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执真,易京红,周燕青.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第二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1996:4.[2]魏执真.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案与研究进展——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2:4.[3]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案与研究进展——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2:18.[4]魏执真. 心律失常辨证论治[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5:4.[5]魏执真.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治疗[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1999:7.[6]魏执真,韦一心,李祖珍,黄丽娟,夏军,许心如. 真心痛180例临床分析及其病机探讨[A]. 中国营养学会.全国冠心病防治及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营养学会:,1987:4.[7]魏执真,易京红,王振裕,尹珉,章越见,金玫,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四届全国糖尿病(消渴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1997:4.[8]魏执真,桂亚梅,常彪.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中医辨证特点——附病例分析105例[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新进展——首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1994:3.[9]魏执真. 糖尿病患者要谨防“伤心”![A].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专家文集(第一辑)[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2004:4.[10]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专家文集(第一辑)[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2004:7.[11]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0:631-633.[12]魏执真,韦一心,李祖珍,黄丽娟,夏军,崔蕴华,许心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124例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1991,04:15-16.[13]魏执真. 过“补”致壅,久“活”耗气[J]. 中医杂志,1991,02:6-7.[14]魏执真,曹若楠,吴江丽,代金素,董子亮,王丽,吕凤来,任艺波,易京红,王玉明,李建荣,王旭华,高晓山,许心如. 调脉汤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2,03:14-16.[15]魏执真.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 北京中医,1998,04:59-60.[16]魏执真,黄丽娟,韦一心,李祖珍,许心如.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学报,1986,03:41-42.[17]魏执真. 辨证治疗期前收缩4例[J]. 中医杂志,1986,04:41-42.[18]魏执真. 中医诊治老年心律失常40例报告[J]. 天津中医,1989,01:16.
[1]黄永生. 从肝肾失调、毒伤血络辨治高血压病[A].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07:3.[2]黄永生,郭家娟,崔英子. 冠心病从“先天伏寒”病因论治的临床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09:7.[3]黄永生.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体会[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0:5.[4]黄永生.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类及临床诊治[A].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吉林省中医药学会:,2007:6.[5]黄永生. 胃心痛—冠心病心房纤颤治验三则[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成立暨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精粹[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6:4.[6]黄永生. 从肝肾失调、毒伤血络辨治高血压病[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7:4.[7]黄永生. 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体会[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08:5.[8]黄永生.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类及临床诊治[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5:4.
[1]谢强,何兴伟. 耳鼻咽喉疾病常用刺灸法[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2011:9.[2]谢强,邓琤琤,杨淑荣,刘文杰,操建,张英,何兴伟,廖为民.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120例疗效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4.[3]谢强,陈丹,龙平,陶波. 消肿散结利喉饮对声带息肉术后康复干预及声学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4]谢强,陈丹,陶波,艾长生,何兴伟,廖为民. 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60例临床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5]谢强. 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历史源流简述[A].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4.[6]谢强. 针灸疗法在耳鼻咽喉科应用探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10:2.[7]谢强,魏小明,周思平.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初探[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2.[8]谢强,黄冰林,周思平. 论江西盱江流域是我国喉科的最早发祥地[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3.[9]谢强,邓峥峥,杨淑荣,刘文杰,操建. 针刺开音1号穴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风热证120例的疗效分析[A]. 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论文集[C].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3.[10]谢强. 江西特色炮制中药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07:4.[11]谢强,任元元,李唯钢,胡启煜. 转移兴奋灶针灸法为主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临床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03:15-16+21.
摘要:目的:探讨金代著名针灸学家张从正求医经历、主要主要学术思想与著作、贡献、临床疗效经验等。方法:从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了解他的针灸方面的成就及思想,并收集其他学者对张从正及他学术成就的认识,从中选取了一些主要内容来归纳分析探讨。结果:张从正是攻邪派,重视刺络泻血,祛邪安正;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多用攻邪的汗、吐、下法;在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他把病因发病规律,治法治则,针刺用药联合(针药兼施,刺灸并用)起来治疗疾病。结论:张从正的刺络泻血学说及诊治疾病的思路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且起到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关键词: 张从正 刺络泻血 汗吐下三法 重络放血 《儒门事亲》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是一位继承经典且有创新意识,独特的杰出人物。张氏从小生活在医学的环境中,受到家庭的熏染,十余岁跟随家父学医,博览医术,且会深究医书其中医理,后来私淑“寒凉派”--刘完素之理论,深得刘完素学术影响。曾得刘从益传授,后又随姜仲安学针灸之术。当过太医,时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切磋医理,将平生精力全部投入于医学,勤奋苦学,成一方名医,将他的思想,观点方法集素日临床及所著理论,辑成《儒门事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主要学术思想 刺络泻血,祛邪安正 从血驱邪这个观点从《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来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对实热证候提出了“菀陈则豫之”的治则。《内经》中有很多阐述了刺络放血的篇幅,张氏受《内经》思想影响,结合自己的理论,重视针灸在继续发展了此法;他提出“岂知针之理,既所谓药之理”在临床中遇到了很多疑难杂症,张氏常用刺络泻血而取效,他认为泻血除热,疗效最佳。张氏刺络攻下学说当时也是受到了扁鹊、华佗、皇甫谧、陈自明等医家的影响,张氏从前人古籍经验中出发,加上自我创新。体现在张氏[1]不但继承了《内经)刺络放血理论之真髓。而且善用刺络泻血攻下说补充《内经)病机十九条之未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刺大敦。“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刺少冲。“诸湿肿请,皆属于脾……,可刺隐白。…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可刺少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机,采用井穴泄血治之。张氏不照搬前人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实属难得。 张氏汗、吐、下三法 张氏汗、吐、下三法的内容极其广泛的,他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泄、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在张氏的著作《儒门事亲》卷6至8“十形三疗”中记录了很多病案,都有关于汗、吐、下这三法的详细治疗方法,比如在肾风中,患者面肿,色黑,提出宜刺面,大出血,“偏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皆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觉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待二十余日,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张氏[2]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圣人剌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在此书中分别有汗、吐、下法的详细治案,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与特色。张氏[3]还认为, 正常生理情况下, 血气本是流通的, 一旦患病则血气壅滞, 而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治疗以祛邪为首要, 病邪如得祛除, 则可以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他也强调“使上下无碍, 并无壅滞”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失治误治后所产生的精血不足之证, 提出“当补之以食, 大忌有毒之药, 偏胜而成夭阏”, 也体现其“药攻食补”论在临证中的运用。在记载的这些治案中,虽然汗、吐、下三法皆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还是以汗法和下法偏多,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吐法在临床中运用很少,在这一块缺少研究,还有待继续挖掘,服务于临床。 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 张从正十分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在临床实践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泻络风格,既肄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量多。他认为:“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血多之经刺之,能祛邪而不伤血,血少之经刺之,则使血受伤而正气不足,有时助长邪气之虞;如他治疗一小儿面赤肿, 两目不开,“以绯针刺轻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乃愈”。两目尖为少阳经所过,血少故不宜刺。又如“背疮初......以针于肿焮处乱刺血出”,“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日:‘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排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素问》、《灵枢》中表明经络的气血多少有差异,张氏在此基础上获得启发,依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判别哪里的经络气血多,哪里的气血少。哪个部位可多放血,哪里不宜出血。他的这种观念在现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针刺疗法用经络辨证,从经络出发更能体现人体气血的状况。但是张氏的重“三多”需要继续的深入的研究,探讨它的好与坏,比如对于重放血多,甚至不止血,一直把恶血放完,那对于这种情况就得分析注重患者的身体本身状况,分析能不能多个部位放血,能不能多放血。关于辨经络气血多少还得多研究其机制机理,还得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编撰的中医著作,是张氏的代表作,他的中医学术思想全面的体现在里面,共十五卷,是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体列各别,有立论、评论、辩论、病案治法、方药等等。此书主要的两大学术成就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为积累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及创新。 2、小结 宋金元时期正值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医学发展的盛世。在这一时代有很多医学流派诞生,张氏处于这一时代突破繁杂的医学流派,独特的创立了攻邪学派,也成为了中医学术理论中的一支重要支流,对当时及以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张氏的学术思想著作对今仍然有主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仍能看到他的学术思想在实践及运用。关于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从事临床工作的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结合自己及现实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真实践,积极创新拓展 ,提高医术水平,能将张氏的医学理论及方法达到突破与创新。对于张从正个人,他是有极高的胸怀,正确的医学思想,不对自己的成就自傲,不为我独尊,而是谦虚学习前人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不固守已有学术方法,积极创新理论,在《儒门事亲》最后一卷中,纯属明间搜求积集的方和药。可见张氏及其门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张建斌.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针灸,2001(4):247-249.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成国春,喻松仁.张从正外治汗法案例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201-202. [3]胡方林.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临床运用验案分析[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186-188.
[1]吴以岭,高怀林,贾振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经验[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6.[2]吴以岭,魏聪,贾振华,朱昭明.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及相关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06:4.[3]吴以岭,魏聪,贾振华,袁国强.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3:5.[4]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5]吴以岭.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6]吴以岭.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7]吴以岭,贾振华,魏聪. 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8]吴以岭.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8.[9]吴以岭.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11.[10]吴以岭,张会欣,王宏涛,贾振华. 津力达口服液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5.[11]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7.[12]吴以岭. 脉络学说及其临床价值[A].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0:4.
李桂东先生,男,汉族,1973年出生。杭州观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杭州胡庆余堂名医馆专家,北京同仁堂杭州名医馆专家。李桂东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工作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免疫失调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疑难、慢性病的治疗颇有心得,主张中西医融合、重视营养治疗,积极推动精准诊疗技术与中医药的结合应用。近年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先后组织研究开发出发酵中药膏方系列、中药体外预消化解决方案、甲状腺结节中成药千金散结丸等一批学术成果。其中用于代谢综合征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特殊医疗用途食品配方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专利号CN201810069561)。 李桂东先生是中医全科专家及功能医学专家,尤其擅长通过常规检测和精准检测解读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循证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中医理论及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李桂东先生的医学理念是能不用药的尽量不用药,尽可能通过纯天然、不用药的方式逆转病痛,让患者恢复健康。 擅长主治: 代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脂血症)、甲状腺相关疾病(桥本、甲亢、甲减、甲状腺癌)、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体重与形体管理、肿瘤风险防控、衰老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及激素分泌失调、慢性呼吸道炎症的非抗生素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返流性食道炎、胃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消化道菌群失调症)、抑郁症、焦虑证、睡眠障碍、皮肤、肠胃、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等。 李桂东先生在20多年的医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医药技术自身具有局限性,医务人员与患者大多重视疾病治疗而忽略疾病预防,往往错失治愈良机或者过于依赖药物而受到毒副作用伤害,广大客户对于慢性病预防的渴望和生活方式调整常常得不到专业指导。因此在门诊工作之外又兼任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致力于推广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直接为会员客户服务,同时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 代表性论文与专著情况: 《乌芪参苓汤治疗肠癌30例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扶阳解毒法治疗肿瘤概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医肿瘤临床创新与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生物发酵对中药方剂增效减毒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专集; 《甲状腺疾病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 《慢碳生酮复合饮食在体重管理中的运用》-糖尿病天地; 《以扶阳理论指导药膳在体重管理中的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2018年会议论文集; 主要社会兼职: 杭州迪安健检医学顾问,杭州怡年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杭州霍思威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杭州甄元医学实验室特聘医学顾问,北京和四方中医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摘要:目的:探讨金代著名针灸学家张从正求医经历、主要主要学术思想与著作、贡献、临床疗效经验等。方法:从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了解他的针灸方面的成就及思想,并收集其他学者对张从正及他学术成就的认识,从中选取了一些主要内容来归纳分析探讨。结果:张从正是攻邪派,重视刺络泻血,祛邪安正;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多用攻邪的汗、吐、下法;在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他把病因发病规律,治法治则,针刺用药联合(针药兼施,刺灸并用)起来治疗疾病。结论:张从正的刺络泻血学说及诊治疾病的思路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且起到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关键词: 张从正 刺络泻血 汗吐下三法 重络放血 《儒门事亲》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是一位继承经典且有创新意识,独特的杰出人物。张氏从小生活在医学的环境中,受到家庭的熏染,十余岁跟随家父学医,博览医术,且会深究医书其中医理,后来私淑“寒凉派”--刘完素之理论,深得刘完素学术影响。曾得刘从益传授,后又随姜仲安学针灸之术。当过太医,时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切磋医理,将平生精力全部投入于医学,勤奋苦学,成一方名医,将他的思想,观点方法集素日临床及所著理论,辑成《儒门事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主要学术思想 刺络泻血,祛邪安正 从血驱邪这个观点从《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来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对实热证候提出了“菀陈则豫之”的治则。《内经》中有很多阐述了刺络放血的篇幅,张氏受《内经》思想影响,结合自己的理论,重视针灸在继续发展了此法;他提出“岂知针之理,既所谓药之理”在临床中遇到了很多疑难杂症,张氏常用刺络泻血而取效,他认为泻血除热,疗效最佳。张氏刺络攻下学说当时也是受到了扁鹊、华佗、皇甫谧、陈自明等医家的影响,张氏从前人古籍经验中出发,加上自我创新。体现在张氏[1]不但继承了《内经)刺络放血理论之真髓。而且善用刺络泻血攻下说补充《内经)病机十九条之未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刺大敦。“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刺少冲。“诸湿肿请,皆属于脾……,可刺隐白。…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可刺少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机,采用井穴泄血治之。张氏不照搬前人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实属难得。 张氏汗、吐、下三法 张氏汗、吐、下三法的内容极其广泛的,他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泄、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在张氏的著作《儒门事亲》卷6至8“十形三疗”中记录了很多病案,都有关于汗、吐、下这三法的详细治疗方法,比如在肾风中,患者面肿,色黑,提出宜刺面,大出血,“偏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皆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觉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待二十余日,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张氏[2]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圣人剌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在此书中分别有汗、吐、下法的详细治案,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与特色。张氏[3]还认为, 正常生理情况下, 血气本是流通的, 一旦患病则血气壅滞, 而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治疗以祛邪为首要, 病邪如得祛除, 则可以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他也强调“使上下无碍, 并无壅滞”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失治误治后所产生的精血不足之证, 提出“当补之以食, 大忌有毒之药, 偏胜而成夭阏”, 也体现其“药攻食补”论在临证中的运用。在记载的这些治案中,虽然汗、吐、下三法皆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还是以汗法和下法偏多,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吐法在临床中运用很少,在这一块缺少研究,还有待继续挖掘,服务于临床。 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 张从正十分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在临床实践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泻络风格,既肄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量多。他认为:“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血多之经刺之,能祛邪而不伤血,血少之经刺之,则使血受伤而正气不足,有时助长邪气之虞;如他治疗一小儿面赤肿, 两目不开,“以绯针刺轻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乃愈”。两目尖为少阳经所过,血少故不宜刺。又如“背疮初......以针于肿焮处乱刺血出”,“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日:‘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排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素问》、《灵枢》中表明经络的气血多少有差异,张氏在此基础上获得启发,依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判别哪里的经络气血多,哪里的气血少。哪个部位可多放血,哪里不宜出血。他的这种观念在现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针刺疗法用经络辨证,从经络出发更能体现人体气血的状况。但是张氏的重“三多”需要继续的深入的研究,探讨它的好与坏,比如对于重放血多,甚至不止血,一直把恶血放完,那对于这种情况就得分析注重患者的身体本身状况,分析能不能多个部位放血,能不能多放血。关于辨经络气血多少还得多研究其机制机理,还得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编撰的中医著作,是张氏的代表作,他的中医学术思想全面的体现在里面,共十五卷,是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体列各别,有立论、评论、辩论、病案治法、方药等等。此书主要的两大学术成就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为积累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及创新。 2、小结 宋金元时期正值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医学发展的盛世。在这一时代有很多医学流派诞生,张氏处于这一时代突破繁杂的医学流派,独特的创立了攻邪学派,也成为了中医学术理论中的一支重要支流,对当时及以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张氏的学术思想著作对今仍然有主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仍能看到他的学术思想在实践及运用。关于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从事临床工作的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结合自己及现实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真实践,积极创新拓展 ,提高医术水平,能将张氏的医学理论及方法达到突破与创新。对于张从正个人,他是有极高的胸怀,正确的医学思想,不对自己的成就自傲,不为我独尊,而是谦虚学习前人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不固守已有学术方法,积极创新理论,在《儒门事亲》最后一卷中,纯属明间搜求积集的方和药。可见张氏及其门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张建斌.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针灸,2001(4):247-249.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成国春,喻松仁.张从正外治汗法案例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201-202. [3]胡方林.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临床运用验案分析[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186-188.
[1]袁海波,王九莲. 肥胖病的论治[A].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术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胸痹学术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术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胸痹学术专业委员会:,2004:14.[2]袁海波,王九莲,袁智宇,袁灿宇,袁晓宇. “袁氏心复康方案”临床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方法的评价[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中华中医药学会:,1998:6.[3]袁海波,袁晓宇,袁灿宇,王九莲,袁智宇. 袁氏心复康系列药物治疗冠心病309例疗效评价[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CAIM).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CAIM):,1997:2.[4]袁海波,王九莲,潘年松. 有关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1998,05:65-68+72.[5]袁海波. “袁氏心复康”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学术思想及疗效评定[J]. 河南中医,1996,03:7-9.[6]袁海波,孙耀志,王九莲. 镇心痛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1996,03:167-168.[7]袁海波,王九莲. 关于虚证与老年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和药物筛选的探讨[J]. 河南中医,1986,03:27-28.[8]袁海波,王九莲,张笑丽,杨豪,曹桂兰,王西林,张建文,栗霞,刘宏选,冀春茹,可君,张贵卿. “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62例临床分析[J]. 河南中医,1989,04:24-26.[9]袁海波,王九莲,张笑丽,杨豪,张建文,杜庭海,王西林,曹桂兰,宰军华,刘宏选,冀春茹,可君,张贵卿,袁灿宇,袁智宇. “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心肌梗塞53例临床报道[J]. 中国医药学报,1991,06:25-27.
[1]李士懋. 凭脉辨证[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2011:18.[2]李士懋. 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2011:8.[3]李士懋. 关于温病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4.[4]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及临床运用[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01:40-44.[5]田淑霄,李士懋. 读《伤寒温疫条辨》[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04:2-4.[6]李士懋,田淑霄. 再析薛生白《湿热论》传变规律[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04:1-3.[7]田淑霄,李士懋. 温煦升发少阳治疗慢性肝炎[J]. 北京中医,1985,04:17-18.[8]李士懋,田淑霄. 谈谈中医临床诊治的方法[J]. 陕西中医,1985,08:368-369.[9]李士懋. 薛生白《湿热病篇》传变规律初探[J]. 内蒙古中医药,1985,02:1-2.[10]李士懋,田淑霄. 论“火郁发之”[J]. 天津中医,1985,03:25-27.[11]田淑霄,李士懋. 总结教训 精研医理 提高医术[J]. 中医杂志,1985,02:23-24.[12]李士懋. 温病本质的探讨[J]. 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01:14-15.[13]田淑霄,李士懋. 谈《温病条辨·解儿难》之论痉[J]. 中医杂志,1986,01:49-50.[14]李士懋. 谈“在卫汗之可也”与“测汗”[J]. 内蒙古中医药,1987,01:18-20.[15]李士懋,田淑霄. 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学习赵绍琴老师阐发温病理论的心得[J]. 河南中医,1988,02:2-5.[16]李士懋,田淑霄,杨永玲,李同琴,董进洲,徐金英. 山茱萸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88,03:31-32.[17]田淑霄,李士懋. 白虎汤用于杂证的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1988,04:21-22.[18]李士懋,田淑霄. 论测汗[J]. 中医药研究,1988,01:43-44.[19]李士懋,田淑霄. 张锡纯温病学术思想探析[J]. 河南中医,1989,04:9-12.[20]田淑霄,李士懋. 旋覆花汤治半产漏下刍议[J]. 陕西中医,1989,01:46.[21]田淑霄,李士懋,张再康,王鑫国,王四平,冯瑞雪,吕淑静. 脑栓通胶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1998,03:2-3.[22]李士懋,田淑霄,王四平,王鑫国,张再康,冯瑞雪,吕淑静. 连苏止呕胶囊的药效学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2:66-68.[23]李士懋,田淑霄,王四平,张再康,王鑫国,吕淑静,冯瑞雪. 连苏止呕胶囊止呕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02:88.[24]田淑霄,李士懋. 张锡纯妇科学术思想探讨[J]. 河南中医,1990,05:17-19.[25]田淑霄,李士懋. 蜈蚣熄风之偶得[J]. 山西中医,1990,06:19-20.[26]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治郁热体会[J]. 中医杂志,1991,09:18.[27]李士懋,田淑霄. 温病忌汗 又最喜汗解刍议[J]. 辽宁中医杂志,1992,09:16-17.[28]田淑霄,李士懋. 肝硬化腹水合并胸水一例报告[J]. 河北中医,1981,03:33.[29]李士懋,田淑霄. 论肺痿[J]. 河北中医,1984,01:8-9.[30]李士懋,冯瑞雪,王四平,张再康.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J]. 中医杂志,1996,05:313.[31]李士懋,田淑霄,朱长福,王鑫国,同利琪,王四平,郝宪恩,张凯,张明泉,李伟,曹刚.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及方法学探索(3)[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02:14-15.[3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士懋. 中医发展前景堪忧[N]. 光明日报,2004-04-09.[33]李士懋. 脉学心悟:涩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4-22.[34]李士懋. 脉学心悟:微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6-24.[35]李士懋. 脉学心悟:紧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01.[36]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细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16.[37]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结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30.[38]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动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0-14.[39]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促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0-21.[40]李士懋. 我对中医事业的思考[N]. 中国中医药报,2005-06-03.[41]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溯本求源 重视经典的指导价值[N]. 健康报,2014-07-30005.[42]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李士懋:从经典临床价值谈中医传承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2014-08-08003.[43]国医大师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本报记者 胡彬 实习记者 赵维婷 整理. 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N]. 中国中医药报,2014-10-27004.[44]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24004.[45]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忌汗但喜汗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0004.[46]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下不嫌早[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8-07004.[47]李士懋. 脉诊的“分量”[N]. 中国中医药报,2003/12/04.[48]李士懋 田淑霄. 脉无假 关键在识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3/12/11.[49]李士懋 田淑霄. 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气血[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08.[50]李士懋 田淑霄. 掌握脉理 动态辨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15.[51]李士懋 田淑霄. 理通脉自明 删繁就简共商榷[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29.[52]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脉象要素分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12.[53]李士懋. 脉学心悟:浮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19.[54]李士懋. 脉学心悟:沉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26.[55]李士懋. 脉学心悟:滑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4/15.[56]李士懋. 脉学心悟:缓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08.[57]李士懋. 脉学心悟: 芤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15.[58]李士懋. 脉学心悟: 革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29.[59]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牢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2.[60]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濡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9.[61]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弱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26.[62]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散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09.[63]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伏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23.[64]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代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1/04.[65]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度传变分气与血两个阶段[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1004.[66]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治则清透滋[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8-10004.[67]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选案精 按语明[N]. 中国中医药报,2010-06-24004.[68]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建议授予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员相应学位[N]. 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6004.[69]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抓住中医传承发扬的核心[N]. 中国中医药报,2015-03-13003.
1戴自英主编.实用抗菌药物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68~2762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十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01~1033张致平.中国抗生素杂志,1992,17(2):874陈华庭,张玉,陈伟等.武汉地区1995年度喹诺酮类药物评估.中国药房,1997,8(3):1165范勇,杨国勤.南京地区1996年度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分析.中国药房,1997,8(6):2686李家泰主编.临床药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11~5187孙曼琴.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安全性评价.全国抗感染药物临床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医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北京,1996,67
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药学发展的新动态(摘要)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改革和现代学科技术的发展,医院药学逐步从多年来的单一供应服务型模式中挣脱出来,向科技服务型扩展,以病人为本,向临床延伸。特别是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日趋显现,医院药学的工作职责范围已超出原“药剂”词义的范畴,面临新的挑战及难得的机遇。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政策需要我们药师以新的理念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以适应当今医院学科发展的形势,以满足当今医院高质量药物治疗的需要,对医院药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关键词: 药学 新体制 新技术 调剂工作职责 临床药学1 新体制对医院药学的影响 体制改革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对城镇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药品价格、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等进行重大改革,在2003年内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医院的门诊药房将逐步转为独立核算的纳税药品零售企业,以致药剂科要走“不求所管,但求所用”的托管之路。此举目的在于切断医院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的联系,同时随着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行集中的招标采购的推进,加强了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保证用药安全。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OTC)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医药界跨世纪的重大举措,必然对医药科研、生产、流通、使用和管理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医院药学也不例外。(1)有利于开展药学监护工作。实行OTC制度以后,医院药师可以减少部门事物性管理和重复性劳动,充实和加强药学监护工作,开展重危病人血药浓度监测,深入临床、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医生一起共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2)有利于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的开展。药物的双重性是难以避免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间可以转化。因此,建立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合理方法,使尽可能多的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处方药换成非处方药。同时应用药物流行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较长时间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追踪,淘汰部分非处方药或使其恢复处方药。(3)有利于拓展医院药师的取职范围,医院药师是我国药师队伍的主流,随着OTC使用量增加,临床药师在提供OTC最新咨询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OTC管理制度对医院药学工作管理的不利于影响表现为:一是造成专业人才分流,影响医院药学工作的吸引力;二是医院收入可能减少,影响医院药学的投入和发展。 医院药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院部药学工作的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药学技术服务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医药学服务是一种技术很强的服务。(1)在我国特别是中小城市,药师的技术性服务如治疗药物检测、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药物咨询等还没有得到社会和医护人员的认可,价值也就不能得到体现,更谈不上药学监护,它们的医院药学仍处在药特制、销阶段,想更高层发展面临困难。(2)我国药学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临床药师缺乏,如专业分工不细,知识面相对宽而不清,同时缺少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而目前的医院药师尚不能做到与医师一起解决病人的药疗问题,指导合理用药。2 新技术对医院药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 医学结合的“数字医学”与生命科学结合的“生物信息”等都将成为未来卫生行业新兴而重要的科学,也必将给医院药学工作及其管理带来巨大的变革。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信息流通,任何信息物质流通的受阻或流通方向的错误以及低效率,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为新时期医院药学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生物信息是新世纪的标志,医药卫生领域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最活跃的领域。以往寻求对某种疾病具有特殊治疗效果的药物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化学药物的筛选耗材费时,中成药的制备又难以制定统一标准,而生物技术应用与新药的开发,可以生产出高效、高产、廉价的防治疾病的新药物,转基因药物便应运而生。3 调剂工作职责延伸要求更高调剂工作是医院药学的中心环节,调剂工作的质量是医院药学的整体水平反应。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药学的发展,药品调剂工作在医院药学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调剂工作应调整人才结构,调剂人员对所调剂的处方要增强法律意识。 不断提高和发展调剂工作的技术性 现代调剂工作的模式应是医药结合型和知识信息型。医师要参与临床,调剂室的药学人员应进行合理用药研究和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动态构成;收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新、老药物,调查分析病历和处方用药情况,不断提高用药水平;医护人员和患者开展药物咨询工作。 住院部药房实行药学技术人员中心摆药 这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关于“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的规定,药学人员中心摆药有利于提高药学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责任性。但摆药 中间有不少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解决和研究。 临床输液配伍和全静脉营养输液 这种工作目前多数医院仍由护士分散承担,个别护士对无菌概念不强,且多数病房没有无菌操作设备,病房条件较差,易污染药液或营养液,造成输液反应或发生药源性疾病。4 大力开展临床药学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和药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医院药学今后发展的方向。为此要高度重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大力发展和充实临床药学的内容。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的新兴学科,其工作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医药”结合,不是药剂科单打所能全面承担的,这需要各级机关的统筹安排和重视,要取得医护员、病人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这是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基础。迅速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开展药师配伍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专门的“临床TDM(治疗药物监测)检验室”,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开展ADR,建立药物情报网,及为临床提供药物资料,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提高用药和医疗水平。时代在前进,改革在深入,在新的时期里,医院医药人员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思想品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高度的团队意识和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情感,才能顺应潮流,为医院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研究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模式,因为中医辨证有寒热虚实,中药有四气五味,治病要辨证施治,中医药是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研究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三甲医院已普遍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作为拥有我国独特资源优势的中药也逐渐进入临床药学人员的视线,但在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问题出发,分析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存在的不足,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药;临床药学;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 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其核心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我国医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三甲医院已普遍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以有关血药浓度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等的西药临床药学为主,但对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我国独特资源优势的中医药的重视还不够,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规范标准及方法存在一定缺陷[1]。
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如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等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的再研究;二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新制剂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来研究中药[2]。但相比西药的临床药学工作,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更复杂,更有挑战性[3],由此中药临床药学在开展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1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关法规不完善
尽管我国卫生部在2002年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但其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规定的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加之临床药师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使得介入临床用药工作的途径比较模糊,只能在《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中的法规许可范围内工作,无处方权及修改处方权,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导致临床药学的实施难以践行。
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
由于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中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是目前临床中药师最为缺乏的,加上中医强调个体化用药方案,这些又增加了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药师的作用。虽然我国已经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成立了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重点学科,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但这些中药临床药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才刚刚起步,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制不够长,难以安排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缺少像西药临床药师那样的培训基地,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较缺乏等等。
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使得药学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的中药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第一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知识面较窄、知识运用率不高,专业知识老化等问题,专业人数和人才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实际工作需要,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如不努力进行自我强化训练学习,并由有关职能部门和医院从组织、经费上予以重点保证,难以造就高水平临床中药学人才。
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
目前中药应用情况较为混乱,不仅多种中药同服、中药与西药同服现象非常普遍。
首先,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存在不足。本来中药的成分有很多还不明确,在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在连续用药时中间追加间隔液,但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力度不够强,在临床实际使用时大部分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其次,当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大多是为了新药的开发而开展的,且大多是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对人体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真正为临床开展用药监测的研究目前还很少,限制了进一步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展开。
再次,全国各地医院开展中成药的处方点评工作不太多,对中药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难以把握,在“中药安全无毒”的错误思想影响下,中药及中成药超剂量、超时间使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归咎于我国对中成药和中药安全性在的认识不足。
2 发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对策
重视和遵循中医药的独特理论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模式,因为中医辨证有寒热虚实,中药有四气五味,治病要辨证施治,中医药是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所以要想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就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采用现代方法对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时要注意应采用不同方法多方面进行考察,多学科联合进行研究。
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质量标准的制订仍不完善,所以一定要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中药注射剂和中药传统剂型改造的新剂型[4]。降低中药用药风险,规范临床使用,遵循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应积极参与临床
为促进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的合理使用,中药临床药学人员需要下临床参与临床活动,这也是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可采用定期跟随科室主任、主管医生一起查房会诊、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及时提供药学信息咨询和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活动。此外,中药临床药师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与协作关系,对不合理用药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每天按方抓药、只以药物为中心的观念和现象,不断提高临床药师自身的专业价值。
加强人才培养
在中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方面,中医药院校首先应承担基础人才的培养重任,应广泛开设中药临床药学专业。专业课设置上,在本科的前两年重点学习药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后两年就相对削减现有的化学课程,加强中医学、中医临床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从力所能及的培训和教育入手,如培训班、函授班等方式,多层面加大临床中药师培训力度,尽快提高现有中药临床药学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临床的需求。
3 结语
临床药学是药学发展的方向,而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会成为中药学的一项重点工作。中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所以无论是大型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应重视中药临床药学的展开,注重中药的合理应用,发挥我国的传统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茂华,陈仁美,谈发明. 中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特殊性的思考.中国执业药师,2011,8(9):42-43.
2 王丽霞,牟稷征,陆丽珠.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药房,2001,12(9):570-572.
3 吴剑宏,陈幸谊.探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139-142.
4 吴淑站.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108-109.
网址是需要先进行作者注册,然后再登陆。进入投稿系统后按提示操作上传稿件即可。英文版用这个网站。不知中文投稿是否也可使用。不过知道这个网站后按图索骥应该能找到中文上传系统。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知网收录,可以在这两个平台查看。
我觉得这个网站很不错,可以参考一下: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