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猪蛔虫病的防治论文

猪蛔虫病的防治论文

发布时间:

猪蛔虫病的防治论文

规模化养猪即集约化养猪给养猪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概念。他显著地提高了养猪劳动效益,为猪只的生产繁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并且可以有效控制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但另一方面由于密集饲养,畜舍常年温暖潮湿,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寄生虫病会引起猪只的消瘦、死亡。母猪空怀、死胎、流产,猪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明显降低,严重影响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1 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特点 猪的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由于寄生虫慢性消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外新近的文献资料上也开始称寄生虫病为“亚临床症状”,当然也可以像传染病一样引起母猪的流产(如弓形虫病),猪只死亡(如猪蛔虫、鞭虫等严重感染)等。规模化猪场的管理特点是密集饲养,饲料工业化生产,母猪工厂化生产,实行全进全出的流水管理,猪舍温度湿度等相对稳定,创造有利猪只的生长繁育的环境,显著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与散养的小规模猪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有三点: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性 猪舍内温暖封闭的条件在有利于猪只生长的同时也为寄生虫病的传播、侵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在一些采用塑料大棚的猪场,由于潮湿透气性差,更有利于寄生虫的繁殖传播,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美国曾统计了其国内10年中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资料表明,养猪业因寄生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其产值的8%左右。因此,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与净化有着重要意义。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种类的特点在规模化猪场中,由于猪只的饲养是采取封闭式管理,饲料是由工厂统一配制、生产和提供,一些需要中间宿主传播的寄生虫病如:棘头虫、肺线虫、细颈囊尾蚴、姜片吸虫、猪囊虫病等,由于规模化饲养缺少了中间宿主的环节,加上猪舍的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而不再出现。与散养、小规模猪场相比,规模化养猪场的寄生虫的种类有了显著变化。几年来,我们对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危害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肠道寄生虫为猪蛔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类圆线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球虫等。据调查,猪蛔虫病在规模化猪场的感染率几乎是100%。在北京,屠宰肥猪中猪蛔虫的检出率在14%。猪蛔虫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出现僵猪、佝偻猪,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猪的类圆线虫,广州报道检出率为541%,湖北省新洲县为10%以上。四川某规模化猪场调查,猪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猪蛔虫2~4月龄猪为,4~6月龄猪为,成年种猪为;猪球虫哺乳仔猪为,成年种猪为;结肠小袋纤毛虫2~4月龄猪为,4~6月龄猪为,成年种猪为。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寄生虫病的季节变化动态是决定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的依据。为了提高猪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规模化养猪场猪舍内的温度、湿度等一年四季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为猪场内寄生虫的繁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不能再按常规在春秋两季进行,而应该根据感染强度决定。 2 规模化猪场猪肠道主要寄生虫 猪蛔虫(Ascarissuum) 体型较大,雌虫比雄虫体型大,雌虫长20~30cm,雄虫长15~25cm,有3片口唇,背片大,2片腹唇小;虫卵较大,4层膜构成,短椭圆形,周围的蛋白膜成波浪状。蛔虫卵在湿度、温度适宜和氧气充足环境中如28~30℃时,经10天在卵内可形成第1期幼虫(L1),再经过一段时间蜕化为第2期幼虫(L2),约需5周时间的成熟过程便达到感染性虫卵阶段。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孵化出壳后2小时内大多数钻入肠壁进入血管,随血液,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血管,随血液由静脉到达肝脏。另外还有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乳糜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再钻出淋巴结,由门静脉再到达肝脏,到肝脏的是蛔虫的第2期幼虫。在肝内第2次蜕化成第3期幼虫(L3),损伤肝脏,形成白色点状的乳斑肝。幼虫出现在肝脏的时间约在感染后的第4~5天。L3由胸导管进入前腔静脉再到肺部。此时约在感染后的第6~8天。L3在肺泡内经6天蜕化成第4期幼虫(L4)。L4在感染后12~14天离开肺泡进入细支气管、支气管(往往造成蛔虫性肺炎),14~15天到达气管。随粘液到喉咽部,再经口腔、食道到达小肠。14~21天后第4次蜕化为L5,再成为成虫。从吞下感染性虫卵到小肠内形成成虫约需2~月。所以对2月龄以下小猪粪便检查蛔虫卵是无效的。猪蛔虫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20万个,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蛔虫卵的壳有4层,可抵御外界各种恶劣环境。60~65℃可生存5分钟;松软圈土、耕地中可存活1~3年以上;污水中可生存8个月;粪坑中存活6~12个月;2%福尔马林中虫卵还可以发育;10%漂白粉、3%克辽林,2%NaOH均不能杀死虫卵。虫卵怕干燥,干燥时仅能存活3~5小时。60℃以上的3%~5%热碱水或新鲜石灰,才能将其杀死。由于猪蛔虫生活史简单,繁殖力极强,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而且又是以感染性虫卵侵袭猪只,各期幼虫和成虫都可以在猪体内移行,所以对规模化猪场的危害性极大,重复感染率高,引起猪只消瘦、咳嗽、肠道阻塞等。可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 毛首线虫(Trichurissuis)虫体很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头部细而长,故称毛首线虫,尾部粗而短,虫体外观很象一条鞭子,故称鞭虫。雄虫尾端呈螺旋状卷曲,体长30~40毫米。雌虫尾直,末端呈圆形,体长40~50毫米。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20~30天变成有侵袭性的虫卵。侵袭性虫卵随饲料或饮水进入猪体后,在肠内幼虫逸出,钻入盲肠粘膜深处,约经个月发育为成虫。危害:寄生虫数少时,危害性不大,当体内寄生数十条时,猪只日见消瘦,被毛粗乱,贫血,结膜苍白,顽固性下痢,粪便中夹有血丝,或呈现棕红色的带血粪便。随着下痢的发生,病猪瘦弱无力,步行摇摆,食欲消失,渴欲增加。最后衰弱而死。成虫寿命4~5个月。其虫卵有明显的特征,两端有突起,呈腰鼓状。 食道口线虫主要为有齿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numdentatum)其虫体呈乳白色。口囊浅,头泡膨大,雄虫长8~9mm,雌虫长8~11mm,寄生于结肠。雌虫产的卵在外界如夏季的适宜条件下,1~2天孵出幼虫;3~6天内蜕皮两次,发育为带鞘的感染性幼虫。猪经口感染。幼虫在肠内蜕鞘,感染后1~2天,大部分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大小约1~6mm的结节;感染后6~10天,幼虫在结节内蜕第三次皮,成为第四期幼虫;之后返回大肠肠腔,蜕第四次皮,成为第五期幼虫,感染后38天(幼猪)或50天(成年猪)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体内的寿命为8~10个月。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结节故又名结节虫,所致的危害性最大。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后,结节即大量发生,这是粘膜产生免疫力的表现。形成结节的机制是幼虫周围发生局部性炎症,继之由成纤维细胞在病变周围形成包囊。结节因虫而异:长尾食道口线虫的结节,高出于肠粘膜表面,而具坏死性炎性反应性质,至感染35天后开始消失;有齿食道口线虫的结节较小,消失较快。大量感染时,大肠壁普遍增厚,有卡他性肠炎。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也有结节发生。只有严重感染时,大肠才产生大量结节,发生结节性肠炎。粪便中带有脱落的粘膜,猪只表现腹痛、腹泻或下痢、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可引起仔猪死亡。 类圆线虫 主要为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ransor-ni)。在猪体内只有行孤雌生殖的雌虫,体长~,寄生于猪的小肠肠壁内,特别是十二指肠。可以夺取猪的营养和影响肠壁的吸收功能。但大多数病症是幼虫穿过皮肤移行到肺时,常引起湿疹(仔猪)、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肺炎时体温升高。小猪大量寄生时,小肠发生充血、出血和溃疡;患猪消瘦、贫血、呕吐,最后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量寄生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生长发育。有报道能透过母猪的胎盘感染胎儿,也可以由母乳感染仔猪。检查方法可以从新鲜粪便中发现有幼虫的虫卵,虫卵很小。

(1)消灭虫卵。猪圈要经常打扫,保护清洁,猪的粪便清出猪圈后,应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防止虫卵散播。

(2)预防性驱虫。怀孕母猪应在怀孕中期驱虫1次。断奶后的仔猪应驱虫一次,然后每隔2个月驱虫一次,有条件的20天驱虫1次,直到8月龄,驱虫药物有以下几种。

①左旋咪唑。30千克体重的猪240毫克,混入饲料或饮水中给药疗效达100%。

②丙硫苯咪唑(阿苯咪唑)。30千克体重的猪,用量为600毫克,一次混入饲料或配成悬液给药。

③灵特(Rintal)。30千克体重的猪口服剂量为300毫克疗效可达100%。

④越霉素A(得利肥)。此药是驱虫性抗生素。得利肥为2%越霉素A饲料添加剂的商品名,每吨饲料中添加得利肥素500克(含越霉素A10ppm),每天饲喂,对猪蛔虫、猪鞭虫、猪结节虫,均有良好的驱虫效果,有促进生长,提高饲料效率的作用。

以上这些驱虫的药物也适用于猪肠道其他的寄生线虫,如猪鞭虫、猪结节虫、猪杆虫等。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在猪体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流行较普遍,严重地危害着3~6月龄的仔猪,不仅影响生长、发育,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猪蛔虫的成虫可在猪的小肠里寄生7~10个月,是一种淡黄白色,圆柱状的大型线虫。猪蛔虫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病猪粪便中的感染虫卵,污染外界环境的土壤、饮水、饲料和其他物体,健康猪吞食了这些污染物中的感染卵而遭到感染。

猪蛔虫病发病情况与猪体的年龄、营养状况有关。营养良好,体质健壮不显症状。一般仔猪常因幼虫在体内移行而引起蠕虫性肺炎。主要表现咳嗽、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食欲不振等。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流涎、精神沉郁等。有个别的猪因虫体毒素的作用,可能引起痉挛等。

治疗本病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兽用敌百虫

口服量按每千克体重克,但总量不能超过克,拌入饲料中,空腹喂服。个别病猪服药后,可能出现流涎、呕吐、肌肉战栗等副作用,不久可恢复。必要时可用硫酸阿托品2~5毫升,皮下注射解救。

(2)驱蛔灵(哌哔嗪)

按每千克体重克,每天1次,连服2~3次,或混入水中24小时内喂完。

(3)驱虫净(四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拌入料中饲喂。

为了预防猪蛔虫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不让病猪的粪便到处散布,以防虫卵污染环境,不让猪吃到具有感染能力的虫卵。不让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2)做好定期清扫,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对猪接触较多的运动场圈,要保持干燥,粪便及时清理。对饲料、饮水和饲养管理用具等,应注意防止被虫卵污染。对怀胎初期的母猪和2~7月龄的小猪,应分次进行药物驱虫。

【临床症状】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在猪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其流行和分布极为广泛,3~6个月龄的小猪最易感染。当猪感染后,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可引起死亡。一般都是因猪吞食被有感染性蛔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引起发病。成年猪抵抗力较强,故一般无明显症状。对小猪危害严重,当幼虫侵袭肺脏而引起蛔虫性肺炎时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喘急,食欲减退及精神倦怠等症状。在成虫大量寄生时常引起小肠阻塞,猪体消瘦,贫血,生长发育不良。有时虫体钻入胆管,阻塞胆管,引起腹痛和黄疸。成虫产生的毒素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症状,如阵发性痉挛,兴奋和麻痹,还可引起荨麻疹等。【病理变化】剖检病猪,虫体寄生少时,一般无显著病理变化。如多量感染时,在初期多表现肺炎病变,肝脏的表面或切面出现暗红色斑点。由于幼虫的移行,常在肝脏上形成形状不定的灰白色斑点(俗称“乳斑肝”)及硬变。如蛔虫钻入胆管,可在胆管内发现虫体;如有大量成虫寄生于小肠时,可见肠黏膜卡他性炎症;若虫体过多引起肠阻塞而造成肠破裂时,可见到腹膜炎和腹腔出血。【防治措施】(1)定期驱虫,在仔猪1月龄,5~6月龄和11~12月龄时分期选用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拌料一次投喂,每天1次,连用2天。母猪可于临产前1个月左右进行一次驱虫,以保护仔猪免受感染。(2)保持栏舍清洁干燥,猪粪要勤清除,堆积发酵后以消灭蛔虫卵。(3)治疗时可选用精制敌百虫,按每千克体重克(总剂量不得超过7克),溶解后拌入少量饲料内,一次投喂;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拌入饲料喂服,或用5%注射液,每千克体重3~5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5毫克,拌料一次喂服,效果很好。

猪蛔虫病的论文

猪感染猪蛔虫,主要危害仔猪,使仔猪发育不良,甚至形成僵猪,造成死亡。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中,为淡红色或淡黄色大型线虫,体表光滑,中间稍粗,两端较细,虫体长15~40厘米,直径3~5毫米,雄虫尾端似钓鱼钩状,雌虫尾直。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成含幼虫的感染性虫卵,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幼虫逸出,钻入肠壁,经血液流入肝发育,再进入血液流到右心,经肺动脉到肺泡生长发育后,沿支气管、气管上行到咽,进入口腔,再次被吞下,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猪体内寄生7~10个月,随粪便排出体外。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在猪体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流行较普遍,严重危害3~6月龄的仔猪,不仅影响生长、发育,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猪蛔虫的成虫可在猪的小肠里寄生7~10个月,是一种淡黄白色、圆柱状的大型线虫。雄虫长12~15厘米,尾端向腹面弯曲,雌虫长为20~40厘米。

雌虫可产出大量的虫卵(一昼夜可产10万~20万个虫卵),随病猪的粪便排到外界污染水源和土壤。虫卵在潮湿的场所才能发育,如在10~37℃潮湿环境里,夏季需要15~30天,可发育成感染卵,冬季一般不发育。当猪吞食饲料、饮水和土壤中的感染卵后,卵壳经小肠液的消化、溶解,卵中的幼虫逸出,钻入肠壁移行和发育。多数幼虫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进入肝或少数钻进肠壁,从腹腔移行至肝,再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到肺脏。幼虫在肺壁的毛细血管或肺泡腔内继续生长,发育后,经细支气管、支气管移行至咽喉部,再经口腔被吞咽到消化道,在小肠发育为成虫。在猪体内由卵发育到成虫,需经2~3个月。

猪蛔虫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病猪粪便中的感染虫卵,污染着外界环境的土壤、饮水、饲料和其他物体,健康猪吞食了这些污染物中的感染卵而遭到感染。猪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耐冷冻、耐干燥。在-30℃的环境中,还可存活几分钟,在-27~-13℃的环境中不死亡也不发育,在37℃时虫卵也停止发育。阳光直射6~7小时能杀死虫卵。

猪蛔虫病发病情况与猪体的年龄、营养状况有关。营养良好,体格健壮不显症状。一般仔猪常因幼虫在体内移行而引起蠕虫性肺炎。主要表现咳嗽、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食欲不振等。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流涎、精神沉郁等。有个别的猪因虫体毒素的作用,可能引起仔猪痉挛等。猪蛔虫病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及实验室等手段。

蛔虫病预防及治疗论文

想要预防这个病的话,就需要我们平时吃东西的时候多多注意,不要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当然我们也要适当的去喝一些打虫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这种寄生虫病的出现。

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多,在人体内寄生过程复杂,引起的病变并不限于肠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肠道寄生虫病做到有效防治呢?下面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方法 1、治疗蛔虫病前需要明确诊断。最简单的诊断方法是粪便直接涤片法查询蛔虫卵。必要时可用沉淀法、浓集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能提高虫卵检出率。但是,近年来很多地区和学校年年进行集体驱虫,使蛔虫数量大大减少。这样,有些青少年可能因为肠道里只有雄虫,或有雌虫但还未成熟、产卵,以致粪便里查不到虫卵。在这种情况下,可参考临床症状,试用驱虫法进行诊断。 2、治疗蛔虫病的关键是驱虫,常用药物有:驱蛔灵***哌哔嗪***,能使虫体肌肉麻痹,随大便排出;驱虫灵***噻嘧啶双羟萘酸盐***,高效,副作用少,是较理想的驱蛔药;甲苯咪唑,不仅驱蛔有效,对钩、蛲、鞭虫驱虫作用也相当好;左旋咪唑,常与甲苯咪唑配伍,组成复方甲苯咪唑,能很快使蛔虫全身麻痹,对人则很少副作用;丙硫苯咪唑,也是较好的广普驱虫药。 3、蛔虫病预防的最重要原则是建立牢固的卫生观念,同时把注意个人卫生和改善环境卫生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不仅要做到饮食讲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而且要大力推广以无害化粪便作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等等。 4、目前学校卫生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如果某地区中小学生中蛔虫感染率达到40%以上***即每100人中有40人以上查出蛔虫卵***,最好以全体学生为物件进行集体服药驱蛔,时间最好是每年11~12月,然后于第2年的3月份对其中的粪便阳性者再作一次驱蛔。 5、注意幼儿的个人和饮食卫生,每日按要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肠道线虫感染。 6、对于明确有蛔虫感染的幼儿还需要予以驱虫治疗,以预防并发症。体内蛔虫较多者,可以每半年驱虫一次。蛔虫等寄生虫有“遇温则安”之习性,且幼儿在秋天接受驱虫治疗时对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易耐受和适应,容易恢复健康。 7、驱虫药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寄生虫型别,有针对性地选择,也可以选择广谱驱虫药,但具体剂量,要向医生咨询,一般多根据公斤体重计算。驱虫后2-4周要复查大便,如果仍能找虫卵,可重复驱虫治疗。 8、对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好避免药物驱虫治疗,因为它们的肝肾代谢功能均不完善,药物可能会对幼儿的肝肾产生毒副作用。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瓜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 肠道寄生虫的危害 1、它们都寄生于人体大小肠内,抢夺营养物质,并以各种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造成威胁。以蛔虫为例,寄生在肠里的成虫,专门吸取半消化食物,平均26条使人每天丧失4克蛋白质。蛔虫又四处乱窜,常因此引发胆道蛔虫病、肠梗阻、阑尾炎和肠穿孔,可危及生命。 2、它们在儿童青少年中感染率都较高。80年代初,我国城市青少年中蛔虫感染率达50%,农村则高达90%以上,近10年来由于学校卫生工作取得巨大进展,感染率有明显下降,但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构成的威胁仍未解除。 3、这些寄生虫病之所以感染率高,且易重复感染,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所以,世界各国的专家都把青少年儿童中寄生虫率的高低,作为人群文明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调理肠道的秘诀 1、饮食要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吃油炸、腌泡和生冷 *** 类的食物。油炸类的食物难消化,容易加重肠胃负担;腌泡的食物,所含盐分过多,某些更含有致癌物质;生冷 *** 类的食物容易 *** 胃黏膜,引起腹泻及消化道炎症等。 2、饮食要规律:不要借口工作太忙或者学习太忙没时间吃饭。到了吃饭的时间,就把手头的工作停一停先去吃饭,咱不差那点时间。如果你的肠胃已经有问题了,那就更得小心了。每顿饭不能吃太多,大概七分饱就行了,千万不能吃到撑才停嘴。 3、健康饮水:每天早晨起床刷牙后喝一杯温水,大概100ml左右,有助于清理肠道;中午10点左右喝一杯;午饭前喝一杯;下午3点左右喝一杯;晚上吃饭时如果有汤品类的可以不用喝水。要注意的是晚上9:30以后最好不要喝水,以免第二天早晨起来,眼部水肿。 4、俗语说:养胃要吃面。面食相对于米饭来说更容易消化,肠胃不好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清淡的面食。 5、多吃富含Vc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肠胃的保养。深色蔬菜含VC较丰富,如青菜、韭菜、菠菜、雪里蕻、柿子椒等。猕猴桃、柑橘、红果、柚子、枣等水果含量也较高。 6、腹部 *** :每天晚上入睡前,双手交叠放在肚子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用掌心左三十下、右三十下,刚开始力道小点,后面可以稍微加大力道。长此以往,可以有效改善肠胃功能,还可以减小肚子嗷! 7、最后一点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啦。要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情绪,要远离烦闷焦躁、无聊空虚这种负面情绪。 看过的人会看:

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注意通风,杀菌,保持干燥,就能够预防蛔虫病。

如果一个人脸部发黄,经常出现食欲不振或者发现大便中含有虫卵,有可能是因为腹中有蛔虫。蛔虫病也是人体当中很常见的寄生虫病,一但患这种病的话,大家的生活也会受此影响,长时间没有治愈的话,会危害到大家的身体健康。造成蛔虫病的原因也是比较多的,所以大家平常还是需要多采取一些方法预防蛔虫病。

大家也都知道病从口入,如果大家平常吃的东西也不是非常干净卫生,那么有可能会让吸毒和病菌从嘴巴里进入大家的身体。很多人在超市里买完食物之后,放在清水里冲洗几遍就直接吃了,其实这些水果表面的细菌和微生物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没有清洗干净或者做菜的时候没有将菜煮熟,都有可能会让这些病毒和细菌死而复生,从而在身体里繁殖,而人体也是很多细菌和病毒的寄生体,他们能够在人体当中快速繁殖,蛔虫病就是其中一种。如果大家经常咬手指头,有可能会让手上的细菌直接进入人的身体里,从而这些虫在肠胃中生成蛔虫。因此大家平常一定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经常洗手,而且要将买回家的食物都用淡盐水杀菌消毒。

在大城市中有很多工作者都是一个人居住的,平常也没有外人到家里,所以大家也都比较懒惰,家里也经常不打扫,长时间不扫的话,卫生也是非常差的,到处都是灰尘,这些细菌很可能会扎堆繁殖,如果人经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病毒也会随着大家的呼吸进入体内。因为外面的灰尘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出门的时候也要注意,可以戴上口罩,回到家里也要经常洗手。

蛔虫病流行与防治论文

怎样防治蛔虫病?� 蛔虫症好治不好防。好治是说优质的驱虫药疗效好,副作用少。不好防是说蛔虫卵经过许多途径都能进入人的肠道,例如经过污染的食物、污染的双手、污染的水源,都能造成感染。所以预防初次感染、重复感染都很重要。因此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杜绝蛔虫病,如消灭苍蝇、蟑螂,做好粪便的管理、水源管理和食物管理,教育孩子不要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坚持洗手,常剪指甲,不吮手指,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或用消毒液浸泡。如能认真做到这些,就不会再感染蛔虫卵。 主要预防原则:一.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生冷食物,生食的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后才能食用。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可随地大便。蛔虫病的传播途径为蛔虫排出的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继而污染周围环境,又可污染蔬菜瓜果等。一旦吞食,即可感染。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儿童不要吮吸指头。 希望可以帮到你!

猪蛔虫病流行极为广泛,主要原因是:①猪蛔虫发育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参加,使猪的感染机会增多。②雌虫繁殖力强,一条雌虫一昼夜可产卵10万~20万个,一条雌虫一生可产卵8000万个。③卵对各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猪蛔虫卵具有四层膜。对外界各种不良因素都有较强的抵抗力。④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卫生不好,缺乏营养,特别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时,仔猪最容易感染蛔虫病,而且病情较重,常能引起死亡。

猪蛔虫病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蛔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对外界环境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强。2. 蛔虫的繁殖力很强,一次产卵的数量多达10万枚甚至上百万枚。3. 蛔虫的虫卵对外界环境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非常强,但对高温比较敏感,在45℃~50℃的环境中只要待上半个小时就可以致其死亡。4. 猪圈卫生条件差,猪缺乏营养,养殖户对驱虫不太重视等。为了预防猪蛔虫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搞好猪舍卫生,保持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2. 粪便要经常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3. 保护好水源,严防粪便、污水对水源的污染。4. 猪舍内禁止养猫,防止猫进入猪舍。5. 定期进行驱虫,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猪蛔虫病的流行。

争营养,肠虫清

鸡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

鸡蛔虫病是由鸡蛔虫引起的鸡常见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非常普遍,鸡群感染率介于6%~87%之间;高密集的放养方式,鸡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更高,感染率可达100%。鸡蛔虫雌虫在鸡的肠道内一天可排出几万个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一般刚从鸡粪便排出的虫卵,其它鸡不感染,虫卵在潮湿的土壤及适当温度条件下可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虫卵,温度湿度越高,虫卵发育速度就越快,通常需约6天~7天。感染性虫卵可在土壤中保持活力达6~个月。当鸡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土壤时,虫卵进入鸡的肠道,在肠道内环境作用下孵出幼虫,幼虫随即进入十二指肠并在绒毛间的间隙生长发育,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钻入肠粘膜内破坏李氏分泌腺,再经一星期,自由活动于肠腔内。_症状:对症状明显的活鸡进行剖检,可见小肠粘膜出血发炎,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结节,小肠内肉眼可见黄白色蛔虫,长厘米~11厘米不等。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且在小肠中发现有厘米~11厘米长的线虫,即可判断为鸡蛔虫病。通过对鸡粪便进行镜检,若发现有蛔虫卵,可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确诊。_防治:_(1)定期驱虫:预防性驱虫见表5重点寄生虫病预防。_(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维菌素。为防止产生耐药性,注意药物的更换使用。

鸡蛔虫病是小群地面养鸡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特别是在农村分布很广,洼地易潮湿的地区最多见,常引起雏鸡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临床特征为消瘦、贫血、精神不佳、生长缓慢、拉稀、大量的蛔虫引起肠堵塞,剖检十二指肠等处发现有数量不等的蛔虫,形似牙签。一般潮湿地区或潮湿季节多发。

本病的预防:

(1)分群饲养,大鸡小鸡分开饲养。

(2)防潮通风、保持干燥。

(3)改善环境卫生,及时清粪,并将粪便堆积发酵。

(4)对2月龄以上的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驱虫药物。如左咪唑或丙硫咪唑,预防剂量为每千克鸡重用药10毫克(丙硫咪唑)和25毫克(左咪唑)。每年进行2~3次驱虫。

也可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驱虫净等药物对病鸡进行治疗,但鸡不能使用敌百虫预防或治疗,因为鸡对敌百虫非常敏感,极易引起中毒。

鸡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本病遍及全国各地,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病原:鸡蛔虫是寄生在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呈淡黄白色,头端有3个脣片。雄虫长26~70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新排出虫卵内含一个椭圆形胚细胞。虫卵大小为70~90微米×47~51微米。

(1)生活史

雄虫交配后死亡。受精后的雌虫在鸡的小肠内产卵,卵随鸡粪排到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经1~2周发育为含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其在土壤内6个月仍具感染能力。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

(2)流行特点

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常用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严寒冬季,经3个月的冻结仍能存活,在干燥、高温和粪便堆沤等情况下很快死亡。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雏鸡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下痢,有时粪中混有带血黏液,羽毛松乱,消瘦、贫血,黏膜和鸡冠苍白,最终可因衰弱而死亡。成年鸡多属于轻度感染,一般不表现症状。幼虫侵入肠黏膜时,破坏黏膜及肠绒毛,造成小肠黏膜发炎、出血,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严重感染时可见大量虫体聚集,相互缠结,引起肠阻塞,甚至肠破裂和腹膜炎。

(4)防治方案

诊断与防治措施:流行特点和症状可做参考。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大量虫卵,或尸体剖检在小肠,有时在腺胃和肌胃内,发现有大量虫体可确诊。

①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在蛔虫病流行的鸡场,每年进行2~3次驱虫,杀灭虫卵。

②治疗

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每千克体重250毫克拌料。驱虫净(四咪唑),每千克体重25毫克拌料,一次喂服。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拌料。丙氧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拌料。

  • 索引序列
  • 猪蛔虫病的防治论文
  • 猪蛔虫病的论文
  • 蛔虫病预防及治疗论文
  • 蛔虫病流行与防治论文
  • 鸡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