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杰克·鲍莫尔(William Jack Baumol)威廉·杰克·鲍莫尔的理论颇具原创性,在经济学领域很有影响力。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和广泛的兴趣,他长期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在企业行为理论、产业结构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艺术品市场、环境政策以及竞争政策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80岁高龄的时候,鲍莫尔出版了《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自由市场创新机器》一书,将其持续了三四十年的创新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寡头垄断的自由市场,创新将不可避免,经济增长将自动得到保证,显然这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当年提出来的命题;第二部分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一些工具进行了改造,来适应处理创新问题的需要;第三部分用长期宏观经济学方式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中心思想很清楚:增长的发动机最终依赖于制度规则,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或许不是最优的技术进步体制,但和其他的经济制度比,却是最不坏的制度。鲍莫尔较广为人知的研究有可竞争市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鲍莫尔-托宾模型、鲍莫尔成本病、庇古税等。2006年,美国经济学会的年度会议特别地以鲍莫尔的名字为名召开,会中更介绍了鲍莫尔教授12篇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论文,以推崇尊敬他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贡献。
可能严重影响生产率的进步,让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鲍莫尔病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在1967年一篇研究经济增长的论文中提出来的。
鲍莫尔病(Baumol's disease)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在1967年一篇研究经济增长的论文中提出来的。他建立了一个两部门宏观经济增长模型。
作为社会科学试验班的新生,在第一学期上的都是导论类的课程。然而就在无数个老师轮流换班的这种课程中,社会学院的周晓虹老师和翟学伟老师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以至于考试时只有社会学相关的题目是答得特别多且全的……),而第二学期给我特别大的激励的是新闻传播学院的王辰瑶老师。在这里就谈一谈这三位。
一、周晓虹教授
周老师上课的风格非常和蔼、儒雅,观之可亲,大家常常称他为“周爷爷”。第一次上课那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我们的第一堂课就是在集体起立默哀中开始的。默哀结束后周老师先讲了东北和抗日战争的一些故事,然后才开始讲社会科学的背景知识。虽然都是些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就让人觉得有趣、易懂。记得老师曾经用“螳螂捕蝉”来形容学者之间的争论,这让我第一次对学者的世界感到好奇,也对社会学产生了兴趣。
二、翟学伟教授
翟老师的风格和视角有所不同,当我刚刚沉浸在周老师领入的社会学世界中时,翟老师用他的智慧、犀利和幽默,立马把我拉到了另一个视角——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第一次课的两个小时里,从文史哲的演化到社会科学的诞生,从学科分类的形成到社会科学的分支,翟老师几乎是从源流开始给我们理清了这一系列过程(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然后回归到现实,用他的话说,是要给我们“留下一个阴影”。他做到了。这个阴影就是对教育和学术的“中国化”的反思。那堂课结束后我是很敬佩翟老师的,因为他确实在做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这是又一个加深我对学者认识的老师。当然他的课也很生动有趣,简直是我当时的快乐源泉啊!
三、王辰瑶教授
第二学期印象深刻的是新传的王辰瑶老师,课程也是为新生设置的导论课,但是非常具有启发性,在理解新闻的同时还涉及一些关于社会科学的深度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关于社会科学的实践训练。不仅如此,辰瑶老师关于人生的一些独到的理解也给了我很多启发,特别是在自己迷茫找不到兴趣的时候,辰瑶老师一句“你们感到不确定,恰恰意味着你们有选择权”瞬间点亮了我灰色的心。在整个学期的课程里,我们更多地是去挖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对现实有更深入的思考,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每周某一天的早晨,都是上这门课的欲望促使我战胜了睡魔,来到教室的。
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老师,但这三位给我的印象和启发尤其深刻,所以在这儿必须夸一波呀~所提课程仅针对面向新生的课程,其他课程是什么样,我也尚不清楚。
三位老师对当时还是大一萌新的我影响很大。
1、新传院胡翼青
新传院胡翼青老师的讲座和课都挺有意思的。老胡本人名声在外,各种怼令尔等学生叹为观止。之前听他在媒介课上讲述其大学时代的各种举止,真的是自愧不如。譬如,他曾为了其与同学一起创办报刊经费去找当时的财务负责人,要把院里经费都花去,惹得老师哭笑不得。
当然,胡老师对学生还是相当好的,让你无时无刻有一种学术道路注定艰苦但也注定值得的赶脚。
2、马克思主义学院温权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温权老师,我也很推荐。听到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家可能就头大,但温泉老师就是能让你从中感受到其严密逻辑之佳,理论价值之高。害得我情不自禁翻开了以前从未想过会读的《政治经济学》,甚至一度想读哲学系。
3、心理咨询中心吴作富
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吴作富老师,我一直记忆犹新。这节公选课也颠覆了我以往认为公选课=水课的认知。当时他初病愈,给我们看了电影《心灵捕手》,对于每个人的自我说的非常好。每个人可能都会患病,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与他人情况不同的时刻,我们作为人类,作为人类中的一个单一个体,我们应该自以及如何认识自己。
吴老师不会在课上给你答案,但他会带着你,让你自己寻找答案。在上这个课的那段时间,其实我自己也处于刚上大学的迷茫期,我希望寻找自己的价值,希望能在学术、社交或是某一方面得到满足感。可能真的是不适应。而吴老师虽然只上了半个学期的课(前面半学期他生病,其他老师来上),每一次的课都能对我有所启发,我很庆幸。
大学是一个充满机会、挑战的地方。遇见有趣、可敬的老师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本艺术学院滴学生前来回答~
逃课也必须去上的课那一定有艺术学院的毛秋瑾教授的课!毛秋瑾简直就是我的毛女神!毛女神不仅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史哲学博士!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只要同学们上过毛秋瑾教授的课就能体会到什么叫江南水乡的柔情体现在人的身上!毛女神不仅是温文尔雅,有气质!上课还是平时说话那是娓娓动听,慢条斯理,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但是是柔中带刚,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在谈吐中能够感受到毛秋瑾教授的扎实理论基础,简直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而且这个学期毛秋瑾教授开展了一个关于敦煌有关知识的系列课程!上毛秋瑾教授的课不仅是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学习到毛女神待人处世的淡定淡然的态度~
还有张大鲁教授的课可是逃课也必须去蹭的呀!张大鲁教授现任职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还是苏州市平面设计师学会主席并且还兼任着ICAD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江苏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可以说也是男神级别的人物了!出版了多本著作,也编制了多本我们上课的教材!如此扎实的理论储存,能蹭到一节张大鲁教授的课,那就是赚大发了呀!
毛秋瑾教授是体现了江南女子的刚柔并济的”糯“的韧性,而张大鲁教师是有点波澜不惊,有点隐于世的气质~如果大家能够有机会上到“毛女神”,“张男神”的课的话,一定会觉得受益匪浅的~~
400度已经是中度近视了,要采取物理训练的方法控制度数,不然每年会增加100度左右的,思明堂的物理训练很合适。
您好,所有的手术都是存在适应症和禁忌症的适应症:1、度数:75度到三千多度都可以考虑做的2、年龄: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一般来说最佳矫正范围:18-55周岁,不过有一些特殊情况,未成年也是有做的,包括超过六十岁以上也有做过的3、眼部条件:无活动性眼部病变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全身性疾病,如:青光眼、、圆锥角膜、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4、对术后效果有合理的预期值5、屈光度数稳定两年以上,每年度数变化不超过五十度即视为是稳定的。术前检查综合结果合格
姓名:鲍捷 性别:科室:眼科 医院:四川科健唯美眼科医院职称:未知 无擅长:眼内外手术,眼屈光手术与白内障手术,在眼整形以及泪道疾病。
小孩子高度近视要引起重视啊,才13岁,一定要好好改善一下用眼习惯,高度近视很容易导致眼底方面的疾病,可以找鲍捷医生看一下,她口碑不错的,希望能帮到您。
2018年3月初,37岁的薇薇(化名)终于诞下一名女婴。对她而言,这份身为人母的喜悦弥足珍贵。因为在这之前的15年,她曾14次怀孕,14次妊娠失败。
这一次,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她终结了反复妊娠失败的梦魇,于第15次怀孕时保住了胎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2年,一妇婴就为一名13次自然流产患者成功保胎,创下当时的国内纪录;6年后,这一为14次自然流产患者成功保胎案例,再次刷新了华东地区的相关医学纪录。
鲍时华医生(右)接到患者发给她的刚出生的宝宝照片。
女子反复妊娠失败辗转求医
3月1日晚上10点多,一妇婴生殖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鲍时华收到一条微信:“鲍主任,您好,谢谢您的关心。我是薇薇爱人,今天她剖腹产生下女儿……”
这样的报喜消息,在鲍时华的病号群里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好孕报告”。
前往鲍时华科室求助的,大部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反复妊娠失败患者。通俗说法是习惯性流产病人。
2003年,薇薇第一次自然怀孕却不幸流产。在经历了4次自然流产后,她开始辗转各大医院求医。2015年10月,在第13次胎停以后,身材瘦弱、面色晦暗的薇薇在婆婆的陪同下来到一妇婴,找到了鲍时华。
婆婆恳切地说:“鲍医生,我家媳妇吃了好多苦啊,你一定要帮她想想办法,帮帮她!”十多次的流产史,意味着薇薇在过去的十来年里一直经历怀孕、流产、调理身体这样的循环往复,痛苦和压力常人无法想像。
凑巧的是,鲍时华曾有过一个与薇薇同名同姓的病人,流产9次后保胎成功。鲍时华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薇薇,鼓励她说,“你肯定也行!”
鲍时华细细分析薇薇之前13次的检查和治疗经过,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因:遗传、内分泌、感染、男方精子、女方排卵情况、解剖结构均正常,但是血凝处于易栓前状态;患者自身免疫有3项抗体阳性,1项弱阳。
根据经验,鲍时华很快理清了思路,诊断薇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给出了明确的针对性方案。她告诉薇薇,如果胚胎本身正常,这种治疗的成功率一般为80-90%。
这却并没未给薇薇带来足够信心,她只是弱弱地说:“多谢您,费心了!”
第15次怀孕终于当上妈妈
鲍时华完全能理解薇薇的心情。
一妇婴“习惯性流产”专题门诊于2010年1月开设,2015年成立了生殖免疫科,她见多了反复妊娠失败的患者。“文艺一些的病人说,她的心灵在沙漠里煎熬着;直白一点的病人说,别人生娃像母鸡下蛋,而我生娃却像造‘原子弹’——这都是她们最真实的感受。” 鲍时华说,生殖免疫科病人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焦虑。所有的病人都觉得自己的病很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婚姻。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备孕。
“想怀孕怕怀不上,怀上了又怕没有胎心,有了胎心又怕突然消失,过了12周又怕唐氏筛查过不了,过了唐筛又怕畸形筛查,过了筛查又担心早产……她们内心从来没有笃定过,在每一个阶段,都是没完没了的担心,以及常人难以感同身受的如履薄冰。”鲍时华。
也正因如此,病人们在各种患者的微信群、QQ群里抱团取暖,互相鼓励、推荐专家,人人都期待早日给亲戚、朋友和医生发一份属于自己的“好孕报告”。
遗憾的是,薇薇的第14次怀孕还是没有拿到她的“好孕报告”。
她的早孕超声检查提示绒毛膜隆起征,不排除来自胚胎本身问题导致的失败。鲍时华与薇薇进行了促膝长谈,薇薇决定再搏一次,治疗方案重新调整。
鲍时华医生接到了薇薇(化名)丈夫发来的微信。 受访者供图
2017年6月,薇薇第15次怀孕。鲍时华不断监测她的指标,及时调整用药,之后的早孕检查一切正常。到了孕22周,薇薇度过流产危险期,拿到了生殖免疫科的“毕业证书”。
此后,薇薇回老家医院产检。微信上,鲍时华一直给予在线帮助,及时答疑。令人欣慰的是,薇薇的后续产检中指标基本正常,2018年3月1日,她剖腹产下一个2200多克的女婴,实现了梦寐以求做妈妈的愿望。
医生建议,如果只发生过一次自然流产,一般不予以干预,鼓励再次受孕;二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可以进行流产病因筛查,三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则一定要筛查病因。
对复发性流产患者来说,开展全面的病因筛查、找到病因才是治疗的关键,然后医生才可以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从临床经验来看,反复妊娠失败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非常重要,要学会自我调节;家庭成员要同心协力,不要给予太多压力。”鲍时华表示,薇薇这个病例最终能够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不可或缺,即她对医嘱的执行度很高,“临床上,我们发现不少病人可能会选择同期多处就诊、用不同的药、擅自增减药物等,而多种药物之间可能会有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应当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