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目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目前多发现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发作性睡病病因不甚明了,目前大多数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尽管在某些种族中发生率较高,但各种族和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在各种群中其遗传特征均与人HLA最小组织相关基因(DR和DQ位点)密切相关。对睡病的恐惧心态:有些失眠的人,常常会紧张自己失眠的情况,于是一直都是紧张,不能放松下来,以至于为自己增加压力,这样也容易导致失眠。生理原因:一般是指外界环境发生了改变,生理上受到影响而导致的失眠。比如乘车、船、飞机,或者卧室中有强烈的光、噪音,温度过冷或者是过热等都会导致出现失眠症状。
您好,发作性睡病典型的表现主要有:白天有睡眠发作,梦多,幻觉,有睡眠麻痹(患者常在入睡或醒后出现意识清楚但是无法活动、说话),有猝倒(欢笑、害怕、 焦虑等情绪激动时,会出现突然跌倒、跪下、肢体软弱无力),入睡时间快,这是发作性睡病的表现!发作性睡病的病因西医尚不明确,可能跟情绪,心理等因素有关。中医讲脾困人则困。脾气不足,清阳不升。所以出现嗜睡。目前发作性睡病尚属于疑难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现代医学尚无治疗这种情况的特效疗法,主要是精神类的兴奋剂对症治疗,如利他林类,效果不佳,且副作用大,比如成瘾性,刺激大脑,伤及脾胃。建议用“醒脾开窍汤”加减治疗,另外药物治疗的同时,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保持科学体重。作息时间规律,中午安排短时间的休息,以20--30分钟为好。不要熬夜。多吃蛋白类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或者豆制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不要多吃甜食,另外饮食上禁食油腻,辛辣制品。这样可以更好的改善嗜睡的症状。最后,祝早日恢复健康。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或触发的疾病。继发性或症状仁发作性睡病多见于脑外伤后、脑干的其他肿瘤本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很确立,可能跟遗传基因,环境要素及一些中枢系统病症相关,还与头顶部外伤性,睡眠质量习惯性的改变,精神实质刺激性及病毒性感染相关,还可能与基因遗传要素相关。建议你到靠谱三甲医院医院中医科就医,对发作性睡病这类病,最好是内服中药材开展医治。要根据中医学的四诊法,内服中药材开展调养较为好。一起你饮食起居要有规律性,不必经常熬夜,重视睡眠质量。在睡前不必喝浓茶水和现磨咖啡。每日要维持心情愉快,在心态上不必抑郁,不生气,情绪要维持开朗。也要常常到户外活动游戏,提升本身锻练,用于改变睡眠质量的情况,要周期性的开展睡眠质量,不必错过了睡眠质量的最好时间。
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如下:1.功能性病变: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也有研究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尽管在某些种族如日本人中发生率较高,但各种族和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在各种群中其遗传特征均与人HLA最小组织相关基因(DR和DQ位点)密切相关,发病机制为REM睡眠的调节障碍,对紧随在NREM睡眠周期后的REM睡眠的控制丧失,不论在睡眠开始还是在清醒期,进入REM睡眠的倾向均增加。2.外伤因素:Sandyk(1995)认为:松果体及其分泌褪黑素的功能失常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也有人认为可能与脑外伤,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有关,正常REM睡眠的发生有赖于脑干缝际核5-羟色胺系统对其他递质系统的触发,而此种触发的节律失调可发生本病。3.遗传因素:Yoss于1960年报告,在1个家族的3代中有12例(7男5女)发病者,动物实验显示,当狗的双亲均为发作性睡病时,所有一窝小狗都受影响,而这些狗和无血缘关系或血缘关系较远的狗交配繁殖的小狗不受影响,传递的模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同时发现,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狗都显示出发作性睡病的遗传学传递,可能存在不同的病因。4.环境因素:Honda等报告,日本的发作性睡病患者100%表现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2阳性,欧洲和美洲的学者也证实,大多数白种人发作性睡病患者为HLA-DR2,DQWl,DW2阳性,但Guilleminault等认为:发作性睡病的传递是多因素的,而且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韩芳,男,1968年12月生, 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2年开始从事睡眠疾病的诊疗及研究。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8月~2001年9月在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睡眠教育与研究中心留学并受聘为医学院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入选2005年美国睡眠科学院mini-Fellow睡眠医学培训项目。在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机理及中国发作性睡病基因方面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现为中华呼吸学会睡眠学组秘书,美国Sleep and Breathing(睡眠与呼吸) 等国内外多家杂志编委,欧洲 J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无创机械通气)杂志编委,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出版专著3本,参与编写专著5本。主要研究方向为睡眠呼吸生理障碍的发病机理及发作性睡病的易感无创通气及发作性睡病的遗传基因,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曾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带您了解国际发作性睡病指南最新动向和突破性治疗新方案
9月24-25日,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NCN 2021)在珠海顺利召开。
发作性睡病作为国际公认的罕见 病[1] ,我们发现大多数临床专家和医生对它并不熟悉。国际上随着该领域临床研究的深入,国际指南作出了相应的修正和更新,2021年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AN)、欧洲睡眠研究学会(ESRS)和欧洲发作性睡病协作组(EU-NN)联合发布了欧洲发作性睡病指南,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最新的、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临床建议。
国内相关研究也在逐年增加,本次神经年会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呈现了关于发作性睡病的专题报告和论文交流。其中,上海长征医院吴惠涓教授主讲的《发作性睡病的睡眠-觉醒节律的整体调控》,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赞教授主讲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及日间功能状态评估》等均引起热烈反响。
9月25日的学术专题中,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作为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于欢教授作为讲者,详细解读了《2021年欧洲成人及儿童发作性睡病治疗指南及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21欧洲指南》)。
发作性睡病
一种危害严重的、罕见的睡眠疾病
于欢教授指出,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罕见病[1],由于其发病率极低,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加上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漏诊和误诊[2-3]。此外,发作性睡病共患其他疾病的风险较高,合并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等疾病可能性分别为正常人群的倍、倍及倍[4-5],其中约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6]。
发作性睡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7-8],同时,发作性睡病患者机动车意外伤害的入院风险还是普通人群的倍[8]。发作性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鉴于此,国内外指南不断推陈出新,为发作性睡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指导。
发作性睡病指南更新背景
《发作性睡病治疗指南》最初于2006年在欧洲发布,2007年在美国发布。2014年,美国睡眠医学会在更新国际睡眠疾病分类标准(2014年ICSD-3)时,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并沿用至今。有研究者提出,目前的诊断标准在临床执行中存在一定困难,造成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差异。《2021年欧洲指南》对发作性睡病临床诊断的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2021年欧洲指南亮点及治疗的排兵布阵
2021年欧洲发作性睡病指南指出,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在非药物治疗方面,指南推荐日间规律性小睡,有助于改善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症状。在药物治疗方面,推荐多种药物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症状和人群[9]。
图1:2021年欧洲发作性睡病指南
■日间过度思睡
指南推荐莫达非尼、替洛利生、羟丁酸钠、Solriamfetol、哌甲酯等用于成人发作性睡病日间过度思睡(EDS)症状的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哌甲酯、莫达非尼、安非他明、Solriamfetol有提高心率和血压的风险,需要随访监测心血管风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9]。
图2. 成人发作性睡病EDS的药物治疗推荐
替洛利生获得指南的推荐(建议强度为强,证据质量为中),主要基于Harmony III期研究,在治疗12个月时,无论替洛利生单药还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患者的Epwoth思睡量表(ESS)评分均可降低。替洛利生单药治疗新发病患者时,ESS评分的降低值最大(降低±)[10]。
■猝倒
60%-7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表现为猝倒发作,指南推荐羟丁酸钠、SSRI-NSRI-其他抗抑郁剂、三环类抗抑郁剂、替洛利生用于成人发作性睡病猝倒发作的治疗[9]。
其中,替洛利生在2020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发作性睡病的猝倒治疗,并同时被授予了突破性疗法资格。
■睡眠瘫痪、入睡前/觉醒前幻觉
大约5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表现为睡眠瘫痪(SP)、入睡前/觉醒前幻觉(HH)。指南推荐羟丁酸钠、替洛利生和抗抑郁剂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睡眠瘫痪、入睡前/觉醒前幻觉症状[9]。
■儿童患者
超过5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最初的症状发生于18岁以前。儿童和青少年的发作性睡病症状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的治疗策略也不同于成年人。指南推荐用于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有:羟丁酸钠、哌甲酯、莫达非尼、抗抑郁剂、替洛利生等。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性、风险收益比等因素[9]。
小结
在指南解读的最后,于欢教授总结道,发作性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个人、社会和经济都造成了不少的负担。发作性睡病有多种临床表现,患者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给予每例患者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王玉平教授也对本次学术专题做了总结,并指出替洛利生是发作性睡病药物治疗史上的一次全新尝试,作用谱宽广,不仅有提高清醒程度的作用、而且能抗猝倒,改善患者夜间睡眠紊乱症状,为发作性睡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希望。
替洛利生作为发作性睡病的创新型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EDS、猝倒、幻觉以及睡眠瘫痪四个症状,而且替洛利生安全性良好,患者易耐受。因此,2021年欧洲发作性睡病指南首次推荐替洛利生用于成人发作性睡病EDS和猝倒发作的一线单药治疗,以及用于儿童发作性睡病EDS的一线单药治疗[9]。
期待不久的将来,发作性睡病领域有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案进入到中国,让临床医生在适应证对应的范围内有药可用,让更多的中国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Khatami R, Luca G, Baumann CR, et al. The European Narcolepsy Network (EU-NN) database. J Sleep Res. 2016;25(3):356-364.
[2]张蕊蕊,张红菊. 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36(7):594-596.
[3]徐清霖,楼国东,王甜甜,等. 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9(4):419-424.
为什么我们饱餐一顿之后往往会感到困倦,这个谜题可能已经被解开了。研究人员发现,饱餐之后血糖水平偏高,能够让保持我们清醒警觉的脑细胞受到抑制。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denis burdakov说,这个发现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睡眠也许是我们身体在饭后放松、保存能量的途径。 “我们以前就知道,人和动物在饭后会变得瞌睡,不怎么活跃,但是其中负责的大脑信号就不太清楚了。”他说。burdakov的小组研究了一组名为orexin神经元的脑细胞,这些神经元位于下丘脑,制造一种称作orexin的蛋白质,它们对维持人正常的清醒状态是很必要的。这些神经元在晚上比较不活跃,当它们出了故障就会导致嗜睡,使人无法保持清醒。 发放率 之前,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葡萄糖能影响orexin神经元,但我们还不知道它们对葡萄糖的变化有多敏感。burdakov的小组制造出类似进餐前后葡萄糖水平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中检查orexin神经元的相应反应,并测试了它的发放率。所谓发放率在这里是指,神经元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频率越高说明它越活跃。 “我们发现,与日常进食有关的葡萄糖的细微上升也能抑制这些神经元的行为。” burdakov说。他们认为葡萄糖作用在神经元膜内的钾离子通道上。他相信这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在饭后自然而然地想睡觉,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饿着就很难睡着。因为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少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就比较活跃。 “我们认为orexin神经元是为了确保我们在饥饿的时候是清醒警觉的,保证摄取食物的最佳时机。” burdakov说。他还说,这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为什么动物进食后会关掉清醒的“开关”、积蓄能量,因为花费更多能量觅食可能太冒险,可能是浪费。 触发肥胖 神经元对葡萄糖的敏感度的变化可能导致肥胖症,burdakov推测。我们知道,orexin神经元有助于调节食欲和新陈代谢率,当它们出现故障,就可能引发迟发性肥胖症。研究人员现在正尝试理解在控制食欲时,orexin神经元究竟是如何与其他脑回相互作用的。 位于美国达拉斯的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joel elmquist曾写道:“orexin神经元在众多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使它们对葡萄糖细微变化的感觉也可能非常重要”,这句话刊登在在《神经元》杂志上一篇论文的注解里。这是因为,这个发现意味着一整套的生理过程可以被“燃料”的数量所限制。他说:“葡萄糖的功能紊乱会对失眠和相似的本能反应有深远影响。” 下文介绍几种解困密招供大家参考借鉴。 解困秘招一:保持充足的睡眠 保持充足的睡眠能让你一天都精力旺,盛,而且对健康有利,为了白天精神抖擞,请不要熬夜。如果中午能有半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就更好了,午睡醒了用凉水冲或敷一下脸。 解困秘招二:室内环境很重要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不要再蜗居在空调房间里;打扫干净你的办公桌,在房间里或办公桌上放一盆绿意昂然的植物;开车族也要注意车内的环境,通风很重要。 解困秘招三:多吃新鲜蔬菜 含钾、维生素等的碱性食物,如胡萝卜、大白菜、茶叶、巧克力、苹果、海带、黄豆、土豆等,这些都有防疲倦的作用。 解困秘招四:嚼口香糖听动感音乐 饭后不要马上工作或开车,一方面不利于消化,另一方面由于饭后脑部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人更容易有犯困的感觉,开车者反应迟钝,而工作者又更容易犯困,从而影响下午的工作状态。 饭后嚼口香糖,听听音乐,让紧张一上午的神经松驰一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解困秘招五:平常多注意运动,不要久坐 越是困的人就会越不想活动,越是不想活动的人就越会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且不说对健康不利,时间长了人的精神状态就会更差。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身体各部位血脉通畅,当然精气神就旺了,还怎么会犯困呢!
增加日常幸福感
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是不是离你越来越远了?下面增加日常幸福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当今社会,提起是否有幸福感,可能我们很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工作、生活、学习等等诸多压力让我们觉得我们并不幸福,并不快乐;但我们是否曾经想过,是否我们要的太多,我们的欲望太过于强烈,以至于让自己这么累;反而有时候简简单单或许才是最大的快乐。来自德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幸福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而言,他们领悟幸福的含义却是不同的。
那么我们如何增加自身的幸福感呢?且看科学家们给你支招。
【1】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幸福感
英国华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大幅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
该研究将发表在著名的《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杂志上,这项研究是首次重大的科学尝试探索水果和蔬菜可以减少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每天摄入的水果和蔬菜额外增加到8份就会获得幸福感。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称,人们从几乎没有水果和蔬菜到每天八份水果和蔬菜会使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增加,相当于人们从失业到就业的感觉。幸福感会在24个月内增加。
该研究随机调查了超过12000人。研究主题包括对他们的每日进食进行记录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通过两年内饮食的改善,研究人员发现了人们心里的变化。
【2】SPPS:每周嘿咻一次的夫妻往往是最具有幸福感的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杂志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报告指出,过多的“嘿咻”或许并不总会让你变得快乐;研究者Amy Muise说道,尽管高频率的性爱和更多的快乐直接相关,但当性爱的频率超过每周一次时上述这种关联就表现得不再明显了,本文研究对于保持和伴侣的亲密联系非常重要,但我们大可不需要每天都“嘿咻”来保持这种亲密性。
此前有研究及一些文章中都表示,更多的性爱就等同于更多的幸福,但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基于在过去4年里对超过3万名美国人进行研究首次发现,当夫妻间性爱频率超过每周一次时,性爱和快乐之间的关系就会大打折扣,该研究并没有鉴别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其也并没有告诉我们是否性爱一周一次可以使得伴侣快乐,或者要保持快乐的关系就必须让伴侣间高频率地“嘿咻”。
【3】JESP:上班方向一致 夫妻幸福感更强
“买房子,买在哪儿?”这是很多夫妻结婚时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有些人会选在双方工作单位的中间,感觉这样对彼此都公平,但也许这是个错误的选择。因为一项研究表明,夫妻双方上班方向一致,会增加婚姻的幸福感。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爱琳(音译)和她的同事做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已婚夫妇的工作单位在同一个方向,他们感觉婚姻更幸福,因为这让夫妻双方感觉到他们有共同的人生奋斗目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做了2项调查。在第一个调查中,他们询问了280位居住在美国的已婚上班族,这些人平均年龄为33岁、平均婚龄是8年。调查结果表明,上班方向一致的夫妻对婚姻的幸福感明显更强,并且这种幸福感不会受到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结婚时间的长短、小孩的数目、工资水平以及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等。
【4】研究发现妻子的幸福感比丈夫的更能决定婚姻质量
美国罗格斯大学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当涉及幸福的婚姻时,妻子对长期婚姻生活越满意,丈夫与妻子在一起越幸福,无论他对婚姻的个人感受是什么。“我认为关键在于,当妻子对婚姻感到满意时,她会为丈夫付出更多,这会对后者的生活产生积极的效应。” 罗格斯大学社会学系、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黛博拉?卡尔(Deborah Carr)教授这样说道。“丈夫很少表达两性关系的个人感受,他们的婚姻不幸福程度可能不会传递给自己的妻子。”
卡尔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研究教授维姬 弗里德曼(Vicki Freedman)合着的这项有关婚姻质量和老年人幸福程度的研究将被发表在10月的期刊婚姻与家庭杂志上。
这项两个学校合作进行的研究与之前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它调查了配偶双方的个人感受以确定这些婚姻评估会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研究人员分析了394对夫妇的数据,后者属于2009年一项有关收入、健康和残疾的全国性研究的一部分。配偶中至少有一方年龄在60岁以上,夫妇婚龄平均为39年。
为了评估婚姻质量,参与研究的夫妇被询问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他们的配偶是否欣赏自己,是否与自己争吵,是否理解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否令他们厌烦。此外他们还被要求记录在过去的24个小时内进行特定活动,例如购物、做家务、看电视等时他们自身感觉幸福程度的细节日记。参与研究的被试者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最满意是6点而他们的平均结果为5点,此外丈夫对自己婚姻的评估比妻子略微要更积极,卡尔解释道。
【5】PNAS:选择和行为影响长期的幸福感
一项研究发现,选择和行为影响着长期的幸福感,而不管遗传和人格特征如何。该研究结果10月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Bruce Headey及其同事分析了来自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调查的数据——这是在1984到2008年之间对成年和青年家庭成员进行的一系列年度调查——结果发现,一大批德国人口在这25年中经历了长期而且看上去持久的关于幸福感的变化。
这组作者提出,他们的发现与流行的“设定点”理论相抵触,后者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由于人格特性和遗传因素而在长期保持稳定。该研究发现、生活的目标和选择、宗教、伴侣的情绪稳定性、工作和休闲的平衡、社会参与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满足感的影响与外向性、已婚或有伴侣等变量对生活满足感的影响类似、或者前一组的影响更大。
【6】PNAS:半百后幸福感增强
一项电话调查提示,在50岁之后,美国人感到更强的日常幸福感,而且比更年轻的成年人感到压力和担忧的时间更少。研究论文5月17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Arthur Stone及其同事报告说,来自2008年对34万多位美国人的盖洛普电话调查的数据证实了此前的报道,即随着人们经过中年,总体的幸福感会改善,他们还提供了关于人们的积极和消极日常情绪方面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的额外信息。被调查者对他们在接到电话调查之前的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否感到愉悦、幸福、压力、担忧、愤怒和悲伤的问题回答是或者否。
【7】Psychol Sci:金钱可以买到幸福吗?
尽管几十年来老一辈的人们经常教育我们:钱是买不来幸福的(“幸福是需要经历的”)。不过,研究者们找到新的证据表明花钱确实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只要我们别买错东西就行。
那么,我们需要买些什么东西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呢?科学家们分析了英国范围内77000件银行交易记录,发现人们但凡购买符合自身个体化需求的商品时,生活满意度就会上升。
这一结论听上去似乎显而易见,但是,这是第一项关于给自己花钱(而非赠与行为)能够带来幸福感的研究。
“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金钱与整体生活指数之间微妙的联系”,该研究的首席作者,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员Joe Gladstone说道:“我们通过切实的银行交易记录等证据证明:只要购买符合自身生理需求或心理需求的东西,我们的幸福感就会提升”。
【8】JHS:幸福是不是在你的DNA中?
大师说幸福是一种心态。科学研究称,实际上,它可能是因为是由于基因引起的。
他们发现,一个国家的居民拥有某种基因变体,他们有更高的自我幸福感。从国家层面上来说,相比财富,国家稳定,甚至是流行病,幸福与这种基因变体更密切相关,例如,为什么尼日利亚人认为自己比德国人更幸福。“感觉快乐,放松,心情很好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安全,”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Michael Minkov说,“实际上幸福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似乎是相反的。世界上最高的谋杀和抢劫率是在拉丁美洲北部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人们恰恰是最幸福和最轻松的人们。”
Minkov和他的同事Michael Harris Bond依靠全球价值观调查,“全球价值调查”主要根据问卷调查排名,受访者根据自己选择“非常高兴”,“而高兴,”“不太高兴”或“不高兴”。他们比较在民族间普遍存在的“等位基因”数据,它是一种变异的参与调节大麻素的基因,可以提高感官快乐,帮助减少痛苦。
【9】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意外美食带来的幸福
我们都知道咬一口某种美食并期待一种味道—不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还是恶心的过程。《国际食品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令人惊喜或失望的食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情。
我们看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衡量人们的情绪反应,一个来自各地的研究小组观察食用不同的酸奶对人有什么情感影响。
他们发现吃香草酸奶让人们感到快乐,脂肪含量较低的酸奶给人们一个更积极的情绪反应。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人们的喜好口味不一,但不同的水果酸奶对人们的情感效应没有较大的差异。
“我们惊讶地发现,通过测量情绪,我们可以获取有关产品的信息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们,”该研究的第一作者Jozina Mojet博士说。“这种信息对产品制造商来说可能非常有价值, 有关我们下意识地如何对产品做出反应可以对他们有一种启示。”
【10】富有同情心的人晚年生活更健康幸福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年长妇人、“勇敢”的人与最近经历过重大伤痛的人,最可能对陌生人产生悲悯心,而富有同情心的人则在晚年时更为健康幸福。
据报道,研究人员说,由于同情心行为与年老时健康与幸福感状态较佳有关,他们的研究结果能对如何协助缺乏同情心的人提供见解,因为缺乏慈悲心可能让他们变得寂寞并在晚年陷入孤立。
加州大学精神医学系教授、研究报告共同作者艾勒(Lisa Eyler)博士表示:“任何能协助老年人更成功老化的方法,我们都有兴趣。” 她说:“我们知道社会连结对健康与幸福感来说很重要,我们也知道想对其他人友善者,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支持。” 她还提到:“如果我们能培养人们的慈悲心,我们就能增进他们的健康与幸福感,甚至让他们更长寿。” 这项研究是根据对圣地亚哥郡随机挑选的1000多名成人所做的调查,研究对象都超过50岁,年龄中位数是77岁,这项调查认定能预测个人自称同情心程度的3项因素,分别为性别、最近承受的苦难与高度的心理强韧度。
【11】Nat Commun:幸福在哪里
研究指出,增加hypocretin可以提升人类的情绪和警惕性,通过靶标这类可量化的大脑异常,将有望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此外,这项研究还首次检测了MCH(melanin concentrating hormone)的释放情况。研究人员发现,MCH水平在清醒时最低,在睡眠时显着升高,说明这种多肽具有令人嗜睡的关键作用。
“这项研究能帮助我们理解,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以及经常伴随这一疾病发生的抑郁,”文章资深作者,UCLA的Jerome Siegel教授说。“研究也表明,hypocretin缺陷还可能导致其他类型的抑郁。”
Siegel团队2000年发表的文章显示,发作性睡病患者大脑中的hypocretin减少了95%。由于抑郁与发作性睡病密切相关,Siegel的实验室开始研究hypocretin是否与抑郁也有所关联。
【12】Mol Psychiatr:肥胖基因FTO亦是使人幸福快乐基因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幸福?一项新研究证实基因FTO是一个显着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也能使得一个人发展患抑郁症的概率减少8%,相关研究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完成,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
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副教授David Meyre指出:FTO不仅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也是一个与幸福快乐有关的基因。
报告指出,早前一项针对双胞胎和兄弟姐妹的试验结果显示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占40%,但后续试图找出基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令人惊讶却是失败的,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能显示两者之间有关联。
发作性睡病的四联症表现为以下的四点:第一个是睡眠幻觉,30%的病人有这种症状,在睡眠的时候发生;第二种是睡眠发作,患者经常在处于一个觉醒水平的低落状态,尤其是在下午明显,饭后或者温暖环境中尤其容易发生,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小时,一般十几分钟可以唤醒,一日可以发作多次;第三种是睡眠麻痹,常于睡后或者是入睡时发生,病人意识虽然清醒,但是全身无力,不能活动,一般历时数分钟恢复;第四种是猝倒症,70%的病人可以伴发,尤其是在情绪激动时发作,发生突然短暂的全身性肌张力降低和运动抑制而跌倒或跪下,轻者仅有肢体的软弱无力。建议可以到医院找神经内科的医生面诊来明确。发作性睡病,如果不积极治疗,会容易反反复复的发作,患者可以出现不分场合地点的不能控制的睡眠,特别容易出现意外,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
发作性睡病从专业上来说,是指白天的时候控制不住的想进入睡眠状态。有的人不仅白天会睡着,可能还会摔倒、出现睡觉之前的幻觉、夜间睡眠紊乱这些症状的组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的发生率比较低,约为‰‰,也就是1000个人中有2个人可能会发生发作性睡病。以前的时候,发作性睡病对大家来说好像很遥远,但是睡眠门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发作性睡病发病的高峰有两个,一个是在15岁,一个是在35岁。目前发作性睡病病因不明,一旦确诊,可能需要长期服药。发作性睡病,在白天的时候会突然进入睡眠状态,首先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造成意外的伤害,例如开车突然睡着了,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而且许多学生患病后影响上课状态,患者白天很困,可能上着课就睡着了,根本没有听见老师讲课的内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由于患者白天困倦或突然睡眠发作,可能受到同学或者其他朋友的嘲笑,对患者来说,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先去医院检查具体病情,找大夫开个药方询问具体情况和治疗方法。因为每个人的病因不一样,在这无法准确判断,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日间出现不可抗拒的短暂性睡眠发作、猝倒、睡眠瘫痪以及睡眠幻觉四大主症为特点。患者要注意避免从事危险的体育活动或工作,如登山、驾车、机械操作等。临床可使用传统中枢兴奋剂和新型中枢兴奋剂治疗。
疾病分类
发作性睡病1型
也就是下丘脑分泌素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占发作性睡病的85%,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的水平显著下降。
发作性睡病2型
既往称为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的水平没有下降。
病因
目前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也有研究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与睡眠结构的功能改变和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还与限制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对下丘脑产生的神经元的破坏有关。
主要病因
现实生活当中,你会发现有些人特别爱睡觉,不论在哪儿都能睡得着。其实可能大家有所不知,这样的状况其实是一种睡眠异常情况,医学上称之为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目前西医多采用兴奋剂等药物辅助治疗,副作用极大。在中医的说法由中气不运所引起的,中气即是脾胃之气,祖国医学有‘脾困人则困’之说”,在人体内,因为“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时会引起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主要是因为身体疲劳造成的应该规律的睡眠。增加营养。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可持续终身的慢性睡眠障碍,由于五阳缺失,脾胃中气不足,脾困导致的。多发于青少年儿童,一般发病年龄在5岁左右,男孩多于女孩,具有遗传性。临床以发作性睡病四联症为主要表现症状,早期起病多见于白天控制不住的嗜睡。发作性睡病有一个特点就是白天不可抗拒的嗜睡,尤其是发病年龄在15岁左右的孩童,或者是35岁左右的成人。孩子在15左右的时候正是上学的年龄,白天嗜睡会影响孩子的学业。由于经常在上课时睡觉,有一些小朋友会在背地给他起外号比如说“瞌睡虫”等等,慢慢患儿会比较自卑,内向。由于家长或者学校老师的不理解慢慢会出现心里问题。35岁的人群正好是青壮年,就会影响工作。
首先找医学类比较好一点的期刊吧,听听大家的建议,然后联系期刊编辑,了解相关的事宜,将你的稿件投过去审稿,审稿通过就好办了,之后就是期刊编辑们的工作了,到最后出版交版面费就可以了,试下《临床医学进展》是核心oa期刊
学术堂整理了九个关于医学论文投稿发表的技巧:1、投稿前,认真检查稿件投稿前,务必认真检查自己的稿件,文章内容不要有太多的空格,因为计算版面费的时候,空格也算在内的,不要因此多花不必要的费用。2、投稿前了解对方杂志对稿件格式的要求投稿的时候最好看看你投稿杂志的文章格式,最好能按照那个杂志的格式进行修改,这样的话,编辑一看就很亲切,呵呵,有点投机了。3、做好医学论文统计医学论文里面设计统计方面的,可以找专业人士对文章进行下处理。4、不要用在线翻译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不要图简单用在线翻译软件,组要找专职的翻译对摘要进行翻译、润色。5、投稿的时候注明作者的邮箱和电话留下详细的联系方式的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方便杂志社及时和作者沟通;二、方便杂志社给作者寄发杂志。6、忌一稿多投很多作者都有一个想法“一个稿件多投几家,中标的机会大”。旋威医学编译提醒,稿件切忌一稿多投。在投稿前,可以对所在科室投稿的情况进行下统计,把处理稿件快,服务态度好,杂志邮寄迅速作为衡量一本期刊的标准,并进行分类,这样做很有用。7、跟踪稿件的处理进度很多作者一般不知道自己稿件的处理进度,好的杂志处理稿件的周期是3个月,一般情况下,作者可以打3个电话。投稿后一个月打个电话(一般外审就回来了);把编辑让修改的稿件寄回后2周应该打个电话,询问稿件修改是否到位,并询问什么时候刊出;第三个电话是收到校样后给编辑打个电话,告诉他是否有大的改动,这样彼此心里都有个底(因为校样的寄发速度有时很慢,万一杂志送印刷厂就很难改动了)。8、修改稿件的时候,按照编辑的批注修改一般编辑喜欢作者按照自己给的批注修改,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你可以在旁边批注或用不同颜色的文字标明。9、至少提前6个月投稿投稿的时间,建议稿件在你需要晋升的月份前6个月投稿,这样在晋升前刊登的几率很大。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睡眠使身体得到休息,体力得到恢复,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因为“生长激素”是在上半夜睡眠正香时分泌最多。此外,睡眠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生殖功能、改善精神状态、增强记忆力。莎士比亚说:“人生第一道美餐就是睡眠”。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睡眠相当于“养阴”。中医理论有阴阳五行学说,“阴”泛指物质基础,如血液、体液等,“阳”泛指多器官的功能。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若阴虚阳亢,则发生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表现为心悸、气短、多汗、手颤、瘿肿、食欲亢进、体重下降、月经失调、失眠多梦、眼球突出,严重者可发展成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角膜溃疡等多种并发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的压力让世界上27%的人患上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据国家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由于多数人对于睡眠障碍缺乏科学的了解,往往将失眠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和精神压力等,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待。睡眠障碍引起的人的社会功能,精神方面的问题,甚至时间长以后它会引起人体器官,比如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功能的障碍。失眠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睡眠不好不仅会让人患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增加,而因为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人如果丧失睡眠,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因此睡眠对人体的生命功能非常重要.长期失眠会导致:1、身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抵抗力下降。2、记忆力减退,影响工作和学习。3、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老年性痴呆。4、严重者还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抑郁焦虑、精神萎靡。长期失眠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必需及早治疗,刻不容缓!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这是因为睡眠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肌肉的各种神经反射活动较白天睡觉时均有明显改变。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睡眠时几乎不分泌,而白天分泌加强,呈“昼高夜低”态势;而生长激素、催乳激素等睡时分泌增多,白天则几乎不分泌,呈“昼低夜高”态势。人的下丘脑有一个“生物钟”,决定着睡眠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婴儿每天平均睡16小时,3岁的孩子每天睡12小时,至少也不应少于10小时,30岁以后熟睡的时间开始减少,年龄越大,夜间醒来的次数也就越多。有人认为一夜要睡足8小时才行。其实睡觉时间多少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要睡8~9小时,才有充沛的精力,而有的人却只需睡5~6小时就够了。据说周恩来总理生前日理万机,每天睡眠不超过4~5小时就够了,爱迪生、邱吉尔等也是如此,而德国诗人歌得有时竟连续睡24小时。由此可见,只要适合个人体质与习惯,短时间睡眠并不代表不正常。应当指出:打盹可代替睡眠。研究发现,1天约打10个盹(约100分钟)即可代替夜间7~8小时的连续睡眠。还有人说,睡前不要吃喝东西,这也是不完全正确的。据实验证明,有人睡前喝小量牛奶,可以睡得更香甜。更有人提出如果你少睡了几小时,就要在第二天补睡几小时,才能恢复精力,这也是没有根据的。有人连续几天没睡觉,只要熟睡一整夜,就可补足几天的少睡时间了,这都是不科学的。只有正确的睡眠才能保证健康!首先,要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不要随意打乱它,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都应有固定的习惯,不要轻易改变。一般地说,睡眠最理想的时间是晚上9点至凌晨2点,这是因为人的睡眠大约每两小时为一节,第一节睡得最沉,第二节稍浅,第三、第四节愈浅,而前二节四小时的睡眠量占总睡眠量的75%。对老年人来说,睡眠时间应比中、壮年多一些为好。这是因为,老年人容易疲劳,而消除疲劳的时间也比较长。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能睡足8~9小时,9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睡足10~11小时,同时,每天睡小时午觉也很必要。其次,要注意睡的姿势与方向,睡眠最好取双腿弯曲右侧位,方向最好是使人体保持和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平行,也就是南北向。再次,要注意睡眠的环境,除了安静,还要有空气流通。养成开窗睡眠的好习惯,使空气流通,有利安眠,但开窗时要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身体,特别是头部。可开侧窗,并注意盖好被子。还有,要注意不轻易服用安眠药,可睡前喝一小杯热牛奶,因牛奶含有色氨酸有轻度的催眠作用。关于午睡,也很重要。午睡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午睡一小会儿,一整天下来全身都感觉不错。早在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午后的暑热,会小憩片刻,以保持体力,这就是午睡。当社会愈来愈工业化时,午睡愈来愈不能实现。“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让人们不敢再有片刻的停歇。日本的资本家,让工人们不停的劳动,甚至小便的时间都不给,结果造成不少“过劳死”,频发工伤事故,次品也增多。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午睡的习惯:爱因斯坦就认为,每天午睡帮助他提神醒脑,使他的思维更加清晰、更有创造力;拿破仑则因为长期失眠,养成了用午睡来补充精力的习惯;美国的几位总统——肯尼迪、里根、克林顿,也都有爱睡午觉的习惯。有的小学也有午睡的规定,有人认为小朋友一大早就要起床,赶到学校,晚上还要做功课,这么长的活动时间,可由午睡来补充体力。但也有人认为,有些小朋友精力特别旺盛,若不想午睡,也不需要特别勉强。
探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调查报告 一. 睡眠的重要性迄今, 科学家对睡眠的机制与睡眠缺乏的严重后果研究得很多, 他们发现,睡眠对于大脑的早期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脑早期发育中, 大脑发生变化的能力即神经细胞的成长与相互之间联系的增强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人员说, 这项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证据, 表明睡眠的 功能之一就是巩固清醒时的经历对于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影响, 将记忆长期储存起来。细胞分裂多半是在人的睡眠中进行的。 一旦睡眠规律发生紊乱, 机体则很难控制住突变。 澳大利亚一研究学会提醒人们"不可过多沉湎于夜生活、 夜工作。 要调节休息睡眠, 积极治疗失眠。睡眠是身体的一种自疗过程, 美国医学教授威廉· 德门特就说: “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人在睡觉的时候, 身体会产生‘生长荷尔蒙’ , 这种荷尔蒙帮助身体修复一切受到破坏的细胞, 使人在第二天醒来后, 恢复焕发的精神和体力去面对新的一天。人的睡眠有4 个不同阶段, 1 个半小时循环一次。 第一二段是‘浅睡’ , 第三四段是‘沉睡’ 。 第4 个阶段又叫‘慢波睡眠’ , 人在这个阶段睡得最沉,也只有在睡得很沉的时候才会做梦, 而人的身体又恰恰是在“短波睡眠” 阶段才会产生“生长荷尔蒙” 。 睡眠可表现为慢波时相和快波时相。 慢波时相时, 脑垂体增加分泌生长素,促进身体生长和代谢, 使体力得到恢复, 故称之为"身体的睡眠"。 快波时相时,脑血流量增多, 脑耗氧量增大, 使脑力得到恢复, 故称之为"脑的睡眠"。 成年人 的睡眠, 首先进入慢波睡眠, 80~120 分钟后转入快波睡眠, 经过20~30 分钟后又转回慢波睡眠状态。 如果睡眠一夜周期正好反复四次, 清晨起床后, 人就感到清爽, 疲劳解除。 因此, 科学地安排睡眠十分重要。二.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1 ) 心理与睡眠心理因素影响睡眠, 很多有过失眠经历的人会同意这一点。 其实在失眠症的 各种原因中, 心理因素高居首位, 哪些和心理相关的因素在影响我们的睡眠呢? 最常引起失眠的就是我们负面情绪的影响, 过大的工作压力, 不良的人际 关系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等等, 常常造成我们的情绪不稳定、 失落、 悲观、 恐慌, 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以致夜夜难眠。 反过来, 持续的睡眠不足又会加重不良情绪,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疾患, 例如抑郁症。 失眠者对睡眠本身的错误认识也会加重失眠。 例如, 1 、 有人认为每天需睡 8 小时以上才行, 否则就是休息不好的表现; 2 、 睡觉做梦肯定是没睡好; 3 、 我必须控制好我的睡眠, 这很重要。 上述错误想法会直接导致失眠者对于睡眠 的过度关注, 进而引起对睡眠的恐惧和紧张, 从而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失眠。 当出现失眠时, 很多人选择晚间早早上床看书, 看电视, 偶尔一晚的失眠希望通过第二天延长在床上的时间来弥补睡眠休息的质量。 可结果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越“睡” 越累。 诸如此类不当的睡眠习惯往往事与愿违, 无法给我们充足的睡眠, 却带来无尽的烦恼, 焦虑, 甚至导致失眠。(2) 饮食与睡眠从养生的角度来看, 饮食与睡眠有一定的关系。 要睡得好, 须注意饮食的内容、方式和习惯。(3) 运动与睡眠 1 运动很可能会影响体内多种激素的产生。 运动能产生内 啡肽, 内啡肽是一种比吗啡还强的镇静物质, 它可以产生催眠作用。 2 规律运动可以调节生物周期节律, 也就是所谓的生物钟, 这种影响与光线对睡眠的影响一样强烈。 3 运动会增加体温, 睡前做一些如快速散步之类的轻微运动, 可以促进体温升高。 散步会使身体微微出汗, 停止以后体温则开始下降, 睡觉前再洗个热水澡,人将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提高睡眠质量。 4 定期运动能使人心情愉快, 有助于缓解压力, 减少梦中惊醒, 减轻失眠症状。 5 运动对睡眠的影响还与运动量有关。 中等程度以下的运动能使人产生轻度的 疲劳感, 加快入睡时间, 并加深睡眠深度。 但研究显示, 在晚上不宜从事强度大的运动。(4) 其它 与光照有关的体温波动也影响人的生物节律。 当体温下降以后, 睡意随即来临。 体温调节失控时睡眠会民生紊乱。 睡前洗个澡, 可在睡前做20 分钟 的有氧运动, 临睡时体温会有所下降。三.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一) 心理方面 1. 改变对于睡眠的错误认知, 要知道入睡和睡眠时间均因人而异, 只要没有严重的睡眠不足感, 就无需为睡眠时间较短而担心; 梦是睡眠中的正常现象, 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积极的意义, 而非不良影响; 至于主动控制睡眠的想法则没有必要, 要以听其自然的平和心态看待暂时的失眠, 以退为进, 解决问题。 2. 调整一下晚间和睡前不恰当的行为习惯, 如不饮易引起兴奋的饮料, 减少非睡眠性的卧床时间, 代之以强度适中的体力活动; 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睡眠习惯, 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做必要的行为训练: 如 睡眠限制治疗、 刺激限制治疗等, 以期改变那些 非适应性的睡眠习惯。 3.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找出 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 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治疗、 消除心理障碍, 增进心理适应能力, 重建心理平衔。 万不可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而不自知。 要知道它所影响的何止是睡眠一点啊。 应该强调的是, 所有这些指导、 调整和治疗, 最终是要消除我们的困惑, 焦虑, 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正是它们在影响着我们的美梦。 一个平稳健康的心态自会带来令您满意的睡眠。(二) 饮食方面 1 . 生活中的饮食 丰盛油腻的晚餐会延长消化的时间, 从而导致夜里睡不好。 睡前吃含咖啡因 的饮料或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 振奋精神, 加快心跳和呼吸, 使血压升高, 且咖啡因有利尿作用, 晚间频上厕所亦不利于睡眠。 睡前喝酒也许可使你很快入睡,但酒精的作用将使你一直处于浅睡期而不能进入深睡期。 有些产气的食物使你的 肚子胀满了气, 令你不舒服, 亦不利于睡眠。 辛辣的食物会造成有些人胃部不适而干扰睡眠。 睡前不宜和太多水, 因为频繁地上厕所会导致睡眠质量降低。要有一个好的睡眠, 建议注意: 晚餐不宜吃得太多; 咖啡一天不宜超过两杯, 且避免在下午四点后饮用; 不要在睡前2 小时内饮酒; 细嚼慢咽, 晚餐少吃使腹部胀气的食物, 如马铃薯、 豆类、 面包、 香蕉、 玉米等; 晚餐少吃太咸太辛辣的食物; 睡前少吃富含酪胺的食物, 如热狗、 培根、 巧克力、 乳酪等; 睡前喝杯温牛奶可助眠, 并佐以低蛋白质的点心, 以避免半夜太饥饿而醒来。 2. 失眠的食疗方法 (1 )食醋一汤匙, 倒入一杯冷开水中饮之, 可以催眠入睡并睡得香甜。 (2)经常失眠者, 用莲子、 龙眼、 百合配秫米(粟米)熬粥, 有令人入睡的疗效。 (3)血虚失眠者, 可常服藕粉, 或用小火煨藕加蜂蜜适量吃; 也可用龙眼肉 1 0g, 红枣5 个去核, 蒸鸡蛋一个食用, 每日一次。 (4)心虚、 多汗、 失眠者, 用猪心一个切开, 装入党参、 当归各25g, 同蒸熟, 去药,吃猪心并喝汤, 有良效。 (5)因高血压而致的失眠者, 用芭蕉根50g, 猪瘦肉 1 00g, 同煮服用, 能催眠入睡。 (6)怔忡不安而失眠的病人, 取芭蕉根50g, 猪瘦肉 1 00g, 同煮服用, 能催眠入睡。 (7)神经衰弱的失眠患者, 可取莴笋浆液一汤匙, 溶于一杯水中。 由于这种乳白汁液具有镇静安神功能, 所以有一定的催眠疗效。 (8)临睡前吃苹果一个。 或在床头柜上放上一个剥开皮或切开的柑橘, 让失眠者吸闻其芳香气味, 可以镇静中枢神经, 帮助入睡。 (9)洋葱适量捣烂, 装入瓶内盖好, 临睡前放在枕边嗅闻其气, 一般在片刻之后便可入睡。 (三) 运动方面 1. 按摩摆动法: 由站立, 全身放松, 双手在体前有节律地上下摆动, 双腿带动身体进行有节律地抖动10 分钟左右。自我按摩: 和做眼保健操一样用手指推眼眶周围, 然后揉太阳穴以及眉心各2 分钟、 揉按颈椎两侧的下陷处3 分钟。 2. 加强锻炼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4~5 点或者早晨, 睡前不适宜做剧烈运动, 临睡前的 过量运动, 会令大脑兴奋, 不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运动的方式依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而定, 如跑步、 骑自行车、 打球、 跳绳等等形式, 但必须要持之以恒。 运动之前做几分钟准备活动, 运动时保持精神放松、 心情愉快, 运动后逐渐放松。 还可以做些轻柔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 或轻快地步行, 并且一边走一边摆动手臂。 对一般人而言, 适量的体育运动, 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温度, 而使身体进入困倦的状态, 并能够促进大脑分泌抑制兴奋的物质, 促进深度睡眠, 迅速缓解疲劳, 从而使睡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 早上进行适度的运动也可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