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手册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手册

发布时间: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手册

氯氰菊酯是低毒高较农药,喷雾完成后两天误食,不会造成中毒,但不提倡食用。最好等一个星期后再食用!

目前不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当中。可以考虑选择其他的、是核心的期刊。悠悠期刊可查信息。

从食物安全的角度去分析,还是别吃最好,因为除虫类菊酯农药属高效广普除虫剂,即然能杀死小型微型害虫,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菌群也会有伤害。

氯氰菊酯中毒二例来自维普收藏引用批量导出分享作者刘红旗,范玉仙摘要1病例介绍例1男,6岁。主因抽搐10min于2009年7月24日入院。8h前患儿家长为杀蚊虫在屋内喷洒氯氰菊酯药物,患儿及家人同住此房间,2h前患儿自觉皮肤瘙痒、头疼、头晕、恶...出版源《华西医学》,2010(3):496-496关键词氯氰菊酯/重度中毒/胆碱酯酶活力/阵发性/皮肤瘙痒/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酸磷酸激酶/生化检测/水电解质平衡/综合治疗被引量4全部来源求助全文维普知网相似文献引证文献氯氰菊酯中毒并发胰腺炎二例汪文杰,鲁厚清,邵仁德,...-《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被引量:1急性氯氰菊酯中毒合并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探讨·医学研究与教育医学研究与教育,medicalresearchandeducation,编辑部邮箱,年期[给本刊投稿][目录页浏览]-被引量:0氯氰菊酯中毒1例救治体会姜道新,王敏,张锐-《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被引量:1急性吸入性氯氰菊酯中毒13例临床分析杨中卫,程立,石明,...-《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被引量:0氯氟氰菊酯中毒二例汪文杰,鲁厚清-《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被引量:0急性敌敌畏和氯氰菊酯混合中毒7例张艳敏,晁占湖,刘志刚-《中国小儿急救医学》-1997-被引量:0农药阿维菌素-氯氰菊酯和辛硫磷急性中毒致眼球震颤各一例鲁厚清,汪文杰,邵仁德-《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被引量:0甲基托布津、甲胺磷及氯氰菊酯同时中毒15例分析袁文英,曹梅-《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被引量:2加载更多引证文献氯氰菊酯毒性评价研究覃东立,白淑艳,汤施展,...-《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被引量:3农药2,4-d与通用ⅱ型拟除虫菊酯完全抗原和多克隆抗体制备许啸晨-《上海师范大学》-2012-被引量:0急性吸入性氯氰菊酯中毒13例临床分析杨中卫,程立,石明,...-《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被引量:0氯氰菊酯中毒迟发性脑病1例李雯,魏东-《中国临床医学》-2014-被引量:0

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怎么注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是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所在地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是我国建国后最早成立的四大儿科系之一,现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1984年建立新生儿及儿科两大急救中心(卫生部和联合国基金会于我国首批建立的急救中心之一),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被辽宁省教委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08年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现有3为博士后合作导师)。自成立以来,几代学科带头人的不断奋斗及全体儿科人的共同努力,使儿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水平,长期处于东北地区儿科领域之首,部分项目及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儿科学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及儿童保健医学的诊疗中心,附设卫生部重点小儿先天畸形实验室。儿科自成立以来,几代学科带头人的不断奋斗及全体儿科人的共同努力,不仅完善了儿科的专业类别,扩大、丰富和发展了医疗诊治范畴,加大了对医疗、教学和科研投入力度,强化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使儿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其中部分科研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拥 有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讲师25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30名。小儿内科以新生儿科、呼吸急救及神经、消化、泌尿、循环等专业为重点。几代学科带头人连续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常委,中华围产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新生儿学组组长、副组长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总编辑等。自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肺功能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首次得出的中国早产儿及足月儿出生早期的正常肺功能值,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自2001年,在国内最早开始从事高氧致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有关高氧致早产儿CLD的病理过程、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系列研究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自2004年,受全国新生儿学组的委托,主持并制定的“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已成为目前国内同行唯一被公认的呼吸机应用指南。自MRI技术应用以来,不仅保持儿科影像学检测技术在国内的领军地位,并带动了国内同行发展和壮大,同时为围产期各种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和先天遗传代谢脑病的筛查提供具有及其珍贵价值的影像学资料。此外,长期以来多专业共同协作完成的脓毒血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逐步完善了小儿胃肠粘膜屏障损伤及保护作用、心肌损伤及保护机制等系列研究,并推动和开展了新的诊疗技术,如血液净化技术,肾脏及肝脏活检技术等。拥有较大规模的门、急诊,年门诊量60余万人次,10个儿内科专业病房、NICU及PICU各1个,病床总数320余张。小儿外科以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泌尿系畸形和四肢、脊柱畸形为重点,几代学科带头人连续担任中华小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组组长、副组长和《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总编辑等,是辽宁省小儿外科主任委员单位。目前已形成以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肾积水和脊柱四肢畸形四个方向为主攻的科研领域,四个研究方向均有国家攻关或自然基金课题做支撑,每年均有SCI文章发表、并每年有30余篇文章发表在国内一类杂志。科研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研究,已获得国家自然基金6项,获得资金资助已超过200万元,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临床方面小儿外科分为小儿普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骨外科和新生儿外科,目前能开展所有小儿外科手术,一些手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经肛巨结肠根治术、肛门直肠畸形、脊柱侧弯等,并积极开展小儿腔镜外科手术。4个儿外科专业病房,病床总数100余张。发育儿科(原儿童保健科)由我国著名儿科教授李助萱创建于1982年,现设有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心理和儿童遗传五大专业。系全国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健康教育中心,辽宁省学习困难诊治中心,辽宁省科学育儿咨询中心,辽宁省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中心。近十年来开展了社会小儿适应能力、注意力、感觉统合功能、个性特点、儿童行为和情绪等心理测试。针对目前学龄期儿童经常出现的学习困难、注意力问题、抽动障碍、遗尿症等疾病开展了共患病分析、行为分析、脑功能测定以及治疗效果探讨和易感基因的研究。学术带头人麻宏伟教授对骨骼发育障碍合并矮小的患者进行了系列基因筛查和基因诊断,率先在国内基因水平诊断了软骨发育不全、X-连锁脊柱骨骺发育不全等,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奠定了基础。本学科拥有较大规模的门急诊(包括小儿内科、发育儿科、小儿外科),年门急诊量60余万人次,10个儿内科专业病房(9个专业),4个儿外科专业病房,病床总数420余张,病例来源充足,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满足课间及生产实习学生对病种及病人数量的需求,使每位学生管床数不少于6张,拥有台式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笔记本电脑、电脑投影仪、数码摄像及照相机等基础设施,有60平米实习教室2间,配有整套电视直播系统,有60平米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另外订阅了20余种中外文相关杂志,供实习教学使用。自行设计了配套的实践教材,使用效果良好。多年来,本学科始终严格地按照国家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的有关细则来进行教学各方面的建设和安排,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与医疗、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承担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等8个系,五年制、七年制、留学生班等多频道,以及成人教育、网络学院等部门的儿科学教学任务。先后主编了七年制及八年制的《儿科学》教材,参编了第5-7版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及第1至4版的儿科学专业《儿科学》教材,此外,还主编、参编了10余部适用于不同层次人群儿科学教学配套和辅助教材等统编教材,主编了《新生儿急救学》、《现代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小儿骨科学》、《先天畸形学》、《实用小儿外科学》等近30部学术专著。教学成果获省级一等奖1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手段日趋多样,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使儿科学成为临床专业基础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本学科拥有全国知名的老一辈儿科学家及儿科教育学家如李助宣、项全申、李永昶、张家骧、梁雅珍、韩玉昆、魏克伦、吉士俊等,为我们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儿科医生和儿科教育工作者。本学科现拥有博士后合作导师3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0人,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委,中华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围产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健康儿童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小儿肛肠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顾问,急救学组副组长及多个专业组的委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副主编。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项,辽宁省卫生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3项,并获得多项沈阳市科技进步奖项。本学科在临床上秉承“经验源于循证,新知籍以前沿”,在科研上强调“细化研究方向,重视实验基础”;在教学上遵循“精英出精品,精品育精英”的理念。全体儿科人志存高远,携手同行,始终坚持以中提发展为目标,以优势专业为特色,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实质,力争使儿科早日机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新生儿科成立于1983年1月1日,是省内第一家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新生儿科之一,是卫生部最早命名的“全国新生儿专业医师培训基地”,是我院的重点专科。创始人为全国著名新生儿学专家陈自励教授,在全国和湖北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多年来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全国围产学会等学术组织的成员单位。199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3年又率先成立了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nets)。新生儿科已经成为医院集临床医疗 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重点学科。经过二十七年的建设,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已发展成为具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母婴同室和新生儿实验室的完整的专业体系。该科现已成为规模全省最大、设备全国一流。技术力量雄厚的新生儿科。2009年以来新生儿科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扩大规模,新开一层重症监护病区,重新调整病房格局,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护理规范模式。临床业务继续稳步增长,医疗、服务质量大幅提高。由新生儿急救运转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i、nicu-ii)病区、早产儿病区、母婴同室病房、危重儿出院后随访、新生儿实验室、新生儿门诊七大部分组成。现科内业务用房面积2600平方米,编制床位120张,年收治病人4800余人次,年门诊量2万余人。年抢救病人2800人次,抢救成功率在98%以上。09年7月份由省科技厅组织评审通过,“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正式立项,使该科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平台,集临床、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肩负着发展我省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任。优秀的团队: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博士学位2名,在读博士1名,医学硕士8名,新生儿实验室技术人员4名,副主任技师1名。护理人员78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配备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各种临床诊疗设备,包括:各种进口婴儿、新生儿专用呼吸机 (5台);高频振荡呼吸机(3台); 进口复苏器4台,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系统;进口及国产婴儿培养箱(55台); 进口中央监护仪4台,床边多功能生理监护仪(30台);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10台);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1台);经皮胆红素监测仪(2台);无创血压监测仪(3台);血气生化分析仪(2台);微量血糖测定计(4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空氧混合器、氧浓度测定仪,输液泵、微量推注泵(60台);床边b型超声诊断仪(1台);可移动x光摄片机(1台);远红外线抢救台(9台);蓝光治疗仪(20台);移动自然光照射治疗系统(2台); (2套)等。输液泵、血气分析仪、微量血清胆红素、血糖、血电解质测定仪、床旁x线光机、床旁b超机等,用于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经验丰富,每年2000人左右的危重抢救病人,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治愈率90%以上。尤其对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呼吸循环衰竭患儿的抢救更是有独到之处。科内建立了各种疾病诊疗护理常规。已成功抢救近10名26~28周、体重770~1000g的患有严重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完善而先进的呼吸支持技术:该科自上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人工呼吸机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天都有多台常频或高频呼吸机、cpap机用于抢救危重患儿。于2002年率先在省内将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用于抢救肺动脉高压患儿,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丰富了抢救方法,肺出血和呼吸衰竭的患儿死亡率极低,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得到了全国新生儿学组专家的高度肯定。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术:该方法是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症的有效方法。该科于2001年对原来换血方法改良后率先使用,此方法临床效果好,安全系数高,操作更简便,已成功为100余例患儿进行换血,全部治愈,有效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该方法能迅速缓解部分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而引起的严重临床表现,副作用少。该科一线医护人员均能独立开展该项技术。新生儿科自2007年开展picc技术,至今已成功穿刺60余例且无一例感染,此技术明显减少了极低早产儿的侵入性操作,消除了高渗刺激性药物渗漏引起皮肤坏死的现象,促进了他们的康复,提高了护理水平,减少了医疗纠纷,在全省新生儿picc技术中率先填补了这项空白,成为成功抢救极低、超低体重儿的一项利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及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nbna):我们不仅关注患儿的存活率,也十分重视患儿的生存质量。专门安排一名主任医师做高危儿出院后的随访,给出院患儿及时正确的指导,同时利用abr及nbna对患儿的听力及神经发育的近远期预后作出科学而恰当的评判,并给予及时的干预。规范的早产儿管理及支持护理:早产儿支持护理是关系到早产儿治愈率以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该科每年收治约800个孕周27~34周的早产儿,为此我院新生儿科专门开辟了早产婴室,进口早产儿专用暖箱,并用肌肤抚触、被动运动操、视觉听觉刺激、鸟巢、非营养性吸吮等个性化护理手段等促进发育,picc技术支持的胃肠外营养;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保证了早产儿的护理质量。人性化的关怀:对病情较轻者或恢复期患儿,该科特地开辟一层楼的母婴同室病房,病房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十分有利于母子之间的交流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在全省仅此一家。每天安排专门医务人员与家长沟通交流,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每位管床医生配有工作电话便于家长与管床医生直接交流。每周一次安排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课,传授育儿经验,普及医学知识。建科至今,主编或参编专著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在省儿科学会、省围产学会、省儿保学会及8家医学杂志编委会中均占有席位,“九五”以来共承担及参与湖北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及国家攻关协作项目等共10余项,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为新生儿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新生儿病房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青年文明号”和市“十佳巾帼建功文明岗”,平均每年培训来自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新疆等省、自治区的进修医生护士50余名。 2002年举办了湖北省新生儿新理论新技术学习班,2003年举办了新生儿急救与转运学习班,2006年举办了全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与新技术学习班。2007年举办学习班,2008年5月我科成功举办了湖北省新生儿科主任高级培训班及湖北省新生儿危急重症学习班,不仅给全省新生儿学界带来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而且更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习班。在院领导支持下,举办了三次大型新生儿专业理论学习班。其中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高级师资培训班》规模空前,与会人数达236人,邀请了国外著名学者来武汉讲学,努力使新生儿科的学术水平跟国际接轨。同时,利用新生儿转运网络推广新理论、新技术,使整个湖北省新生儿科的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放射科专为该中心配备200毫安床边x光机及数字成像系统,双排螺旋ct及数字胃肠机,b超室有多台二维或三维彩色超声多普勒仪,于2008年专为nicu配备一台床边b超机,检验科有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设备,能满足新生儿科开展医疗工作。全国超声医师培训基地、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省遗传医学中心均设在我院。目前,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水平及nicu规模、设备都得到国内同行公认属国内一流行列。新生儿危重症转运网络覆盖整个湖北地区。学科在华中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内也具有较大影响。曾多次接待国内、国际同行来参观,专科负责人及一些主要技术骨干多次应邀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作有关重症新生儿救治方面的学术讲座;nicu和新生儿科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30余人。专业技术队伍中有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7种杂志的编委;1人湖北省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主任委员。

建议给孩子看看中医。或者采取食疗的办法。北京的宽街中医院还不错,你要是在北京或者离北京不远可以去看看。

免疫力差,老感冒,这应该是大部分孩子的常见现象,家长不必如此紧张.加强锻炼,补充营养,久而久之,应该就会改善的.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从食物安全的角度去分析,还是别吃最好,因为除虫类菊酯农药属高效广普除虫剂,即然能杀死小型微型害虫,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菌群也会有伤害。

高效氯氰菊酯打药两天的蔬菜不能吃的,会中毒。药力失效期是7~10天,还会有药物残留,只不过药性小了,毒不死人。对于农药残留要有个新的认识。只要是打过农药的植物都会有农药残留,药后期时间越长农药残留就越少,为了身体健康,不要食用刚刚打过农药才两天的蔬菜水果。

如果你按照说明书的用药量打的话肯定是不中毒的。现在打药用药量往往的是说明的好几倍就不好说了。但中毒的可能性任然很低,只要把蔬菜用清水冲洗后药物基本上残留不多了。一般是不会中毒的。

氯氰菊酯是低毒高较农药,喷雾完成后两天误食,不会造成中毒,但不提倡食用。最好等一个星期后再食用!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社

强大的科研实力是医院医疗工作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全国新生儿急救与培训中心、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基地、辽宁省肝病诊治中心、辽宁省科学育儿咨询中心、辽宁省学习困难诊治中心、辽宁省嗓音喉病研治中心、辽宁省内窥镜诊治中心、辽宁省围产医疗保健暨产前诊断中心、辽宁省妇科腔镜中心、辽宁省医学会造口中心、辽宁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沈阳市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中心等十余个医疗科研中心设在此;我院拥有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医院中心实验室、传染病研究室、病毒研究室等14个临床医学研究室和动物实验中心;有10个博士授予学科和30个硕士授予学科。近年来,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国家八五攻关课题6项,九五攻关课题5项,卫生部基金课题19项,省、市科委课题105项,获部级成果奖12项、省级成果奖34项。医院还编辑出版了《国外医学·儿科分册》、《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辽宁药物与临床》等四种重要期刊杂志,全国发行。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原刊名小儿急救医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是国内儿科领域一一本反映危重症急救方面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代表了国内儿科急诊医学水平。1994年创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

院务栏有简介,自个去眼见为实吧

你好院务栏是没有的,包括我院的官方网站也找不到。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是黄国英教授以下为简介:(亦可去百度百科详查) 黄国英,男,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学系,199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曾赴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1993年)和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进修和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1998年)。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复旦大学儿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超声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心血管学组副组长,中国超声医师协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心血管学组组长,上海医学会超声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心血管学组副组长,上海声学学会超声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副主编,《PEDIATRICS中文版》副主编,《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复旦大学学报(医学版)》和《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编委或常务编委,《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儿科杂志》审稿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卫生部2001年“十五”攻关项目(出生缺陷)项目论证专家,科技部/卫生部2004年“十五”攻关项目(临床医学)项目论证专家,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论文校外评审专家,国家级/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委员会学科组专家。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的

198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199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CUHK)博士学位(), . 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儿童医院危重医学部研修。现为第十五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全国中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成员、重庆市重症医学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儿科专委会委员兼秘书,«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中国小儿循证医学杂志»编委。重庆市一、二届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等科研项目支持,培养指导研究生三十余名,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教材和专著多部, 研究成果曾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主要从事小儿危重症急救医学的临床和科研,研究方向为危重病儿肺损伤的发病机制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原刊名小儿急救医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是国内儿科领域一一本反映危重症急救方面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代表了国内儿科急诊医学水平。1994年创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

现为重庆医学会儿科专委会委员,重庆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和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委。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第三届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第十届“重庆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长期从事儿科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本院创建了心脏电生理室和心导管室,主持开展了多项心血管诊治新技术。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共16项包括国家863攻关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4项,市级4项等。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40余篇。主编或参编6部教材或著作。曾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重庆市医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重庆医科大学优秀CAI教材奖、重庆市教委第三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医科大学和儿科学院师资培养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 索引序列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手册
  • 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怎么注册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社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