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略)表3 运动疗法的禁忌证和限制指征(略) 运动的实施运动疗法泛指把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是人全身大肌肉群参加的周期性连续性有氧运动。病人只有根据自己的疾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合适的运动强度,以及掌握好运动实施的时间和运动持续时间。见表4。才能获得明显而持久的收益,从而使糖尿病的控制变得易行、经济而且有效。表4 运动单位交换表(略)4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功能的丧失或缺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血糖升高直接影响病情,造成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故必须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结果来评估饮食、用药、运动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患者及家属应学会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最好保持空腹血糖< mmol/L,餐后血糖< mmol/L,并定期做尿液检查,查有无酮体,若血糖监测居高不下或尿酮体持续阳性者,应立即就医。5 评估与展望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做好糖尿病非药物治疗,一方面可以减少糖尿病药物的过多使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延缓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和发展,减少糖尿病患者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巨大的益处。在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也是当前糖尿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参考文献:[1]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Geneva, 1999:1.[2] 钱荣立.糖尿病的代价.1999世界糖尿病日口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6):241.[3] 胡传峰,李立明.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2,4(4):235.[4] 宋 玲,王爱芹.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2,3(9):84.[5] 李凤英,房 健,王 丽,等.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饮食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2.[6] 许曼音.享受健康人生-糖尿病细说与图解[M].上海:上海文献技术出版社,2002,36:118.[7] 郭晓杰,殷继东,吴翠英.饮食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华实用医学,2002,4(16):61.[8] 黄 莉,蔡筱彦.糖尿病的护理[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0.[9] 王淑英,呼瑞英.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1):32.[10] 张笃香,吕海云,刘爱柱.糖尿病病因及饮食疗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55.[11] Boule NG,Haddad E, Kenny GP,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body mas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JAMA,2001,286:1218.[12] Aiello LP, Wong J , Cavallerano JD, et al . Retinopathy. In: Ruderman N, Devlin JT ,Schneider S ,Kriska A ,ed .Handbook of Exercise in diabetes .2nd ed[J]. Alexandria,V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002:401.[13] Ross R , Dagnone D, Jones PJ ,et al . Reduction in obesity and related conmorbid condition after diet-induced weight loss exercise-induced weight loss in men:a randomized . controlled trial[J].Ann Intem Med,2000,133:92.[14] 胡永善,冯光斌,吴毅,等.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7,12(3):109.[15] Maiorana A, O,Driscoll G , et al .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on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J].J Am Coll Cardiol ,2001,38:860.[16] 吴 毅.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及葡萄糖运载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8,13(27):45.
闫福林,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鉴定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教材和著作4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审评专家。白素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河南省优秀教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博士后。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合成及构效关系、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新乡市科技局项目1项。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2篇。新乡市红旗区政协委员、新乡医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刘巨源,男,1956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新乡市劳动模范。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和育人楷模等荣誉。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课程负责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应用技术成果5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孙祥德,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主任。新乡医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讲本科生《药物分析》、《现代色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研究生《分离与色谱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药物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先后承担省、厅、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房立真,男,1973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获得新乡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3年毕业于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计划课题1项, 2012年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赵 营,女,1974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专业专业,获硕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cLean医院进行单胺转运体调控研究和PD发病机制研究。201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药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临床药理学。多年来,从事膜转运蛋白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掌握了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转运体功能研究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2篇。吕洁丽,女,1980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及中草药的品质评价。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标准制定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新乡医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开放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贾岩龙,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博士, 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肿瘤生物工程方向,获医学博士学位。药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肿瘤药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肿瘤与生物工程和肿瘤药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育部“十五”、“ 211”工程重点学科“肿瘤与生物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获2010年河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得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徐 萍,女,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主持承担新乡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要从事中药抗辐射新药研发的研究。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IJRB 影响因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吴 娇,女,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院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2011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主持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十一五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3部。刘 巍,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任药学院科研秘书。目前从事荧光化学探针方向的研究。赵 杰,女,1982年出生,博士,讲师。200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和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闫建伟,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发展新颖的反应方法学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类药性结构骨架,通过对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活性天然产物骨架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阎玺庆,男,1971年出生,博士后,讲师。1992年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纳米摩擦学性能研究;200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代药剂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肝靶向制剂研究;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多肽类药物微米制剂的研发.2009年3月至6月,在扬子江药业集团从事药品研发工作。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信局基金项目1项。主要从事药用高分子材料修饰及脑靶向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课题1项,新乡市科技局基金1项,学校教改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黄 锋,男,1977年出生,博士后、讲师。2000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著10余篇,被SCI收录6篇。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刘瑞丽,女,1975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曾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研鉴定2项,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2部。孙彭利,男,1972年出生,博士,讲师。199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承担及参与课题4项,发表科研及教育论文1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宋 宇,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神经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主要从事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针对胶质细胞的新药筛选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基金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4篇。张来宾,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获中药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获生药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从事研究,从事多糖化学及逆流色谱研究。承担《天然药物化学》、《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发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Chromatographia等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宋宏林,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临床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从事药物新剂型的研究。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微粒制剂、注射给药系统、中药有效成分色谱分析及质量标准。标题: 关键字: 文章分类: 所有类型公告通知图片招生就业其他
免疫学的发展 摘 要:免疫学发展历史可分为: 经典免疫学时期: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从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 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60年代,否定了长期以来机体免疫反应是对外源抗原的特有反应,认为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普遍生物学现象。现代免疫学时期: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了机体另一重要生理系统,即免疫系统的存在。自此,免疫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生物学科。 1.免疫学开创阶段 早在我国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时,我国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免疫学的开端。至17世纪时,不但在我国已普遍实行以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邻近国家的注意,人痘法已传入朝鲜、日本及俄国,并由俄国传入士耳其,后经中东再传入欧洲。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Montagu将人痘法传入英国,在英国曾进行了人体实验;把接种人痘者移居至天花流行区,结果发现接种者均获得免疫力。 2.免疫学的兴建阶段 继人痘苗以后,免疫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Jenner首创的牛痘苗。他观察到挤牛奶女工得过牛痘以后,就不再得天花的事实,通过长期的研究,证实牛痘苗可以预防天花。牛痘给人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对人的毒力并不增加。因牛痘苗对于人体无害,以后它就完全代替了人痘苗。 自Jenner发明牛痘苗后,免疫学的发展停滞了将近一个世纪。到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地发现了许多病原微生物,免疫学也随之迅速发展。其中Pasteur受到人痘和牛痘苗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找到用理化和生物学方法,使微生物的毒力减低,以减毒株制备菌苗或疫苗,如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等。Pasteur减毒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随着研究的进展,免疫现象所涉及的本质问题就必然要被提出来。19世纪末对于抗体免疫机理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Ehrlich提出免疫反应必须具有其化学反应基础,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即体液免疫学说。1904年Arrheniius在研究抗原一抗体反应时提出免疫化学概念。免疫化 学研究首先从Landsteiner用偶氮蛋白人工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问题开始。Haurowitz、Breinl及Marrack等在此领域内丰富了研究的成果。Mitchnikoff所提出的细胞免疫学说认为免疫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说两种理论在当时曾有着不同程度的争论,然而它们只是说明了复杂免疫机理的一面,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3.现代免疫学 20世纪的60年代,免疫学有了迅速进展,最大的突破是对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Glick发现早期摘除鸡的腔上囊可影响抗体的产生。Miller在新生期小鼠中进行胸腺摘除实验,发现此种动物不能排除同种异体植皮,证明了胸腺在多数淋巴样组织的发生以及维持免疫应答的完整性上是必需的。Claman,Miller,Mitchel1,Davies等提出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概念。Good等对临床上免疫缺陷症病人进行观察,从先天性无胸腺Di-George综合征和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病人中也证实了胸腺的免疫功能和存在两类淋巴细胞。由于这些研究成果,使视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为单纯化学反应的片面看法得到了纠正,并转向以生物学观点来看待免疫学。使人们逐渐考虑到免疫应答是机体对“自身” 和”异己”的识别与反应的生物学现象。 免疫学发展现状 在组织学、细胞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推动下,免疫学研究采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呈现出五彩缤纷,迅速发展的景象。 在生物膜研究方面,由于利用荧光抗体技术,改变了在膜研究中所谓“单位膜”结构的错误观念,提出了“流动嵌镶”学说。观念的改变,大大地推动了膜的研究,现在了解到生物分子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而发出信号,进而传递到细胞质和细胞核内,使一些酶被激活,进而使一些基因启动。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抗原传递细胞所传递的抗原与T细胞受体结合,导致T细胞的激活。激活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与B细胞和巨噬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B细胞分化增殖,形成抗体分泌细胞并释放大量抗体分子,使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能力大大加强。 于是通过以膜介导的细胞之间的识别、信息传递、细胞激活以及出现的继发效应:酶的激活、基因开关的启动、抗体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等等,成为目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 在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抗体的分子结构是用生物化学分离分析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蛋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搞清楚的。它是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这对免疫学研究中抗原抗体结合(包括沉淀、凝集、中和毒素、中和病毒等)、提供抗体多样性的基因重排、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IgE抗体诱发的变 态反应等等分子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 21世纪的免疫学及其展望 1990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开始转入后基因组学时代,即蛋白组研究时代,其研究结果将会极大地推动免疫学的发展。 21世纪免疫学的研究未来可能会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基因表达调控、顺序及其表达产物功能的研究 2.更重视整体水平免疫机理的研究 3.防治及诊断疾病方面的研究 4.免疫系统及功能的生物进化方面的研究 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的领头学科之一,免疫学在今天的地位是极高的,对人类的健康上贡献也极为重要,随着技术理论的日益成熟,相信会带来更为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泉, 佘锐萍, 王德成等. 肥大细胞在机体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动物医学进展. 2007,28(8):83-86. [2] Martin Metz, Marcus Maurer. Mast cells-key effector cells inimmune responses. TRENDS in Immunology. 2008,5(11). [3] 杨 莉, 刘 莉, 黄 亮, 等. 疾病或被改变中的生命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1-505. [4] 王秀芬. 战胜瘟疫: 从诺贝尔医学奖看20世纪免疫学进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9(10): 67-71.
在外科护理中,心理护理对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健康恢复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外科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手术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在临床中实施心理护理,以有效克服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心理。 方法 对我院外科820例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通过实施心理护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患者均能以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配合手术治疗,预期康复出院,患者及家属都感到满意。结论 通过心理护理,对于克服患者的心理紧张,提高手术耐受力和术后的恢复具有显著的效果,使手术护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关键词】 手术 患者 心理护理 护理 措施
心理护理的目的 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其特点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态度、言行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康复、提高生命质量和保证身心健康的目的。本文选择我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820例择期手术患者通过系统心理护理对其效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3月~2011年3月420例手术患者,其中,男215例,女205例;年龄15~66岁;平均岁,职业:职员15例,工人22例,农民329例,学生19例,个体劳动者28例,干部12例,其他5例。手术类阑尾切除术 例,胆囊切除术 例 ,上消化道修补术 例,前列腺摘除术 例,胃大部切除术 例,腹股沟疝修补术 例。
2 采取护理措施
术前宣教 由护士向患者介绍手术经过、新手术的开展、术前准备的注意事项等。如对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因患者病程较长,术后反复膀胱冲洗造成的身体不适,对预后缺乏信心,因此术前我们就要以诚挚的态度和患者交谈,耐心解答疑问,向患者讲解手术方式和效果,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使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从患者入院开始,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熟悉环境、人员、制度,并向患者简单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从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客观认识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注意调节患者的情绪,护士尽可能多与患者谈心,充分利用患者对手术护士的高度信任与依赖的心理特征,将术中有关麻醉及手术过程,手术安全性、手术效果和远期预后等方面运用恰当的语言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紧张心理。
共性化与个性化心理护理相结合 同一种疾患可以有同样的心理反应方式及心理反应程度,也可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方式及心理反应程度,对于外科手术患者应首先从他们的共性着手进行心理疏导,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程序、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教给患者必要的技巧。例如:术前禁烟酒、禁食、禁水;自我精神松弛法;术后各个部位放置引流管的时间,更换、保护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咳嗽、呼吸的技巧;如何进行床上排便排尿的训练;减轻切口疼痛方法等。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性格、 文化 程度和社会经历不同,对疾病和手术引起的心理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对担心手术失败患者向其介绍手术医师的业务水平和以往成功的例子,启发、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担心经济问题的患者则首先给予安慰,陈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愉快接受治疗。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820例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并评价分析,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有明显改善。焦虑者降至;忧郁者降至;担心者降至;精神紧张者降至;对手术有顾虑者降至;对手术成功有信心者升至。患者均能以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配合手术治疗,尤其有20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经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给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手术的必要性,权衡手术的利弊,实事求是地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了患者顾虑。使患者积极接受进一步治疗,最后均康复出院。
4 讨论
通过对以上820例患者的术后心里研究,在各方面作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工作,就可以减轻患者因缺乏手术相关知识而产生的焦虑,降低其紧张度,提高其耐受力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强患者手术信心,有效地预防围术期精神障碍的发生。可见运用合理的解释、善意的疏导、真诚的抚慰、有意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可以改变患者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使手术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对手术有充分准备,积极主动配合手术,达到了顺利康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于登瀛,关雪莹.心理护理应在实施上下功夫[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531.
[2]陈莉,邵春燕.开展患者术前 教育 的做法及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593.
[3]田彦玲,贾晓梅,曹月敏.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4):176.
[4]陈俐,杨敏,王丽英,等.手术应激反应应对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0):40-42.
[5]刘鹏.介绍日本围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7.
[6]王兴虹,丛中.临床心理政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6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老龄正在增加,我国也正在成为老龄化国家,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20%,随之而来的老年老年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1]。手术是治疗外科疾患的重要手段,同时对老年患者又是一个创伤的过程,它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常常使老年患者产生许多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这样可引起人体的各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影响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反应差,又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无论施行择期或急症手术,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由功能制护理转为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在护理老年手术患者过程中,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最佳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老年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的状态,使老年患者有利于在认知、感觉、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主观能动性,具备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应激源,为手术治疗外科疾患作准备,从而可以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使老年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对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
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由于大脑功能衰退导致病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围缩小,联想缓慢,对事物的反应减弱, 记忆力 下降。感知觉减退 视觉、听觉、皮肤感觉退化,病人表现为耳聋、眼花、视力下降,对冷热刺激不敏感。
2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焦虑、恐惧 病人患病后,往往有一种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不安,而且手术对病人来讲常是万不得已的,以致手术前患者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就会特别害怕,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忧虑、孤独 紧张 往往某些病人在来医院就诊时,就不免产生紧张心理,特别是在明确诊断为需要手术治疗时,有的老年病人还会有严重的心理失衡,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固执、易怒,不易合作,同时又害怕孤独,希望有人探视,有人真正关心他们,为他们解除寂寞。
猜疑、担忧 由于老年病人的视力、听力因生理因素下降,有时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便猜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担心手术是否安全等,以至加重心理负担。
自尊 有的老年人平常就性格固执,患病后更是坚持己见,常常会拒绝配合治疗或护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表现有自怜、抑郁等。
绝望 由于疾病的原因,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或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造成精神打击,悲观失望;另一种则由于经济拮据,子女不能陪伴在床边而表现得忧伤、绝望。
自卑 在许多老年患者中,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另外,在农村更会因为自己的年龄已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手术将造成亲人的负担,而产生不安内疚感和自卑心理[2]。
3 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
老年患者都希望在就诊的医院里由名望较高的医生为自己做手术,不希望让实习医生在自己身上“练刀子”,都希望在术中能避免或减轻疼痛,并且希望亲属能给予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能尽心尽力的精心照顾和给予帮助。由于知识层次,经济能力的不同,病人的需求也不同。如经济能力差的病人仅需基本的医疗条件,他们往往除疼痛外最关心的是住院和手术费用问题。而经济能力强的病人则不仅要求用最好的药品,还要求住条件好的单间病房。知识层次高的老年病人除要求有好的治疗条件外,对各方面的条件也要求较高。他们首先要求对自己的治疗和手术有较高的透明度,其次是患病后不愿与他人来往,要求住安静的单人间。 4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社会交往降低,心理障碍增加,甚至失去家庭的帮助,会经常感到不被尊重的威胁,因而老年人对尊重的需要更为迫切。为帮助老人术后尽快恢复,从术前起就要多与其交流,细心听取意见,恰当地称呼老人,言行礼貌,耐心倾听老人的主诉,切不可表现厌烦,对老人的健忘、唠叨要谅解,能办到的事尽量按他的要求去办,对高度紧张的病人,应多使用解释、鼓励性语言。另外,护理人员还应重视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如说话的语调、表情、姿势、动作、态度等。访视病人时,护士微笑的面容、乐观开朗的情绪、整洁美观的仪表、稳重大方的姿态以及合适而亲昵的称谓,都能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病人,可邀请同病房做过同类手术的病人谈手术感受,并介绍他们在治疗、护理全过程中的配合 经验 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稳定病人情绪,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和紧张,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文化程度,通过语言来启发安慰老人,并用通俗、朴实、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讲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结合病人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并详细阐明手术在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并告诉病人术后出现伤口疼痛是术后的必然现象,且疼痛持续时间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术后可使用镇痛泵以减轻疼痛等,均应给病人作介绍和解释。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3]。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摆脱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整个手术前期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步展开,让其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唤起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术后更应主动去接近老人,以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一开始帮助他翻身-坐起-下床-散步,帮助他漱口-洗脸-更衣-如厕,在护理中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温暖,告诉他每一点恢复的起色、迹象,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结论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还应从护理上对老年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照料,术前做好健康宣教,术前饮食、肠道等准备 术后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要注意基础护理,以期从全方位让老人得到温馨的护理服务,良好的精神慰籍。全面掌握每一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对每位老年手术病人做好心理护理,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关心,要以心理上的疏导和调适作为主导,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人身体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彭南海,杜益平.围手术期护理现念、内涵和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
[2]李敏、王锋、闫艳平,等.护理干预减轻手术室环境对患者的影响.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6):534.
[3]刘学云.术前病人的心理观察和心理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32
浅谈外科心理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icu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2. 关于外科护理论文
3. 有关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4. 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5. 外科临床护理论文
6.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04: 148- 156
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
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
4.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 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
5. 赵定涛, 李丰. 当代宏观管理新课题——区域形象管理及其展望[J].预测,1997
6. 格伦. 布鲁姆等人著,有效的公共关系[M], 华夏出版社2002年
7. 斯劳拉.里斯著《公关第一广告第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8. 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6(3)
9. 陈先红. 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6.
10. 李莉莉. 青岛荣膺最具软实力城市[ N ] . 青岛日报,2009206227.
11. 田书芹.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J ]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2. 何修猛. 现代公共关系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1
13.孙迎光, 韩秀景. 组织形象塑造[M]. 上海三联书店,2009,07
14.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9
15.郑生勇, 乜瑛. 公共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01
16.刘晓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17.刘婵婵,孙秀茹,白玉华.区域形象战略研究—— 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8. 于光远.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 1996- 4- 9
1、杨步国张金海著《整合一报业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2005年l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朱海松:《麦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
3、黄升民等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国物价出版社。
4、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6、曹璐胡正荣等著:《卫星电视传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7、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n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张海鹰腾谦著:《网络传播概论》,2001年5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11、郑保国:《论媒体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2003年9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胡正荣主编:《中国传播论坛2001一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2003年8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3、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5、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16、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
1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周鸿铎胡传林刑建毅著:《传媒经济》,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营销学导论》(俞利军译),1998年第一版,华夏出版社。
20、赵曙光禹建强张小争:《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1】阿尔文·托夫勒【美】.未来的冲击【MI.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加】.麦克卢汉精粹【MI.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1
【3】菲利普·科特勒【美】.市场营销导论【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1
【4】桂敬一【日】.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
【5】杰克·富勒【美】.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M】.陈莉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罗杰·费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
【7】尼克·史蒂文森【英】.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3
【8】马克·波斯特【美】.信息方式【MI.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
【9】萨尔坦·科马里【美】.信息时代的经济学【M』.姚坤何卫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1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I.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1】伊丽莎白切尔【英】.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4
【121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美】.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J.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2
【13】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5
【14】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2
【15】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胡钮.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
【18】金暗.报业经济学.【Ml.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2
【19】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0】李良荣.新闻学导论【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MI.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
【22】刘海贵.中国报业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6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骆正林.传媒竞争与媒体经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8
【24】陆小华.新媒体观〔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8
【25】陆小华.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四】.北京:中信出版社,22
【26】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7】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3
【28】邵培仁.媒介经营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9】孙燕君.报业中国【明.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2
【30】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1】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3
【32】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
【33】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2
【34】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35】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6】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1
【37】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8】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间.长沙:湖南出版社,23
【39】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40】朱春限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5
【41】朱春限传媒营销管理【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9:
【42】宋健武.竞争与融合闭.新闻与写作,28(l)
【43】朱丛艳,许冠英.论报纸的网络化生存【J】.新闻理论探讨,26(2)
【44】张丽萍.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明.新闻实践,28(l)
【45】谢石山.正确估价网络媒体对报纸的冲击阴.湖南社会科学,21(4)
【46】靳更新.深度报道在报纸与网络竞争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1(2)
【47】齐爱军,彭金凤.应对网络媒体—报纸寻求新的报道模式【J】.新闻记者,22(1
【48】任秋菊.左手办报,右手办网【Jl.青年记者,26,(24)
【49】严怡宁.美国报纸的网络化生存:优胜劣不汰【J】.中国报业27(5)
致敬资本市场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归国创业的姐姐
爱美客董事长简军:
打造“女人的茅台”
可就是这位看起来岁月静好的女士,在20世纪90年代的出国热潮中,毅然决定辞掉体制内的安稳工作,走出了国门,开启了她长达13年的境外工作生涯。就是在那13年的工作岁月里,简军第一次在国外见到了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注射,见证了透明质酸填充剂给人所带来的改变。
时隔十多年,再一次谈起首次见到透明质酸注射的场景,简军仍流露出兴奋的神色。
2003年底,瑞典奇美德的玻尿酸填充剂正式获得美国FDA批准,简军也在机缘巧合下目睹了该产品的注射过程。彼时,一位已临古稀之年的女士验证了这款产品的效果,在大家的注视下,这位女士接受了透明质酸注射,皱纹也因此得到明显改善。
次年,简军回国创业,英之煌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2005年底,英之煌生物 科技 更名为爱美客。
如今,中国医美市场上已经有十余款的国产透明质酸产品,而爱美客为同类产品最多的企业。被外界称为“童颜针”的含聚乳酸透明质酸钠凝胶也已进入到注册申报阶段,上市后将填补国内市场又一空白。
简军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医美主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创新,不断丰富医美产品组合,从医美产品供应商角色逐步升级成为医美行业解决方案提供者。“我相信我们坚持产品的品质,坚持我们的服务,那么未来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
颜值担当的姐姐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
颜值经济本质是 健康 经济
女性“颜值”保驾护航的玻尿酸备受市场青睐,产品更是多种多样,华熙生物的产品主要布局在原料、医疗行业和化妆品、食品行业四大行业。建立了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以及功能性食品等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目前,华熙生物的产品今年1月份,国家卫健委发布正式公告,批准由华熙生物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熙生物)申报的透明质酸钠(即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
“自2004年开始申报,现在成功获批,虽说不容易但结果很满意。”赵燕表示,本次“玻尿酸入食”获批标志着中国玻尿酸行业迎来新的发展里程碑。这将大大改变以往我国玻尿酸食品主要依靠海淘、代购的局面,我国玻尿酸食品的国产时代已经来临。
对于华熙生物而言,赵燕认为,公司正式开启从原料、医疗器械、功能护肤品“三驾马车”向原料、医疗器械、功能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的“四轮驱动”转变的全新时代。“公司的全产业链平台业务发展将更加平衡 健康 ,在大 健康 产业领域的行业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玻尿酸生产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产业变革的背后都是技术的变革。”赵燕介绍说,一是从动物组织中(鸡冠、脐带)提取玻尿酸,实现了玻尿酸的工业化生产;二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玻尿酸,颠覆了动物组织提取法,大大提高玻尿酸的产率和质量;三是实现酶切法规模化生产小分子和寡聚透明质酸,极大打开了玻尿酸的应用空间。
在这三次产业革命中,华熙生物研发团队参与并引领了后两次产业革命。据了解,华熙生物是国内率先实现以微生物发酵法大规模生产透明质酸的企业。公司利用20年时间,使透明质酸发酵产率从不足3克/升发展到目前的12-14克/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继续保持自身的成本领先优势和壁垒。
赵燕表示,玻尿酸行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将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打破天花板,立志成为国民品牌,做出让中国人自信、自豪的国民产品,成为让世界尊敬、喜爱的民族企业。
秉承“医者仁心”的姐姐
明德生物董事长陈莉莉:
从不确定性中找到机会
十余年前,作为医者的陈莉莉,脱下白大褂,从一名医生跨界到商海,成为一名生物医药领域创业者。资料显示,陈莉莉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同济医学院,获研究生学历,后赴欧美留学,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而后成为一名学者型创业者。
事实上,一个偶然的机缘,陈莉莉在留学期间参加了国家 科技 部举办的“第一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创新大赛”,在这次大赛上了解到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对海归人才创业的大力扶持政策,创业园引资引智和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助推了她的创业热情。因此怀着“让POCT遍及中国大地,使快速诊断成为可能”的初心,陈莉莉和王颖博士一起创立了明德生物。
2008年,明德生物在武汉留学生创业园成立,从事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起初两年,陈莉莉称之为“ 探索 期”。
“推出的第一个产品上市后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我们才慢慢发现市场需求和科学研究之间存在差异的。”陈莉莉说。2010年,陈莉莉赴美进行博士后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国外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后,她认为POCT定量检测在中国还处在初期阶段,发展机会很大,坚定了其创业决心。2011年以前,陈莉莉和团队完成了10个定性检测试剂的产品注册,为此后的定量试剂的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2011年,随着陈莉莉归国,明德生物正式启航。
在陈莉莉看来,创业者需要从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找到生存发展的确定性机会,可以说,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创业之路。
十年创业终于迎来企业发展的新征程。2018年7月份,明德生物正式登陆中小板,上市仪式上,陈莉莉曾经讲到,中国女性创业者占比5%,女性创业者更坚韧和踏实,希望所有的女性创业者,如果你热爱创业,就勇敢创业,只要你持续努力,相信就有能达到目标的一天。
明德生物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在陈莉莉的带领下,坚持研发创新,继续突破。
陈莉莉表示,未来3年至5年将通过约2000家等级医院急危重症诊断产品+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辐射超过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站点,形成区域协同救治型胸痛、卒中等多中心智慧诊断平台,帮助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效率,减少对宝贵的救治时间和资源的消耗,让每个人能享受到更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而未来,陈莉莉则希望明德生物通过不断创新即时诊断产品,发展出适合家用的产品,借助智慧诊断平台的院外服务延伸,为更多个人提供 健康 产品和服务,让每个人能享受更便捷优质的医疗 健康 服务。
坚守“大爱初心”的姐姐
国际医学董事长史今:
以担当诠释初心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但国际医学的许多医护人员还记得董事长史今那一声铿锵的“出发!”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以大 健康 医疗服务和现代医学技术转化应用为主业的国际医学作为西北首家上市公司在疫情当前使命担当,勇毅前行。从2月2日开始,国际医学先后派出了6批330名医护骨干紧急驰援湖北7所抗疫一线医院,驻扎在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线。
而正是对初心的坚守,史今把对事业的执着融入打造“大 健康 ”医疗发展事业中,带领团队取得一项项优异成绩。在她的领导下,国际医学已发展成为国内大型上市医疗服务集团之一,先后荣获“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百强企业”“辉煌30周年·中国经济影响力功勋企业”、西安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信西商”优秀企业等荣誉。
在陕西省、西安市打造“ 健康 陕西”“ 健康 西安”的背景下,国际医学以大 健康 医疗服务和现代医学技术转化应用为主业,整合资源发力医疗主业,已形成“一个国际医学集团,三大医疗服务院区”的架构,囊括了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商洛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三大综合医疗院区,同时正在建设西安国际康复医学中心等项目。
在去年驰援武汉的抗疫一线,国际医学能够派出330名医护人员,并整体接管武汉第八医院,一方面是国际医学的专业实力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是公司践行 社会 责任的一个实践。
“作为医疗服务机构,我们始终坚持以承担 社会 责任为己任,永葆家国情怀为本色。”史今表示。
“坚守大爱初心”,这是史今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在她的感召和推动下,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企业应尽的 社会 责任,初心不改,砥砺前行:设立陕西省首个亿元公益基金,开展 健康 扶贫;免费开展肿瘤、心胸、神经等疾病筛查;组织专家团队走进山区、社区,广泛开展义诊;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肩负起企业公民的神圣职责。
不断创新的姐姐
泽达易盛董事长林应:
为医药行业插上“云”翅膀
泽达易盛是这样一家致力于让数据成为激发医药行业先进生产力的企业。从医药流通信息化起家的泽达易盛,目前业务已经扩展至医药全产业链信息化。
2016年前后,泽达易盛开始自主研发智能化生产保障所需的工业软件谱系产品。林应透露称,目前公司开发的自研工业软件平台,已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突破了以往国际品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
2019年9月份,经公开招标,泽达易盛成为工信部装备工业司2019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工厂集成—医药”项目第一中标人。
从医药流通信息化到医药生产信息化,再到全产业链的延伸。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中,林应感触良多,更认识到加强企业知识库建设的重要性。“泽达易盛定义是应用型的创新企业,始终需要围绕跨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比起技术层面遇到的难题,真正难的在于我们对所服务行业理解的深度。”
2016年,泽达易盛正式进入到医药生产信息化领域,不过要将在医药流通领域取得的成绩快速复制,并没有那么简单。
“不懂行业的人,惯性的以技术思维提供通用化服务,而通用思想无法深度适配复杂的客户场景,甚至会造成技术上的浪费。我们的团队是在反复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满足客户的需求并逐渐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通过不断抓取共性的问题,用IT的技术来攻关,实现效率的提升,最后形成知识,这些也成为泽达易盛技术积累的重要部分。”林应称。
作为科创板的先行者,林应表示,希望后来者都能更积极响应科创板“三个面向”的号召,为国家 科技 创新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也希望后来者都能坚守初心,努力经营,为 社会 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
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在实践中证明了具备较好的治疗效果。林应表示,中药配方颗粒和经典名方是中药创新化发展的新方向,对于推动中药产品创新升级,满足多个消费群体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在中药产品研发领域已布局多年,是医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中药配方颗粒和经典名方研发业务作为公司未来主要的业务方向之一,将显著受益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采访中,林应多次提及,希望医药信息化服务于医药行业的提升,“在医药信息化的推动下,头部医药企业能更好地惠及大众,老百姓能得到普惠的好药,而不是便宜的劣质药。”
中国的药厂行业分散度极大,医药信息化企业全产业链信息化核心技术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有着积极意义。“医药流通领域的信息化服务于政府,政府通过数据来调整政策,惠及行业;医药生产信息化则是服务于工厂,生产企业通过柔性生产,产能和效率更高,药品成本不断优化。”林应表示。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会会员。近年来在《教学与研究》、《理论学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读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北京党史》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20余篇,主持厅级以上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项。主要承担课程有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本科)、政治学原理(本科)、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生)等。
没有问题,我可以给.
是。作者需要认真阅读审稿人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医学统计源论文外审审回通常会给出审稿人对论文的评价和修改建议,这些建议可能包括修改文章的结构、改进数据分析方法、更改数据呈现方式、增加或删除某些内容等等。
文献时最好是从中文开始,然后是外文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根据文章出处,去一些较大图书馆查找原文。2. 如果学校或单位有CNKI,维普,万方的话,就比较好办,中文文献一般都可以搞定,把关键词、期刊名称、卷,期、年等信息输入即可检索到。3. 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很多,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文献资源。4.如果所在单位或大学没有购买这些数据库,我们可以去Science网上杂志找文章,对中国人完全免费!另外还可以通过Google学术搜索()来查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5. 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如果通过上面几种方式你还没有找到文献全文,那你还可以试一试以下几种方法:1. 根据作者E-mail地址,向作者索要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都愿意向你提供,但一定要简洁!为了更方便大家向作者索取原文,下面是模板:Dear Professor ×××I am in ×××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 "________"(你想要的文献题目), but I can 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would you 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Thank you for your wishes !(or best regards)出于礼貌,如果你要的文献作者E-mail给你了,千万别忘记回信致谢。2. 让所在的研究所图书馆的管理员帮忙从外面的图书馆文献传递,不过有的文献可能是收费的。3. 到网络资源上求助,如果你需要的文献目前还没有电子版,也可以通过馆藏求助获得全文。在找到中文文献之后,就可以通过其中的英文关键词来查找英文文献。总的来说,现在获得文献途径很多,越来越容易,但是对文献的消化吸收严重不够。我们不能变成文献的收集者,要做文献的利用和使用者,研读关键文献,注重基础学习才是关键;要让信息成为财富,关键是消化吸收,而不能成为信息的奴第,图书馆,文献几个G,自己却无一丝长进。
问问期刊的编辑就可以了!!!
陈莉莉是四川南充市仪陇县一个山村小伙子,原名陈信强。童年生活坎坷,13岁离家打工学艺,迈入歌舞团,后在重庆艺校表演系上学。2001年11月19日,在青岛通过变性整容告别了男儿身,之后又在南京施尔美和福州台江医院整形科做了部分整容,实现了做女人的梦想。
温柔妩媚,青春活泼的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被誉为“中国版河莉秀”,又有中国第一变性美女之称。随后踏入演艺圈,名气夺人的她做过形象代言人,为多家杂志做了封面女郎,参加过环球小姐选美大赛。2006年11月,拍摄完成电视剧《雪在烧》。
个人经历:
1997年,她花3万多元做处女膜修补手术,手术让她还原为处女。
1998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利用假期她又独自来到广东,靠在夜总会和舞厅表演谋生。
2002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正式进行演艺圈,但因自己相貌平平,一直未成名。有一天偶然在一家饭馆看到韩国变性人河莉秀在演艺界获得成功的事迹后,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真女人变成美女的愿望。
2003年,在青岛通过整容变成中国第一人造美女。整容后回到了家乡,在重庆市大正商场当了名模特。
陈莉莉,汉族,1960年11月生,河南郑州市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3年一1989年2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工作,1989年2月至今任河南省直第一医院小儿内科主治医师。1993年加入中华医学会微量元素学会,成为该会会员。在1999年第6期肿华实用中医杂志》上发表双黄连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及脑膜脑炎60例疗效观察,在1999年第九期《中华误诊学杂志》发表了小儿全身型类风湿病误诊7例分析
长期致力于儿童骨性错颌畸形的阻断性矫治、青少年常见及疑难错颌畸形的矫治及成人错颌畸形个性化设计及治疗。对青少年严重牙、颌、面畸形的综合矫治,各种疑难病例正畸、修复联合美学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开设隐形、舌侧矫治及口腔医学美容专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