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J. Physiol. Pharmacol. 2008. 86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proanthocyanidins from grape seeds in rats with TNBS-induced ulcerative colitis。中国新药杂志.2008,17(7) 大鼠肌注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长期毒性。中医杂志.2005,46(增刊) 祛黄保儿汤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6) 祛黄保儿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6) 冠心康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1) 沙棘籽油对肝损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8(医学与生理学专辑) 甲壳素衍生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8(医学与生理学专辑) 凤翔乙肝康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8(医学与生理学专辑) 沙棘籽油对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兰州医学院学报.1996;22(增刊) 凤翔乙肝康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兰州医学院学报.1996;22(1) P3抗癌养生液的药理作用。西北药学杂志.1995;10(增刊) P3抗癌养生液的抗肿瘤作用。兰州医学院学报.1993;19(4) 4-乙酰氨基苯酚-二正丙胺基醋酸酯盐酸盐的镇痛和镇静作用。西北药学杂志.1993;8(2) 扑热息痛新衍生物的合成及药理作用的观察。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特刊) 凤翔乙肝康片对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兰州医学院学报.1989;15(3) 甘草次酸钠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实验观察。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西北药学杂志》在最新版中不是核心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主办: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药学会周期: 双月ISSN: 1004-2407CN: 61-1108/R邮发代号: 52-106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篇2003年博士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文部分的安胜姬,张兰英,郑松志.1999.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 (2):197~199包光迪.1955.甲壳质及其提炼.化学世界.10(3):137~138包启明.1958.甲壳质纤维制造法.化学世界.13(9):388~389包启明.1959.甲壳质的新的利用-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织物.化学世界 1959(6):271~272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6.架桥されたュソニセクマソナソ球状粒子及びその制法JP昭62-236839. 昭61-04-08.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7.架桥グルコマソナソィォソ交换体.JP平1-94949. 昭62-01-06蔡希陶.1937.中国产之蒟蒻属植物.中国植物学杂志.4(1):1~5.常敏毅.1987.抗癌本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陈开勋.1999.新领域精细化工.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313~342陈玲,杨连生,余淑君,颜盛发,张力田.1997.制备羧甲基淀粉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7(2):9~12陈志勇,张玉霞,袁彦超.2002a.红麻纤维对Zn2+、Cd2+、Cu2+、Ni2+离子的吸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2):186~188陈志勇,栗印环,张艳青2002b.硫氨脲基红麻纤维的制备及其对Ni2+、Cr3+、Mn2+的吸附性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333~335陈中兰,陈龙生.2002a.新型鳌合纤维素富集原子吸收测定痕量的铅、镉、铜和镍.离子交换与吸附.18(5):464~469陈中兰.2002b.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螯合纤维素对Cd2+的吸附机理.应用化学.19(11):1097~1099冲增哲、黑田俊朗、岸田典子著.古明选译.1990.魔芋科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57~171崔志敏,朱锦瞻,罗儒显.2002.两性甘蔗渣纤维素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32~240董绮功,张军平.2003.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4):719~723董绮功,张军平,李亚荣.2002.聚硫醚型纤维素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9(l):94~96范田园,魏树礼,周喜林.1999.利福平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43~44方华丰,周宜开.1999.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5):315~31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a.二甲胺修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63~268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b.壳聚糖衍生物吸附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82~288冯淑英. 1995.包醛氧淀粉与氧化淀粉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比较.中国疗养医学. 19954(3):74~76冯叙桥,赵静,张盛林.1995.魔芋的利用与加工.食品与机械. 1995(5):12~13冯亚青,刘燕.2002.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35(6):766~768傅伟昌,王继薇.2002.两性化螯合棉纤维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工通讯.36(3):9~11高洁,汤烈贵主编.1996.纤维素科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 龚盛昭.1999.利用蔗渣或稻草制各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纤维素黄原酸酯的试验.甘蔗糖业.1999(5):43~45.古卓良,凌树森.1998.白魔芋精粉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营养学报.20(3):343~347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70.贵州草药(第二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70郭国瑞,钟海山,王科军,滕丽莉.1997.微波作用下甲壳素的脱乙酰化和壳聚糖的羧甲基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3):57~59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1982.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616~625.何东保,石晓明,石毅,詹东风2002.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凝胶化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70~74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胡翎,陈远荫.1998a.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Ⅰ.棉杆纤维含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5(3):243~245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吴成泰,唐玉蓉.1998b.绵杆纤维的改性(Ⅱ)─氮杂冠醚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4(3): 236~238胡翎,孟令芝,李庆云,何永炳.1999.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Ⅲ)—多乙撑多胺纤维素醚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6(1):44~47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分院.1993.珠状交联葡甘聚糖的制备方法. .黄海兰,曲荣君. 型蛇笼树脂对Ag+、Cr3+和Hg2+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1):43~48黄海兰,曲荣君.型蛇笼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17~222黄卡玛,刘永清,唐敬贤.1996.电磁波对化学反应非致热作用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7(5):764~768.黄宁兴,郑文杰,谢红鹰,黄任鹏,欧阳健明. 1999.两种磁性微球的载药特性.广州化工.27(3):34~37.吉林大学.1989.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CN1050024,1989-09-09.纪春暖,成国祥.2003.蛇笼型螯合树脂CMC/EDA/B-6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3(1):35~38贾成禹,陈家任.1991.魔芋葡甘露聚糖新载体制备和对葡萄糖淀粉酶的固定化.生物化学杂志.7(3):359~364贾云.1997.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去除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1):31~35江苏新医学院.1997.中药大辞典(缩影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29~ 333江西省卫生局.1970.江西中草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7景世兵,永野伸郎,西鸟羽刚,宫田苑重,伊泽敏雄,日下多,吉本宏,山口达明. 1994.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对肾衰模型鼠的研究.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2):104~108.具本植,张淑芬,杨锦宗.2001.交联阳离子淀粉(DS=)的干法制备及其脱色性能.化学研究与应用.13(1):59~62.雷国元.2000.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国外金属矿选矿.2000(10):2~6雷建都,谭天伟.2002.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记介质的制备及优化.化学通报.65(4):265~268李斌,谢笔钧,任熙儒.2002.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粮油科技.2002(3):29~31李波,谢笔钧.1999.国外魔芋葡甘聚糖的开发研究现状.农牧产品开发.1999(8):6~7李恒,龙春林.1989.药用植物磨芋的考证.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2):87~92李恒.1997.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84~89.李继平,宋立民,张淑娟.2002.磁性交联壳聚糖对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中国稀土学报.20(3):219~221李时珍(明).1975.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9l~1192李松林.1993.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16(5):114李致冉,田瑞亭.1990.关于地瓜淀粉变性的研究.山东化工.1990(1):1~4梁想,尹平河,赵玲,白燕,黄长江.2000.海带生物吸附含铜废水的试验.广州环境科学.(4):13~15林友文,陈伟,罗红斌,唐威.2001.可再生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性能.福建医科大学学报.35(1):57~60刘峥.2000.壳聚糖缩合呋喃甲醛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化学研究. 11(4):36~39刘钟栋.1998.微波条件下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制备及结构分析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4(3):243~251楼益明.1991.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及应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93罗道成,易平贵,刘俊峰,胡忠于.2002.改性壳聚糖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材料保护.35(1):11~13罗立新.2002.淀粉氧化改性粘合剂发展现状及展望.包装工程.2002(10):65~ 70罗盛旭,钱倚剑,王旻.1999.壳聚糖吸附剂对低级醇类吸附作用的研究.化学世界.40(9) :477.马百平.1993.魔芋的药用研究概况.中草药.24(1):49孟令芝,杜传青,符兆林,何永炳,陈远荫.2000a.多孔纤维素球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6孟令芝,杜传青,龙凯,陈莉,何永炳.2000b.纤维素-铝-硅复合物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6~9潘海燕,冀兰涛,丁清波.2002.梧桐落叶对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环境通报.26(1):91,15庞杰,刘佩瑛.1999.魔芋葡甘聚糖改性剂流变学特性研究.成都,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庞杰,孙远明,冯彤.2000.魔芋淀粉改性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3): 41~42庞杰,孙远明,乐学义,刘佩瑛. 2000.六偏磷酸钠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2(1):59~61彭长宏,汪玉庭,程格.1998接枝羧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环境科学.19(5):29~33彭湘红,陆茜,李忠铭,王敏绢.2001.多孔球状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2001(1): 44~46.青岛海洋大学.1996.一种制备甲壳质微球载体的方法. 19曲荣君,王春华,阮文举.1997.多胺交联纤维素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X1).林产化学与工业.17(3):19~2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6.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6邵自强,廖双泉,李晓萌,白松,谭惠民.2001.棉纤维蒸汽闪爆改性及其化学反应性能.火炸药学报.2001(1):44~46山下晋三,金子东助编,纪奎江,刘世平,竺玉书,黄应昌,李德宝等译.1990.交联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1~52四川石油局天然气研究所.1987.羟乙基羧甲基魔芋增稠剂. CN1003446B. 1987-04-27.史黎明,刘爱芳,方存梅,谭廷华.1998.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试验.西北药学杂志.13(2):71~72.施介华,刘清.2003.取代基效应对三苯甲酸纤维素酯类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化学.31(3):336~340苏敬等撰(唐).1981.新修本草(尚志钧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1孙多先,吴水珠.1994.壳聚糖和甲壳素接枝丙烯酸功能膜的pH刺激响应性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3):23~25孙二虎.1990.蘑芋古今称考.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4):86谭茵,王瑞淑.1995.魔芋精粉对五种二价金属离子的体外结合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2(4):195~197唐爱民,梁文芷.2002.纤维素的功能化.高分子通报.2002(1):1~9唐慎微.1957.重修改和绎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3唐慎微撰(宋).1982.重修改初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汤荣生,穆军,张道宪,王磊.1996.魔芋精粉及其改性产物成膜性能研究.食品科学.17(7):62~65田汝川,赵慰深,高铭适,于九皋,李金声,白主心,刘瑛.氯3-羟基丙基交联淀粉醚的研制及其含氮置换物用于除去重金属.天津大学学报.1983 (2):107~120.王爱琴.1999.壳聚糖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王爱民.1983.不溶性淀粉黄原酸化二硫的制备及应用.工业水处理, 13(1): 32~34王春华,曲荣君,王海霞,高士芹,杜爱君.2000a.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工业水处理.20(3):11~15.王春华,曲荣君,蒋涛.2000b.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II·CMC/ B-62/TETA体系.离子交换与吸附.16(1):7~12王格慧,宋湛谦.2000.多胺型整合棉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2):9~12王格慧,宋湛谦,王连生.2002.树皮的化学改性及其吸附特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12~16王关民,郑亚西.纤维棉对铁(III)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矿物岩石.22(2):97~99王蕾,王立身.2002.粒状壳聚糖-纤维素复合体对卷烟烟气中湿焦油及烟碱的吸附作用.科技开发动态.2002(4):15~17王念孙.1983.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王文晟,谢笔钧,胡慰望,马东兰. 1994.没食子酸(TNC)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7):3~7.汪玉庭,程格.1996.接枝羧基淀粉去除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8(2):16~18.汪玉庭,程格,朱海.1998.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邬应龙,郝晓芸. 1998.摩芋葡甘聚糖颗粒阻溶剂的筛选与应用.食品科学. 19 (9):17~20乌云,耐登,贾长宽.2002.羧甲基淀粉的快速制备工艺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 27:46~47吴其濬(清).1955.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955吴万兴.1989.魔芋精粉中甘露聚糖含量测定研究.食品科学.19(3):56~58吴小芹.1992.树皮开发利用的若干途径.广东林业科技.1992(3):26~28,37吴奕真.2002.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角质复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福建环境.19(3):33~36武汉大学.1999a.复合魔芋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CN 武汉大学. 1999b.可降解增强型包装膜的制备方法.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c.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8A1999-12-24.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d.可溶可食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91A. 1999-12-24.武汉大学.2001a.魔芋生物全降解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20武汉大学. 2001b.魔芋精粉或其化学改性产物的种衣成膜剂及其配置方法. CN1328081A. 2001-12-26.萧统.1977.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谢雅明.1983.可溶性甲壳素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世界. 1983(4):118~121谢虞升,李汉保,宋炳生.1998.天然澄清剂与乙醇沉淀对中药口服液中钙含量影响比较.中草药.29(7):459~461解战峰,邓娟,常建华.2002.用麦杆纤维素制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55~260解战锋,李宝平.2003.稻壳纤维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应用化学. 20(2):167~ 170熊鸿燕,张波,刘育京,涂瀛.1999.交联淀粉碘的制备基对水中细菌杀灭效果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6(1):1~6.徐丽英,何彦霏,奚昊敏.2001.氧化淀粉水处理剂的研究.净水技术.20(2):27~ 29徐锁洪,严滨.1999.改性羽毛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工业水处理.19(6):27 ~28严俊.1984.甲壳素的化学和应用.化学通报.1984(11):26~31严俊,张丹莺,罗立新,徐荣南.1989.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5(3):186~190颜伟荣,俞耀庭.2002.重症肌无力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3(10):1887~1890杨超雄,吴锦远.1998.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的研究I树脂吸附二价重金属离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6(2):36~44.杨冬梅,徐淑英.2002a.纤维纱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离子的提取.辽宁工学院学报.22(4):49~51杨冬梅,徐素英.2002b.利用废报纸合成树脂并提取废水中的铜离子.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1(2):99~101杨福顺,卓仁禧.1990.侧链含5-氟尿嘧啶甲壳胺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0(3):322~326杨洪,宁黔冀,祝红杰.2002a.养殖海带对Pb2+、Ni2+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3(3):50~55杨洪,宁黔冀.2002b.化学处理海带粉对La3+,Ce3+的吸附.海洋科学. 26(5):21~ 22,71杨兴钰,张香才,郭能,白一穷,杨自善.200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湖北化工2001(4):20~21杨玉玲,周凤娟,李新华.2001.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6(6):47~50.叶君,熊犍,苏英芝,谢国辉.2002 微波辐照下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造纸科学与技术.21(5):23~25印寿根,李朝兴,徐欢驰,李欣,何炳林.1996.珠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通报.1996(2):100~104.尹小红,常建华.2003.纤维素强阴离子交换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1):33~35于九皋,杨冬芝.2003a.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肌酐的吸附研究.药学学报38(3):191~195.于九皋,杨冬芝.2003b.新型肌酐吸附剂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3(1):1~6余艺华,顾汉卿,何炳林,郑治纲,白铁环,王宗泽.1997.磺化羟乙基化交联壳聚糖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1997(5):606~610俞宁,李纯茂.1996.利用棉杆皮,棉铃壳处理重金属废水.环境保护. 1996 (9): 20~21张德峰.2000.轻度交联羧甲基化复合变性淀粉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6(6):154~156.张东华,汪庆平.1998.硼砂在魔芋精粉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1998 (3): 37~38张红雨,冀兰涛,王乃岩,沈宁红.2002.梧桐树落叶碎屑对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精细化工.19(2):80~82张健,张黎明.2002.疏水化水溶性两性纤维素接枝共聚物与粘土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学报.18(4):315~320张立实,王瑞淑.1998.魔芋精粉对大鼠消化道铅吸收和慢性铅中毒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5(1):79~81张秋华,骆赞椿,蔡小洪.1994.水溶性羧甲基甲壳素的制备.精细化工. 11(4): 36~37张升晖,宋新建,米远祝.1999.魔芋精粉的交联化学改性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6):19~21张淑媛,李自法.1991.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用于处理含镍废水.水处理技术. 17(5):329~332.张彤,徐莲英,蔡贞贞. 2001.壳聚糖澄清剂对中药水提液中锌、锰、钙及重金属元素铅的影响.中成药.23(4):243~245张燕萍.2001.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5~99,323张永华.1998.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化学世界.1998(11):591~593.张正娴译,丁长银校.2002.纤维性CMC综述.纤维素醚工业.10(1):33~35张贞浴,师奇松,李丽萍,汪成,李胜民.2002.可降解的控制农药释放材料(淀粉基)的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1):92~94.张中勤.1995.球状纤维素颗粒的研制.生物技术.1995(5):46~48张中勤,宋清.1998.球状再生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离子交换与吸附. 14 (1):23~30.张中勤,朱建华.1997.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球状纤维素单宁树脂的研制.生物技术.1997(5):37~39赵雅萍,王军锋.2003.载铁(III)-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V)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4(4):643~64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1996.一种以木薯淀粉为基材的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 1996-12-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1997.新型微波反应装置.庄云龙,石荣莹,原义光.2000.磷酸酯淀粉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纸与造纸.2000(4):47~48.周韫珍,曹崇运.1989.磨芋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8(5):333~336周永国,齐印阁,王秀娟,杨越冬.1999.壳聚糖金属离子配合物吸附尿素性能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5(4):677~679.邹新禧.1991a.超强吸水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邹新禧.型整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离于交换与吸附. 7 (1):15~20.邹新禧.1996.两性淀粉螯合剂吸附性能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 9(3): 468~ 474.邹新禧.1998.阴、阳离子化红薯淀粉螯合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9):87~91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a.大孔球形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富集性能研究Ⅰ.大孔球形纤维素的制备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2(6):522~525.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b.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8(3):69~76. 朱文均.1999,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5(1):81~86朱玉琴,汤列贵.1995.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化学通报.1995(9):18~21朱兆富,刘东强,朱素梅,胡永利,刘宝昌.2002.高吸附性甜菜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中国糖料.2002(2):27~29祝志峰.2001.交联淀粉囊材对含羧基类除草剂的缓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2(7):1163~1165.
《西北药学杂志》在最新版中不是核心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药学会周期: 双月ISSN: 1004-2407CN: 61-1108/R邮发代号: 52-106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不是新版核心
董事长 赵涛赵涛 男,汉族,1966年1月出生,民革党员,陕西省民革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青联委员,NGO China(中国医疗教育慈善机构)执行副主席,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1989年7月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国际EMBA毕业。现任步长集团董事、集团总裁、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董事长、步长集团海外控股董事局主席。院长 赵超步长集团总裁,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劳动模范,民建陕西省委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陕西十大财经风云人物。十多年来率领步长集团成为中国制药百强企业,陕西省非公有制企业纳税第一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党委书记、督导专员、执行董事 岳佩麟研究员,曾任西北纺织工学院副教授、处长、院长助理;任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西安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党委书记等职。曾出版纺织部统编教材等;曾获“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奉献奖”;被省卫生厅评为“廉勤兼优领导干部”;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党委书记”;被省卫生厅、人事厅评为“白求恩精神奖”先进个人;被省教育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带领的班子两次被考核评为“优秀领导班子”,受到表彰奖励。执行院长 王立新王立新,男,汉族,陕西武功人。1984年任陕西工学院机械系总支副书记;1986年任陕西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处)长;1993年任陕西工学院党委副书记、1997年1月兼任副院长;1999年9月任陕西工学院党委书记;2001年11月陕西理工学院党委书记;2006年11月至2008年主持陕西理工学院行政工作(兼)。2009年七月退休后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执行院长。2001年晋升为教授职称。主编教材四部,其中“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获2007年省政府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科研及教改项目多项,其中“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课题获2005年省政府二等奖,2007年获省政府一等奖。副院长 顿宝生顿宝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197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方剂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12月获医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历任陕西中医学院药学系主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中医药系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方剂学科学术带头人、西北药学杂志和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编委。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篇。出版著作15部,其中有4部属国家统编教材,荣获陕西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各一项。现主持省教育厅、卫生厅、科技厅科研项目共5项。副院长 徐唯诚徐唯诚,中共党员,陕西省蓝田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某军校副院长,教授,硕导,大校,享受军队岗位津贴。1974年参加工作。翌年入伍,历任班长、司务长、副政指、区队长、教员、参谋、教研室副主任、副处长、代处长、副校长、支队长、训练部长等职。曾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是武警部队“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师团干部”,两次获得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获及全军教学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三次获及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二等奖。发表各类文章近300篇,其中获奖作品十多篇。武警部队学位领导小组成员、武警部队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会员、武警工程学院作战指挥专业研究生导师。曾编著 《武警基层文书》、《武警基层实用管理学》、《军事应用写作速成》、《武警教育训练研究》、《军事法规实用手册》、《实用演讲与剖析》、教材等16部(本)。学院党委副书记 窦海潮窦海潮,1976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94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1986年任陕西省高等教育局人事处副外长;1994年任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师资师范处处长 ;2000年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与产业处处长; 2009年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副 巡视员(副厅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管理分会常务理事;陕西高校科研管理协会副会长。曾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优秀党支部书记、陕西省教育厅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科技司“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等。编著出版“老师职业道德修养”,“陕西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指南”。主持多项重点调研项目,其中:“我省中小学老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被 评为1997年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重点调研成果一等奖。院长助理 王琪王琪,院长助理,高级经济师。毕业于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企业管理专业,长期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曾负责主持了企业整顿、企业升级、企业营销策划、进出口贸易、基本建设及企业改制方案规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和任务。历任过车间主任、计划科长、厂办主任、进出口部部长、厂长助理、经营厂长、总经理等职务。二OO五年以来在学院曾任总务科长、总务处行政科长、总务处副处长等职务。在学院工作期间,负责起草制定了《创建文明校园规划》《校园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和《食堂卫生管理制度》,建立了学院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校园内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确保了师生的用餐安全和卫生。
《西北药学杂志》在最新版中不是核心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药学会周期: 双月ISSN: 1004-2407CN: 61-1108/R邮发代号: 52-106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不是新版核心
新版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从这些方面分条进行介绍。关键词:GSP;药品;特点;亮点我国旧有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颁布实施已经是2000年7月1日了,在12年的使用期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也让药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得到了净化,从广大群众用药安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行业整体发展迅速,并且法律法规进行了一些调整、行业格局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技术应用得更加广泛化和机械化,经营模式也受市场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实行的后期,USP已经无法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和国家监管的需求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底决定将其重新修订。将新修订的GSP和旧有的GSP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改变。首先新修订的GSP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1.加强了药品运输及冷链管理因为运输过程容易游离于企业质管和药品监管的视线之外,所以运输环节一直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过程的薄弱环节。本版GSP征求意见稿在第五节设施与设备中对运输设备以及冷链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专门增加了第十四节运输与配送,要求运输药品的车辆和运载工具应当密闭,并采用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或冷藏措施;运输过程中,药品不得直接接触冰袋、冰排等冷媒物质,防止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冷藏运输车辆、设备应当配置温度自动检测设备,2强化了购销渠道的管理药品购销渠道是流通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和关键环节。现行的GSP对购进药品的审核要求较为笼统,主要集中在对供方资质和质量保证能力的审查。新修订的GSP修订了首营品种的概念,对进货的管理更严格,要求所有经营药品不管从何渠道购入,都需索取供方的合法资质及产品合法资格证明文件,并建立档案。同时要对供方销售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新修订的GSP强化了对销售环节购货单位合法资质的审核要求。征求意见稿在第十二节规定:企业应当将药品销售给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购货单位的证明文件、业务人员及提货人员应当进行核实,确保药品销售流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3储存管理更加突出质量控制的效果GSP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八条规定:库房要配备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通过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系统加强了对温度的监控,可避免人为篡改温湿度记录数据,保证了记录真实、完整。第八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具体温度标示的,按常温10- 30℃、阴凉2一20℃、冷藏2-8℃的温度条件储存。GSP征求意见稿对温度的相关规定与2010版《中国药典》凡例中关于药品保存温度的规定保持了一致,避免出现管理和执行上的混乱。4.计算机管理要求进行了明确新版GPS的第七届明确规定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计算机系统要在满足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建立,而且还要求能够接受来自当地药品监管部门的管理,在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上,要求在符合授权范围内进行数据录入、修改以及保存在内的各种操作行为,并且要符合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这样才能够让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得到保证,进而实现原始性、安全性以及可回溯性。所以企业应该从技术层面对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同时合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运算功能,实现药品信息的全面管理。5.票据管理药品经营活动中“走票’、“挂靠”等行为可以说是医药行业中的顽疾,而这种购销渠道不清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票据管理混乱,进而为假、劣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为了彻底纠正此种药品经营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新版GSP明确要求药品购销过程必须开具发票,出库运输药品必须有随货同行单(票)并在收货环节查验,物流活动要做到票、账、货、款一致,使药品流通在有效的管控之中,从而达到规范药品经营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的目的。6.温湿度自动监控在药品储存、运输过程中,对药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两大因素,因此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就是温湿度的监测与控制。新版(}SP明确了库房应当配备“有效调控温湿度及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设备和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从硬件设备上提高了标准,避免长期以来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不严谨、不科学而导致的失误。7.质量风险管理新版GSP强调医药流通企业要加强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药品质量风险控制能九“企业要采用前瞻或者回顾的方式,对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无论是温湿度自动监控、强化冷链管理、规范票据管理还是全面推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都是加强企业经营质量管理,有效地增强了流通环节药品质量风险控制能力。8.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新版的GSP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了提高,这个情况是空前的,因为新规定了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和养护人员都要拥有药学或者医学的相关专业背景并且能够提供证书,连疫苗的经营人员都被提出了明确要求。药品企业的质量负责人药品零售企业的负责人或者法人和药品质量管理机构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拥有药师资格,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入行的门槛被直接提高了,所以这不单单是行业内部进行调整,连医药流通领域的整体人员分布和格局都被直接改变。9.结语经过重新修订后的GSP已经不仅涵盖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这一范畴,而是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流通管理体系。对旧有的GSP,新修订的GSP延续了其质量控制方面的设定,同时,和大中小型医院的用药相关规定进行了衔接,所以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重视流通管理的理念了。而进行药品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也有法可依,根据新版的GSP来确定以后进行质量监管的重点,在进行药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时候也有的放矢。总体说来,新版的GSP在企业经营方面,对软件和硬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一来,药品的质量就能够得到进一步保证,市场准入门槛也提高了,高要求带来的就是高质量,这给整体行业带来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长远看来,新版的GSP深远地影响着整个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杨会鸽,杨世民,侯鸿军.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药品经营企业的发展变化[J]. 西北药学杂志. 2009(05)[2]陈珏. 必须强化药品经营企业质量意识[J]. 中国药业. 1997(05)[3]朱明理,王修哲,谢富献,李和平. 基层药品经营企业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J]. 中国药事. 1991(02)¥5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特点和涵义中国期刊网官方账号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特点和涵义摘要:新版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从这些方面分条进行介绍。关键词:GSP;药品;特点;亮点我国旧有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颁布实施已经是2000年7月1日了,在12年的使用期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也让药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得到了净化,从广大群众用药安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行业整体发展迅速,并且法律法规进行了一些调整、行业格局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技术应用得更加广泛化和机械化,经营模式也受市场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实行的后期,USP已经无法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和国家监管的需求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底决定将其重新修订。将新修订的GSP和旧有的GSP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改变。首先新修订的GSP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1.加强了药品运输及冷链管理因为运输过程容易游离于企业质管和药品监管的视线之外,所以运输环节一直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过程的薄弱环节。本版GSP征求意见稿在第五节设施与设备中对运输设备以及冷链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专门增加了第十四节运输与配送,要求运输药品的车辆和运载工具应当密闭,并采用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或冷藏措施;运输过程中,药品不得直接接触冰袋、冰排等冷媒物质,防止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冷藏运输车辆、设备应当配置温度自动检测设备,2强化了购销渠道的管理药品购销渠道是流通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和关键环节。现行的GSP对购进药品的审核要求较为笼统,主要集中在对供方资质和质量保证能力的审查。新修订的GSP修订了首营品种的概念,对进货的管理更严格,要求所有经营药品不管从何渠道购入,都需索取供方的合法资质及产品合法资格证明文件,并建立档案。同时要对供方销售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新修订的GSP强化了对销售环节购货单位合法资质的审核要求。征求意见稿在第十二节规定:企业应当将药品销售给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购货单位的证明文件、业务人员及提货人员应当进行核实,确保药品销售流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3储存管理更加突出质量控制的效果GSP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八条规定:库房要配备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通过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系统加强了对温度的监控,可避免人为篡改温湿度记录数据,保证了记录真实、完整。第八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具体温度标示的,按常温10- 30℃、阴凉2一20℃、冷藏2-8℃的温度条件储存。GSP征求意见稿对温度的相关规定与2010版《中国药典》凡例中关于药品保存温度的规定保持了一致,避免出现管理和执行上的混乱。4.计算机管理要求进行了明确新版GPS的第七届明确规定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计算机系统要在满足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建立,而且还要求能够接受来自当地药品监管部门的管理,在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上,要求在符合授权范围内进行数据录入、修改以及保存在内的各种操作行为,并且要符合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这样才能够让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得到保证,进而实现原始性、安全性以及可回溯性。所以企业应该从技术层面对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同时合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运算功能,实现药品信息的全面管理。5.票据管理药品经营活动中“走票’、“挂靠”等行为可以说是医药行业中的顽疾,而这种购销渠道不清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票据管理混乱,进而为假、劣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为了彻底纠正此种药品经营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新版GSP明确要求药品购销过程必须开具发票,出库运输药品必须有随货同行单(票)并在收货环节查验,物流活动要做到票、账、货、款一致,使药品流通在有效的管控之中,从而达到规范药品经营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的目的。6.温湿度自动监控在药品储存、运输过程中,对药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两大因素,因此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就是温湿度的监测与控制。新版(}SP明确了库房应当配备“有效调控温湿度及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设备和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从硬件设备上提高了标准,避免长期以来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不严谨、不科学而导致的失误。7.质量风险管理新版GSP强调医药流通企业要加强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药品质量风险控。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特点和涵义新版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西北药学杂志》在最新版中不是核心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药学会周期: 双月ISSN: 1004-2407CN: 61-1108/R邮发代号: 52-106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文核心期刊(1992)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 中国药理学通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抗生素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华西药学杂志,安徽医药,白云医药,北方药学,毒理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广东药学院学报,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国外药讯,国外药讯﹒抗生素分册,海峡药学,华东医药通讯,家庭用药,江苏医药,解放军药学学报,今日药学,抗感染药,辽宁医药,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临床医药实践,齐鲁药事,人参研究,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上海医药,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综合版,实用药物与临床,食品与药品,世界临床药物 ,天津药物,西北药学杂志,新兴医药三,药品评价﹒肝病专辑,药品评价﹒糖尿病专辑,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药物生物技术,药物与人,药学服务与研究,药学教育,药学进展,药学实践杂志,药学与临床研究,医药导报 ,医药工程设计,医药快讯,中国处方药,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年鉴,中国食品药品年鉴,中国天然药物,中国药店,中国药理通讯,中国药品标准,中国药师,中国药事,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中国药物与临床,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业,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中国制药信息, 中南药学等。中国药学杂志 , 中国药理学通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毒理学杂志等比较好,也比较实用。
盘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的植物,不过这并不是它的常用名,芜菁才是,更接地气一点叫它大头菜或者诸葛菜也没什么问题。
史书中关于盘菜的记载大多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说盘菜有多么好吃,多么适合吃,比如《广群芳谱·蔬谱》中就提到:“ 人久食蔬,无谷气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独否。四时皆有,四时可食。春食苗;初夏食心,亦谓之台;秋食茎;秋冬食根。数口之家,能 莳 百本,亦可终岁足蔬…… ”, 这其中的蔓菁指的便是盘菜。
大多是诗人,作为古时最浪漫和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一般兼容并蓄,时而聊一聊自己多么喜欢盘菜,时而说一说盘菜药用价值多么珍贵,时而还能扯上一两句传说,以此来悼念古人,如清朝诗人陈作霖就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诸葛菜》,借由诸葛菜来缅怀诸葛亮。
不难看出, 所谓盘菜,也是药食同源的顶梁柱之一。
最开始的盘菜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和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外高加索地等地方,中国的盘菜来自于西伯利亚,后来传入日本,在华北,西北,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等地都有漫长的栽培 历史 。
所谓文明或者说传承,大概就是这样像搭积木一样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在无数代中医勤勤恳恳的增删添补下,如今中医理论的盘菜已经基本趋于完善。
我觉得汪绂先生在《医林纂要》中对于盘菜的描述就很有意思:“ 利水解热,下气宽中,功用略同萝卜。 ”
这个“略同”说的就很对了。
盘菜是萝卜吗?
当然不是!
虽然长得像,味道也相似,但盘菜偏偏就不是萝卜。
然而即便物种不同,但在一些功效作用方面,盘菜和萝卜却极为相似。
至于说具体原因,这个也是老生常谈了,由于盘菜和萝卜一般,可食用部位包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而人体中不存在能够消化纤维素的酶,所以当人们吃下盘菜之后,其中的纤维素并不会被消化,而是会被一路运转到大肠,由于结构的原因,纤维素会自动吸附水分,从而膨胀软化大便,促进肠胃蠕动,从而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自由基被认定为是许多病症和 早晨 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而人体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也被人称作抗氧化性。
维生素C是现在最为人所熟知,最具代表性的具备抗氧化性的物质,许多实验中为了评价某物质的抗氧化能力都会选择与维生素C进行对照。
而据测量,各个品种盘菜中维生素的含量大概在左右,这说明盘菜(肉根)中富含维生素C,具备优秀的抗氧化能力。
王花等人专门对高原玉树地区的盘菜进行了抗衰老作用的测试, 发现实验中衰老小鼠的抗氧化指标SOD和GSH-Px活性均有明显下降,MDA(丙二醛)含量上升,脾和胸腺指数降低。
参考资料:
[1] 谭亮,周洛,尕玛确加,苏三奎,吴亨祺,陈晨,皮立. 不同产区青海玉树芜菁中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J]. 食品工业 科技 .2018
[2] 陈卓尔,古娜娜·对山别克,乌英,侯宝林,海力茜·陶尔大洪. 新疆芜菁水提物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2015
[3] 王花,吴萍,文绍敦. 高原玉树地区药食两用植物芜菁的抗衰老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4] 王娜,高杰,妥秀兰,许建,胡梅,朱君芳. 不同来源芜菁品种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J]. 天津农业科学.2015
[5] 盘菜. 搜狗百科
《西北药学杂志》在最新版中不是核心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主办: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药学会周期: 双月ISSN: 1004-2407CN: 61-1108/R邮发代号: 52-106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文核心期刊(1992)
《西北药学杂志》在最新版中不是核心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药学会周期: 双月ISSN: 1004-2407CN: 61-1108/R邮发代号: 52-106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不是新版核心
盘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的植物,不过这并不是它的常用名,芜菁才是,更接地气一点叫它大头菜或者诸葛菜也没什么问题。
史书中关于盘菜的记载大多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说盘菜有多么好吃,多么适合吃,比如《广群芳谱·蔬谱》中就提到:“ 人久食蔬,无谷气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独否。四时皆有,四时可食。春食苗;初夏食心,亦谓之台;秋食茎;秋冬食根。数口之家,能 莳 百本,亦可终岁足蔬…… ”, 这其中的蔓菁指的便是盘菜。
大多是诗人,作为古时最浪漫和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一般兼容并蓄,时而聊一聊自己多么喜欢盘菜,时而说一说盘菜药用价值多么珍贵,时而还能扯上一两句传说,以此来悼念古人,如清朝诗人陈作霖就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诸葛菜》,借由诸葛菜来缅怀诸葛亮。
不难看出, 所谓盘菜,也是药食同源的顶梁柱之一。
最开始的盘菜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和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外高加索地等地方,中国的盘菜来自于西伯利亚,后来传入日本,在华北,西北,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等地都有漫长的栽培 历史 。
所谓文明或者说传承,大概就是这样像搭积木一样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在无数代中医勤勤恳恳的增删添补下,如今中医理论的盘菜已经基本趋于完善。
我觉得汪绂先生在《医林纂要》中对于盘菜的描述就很有意思:“ 利水解热,下气宽中,功用略同萝卜。 ”
这个“略同”说的就很对了。
盘菜是萝卜吗?
当然不是!
虽然长得像,味道也相似,但盘菜偏偏就不是萝卜。
然而即便物种不同,但在一些功效作用方面,盘菜和萝卜却极为相似。
至于说具体原因,这个也是老生常谈了,由于盘菜和萝卜一般,可食用部位包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而人体中不存在能够消化纤维素的酶,所以当人们吃下盘菜之后,其中的纤维素并不会被消化,而是会被一路运转到大肠,由于结构的原因,纤维素会自动吸附水分,从而膨胀软化大便,促进肠胃蠕动,从而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自由基被认定为是许多病症和 早晨 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而人体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也被人称作抗氧化性。
维生素C是现在最为人所熟知,最具代表性的具备抗氧化性的物质,许多实验中为了评价某物质的抗氧化能力都会选择与维生素C进行对照。
而据测量,各个品种盘菜中维生素的含量大概在左右,这说明盘菜(肉根)中富含维生素C,具备优秀的抗氧化能力。
王花等人专门对高原玉树地区的盘菜进行了抗衰老作用的测试, 发现实验中衰老小鼠的抗氧化指标SOD和GSH-Px活性均有明显下降,MDA(丙二醛)含量上升,脾和胸腺指数降低。
参考资料:
[1] 谭亮,周洛,尕玛确加,苏三奎,吴亨祺,陈晨,皮立. 不同产区青海玉树芜菁中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J]. 食品工业 科技 .2018
[2] 陈卓尔,古娜娜·对山别克,乌英,侯宝林,海力茜·陶尔大洪. 新疆芜菁水提物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2015
[3] 王花,吴萍,文绍敦. 高原玉树地区药食两用植物芜菁的抗衰老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4] 王娜,高杰,妥秀兰,许建,胡梅,朱君芳. 不同来源芜菁品种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J]. 天津农业科学.2015
[5] 盘菜. 搜狗百科
新版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从这些方面分条进行介绍。关键词:GSP;药品;特点;亮点我国旧有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颁布实施已经是2000年7月1日了,在12年的使用期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也让药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得到了净化,从广大群众用药安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行业整体发展迅速,并且法律法规进行了一些调整、行业格局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技术应用得更加广泛化和机械化,经营模式也受市场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实行的后期,USP已经无法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和国家监管的需求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底决定将其重新修订。将新修订的GSP和旧有的GSP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改变。首先新修订的GSP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1.加强了药品运输及冷链管理因为运输过程容易游离于企业质管和药品监管的视线之外,所以运输环节一直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过程的薄弱环节。本版GSP征求意见稿在第五节设施与设备中对运输设备以及冷链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专门增加了第十四节运输与配送,要求运输药品的车辆和运载工具应当密闭,并采用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或冷藏措施;运输过程中,药品不得直接接触冰袋、冰排等冷媒物质,防止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冷藏运输车辆、设备应当配置温度自动检测设备,2强化了购销渠道的管理药品购销渠道是流通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和关键环节。现行的GSP对购进药品的审核要求较为笼统,主要集中在对供方资质和质量保证能力的审查。新修订的GSP修订了首营品种的概念,对进货的管理更严格,要求所有经营药品不管从何渠道购入,都需索取供方的合法资质及产品合法资格证明文件,并建立档案。同时要对供方销售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新修订的GSP强化了对销售环节购货单位合法资质的审核要求。征求意见稿在第十二节规定:企业应当将药品销售给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购货单位的证明文件、业务人员及提货人员应当进行核实,确保药品销售流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3储存管理更加突出质量控制的效果GSP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八条规定:库房要配备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通过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系统加强了对温度的监控,可避免人为篡改温湿度记录数据,保证了记录真实、完整。第八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具体温度标示的,按常温10- 30℃、阴凉2一20℃、冷藏2-8℃的温度条件储存。GSP征求意见稿对温度的相关规定与2010版《中国药典》凡例中关于药品保存温度的规定保持了一致,避免出现管理和执行上的混乱。4.计算机管理要求进行了明确新版GPS的第七届明确规定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计算机系统要在满足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建立,而且还要求能够接受来自当地药品监管部门的管理,在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上,要求在符合授权范围内进行数据录入、修改以及保存在内的各种操作行为,并且要符合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这样才能够让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得到保证,进而实现原始性、安全性以及可回溯性。所以企业应该从技术层面对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同时合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运算功能,实现药品信息的全面管理。5.票据管理药品经营活动中“走票’、“挂靠”等行为可以说是医药行业中的顽疾,而这种购销渠道不清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票据管理混乱,进而为假、劣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为了彻底纠正此种药品经营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新版GSP明确要求药品购销过程必须开具发票,出库运输药品必须有随货同行单(票)并在收货环节查验,物流活动要做到票、账、货、款一致,使药品流通在有效的管控之中,从而达到规范药品经营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的目的。6.温湿度自动监控在药品储存、运输过程中,对药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两大因素,因此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就是温湿度的监测与控制。新版(}SP明确了库房应当配备“有效调控温湿度及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设备和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从硬件设备上提高了标准,避免长期以来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不严谨、不科学而导致的失误。7.质量风险管理新版GSP强调医药流通企业要加强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药品质量风险控制能九“企业要采用前瞻或者回顾的方式,对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无论是温湿度自动监控、强化冷链管理、规范票据管理还是全面推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都是加强企业经营质量管理,有效地增强了流通环节药品质量风险控制能力。8.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新版的GSP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了提高,这个情况是空前的,因为新规定了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和养护人员都要拥有药学或者医学的相关专业背景并且能够提供证书,连疫苗的经营人员都被提出了明确要求。药品企业的质量负责人药品零售企业的负责人或者法人和药品质量管理机构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拥有药师资格,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入行的门槛被直接提高了,所以这不单单是行业内部进行调整,连医药流通领域的整体人员分布和格局都被直接改变。9.结语经过重新修订后的GSP已经不仅涵盖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这一范畴,而是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流通管理体系。对旧有的GSP,新修订的GSP延续了其质量控制方面的设定,同时,和大中小型医院的用药相关规定进行了衔接,所以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重视流通管理的理念了。而进行药品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也有法可依,根据新版的GSP来确定以后进行质量监管的重点,在进行药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时候也有的放矢。总体说来,新版的GSP在企业经营方面,对软件和硬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一来,药品的质量就能够得到进一步保证,市场准入门槛也提高了,高要求带来的就是高质量,这给整体行业带来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长远看来,新版的GSP深远地影响着整个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杨会鸽,杨世民,侯鸿军.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药品经营企业的发展变化[J]. 西北药学杂志. 2009(05)[2]陈珏. 必须强化药品经营企业质量意识[J]. 中国药业. 1997(05)[3]朱明理,王修哲,谢富献,李和平. 基层药品经营企业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J]. 中国药事. 1991(02)¥5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特点和涵义中国期刊网官方账号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特点和涵义摘要:新版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从这些方面分条进行介绍。关键词:GSP;药品;特点;亮点我国旧有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颁布实施已经是2000年7月1日了,在12年的使用期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也让药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得到了净化,从广大群众用药安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行业整体发展迅速,并且法律法规进行了一些调整、行业格局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技术应用得更加广泛化和机械化,经营模式也受市场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实行的后期,USP已经无法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和国家监管的需求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底决定将其重新修订。将新修订的GSP和旧有的GSP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改变。首先新修订的GSP体现了很多新的理念,例如把药品流通管理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并且加强了管理要求,目的在于扫除质量控制方面的盲点,对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流通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尤为严格,在质量控制方面,实效性得到了强化,整体上真实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1.加强了药品运输及冷链管理因为运输过程容易游离于企业质管和药品监管的视线之外,所以运输环节一直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过程的薄弱环节。本版GSP征求意见稿在第五节设施与设备中对运输设备以及冷链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专门增加了第十四节运输与配送,要求运输药品的车辆和运载工具应当密闭,并采用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或冷藏措施;运输过程中,药品不得直接接触冰袋、冰排等冷媒物质,防止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冷藏运输车辆、设备应当配置温度自动检测设备,2强化了购销渠道的管理药品购销渠道是流通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和关键环节。现行的GSP对购进药品的审核要求较为笼统,主要集中在对供方资质和质量保证能力的审查。新修订的GSP修订了首营品种的概念,对进货的管理更严格,要求所有经营药品不管从何渠道购入,都需索取供方的合法资质及产品合法资格证明文件,并建立档案。同时要对供方销售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新修订的GSP强化了对销售环节购货单位合法资质的审核要求。征求意见稿在第十二节规定:企业应当将药品销售给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购货单位的证明文件、业务人员及提货人员应当进行核实,确保药品销售流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3储存管理更加突出质量控制的效果GSP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八条规定:库房要配备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通过温湿度自动监测,记录系统加强了对温度的监控,可避免人为篡改温湿度记录数据,保证了记录真实、完整。第八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药品,包装上没有具体温度标示的,按常温10- 30℃、阴凉2一20℃、冷藏2-8℃的温度条件储存。GSP征求意见稿对温度的相关规定与2010版《中国药典》凡例中关于药品保存温度的规定保持了一致,避免出现管理和执行上的混乱。4.计算机管理要求进行了明确新版GPS的第七届明确规定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计算机系统要在满足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建立,而且还要求能够接受来自当地药品监管部门的管理,在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上,要求在符合授权范围内进行数据录入、修改以及保存在内的各种操作行为,并且要符合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这样才能够让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得到保证,进而实现原始性、安全性以及可回溯性。所以企业应该从技术层面对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同时合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运算功能,实现药品信息的全面管理。5.票据管理药品经营活动中“走票’、“挂靠”等行为可以说是医药行业中的顽疾,而这种购销渠道不清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票据管理混乱,进而为假、劣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为了彻底纠正此种药品经营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新版GSP明确要求药品购销过程必须开具发票,出库运输药品必须有随货同行单(票)并在收货环节查验,物流活动要做到票、账、货、款一致,使药品流通在有效的管控之中,从而达到规范药品经营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的目的。6.温湿度自动监控在药品储存、运输过程中,对药品质量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两大因素,因此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就是温湿度的监测与控制。新版(}SP明确了库房应当配备“有效调控温湿度及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设备和自动监测、记录库房温湿度的设备。”从硬件设备上提高了标准,避免长期以来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不严谨、不科学而导致的失误。7.质量风险管理新版GSP强调医药流通企业要加强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药品质量风险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