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南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中南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发布时间:

中南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发在 《中国药物评价》杂志 上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是合法的期刊,好不好不知道你评价的标准不太好建议。刊名: 中南药学 Central South Pharmacy主办: 湖南省药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2981CN: 43-1408/R邮发代号: 42-29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南药学曾用刊名:中南药学创刊时间:200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南药学》是由湖南省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为1999年创办的《湖南药学》)。国际刊号为ISSN 1672—2981,国内刊号为CN43—1408/R。本刊主要介绍国内外药学进展、科研成果和理论及药事法规、执业药师教育等,内容涵盖药剂、药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生化药物、中药及天然药物、医院药学、药学教育等。栏目有综述、专家论坛、专题讲座、研究论文(包括药学各学科研新成果,重点是实验性文章)、中药与天然药物、新药之窗、药物与临床、合理用药及临床药学(包括合理用药、药学监护、不合理用药的典型病例分析)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问题解答、研究生论文、学术争鸣、药物信息动态、药事管理、药界精英、明星企业及名优产品信息等20余个栏目。本刊办刊的特点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既面向全国高、中层药学工作者,也适合基层医药工作者。欢迎国内从事中、西药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医药院校师生、药厂工程技术人员、医生、医院药学工作者、执业药师及其他药学工作者投稿。 (cited from ).此杂志不属于核心。

中国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1926年5月12日 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 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 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 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 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 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 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 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 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 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 退休。

如果外审时间还比较短,就再耐心等等,如果外审时间久了,可以咨询编辑部问问情况。很多外审专家都是兼职的,他们的身份可能是教授、工程师、研究员、学者等等各种身份,人家自己平常也有事需要忙,抽空才会给你审核。

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最强的是药学院院长尤启东尤启东,中国医学界的教授,业内非常有名。他本人申请专利34项,授权专利15项,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教材20余本。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教育部和江苏省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多项。尤启冬,男,1955年12月出生。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原南京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至中国药科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等职,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12月回国,先后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尤启冬教授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及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药学组组长。还担任“药学学报”、“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等11本杂志的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等职务,是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Journal of Molecular Graphics and Modeling等SCI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尤启冬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涵盖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抗菌药物、手性药物等,近年来承担国家“863”、“973”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省部级科技攻关等纵向研究项目20余项。

性别: 男出生年月: 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工作部门: 中药学院职称: 教授 从事专业:药理学招生专业: 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皮肤黏膜药理学、数学药理学学习、工作经历(从大学阶段开始,按时间顺序写)~ 在安徽省安庆卫校药剂专业学习.~ 在安徽省巢湖地区医院药剂科工作.~ 在皖南医学院攻读药理学硕士学位.~在安徽省巢湖地区医院药剂科工作.~ 在广东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工作.~ 在广东药学院中药药理学教研室工作,研究生处副处长.~ 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院长主要社会任职原任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药理教研室副主任(—)、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现为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广东药学院重点学科—中药学中药药理方向学术带头人、广东药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编委、《广东药学院学报》编委、《中南药学》编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特约审稿人、执业药师、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学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学会委员、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卫生部科研项目审评专家、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王艺,女,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并任《Epilepsia》中文版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审稿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实用临床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临床药学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

药学类杂志审稿专家

目前已经具有自己的合作研发团队,包含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剂学等学科的人才,主要进行以受体、酶和核酸等靶点的抗肿瘤和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先后参加国家多个重大课题的创新药物的研究,在以酪氨酸激酶、端粒酶为靶点等药物研究方面,设计并合成多个具有很好活性的化合物。现担任辽宁大学药学学科学术(及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审评专家,辽宁省科技项目审评专家,辽宁省葫芦岛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医药导报》杂志审稿专家,国家执业药师。先后获得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辽宁省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和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级新药证书8个,保健食品证书1个;参加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研究,并担任第一副组长职务;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立项2项,获得国家级创新基金2项,获得省、市科研成果2项,省级立项2项,市级立项3项;与企业间横向课题20余项。在企业工作期间参加了全过程GMP认证工作,在认证期间担任GMP认证组成员和GMP认证复检组组长职务,参加全部GMP文件的撰写和审阅工作,对GMP有较深理解和认识。为辽宁大学药学院研究生讲授《药物设计与开发》和《药事管理与GMP》课程;先后为药物研究所研究生讲授《药剂学》、《新药研发及新药信息》、《药物分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GMP》、《药学文献检索》以及《药事管理与法规》等数门课程。共发表药学专业文章20余篇。研究方向:①药物制剂新技术;②体内药物分析及中西新药开发研究(包括制剂工艺、药品质量标准、药物稳定性、药物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③进行抗肿瘤药物、抗感染等创新药物的合成、体内外筛选及其毒性研究。

姓名:熊志立性别:女籍贯:福建省福州市联系电话:E-Mail:个人主页:职称/职务:副教授/通讯地址:沈阳市文化路103号 39号信箱邮政编码:110016学习/工作经历:熊志立,药学博士,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和分析化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7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96年8月~1998年8月:在东北制药总厂研究院工作,任职助理工程师;1998年9月~2003年7月: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9月~2005年7月:沈阳药科大学,讲师;2005年8月~至今:沈阳药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9月~2012年8月:国家公派去美国University of Georgia,Athens,访问学者。熊志立博士,主要从事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生物样品分析和药物体内过程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熟练掌握LC、LC-MS等各种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在药物多组分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生物样品分析及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方面丰富的经验。兼职情况:1.《Natural Product Research》杂志审稿人;2. 《中国中药杂志》杂志审稿人;3.《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杂志审稿人;4.《Asi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杂志审稿人。科研/获奖情况:科研情况: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和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等3项科研课题,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攻关项目、中医药局、药典委员会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加申请抗骨质疏松中药有关专利2项,其中“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小复方及其制法” 获得中国发明专利证书(授权号:ZL 2004 1 .)。附主持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骨碎补补肾壮骨药效物质基础的代谢组学研究(20705021)”,项目负责人,已结题;2.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补骨脂补肾壮骨的活性成分群(20060873)”,项目负责人,已结题;3. 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五味子提取物质量标准规范化示范研究(20041035)”,项目负责人,已结题;4.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重大、重点项目“辽宁省道地药材朝鲜淫羊藿的资源和质量的代谢组学研究(2009226015-11)”,项目负责人,;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小柴胡汤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81130071)”, 主要参加者,;6.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辽宁省国家创新药物孵化(本溪)基地建设子课题“抗骨质疏松药物骨疏丹研究(2010ZX09401-304-513)”,主要参加者,;7.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左旋盐酸川丁特罗的研究与开发(2009ZX09102-108)”, 主要参加者,。获奖:1. 第六届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HOMA)杰出青年学者奖,2011年;2. 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奖成果三等奖,2006年;3. 沈阳药科大学十大青年科技标兵,2009年。教学/指导研究生情况:1.讲授本科生课程: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等。2.讲授硕士研究生课程:色谱分析实验等。3.指导硕士研究生22名,其中毕业12名。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科研论文50多篇,其中10余篇为SCI收载。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药学部主任。担任金砖(BRICS)国家药物政策联盟Country leader(是中国唯一的2名国家代表之一)、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成员、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高风险人群药物管理组组长、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妇产科药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秘书,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临床药学学组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医院协会&四川省农村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药学会临床药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委员,成都药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医院药事管理协会药事管理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药房》、《中国药业》、《儿科药学杂志》、《现代临床医学》、《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编委、SCI收录杂志《Plos one》(IF )的审稿专家等职。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组织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糖蛋白在口服中药制剂吸收中的作用与调控研究”、“中药口服给药系统设计与评价中的生物药剂学方法研究”和“中药制剂物质基础细胞模型筛选方法研究”。研究中将Caco-2细胞模型首先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筛选,提出了以细胞模型筛选药效物质基础成分为指导,调控药物释放速度和改变药物膜透过性为手段,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动力学相关性研究为中心,设计与优化口服中药速效与缓释制剂处方工艺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思路,对中药生物药剂学学科的创建与中药制剂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和国家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肝靶向阿克拉霉素A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制备出具肝靶向特征的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和阿克拉霉素A聚乳酸纳米粒,进行了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工作,提出了系统的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为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近百项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为我国新药Ⅰ期临床研究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是四川省知名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专家,在国内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领域有较高声望。在研究开发领域,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数十项新药药剂学开发研究。包括萘哌地尔片、格列美脲胶囊、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注射用他唑吧坦钠/哌拉西林钠、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等。蒋学华教授大力倡导临床药学教育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参与了我国首次临床药学本科教学计划的拟定与实施,作为负责人针对临床药师培养与临床药学工作,主持并实施了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和多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组织全国临床药学的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我国早期的临床药学人才,为我国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表了与之相关的论文10余篇。是我国知名的临床药学教育家与临床药学学科创建者之一。蒋学华教授为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动学”、“药物现代评价方法”、“高等药动学”“临床药学研究方法”和“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药事管理学”的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其渊博的知识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药研制:“萘哌地尔片”,2001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 20010137(发证日期:.)“格列美脲及其胶囊”,2000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00529与x20000530(发证日期:.)“注射用奥沙利铂(冻干针剂)”,2001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10568(发证日期:.)“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09(发证日期:.)“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43(发证日期:.)“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2004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项目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H20040651(发证日期:.)专利申请:.申请的发明专利:“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及其用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686104A(第一发明人);. 申请的发明专利:“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有协同作用的抗菌素组合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404834(第四发明人);获奖:“尿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的比色测定及汉藏135例乙酰化代谢测定”获1988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药品溶液颜色检查法标准化研究”获199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以诺氟沙星为模型药物考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1999年度四川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诺氟沙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2000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2000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评为 “作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省博士学位获得者”;“21世纪初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负责人);“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5年在四川省第十一次社科成果评奖中获社科优秀成果奖并被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评定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作为负责人承担的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批准号39570842;经费8万;起止年月:.代表性论著近三年发表的主要论文1. 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16;2. HPLC测定人血浆中的酮洛芬,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50;3. 新时期医院药学与药学教育,药学教育,2003,19(1):1;4. 关于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试验的讨论,中国医药导刊,2003,5(2):150;5. 制剂工艺条件下的胸腺五肽稳定性评价,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2):292;6. RP-HPLC同时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0;7. 灯盏花素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学学报,2003,38(5):371;8. 空腹与饱服大剂量烟酸缓释片的药动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3):129;9. Pharmacokinetics of scutellarin in dogs,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03,12(3):127;10.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在草犬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 2003,38(3):207;11. Determination of Sulphonylurea Glimepiride in Dog Serum by RP-HPLC with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3,12(2):101;12. 阿芬咖片中阿司匹林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61;13. 灯盏花素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92;14. 异福片中利福平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国药房,2003,14(7):416;15. 异福酰胺片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8):475;16. 人参皂甙Re提取方法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4):667;17. 献血者服用中药后延期献血期限设定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389;18. 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 13(6):43;19. 3种放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03,14(10):601;20. 萘哌地尔生物黏附性缓释胶囊处方及体外黏附力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9):448;21.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46;22. 醋柳黄酮缓释胶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华西药学杂志,2004,19(1):41;23. 群体药动学理论及其应用,中国药房,2004,15(1):50;24. 加替沙星制剂中有关物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3):146;25. RP-HPLC测定血浆中乌拉地尔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19;26. RP-HPLC测定犬血浆中3种丹参酮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21;27. 萘哌地尔缓释胶囊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中国药房.2004. 15(5):269;28. 异福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4. 21(2):132;29. 格列美脲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0):886;30. 胸腺肽胶囊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8):483;31. 头孢哌酮及其与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中国药房,2004,15(8):469;32. 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针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中国药房,2004,15(9):533;33. 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123;34. 国产塞克硝唑片剂与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20):114;35. 黄藤素缓释片释放度的测定及其释药特性,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13;36.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规律,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3;37. Labrasol对肠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9;38. 临床药师任职技术(准入)条件的探讨,中国药房,2005,16(7)484;39. 药动学模型的辨识问题研究,中国药房,2005,16(7)525;40. 谷胱甘肽制剂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3):297;41. P-糖蛋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5,16(10):787;42. HPLC测定人血浆中茴三硫浓度,药物分析杂志,2005,25(8):970;43. 大鼠在体吸收连翘苷的机理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387;44. 注射用奥曲肽在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14;45. 关于医疗机构药师优良工作规范(GPP)的探讨,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66;46. 丹参醇提物在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中草药,2005,36(10):1480 ;47. 细胞间渗透促进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南药学,2005,3(6):36348. Absorption profiles of sanchinoside R1 and ginsenoside Rg1 in the rat intest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2005,30(4):261;49. 阿糖胞苷纳米粒冻干针剂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145;5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G-scutellarin Conjugates. A Potential PEG Ester Prodrug for the Oral Delivery of Scutellarin,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6,17(1):85代表性论著1. 主编:《药物评价方法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2005年;2. 参加编写:《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3. 参加编写:《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4. 参加编写:《靶向给药制剂》,四川科技出版社,成都,1997年;5. 参加编写:《实用临床药物动力学》,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1997年;6. 副主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使用手册》,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北京,2001年;

湖北省京山市永隆人

性 别: 男出生日期: 1964.11.4工作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通讯地址: 南京市童家巷24号邮政编码: 210009技术职称: 药剂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药物传递理论和实践学习简历: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北京大学药学院)学生,药学专业,1986年获学士学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研究生,专业药剂学,导师:刘国杰教授、朱家壁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博士后,专业为药剂学。: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CSF),参加From idea to IPO and further学习。工作简历: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学审评人员、组长。: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药学院Faculty member,专业为药剂学。至今: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教授,博导: 美国University of the Pacific药学院Faculty member,专业为药剂学。授课情况药剂学:对象为本科生;工业药剂学:对象为本科生;现代药剂学选论:对象为研究生;科学实验设计:对象为研究生; (近十年):百信注射液的研究,已经上市(河南援生制药有限公司);: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软胶囊,已经上市(青岛宜利药业有限公司、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尼索地平软胶囊、缓释片,已经上市(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克拉霉素胶囊剂、颗粒剂,已经上市(青岛宜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嘉德药业有限公司);:醋酸甲羟孕酮分散片,已经上市(北京嘉德药业有限公司);: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葡立胶囊),已经上市(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阿昔洛韦缓释胶囊,已经上市(德国Grunnenthal);: 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 已经上市(浙江昂利康药业有限公司);:阿司匹林缓释胶囊(24小时), 已经上市(贵州信邦制药有限公司);:Poly (Amino Acid) as an Integrin Targeted Drug Carrier for Anticancer Agents,美国国家卫生研究基金NIH (1 R15 CA100182-01A2),已经结题;: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的研究,已经上市(河南援生制药有限公司);:注射用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2005年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已经结题。:吗替麦考酚酯原料、片剂、软胶囊研究,已经上市(华源制药)和已经申报临床研究;:注射用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产业化,深圳天翼药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申报临床研究。:阿奇霉素滴眼液的研究,无锡康福特公司,已经申报临床研究。至今:药用新辅料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药品与包装材料的相容性安全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至今: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2009ZX093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至今:Polymeric micelles for oral delivery systems,Roche公司委托研究。 2000年11月:《药剂学》题库建设(中国药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0年11月:《药剂学》教学新体系及新体系的实践(中国药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年12月:《药剂学》教学新体系及新体系的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12月:生物降解型尼索地平微球的研究(中国药科大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中国药学会 高级会员美国药学会(AAPS) 会员药品审评中心 专家中国药典会 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常务委员江苏省药师协会 指导委员<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编委<药物生物技术> 编委 1.硫普罗宁软胶囊;2. 一种眼用嵌段聚合物;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玻璃酸钠眼用传输系统;4.霉酚酸或其类似物的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5.具速释部分的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及其制备工艺;6.一种稳定的聚合物胶束载药系统。 *英文题目论文略)2. 颜贞,涂家生*,环孢素眼用制剂的研究现状,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13. 胡金山,涂家生*,中草药在促进西药吸收和提高血药浓度方面的作用,药学进展,2008/054. 朱晨晨,涂家生*,RP-HPLC法测定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中硫酸鱼精蛋白的含量,药物生物技术,2008/035. 苗先锋,涂家生*,嵌段聚合物胶束的胶束化机理与物理稳定性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36. 蔡楠,涂家生*,非明胶软胶囊研究进展,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039. 张永,涂家生*,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4):. 沈雁,涂家生*,HPLC法测定更昔洛韦在家兔房水内的浓度及其市售滴眼液的药动学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2):100-10411. 杨小燕,刘健,涂家生*,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3):187-19012. 涂家生*,王平,局部用制剂的命名及其等效性评价,中国药品标准,2007;4:14-1613. 郑宇,涂家生*,庞卉,银春,. 药用粉末可压性研究概况[J]. 药学进展,2006(3): . 涂家生*, 科学实验设计课程建设刍议, 药学教育, 2006; .22(4):20-2317. 李朋梅,涂家生*,张明,庞卉,杨晓燕. 盐酸哌仑西平在水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5,(3):. 虞阳,涂家生*,张明,李朋梅. PLA-PEG嵌段共聚物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J]. 药学进展,2005,(6):. 庞卉,涂家生*. 药物转运蛋白功能及应用[J]. 药物生物技术,2005,(1):.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体外释药的研究[J]. 武警医学,2004,(6):.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在家兔体内释药的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11):. 涂家生*,Sam Bolla,John Barr,Jelmer Miedema,Bhaskara Jiasti. 海藻酸微球及骨架片中苯基偶氮苯的释放特性(英文)[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6):. 王峰,涂家生*,张钧寿,卢晶. PLGA微球控释系统的突释及其控制[J]. 药学进展,2003,(3):.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尼索地平缓释微球的载药量[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3):. 李学明,涂家生,张钧寿. 尼索地平微球的制备[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10):. 张明,涂家生*. 脉冲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J]. 药学进展,2002,(6): . Jiasheng Tu*, et al, Formulation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cyclovir Controlled-Release Capsules,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 2001; 27(7): 687 - 69230. 李学明,涂家生*,何飞. 生物降解型尼索地平微球的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5):. 何飞,涂家生*,殷琳琳,胡瑜兰,张钧寿. 马来酸曲美布汀缓释片的家犬药动学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2):. 李学明,涂家生*. 溶剂挥发法制备水溶性药物的聚羟基酸微球[J]. 武警医学,2000,(5):. 涂家生*,王平. 克拉霉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评价[J]. 中国药师,1999,(1):. 胡一桥,涂家生*,平其能,张钧寿,康立峰. 药剂学试题库的设计与应用[J]. 药学教育,1998,(4):. 盛海林,涂家生*,袁丽.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骨架型缓释片处方设计[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8): . 彭建和,涂家生*,盛龙生. LC/MS分析克拉霉素降解产物[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5):. 涂家生*,王平. 硝苯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12):. 盛海林,涂家生. 球面对称设计在药剂学上的应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4):. 涂家生*,彭建和,邢久东,刘国杰. 气质联用(GC/MS)法测定血浆中硝苯地平的浓度[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5):. 彭建和,涂家生*,邢久东. 气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阿替洛尔含量[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5,(6):. 涂家生*,许宏琪,盛龙生,朱家璧,安登魁,刘国杰. 五仁液有效成分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1992,(9):65-72. 1、现代药剂学,主编:平其能,199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2、药剂学,主编:屠锡德,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3、OralControlledReleaseFormulationDesignandDrugDelivery:TheorytoPractice,.

  • 索引序列
  • 中南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 中国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 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 药学类杂志审稿专家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审稿专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