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病虫害的原因,或者是土壤养分比较少,没有及时通风,院内的湿度比较重,没有按时追肥,所以才会导致这种病症。
桃树褐腐病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防治?褐腐病又叫菌核病,是桃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北方、南方、沿海及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以华东沿海及滨湖地带受害重。春季开花展叶期,遇低温多雨,可引起严重的花腐及叶枯,果实生长后期多雨潮湿年份,常造成严重烂果落果。在多雨年,遇蛀果类害虫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毁灭性损失。该病是能侵染为害桃、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一、症状褐腐病主要为害桃树的花、叶、枝干和果实,以果实重,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被害,但以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受害严重。1、花受害引起花腐,表面着生灰色霉层,枯死后不脱落。2、嫩叶受害从叶缘开始变褐,产生水渍状病斑,以后扩展至叶柄,使全叶枯萎,不脱落。3、枝干受害是由病花、病叶柄蔓延而至,形成椭圆或梭形褐色凹陷病斑,边缘显眼,常易流胶并有灰色霉层形成,当病斑环切时,上部枝梢枯死。4、果实从幼果至成熟期均可受害,但越成熟受害越重,初期病果出现褐色圆斑,迅速扩大使全果变褐软腐,表面产生轮纹状排列的灰褐色绒状霉层,腐烂病果易脱落,或干缩变成深褐或黑色僵果,挂在树上至翌年也不落。二、防治措施1,病菌主要在僵果(落地或挂在树上)或枝梢的溃疡斑上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菌源,为此,要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理树上的病梢,枯枝,树上树下的僵果,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同时在生长期间也还要注意及时剪掉陆续出现的新的病组织,以防止病害的扩大再侵染。2,在果实易感病的4月下旬至5月进行药剂保护,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①是要及时防虫,减少虫害造成的伤口,减少侵染机会。②落花后至5月下旬每隔8天喷一次药保护幼果,在花腐发生严重地区的头次药要在初花期使用以保护花器。3,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减低园内湿度,增施磷钾肥等都有利于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减轻病害。三、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和采收前3周喷施50%多菌灵,或是70%的甲托。发病严重的桃园,可间隔10-15天喷一次药。
主要就是因为桃树上有很多的细菌,也有很多的病毒,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应该选择用一些农药的。
在辛辛苦苦很长时间的种植后,发现桃子虽然成熟了但是却有很多腐烂了,这到底是种植方式的不成功,还是因为没有喷洒对应的农药呢?经过专业的诊断,发现这些桃树上的桃子大批量的腐败主要原因是属于真菌侵染病害,而具体的病害名为褐腐病病害。这种褐腐病病害常见于南方多雨地区,若是不事先做好桃树的防护工作,很容易在桃子成熟后出现大批量腐败的情况。一、褐腐病病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褐腐病病害的原始病原菌来自于上一年未清理干净的病菌,它们会在比较暖和的春季开始侵染幼果,随着果子的一日日长大,它们对果子的果实、花朵、枝叶都有更深一步的侵害,然后会在表面生成灰霉。二、褐腐病病害的常见特点是什么褐腐病病害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病害,不仅会影响桃子的果实,还会影响桃子的花朵、枝叶。最初桃树的嫩叶会率先感染褐腐病病害,从叶子的边缘开始逐渐地变成褐色,然后叶子会慢慢地枯萎但却不脱落。其后,褐腐病病害会导致枝梢出现褐色梭形凹陷或者椭圆凹陷的病斑,其后慢慢地果实也会受此影响,出现一些灰霉。随着时间的流逝,干萎的果实开始脱落。三、褐腐病病害的防治方法是什么褐腐病病害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上一年未清理干净的病害以及常年处于多雨的南方。由于褐腐病的病菌喜欢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迅速形成孢子并感染果实或者其它,而这南方的环境恰似为该病菌的生长提供了温床,也让褐腐病拥有了侵害桃子的机会。因此,只有将病害及时预防,这样才能避免桃子出现褐腐病,也才能让果实正常地生长,从而保持好品相再售卖出好价钱。而关于褐腐病病害的防治方法可以从物理角度以及药物角度共同预防,这样能够让预防效果达到“1+12”的效果。1、从物理角度防治褐腐病病害首先可以采用套袋的方式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其次要经常修剪,合理施肥,及时通风。南方多雨,若是桃树时常处于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下,很容易受到从物理角度防治褐腐病病害的侵扰,也很容易出现成熟后大批量掉落的情况。另外,在收获果实后,要及时的清理枯萎的枝条以及腐败的果实,否则也很容易为褐腐病病害提供温床,等第二年桃树再开花结果时,就会受到上一年残留下来的褐腐病病害的影响。因此,在春秋季时可以采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这样可以有效杀死褐腐病病害,也能为桃树的生长提供健康的环境。2、从化学角度防治褐腐病病害桃树的生长发育、病虫害防护离不开很重要的化学帮手——农药,在农药的帮助下可以预防病虫害,也可以帮助桃树生长发育地更快,甚至还能让果实变得更加硕大肥美。而关于化学防治褐腐病病害,可以考虑使用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该化学药物通常在褐腐病严重的地方其发芽前喷洒一次,然后在花前花后再喷洒一次。四、遇到病虫害该怎么办在种植桃树的过程中,若发现没见过的病虫害,要及时上网搜查资料,或者翻阅相关的书籍,也可以询问有多年种植经验的朋友,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病虫害遭受到更大的损失。若是没有人发现植株上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哪种病虫害,就需要及时请教专家的帮助。这样一来,在专家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找出发生病虫害的原因,从今往后,更好地做好预防、治疗工作,从而保证植株健康生长。在请教过程中,也要做好病虫害相关的笔记,这样等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能够顺利解决果园的病虫害,从而帮助植株更好的生长。总结:桃树在成熟时却大量腐败,这是患上了褐腐病病害。在桃子成熟后,这种病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引以为戒,下次注重做好果园的清理工作,并注重物理和化学防护。
这是一种常见的病,常发生于桃树上面,产生的症状就是桃子的果实和叶片上面都有斑点,还会有光晕,比较干枯。
桃子是大家日常日常生活常见的水果。味甜爽口,营养丰富,备受大家钟爱。褐腐病又被称为核盘菌病,是果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遍布在华北、华南、沿海和西北地区,尤其是华东地区沿海和滨湖地区。
在多雨的年代,当新鲜水果蛀木虫发生比较严重时,他们会产生破坏性的损害。此病可浸染桃、李、杏、大樱桃等仁果类桃树。病菌在肌肉僵硬的果子和茎溃烂机构中过冬,并在第二年春季造成分生孢子开展第一次感柒。主要根据风、雨、虫类散播,从出气孔、牛皮或创口入侵,以创口为主导。病害的发生与气候、种植标准和品种息息相关。开花期下雨气温,易发生花腐病;果子贴近成熟时,雾天气温病害比较严重。
在贮存和输送全过程中,假如新鲜水果曝露在高温高低温自然环境中,病害也会加剧。果子在全部成长期都是会遭到损害,尤其是在近成熟和贮藏期。病发前期,果子表面发生褐环形的病斑,病房果实变褐烂掉,病斑快速扩张,几日内可扩散至全部果子表面。病斑表面发生红褐色或黑褐色绒毛状发霉层,先呈同舟环形排序,后遮盖全部果子。蔓枯病所有烂掉、干燥,产生坚硬的果子,果子先变褐,后变深褐色,肌肉僵硬的果子常长期挂在枝干上。
桃子具备生津止咳化痰、促进消化、改进缺铁性贫血、调整血压、推动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对肺燥咳嗽、严重便秘、缺铁性贫血、血压高等病症有一定的诊治功效。桃子是甜的,酸的和暖和的特性。它是肺的果子。适用肺病。具备生津止咳化痰的作用。可用以肺燥咳嗽。桃子含有阿拉伯胶和膳食纤维素。这种成分能消化吸收肠子内大量的水分,协助肠胃肠蠕动,有利于消除胃肠道内的废弃物,有促进排便的作用,并能避免严重便秘。桃铁元素量高,对贫血缺乏铁有一定的疾病防治功效。桃子含有钾,有利于排除身体过多的盐分,减少血压。
桃树褐腐病菌侵染果实后形成的褐斑病,迅速扩展,使果实变褐腐烂,部分病果干枯,在枝条上不脱落。枝条受损形成灰棕色斑点,边缘呈紫棕色,常引起牙龈脱落。
在多雨的年份的时候,水果会出现蛀牙,发生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病毒。这种病毒它会通过风雨昆虫来传播,而且这种病毒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面会特别的严重,也会使得桃树在整个生长期表面都会出现个圆形的病斑,而且病区的果肉也会变得腐烂。
夹竹桃花大、艳丽、花期长,常被作为观赏植物养殖。此外,夹竹桃的适应性非常强强,栽培管理容易,无论地栽还是盆栽都可粗放养殖。那么夹竹桃是如何养殖的呢?养殖夹竹桃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的呢?请您带着疑问和我一起往下阅读吧!
繁殖时间:夹竹桃扦插繁殖可在春季和夏季进行。
土壤基质:夹竹桃在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最佳。
温度要求:夹竹桃要选背风向阳处栽植,冬季人室内防冻,室温不低于O℃即可;此外,温度过高,消耗养分,对第2年生长和开花不利,冬季室外温度高的可以培土御寒。
光照要求:夹竹桃喜阳光,因此生长期间需放在阳光充足地方养护,否则花少色淡。
施撒肥料:夹竹桃喜肥,从出室到花谢(霜降)可每隔20天左右施1次稀薄液肥。立秋后夹竹桃生长迅速,这时可每隔15天左右施1次肥水直至入室前为止。
浇水要点:夹竹桃虽喜水但怕涝,遇连阴雨天应及时倾倒盆内积水,以防烂根。浇水过多,叶片变黄会纷纷脱落,影响翌年开花。春秋季节浇水要见干见湿,以保持盆土湿润为宜。
夏季正是夹竹桃生长旺盛和开花时期,因此需要水分较多,宜每天早晚各浇1次水,并注意经常喷洗枝叶,以保持叶面清新碧绿。10月中旬入室,入室后要控制浇水,切忌水最过大,不然容易烂根、脱叶,影响翌年生长。
修剪要领:夹竹桃如果放任不剪,则株形过大,故作丛生状培育时要对枝或干加以整理。夹竹桃萌发力强如在枝的中部剪掉,可从其切口处发出多数小枝而影响株形,所以在修剪时原则上一定要在枝的基部剪掉。
通过修剪,使枝条分布均匀,花大花艳,树形美。夹竹桃顶部分枝有一分三的特性,根据需要可修剪定形。如需要三叉九顶形,可于三叉顶部剪去一部分,便能分出九顶。如需九顶十八枝,可留六个枝,从顶部叶腋处剪去,便可生出十八枝。修剪时间应在每次开花后。
在北方,夹竹桃的花期为四至十月份。开谢的花要及时搞去,以保证养分集中。一般分四次修剪:
(一)是春天谷雨后;
(二)是7、8月间;
(三)是10月间;
(四)是冬剪。
如需在室内开花,要移在室内15℃左右的阳光处。开花后立即进行修剪,否则,花少且小,甚至不开花。
疏根理枝:
夹竹桃毛细根生长较快。三年生的夹竹桃,栽在直径20厘米的盆中,当年7月份前即可长满根,形成一团球,妨碍水分和肥料的渗透,影响生长。如不及时疏根,会出现枯萎、落叶、死亡等情况。疏根时间最好选在8月初至9月下旬。此时根已休眠,是疏根的好机会。
疏根办法 :用快铲子把周围的黄毛根切去;再用三尖钩,顺主根疏一疏。大约疏去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黄毛根,再重新栽在盆内。疏根后,放在荫处浇透水,使盆土保持湿润。保荫14天左右,再移在阳光处。地栽夹竹桃,在9月中旬,也应在主杆周围切切黄毛根。切根后浇水,施稀薄的液体肥。
盆土更换:夹竹桃盆栽夹竹桃两年要翻盆换土1次,盆底部可放少许羽毛蹄角类长效肥。生长期可根据长势酌施1至2次液肥。夹竹桃耐修剪,萌发力强,衰老的植株可在春季结合翻盆换土进行更新修剪,将所有枝条自基部剪掉,促其萌发新枝复壮。一般植株春季也应适度修剪,保持株姿匀称,树势强健。
繁殖要点:夹竹桃以扦插繁殖为主,也可分株和压条。
扦插
扦插繁殖可在春季和夏季进行。插条基部浸入清水10天左右,保持浸水新鲜,插后提前生根,成活率也高。具体做法是,春季剪取的1~2年生枝条,截成15厘米~20厘米的茎段,20根左右捆成一束,浸于清水中,入水深为茎段的1/3,每l~2天换同温度的水一次,温度控制在 20 ℃~25 ℃,待发现浸水部位发生不定根时即可扦插。扦插时应在插壤中用竹筷打洞,以免损伤不定根。
由于夹竹桃老茎基部的萌蘖能力很强,常抽生出大量嫩枝,可充分利用这些枝条进行夏季嫩枝扦插。选用半木质化程度插条,保留顶部3片小叶,插于基质中,注意及时遮阳和水分管理,成活率也很高。
压条
压条繁殖时,先将压埋部分刻伤或作环割,埋入土中,2个月左右即可剪离母体,来年带土移栽。
病虫防治:夹竹桃褐斑病是夹竹桃上重要病害,发病初期喷洒50{bf}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bf}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bf}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夹竹桃的适应性强,栽培管理比较容易,无论地栽或盆栽都比较粗放。在地栽的地方,移栽需在春季进行,移栽时应进行重剪。冬季注意保护。枝叶易遭蚧壳虫为害,需注意防治。
盆栽夹竹桃,除了要求排水良好外,还需肥力充足。春季萌发需进行整形修剪,对植株中的徒长枝和纤弱枝,可以从基部剪去,对内膛过密枝,也宜疏剪一部分,使枝条分布均匀,树形保持丰满。经1~2年,进行一次换盆,换盆应在修剪后进行。
夏季是夹竹桃生长旺盛和开花时期,需水量大,每天除早晚各浇一次水外,如见盆土过干,应再增加一次喷水,以防嫩枝萎蔫和影响花朵寿命。9月以后要扣水,抑制植株继续生长,使枝条组织老熟,增加养分积累,以利安全越冬。越冬的温度需维持在8~10度,低于0度,即要落叶。夹竹桃系喜肥植物,盆栽除施足基肥外,在生长期,每月应追施一次肥料。
【注意】 夹竹桃全株具有剧毒,中毒后的症状有恶心、呕吐、昏睡、心律不整,严重的话连失去知觉或死亡都有可能,所以面对夹竹桃,只要欣赏就好,可别动手哦!
黄花夹竹桃(学名:Thevetia peruviana (Pers.)K. Schum.),又名“酒杯花”“柳木子”“黄花状元竹”,是夹竹桃科,黄花夹竹桃属下的常绿乔木植物。高达5m,全株无毛,树皮棕褐色;叶互生,近革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大,黄色,具香味,顶生聚伞花序;核果扁三角状球形;花期5-12月。黄花夹竹桃喜高温多湿气候,原产于美洲热带、西印度群岛及墨西哥一带,中国则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等地。因其叶形纤细,花朵黄色,
夹竹桃褐斑病症状该病常见于我国南方,可导致夹竹桃叶片提前枯萎脱落。该病的病原菌多从夹竹桃的尖端和边缘侵入。有褐斑的叶子会产生紫红色的斑点,然后逐渐扩展成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的斑块,上面有凸起的轮纹。这个斑点是棕色的,很宽。防治方法时,在病害严重的地区,植物可喷施600倍的40%多硫悬浮剂,500-800倍的30%氧氯化铜,800-1000倍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在发病初期喷施800-1000倍的多菌灵。夹竹桃丛枝病症状夹竹桃的主要病害当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时,会丛生许多细枝,导致节间变短,叶片变小。被感染的小枝会重新萌出小枝,新萌出的小枝基部会肿胀,呈淡红色,常丛生成簇。冬天小枝枯死,明年在枝旁会产生更多的小枝。如此反复,最后整株枯死。防治方法个别枝条开始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剪去破坏;发现蚜虫、叶蝉有危害时,应及时捕杀;发病后可用四环素等抗生素防治——。可在树干基部病枝一侧的木质部上下钻两个孔,用注射器缓慢注入1000~2000单位的四环素或土霉素溶液。注射量视植株大小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每株用量为30~50毫升。夹竹桃黑斑病症状斑点出现在叶片的边缘或中部,呈半圆形或圆形。当几个病斑相连时,呈波浪形,两边都有。正面比背面暗,病斑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白粉病层,一般发生在越冬叶片上。防治方法高温高湿易患此病,损害叶片。发病后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甲基硫菌灵600倍液。其他防治方法可参考山茶花病虫害防治。
果树腐烂病也叫枝枯病,大部分发生在主杆和长枝上。提问者直接问是用什么药可以治疗,实际上这种病更重要的是预防。腐烂病高发在主要和长枝上,早期也会导致树根烂掉,中后期往往会使长枝甚至整棵果树死了。在前期发病时,我们一般会因为不太明显而疏忽粗心大意掉。发病的树根最初会变成淡褐色,略有往下凹痕的架势,并且还会有淡黄色液汁排出,最终则变为紫褐色变枯。
如果我们刨开看的话,会发现病变的地方是棕褐色,而且有酒糟味。果树腐烂病又叫变枯病,病原菌一般在枝条病组织中渡过冬天,春天到了根据降水和虫类散播,主要从创口侵入伤害,容易使树根出油,树根机构烂掉,起小点点病原菌在房间里,严重的时候树子枯萎。腐烂病发病初期发病的枝条上多见淡褐色水迹状,并且能够感到很明显的澎涨感,用手去轻按时会有凹痕发生,果树腐烂病很严重的,还会有棕褐色液汁外溢。
果树腐烂病,生病位置很容易就能剥下来,剥去树根后,能够看到果树韧皮部的烂掉处,多见淡褐色颜色,还会有酒槽的气味散发出来。果树烦病的发病中后期,因为疾病位置缺水干缩后会有塌陷,而且与健康枝条处外皮相接处会出现缝隙发生。土壤层PH5~一般都适合果树生长发育,PH超出就容易造成果树叶子枯黄产生。果树在全年度的生长过程所需要的N、P、K有效比例为1∶∶~,施磷元素太多或专施磷肥都容易危害对铁镁锌等元素的吸收运用。
偏碱太高、磷元素超标准都是会抑止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运用,果树就容易出现枯黄、小枝等生理病害。枯黄、小枝并没有光合作用效用,能进一步使果树根部生长发育欠佳,刨开土壤层,易患根茎生长发育不健硕。拿手轻轻地拉开树杆,根处非常容易摇晃,毛细根非常少,一部分牙根萎缩。桃褐腐病对果实的损害,从转色期到成熟均都可以危害,果子在被感染该病前期为深褐色环形病斑自此并逐步向全部果子表面扩散,直至果实烂掉,该病斑损害果子时有明显的特点:黑褐色绒状霉丛,图产生圆形的轮纹状,得该病的果实一般发生掉下来、僵果。
桃树腐烂病Valsaleucostoma(Pers。)Fr。又称干枯病,是为害性较大的一种枝干病害,桃树被害后如不及时治疗,会很快整株死亡。病原为核果黑腐皮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除为害桃树外,也可为害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桃树腐烂病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使树皮腐烂,导致枯枝死树。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器在树干病组织中越冬。
桃树腐烂病是我国北方桃树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各桃区,尤以基肥少、管理粗放地块发生重,常春季暴发,死枝、毁树甚至毁园。
症状
主干主枝发病,初期外观不易识别,常延误防治。发病中后期病部微显肿胀,剖视软腐有酒糟味,或流胶。后期树皮下陷干燥,病部边缘有裂纹,皮下可见黑色粒点,潮湿时产生橘红色丝状物。细枝干枯并有黑粒点。
病原
Valsa leucostoma(Pers.)Fr.称核果黑腐皮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很少见。无性世代Cytospora sp.属半知菌亚门。子囊壳扁球形、球形,子囊纺锤形。产生子座,其中有1~6个分生孢子器,每个孢子器1~3室,但有1个共同孔口。分生孢子香蕉形,无色,单胞。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座在枝干病组织中越冬,也可在支架、支棍树皮上越冬。春季病斑扩展,以4月下旬至5月最严重。春雨后病部出现孢子角,橘红色。病菌孢子靠雨水分散,风雨、昆虫传播,从冻伤处、剪锯口、皮孔等处侵入,后长期潜伏不发病,当树势衰弱时扩展。所以,春秋发病,夏冬季停止扩展。凡洼地、排水不良的桃园,果品负载量过大、氮肥过多、磷钾肥不足及冻害的果园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营养不足,树势衰弱。应针对增强树势,增施有机肥料、合理留果,加强管理。
(2)刮治病斑。早春剪除枯死枝条,清理支棍、支架,不用桃木棍。细心查找病斑,刮除腐烂部,涂刷伤口保护剂。使用药剂见苹果腐烂病。
桃树根腐病可以说是比较严重的病害了,还很普遍,这个病会严重影响到桃树的产量。桃树根腐病一般在4月下旬到5、6月份的时候,这时候的桃树叶片会突然萎蔫、脱落。因为桃树属于小乔木,它的根系比较浅,所以栽树时适当栽的浅一点,还可以多施一点有机肥。
该病为贮藏过程中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之一。病果释放出的乙烯还会加速果实的后熟,缩短贮藏寿命和货架期。
(1)症状和发病规律 受害果初在果蒂处出现明显的水渍状斑,后病斑均匀地向上扩展。果实病部保持正常的形状,手感柔软而有弹性,其他部位与健果无异。切开病果,果蒂处先腐烂,腐烂在果肉中向下扩展蔓延至全果,但果顶一般保持完好。腐烂的果肉为水渍状,略有透明感,有酒味,通常变为浅粉红色至浅黄褐色。
发病初期,在果实外部看不到或只有少量病原物,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在病部的果皮上就会长出一层不均匀的灰白色霉状物。
在贮藏条件下,由于低温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故一般贮藏1~2个月时才开始表现出腐烂症状。贮藏3个月以上没有发病的果实,尽管有可能遭到侵染,但一般就不会再发病了。
该病菌只能通过伤口才能侵入果实之内。果实采收时在果蒂处留下伤口,或采收后在果实分级、包装及搬运的过程中,果实相互摩擦产生的伤口是病菌入侵果实的通道,果实受伤越多发病越重。此外,田间管理不当,施氮过多,生长茂密,修剪不及时,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亦有利病害的发生。
(2)防治措施 ①及时修剪,清沟排水,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搞好冬季清园,清除和烧毁病残体,减少越冬侵染源。②尽量避免或减少果实损伤,采果时轻拿轻放,可推迟发病时期,减低发病程度。③在谢花期和采果前3~7天内进行喷药。用2000倍苯菌灵液,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代森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采果后24小时内用上述药剂处理采摘伤口,或用药剂浸果。
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浇水施肥所导致的,或者是因为土壤的肥力不够,还有可能是因为光照不充足所导致的,还有可能是因为病虫害所导致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及时的喷洒农药,定期的去除虫害,然后及时的浇水施肥,保证光照的充足,及时的修剪残枝,避免出现腐烂的情况。
猕猴桃是一种口感很甜的果实,但是在采收后会出现一种软腐病,一般等到发现时,果实基本已经腐烂,果肉也会变为腐败状的褐色,而且会向里凹陷,所以果农们在种植猕猴桃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科学的防治软腐病方法,接下来一起了解下吧!一、猕猴桃软腐病发病症状猕猴桃软腐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枝蔓,果实发病后会出现浅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围呈现黄绿色,而且病部果肉会出现淡黄色,内部呈现海绵状空洞,近圆形,中间出现锥形腐烂点,后期会出现白色菌丝体,叶片发病后,会出现褐色半圆形病斑,后期病斑变为深褐色,后期叶片焦枯或脱落。二、猕猴桃软腐病防治方法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磷钾肥,能够有效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对果实的危害。所以在种植猕猴桃的时候选择土壤肥沃、排水方便、通风条件好的地方种植,定期修剪病枝,清除病果,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2、果实套袋,对幼果进行套袋可以有效减少虫害威胁,减少风雨的刮伤,让果实免受病害,不过在套袋之前,需要给果实、果树、叶片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杀菌剂喷洒,喷洒时一定要喷透,等干了之后再套袋,这样才能杀灭病原菌,防止套袋感染。3、化学防治,喷洒3~5度的石硫合剂,进行全树的杀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源,果实膨大期间,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很不错。综上,关于猕猴桃软腐病的防治介绍就到这里了,如果农民朋友想要保证猕猴桃的品质,就一定要掌握软腐病的科学防治方法,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猕猴桃软腐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极大的影响了猕猴桃的品质及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因此,农户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那么,农户们该怎么防治猕猴桃软腐病?以下内容将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发病症状:初期病斑呈浅褐色,周围黄绿色,病健交界处呈暗绿色晕环带。病部果肉呈淡黄色,内部呈海绵状空洞,中后期病斑渐凹陷,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中央常出现锥形腐烂点,表皮不破裂,但易与果肉分离。常温下果实迅速变软,发病6天内可致整个果实腐烂。后期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并有组织液渗出。病果逐渐失水,菌丝体颜色加深,最后形成黑色子实体。叶片受害多从叶缘开始,初期为褐色半圆形病斑,逐渐向整个叶缘或叶片中心扩展,褐色至深褐色,病害发展至后期导致叶片焦枯或脱落。枝干受害多发生在衰弱枝蔓上,初期病斑呈浅紫褐色,水渍状,后转为深褐色。在湿度大时,病部迅速绕茎横向扩展,深达木质部,皮层组织大块坏死,造成枝蔓萎蔫干枯。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即病菌的子座)。侵染规律:病原该病在果实发育期即已感染,病原以菌任形态潜伏在果皮中,大部分在收获后的后熟期侵入果肉而发病。在贮运过程中,果实靠接触传染。果实越近成熟,含酸量越低,且后熟期温度在15℃以上时,病害就易流行。结果多的老果园,如果修剪后的病枝条堆集在果园内,病害就比较严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彻底清除病残枝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次侵染源。(2)物理防治:后熟期贮藏的环境温度尽量控制在15℃以下。(3)药剂防治:从5月下旬开花开始到7月下旬之间,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4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能兼治灰霉病引起的花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