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那癌症原因很多,您指什么啊?
胆囊癌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液检查多发现贫血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少数病例可有类白血病反应。2.血清生化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血清一分钟胆红素增高,碱性磷酸酶,胆固醇也可升高,α-谷氨酰转肽酶增高等阻塞性黄疸的表现,其升高与胆道梗阻的程度成正比,血沉加快。3.血清放射免疫学检查目前尚未发现胆囊癌特异的肿瘤标记物,较常用的有血清癌胚抗原(CEA),各种糖链抗原(CA19-9)的测定,唾液酸(SA)和DNA聚合酶(DNA-Plca)等的增高有助于诊断,其中CA19-9的阳性率较高,有报道达.且早期癌也可阳性,且随着癌浸润胆囊壁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因此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近来有人发现胆汁中CEA和CA19-9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推测胆汁中此标志物含量的测定将更有意义,但尚需深入探讨,对术前CEA增高的病例来说,它不失为术后监测的一项指标。1.超声超声检查是当前用于诊断胆囊疾病的第一线检查,由于其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和经济性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灵敏度的超声诊断仪器可以判别胆囊壁上大小的病变,故可以发现早期的胆囊癌,许多早期的胆囊癌超声检查只是作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隆起病变的影像学描述,而真正作出胆囊癌的明确诊断是不容易的,超声检查有很大的仪器和操作者的依赖因素,如有经验的操作者采用高分辨力的仪器,正确诊断率可达到80%或更高,而在一般门诊条件下,超声的正确诊断率就可能很低,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应为首选检查方法,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定结石充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问题,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定方法,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胆囊癌的声像图可分为5型。(1)小结节型:病灶一般较小,约1cm~,呈乳头状中等回声,团块自囊壁突向腔内,其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小结节型一般表现为隆起样病变,多属于早期的胆囊癌,在有胆囊内胆汁充盈的情况下,超声发现胆囊壁的隆起样病变较为敏感;但当胆囊萎缩,结石充满时,就不容易判断,同时,超声检查易受到胃肠胀气,腹壁脂肪的影响。(2)蕈伞型:为基底宽而边缘不整齐的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呈弱或中等回声,常多发。(3)厚壁型: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局限型或弥漫型。(4)实块型:呈现为一个弱回声或回声粗而不均的实性肿块,或在胆囊腔内充满不均匀的斑点状回声。(5)混合型:呈现为胆囊壁增厚,伴有乳头状或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这些声像图的特点为胆囊癌的检出提供了有力依据,胆囊壁不均匀增厚,腔内有形态及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回声团块为胆囊癌的基本特征,肝脏受累,周围转移性淋巴结肿大,以及并存结石等均为辅助诊断根据,在可疑情况下行B超引导下细针胆囊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早期确诊胆囊癌有一定帮助。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分辨力实时超声显像仪广泛应用于临床,采用5MHz高频率的扫描探头,可观察到胆囊壁的三层结构回声(即黏膜,肌层,浆膜层)及胆囊内微小隆起病变,彩色多普勒检查能判断肿块与肝门部主要血管的关系和肿块的血供情况,有利于手术前对切除可行性的评估和提高超声诊断的正确率,故一般亦作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胆囊癌块及胆囊壁可检测到动脉血流,而且速度较快,与良性肿瘤有明显区别,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线检查(1)腹部X线平片:部分病人可在右上腹见到钙化的胆囊影,或软组织肿块影,或肠梗阻像。(2)口服胆囊造影:大多数胆囊癌病例的胆囊不显影,极少数病例因癌瘤较小而见到胆囊内的充盈缺损像,因此,此法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不大。(3)静脉胆道造影:在双倍剂量的造影中,可有部分病人显出胆囊影,其中可见充盈缺损像。(4)直接胆道造影(PTC,ERCP):能显出完整的胆囊影像者并不多见,尤其在PTC时,但可见肝外胆道被挤压和狭窄,闭塞等表现,联合使用PTC和ERCP,可准确判断出肿瘤的位置,胆囊癌用内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ERCP)检查,多见胆囊壁有阴影缺损,不整齐或乳头样隆起等,有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约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本法多用于胆胰管合流异常的诊断,也可用于诊断胆总管有无受累,有学者报告,根据直接胆道造影所见,79%的病人可在术前确诊,有学者发现,胆囊管闭塞型全部可以切除,而胆管闭塞型全部不能切除,肝门部胆管闭塞型连姑息性切除的可能性都没有。(5)上消化道钡餐:晚期病例可以发现十二指肠,胃或结肠肝曲有外压性缺损,少数病例可发现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6)选择性血管造影:经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选择性血管造影术是胆囊癌诊断中非常有用的检查方法,其确诊率可达72%或100%。胆囊癌在动脉造影时的特征性表现有:①胆囊动脉扩张;②胆囊动脉走行不光整;③胆囊动脉断裂;④胆囊区的“肿瘤染色”;⑤静脉相时的胆囊“不光滑厚壁”;⑥肝内动脉分支的受压征象;⑦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的受压征象;⑧肝动脉右支的狭窄和闭塞;⑨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胰头部动脉的狭窄;⑩胰头部的浓染像;�7�6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的异常血流;�7�7来自结肠中动脉分支的异常血流,在血管造影中,胆囊癌与胆囊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较难,一般来说,在胆囊癌时,上述特征大多数以3~4个共存,或有癌肿特有的浸润像和中断像,而胆囊炎时,上述特征大多数在2~3个以下,其组合,在胆囊脓肿以受压,延伸像和胆囊动脉支配范围扩大最为多见,而在慢性胆囊炎时,则以动脉迂曲或硬化像最为多见。另外,血管造影不仅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而且还可了解肿瘤的解剖学部位和其周围动脉的形态,为判断肿瘤能否切除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资料,有人提出了可以根治性切除的胆囊癌的血管影像特征是:①胆囊动脉扩张,胆囊动脉内径达肝右动脉内径的1/3~1/2;②胆囊动脉的一级分支管径不光整;③新生血管增生区内胆囊壁肥厚浓染,呈蛋壳状阴影,或有小于的小范围斑状浓染像。超声在发现胆囊的小的结节和小的隆起性病变的灵敏度方面高于CT,但对胆囊癌的确诊率上,CT优于超声,CT不仅可无重叠地显示胆囊,胆道局部解剖关系,而且能清楚显示肝脏,肝门及肝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对判断胆囊大小,形状,位置,尤以对胆囊壁的显示准确率可达90%,平扫胆囊与肝脏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可展示胆囊壁真正厚度,可鉴别慢性胆囊炎和厚壁型胆囊癌,CT在显示结节性胆囊癌,局部转移淋巴结和邻近器官浸润方面均能提供重要线索,CT不仅用于诊断胆囊癌,对手术的选择亦有较大帮助。最近有报告缓注动态CT(slowinjectiondynamicCT)的敏感性均高于普通CT检查,可明显提高胆囊癌的早期检出率,从CT图像上可以从胆囊壁增厚,胆囊内肿块,胆囊与肝脏的间隙消失,肝内占位性病变,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肝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肿大,胰腺的改变等,全面地分析胆囊癌的情况和其扩展的范围;CT检查不受胸部肋骨,皮下脂肪,胃肠充气的影响,且可以用造影剂增强对比及做胆囊区薄层扫描,故其诊断的正确率高于超声,亦是术前不可缺少的检查。有报告MRI能很好地鉴别胆囊良恶性病变,能早期发现原发部位的胆囊癌,对肝脏,肝十二指肠韧带,主动脉旁肿瘤转移,浸润识别能力强,但其真正的推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MRI除了具备CT的优点以外还可行MR胆道造影检查(MRCP),可获得清晰的肝内,外胆道系统的图像,且可以通过三维重建立体的多切面的观察,从而判断胆管系统受到梗阻的部位和其与胆囊癌的关系,因其无直接胆道造影时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且组织分辨力高,故在有条件时是一种良好的手术前检查方法。5.经皮经肝胆囊内镜(PTCCS)可直接观察胆囊黏膜的病变,并可同时行活检,有助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但为创伤性检查,不宜作为常规手段。6.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及细胞学检查在B超引导下进行,可行胆囊壁及胆汁的细胞学检查及造影,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反复多次的胆汁细胞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率。7.核素扫描检查在早期病例无异常发现,在进展期病例,由于肝脏的浸润,可见胆囊区核素的浓缩和邻近肝组织的缺损。8.腹腔镜检查确诊率为50%左右,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对晚期者可减少手术探查率。9.超声波内镜检查(EUS)与US相比,EUS具有不受肠管气体的影响,显影清楚的优点,能描出胆囊壁的三层结构,可诊断癌组织破坏基底部结构的深度,EUS能将高超声多粒子构造的胆固醇性息肉与低超声乳头状的胆囊癌区别开来,但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常有困难。10.经皮经肝胆囊造影法(PTCC)在超声影像下做PTCC是可行的,可从胆囊中吸取胆汁寻找癌细胞,但阳性率不高,此法不能从胆囊壁直接取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11.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法有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两种,直接活检的方法有:B超引导下胆囊病变穿刺,PTCCS(经皮胆囊镜检查),经腹腔镜等方法,采取胆汁的方法更多,如ERCP下抽取胆汁,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PTCD,胆道子母镜等,文献报告的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虽不高,但结合影像学检查方法,仍可对半数以上胆囊癌患者作出诊断。12.肿瘤标记物:在肿瘤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的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CA19-9,CA125,CA15-3等肿瘤糖链抗原仅能做为胆囊癌的辅助检查。
伙计,看看这个行不?
1. 赵凤林,张荣贵,李国才,等. 先天性胆囊扩张症的外科诊治. 肝胆外科杂志, 2000 , 8(5):301~3022.石景森,杨毅军 ,赵凤林 ,等. 原发性胆囊癌44年诊治的临床回顾.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6(3):401~4043.赵凤林, 王健生, 任宏, 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1 ,23(4): 293~2954. 赵凤林, 石景森, 陈革, 等. 结石性胆囊炎癌变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1,10 (1):38~415. 赵凤林,石景森,杨毅军,等.肝癌双重栓塞对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5):62~636. Zhao Fenglin,Shi Jingsen,Zhu Aijun,et of hyperplasia and carcer of thegallbladder with calculas, J XI’AN MED UNIV, 2002,14(1): 69~727. 赵凤林,任宏,王健生,等. 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2,24(3): 211~2138. 杨晓龙, 赵凤林, 王鲁.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9例临床分析.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2,24(3): 214~2169. 李明慧,谢尧,赵凤林,等.患者顺应性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影响的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4):312~31410.吴云中,赵凤林,张春泽等.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转归相关因素及抗病毒治疗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7,21(2):120~12211.赵凤林, 崔长青, 张锦前,等.HBV复制子pHY106-BHBV转染HepG2细胞基因表达差异.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18(10): 1041~ Zhang, Liuluan Zhu, Honglian Wei, Ping Gao, Jingsen Shi, Fenglin Zhao(通讯作者).The risk factor of gallbladder cancer: hyperplasia of mucous epithelium caused by gallstones associates with p16/CyclinD1/CDK4 pathway. 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Accepted, , Ms. Ref. No.: EMP-D-11-00091)参编专著4部:1. 赵凤林. 外科黄疸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实验研究. 石景森, 王炳煌主编.外科黄疸性疾病诊断治疗学, 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石景森, 赵凤林. 梗阻性黄疸. 黄洁夫主编. 腹部外科学,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赵凤林,李华.肝癌的病理生理学.黑子清主编.肝脏移植麻醉学,第一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pp86-904、赵凤林.肝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徐道振主编.病毒性肝炎,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pp405-501其他参与论文1杨毅军 石景森 焦兴元 赵凤林.脾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0年9卷04期2王健生 任宏 雷剑琴 赵凤林 陈武科 石景森.高位胸腔冲洗在治疗食管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中的应用.中国综合临床 2001年17卷06期3王健生 任宏 段小艺 陈武科 赵凤林 韩王月 石景森.术前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作用.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22卷05期4张荣贵 刘刚 杨毅军 赵凤林 于跃利 王作仁 石景森.拔T管后胆漏的处理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1年8卷01期5王健生 任宏 段小艺 陈武科 杨毅军 赵凤林 石景森.中晚期食管癌术前BPF化疗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年11卷10期6韩玥 石景森 杨毅军 李国才 赵凤林 孙立江.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与胆囊癌侵袭和转移.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2年8卷04期7杨毅军 石景森 王健生 赵凤林 何平 孙立江 朱爱军.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总结.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2年8卷01期8王健生 陈武科 任宏 赵凤林 党诚学 何建军.陈旧性主支气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报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年12卷01期
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胆结石与胆囊炎的鉴别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撑胀疼痛,体位改变和呼吸时疼痛加剧,右肩或后背部放射性疼痛,高热,寒颤,并可有恶心,呕吐。慢性胆囊炎,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疼,可有恶心,腹胀及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胆石症的表现很多与胆石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如果结石嵌入并阻塞胆囊管时,可引起胆绞痛,中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疼痛,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和高热。但也有症状不典型,不感疼痛的,称“无疼性胆石”。胆囊炎并发胆石症者,结石嵌顿时,可引起穿孔,导致腹膜炎,疼痛加重,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或衰竭。胆囊炎胆石症可加重或诱发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专家认为:胆囊结石是诱发胆囊癌的重要因素之一。胆囊炎胆石症常可引起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约占50%。因此,胆囊炎要及时调治。潍坊第二人民医院外科中心
胆结石会影响肝胆系统正常功能,可能会刺激胆囊、胆管,引起炎症,导致胆囊炎、胆管炎,甚至肝炎。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会逐步加重,并由炎症转化为癌,所以建议尽快到肝胆科就诊并遵医嘱接受治疗。
专家们普遍认为不典型增生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在胆结石或其他胆囊疾病切除的标本中,83%有上皮增生,是非典型增生,发生原位癌。
胆囊癌早期没有特异性表现,或仅仅有慢性胆囊炎症状,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当感觉到上腹部持续疼痛、摸到有包块和黄疸时胆囊癌已达到中晚期。尤其是50岁以上患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症以及胆囊息肉的患者,应引起高度警惕,定期去医院做B超检查,及早发现胆囊癌早期。最近几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攀升,那胆囊结石没有积极治疗会不会发展成癌变呢。一、患上胆囊结石,胆囊癌发病率高30倍肺癌、肝癌、甲状腺癌听得多了,但对于胆囊癌,大多数人表示不了解。相比其他脏器癌症,胆囊癌的发病率并不高,但一旦发病,恶性程度非常可怕。北京四惠西区医院中医肿瘤专家张文彭主任介绍,胆囊结石是胆囊癌明确的危险因素,据研究显示,胆囊结石长期的物理刺激,容易诱发慢性胆囊炎、继发胆囊炎和胰腺炎,这些炎症的反复发作,最终导致胆囊癌的发生。临床数据统计,超过70%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患者发生胆囊癌的几率超过正常人的近30倍,尤其是结石直径超过了3厘米的患者,发病率是1厘米结石患者的10倍。二、体检发现胆囊结石怎么办?体检发现胆囊结石一般分两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不舒服有症状,到医院查体,从而发现胆囊结石,这类患者建议手术切除胆囊;第二类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常规查体的时候发现胆囊结石,这类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如果有以下四种情况,建议切除胆囊,①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这类患者胆囊结石较大,导致胆汁排出功能不佳,胆汁淤积,诱发或加重胆囊炎的症状;②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这类患者胆囊功能基本丧失,胆囊癌变得概率明显升高;③伴有胆囊息肉≥1cm,胆囊息肉本身大于1cm就有外科手术指征,合并胆囊结石就更应该手术治疗;④胆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没有以上情况者可以随诊观察。患者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关的治疗,不要自行滥用药物,防止病情的加重。三、胆囊癌中医的治疗方法胆囊癌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但是胆囊癌的预后极其的凶险,生存质量太低。所以说大家也在尝试着用其他的一些辅助治疗。在中国胆囊癌有个独特的治疗方案,就是中医中药,这些在胆囊癌的治疗当中相对比较广泛,但是缺乏一个标准的疗效的判定,缺乏一个标准的治疗方案。中医中药方面,所以说大家尽可能的在正规的中医院来接受这种正规的中医治疗,但在西方的确也开始引进了一些中医中药,北京四惠西区医院中医肿瘤专家张文彭主任说对晚期的胆囊癌病人进行辅助治疗,比如说用针灸来治疗胆囊癌晚期的疼痛问题,在西方取得一定疗效,在中国也比较广泛的应用其他的像汤剂、烷剂以及一些理疗性的中医中药治疗。在中国大有市场,都有它一定的疗效,但是还是强调在正规医院里,接受这种规范性的中医中药的治疗包括针灸的治疗,但是的确目前中医中药在胆囊癌治疗也是处于一种辅助的地位,还不能取代手术的根治的效果。由此可见,胆囊结石会发展成胆囊癌,所以应做好防范工作。年龄超过55岁的胆结石和胆囊炎患者;能及时发现胆囊癌早期。
尼古丁,焦油.抽烟时的一氧化炭都人体有害. 吸烟是没有任何好处可言的: 吸烟对身体的损害 : 吸烟与老年腰背痛,吸烟可导致腰背痛,是因为吸烟时,大量有害物质会伤害骨髓及腰椎间盘。 吸烟催人老,日本科学家指出,吸烟会扰乱人体的皮肤更新机制,从而导致皮肤出现皱纹。 停止吸烟拒绝肺癌,保罗·伯恩教授指出,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 吸烟对胃病有何影响,吸烟会加重胃炎、溃疡病的病情,不利于胃炎、溃疡病的康复。 吸烟可能会损害血管壁,吸烟会导致人体内白蛋白大量流失,血管壁可能受到了损伤。 吸烟可造成40种致命疾病,“流行病学之父”理查德·多尔日前在马德里说,吸烟可导致口腔癌、食道癌、喉癌、肺癌、胰腺癌、胆囊癌、子宫内膜癌等40种致命的疾病。 吸烟连着皮肤癌,由于皮肤与烟尘直接接触,并与通过血液到达皮肤的毒性物质相接触,故一些皮肤癌直接或间接与吸烟密切相关。 吸烟影响传宗接代,吸烟能损坏男性的精子,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殖能力。 吸烟者当心截肢,“烟王”久之面色苍老,体质逐渐减弱。 吸烟者的饮食保健,经常吸烟易导致人体血液中的硒元素含量偏低。 吸烟者子女易染烟瘾,胎儿期接触香烟是促成青春期吸烟的危险因素之一。 专家认为烟草添加剂使人添烟瘾,制造商普遍在香烟生产中使用刺激烟瘾的添加剂。 烟害新发现--膀胱癌,由于吸烟诱发的膀胱癌占膀胱癌总数的25-60%。 吸烟“三伴”损健康,吸烟有害健康,这是男女老幼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有不少的烟民以吸烟“三伴”(吃饭伴吸烟,饭酒伴吸烟,入厕伴吸烟)为乐事,对于健康来说,确是“祸不单行”。 吸烟可以减肥吗?根据调查指出,大多数吸烟女性吸烟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控制体重,也有大多数人惟恐戒烟之后会让体重不断上升;但吸烟真如她们所想像,能保持好身材吗?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受访者中,吸烟的女孩就有30%较不吸烟的同伴肥胖。吸烟并不等于减肥。 二、吸入多少尼古丁人会死 尼古丁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它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黏膜,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粘在皮肤表面的尼古丁,可“渗”入人体内。 香烟中的尼古丁对人的致死量是50-70毫克,相当于20-25支香烟尼古丁的含量。如果将一支雪茄或三支香烟的尼古丁一次注入人的静脉内,3-5分钟人即可死亡。 我国明朝时,有人吸烟多了引起急性中毒倒地后,口吐黄水而死亡,为此崇祯皇帝曾下令禁烟。此类事例在国外也有报道:前苏联有一名青年第一次吸烟,吸一支大雪茄烟后死去;英国一个长期吸烟的40岁的健康男子,因从事一项重要工作,一夜吸了14支雪茄和40支香烟,早晨即感到难受,经抢救无效死去;法国一个俱乐部曾举行一次吸烟比赛,优胜者在吸了60支纸烟后,未来得及领奖即死去,其他参加比赛者都因生命垂危被送到医院抢救。 每日吸一盒(20支)烟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过了人的致死量,为什么很少有人发生急性中毒呢?原因是烟草中的部分尼古丁随烟雾扩散到空气中,加上吸烟者大多数不是连续吸烟,尼古丁是间断缓慢进入人体的。但长期吸烟,可以让人“慢性中毒”,出现多种严重疾病。 三、吸烟易患14种癌症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香烟盒上的警示。说明吸烟对人的健康危险很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三分之一。 远在1934年,德国著名的《福朗克府病理学》杂志发表中国留学生吕富华先生揭示烟草致癌的医学论文,吕富华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揭示烟草含有致癌物质的秘密的人。现在据专家多年研究证实:香烟中含有4000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其中至少有43种是致癌物质。所以专家警告,吸烟至少与14种不同的癌症有关联,如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已经广为人知,研究癌症的科学家们已经证明,染上通过性传染的乳突淋瘤病毒的妇女,如果吸因的话就更易患上子宫癌。 美国研究人员认为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对男女的影响不一样,在肺癌的研究中,发现女性对烟草的致癌易感性较强,吸烟女性比吸烟男性更易患膀胱癌。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对740名皮肤癌患者的吸烟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161名鳞状细胞癌患者,并与386名没有患皮肤癌的实验对象进行了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患鳞状细胞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要高倍,而且吸烟数量越多,这种危险性就越大,证明吸烟者易患皮肤癌。 研究还表明吸烟至少与其他8种严重疾病有关,包括心脏病、中风、肺气肿、白内障、血液循环疾病等,不仅如此,吸烟还会影响性健康和生育能力,减少婴儿的出生体重。美国一份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约有44%的吸烟者存在精神方面疾病。 这些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并限制烟草制品的广告和促销活动,烟的毒害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发现,被认可,但很多烟民仍抱着一种侥幸恒,殊不知吸烟除了等于慢性自杀外,也毒害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可以说,人一旦开始吸烟,就等于把癌请进生命。 吸烟是一种害人害已的行为,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吸烟!
探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论文摘要:目的:探讨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结论: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非手术治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 stone pancreatitis ,AGP)是由于胆总管下段结石阻塞或十二指肠乳头炎平水肿造成胆汁胰液的排出障碍引起,随胆总管结石发病率的增加,AGP的发病也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关于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4岁,经影像学及手术证实有胆囊结石43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3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癌1例,胆道有阻塞性黄疸表现者3例。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标准参照APACHE-Ⅱ评分标准:入院24 h内APACHE-Ⅱ≤8分为轻症AGP,共48例,APACHE-Ⅱ > 8分为重症AGP,共8例。 诊断标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①有胆道疾病史;②血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以上;③肝功能损害伴黄疸;④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或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⑤部分病例经过手术探查证实。胆道梗阻诊断标准:①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②影像学或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③胃肠减压管中无胆汁引出。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经入院体检:T38℃~℃,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中腹偏左有压痛,其中轻度腹膜刺激症25例,巩膜黄染31例。实验室检查×109/L,血清淀粉酶升高,平均约610μ/dL(酶比色法),尿淀粉酶升高,平均920μ/dL(酶比色法)。 方法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首先实行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针对胆道感染及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改善微循环。应用甲氰咪胍,生长抑素等抑制胰酶合成与分泌。同时,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以防止向重症发展。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尿淀粉酶,行B超或CT检查了解胰腺病变情况。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胆囊切除,2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包膜切开引流术。 2结果 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T管引流者于出院后4W造影证实胆道通畅,一次性拔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平均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 3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有报道胆源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病因的60. 8%左右[2]。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既要遵循胰腺炎的现代治疗原则,又要兼顾胆管疾患的处理,否则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且有较高的复发率。针对部分轻型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非手术治疗作为一种基础的治疗手段,我们认为应贯穿于整个病程[3]。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首先,要详细了解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的病因和时间,动态观察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演变,可将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增高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术前的基础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也为下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术后的基础治疗则可阻止各种炎症反应,避免并发症[4]。大多数轻型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部分重型胰腺炎也可治愈。术中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尽量兼顾彻底解决胆管问题。对于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在胰腺疾病稳定好转后1~2个月解决胆管问题,以防复发。本组资料中,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随访1~3年,平均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综上所述,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急性重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亦主张非手术治疗,一旦病情发展需急诊手术。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111-113. [2]赵玉沛.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探讨.文秘杂烩网, 2002,8(2):95-96. [3]李华,李光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2):88-89. [4]安宏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89例诊治分析[J].河北医药,2006,28(2)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7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并观察疗效。结果 77例LC,其中成功74例,3例因炎症黏连严重而中转开腹手术,11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4例,均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 老年人;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明显优势,随着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及经验的积累,以及新的医疗器械不断出现,腹腔镜手术的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广泛应用到胆囊、胃肠[1-2]、肝脏[3]、胰腺[4]、疝气[5]、泌尿[6]、妇产[7]等疾病。急性胆囊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随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技术的日渐成熟,各类急性胆囊炎已不再是LC的禁忌证,但老年患者合并症多,病情进展快,手术耐受性差,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存在较大难度。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 月对60岁以上急性胆囊炎患者77例行LC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77例中男21例,女56例,年龄60~81岁,平均(69±2)岁,均表现为右上腹痛或压痛,伴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或中性粒细胞升高。B超检查示胆囊明显肿大54例,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内有漂浮絮状物;提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9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8例。11例B超显示胆总管轻度扩张~ cm,均未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发病时间:72例<72 h,5例>72 h。术前合并其他内科疾病59例(),其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疾病者共41例(),高血压病39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2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肝功能异常6例()。按腹腔镜术中所见及病理分类:急性单纯性胆囊炎67例,化脓性胆囊炎9例,坏疽性胆囊炎1例。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规建立气腹,CO2气腹压力控制在~ kPa,采用四孔法技术,先插入腹腔镜观察胆囊周围及Calot三角黏连情况,分开大网膜及黏连组织,先显露胆囊,若胆囊张力高则在胆囊底下方约2 cm处进行减压顺行或顺逆结合切除胆囊。如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黄疸史,术前直接胆红素升高、B超示胆管扩张者,均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对感染、术中显示不清的LC术后常规肝下放置引流管,严重者中转开腹。2 结果 本组77例急性胆囊炎中,74例LC成功,其中11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4例,均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3例因Calot三角炎症黏连严重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中转手术率。手术时间(65±25)min。术后腹腔引流液(60±25)mL。一般术后1~3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5±2)d。无肝外胆管损伤、胆囊动脉出血再手术、肠管损伤、胆汁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 讨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 (1)起病隐匿,临床体征不典型;(2)病情重,病情进展快;(3)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多。老年人发病前有较重的伴随疾病者可达到65%,以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些伴发病对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有无伴随病其病死率分别为16%及7%。 手术时机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病死率高,一旦确诊应争取早期手术。毛静熙等[8]认为,急性胆囊炎影响手术的唯一因素是发病时间,程章林等[9]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时机最好在发病72 h。Koo等[10]也认为病程是决定LC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等因素,一旦胆囊炎急性发作,病程进展快,保守治疗效果差,易发生胆囊化脓、积脓、坏疽、穿孔,产生严重后果。除全身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外,均应争取在发病48~72 h内施行LC;此时胆囊及肝门处黏连多为纤维索性,局部水肿不严重,与周围黏连容易分离,可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中转开腹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手术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操作轻柔,加强心电监护,建立气腹应低流量,持续气腹压力不宜太高,应控制在~ kPa,穿刺时注意防止皮下气肿,手术后注意排尽腹腔内CO2气体,同时麻醉不宜过深,以保证手术完成时,患者能迅速清醒[11]。 急性炎症期胆囊往往肿大、充血、水肿,与周围黏连、解剖不清。分离黏连时应采用先分离胆囊周围的黏连和电切分离的方法,逐渐将黏连分离到胆囊壶腹与胆囊管的交界部位,确认壶腹部,解剖出胆囊管,再追踪胆囊管的远端走行,但不要过多地向胆总管方向游离,以免损伤胆(肝)总管,这在胆囊管短粗时,显得特别重要。张力过高时,造成夹持困难,妨碍了显露Calot三角及胆囊颈管,此时可于胆囊底部穿刺减压,但减压不宜过大,须保持部分张力,以利于Calot三角解剖分离及胆囊剥离。胆囊壁厚水肿仍难以抓持者于胆囊壶腹部剪开,单层抓持。原则上是宁伤胆囊,不伤胆管。胆囊在急性炎症期组织水肿、脆弱,应避免分离时将胆囊管骨骼化。在用钛夹夹闭胆囊管时,不要用力太大,以免部分夹断管道,术后残端坏死、脱落而发生胆漏。如遇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时,在术中必须紧靠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处囊壁分离,分开Calot三角后方后,再分离肝胆囊三角,弄清胆囊管与胆(肝)总管或右肝管的关系后,再处理胆囊管。解剖Calot三角确有困难,应考虑逆行、逆行与顺行结合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三角的出血,不可慌张,不可随意乱夹、乱凝以免造成胆道侧壁伤或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胆管闭锁、电灼伤。正确处理方法是迅速夹住出血点,清洁术野,辨清解剖后予以结扎。
你的论文题目定了没啊,你这个范围挺广大的呢,华诚论文服务网上有很多范文,甚至找他们来帮你写也可以的
都差不多。胆管癌(共4位医生)好评医生:刘付宝(100%好评)赵义军(100%好评)许业传(80%好评)耿小平(100%好评)
胆囊癌复发转移后治疗难度很大。现在的情况还是要看身体情况适合化疗不,现在的情况不是很适合化疗的治疗。中药现代化的研究,护命素是人参中抗癌活性最强的物质,能抑制胆囊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与分化,控制病情的恶化速度,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减少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化疗期间的联合使用是有增效减毒的效果。化疗期间还要注意合理的护理,以下注意事项仅供参考。1.局部刺激大抗肿瘤药物一般对正常组织细胞均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如氮芥类药物外渗时,可引起局部皮肤、组织坏死。一旦发生外渗需适当应用对抗药物,如氮芥外渗用硫代硫酸钠、长春新碱类用碳酸氢钠用局部护理。2.全身毒性反应大大多数病人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给药多数出现消化道、骨髓抑制及免疫抑制等系统症状,程度比较严重,甚至会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要求时间性强应用抗肿瘤药物要求的技术条件较高。如阿糖胞苷静脉推注必须在3~5秒内注完,氮芥性能不稳定,必须在10秒内注射完。日本的细胞免疫疗法是有预防癌症复发转移的效果。而且细胞免疫疗法它有很多的优点,而且并没有什么副作用。对人体伤害很低。港安健康调查发现细胞免疫疗法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复发转移。细胞免疫疗法是通过患者体内不成熟的免疫细胞(采血),在实验室中进行活化培养使其具有高效识别和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后,再回输患者体内。患者只需配合做采血与回输血两个步骤,无需住院。疗法优点凸显在:通过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由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成千上万倍增多,进而使免疫细胞的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人体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打破机体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治疗和防治双重功效。
安徽医科大学刘付宝和耿小平都很好刘付宝主任医师,副教授 肝胆胰外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好评数:9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门诊(绩溪路)主任医师合肥肝胆胰外科第5名 全国肝胆胰外科第959名擅长: 擅长肝胆胰外科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各种肝癌肝切除、肝内外胆管结石、胰腺良恶性肿瘤、肝门胆管癌或胆囊癌,胃肠癌等根治性切除,个人累积开展胰腺十二指肠切除400余例,擅长肝胆胰外科的腹腔镜外科手术。收起执业经历: 副教授,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安医大一附院 肝胆胰外科主任,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卫计委首届青年领军人才,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门静脉高压学组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胆胰学组委员,曾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肝胆胰及移植外科研修肝脏移植,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肝胆胰外科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各种肝癌肝切除、肝内外胆管结石、胰腺良恶性肿瘤、肝门胆管癌或胆囊癌,胃肠癌等根治性切除,个人累积开展胰腺十二指肠切除400余例,擅长肝胆胰外科的腹腔镜外科手术。作为主刀之一参与全省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参与及主刀肝脏移植30余例,负责肝移植术后随访200例次,发表文章40余篇,担任《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肝脏病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电子版及《手术学杂志》编委,主持省级重点课题3项,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重点项目及安徽省科技攻关各一项,2008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培养研究生10余名, 2014年获得安医大一附院首届“服务之星”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医院科技先进工作者。
你的论文题目定了没啊,你这个范围挺广大的呢,华诚论文服务网上有很多范文,甚至找他们来帮你写也可以的
这个还是要看病情的。
探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论文摘要:目的:探讨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结论: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非手术治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 stone pancreatitis ,AGP)是由于胆总管下段结石阻塞或十二指肠乳头炎平水肿造成胆汁胰液的排出障碍引起,随胆总管结石发病率的增加,AGP的发病也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关于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4岁,经影像学及手术证实有胆囊结石43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3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癌1例,胆道有阻塞性黄疸表现者3例。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标准参照APACHE-Ⅱ评分标准:入院24 h内APACHE-Ⅱ≤8分为轻症AGP,共48例,APACHE-Ⅱ > 8分为重症AGP,共8例。 诊断标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①有胆道疾病史;②血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以上;③肝功能损害伴黄疸;④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或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⑤部分病例经过手术探查证实。胆道梗阻诊断标准:①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②影像学或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③胃肠减压管中无胆汁引出。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经入院体检:T38℃~℃,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中腹偏左有压痛,其中轻度腹膜刺激症25例,巩膜黄染31例。实验室检查×109/L,血清淀粉酶升高,平均约610μ/dL(酶比色法),尿淀粉酶升高,平均920μ/dL(酶比色法)。 方法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首先实行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针对胆道感染及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改善微循环。应用甲氰咪胍,生长抑素等抑制胰酶合成与分泌。同时,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以防止向重症发展。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尿淀粉酶,行B超或CT检查了解胰腺病变情况。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胆囊切除,2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包膜切开引流术。 2结果 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T管引流者于出院后4W造影证实胆道通畅,一次性拔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平均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 3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有报道胆源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病因的60. 8%左右[2]。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既要遵循胰腺炎的现代治疗原则,又要兼顾胆管疾患的处理,否则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且有较高的复发率。针对部分轻型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非手术治疗作为一种基础的治疗手段,我们认为应贯穿于整个病程[3]。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首先,要详细了解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的病因和时间,动态观察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演变,可将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增高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术前的基础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也为下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术后的基础治疗则可阻止各种炎症反应,避免并发症[4]。大多数轻型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部分重型胰腺炎也可治愈。术中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尽量兼顾彻底解决胆管问题。对于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在胰腺疾病稳定好转后1~2个月解决胆管问题,以防复发。本组资料中,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随访1~3年,平均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综上所述,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急性重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亦主张非手术治疗,一旦病情发展需急诊手术。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111-113. [2]赵玉沛.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探讨.文秘杂烩网, 2002,8(2):95-96. [3]李华,李光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2):88-89. [4]安宏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89例诊治分析[J].河北医药,2006,28(2)
您描述的情况可能是意外胆囊癌吧、就是说术前不知道,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如果是我判定的这种情况,那么您的病理报告是怎样描述的呢,是息肉恶变还是胆囊底部癌变,癌细胞浸润到那一层了,这很重要。(柳咏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理论上说,任何癌症,任何阶段。世界目前的医学技术能力根本无法治愈的。1、现实中,目前世界医学能够确诊为癌症的,不管是任何癌症,任何阶段,都可以说绝对不可能治愈的了。起码目前是这样,未来几十年应该不可能有意外。甚至以后几百年也不一定会有意外。2、特别现实中,目前一般民间(社会)医院,能够确诊癌症的,多是中晚期了。所谓早期,根本就是无法确诊的。换句话说,确诊早期癌症的,基本都是钱的。起码在我国正规的公立大医院是不会有这种确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