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脑包虫病或“羊疯病”。多头蚴虫主要寄生在羊的脑内而引起病症。
(1)病原
幼虫(多头蚴)囊状,内含透明的清液,囊壁很薄,白色内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白色头节,在囊膜外即可看到头节。
多头蚴是囊虫的一种,它是肉食兽(犬、狼)小肠内寄生的一种多头绦虫的幼虫阶段,此病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绵羊和山羊。
绦虫的孕卵节片随着犬、狼的粪便排出体外,卵子被羊随水草吞入体内,虫卵中的六钩蚴逸出,进入畜体血液运行到达脑部,才能生长发育为囊虫(图10-3)
图10-3 多头蚴(脑包虫)病感染途径
(2)症状
感染时期,幼虫经血液循环移行到达脑实质,损伤脑组织,引起脑症状。出现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兴奋、沉郁、前冲和后退等神经症状,于数日内恢复正常。随着幼虫发育,脑组织受压,病羊除表现以上症状外,随着虫体在脑内寄生部位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如囊虫寄生在大脑前部,病羊则向前直跑,直至头顶在墙壁上,头向后仰。如在脑室,则向后退。如寄生在大脑后侧,头弯向背面;寄生在小脑,则羊四肢痉挛,体躯不能保持平衡。寄生在大脑一侧,则向侧位旋转,行走偏一方向;如寄生于大脑皮层,可使颅骨变薄变软。
(3)治疗
选择确定部位应用圆锯术摘除囊泡是惟一的办法,无特效药治疗。
(4)预防
定期对狗进行驱虫,用硫双氯酚,每千克体重克;或氢溴酸槟榔碱,每千克体重~2毫克,包在食物内喂服。驱虫期间将狗拴养1周,并将粪便深埋或烧掉。平时要保护好饲草、饮水,防止犬在草堆上躺卧而污染。
多头蚴常寄生于牛羊脑和脊髓,引起疾病。脑多头蚴又称脑共尾蚴或脑包虫病,主要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牦牛,尤以两岁以下的绵羊易感。
偶见于骆驼、猪、马以及其他野生反刍动物的脑和脊髓中,极少见于人。是危害羔羊和犊牛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多呈地方性流行,可引起动物死亡。但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曾碰到多头蚴寄生于山羊下颌部的病例。
病羊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精神欠佳,触诊肿块部波动柔软。据畜主反映该肿块已持续近1个多月,随着肿块越来越大,病羊出现食欲不振、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质。
根据其病理和临床症状诊断为多头蚴寄生,决定手术摘除。
方法是:病羊横卧,局部常规处理,浸润麻醉,在左下颌部切开一个2-3公分的切口,分离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即冒出一个似鸡蛋大小的囊泡,其中充满透明液体,内膜上长有许多白色斑点状头节,经检查疑似多头蚴。创口进行消毒,皮肤采用结节缝合。
术后为防止继发感染,坚持给病羊每天肌肉注射青霉素2次,每次80万单位,连用3天,半月后随访,病羊痊愈。
可能是脑包虫 羊脑多头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或晕倒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引起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犬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羊与反刍兽的脑内。脑多头蚴病是牧区常见的一种羊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孕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与虫卵散布于草场,污染饲草料、饮水,这些被污染的饲草料、饮水被羊只吞食而进入胃肠道后,六钩蚴逸出,借小钩钻入肠黏膜血管内,随血液进入脑脊髓中,经2~3周发育至粟粒大小,6周后囊体约2~3 cm。含有多头蚴的脑被犬类动物吞食,多头蚴头节便吸附于这些动物的小肠壁上,发育为成虫。症 状一、前期六钩蚴初入脑,体温升高,兴奋作回旋、前冲、后退运动。有时沉郁,落群趟卧,5~7天死亡,部分转为慢性。二、后期感染后约8周多头蚴已发育相当大,慢性症状尚不显著,再经2~6个月多头蚴更增大,根据寄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1、大脑半球:转圈运动不休止,如在左脑则向右转圈,反之向左转,多头蚴越大则转圈范围越小。视力障碍,颅骨变薄、有的凸起,显沉郁,反应迟钝,瘦弱。2、脑前部:头下垂,向前直线前进,脱离群体(绵羊)常不能自行回转,遇障碍物呆立。3、大脑后部:头高举或作后退运动,颈部肌肉常僵直性痉挛,头向上仰或偏向一侧。4、小脑:易受惊,对喧哗表现不安,头高举,向声源相反方向逃走,四肢痉挛性蹒跚步态,不易保持平衡,四肢外展或内收,行走时步伐加长,易跌倒。5、脊髓:步伐不稳,尤其在转弯时明显,易引起后肢**,尿失禁。治 疗1、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mg连服5天,70mg连服3天,有80%疗效。2、在颅骨软的或凸出的部位,剪毛消毒后,将皮肤呈U形切开,刮开骨膜,用圆锯术取掉颅骨,用钳夹出囊状多头蚴(或先抽出液体而后夹取囊壁取出)。如找不到多头蚴,可用胶管循脑回向周围探索,用注射器吸抽,可将虫囊吸在胶管口上拉出。对外观明显凸出皮肤表面的周围又没有大神经干和大血管时,可采取手术切除法。3、可用5%碘醚柳胺按每干克体重毫升1次皮下注射,隔日1次,连续注射3次。
羊脑多头蚴病又称脑包虫病,是寄生脑部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严重寄生虫病。专家解病。
⑴病原: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毫米。多头绦虫虫体长40-100厘米,由200-50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分作两圆排列。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节片内有200个左右;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孕卵节片内子宫有18-26个侧枝。卵为圆形,直径一般为20-37微米。
⑵流行特点:是牧区常见的一种羊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多发于犬活动频繁的地方。容易侵袭1-2岁的绵羊和山羊。
⑶症状:感染初期由于幼虫移行可引起羊脑和脑膜的急性炎症,病羊常表现离群,目光无神,减食,行动迟缓,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表现还取决于虫体的寄生部位和大小:虫体如寄生于某一侧脑半球表面,病羊将头倾向患侧,并向患侧作圆圈运动,个别出现癫痫发作,而对侧的眼常失明;虫体寄生在脑的前部(额叶)时,病羊头部低垂,抵于胸前,步行时高抬前支或向前方猛冲,遇到障碍物时倒地或静立不动;虫体在小脑寄生时,病羊表现感觉过敏,容易惊恐,行走时出现急促步样或蹒跚步态,以后逐渐严重而衰竭卧地,视觉障碍,磨牙,流涎,痉挛;虫体在腰部脊髓寄生时,引起渐进性后躯麻痹,病羊不吃不喝,离群,最后高度消瘦;当虫体在脑表面寄生时,颅骨萎缩甚至穿孔,触诊时容易发现,压迫患部有疼痛感。
⑷剖检病变:急性死亡病羊呈脑膜炎和脑炎病态,在脑部亦可见六钩蚴虫移行时留下的伤痕;慢性病例可在脑、脊髓的不同部位发现数量不等的囊状多头蚴。
⑸诊断:主要根据病羊异常运动、视力障碍和局部变化进行诊断。患畜因表现出一系列特异神经症状,故容易确诊。但应注意与莫尼茨绦虫、羊鼻蝇蛆病以及其他脑部疾患所表现的神经症状相区别,这些病一般不会有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的现象。
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脑包虫)引起羊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对脑多头蚴病有较好的疗效。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毫克,连用5天。多头蚴包囊如位于脑表层,也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取出。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牧场清洁干燥,注意饮水卫生,粪便堆积发酵。严禁犬等动物食入带有多头蚴的羊脑和脊髓。此外,对犬必须定期驱虫,对其排出的粪便和虫体应深埋或烧毁。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脑包虫)引起羊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对脑多头蚴病有较好的疗效。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毫克,连用5天。多头蚴包囊如位于脑表层,也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取出。
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毫米,多头蚴 虫体长40~100厘米,由200~50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分作两圈排列。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节片内有睾丸200个左右;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孕卵节片内子宫有18~26个侧枝。卵为圆形。直径一般为20~37微米。该病可实施手术摘除寄生在脑髓表层的虫体,即在多头蚴充分发育后,根据囊体所在的部位施行外科手术开口后,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然后完整地摘除虫体。药物治疗可用吡喹酮,病羊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连用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70毫克,连用3天。据报道,这样用药可取得80%的疗效。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防止犬等肉食兽吃到带有多头蚴的脑脊髓;对患畜的脑和脊髓应烧毁或深埋;对护羊犬应进行定期驱虫;注意消灭野犬、狼、豺、狐等终末宿主,以防病原进一步散布。
羊脑多头蚴病又称脑包虫病,是寄生脑部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严重寄生虫病。专家解病。
⑴病原: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毫米。多头绦虫虫体长40-100厘米,由200-50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分作两圆排列。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节片内有200个左右;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孕卵节片内子宫有18-26个侧枝。卵为圆形,直径一般为20-37微米。
⑵流行特点:是牧区常见的一种羊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多发于犬活动频繁的地方。容易侵袭1-2岁的绵羊和山羊。
⑶症状:感染初期由于幼虫移行可引起羊脑和脑膜的急性炎症,病羊常表现离群,目光无神,减食,行动迟缓,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表现还取决于虫体的寄生部位和大小:虫体如寄生于某一侧脑半球表面,病羊将头倾向患侧,并向患侧作圆圈运动,个别出现癫痫发作,而对侧的眼常失明;虫体寄生在脑的前部(额叶)时,病羊头部低垂,抵于胸前,步行时高抬前支或向前方猛冲,遇到障碍物时倒地或静立不动;虫体在小脑寄生时,病羊表现感觉过敏,容易惊恐,行走时出现急促步样或蹒跚步态,以后逐渐严重而衰竭卧地,视觉障碍,磨牙,流涎,痉挛;虫体在腰部脊髓寄生时,引起渐进性后躯麻痹,病羊不吃不喝,离群,最后高度消瘦;当虫体在脑表面寄生时,颅骨萎缩甚至穿孔,触诊时容易发现,压迫患部有疼痛感。
⑷剖检病变:急性死亡病羊呈脑膜炎和脑炎病态,在脑部亦可见六钩蚴虫移行时留下的伤痕;慢性病例可在脑、脊髓的不同部位发现数量不等的囊状多头蚴。
⑸诊断:主要根据病羊异常运动、视力障碍和局部变化进行诊断。患畜因表现出一系列特异神经症状,故容易确诊。但应注意与莫尼茨绦虫、羊鼻蝇蛆病以及其他脑部疾患所表现的神经症状相区别,这些病一般不会有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的现象。
本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羊、牛脑部引起的,因此又称脑包虫病,亦可感染人。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报道,东北、西北牧区多发,常呈地方性流行;农区多呈散发,或某羊场、羊群小范围发生,多与养犬相关。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中四季均可发生。两岁以内的羊发生较多。多头练虫成虫寄生于犬、狼等食肉动物的小肠内,随粪排到外界的成熟孕节或虫卵污染羊的饲草或饮水等被吃入而感染。在小肠内,六钩蚴钻入肠黏膜血管,随血流到羊脑及脊髓内,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脑多头蚴呈囊泡状,豌豆大到鸡蛋大,最大的可达20多厘米;囊壁薄,呈白色半透明状,囊内充满无色囊液和150~200个内嵌的头节。犬吞食了含多头蚴的羊脑即感染,在小肠内经1~2个月发育为成虫。羊病初体温升高,呼吸和心跳加快,表现强烈兴奋、脑炎和脑膜炎等神经症状,甚至急性死亡。后期,病羊将头倾向脑多头蚴寄生侧,并向患侧做圆圈运动,故常将此病称为“回旋症”。虫体寄生于脑前部时,病羊头下垂,向前猛冲或抵物不动。寄生于脑后部时,则头高举或后仰,做后退运动或坐地不能站立。寄生于脑脊髓部则致后躯麻痹。寄生于脑表层则导致颅骨变薄变软,局部隆起,触诊有痛感,叩诊有浊音。病畜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剖检病羊脑,初期可见脑内有六钩蚴移行引起的虫道、出血及脑炎和脑膜炎病变,后期可见大小、数量不等的脑多头蚴及其周围脑脊髓局部组织贫血、萎缩等。预防羊脑多头蚴病应加强犬,尤其是牧羊犬的管理,做好定期预防性驱虫并对犬粪进行无害化处理。驱除犬小肠内的多头绦虫,可用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5~10毫克,1次内服;驱虫后3天内排出的犬粪应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虫体节片和虫卵散播而污染羊的饲草、饲料和饮水等。加强卫生检验,不用含脑多头蚴的羊、牛等动物脑及脊髓喂犬。治疗脑多头蚴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在头部前脑表面寄生的脑多头蚴,可采用圆锯术摘除。药物治疗可用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内服,每天1次,连用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70毫克内服,每天1次,连用3天。也可用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内服,每天1次,连用3天。据报道,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研制的专治脑包虫的方法和药物——“脑虫净”具有良好疗效。
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毫米,多头蚴 虫体长40~100厘米,由200~50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分作两圈排列。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节片内有睾丸200个左右;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孕卵节片内子宫有18~26个侧枝。卵为圆形。直径一般为20~37微米。该病可实施手术摘除寄生在脑髓表层的虫体,即在多头蚴充分发育后,根据囊体所在的部位施行外科手术开口后,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然后完整地摘除虫体。药物治疗可用吡喹酮,病羊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连用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70毫克,连用3天。据报道,这样用药可取得80%的疗效。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防止犬等肉食兽吃到带有多头蚴的脑脊髓;对患畜的脑和脊髓应烧毁或深埋;对护羊犬应进行定期驱虫;注意消灭野犬、狼、豺、狐等终末宿主,以防病原进一步散布。
羊脑多头蚴的传染来源是犬。
脑多头蚴病又叫脑包虫病。是由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寄生羊、牛等动物的大脑内,有时也能在延脑或脊髓中发现,人也能偶尔感染。它是危害绵羊和犊牛的严重的寄生虫病。可引起羊只死亡,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
羊只感染初期,由于六钩蚴在脑脊髓中移行刺激和对脑膜及脑实质的损伤,羊只表现体温升高和脑炎及脑膜炎症状,这主要出现于感染后的1~3周,此时可能发生羊只死亡。
当病羊耐过此期而转为慢性时,脑多头蚴继续发育,包囊逐渐增大,压迫脑组织,使其发生贫血、萎缩而表现一系列异常运动和异常姿势等神经症状,最后因恶病质而导致死亡。慢性病羊因包囊寄生部位不同和对脑组织损伤程度不同而症状各异。
治疗和预防:
治疗:
本病宜早期投药施治,当无法确定具体寄生部位或包囊位于脑实质深部时,亦当选用药物治疗。近年来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进行早期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施行外科手术摘除对头部前方大脑表面寄生的虫体有一定效果。
预防:
1.组织捕杀野犬等终末宿主,严防进入羊、牛圈舍及运动场或牧草地。
2.对牧羊犬、看家护院犬定期驱虫,并将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3.对感染多头蚴羊、牛死亡后的脑和脊髓应进行烧毁或深埋,避免终末宿主食入,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
4.定期为羊、牛、犬等动物驱虫。
当人们误饮被裂头蚴感染的生水,以及食用生的、或未熟的蛙、蛇等肉类时,将会使附着其中的裂头蚴一并进入人体。预防裂头蚴病,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避免喝生水、不食用未熟的蛙肉、蛇肉等,以及做到生、熟食砧板不混用,并定期用沸水进行消毒,从而避免裂头蚴进入人体。
据媒体报道,20岁的广东女孩雯雯(化名)反复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及肢体麻木,还曾被诊断为脑胶质瘤,陆续吃药两年症状均没改善,但是近期,雯雯头痛更加厉害,只能靠止痛药止痛,于是来到医院求医。经过检查,医生发现每次复查头颅MR显示病灶的位置都不相同。医生判断不是脑肿瘤,符合寄生虫游走的表现,进一步腰椎穿刺及血清检查的结果显示,雯雯的裂头蚴感染为阳性。随后,医生在全麻下为雯雯实施了裂头蚴抓取术,手术时看到一条长达 27 厘米的活虫,才找到真正的罪魁祸首。原来,雯雯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渴了就喝生水。她感染裂头蚴,可能就与这个习惯有关。医生提醒: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喝生水、食用未煮熟的蛙肉、蛇肉等。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看到这则报道后,真是大吃一惊,也了解到,原来裂头蚴一般是通过吃蛙、蛇、用蛙肉敷眼,以及喝生水等途径传播给人。这次报道的广东女孩雯雯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渴了就喝生水,而她感染裂头蚴,可能就与小时候喝生水这个不良习惯有关,实在是不可思议。据医学文献记载,裂头蚴属于曼氏迭宫绦虫,是一种寄生虫。成虫后呈白色,长可达60-100厘米。幼虫寄生于剑水蚤、蛙类、蛇,成虫后多寄生在猫、狗等食肉动物的肠道内。裂头蚴一旦进入人体,将会寄生在人的肠道,引起消化道的一些症状;裂头蚴的幼虫也会从肠道迁移到人的皮下、眼睛、口腔、内脏、脑和脊髓等器官中,从而引发裂头蚴病。
小伙伴们知道,裂头蚴病对健康危害极大。当人们误饮被裂头蚴感染的生水,以及食用生的、或未熟的蛙、蛇等肉类时,将会使附着其中的裂头蚴虫卵一并进入人体。
既然裂头蚴绦虫是寄生虫,必然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当裂头蚴进入人体后,一般来说,常会寄生在人的眼睑部、四肢、躯体、皮下等部位。裂头蚴经常会无规律移动,如果爬上了人的眼球,将会使人有奇痒或有虫爬等感觉,并可能会导致人的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等情况,还可能会导致出现角膜溃疡、玻璃体浑浊,以及并发白内障,使人导致失明等相关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我认为,裂头蚴是一种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因此,预防裂头蚴病尤为重要:一是要注意个人卫生,消除不良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以及不喝生水;二是既要养成不吃半熟肉类或未煮熟的蛙肉、蛇肉的习惯,又要在烹调食物中,将肉类做熟再食用,以防误食裂头蚴虫卵;三是要将切生、熟肉的刀具和砧板分开保管使用,并定期用沸水进行消毒;四是增强自身免疫力,要适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保持规律作息,从而筑牢身体抵御病毒入侵的坚实屏障。
曼氏裂头蚴寄生虫主要还是通过血液将虫子的小卵运送到脑中.然后,虫子就在里面长大(吸收大脑的营养),后来,变成了大虫.于是,就出现了头痛,失眠,视力减退(压迫眼部神经)....到医院去,早点取出.
当人们误饮被裂头蚴感染的生水,以及食用生的、或未熟的蛙、蛇等肉类时,将会使附着其中的裂头蚴一并进入人体。预防裂头蚴病,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避免喝生水、不食用未熟的蛙肉、蛇肉等,以及做到生、熟食砧板不混用,并定期用沸水进行消毒,从而避免裂头蚴进入人体。 据媒体报道,20岁的广东女孩雯雯(化名)反复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及肢体麻木,还曾被诊断为脑胶质瘤,陆续吃药两年症状均没改善,但是近期,雯雯头痛更加厉害,只能靠止痛药止痛,于是来到医院求医。经过检查,医生发现每次复查头颅MR显示病灶的位置都不相同。医生判断不是脑肿瘤,符合寄生虫游走的表现,进一步腰椎穿刺及血清检查的结果显示,雯雯的裂头蚴感染为阳性。随后,医生在全麻下为雯雯实施了裂头蚴抓取术,手术时看到一条长达 27 厘米的活虫,才找到真正的罪魁祸首。原来,雯雯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渴了就喝生水。她感染裂头蚴,可能就与这个习惯有关。医生提醒: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喝生水、食用未煮熟的蛙肉、蛇肉等。
叫按虫 用杀虫的药
囊尾蚴病是严重危害人体的寄生虫病之一,俗称囊虫病,一般来说,人因误食虫卵或节片所致(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脱离虫体的孕节仍具有一定的活动力),危害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数量而不同。由于囊尾蚴可以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因此它们几乎可以寄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差不多所有的病变在这里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样,在囊尾蚴病里,脑囊尾蚴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 , Neurocysticercosis)的临床症状也最为严重,其它部位的病变甚至可能因为症状轻微而长时间不被发现。 感染科
囊尾蚴是绦虫的幼虫,寄生在宿主的横纹肌及结缔组织中,呈包囊状,故俗称“囊虫”。在动物体内寄生的囊尾蚴有多种,通过肉食品传播给人类的有猪囊尾蚴和牛囊尾蚴,以猪囊尾蚴为常见。绦虫在动物分类中属扁形动物门。
猪囊尾蚴病的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内的猪肉绦虫的幼虫,即猪囊尾蚴,又称猪囊虫。所谓“米猪肉”就是带有猪囊虫的猪肉。猪囊虫肉眼可见,白色、绿豆大小、半透明的水泡状包囊,包囊一端为乳白色不透明的头节,头节中有吸盘和钩。由于囊虫散在猪肉中似米粒,所以叫“米猪肉”。
人如果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猪肉,由于肠液及胆汁的刺激,头节即从包囊中引颈而出,以带钩的吸盘吸附在人的肠壁上从中吸取营养并发育为成虫(绦虫),使人患绦虫病。猪绦虫呈链形带状,可长达2~5米,约有800~1000个节片。在人体内寄生的绦虫可生活很多年,因而能长期排出孕卵节片,猪吃了以后可患囊尾蚴病,造成人畜间的相互感染。除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外,犬、猫、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而人则是终宿主。人也可以患囊尾蚴病,这是由于患绦虫病的人可能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食物,也可能由于胃肠逆蠕动把自己小肠中寄生的绦虫孕卵节片逆行入胃,虫卵就如同进入猪体一样,经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各组织,特别在横纹肌中发育成囊尾蚴,使人患猪囊尾蚴病。
不论是绦虫病,还是猪囊尾蚴病,对人体健康都造成危害,特别是囊尾蚴的危害远比成虫大,它寄生在人体肌肉,肌肉则感到酸痛、僵硬;如侵入眼中,可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寄生于脑内,则因脑组织受到压迫而出现神经症状,抽搐、癫痫、瘫痪等导致死亡。
预防猪囊尾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①不食用生猪肉和没有完全烧烤熟透的肉类食品,对切肉用的刀、砧板、抹布、盛具要生熟分开,并及时消毒。②加强肉类食品卫生检验。肉类食品的卫生检验,在供应市场之前,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和可靠的处理。肉类食品生产必须严格执行检验规程,禁止销售有囊虫感染的肉品。③管好厕所猪圈,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控制人畜相互感染。④讲究卫生,生食的蔬菜、瓜果要清洗消毒,严禁喝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