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寅,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正畸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宁波人,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本科,1992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10月-1995年3月在日本大阪大学齿学部齿科矫正学专业进修。历任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助教、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该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口腔正畸科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及西安市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委。
医院现有工作人员500余人 ,汇聚了省内70%的口腔医学博士,其中高级职称者95人,有硕、博士生导师50余人。30余名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等学会和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各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常委等职务。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才,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人才、领军人才、重点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共近40人。医院是江苏省唯一拥有口腔医学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唯一的口腔医学类江苏省优势学科,在教育部全国口腔医学类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六。 科室:牙体牙髓病科职称:牙体牙髓病科 主任医师 硕导职务:牙体牙髓黏膜病科主任 口腔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专家简介:担任《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从事牙体牙髓病学专业27年,擅长牙体牙髓病的诊治,对根尖周炎、根管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职称:牙体牙髓科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生导师职务:口腔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专家简介: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医学会口腔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编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特邀审稿专家。从事牙体牙髓病学专业24年,对于复杂根管、超声和显微根管技术以及牙科畏惧症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工作网、军队和江苏省级课题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和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各3项。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著20部。发表文章100余篇。 科室:牙体牙髓病科职称: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导专家简介:从事牙体牙髓疾病专业10余年,擅长疑难牙体牙髓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对根管治疗术、牙体大面积修复术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参编专著2部,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现已发表论文20余篇。 科室:牙体牙髓病科职称:博士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专家简介:从事牙体牙髓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五年,对大面积牙体缺损、牙齿美容、复杂根管治疗、微创牙体手术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主编科普著作1部,参编专著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兼任多个国际著名专业期刊的审稿专家。主持或作为主要承担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校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2次,并荣获“江苏省高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科室:牙体牙髓病科职称: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导专家简介:从事牙体牙髓疾病专业17余年,擅长疑难牙体牙髓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对根管治疗术和牙体大面积修复术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编专著1部,现已发表论文20余篇。
下面是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章,说的就是你这个病.说得挺好的.全国第二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组 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会于1997年10月12日~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题研讨会。全国从事该病研究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各类论文64篇,其中大会交流39篇。张震康、邱蔚六、王惠芸、马绪臣教授以及日本学者柴田考典等就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分类、治疗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与会者对自1983年12月首次召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题研讨会以来我国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代表们就该病的命名、病因、分类、诊断及治疗达成共识。一致认为颞下颌关节病为口腔医学专业中的常见、多发病之一,我们对该病的认识、检查、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研究内容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研究队伍明显扩大。与会代表也提出了在该病研究中以及在名称、诊断分类、治疗程序上的一些混乱及各地发展不平衡问题。现将会议讨论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病因 该病病因是综合多因素的,咬合异常、创伤、关节内的微小创伤、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免疫学因素以及解剖遗传演化因素等均可为该病的病因。研讨会就病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 1.解剖学方面:从相关解剖学研究结果提出,髁突形态的多样性可能与咬合关系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如一侧第三磨牙因无对颌牙而伸长等锁结性咬合关系者,双侧髁突的形态明显不对称,因此从解剖学方面提出了咬合异常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病基础。翼外肌的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翼外肌上头附着于关节盘的比例仅占47侧颞下颌关节研究标本的10%,而且与关节盘前移并无确切的相关性,不足以独立使关节盘发生前移位。 2.创伤病因学:有代表报道建立羊一侧下颌角受撞击伤后,造成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间接性损伤导致TMJ骨关节病的动物模型及其研究,指出其机制是损伤程度大于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从而引起软骨组织的进行性破坏,导致TMJ骨关节炎的发生。 3.微小创伤病因学:会议报道的论文中,有2篇采用Logistic方法对易感因素分析后提示,�干扰、后牙缺失、错�(深覆�、反�、锁�)以及偏侧咀嚼,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syndrome, TMJDS)的相对危险度较高,其中咬合因素占重要的地位。对青年组(20~29岁)、老年组(60岁以上)以及少年儿童组(4~18岁)中TMJDS的病因分析发现,青年人发病主要与性别(女性优势)、精神因素、单侧咀嚼和创伤相关,老年人则主要与后牙缺失、单侧咀嚼和创伤有关,而少年儿童发病无女性优势,主要与咬合异常有关。全口义齿磨耗后垂直距离降低,也是导致无牙颌患者TMDS的重要因素。 4.免疫学病因:有报道提出颞下颌关节软骨表面覆盖的凝胶样物质的缩聚、消失,其下方纤维软骨乃至骨质的暴露,致使原来的封闭抗原暴露,引起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造成软骨及骨组织的破坏。 二、名称、诊断及分类 TMJDS的名称应用至今是学术发展的一个过程,但许多研究表明仅用此命名只能表达其代表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和颌运动障碍的一组综合征,已不能包括该病的全部内容。而目前对该病的名称、诊断分类较多,在临床上使用多有重叠和混乱。 根据马绪臣、张震康教授建议,大会经过热烈讨论,同意并建议将该病命名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代替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在诊断时一级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再区分为二级诊断和三级诊断。分类为:第一类为咀嚼肌紊乱疾病,包括:肌筋膜痛、肌炎、肌痉挛、不能分类的局部性肌痛、肌纤维变性挛缩;第二类为结构紊乱疾病,包括:可复性盘前移位、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其他类型的关节盘移位(关节盘内、外及旋转移位);第三类为炎性疾病:急、慢性滑膜炎和(或)关节囊炎;第四类为骨关节病,包括:原发性骨关节病、继发性骨关节病,并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四期;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二级诊断为结构紊乱、三级诊断为不可复性盘移位。希望通过研究的深入,在临床上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三、影像学检查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影像学检查是发展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本次会议上除常规的X线检查外,CT、核磁共振、关节造影等均有文章报道。 关于应用核磁共振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盘的定位研究表明关节盘前移位不是关节盘的整体前移,而是后缘的前移,前缘移位不明显,但核磁共振在显示关节盘穿孔方面则不够清楚,数字减影可消除周围组织的干扰,显示关节盘的形态,特别是显示关节盘穿孔,与核磁共振相结合可起到互补的作用。对颞下颌关节造影误诊的原因,代表们认为造影应结合临床表现以减少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应用CT检查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发现,在关节内结构紊乱患者髁突形态可有改变,颞下颌关节CT影像的三维定量较二维影像可全面显示关节结构关系。对健康人和偏侧咀嚼者颞下颌关节核素骨显像比较可见,偏侧咀嚼两侧颞下颌关节受力完全不同及两侧咀嚼肌的功能活动彼此不协调,可对颞下颌关节的骨改建和代谢产生明显的影响。 四、治疗 大会建议采取针对病因的序列治疗,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序列治疗先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如�板、理疗、封闭针灸、正畸治疗、关节冲洗治疗等,在这些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用关节镜外科治疗或开放外科手术。 1.非手术治疗:TMD首选非手术治疗,其方法很多,但目前仍以�板为主,同时对症治疗,如解痉、镇痛等。有关咬合治疗方面的报道较多,如恢复垂直距离,咬合调改等。但这些治疗在方法选择、疗效评价、具体治疗规则(如调�)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规范,也缺少客观的对照研究。因此对于不可逆的治疗(如调�)仍应慎重对待。 2.外科治疗: (1)关节冲洗治疗:已证实单纯关节腔灌洗术对骨关节病疗效较好,会议报道了该法对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松解细小粘连及灌洗出细小游离体可增加关节盘活动度,增大张口度及改善功能;若注入粘弹性补充物(透明质酸钠)效果更好。粘弹性物质可降低关节内摩擦力,促进生理功能恢复;关节造影-介入治疗是将造影术与灌洗和关节腔药物注射相结合的诊断治疗同期完成的新技术,明显缩短诊治周期,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关节镜外科:为一条治疗颞下颌关节疾病行之有效的途径,其适应证包括了所有的关节囊内病变(如骨关节病、脱位或半脱位、顽固性疼痛等)。因其对关节结构损伤较开放性手术小,故对仅用局限性手术即可解除的疾患,该手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是今后外科治疗重要的发展内容之一。 (3)开放性手术:自体耳廓软骨瓣置换/重建颞下颌关节盘有优异的短期临床效果,经MRI评价,软骨瓣生长良好。另外,对关节减压术及周围肌肉剥离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五、实验研究 颞下颌关节实验研究在本次研讨会中占有较大比重,且水平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建立了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与间接损伤导致骨关节病的动物模型,探讨了TMD中最常见两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过程及其转归。软骨细胞移植修复髁突损伤的实验研究,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和氟美松对髁突软骨细胞的影响等系列研究发现,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可抑制髁突软骨细胞生长,氟美松可促进软骨生长,醋酸泼尼松龙可促进髁突软骨损伤后的组织修复。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可通过移植修复髁突的软骨损伤,形成基本正常的关节软骨。 在髁突纵形骨折及�夹板治疗的系列研究中发现,髁突纵形骨折后,颌间结扎可引起动物下颌骨骨密度降低,下颌骨的生长代谢功能下降,髁突纵行骨折与关节强直关系密切,而�夹板具有减轻滑膜退行性变、防止盘突粘连、恢复髁突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用。拔除一侧下颌磨牙,间接造成关节负荷改变可引起髁突骨上组织的Ⅰ、Ⅱ、Ⅲ型胶原分布及含量发生变化。动物多发性关节炎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双侧颞下颌关节均有炎性改变。 人类颞下颌关节病理性关节液中,硫酸软骨素水平有变化。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关节液中TGF-β1起着重要的作用。
你好,请你试一试用味精!
闫福华,男,1963年12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1993年6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5月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牙学院学习 。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附属口腔医院院长,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高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中青年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亚太牙周病学会会员、福建省口腔医学会会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副主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主译、主编、参编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牙周病学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前列。福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师德标兵、福建省卫生系统医德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呵呵你好 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目前没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只有理疗和你自己的小心维护!不要大笑和做大张口的动作医生给你说的打针是想做封闭(555555555我宁愿痛也不打针因为打完封闭针以后就要一直打到老-。-!)你自己看着办!——————同情中!!!!!!
承担课题: (1)2008-2009, 《牙移动性根吸收MMP-9/TIMP-1的研究》, 滨州医学院科技计划(BY2007KJ47)第一位 (2)2008-2009,《金属基底不同烤瓷修复体离子析出量的分析研究》 滨州医学院科技计划(BY2007KJ51)第二位 发表论文:[1]排龈药物对体外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比较,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7(2),202-205.[2]布洛芬和独一味对大鼠正畸牙牙根吸收的比较研究,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6(3),157-159.[3]排龈时间与药物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比较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主编、参编著作、教材:[1]《口腔行为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02-19,第一版。编委[2]《口腔科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 2008-06-20,第一版。编委[3]《2008数字影像学》,吉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08-13,第一版。副主编[4] 《简明口腔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年9月,第一版。编委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限5项)[1]上前牙埋伏阻生开窗后几种方法的研究 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位[2]排龈药物对体外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比较》滨州医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第一位 [3]滨州医学院附院“十佳杰出青年[4]滨州医学院教学多媒体课件评比大赛获“三等奖[5]滨州医学院教学技能大赛教案评比活动中获“优秀奖”
(近年):1. H. He, P Ngan, , of onplants as stable anchorage for facemask treatment:A case report. The Angle ;75(3): 402-4092. H. He, , M. and cephalometric evaluation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 treatment by distal molar movement using the pendulum applianc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003;82 (special issue C):.贺红,樊明文,边专等.兔牙本质磷酸蛋白稳定性分析. 口腔医学研究.2003 ;19(1):.贺红,韩光丽,张漫等.Pendulum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治疗II类错合的临床及头影测量评价. 口腔医学纵横.2001;17(4):.兰青,贺红,程祥蕙.流动复合树脂封闭法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2004;25(3):325-327,.赵殿才,贺红,陈国新等.错合少年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2004;20(2):. 赵殿才,贺红.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器治疗OSAS疗效评价.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8):. Hong H, Guang Li Han, Man Zhang et al., Effects of modified pendulum appliance on Class II malocclusion and dentomaxillofacial development.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679-56819. 兰青、贺红。 流动复合树脂封闭法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扫描电镜观察. 口腔医学研究. 200310. 贺红。成人正畸的牙周状况.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2;29(1):36-3811. 刘志坚、贺红。Onplant 骨膜下种植体支抗系统. 口腔医学研究.2004;20(1):95-9712. 刘加荣、边专、贺红。固定矫治器与菌斑形成.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2;29(3):186-188著作:1. 口腔正畸功能矫治技术( 万字).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2. 口腔生物学( 万字).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3. 口腔正畸临床操作与技术( 万字).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编委.
武汉协和医院口腔科专家,湖北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等多本杂志常务编委。从事口腔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处理口腔疑难杂症及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癌前病变等的治疗和手术。对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颞下颌关节疾病、先后天畸形和缺损的诊断和治疗有很深造诣。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任口腔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参与完成卫生部、国家教委、上海市科委等科研项目近10项,获部级成果 4项、市级成果3项。有关涎腺癌治疗、组织病理分析的研究成果,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三等奖。先后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 余篇,参编《实用口腔疾病诊治图谱》、《现代急诊医学》、《口腔颌面肿瘤学》等专著4部。协助指导博士生、硕士生30余名,负责、完成临床硕士生培养5名。担任《上海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委。 林国础教授于2004年10月1日在福州不幸遭遇严重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经多方积极抢救无效,于2005年3月11日中午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上海口腔医学》成立至今,走过了近20个年头,其发展经历了创业、建设和发展3个阶段。1 创业阶段1992年初即开始了杂志创办的筹建工作,经过一番艰苦而精心的准备,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内部准印证,于1992年9月创刊。开始时编辑部3个人,边学习,边工作,一切从零开始,向兄弟期刊取经,特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从人力上、资料的借鉴上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市口腔医学会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杂志,初创时为季刊,每季度末25日出版,小16开64页。创刊初期,根据国家对科技期刊的政策和要求,订出了杂志的办刊方针。(1)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上海口腔医学》始终把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繁荣我国口腔医学界的学术争鸣,反映国内外口腔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我国口腔医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作为办刊宗旨;并把不断提高质量,努力扩大影响,坚持立足国内,争创世界一流作为奋斗目标;不断进取,努力实践,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口腔医学的不断进步服务。(2)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与出版的政策、法令、条例;贯彻执行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规定。不断按照国家对科技期刊质量的要求和评估标准,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在论文的要求方面重视其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预见性4个方面,并对报导计划、编排设计、报导时差,信息密度,文字加工,版式与设计,广告,印刷与装订,出版与发行,订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努力提高期刊的质量。(3)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科技道德、编辑道德,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期刊在创业期间,也是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方面主要依靠口腔医学研究所、口腔医学院及各口腔教研室的赞助费来支撑。(4)创业阶段,按照国家规定,每年由编辑部向上级主管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呈送样本和自检报告。(5)加强内部建设和保证期刊质量是办好期刊的生命线,杂志一经创刊,即成立主编主持的常务编委会,终审期刊的录取与否。在此之前,实行稿件三审制,以加强编委会对编辑部工作的指导和稿件质量的把关。在收稿后1个月内提出初审意见,对不用稿件退回作者,拟用稿件送有关2名同行专家复审;如意见不一,再送第三位专家复审,复审后稿件汇总成表,定期(每季度一次,一年4次)召开由主编主持的常务编委会进行审定,提出终审意见后,编辑部按终审意见进入发稿周期。发稿后实行编辑加工及三校对一点红的制度,每期实行责任编辑负责制。在创业阶段,面对同行杂志的挑战,杂志的发展步履维艰,订户只有130余家,且为非正式刊物。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苦尽甘来,在第一届历时四年主编主持下的编委会领导下,编辑部人员齐心协力,最终得到了市高教局、市科委、新闻出版局对杂志的认可,上报国家科技期刊管理处,于1996年初获得了国家科委期刊管理处的正式刊号,迎来了杂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春天(第一个转折点)。2 建设阶段自1996年成为正式期刊以后,随之获得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广告许可证,正式刊发广告。发行工作由原先编辑部自办发行,改由上海市邮政局统一发行,订户也逐年增多,由开始正式邮发时的1000多份增加到1999年的3000多份,大大鼓舞了办刊信心。除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外,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1) 坚持严格的审稿制度,进一步提高审稿标准。(2) 栏目中除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综述及信息流外,还增设了讲座和专栏论著。(3) 不断扩大和更新审稿人队伍,在第二届(1996-1999)编委会中增加了部分中年技术骨干力量,还特邀了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编委7名。此外,根据国家对编辑部编制人员的规定许可,编辑部又正式引进了1名编辑。(4) 通过对退稿数进行宏观控制,基本上达到了40%退稿率的要求。这不仅减少了稿件的积压,也使稿件质量进一步提高。(5) 优先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基金及其他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同时也注意到与国外学者合作论文的发表,并适当地进行组稿、约稿及派出人员参加些全国性口腔学术会议。(6) 组织编辑部人员陆续参加电脑学习班,科技编辑人员学习班,以提高编辑部人员的素质。(7)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编辑人员对来稿先进行初审,不合格者即予退稿,合格者送专家审核。(8)强化质量管理,明确每个编辑工作的职责,编务的职责。每期除责任编辑外,每篇文章均有分工的校对编辑,有分工有合作,保证稿件的编排质量。(9)1998年加入国家科技部与清华大学创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实现全文上网。(10)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大力开展期刊的广告业务,保持收支平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各位编委及编辑部人员各尽其责,杂志质量不断提高,于1996年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称号。统计1995年~1999年口腔医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共有25篇论文获科技进步奖,在本刊发表有关论文67篇,平均每项获奖发表论文数为篇。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合格期刊进行清理、整顿及复核,我刊于1999年经上级机关审核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新的期刊准印证及刊号。1999年开始,杂志由原来的小16开64页改为大16开64页,增加了文章的容纳量和信息量,并且按照科技期刊新的要求,每篇文章增加了作者简介及文章编号。从1999年起,开始向国外征订,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负责发行。3 发展阶段1999年,杂志编委会换届,吸收上海市及全国老中青知名专家,第三届编委会成立,郑家伟教授担任常务副主编。在各级领导和全体编委的共同努力下,杂志学术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国内口腔医学专业领域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之一,1999年底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成为杂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转折点。为了提高杂志的国际影响,从1999年第1期开始,在主编的建议下,杂志按学报类杂志的要求进行编排,增加英文信息量(英文摘要、表题、图题)。从2000年第1期开始,杂志采用铜版纸印刷,无线装订,彩色插图按彩色印刷,是国内第一本彩图随文印刷的口腔医学专业杂志。2000年,杂志又被美国著名的CA(化学文摘)收录,并发行到香港、澳门等地区和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入了美国30余所著名口腔院校的图书馆。为了缩短发表周期,增加刊物容纳量和信息量,经报请上海市科委批准,2001~2002年各期,杂志页码由原来的64页增加至96页。从2003年第1期开始,杂志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页码为80页。为了增加办刊经费,在企业、公司的协助下,从2001年开始,成立刊务委员会,广纳会员,互惠互利。广告业务从2002年开始,交由专业公司经营,进一步走向正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岁末,本刊主编邱蔚六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内口腔医学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口腔医学专家,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知名度和影响,为杂志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无限美好的空间。2003年10月16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正式通知,《上海口腔医学》杂志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批准收录,成为第2本同时被CA和MEDLINE收录的中文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实现了质的突破。经过积极协商和努力,《上海口腔医学》自1992年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的英文摘要均进入MEDLINE数据库,免费供世界读者检索和引用。《上海口腔医学》杂志能够迈出这可喜的一步,是各级党政领导、海外校友高度重视和支持的结果,是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勇于进取和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广大作者和读者热心支持的结果。2003年10月19日,《上海口腔医学》编辑部高兴地迎来了全国各地的100余位新老编委,假座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演讲厅,举行了第四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张志愿教授担任第四届编委名主编,邱蔚六院士、张震康教授、王大章教授、樊明文教授、周树夏教授和刘正教授受聘担任顾问。新一届编委会突破了以往编委地域分布较局限的缺点,增补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并广泛覆盖全国各省市,同时邀请了11位海外知名学者作为特邀编委,为丰富稿源、提高稿件质量、完善审稿学科分布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扩大杂志发表论文的引用率,提高杂志的国际影响,2005年,编辑部投资建立全文数据库,并与MEDLINE进行全文超级链接,供读者下载、浏览全文。2006年第1期始,正文页码由原来的80页增加至112页,每本定价由原来的元调整为元。2007年8月,与美国著名出版公司EBSCO Publishing签署协议,杂志全文数据进入EBSCO文献数据库。2007年11月8日在上海召开换届会议,成立第五届《上海口腔医学》编委会。新一届编委会由145名老中青专家组成,同时成立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审稿委员会,以确保稿件的学术水平。2008年,《上海口腔医学》影响因子在15本口腔医学类统计源期刊中名列第4。2009年,在17本口腔医学类统计源期刊中名列第5。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启用网上投稿审稿系统,所有稿件均通过网上投寄和评审,既方便了读者和审稿人,又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办公自动化水平,为不断提升杂志的影响力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0年年初,经医院院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每年给予杂志一定的办刊经费,支持杂志的软硬件建设,使杂志向着更高层次发展。2011年10月26日,《上海口腔医学》第六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召开。第六届编委会成员160名,其中,顾问5名,主编1名,副主编9名,编委132位,特邀编委13位。《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第三届编委会由109名编委组成。其中,顾问4名,主编1名,副主编5名,编委84名,特邀编委15名。2011年4-11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603种上海期刊开展编校质量检查,《上海口腔医学》被评为优秀,列第23位。2012年1月,为了满足稿件数量日益增加的需求,杂志正文页码由112页增加到120页。同时,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上海口腔医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CD)2011年第6版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的核心期刊。
1996--1997, 哈医大一院门诊部副主任1997--2000, 哈医大一院门诊部主任、党总支书记1998--2000, 哈医大一院院长助理2000--2003, 哈医大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2005, 哈医大口腔医学院院长、哈医大一院党委副书记2005--至今, 哈医大二院院长2011--至今, 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学术机构任职和获得学术称号2011-至今,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2011-至今,黑龙江省口腔医学会会长2006-至今,国际牙医师学院(ICD)院士2008-至今,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会员2009-至今,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他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口腔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冷冻医疗组组长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口腔外科首席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十二五”学术带头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管理研究会理事杂志编委任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副主编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编委 特约审稿专家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编委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常务编委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编委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编委上海口腔医学 编委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编委荣誉称号:2011,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2011,黑龙江省高校十佳公仆2010,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省卫生系统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先进工作者2010,黑龙江省第一批德艺双馨名医2008,首批“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2007,黑龙江省价格诚信建设活动先进个人2006,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5,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哈医大2004年“三育人”先进个人2004,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03,哈医大一院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哈医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1999,2000哈医大一院先进工作者1999,2001哈医大一院优秀共产党员1998,1999,2000年度校优秀医院管理干部1998,哈医大一院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口腔正畸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口腔计算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口腔医疗服务分会常委及医疗质量管理学组副组长、北京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口腔医学会正畸专委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口腔科学系主任、北京市牙病防治所所长、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院协会及北京医院协会理事等学术职务,担任《北京口腔医学杂志》主编以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及《Angle Orthodontists》的审稿专家,并为美国正畸协会(AAO)、世界正畸联盟(WFO)、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的国际会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委会委员及教育部博士后基金评委会委员,还担任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等社会兼职。
王大章(1935-)男,1956年毕业于原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本科。曾任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口腔医学院及口腔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学研究室主任,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术界任职情况如下:国际牙科医师学院院士,国际牙医学研究会会员,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会会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学会常委,《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及《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副主编,《国外口腔医学·口腔医学分册》主编,以及《中华医学杂志》等8种专业杂志编委。主编《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学》,副主编及参编专著11部。
1996--1997, 哈医大一院门诊部副主任1997--2000, 哈医大一院门诊部主任、党总支书记1998--2000, 哈医大一院院长助理2000--2003, 哈医大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2005, 哈医大口腔医学院院长、哈医大一院党委副书记2005--至今, 哈医大二院院长2011--至今, 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学术机构任职和获得学术称号2011-至今,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2011-至今,黑龙江省口腔医学会会长2006-至今,国际牙医师学院(ICD)院士2008-至今,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会员2009-至今,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他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口腔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冷冻医疗组组长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老年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口腔外科首席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十二五”学术带头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管理研究会理事杂志编委任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副主编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编委 特约审稿专家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编委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常务编委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编委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编委上海口腔医学 编委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编委荣誉称号:2011,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2011,黑龙江省高校十佳公仆2010,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省卫生系统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先进工作者2010,黑龙江省第一批德艺双馨名医2008,首批“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2007,黑龙江省价格诚信建设活动先进个人2006,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5,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哈医大2004年“三育人”先进个人2004,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03,哈医大一院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哈医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1999,2000哈医大一院先进工作者1999,2001哈医大一院优秀共产党员1998,1999,2000年度校优秀医院管理干部1998,哈医大一院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