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灏珠,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管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顾问,教育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顾问,上海健康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名誉副会长,上海食疗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对内科疾病尤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甚深造诣。为我国心血管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73年)。在国内外首先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晕厥”成功(1976年)。在国内率先作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1991年)。历年任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述评、综述等600余篇,编著和主编图书12本,参编图书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和教学重大成果或一等奖8项,其他等级奖11项,医疗工作立功2次。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培养博士后4位、博士生41位、硕士生24位。林果为,1936年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在华山医院内科教研室和血液科工作,历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和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1982~198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内科进修临床流行病学,取得硕士学位(MSC.)。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国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分会血液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等职。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海医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已50年,特别在血液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有甚深造谐。任铁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专著6本,参编15本,发表论文近200篇。并取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及1997、1998年度宝钢和普康优秀教师奖。共培养博士生17名、硕士生9名、博士后1名。
迄今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其中SCI论文7篇,EI论文2篇,中华类期刊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承担省级课题3项。发表的论文:1. 潘志军,黄宗坚,袁中兴。重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73-3752. 潘志军,黄宗坚,吴立东,等。掌腱膜挛缩症的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7):421-4243. 阎合德,潘志军。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创伤性神经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华骨科杂志,2002,22(4):233-2364. 洪华兴,潘志军,陈欣,等。Corono Mortis 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2004,7(3):165-1695. 潘志军、郑强、洪华兴,等。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2):108-1116. 郑强、潘志军、陈王震。有限内固定结合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548-5497. 郑强、潘志军,黄宗坚。不稳定性儿童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2):93-96
浅谈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那么,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是?
[摘要] 目的探究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术前CT检查、复发CT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55例患者均得到病理证实,术前和术后复发CT影像诊断准确率分别为、,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结论CT影像诊断的准确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降结肠癌16例(占),升结肠癌13例(占),横结肠癌7例(占),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发情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7]贾国荣,孙高峰,左长京.PET/CT在肝细胞肝癌影像诊断及临床决策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8(5):3316-3318.
[8]宋泽.CT影像诊断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2):139-140.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美国罗玛琳达大学医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联合腔镜诊治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器官移植学会委员、医院管理学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浙江临床医学杂志》、《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二十多本杂志编委。蔡秀军教授在他近20年的从医生涯中,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及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众多病人及同道们的称赞。在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腹部外科和腔镜外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造诣。开展了背驮式肝移植,高难度的肝脏尾状叶、肝门胆管癌切除术,完成了国内病例数最多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术,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他除了完成繁忙的临床工作外,还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至今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主编、参编的著作10余部。曾获浙江省第四届青少年英才奖、1999年浙江省青年科技奖、中国普通外科杰出中青年学者称号,入选2002、2004年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是浙江省优秀医生、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 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2002年度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价值 --- 金桂龙 丁之玮 郭玉霞 赵湘湘 蒋阳平 王云忠双氧水声学造影用于诊断子宫腺肌病 --- 钟惠琴 陆海娟 陆金霞 沈姚琴602例乳腺疾病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分析 --- 麻林爱影像引导下肺肿块穿刺并发症及防治分析 --- 任剑飞 汤耀东 吴宏成 何一兵 姜静波 葛挺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90例临床分析 --- 季新明 吕再玉成份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防止非溶血性反应效果观察 --- 徐进 倪文仙 应敏洁 王芳 金雅虹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8例分析 --- 顾霄 彭卫东 徐涛盐酸米多君治疗透析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 叶青 郑斌 谢微加地塞米松对长春瑞滨所致静脉炎的预防作用观察 --- 罗盛 孙岚 田园 孙文瑞经胃镜鼻空肠营养管放置术 --- 王泽军 郑坚 叶水凤 张秋凤HVEGF_ 165 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 王宾 沈来根 朱越锋 李鲁滨 郭治宇 刘振杰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的手术配合 --- 钱卫玲 范美娟老年血液透析病人诱导期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 --- 吕蕊萍 冯彩英先天性阴道斜隔综合征的围手术期护理 --- 梅慧红 周爱妹全麻术后病人有效排痰方法的探讨 --- 陈亚萍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行全肺灌洗术的配合 --- 钱跃飞 黄长顺宫-腹腔镜联合检查诊治不孕症162例护理 --- 王枸允 杨智莉个体化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 杨越明 陈秋美 周敏华全自动密闭式组织脱水机的程序改进 --- 张鹏 包磊 鲁波 任丽芳 蔡红光 杨惠英ICU病房病原菌检测分析 --- 戚均超 孟曙芳 王琴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耐药分析 --- 郑小银 徐立群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 孙敏燕 俞凯 楼新江慢性咳嗽120例临床分析 --- 刘英文 王选锭芦荟治疗单纯性肥胖症50例临床疗效观察 --- 陈亮 竹剑平新癀片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观察 --- 邹丽 黄文光妊娠妇女孕晚期睡眠质量及心身状况分析 --- 徐小芬 吕杰强 蔡晓红 叶绿溺水儿童死亡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的探讨 --- 钟政武 周招美 王月武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社 浙江临床医学编辑委员会2008年春节年会在杭召开 --- 鲍迪富右位心全内脏反位伴慢性肾炎1例 --- 李道婷 蒋欣欣 王国红 冯剑 胡卫民麦绿素对小鼠耐缺氧作用实验研究 --- 徐海鹰 郭伟娣 江月仙结核性腹膜炎和肝癌患者的腹水与血清趋化因子测定及其意义 --- 王剑超 王寅 张娟文微卡联合化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病的疗效观察 --- 黄冠成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陈智能 杨林 王伟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 --- 罗凡砚 蒋海河 林国强 雷凯波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术中肺顺应性和呼吸指数的影响 --- 郑瑛 郭建荣 潘志浩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 陈越 潘文志 钟一红 丁小强自体微粒皮移植结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探讨 --- 罗旭 林才 陈更新保存羊膜与生物羊膜在眼表碱烧伤中应用的疗效比较 --- 郭霞 邱海燕 陈健康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答案如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国际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
不是,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一、“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2004版。二、“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七、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但各单位对中文核心认定办法不一样,应以自己单位的规定为准。一般的以北京大学为准,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来确定核心期刊。(二)什么是“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三)什么是国家级期刊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四)什么是CN刊物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直译为《国际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望采纳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国际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例句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临床和实验医学研究所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陈岩,男,辽宁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中医系。1984年7月至1994年6月在青海医学院任助教、讲师。1988年至1994年于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工作。1994年7月调至海南省中医院外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探究论文
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儿科护理风险因素探究论文,希望能提供帮助。
摘要: 儿科护理工作属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儿科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有效性,儿科护理工作与患儿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案并执行,实现对儿科护理风险的有效防控,为今后的儿科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针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挖掘和分析,包括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员服务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欠缺、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同时采取重视细节护理、加强护患沟通、强化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不断完善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开始建立良好的维护意识,广大患者对于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针对患儿的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临床治疗、护理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也更容易引发各种护理纠纷问题[1]。护理纠纷的存在不但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而且还会给医院及患者双方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是现阶段医院儿科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综合分析护理风险的主要诱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差,如静脉留置针、PICC的应用,主要指患儿临床查对问题以及药物使用问题,同时还包括输液输血以及标本送检等问题。
护理人员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沟通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体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态度不够亲切、护理技术不娴熟、护理操作不及时等行为。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欠缺
表现为因工作繁忙护理记录不书写、护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等[2],使得作为医疗纠纷中的重要证据失效。
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不能及时提醒护士们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导致护理人员认识不到位。护理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一级质量监控不到位,奖惩不分明,护理人员积极性受挫。
2儿科护理防范对策
重视护理细节,强化风险意识,减少护理差错
做好护理某个细节工作是体现护士工作作风、防范医疗护患纠纷的环节之一,细节工作是比责任心更细致的一层工作,也是对患儿关心照顾周到的一种体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护患沟通难度大、家长情绪波动大等特点,针对这一现状,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注重细节,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避免工作疏漏。在儿科护理中要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并积极提供帮助,主动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以患者满意为最高的护理目标,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护理服务[3]。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沟通交流中护士应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患儿,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某个细节的谈话,与患儿交流的语言温柔、清晰易懂,对家长使用的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长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解释,同时提供微笑服务,从而融洽护患关系[4]。及时观察患儿家长的情绪变化,如开心、烦 躁 、抑郁等,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当患儿家长不便应及时给予帮助,从而取得配合和认可。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其办理相关出院手续,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拥有较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临时应变能力等,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儿科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护理风险防范效果。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技能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性,同时开展科学的护理教育以及管理,按照护理部要求,全部儿科注射用药均需要通过两人共同核对后正式执行用药治疗[5]。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先进的精密仪器,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参与仪器应用专项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相关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
另外,从基础护理入手,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人人过关,然后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事实证明,只有精通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抢救的程序、配合方法,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病情观察等,才能在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有条不紊,保障患儿安全。按照护士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工作5年内低年资的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反复训练专业技能,根据个人特点每月考核操作、理论至少各1次,合格后方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构建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组织安全管理小组,配备适合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推进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和了解,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应用知识,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开展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实施护理管理风险防控。
不断完善儿科护理制度,针对儿科护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不同护理单元均需要针对一般护理常规以及临床症状护理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等进行制定和修订等。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儿科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面了解《护士管理办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具体内容,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充分的尊重,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各项知情告知义务[6]。选择国内外不同报刊以及杂志中报道的医疗纠纷案例等,针对案例发生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展开全面讨论,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借鉴国内外处理纠纷案件的成功经验。
3小结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较小,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差,无法承受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引发的不良后果,为了保证儿科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患儿及时康复,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主动挖掘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改善风险防范效果。笔者从重视护理细节,出发强化风险意识;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注重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综合开展儿科风险护理防控,及时发现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高儿科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锋.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21-222.
[2]高翠林.儿科护理投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19(3):198-199.
[3]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1,1133.
[4]张巧权.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3):178-179.
[5]余业英.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1):109-110.
[6]薛娜.常见儿科护理缺陷的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89-390.
31 四片青霉素烧焦一个十八岁少女 家庭护士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2 丘吉尔与青霉素的发明者 健康必读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3 短波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分析青霉素V钾粉末药品 生命科学仪器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4 药物影响皮试结果致青霉素过敏反应死亡2例报告 山东医药 2007/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5 微波对青霉素酰化酶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生物学杂志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6 对青霉素连续用药过程中更换批号重做皮试的探讨 护理研究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7 青霉素皮试假阳性原因探讨 护理研究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8 痰热清联合青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40例 陕西中医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9 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联合青霉素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0 青霉素对老化洋葱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1 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改进方法 现代医药卫生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2 青霉素G不合理应用分析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3 青霉素过敏性皮试——一道难解的医学难题 首都医药 2007/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4 青霉素脱敏治疗二期复发性梅毒1例的护理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5 基于多向核主元分析的青霉素生产过程在线监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6 氨苄青霉素过敏致严重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7 口服青霉素V钾片致过敏性休克1例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8 青霉素诱发18例癫痫样发作回顾性分析 中国药房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9 展青霉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0 苄星青霉素治疗67例早期梅毒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导刊 2007/01 51 桐油青霉素制剂在外科的应用 兽医导刊 2007/04 52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青霉素G钾 分析试验室 2007/04 53 注射用青霉素钠稳定性考察 黑龙江医药 2007/02 54 应用青霉素瓶胶塞环状缝合治疗猪直肠脱 养殖技术顾问 2007/04 55 青霉素V亚砜酸的制备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56 羟氨苄青霉素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03 57 过敏性休克岂是青霉素的“专利”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7/04 58 青霉素过敏继发癔症盲1例 临床荟萃 2007/07 59 介绍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方法的改进 临床护理杂志 2007/02 60 苄星青霉素和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妊娠梅毒研究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01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柔软,套管在V内留置时间长而不宜穿破血管壁,能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持续保留在V通道内,尤其在抢救为重病人,大手术术后静脉药物的输注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减轻患者痛苦,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在临床中收到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接受。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护理 近来对重症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患者采用V留置针。优点: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V留置针由于操作、护理不当,导致V炎,堵塞等情况,从而影响V留置时间,降降低穿刺的成功率[1]。现将现临床应用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9月—201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实施V留置针技术,共穿刺150例,男90例,女60例。年龄10岁~80岁。 方法: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尤其是神志清醒患者,向其说明操作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其配合治疗,神志不清者,也应向其陪护解释清楚。 选择合适的血管:一般选择较为粗直,血流较快,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选用四肢浅静脉,如足背V、大隐V、肘正中V、前臂贵要V,尽量不使用手背V、以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避开关节,V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如皮肤有感染或皮肤病者忌穿刺留管。 操作方法: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后待干,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使用V固定,以15°—30°进针,针头斜面向上,见回血,降低进针角度为10°,左右顺着V走向将留置针推进—1cm后,边退针芯边缓慢将外套管送入V内,拔出针芯。(我们使用的留置针是直接连接肝素帽的产品。 必要时连接可来福装置,其内置为负压装置,短时间内可取代肝素封管)用透明胶膜固定于穿刺部位,并记录时间。 2护理方法 熟练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养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2]。 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痛表示V炎发生,应立即拔管。拔管后用干棉签按压5min无出血方可,并用50%硫酸镁湿热敷,局部涂抗生素软膏[3]。 每2—3d更换一张透明胶膜,并消毒周围皮肤,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封管后的留置针启用时,应用注射器抽回血后再接液体,不宜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栓塞,留置针不宜过长5天为宜。对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输液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严防液体滴空。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认真钻研技术,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护理操作技术,认真进行留置针的观察和护理。提高留置针在留置中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3封管 配制:肝素钠原液加入100ml氯化钠注射液(肝素钠禁忌:消化道出血,DIC。高血压引起的闹出血,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也可直接用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封管不必配液,避免配液时引起的污染,减轻护理工作量。 封管方法: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5ml,连续不间断,均匀缓慢边退边往外退针头得方法封管:生理盐水每个6—h冲管,肝素钠持续抗凝12h。 4讨论 静脉留置操作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满足多次输液,输血,营养液输入;是抢救患者及外科手术病人所采取的最有效最重要措施。快速建立V通路便于药物输入,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V留置针还保护3V,减少了感染和出血的机会,连接三通装置可多路同时输入。在应用V留置针过程中,首先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业务素质,完善输液体系,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万灵云,王付荣.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204. [2]汪赛进.新编护理知识1000题[M].合肥:中国科技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36. [3]庞新娜,赵静.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预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