喝一些。如果,感觉渐好,可慢慢减量。病情轻的患者,之前,就可以少喝一些,药没用完,就能治愈。杨大夫
治疗风湿痹证需要通过医疗锻炼、中西医药物的治疗、手术、锻炼来综合治疗。风湿痹症的病因一般是由于自身免疫力低,环境因素,劳损过度或者饮食不当,导致了关节屈伸不利,疼痛,胀痛等症状,中医上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将痹症进行辩证论治、分为各个证型,根据证型选择不同的方剂结合医疗锻炼来缓解疼痛或者胀痛的症状。可以应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靶向合成的小分子药物,临床上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如内服和外治,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维持关节和肌肉的功能以及内脏的功能。此外需要积极地防治感染,感染往往是诱发加重风湿痹病的关键因素,甚至是致命性的因素,再者需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整体规范的治疗理念,尽可能做到标本兼治。
模拟题: 姚某,女,45岁。2009年5月25日初诊。 患者体型偏瘦,双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三年。来诊时症见:双膝关节红肿热痛,痛如刀割,筋脉抽挚,入夜更深,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双膝关节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痹症。患者双膝关节红肿热痛,痛如刀割,筋脉抽挚,入夜更深,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风湿热痹。其病因病机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中医病症鉴别: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因痛而影响活动,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痿证是无力运动,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痹症。中医证候诊断:风湿热痹。 中医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 剂: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2g、黄柏12g、连翘12g、 桂枝12g、防己12g、薏苡仁12g、滑石15g(包煎)、 赤小豆30g、蚕砂10g(包煎)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风湿病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风湿病的中医治疗的知识,欢迎阅读。
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法则:
1、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治法: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中医辨证论治:
(1)古方:
①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中医辨证为风热在表者。
②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炙甘草、蔓荆子。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恶寒微热,中医辨证为风湿在表者。
③三痹汤(《妇人良方》):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党参、茯苓、甘草、肉桂心、黄芪、续断、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日久不愈,腰膝冷痛,手足拘挛,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④蠲痹汤(《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酒浸)、黄芪(蜜炙)、赤芍、防风、炙甘草、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游走疼痛,尤以项背、肩肘疼痛为甚,中医辨证为风痹者。
⑤宣痹汤(《温病条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栀子。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
⑥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木防己、石膏、桂枝、苡仁、滑石、通草、杏仁。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
⑦乌头汤(《金匮要略》):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蜂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剧痛,喜暖恶寒者。
⑧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炙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冷痛,按之热感,或关节红肿,但触之不热,遇寒痛甚者。
⑨桃红饮(《类证治裁》):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威灵仙。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痛有定处,肿胀难消,活动不利者。
⑩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香附、五灵脂、牛膝、地龙、当归。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有定处如针刺,肌肤青紫,舌紫脉涩者。
(2) 经验 方:
经验方1:双花、蒲公英、生石膏、龙胆草、土茯苓、虎杖、生地、木通、赤芍、桃仁、蝉衣、炙水蛭、乌梅、甘草,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适用于急性风湿热关节红肿疼痛,恶寒发热,皮肤结节红斑者。黄柏、黄精、鳖甲、秦艽、木瓜、防己、丝瓜络、威灵仙、青蒿、忍冬藤、鸡血藤、夜交藤、地龙、五味子、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适用于急性风湿热高热已退,关节红肿渐消,但仍有低热,口干,关节疼痛者。黄芪、黄精、鸡血藤、丹参、青蒿、千年健、龟板胶、地龙、桂枝、白蔻、鸡内金、土元、枸杞、桂圆、茉莉花、夏枯草。适用于急性风湿热恢复期。
经验方2:防风、桂枝、白芍、当归、羌活、独活、白术、苡仁、细辛、黄芪。适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者。
经验方3:桂枝、鸡血藤、制川草乌、白芍、当归、黄芪、防风、炙甘草。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风寒湿的偏重及关节疼痛的部位对症加减。
经验方4:苡仁、牛膝、苍术、木瓜、香附、防己、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地龙、桂枝、苏梗、乌药、秦艽、川芎、甘草。水煎煮酒送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经久不愈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乘热对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药性从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使用1个月。
②川、草乌各20g、白芷50g、羌活、独活各50g、细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5~10天为一疗程。
③艾叶、红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鳖虫12g、苏木30g、大戟6g、寻骨风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风、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
眨眼之间,立秋已到,「 ”一场秋雨一场寒”,最近一周的降雨,已将我们从酷暑的炎热直接拉进了秋风的清凉;随着秋季的到来,风湿骨病患者难熬的日子也慢慢到来,秋季预防风湿病尤其重要,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医防治风湿病方式方法。 风湿是怎样的一种病? 中医风湿病又称为「 ”痹病”,是由于人体受了风、寒、湿三气侵体,阻滞经络的气血运行而发生周身及关节麻木,疼痛,活动不灵,感觉异常(凉,重,困,胀等)的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偏多、偏重。中医治疗风湿病因人而异,包括西医风湿,类风湿病。 中医药如何治疗风湿病? 中医治疗风湿病历史悠久,分内治法及外治法,一般来说内治外调相结合效果更佳。 内治法即服用药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中医望、闻、问、切,获得临床信息,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化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辨疾病、辨证候、辨症状相结合,确定治则治法。临床治疗风湿病常用治法有祛风法、散寒法、化湿法、清热法、活血法、益气法、养血法、疏肝法、补肾法等,可单独应用,亦可不同治法联合应用。 外治法即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临床常用治疗风湿病的中医外治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贴敷、中药泡洗、冷热湿敷理疗等,可缓解风湿病疼痛、肿胀,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免疫紊乱状态。 我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夏添特别擅长治疗风湿病及寒湿引起多种不适症状,通过针灸、温针灸、火疗结合口服中药,对腰背畏寒怕冷、手足关节寒凉及脾胃虚寒等病症,临床反馈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经典案例 患者吴女士今年48岁,常年感觉胃寒怕冷,容易腹泻,平时不敢吃水果冷饮,即使夏季最热三十几度的天气,也只喝热水,晚间不敢开窗睡觉,就更别提开风扇或空调了。通过夏添医生为其诊脉结合其自身症状,决定先为其施行火疗,就近驱邪、内病外治、调整脏腑,改善其胃寒易腹泻的症状;随后再通过口服中药结合温针灸,促进局部微循环、祛湿散寒、活血行气,补充体内的阳气。在通过火疗医治期间,吴女士反馈全身微微出汗非常舒服,尤其是胃部暖暖的,让她全身都很放松。一周后,吴女士表示其腹泻情况已经明显好转,身体感觉轻松很多,怕风怕冷的感觉也没那么明显了,还能去江边休闲散步,她非常感激我院中医科,感激夏添医生的诊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说起治疗,有人说我们生病直接看医生就可以了,何必知道怎么治疗。但是鉴于有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及其家人执迷于偏方验方,使得治疗不仅无效还常常延误病情,坏处自不必说。所以我们不得不科普一下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了。
现代医学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 和 手术治疗 两种。药物治疗有消炎镇痛的,如布洛芬、洛索洛芬钠等;这些常常是病情活动期,关节疼痛明显的时候服用;另一类就是抗风湿药物,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的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是用来治疗疾病本身的。除了药物治疗,西医上, 手术治疗是在患者出现严重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的时候才会用到。
中医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病”范畴,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中医中根据这三种病邪偏重不同分为 行痹,痛痹、着痹 。
中医讲 “风性主动,善行数变,”,所以风邪侵袭肌体,主要表现的关节痛为走串不定,痛无定处,也叫行痹。治疗主要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药物为主。
寒性凝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所以寒邪为主导的关节痛是固定不移,痛势剧烈;称为痛痹。治疗主要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药物为主。
湿性重浊,这里的“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 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输布受阻,故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又称“湿痹”或“着痹”。另外湿邪易夹带他邪,遇寒则是寒湿,遇热则为湿热,寒湿也可以转化为湿热,治疗主要用清热除湿,或者温散寒湿之法。
除了风、寒、湿,痰浊,血瘀同样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邪因素,这里中医讲的痰浊、血瘀与我们现实中看到的痰和瘀血是不同的。他们是一类病邪的总称。古人云“怪病多由痰作祟”,也就是说痰只是很多疾病,尤其是难以解释的怪病病因。同样治疗可以化痰通络或者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治疗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时间较长,容易反复 。病情后期,往往实证转为虚证,出现肝肾不足,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形成“尪痹”,或是气血亏虚,关节酸痛,倦怠乏力;或是气阴两虚,口干眼涩。中西医会分别进行辩证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有药膏外敷、针灸,针刀、穴位注射、蜡疗、艾灸、熏蒸等等多种治疗方案。
近些年来,中成药领域研制新的药物如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等可以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但是孕妇或者有生育需求应慎用。现代临床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效果较为理想,中医与西医治疗相辅相成,共奏良效。
以上是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临床治疗常用的方法,也是医疗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结果, 如果您有关节痛需要治疗,还是要在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后治疗,千万不能相信偏方验方,贻误病情。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其因证机治与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不同,在研究探讨古今医贤治疗痹症论述的基础上,结含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提出如下见解。 1.肝脾肾气血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其病程长,其病理因素初起主要为禀赋素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病。《素问·痹论》所述,“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关节皆赖肝肾精血濡养。邪客筋骨,筋损伤肝,骨损伤肾,肝肾损伤则筋骨失养,肌肉不充,而致关节拘急掣痛,屈伸不利,甚则导致肌萎、筋缩、骨损、关节畸形僵硬、行动艰难等功能严重障碍。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脾虚则痰湿内生,湿痰互结,肆虐作祟,流*肌肉经脉可见体重节肿、关节积液等,所以肝肾脾气血亏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又因为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必有外邪为之引动,风寒湿热之邪的反复侵袭,深入经隧、骨骱,经脉不利而成瘀血,湿浊粘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则留著关节,瘀阻经络,形成骨节僵硬肿胀、畸形,日久难复。故曰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机制,病变机制可归纳为“虚、邪、瘀”三者。 2.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治本大法 由于本病顽固,病程长久,病因以肝脾肾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故治疗上以滋补肝肾、补气益血、调补脾胃为主,佐以清热毒、祛湿浊、祛瘀血、化痰浊、搜风剔邪、宣痹定痛的治疗大法。补肾以仙茅、仙灵脾、蚂蚁、杜仲、菟丝子、牛膝为主,同时辨阴阳之亏虚而分别选加,偏阴虚加女贞子、龟板,偏阳虚加附片、肉桂、补骨脂;养肝宜用熟地、当归、白芍、木瓜、鸡血藤、桑寄生;健脾益气选黄芪、白术、党参、山药。肝脾肾同健,则痹病自歼;祛风用威灵仙、全虫、乌梢蛇、桂枝等;清热毒祛湿浊宜用防已、薏苡仁、石膏、知母、苍术、黄柏等;祛瘀生新化痰通络用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白芥子、僵蚕等;活络止痛用络石藤、海风藤、清风藤,甚者用麝香、马钱子、蜈蚣、全蝎、细辛等。 经多年临证筛选,自拟扶正蠲痹汤,疗效满意。处方: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0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方中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配合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补气,脾旺则湿自去;菟丝子、二仙温补肾阳壮督;桂枝温经散寒,运行气血,开闭达郁,促进邪毒速去;白芍和营敛阴,润养筋脉;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灵仙为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要药;防己除湿通络定痛;姜枣调和营卫,以利血脉;炙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还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肝肾,健脾益气,散寒祛风除湿,祛瘀通络定痛之功。 加减:疼痛甚者加蜈蚣二条、全蝎3克(为末冲服);偏风盛加防风、乌蛇、羌活、独活各10克;偏寒盛加熟附片10克、细辛6克,甚则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偏湿盛加苍术12克,苡仁30克,海桐皮、木瓜各10克;偏热盛加石膏30克、知母、秦艽、地龙、络石藤各10克;肾虚症明显加破故纸30克、鹿角霜15克;顽痹日久酌加水蛭、露蜂房、穿山甲、土鳖虫、千年健各10克;屈伸不利者酌加伸筋草15克,路路通、木瓜各12克;麻木者酌加僵蚕、半夏、南星、白芥子各10克;红斑、结节者酌加丹皮10克、丹参20克、皂角刺、甲珠各10克;下肢痛加川牛膝、独活;肩臂痛酌加天仙藤、片姜黄;颈项痛酌加葛根、羌活;背脊部痛加狗脊、鹿角霜以引经。
风湿病在中医学当中为痹症范畴,早在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篇.痹论》中记载“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另外:“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均是以病因之风、寒、湿、热分类。很多人误认为,风湿就是寒痹,其它这是不完全的。只是由于风湿病一般以风寒湿痹为常见罢了。 一般将风湿病分为一下几种: 1、风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风性走串,故临床表现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为上肢、肩背等处;2、寒痹多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且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又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临床常表现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3、湿痹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肤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麻木重着为特点。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又多见脾不运湿之症,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如缓等。4、热痹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临床表现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因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等症。5、燥痹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失于儒养而引起得一类痹病。因“燥胜则干”,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儒养,故临床以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为主要特点。6、风寒湿痹风寒湿邪兼加而至,为“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本义.临证时需辨析三者之中孰轻孰重.若以风,湿为主者,称为“风湿痹”:若以寒、湿为主者,称为“寒湿痹”;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风寒湿痹”名之。7、湿热痹感受湿热之邪为主,或是风寒湿等邪气郁久化热而为换。 临床所见,一般而热痹多为湿热痹。其临床表现为湿痹与热痹症兼而有之。按部位分类;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分类的一种传统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五脏痹和五体痹之称,并沿用至今。 有很多人,使用了很多膏药或药酒或吃药都不好,是因为没有清楚自己病症类型,本人曾经见到一个人,治了好几个月都不好,踝关节红肿,用什么伤湿膏,虎皮膏等热性药,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从皮肤红肿可以看出这是属阳症,用热药当然不行,后来开了豨签草与车前草,服用一周,肿全退,服用两周后完全康复。所以,治疗此病一定要清楚是什么类型才能对症下药。本病基本的治疗原则:热则寒之,寒则热之,风则祛之,湿则利之,燥则润之。
治疗风湿病我感觉中药效果挺不错的,中医对风湿病也有多年研究,认为归属“痹病”范畴。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肿胀、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痹证在病因上主要是感受风寒湿邪气所致߅所以你阴雨天或者是气温下降时会关节疼,其实就是因为无法抵御风寒湿邪侵袭。这个时候建议通过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中药调理。可以试试药酒,本身白酒就是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的功效,很多治疗风湿病的药酒都会加入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的中药,能够协同增效,从而更好地治疗痹病。我之前用过同仁堂国公酒,感觉挺不错的,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沉重,伸屈不利,手足麻木,腰腿疼痛。
治疗风湿痹证需要通过医疗锻炼、中西医药物的治疗、手术、锻炼来综合治疗。风湿痹症的病因一般是由于自身免疫力低,环境因素,劳损过度或者饮食不当,导致了关节屈伸不利,疼痛,胀痛等症状,中医上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将痹症进行辩证论治、分为各个证型,根据证型选择不同的方剂结合医疗锻炼来缓解疼痛或者胀痛的症状。可以应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靶向合成的小分子药物,临床上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如内服和外治,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维持关节和肌肉的功能以及内脏的功能。此外需要积极地防治感染,感染往往是诱发加重风湿痹病的关键因素,甚至是致命性的因素,再者需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整体规范的治疗理念,尽可能做到标本兼治。
1、浅谈对温病学误区的再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2、中医特色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模式探索.北京教育,2013,053、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转变与发展路向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44、孔光一教授治疗月经病特点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09:5、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模式探究.运动,2010,076、中西医院校教育对提升临床医师从业能力的思考.中医教育,2009,067、银莱汤对肺胃积热证小鼠血清TNF-α和IL-2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8、“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科技导报,、热痹发病及其机理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学研究状况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英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芪胆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从温病治毒法则看传染病的临床治疗.《中药研究与信息》,、发挥中医药特色为抗击“非典”做贡献.中药研究与信息,、温病伏邪说指导“疑难性热病”辨证论治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孔光一辨治小儿温病经验.浙江中医,、痹病之“热”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谷晓红,近视医学专家、眼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河南漯河人。从事眼科临床30多年,现任谷晓红眼科(谷氏眼科)院长,漯河爱心协会会员。为河南省最早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散光的专家之一,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方面有深厚造诣,是我国较早开展近视医学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医学专家。
治疗风湿病的偏方处方:木瓜75克、川芎30克、牛夕30克、当归45克、五加皮45克、红花30克、续断30克、茄根30克、秦艽30克、防风30克、桑枝75克、独活30克、威灵仙45克、白花蛇30克、栀子30克、冰糖100克、天麻45克、玉竹35克、千年健30克用法:会喝酒的患者,将以上药物泡在10斤酒里。泡上三天后,开始服用。患者,每顿饭前喝一盅。10斤酒喝完,风湿便能治愈。不会喝酒的人,将冰糖砸碎,与其他药物一起研成面。患者每天,取半小勺药面,用温水冲服。一天三次,直至喝好为止。药理分析风湿,顾名思义,是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当其侵入关节,就会造成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所以,治疗此病,在于祛风寒、祛湿。方中药物,茄根、红花、当归等,都有活血功效。血液运行通畅,有利于病情治疗。防风,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独活,可疏风解毒,活血祛淤。这些药,都是治风湿病的良药。在林师傅手里,它们经过合理搭配,就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温馨提示使用此方,患者可按病情轻重,灵活掌握。病情重的患者,前期多喝一些。如果,感觉渐好,可慢慢减量。病情轻的患者,之前,就可以少喝一些,药没用完,就能治愈。杨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