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食管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食管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食管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放心,中国的临床试验安全系数很高的,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而且你参与临床试验,对药厂来说,每一个患者对特定药物的反应和表现,对于新药研发生产商来说都是弥足珍贵,所以药厂一定会尽全力让患者安全,他们甚至比患者本人和家属,更加希望试验能够成功,延长患者的生命。

晚期食道癌靶向治疗,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且并不是每个癌症都是可以应用的,目前晚期食道癌一般多采用中医中药的保守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食管癌的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内镜下治疗和综合治疗,具体地采用哪种方法根据病人的病史,病变部位,肿瘤扩展的范围,以及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本病的根治关键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第一、首先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的切除率已经达到了80%至90%,早期切除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第二、放射治疗,鳞癌和未分化癌,对于放疗有效,腺癌对于放疗不敏感,主要是用于手术难度大的上段食管癌和不能切除的中下段食管癌,放疗可作为上段食管癌的首选方案。手术前及术后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清楚,术中缠于病灶。第三、化疗食管癌的敏感性较低,主要是食管增殖细胞较少,生长比例小。第四、综合治疗,通过放疗加化疗或是同时进行或交替应用,以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减少远处转移,延长生存期。还有内镜下介入治疗,对于早期食管癌它的内镜下介入就是内镜下的黏膜切除,适用于原位癌,重度的不典型增生,还有黏膜内癌等等。

目前开始用于食管癌的靶向药物包括: ( 1 )吉非替尼(gefitnib , Iressa ) :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07 年Ferry 等报道了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食管腺癌的11 期临床研究结果。口服易瑞沙25omg 沃,其中70 %的病人已接受过化疗,仍有13 %的病人达到PR ,多项研究显示易瑞沙单药二线治疗食管癌的有效率大约在30 %一50 % ,尤其对EGFR 高表达的、女性鳞癌患者有更好的疗效。 ( 2 )西妥昔单抗(爱必妥cetuximab , Erbitux ) ,是人鼠嵌合第五章食管癌型址G ,抗EGFR 单抗。通过阻断EGFR 与其配体的结合,干扰EGFR 及下游信号激活,抑制细胞分化和血管形成。2008 年ASCO 会议报道的了SAKK75 / 06 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的食管癌患者,20 例可评价的病人中有13 例达到完全缓解,副作用耐受良好,显示了西妥昔单抗在食管癌的应用前景。 ( 3 )贝伐单抗(bevacizumab ,阿瓦斯丁,Avastin )为基因工程重组人源化抗VFGF 单克隆抗体。Shah 等报道了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及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结果,控制率( PR / SD )高达到87 %。 ( 4 ) CO 芜2 手印制剂:代表药塞来昔布(celecoxib )。Dawson 等报道了塞来昔布联合顺铂、氟尿咤咤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病人的结果,两年生存率达到44 % ,中位生存期25 个月。此外赫赛汀(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 Herccptin )、伊马替尼(Imatinib 、Glivec )、厄洛替尼(特罗凯,arlotinib , 051 一74 )等亦见有报道,显示了在食管癌领域的应用前景。

食管癌靶向治疗的利弊论文

食管癌现在目前的靶向药物,是非常少,食管癌靶向药物现在目前的,可以有血管的靶向药物,叫VEGFR基因突变的,抗血管生长的靶向药物,比如说像艾坦,这些我们可以口服,能使病人肿瘤明显减少,就是说它切断了肿瘤的血管生长,能使肿瘤细胞出现坏死,然后进一步地控制住肿瘤,它的原理大概是这样。

放心,中国的临床试验安全系数很高的,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而且你参与临床试验,对药厂来说,每一个患者对特定药物的反应和表现,对于新药研发生产商来说都是弥足珍贵,所以药厂一定会尽全力让患者安全,他们甚至比患者本人和家属,更加希望试验能够成功,延长患者的生命。

对于食管癌的治疗,我们主要是根据,食管癌的分早中晚,来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的。早期因为肿瘤主要是位于粘膜层内,这个时候,肿瘤侵犯还不是很深,有时直接用腔镜下拨出内膜,或者是把内膜切掉,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那些超出粘膜层下面的肿瘤,主要还是选择外科手术的治疗,术后必要时根据肿瘤的侵犯情况,再配合放疗或者是化疗。对于一些中期以后的肿瘤,还是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就是说可以做一种术前放化疗。然后肿瘤缩小一些再给予手术,或者直接手术之后再给予放化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手术和放化疗。在肿瘤晚期的时候,可能做不了手术的,就会单纯的放疗,或者是化疗,或者是结合放化疗的治疗手段。目前一些新的像靶向治疗在食管癌里面暂时还不是很成熟,尚在实验阶段。

目前来说,治疗食道癌的靶向药有几种,临床发现部分病人吃肿瘤1gf,PAD E加F2的药物有一定的效果,用得比较多的是西妥昔单抗,做基因检测,会用到安罗替尼。

食管癌热疗的研究进展论文

中医可以治疗食管癌,它能起到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单纯依靠中医,很难做到根治食管癌。食管癌是发生于食管内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原则,有手术适应症,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后根据病理诊断的结果,可以辅助后续的放疗化疗,靶向药物,以及中医中药等治疗。选择中西医治疗结合的方法,可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辅助中医中药进行调理,可使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达到平衡,增强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康复。

食道癌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有一半是中国人。有关食道癌的发病因素,高发区与低发区显著不同。国内外对食道癌的病因学研究结果显示,食道癌的发生与高发区居民的生活习惯,进食霉变食品和腌制酸菜,营养不平衡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山西省为该病的高发区之一。80年代初姚凤一等对山西省食道癌发病因素进行的研究表明,食道癌的主要发病因素为:食道癌家族史、精神创伤、每人年食入肉蛋总量、粗细粮比例和饮酒。十几年过去了,食道癌的发病率未有明显的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食道癌发病因素模式是否会有所变迁?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研究,旨在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采用流行病学成组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选自山西省四所省级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的1999年3—5月的所有住院病例和部分门诊病例,共101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对照组为与病例同时期的与已知研究因素无关的非肿瘤住院病人,共102例,要求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和居住地三方面与病例组具有可比性。 研究因素包括:①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一般情况;②食道癌家族史;③烟、酒、茶等嗜好;④营养素摄入情况;⑤饮食习惯等。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据统一调查表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面对面询问,其后进行了调查表的审核、编码,全部资料输入Foxbase数据库,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 2 结 果 资料的均衡性:见第279页表1~3,说明食道癌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和居住地方面是均衡可比的。 表1 食管癌病例与对照的性别分布性别 病例 对照 合计 男 70 59 129 女 31 43 74 合计 101 102 203 注 1 χ2=,P=表2 食管癌病例与对照的年龄分布分组 病例 对照 合计 <50岁 16 23 39 50~60岁 30 31 61 ≥60岁 55 48 103 合计 101 102 203 注 1 χ2=,P= 4表3 食管癌病例与对照的居住地分布地区 病例 对照 合计 晋城 长治 21 13 34 晋中 阳泉 17 14 31 吕梁 22 15 37 临汾 运城 8 10 18 太原 24 35 59 忻州 大同 9 15 24 合计 101 102 203 注 1 χ2=,P= 单因素分析:表4指明各因素与食道癌的关系,在所研究的14个因素中,共有8个因素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有病前10~20 a食用新鲜水果、肉、蛋的次数、病前10~20 a细粮所占比例、吃饭快、饮茶、吸烟和家族史、最大的OR值为。 由于吸烟的人也饮茶,所以我们将饮茶与食道癌的关系进行了分层分析,见表5,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饮茶与食道癌无关,吸烟是其中的混杂因素。表5 按吸烟分层饮茶与食道癌的关系项目 吸烟1) 不吸2) 病例 对照 合计 病例 对照 合计 饮茶 38 19 57 13 11 24 不饮 27 28 55 23 44 67 合计 65 47 112 36 55 91 1) χ2=,P= 5。 2) χ2=,P= 1。 多因素分析:输入因素:单因素研究的所有因素。输引入概率:sle=,剔除概率sls=。方法:逐步法。 由第280页表6可知,在输入因素中,有5个因素进入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病前10~20 a食肉次数、吃细粮比例、快食、吸烟、食道癌家族史。 二因素分析:第281页表7指明二因素交互作用的存在使发病的危险性增加,病前10~20 a细粮少与家族史相结合的OR值增加到,另如表7所示,较大的OR值还有、、。 表4 食管癌发病因素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因素 时间 病例 对照 χ2值 P值 OR值 OR 95%CI 备注 + - + - 新鲜蔬菜食用次数少(次/a) 11) 62 39 54 48 1 ~ 300次/a为界 212) 48 53 44 58 1 ~ 新鲜水果食用次数少(次/a) 1 56 45 39 63 0 ~ 50次/a为界 2 36 65 26 76 3 ~ 食肉次数少(次/月) 1 86 15 69 33 3 ~ 5次/月为界 2 45 56 39 63 7 ~ 食蛋次数少(次/月) 1 81 20 68 34 1 ~ 5次/月为界 2 40 61 37 65 0 ~ 细粮所占比例小 1 43 23 58 78 7 ~ 30%为界 2 5 94 6 92 2 ~ 食用酸菜次数多(次/月) 1 85 16 77 25 0 ~ 600次/a为界 2 73 28 66 36 6 ~ 食用霉变食物 1 82 19 83 18 8 ~ 2 89 12 87 15 5 ~ 喜食烫食 48 53 48 54 0 9 ~ 快食 34 67 49 53 2 ~ 喜食干硬食物 55 46 64 38 5 ~ 饮茶 50 51 72 30 2 ~ 饮酒 33 68 31 71 5 ~ 吸烟 37 64 55 47 4 ~ 食管癌家族史 79 22 92 10 2 ~ 1) 时间1为病前10~20 a间。 2) 时间2为病前10 a内。 表6 食管癌发病因素病例对照研究非条件logistic分析因素 β值 Sβ值 χ2值 P值 估计值 OR值 OR95%CI 病前10~20 a间食肉次数多 - 2 6 5 5 - 8 ~ 病前10~20 a间细粮比例大 - 4 6 4 2 - 7 ~ 吃饭快 1 6 1 2 1 ~ 吸烟 0 7 5 9 7 ~ 家族史 5 4 7 6 7 ~ 表7 二因素分析表(OR值)因素 病前10~20 a食肉次数少 细粮所占比例小 吃饭快 吸烟 家族史 - + - + - + - + - + 病前10~20 a食肉次数少 - + 细粮所占比例小- + 吃饭快- + 吸烟- + 家族史- + 3 讨 论 烟、酒、茶嗜好与食道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研究认为食道癌的主要发病因素是吸烟和饮酒。1994年Davies等人在欧洲的研究表明,烟酒对于食道癌发生的归因危险度为90%,同时大量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吸烟和饮酒都可以增加患食道癌的危险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患食道癌的危险性大于不吸烟者,OR为,因此可以认为山西省人群中吸烟与食道癌的发生有关。 有报道认为饮用绿茶与上海的食道癌明显下降有关,因为绿茶中含有类黄酮、异硫氰酸酚类和其他化合物,这些物质具有保护作用〔1〕。但库拉索岛和南卡罗来纳州黑人的食道癌高发可能与饮茶有关,楚建军等〔2〕的研究表明,长期饮茶对身体有益,是保护性因素。在我们这次研究中,单因素分析饮茶的OR值为,但分层后饮茶则失去显著性意义,吸烟在其中起了混杂作用,所以本次研究尚不能认为饮茶是食道癌的危险因素,但也未能得出它是保护性因素的结论。 遗传因素与食道癌:乔贵宾等〔3〕的有关研究发现,食道癌患者中有癌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P值为,OR值为,提示有遗传倾向。1988年Wang,韩晓勇等报道,在食道癌高发区,有食道癌家族史者发病危险性较高,我们这次研究食道癌患者有癌家族史的比例高于对照,P=,OR=与上述结果一致。 营养因素与食道癌:食道癌特别高发的人群(如中国部分地区、伊朗和南非)饮食单调,小麦和玉米是主食,β-胡萝卜素,几种B族维生素、维生素C、镁、锌和其他几种金属元素都处于低界值〔4〕。现在国际上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饮食因素与食道癌危险性有关,食道癌患者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少食水果和蔬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病前10~20 a间,新鲜水果、肉蛋、细粮摄入过少,导致本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大,OR值分别为、、、。所以日常多摄入新鲜水果、肉蛋、细粮可以降低食道癌发生的危险性。本次研究结果未显示新鲜蔬菜摄入频度与食道癌有关。 饮食习惯与食道癌:姚凤一等〔5〕的研究表明,快食、粗粮等饮食习惯与食道癌有关,可能因为这样容易损伤食道黏膜所致。本次研究病例组中有快食习惯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 2、OR=,细粮比例小,P=为、OR=,即粗粮比例较大与食道癌有关,与姚凤一的研究结果相同。另据报道,喜食烫食、霉变食物、干硬食物等也与食道癌的发生有关,但本次研究未得出该结论。 其他因素与食道癌:由于有关食道癌的研究大都在高发区进行的,而各地发病率不同,生活习惯各异。目前国内外有关酸菜对食道癌发生的作用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并未得出最后结论,我们这次研究结果显示酸菜与食道癌无关,与多数研究不同,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基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81060)

对于食管癌的治疗,我们主要是根据,食管癌的分早中晚,来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的。早期因为肿瘤主要是位于粘膜层内,这个时候,肿瘤侵犯还不是很深,有时直接用腔镜下拨出内膜,或者是把内膜切掉,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那些超出粘膜层下面的肿瘤,主要还是选择外科手术的治疗,术后必要时根据肿瘤的侵犯情况,再配合放疗或者是化疗。对于一些中期以后的肿瘤,还是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就是说可以做一种术前放化疗。然后肿瘤缩小一些再给予手术,或者直接手术之后再给予放化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手术和放化疗。在肿瘤晚期的时候,可能做不了手术的,就会单纯的放疗,或者是化疗,或者是结合放化疗的治疗手段。目前一些新的像靶向治疗在食管癌里面暂时还不是很成熟,尚在实验阶段。

食道癌是发生于食管黏膜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甚则食入即吐,进食时胸骨后闷胀或刺痛,逐渐消瘦,体重减轻等。面对食道癌,中医是如何治疗的那?下面我们请北京三溪堂中医肿瘤专家陈长怀主任为我们一一解答。

陈长怀主任为我们解答:中医是如何治疗食道癌,中医治疗有效果吗?

食道癌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食道癌病机之根本为阳气虚弱,机体功能下降,主强治疗宜温阳益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功能,关于食道癌的病症几乎每个人都不相同,立法用药亦随之而异。但治法总不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降逆化瘀、软坚散结、扶正驱邪、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抗癌止痛、温阳益气等。由于每个食道癌患者的情况和身体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治疗食道癌的配方也不完全相同,中医治疗食道癌是根据患者病历、病情、检查报告单及个体差异,一人一方,通过药物加减来治疗的,中药治疗食道癌旨在:改善患者机体环境、增强免疫力。是从根本上攻杀癌细胞并抑制癌细胞的继续生长、繁衍。

中医治疗食道癌的整体观念强,不仅仅针对癌症本身,而是更加全面的考虑到患者的整体,从整体入手、辨证论治,通过对患者进行全身调理纠正内环境的失调紊乱,有效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对正常细胞无损伤,弥补了西医疗法在治疗癌症本身的同时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缺陷,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保护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中医治疗肿瘤目前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需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

食道癌的中医治疗法

1、气虚阳微型。多见于晚期食道癌,不能进食,消瘦,语声低微,少气懒言,舌淡,脉弱无力,可选择的方剂有十全大补汤、桂枝人参汤、薯蓣丸等,可选择加减的药物有急性子,焦三仙,白芨粉,人参,附子,吴茱萸等。

2、阴虚内热型。症见吞咽困难,午后低热,消瘦,干咳,口干咽干,舌红,少苔,常用方剂有益胃汤、一贯煎、青蒿鳖甲汤等,根据病情可选择加减半夏、知母、瓜蒌、胡黄连、桑白皮等。

3、痰凝血瘀型。症状可见进食哽咽、胸背疼痛、肌肤甲错、舌暗红、舌体发紫、有瘀点,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二陈汤、启膈散等,可选择加减的药物有白屈菜、威灵仙、三七、元胡等。

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吞咽不畅、两胁胀痛、情绪不稳、气短、呕吐清涎。常用方剂有启膈散、越鞠丸等,可选择加减的药物有苏梗、青木香、预知子、旋复花等。

陈长怀主任为我们解答:中医是如何治疗食道癌,中医治疗有效果吗?

5、中药与手术相结合:手术前以中药扶正治疗,可增加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前的中药抗癌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癌症的发展。手术后可用中药调理,以扶正和驱邪相结合,根据不同病种及脏腑特性,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来遣方用药,治疗食道癌有一定的疗效。中药与放疗相结合。

6、中药与化疗相结合:在化疗期间治疗以补为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限制肿瘤的发展,减少白细胞下降,肝肾损害,使化疗顺利进行,有利于肿瘤的彻底治疗。

7、中医中药在食道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中医治疗,可减轻毒副反应,加强抗癌作用,增强免疫功能,防止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因此,积极运用中医药治疗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

以上是关于对食道癌患者的中医治疗方做了一些详细的介绍,具体用药要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对症治疗。

北京三溪堂中医肿瘤专家陈长怀主任建议大家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应该尽早去医生接受检查治疗,避免错过了疾病的最佳时期,耽误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肿瘤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肿瘤疾病的忽视,带来了自身的身体状况的下降。

胆管癌的靶向治疗论文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包括主要包括三个类型:第一是肝细胞癌,大约占85-90%。第二是肝内胆管细胞癌,它只占到了10%左右的比例。第三种类型就是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相混合的,这种称之为混合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就是起源于肝内胆管内壁细胞而产生的一种腺癌,恶性程度非常高,它的早期诊断率非常低,因此很多患者从诊断到死亡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因此它是值得重视的癌症。经研究发现,WT1是目前发现最好的肿瘤抗原之一,通过接种WT1癌症抗原的方式,诱导免疫系统产生识别癌细胞的记忆T细胞。这种记忆T细胞对人体有一生免疫监控作用,并在发现癌症细胞时分化效应T细胞靶向攻击癌细胞。青岛翰康国际医疗负责日本WT1肿瘤疫苗中国地区运营。

胆道癌的新药,当然是最近两年大热的免疫疗法了,亲人也是胆道癌,目前已经通过全球肿瘤医生网推荐,准备参与国内的TILs疗法的临床招募,ScTIL-v2治疗原发性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祈祷可以有好的效果。

一般3-6个月

肝内胆管瘤指的是发生于肝内二级胆管以上的肿瘤性病变,可以是良性肿瘤,也可以是一些恶性肿瘤。良性肿瘤通常比较少见,包括肝内胆管乳头状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者是来自于一些间叶组织的错构瘤等,疾病同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可以导致肝组织的破坏,甚至有一定的压迫症状,出现黄疸等症状。

食管癌研究进展论文

(一)发硒与食管癌死亡率的关系

本次测试的食管癌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健康人发硒依次为→→μg/g。虽然三者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但仍显示随高—中—低发区略有下降的趋势,发硒与食管癌死亡率略显正相关关系(图4-9)。与赵远维(1993)硕士论文报告中食管癌高、低发区人发硒数据对比(表6-12)后可以看出,本次测试的数据,普遍高于赵远维提供的数据,而且赵远维的结论高发区发硒低,低发区发硒高,与本次研究结论恰好相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数据中病人的发硒值却高达μg/g,与本报告正常人发硒值接近。其中服药病人和前期病变病人(未服药)发硒值分别为和μg/g。因此他认为是服药使病人发硒值增高。但即使按照他的数据也发现未服药病人发硒值比正常人高,这是难以令人理解的,而且也与他的结论矛盾。在这里,我们不去纠缠两家数据差异的原因,我们只是从上述重病区病人与正常人,服药与未服药病人发硒值的对比中认为,病人与健康人发硒水平不应该出现明显差异。四川西北部食管癌高发区病人(μ)和非病人(μg/g)发硒值相当接近的结果(王朝俊等,1990),亦说明我们的这一判断是存在可能的。本区如此高的人体硒水平和发硒与食管癌死亡率的不太明显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病人与非病人发硒一致水平都说明,硒不太像是食管癌发病的直接原因。

表6-12磁县及邻区发硒含量对照表μg/g

(二)食管癌病因与人体硒

人们普遍认为硒有抗癌作用,其主要依据有:①硒的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细胞膜脂质不受氧自由基的损害使细胞发生畸变;②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抗体对癌细胞的抑制功能;③阻断化学致癌物质的诱变作用;④置换致癌物质分子,保护DNA不受破坏或对DNA进行修复(魏华臣,1985;贾永平,1989;顾公生等,1994)。从理论上说硒确实具有对某些癌症(包括食管癌)的抑制作用。而且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在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和第四章第三节中,我们曾引用了本区相邻的河南林县食管癌病因研究成果,认为食管癌是多种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体内的亚硝胺(主要是NMBzA和MAMBNA)诱发食管组织中抑癌基因的突变丢失和上皮细胞原癌基因的激活,被认为是食管细胞组织癌变的主要原因。因此人们普遍认同亚硝胺和霉菌(可与亚硝胺结合成一种新亚硝胺MAMBNA)的致癌作用。在磁县,食管癌的发生理应与这一致癌作用相同。但问题是不论是磁县地区还是相邻的林县地区,对硒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似乎都不是太清楚,而且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现象。例如,①磁县地区癌症病人和正常人,重病区与轻病区人群发硒都处于同一较高水平;更奇怪的是重病区人群发硒反而比轻病区人群略偏高,这与同一太行山食管癌带中的鹤壁市食管癌区和其它地区食管癌区的结论正好相反(林英等,1992;王朝俊等,1990);②朱明(1992)动物试验表明,硒酵母饲料中分别加入含、、μg/g硒的亚硒酸钠和等量NMBzA,分三组喂养大鼠,其食道Ⅱ级病变(乳头状病变或非典型性增生)发生率分别为、871%和;Ⅲ级病变(早期癌)发生率分别为、和,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Nauss等(1986)动物试验证明,在NMBA诱癌过程中加入4μg/g的硒可降低癌的发生率;但在癌变启动后补充同样的4μg/g硒不但不降低癌的发生率,反而增加NMBA的致癌作用;魏崇文分别用亚硒酸钠和硒代二乙酸的不同浓度溶液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在选用的4种稀释浓度内,当每毫升培养液内含40微克的亚硒酸钠时(实际上为μg/ml硒)对所有的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硒代二乙酸的浓度为1500μg/ml时,才能阻止癌细胞的生长;所以硒对癌细胞作用的强弱决定于硒的化学形式和剂量;试验表明40μg/ml的硒,不论对癌细胞还是猴肾细胞都有杀伤作用,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细胞也受损害,亚硒酸钠毒性远大于硒代二乙酸;杨光圻(1990)也发表了相似的观点,认为硒的抑癌作用大都接近中毒剂量;恩施高硒中毒地区各种癌症死亡率低,恰好证明这一点;③中美双方在我国林县食管癌高发区进行长达6年的人体随机干预营养试验发现,人体补充50μg/d硒以及维生素E和β-胡罗卜素,可使胃癌死亡率降低20%,但对食管年死亡率降低不明显(黎钧耀,布洛特,李冰等,1993)。

以上实验和统计数据表明,①硒只有在一定的浓度指标以上才能起到阻止亚硝胺对细胞的癌变作用;按照Nauss的试验,>4μg/g的硒才能抑制亚硝胺对细胞的诱变,魏崇文则提出>40μg/ml的亚硒酸钠溶液(μg/g硒)能杀伤癌细胞;朱明的试验,可能加入的亚硒酸钠过低,致使三组大鼠都发生癌变,且发生率相差不大;②在相同剂量的无机硒和有机硒作用下,无机硒对癌细胞杀伤作用和抑制作用大得多;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吸收的粮食硒和体内储存的硒基本上为有机硒,它们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亚硝胺的阻断作用似乎都不太强,都不如直接加入无机硒化物作用显著;③4μg/g硒只对亚硝胺诱变细胞阶段起抑制作用,一旦癌变启动,同样的硒不但不起抑制作用,反而会刺激癌细胞生长,但是>40μg/ml的亚硒酸钠溶液(硒>μg/g)却能杀伤癌细胞。

用以上三点结论对照磁县地区,在正常情况下,摄入的粮食硒~μg/g。如果没有更多硒加入,显然对亚硝胺诱发癌细胞作用的抑制效果不大。只有使摄入的硒加大到4μg/g以上时,才能起到抑制亚硝胺诱发癌细胞的效果。在这种限制下,磁县地区不管是高发区还是低发区的粮食硒(~μg/g)和发硒(~μg/g)都处于同一相对低硒的水平(显然这种级别划分不适合谭见安等(1989)的划分标准)。由于摄入的粮食硒是有机硒,在膳食中加入50μg/ml硒,虽不一定比得上40μg/ml亚硒酸钠溶液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但仍造成干预试验中硒组合试剂在降低了20%的胃癌死亡率的同时,也使食管癌死亡率略有所下降,而不致于继续上升。致于为什么造成胃癌死亡率下降而对食管癌影响不大?这涉及到进一步的抑制机理,以及硒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和状态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化学致癌是化学物质(亚硝胺)诱发食管细胞组织中基因突变的结果,硒抑制亚硝胺的诱癌作用,是在癌变前期进行的。因此硒不是食管癌发生的病因,而是抑制食管癌发生的条件之一。之所以强调它是抑制食管癌的条件之一,是因为还有其它许多抑癌条件,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罗卜素,微量元素Mo、Zn、烟酸等。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需要包括硒在内的多因素协同作用才能对亚硝胺的致癌作用起到较好的抑制效果。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关键词:食管肿瘤;红细胞变形性【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00 例食管癌患者50 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0 例健康查体者进行 RCD 测定。结果:食管癌患者 RCD 明显低于正常人(P<),病情越重,RCD 下降越明显。RCD 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 RCD 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使肿瘤免疫失效,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71(2000)06-0598-02Clinical Studies on RCD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ceal CancerWU Xian-rong,LI Feng-yan.(Lai cheng People's Hospital,Laiwu 271100)【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d cell defo-m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esophaeal cancer,To investigat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determine Red cell deformabilitly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RCD of esophaneal cance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s (P<)The more severe the condition,the lower the value of mechanism of lowered RCD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viscosity of whole blood and lipid peroxidation damage to membrane of RBC. The changes of both contributed to the tumor cell adhesion microthrombi of carcinoma and deficience immunity to aggravated growth and metastases of approach which improved hemoviscosity and RCD couldslow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 and prevent matastases.【Key words】 esophgeal cancer;Red cell deformability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红细胞变形能力(rcd cell deformability,RCD)为观察 RCD 与 EC 发生发展、临床分期、复发及转移与疗效、预后的相关性,我们于1996年6月~1999年12月,对100例EC患者进行了RCD检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EC组(A组):经食管钡透、纤维胃镜及活检明确诊断的住院EC患者 100 例,男 51 例,女 49 例;年龄40~78岁,平均岁。其中治疗前患者组(A1组)45例,临床分期:Ⅰ期 10 例,Ⅱ期 12 例,Ⅲ期 11 例,Ⅳ期 12 例;治疗后患者组(A2组)25 例;食管癌转移组(A3组)20 例;食管癌术后复发组(A4)组 10例。良性肿瘤组(B组):选择头颈良性肿瘤患者 50 例,包括纤维瘤,甲状腺瘤等。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 62 岁。正常人组(C组):选择健康体检的干部、知识分子及工人,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血管病史者 100 例,男 50 例,女 50 例;年龄39~79岁,平均 63岁。 方法RCD 测定:应用国产KBH-30初始滤过细胞变形测定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核孔滤膜孔径 5 mm)。抽取正常人及患者晨空腹肘静脉血 2 ml,注入抗凝试管,进行红细胞滤过指数(IF)的计算,IF越大,RCD越小。2 结果 EC患者与头颈良性肿瘤及正常人IF值比较EC患者IF值均比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人增高,提示EC患者的RCD明显较正常人及头颈良性肿瘤患者低(表1)。 EC患者治疗前后及复发和转移的IF 值比较EC患者中,治疗后患者的IF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而EC转移及复发者的IF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除治疗后患者外,治疗前、转移及复发者的I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治疗后的EC患者RCD基本接近正常人。治疗前、转移及复发者RCD均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转移及复发者降低程度更为明显(表2)。表1 三组IF值比较(±s)组别 n IF值 A组 100 ± B组 50 ±※ C组 100 ±※注:※P< vsA组。表2 EC患者IF值比较(±s)组别 n IF值 A1组 45 ± A2组 25 ± A3组 20 ±※ A4组 10 ±※注:#P< vsA1组;※P< vsA2组。 EC患者IF值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治疗前临床各期EC患者RCD情况均不同,随病情加重IF值增高,RCD逐期下降,除Ⅰ期外,Ⅱ、Ⅲ、Ⅳ期的I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表3)。表3 EC患者临床分期IF值比较(±S)临床分期 n IF值 Ⅰ组 10 ± Ⅱ组 12 ± Ⅲ组 11 ± Ⅳ组 12 ±※注:#P< vsI组,※P< vsI组。3 讨论RBC 的粘性、粘弹性、弹塑性及其综合表现称为 RBC 的变形性或变形能力。RCD 是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必要条件。RCD 降低与 RBC 的几何图形改变、膜生化特性异常及其内粘度增高有关〔1〕。RCD 降低时,RBC 难以通过口径(5 μm)比其直径(7~8 μm)细的微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各种疾病。本文 EC 患者的 RCD 较头颈良性肿瘤及正常人明显降低(P<)。且病情越重,降低越显著(P<),显然 RCD 的改变与 EC 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由于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引起血流变性的改变,血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RBC 聚集,导致 RBC 内粘度增高、其流变性下降。由于血粘度的增高,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使机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过氧化反应增强,RBC 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其变形性下降〔2〕。当机体血粘度增高、RCD 下降、血流缓慢或滞流时,血流中的肿瘤细胞易形成附壁粘着,其周围由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包被,使肿瘤免疫及其他杀灭食管肿瘤细胞的手段失效,有利于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形成新的癌转移灶〔3〕。我们对 EC 患者 RCD 观察分析,认为检测 RCD 对了解 EC 患者的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提高 RCD 有助于延缓食管癌的生长、转移,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董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的机理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3):145-148.〔2〕 贾兵.过氧化脂质对体外微循环中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实验研究〔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3,1(1):8-11.〔3〕 农辉图,黄光武,小杉忠诚,等.喉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6):364-366.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 关键词:食管肿瘤;红细胞变形性 【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00 例食管癌患者50 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0 例健康查体者进行 RCD 测定。结果:食管癌患者 RCD 明显低于正常人(P<),病情越重,RCD 下降越明显。RCD 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 RCD 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使肿瘤免疫失效,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

  • 索引序列
  • 食管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 食管癌靶向治疗的利弊论文
  • 食管癌热疗的研究进展论文
  • 胆管癌的靶向治疗论文
  • 食管癌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