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光源技术论文篇二 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综述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 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 普通光纤 普通单模光纤是最常用的一种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表现在1550rim区的低衰减系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光纤的最低衰减系数和零色散点不在同一区域。符合规定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和符合规定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现了这样的改进。 核心网光缆 我国已在干线(包括国家干线、省内干线和区内干线)上全面采用光缆,其中多模光纤已被淘汰,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包括光纤和光纤。光纤虽然在我国曾经采用过,但今后不会再发展。光纤因其不能很大幅度地增加光纤系统容量,它在我国的陆地光缆中没有使用过。干线光缆中采用分立的光纤,不采用光纤带。干线光缆主要用于室外,在这些光缆中,曾经使用过的紧套层绞式和骨架式结构,目前已停止使用。 接入网光缆 接入网中的光缆距离短,分支多,分插频繁,为了增加网的容量,通常是增加光纤芯数。特别是在市内管道中,由于管道内径有限,在增加光纤芯数的同时增加光缆的光纤集装密度、减小光缆直径和重量,是很重要的。接入网使用普通单模光纤和低水峰单模光纤。低水峰单模光纤适合于密集波分复用,目前在我国已有少量的使用。 室内光缆 室内光缆往往需要同时用于话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传输。并目还可能用于遥测与传感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光缆分类中所指的室内光缆,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局内光缆和综合布线用光缆两大部分。局用光缆布放在中心局或其他电信机房内,布放紧密有序和位置相对固定。综合布线光缆布放在用户端的室内,主要由用户使用,因此对其易损性应比局用光缆有更严格的考虑。 电力线路中的通信光缆 光纤是介电质,光缆也可作成全介质,完全无金属。这样的全介质光缆将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通信线路。用于电力线杆路敷设的全介质光缆有两种结构:即全介质自承式(ADSS)结构和用于架空地线上的缠绕式结构。ADSS光缆因其可以单独布放,适应范围广,在当前我国电力输电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已能生产多种ADSS光缆满足市场需要。但在产品结构和性能方面,例如大志数光缆结构、光缆蠕变和耐电弧性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ADSS光缆在国内的近期需求量较大,是目前的一种热门产品。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 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未来跨海光传输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波分复用系统发展迅猛,目前的WDM系统已经大量商用,同时全光传输距离也在大幅扩展。提高传输容量的另一种途径是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来提高其传输容量不同,OTDM技术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来提高传输容量,其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达640Gbit/s。 仅靠OTDM和WDM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毕竟有限,可以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从而大幅提高传输容量。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明显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由于归零(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占空较小,降低了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且RZ编码方式对光纤的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PMD)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基本上都采用RZ编码传输方式。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包括在OTDM和W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中。 光孤子通信 光孤子是一种特殊的ps数量级的超短光脉冲,由于它在光纤的反常色散区,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相互平衡,因而经过光纤长距离传输后,波形和速度都保持不变。光孤子通信就是利用光孤子作为载体实现长距离无畸变的通信,在零误码的情况下信息传递可达万里之遥。 光孤子技术未来的前景是:在传输速度方面采用超长距离的高速通信,时域和频域的超短脉冲控制技术以及超短脉冲的产生和应用技术使现行速率10~20Gbit/s提高到100Gbit/s以上;在增大传输距离方面采用重定时、整形、再生技术和减少ASE,光学滤波使传输距离提高到100000km以上;在高性能EDFA方面是获得低噪声高输出EDFA。当然实际的光孤子通信仍然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但目前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人们相信,光孤子通信在超长距离、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中,尤其在海底光通信系统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全光网络 未来的高速通信网将是全光网。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理想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 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它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为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结语 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经历了全球光通信的"冬天"但今后光通信市场仍然将呈现上升趋势。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全光网络的时代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如愿到来。 看了“光纤通信光源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光通信技术论文 2. 光纤技术论文 3. 光纤传感技术论文 4. 光通信技术论文(2) 5.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技术论文
电力光纤通信线路的安全评估中文摘要 4 英文摘要 4-8 第一章 引言 8-13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8-9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9-1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1-13 第二章 通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介绍 13-23 安全风险评估的概念 13-14 安全及风险的定义 13-14 安全风险模型 1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4-16 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16-19 确定系统范围 16 信息收集 16-18 风险评估 18 决策 18-19 实例分析 19-23 资产分类和业务重要级别划分 19 确定威胁 19 确定脆弱性 19-20 确定资产潜在损坏度 20 确定风险发生概率级别 20 风险分析 20-23 第三章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线路运行数据统计分析 23-31 光缆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3-24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 23-24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 24 电力通信系统光缆故障分析 24-25 电力通信系统光缆故障类型 24-25 华南地区某省电力通信网2006 年光缆故障原因分析统计 25-31 光缆故障情况总述 26-28 各类型光缆故障原因分析统计 28-31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的电力光纤通信线路安全风险评估 31-43 云理论基本介绍 31-35 云概念的引入 31 隶属云的定义 31-32 云的数字特征及运算规则 32-34 云发生器及综合云 34-35 云模型的应用 35 基于云模型的综合指标评估算法 35-37 原理 35-36 算法步骤 36-37 安全风险评估实例——某省供电公司光纤通信线路的安全评估 37-43 确定指标体系 37-40 确定权重和评估结果等级 40-42 输出综合评估结果 42-43 第五章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电力光纤线路的运行风险评估 43-50 问题的引入 43-44 国内OPGW 光缆线路雷击断股案例 43 难点分析 43-44 可信性理论基础 44-46 四条公理 44-45 公理化模糊论的核心测度——可信性测度 45 随机模糊变量 45-46 光缆线路的运行风险评估 46-50 算法介绍 46-48 分析思路及步骤 48-50 第六章 结论
找189期刊网 陈老师 一切搞定
看你侧重哪个方面啦,给你几个参考意见咯光通信器件:器件发展与演变,性能指标如何提高等光网络物理层与链路层:编码、调制方式等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光网络上层:网络协议等或者写写未来发展趋势等,不过这个比较空,如果你不熟悉的话也不太好找资料
通信工程1电力系统专用的几种特殊光缆2光缆工程应用选择3光纤的传输衰减设计电力系统有强大的电力网,遍布全国的城市和农村,借助于电力线路及杆塔建设光纤通信网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可以为发展电网自动化和新型继电保护提供宽频通道。目前,电力系统的城网和农网改造也为电力通信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许多省、地(市)电力局和县电力局都纷纷建设光纤电路,为实现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做好充分准备。现就电力系统专用的几种特殊光缆的特点、架设方式,城网改造中光缆选择应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及光纤的传输衰减设计等几个方面作一探讨。1电力系统专用的几种特殊光缆电力系统专用的特殊光缆有4种:无金属捆绑式光缆(AD-Lash)、无金属缠绕式光缆(GWWOP)、无金属自撑式光缆(ADSS)、架空地线复合光缆(OPGW)。无金属捆绑式架空光缆(AD-Lash)和无金属缠绕式光缆(GWWOP)是在电力线路上建设光纤通信网络的一种既经济又快捷的方式,它们用自动捆绑机和缠绕机将光缆捆绑和缠绕在地线或相线上。它们共同的优点是:光缆重量轻、造价低、安装迅速。在地线或10 kV/30 kV相线上可不停电安装。它们共同的缺点是:由于都采用了有机合成材料做外护套,因此都不能承受线路短路时相线或地线上产生的高温,都有外护套材料老化问题,施工时都需要专用机械,因此在电力系统中都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http://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在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交换,实现通信。关于移动通信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通信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与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移动通信论文题目
1、 FDD LTE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预测
2、 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R检测技术研究
3、 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
4、 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 教学 方法 改革
5、 产业模块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考察——基于移动通信业的实证研究
6、 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
7、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
8、 谈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测试领域的应用
9、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研究
10、 5G地面移动通信技术在低轨星座的适应性分析
11、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
12、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研究
13、 大数据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运用分析
14、 基于5G移动通信网络的绿色通信关键技术
15、 营改增对电信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为例
16、 移动通信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SEED绩效体系
17、 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地震灾区人口快速处理系统研究
18、 移动通信实验箱GSM模块的3G/4G升级改造
19、 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0、 云计算下舰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敏感数据防泄露技术研究
21、 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线的故障点定位DTF方法
22、 一种基于MSISDN虚拟化的移动通信用户数据拟态防御机制
23、 基于北斗和移动通信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设计
24、 移动通信网络下通信最优节点自动选择方法研究
25、 大数据分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26、 移动通信中基于LCR-DSR技术的信道参数估计算法分析与改进
27、 5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综述
28、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船舶移动通信中间件研究
29、 基于模糊聚类的移动通信信道多状态Markov模型
30、 新型级联码在移动通信中的性能仿真分析
31、 改进CPM的移动通信用户关系圈挖掘
32、 探究5G移动通信技术下传输未来发展趋势
33、 融合移动边缘计算的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
34、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与计算融合
35、 浓雾天气下下一代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研究
36、 移动通信中固定终端远程信息实时获取仿真
37、 5G技术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式的影响
38、 5G移动通信核心网关键技术
39、 下一代移动通信环境下多天线信道建模的研究
40、 一种空中智能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研究
41、 5G移动通信技术下的物联网时代
42、 信道仿真器原理及在移动通信测试中的典型应用
43、 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及趋势预判
44、 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创新步伐不断深化
45、 光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探讨
46、 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统计
47、 新工科理念下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48、 移动通信基站近场辐射环境分析
49、 关于5G移动通信系统无线资源调度探讨
50、 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
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
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
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
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
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
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
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
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
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
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
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
16、分析电力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维护及注意事项
17、 无线网络 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研究
18、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机房监控系统设计
19、短波天线在人防通信中的选型研究
20、机场有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简析
21、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
22、机载认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2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
24、论无线通信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25、短波天波通信场强估算方法与模型
26、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功率和转发器增益联合优化算法
27、HAP通信中环形波束的实现及优化
28、扩频通信中FFT捕获算法的改进
29、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
30、关于数据通信及其应用的分析
31、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略述
32、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技术
33、关于通信设备对接技术的研究分析
34、光纤通信网络优化及运行维护研究
35、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
36、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
37、探究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38、卫星语音通信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39、通信传输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发展
40、通信电源 系统安全 可靠性分析
41、浅谈通信电源的技术发展
42、关于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
43、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44、数能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
4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
46、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
47、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48、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
49、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分层及关键技术论述
50、电力通信光缆运行外力破坏与预防 措施
51、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
52、电力配网通信设备空间信息采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53、长途光缆通信线路的防雷及防强电设计
54、电网近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实例测试
55、气象气球应急通信系统设计
56、卫星量子通信的光子偏振误差影响与补偿研究
57、基于信道加密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58、量子照明及其在安全通信上的应用
59、一款用于4G通信的水平极化全向LTE天线
60、面向无线通信的双频带平面缝隙天线设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
2、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研制
4、基于Android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
5、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
6、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7、基于DVB-S2的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研究
8、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蓝牙 配对 模块的研发
9、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10、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11、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12、水声扩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13、基于协作分集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14、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
15、通信网络恶意代码及其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
16、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
17、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
18、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
19、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0、量子通信中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研究
21、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
2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23、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
24、基于可见光与电力载波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5、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
26、室内高速可调光VLC通信技术研究
27、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
28、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
29、车联网V2I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研究
3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物联网节点隐匿通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32、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
3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
34、OQAM-OFDM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5、基于LED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36、CDMA扩频通信技术多用户检测器的应用
37、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8、近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9、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
40、基于信息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研究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方面毕业论文(2)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2)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方面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类毕业论文
这个我能找的。不过一楼已经说了。这些都是收费的
摘 要:结构健康监测对保证结构的长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位移监测是测量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项目之一,是多种物理量测量的基础(如:振动、压力、应变、加速度等)。光纤光栅是目前在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健康监测研究与应用最为广泛的敏感材料之一,具有分布式绝对测量、抗腐蚀能力强等优点。本文基于光纤光栅的应变测量原理,设计开发出一种新颖的位移传感装置,详细推导和试验验证了该装置的传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温度自补偿、线性度和重复性好、精度较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结构健康监测;位移;光纤光栅;温度自补偿 ABSTRACT: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safe of the structure in a long period. However th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measuring items and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easure of other physics quantities (such as: vibration、pressure、strain、acceleration and so on). Fiber Bragg grating(FBG) with advantages of quasi—distribution absolute measurement,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etc,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ensing element for intelligent materials system an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n this paper,a novel displacement cell based on FBG was developed.Its sensing properties wa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and tested by experiment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FBG-based displacement cell has good 1inearity,repetition,immunity of temperature changes.Such kind of FBG-based displacement cell shows great prospect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Keywor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displacement;Fiber Bragg grating; temperatureselfcompensation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 言 结构健康监测是土木工程学重要研究领域,其发展对认识结构的破坏机理,识别和修正计算模型,最终提高结构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而位移检测是测量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项目之一[2],是多种物理量测量的基础(如:振动、压力、应变、加速度、流量等)。位移传感器按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电阻式、振弦式、电感式和电容式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数据不能长距离传输,耐久性较差。因此不适合于工程现场应用。光纤光栅是近10 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智能传感元件,具有抗潮、抗腐蚀能力强,耐久性好,结构简单,可以长距离传输,可以组成分布式传感网络等优点[3]。 本文基于光纤光栅的传感原理,并考虑到实际位移监测时必须排除温度的干扰,设计开发出一种带有温度自补偿的光纤光栅位移计,并进行了详细的原理推证和多种性能试验。 2. 光纤光栅位移计的结构设计 为了符合结构长期监测的要求,传感器结构应该具有:1)便于安装使用;2)能够温度自补偿;3)可靠性好;4)耐久性强等特点。根据上述要求,我们设计的光纤光栅位移计结构如图1所示。 1尾纤12尾纤23垫块4光纤光栅15光纤光栅26等强度梁7支杆 8楔块9探杆10压缩弹簧11连接杆 图1 光纤光栅位移计结构示意图 带有温度自补偿的光纤光栅位移计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测量探杆:感知外界位移,是位移计的输入端;2)楔块:将位移量转换为等强度梁的挠度;3)等强度梁:位移计的核心组件,两个光纤光栅分别粘贴于等强度梁的上下表面,感受探杆位移引起的等强度梁的应变变化;4)压缩弹簧:给楔块提供恢复力。 3. 光纤光栅位移计的工作原理 光纤光栅波长与应变、温度间的关系 由Bragg 光栅的原理可知,它是温度和应变交叉敏感的元件。本设计为了消除温度对光栅工作的的影响,采用两个光纤光栅,因为两个光纤光栅彼此之间非常接近,我们可以认为两个光纤光栅的工作环境温度是相同的;而根据等强度梁的结构形式可以知道,等强度梁上下表面的应变数值相等、方向相反。光纤光栅在等强度梁上的布设图如下: 图2 等强度梁上光栅布设形式图 由Bragg光栅原理知光纤光栅位移计的两个光栅的表达式如下[4]: (1) (2) 其中 ,。 式中: —— 等强度梁的热膨胀系数; —— 掺锗光纤的光热系数; ——为光纤光栅光弹系数。 —— 环境温度变化量。 因为; 用式(1)减去式(2),得: (3) 又因为本次设计选用同一批光纤光栅,它们的传感特性一致,即,。则式(3)可以转换为: (4) 等强度梁挠度与应变关系 设梁的固定端宽度为,梁长为,梁厚为,梁的弹性模量为,梁自由端挠度和梁自由端所承受的力的关系为: (5) 等强度梁各点应变值和梁自由端所承受的力的关系为 (6) 将式(6)代入式(5)中得: (7) 位移传感理论公式 如图1位移计原理图,假设测量探杆有位移量,则探杆推动楔块产生水平位移为,等强度梁在楔块作用力下的挠度为,则有如下关系式: (8) 式中 ——楔块的倾斜角; 将式(7)代入(8)得出: (9) 由式(4)和(9)可得出位移与波长间关系式 (10)
楼主你没有朋友仔高校里教书或上学的吗?找他们帮忙就行了。这些资源一般都是收费的
光纤通信在配电网自动化上的应用 论文 1前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对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网馈线自动化是配网系统提高供电可靠性最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在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国内各大供电局对配电网自动化的投入也在加大。在配网自动化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信问题是一个难点问题。在此,仅就光纤通信在配网自动化方面的应用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2配电网自动化对通信的要求 同调度SCADA系统一样,配电自动化系统也需要一个有效的通信网,同时他有自己的特点:终端数量极多。配网系统拥有众多的开闭所、配电变压器、柱上断路器,要对这些设备进行监控就需要许多FTU和TTU,同时这些FTU随配电设备安装,地域分布广,通讯节点分散。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决定了通信系统应满足下述要求: (1)可靠性: 配网系统的通信设备有很多暴露在室外,环境恶劣,因此必须能够抵御高温、低温、日晒、雨淋、风雪、冰雹和雷电等自然环境的侵袭。同时,尽量避免各种电磁干扰,保证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并要求在线路停电时,通信系统仍能正常工作。 (2)经济性: 考虑到配电网系统的总体经济效益,通信系统的投资不应过大,力争充分利用现有的主网通信资源,进行主、配网整体规划,避免重复投资。 (3)寻址量大: 通信系统不仅要考虑目前及未来的数据传输的需要,还要考虑系统升级的要求。 (4)双向通信: 配网自动化要实现遥测、遥信、遥控功能,就必须要求具有双向通信能力。 (5)容易操作和免维护。 根据以上的要求,伴随着光纤价格的下降,目前,光纤通信正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 3光纤通信 自激光器和低损耗光纤问世以来,光纤通信系统以其技术、经济上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迅速崛起,并风靡全球。该系统是以光纤为传输介质,以光为载波信号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应用的光波波长为~1.μm靘,整个系统由电端机、光端机、光缆和中继器构成。光纤可分为单模光纤(SMF)、多模光纤(MMF)、长波长低射散光纤(LMF)、保偏光纤(PMF)及塑料光纤(POF)等很多种;常用的为单模和多模光纤,多模光纤就是传输多个光波模式,而单模光纤只传输一个光波模式。单模光纤比多模光纤传输距离长,目前一般地,光信号在多模光纤内可传6km左右,在单模光纤内可传30km。因此,单模光设备的价格要高于多模光设备。实用的光纤通常都是由多根光纤、加强芯、保护材料、固定材料等组合成光缆构成的传输线。 光纤MODEM可完成光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光纤MODEM一般有一个以上的数据口用以传递同步或异步信号。通信速率可达到2Mbps或更高,配网常用的通信速率一般为同步N×64K或异步19200bps以下。故足以满足配网通信的需要,光纤MODEM的连接示意图如下:另外,还有一种光纤MODEM具有双环自愈功能。这一功能使通信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其功能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I)中,A,B,C三点是通过自愈光MODEM实现的双环网,若在D点发生故障,则如图2(II)所示,光路在A站和C站愈合(环回),使通信不受影响,同时向主站发出相应的告警及定位信号,使维修人员及时修复故障段光缆。4光纤通信的特点 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衰减小,不怕雷击,抗电磁干扰、抗腐蚀、保密性好、可靠性高、敷设方便等优点,不过投资费用相对较高,尤其对于城区内直埋式电缆线路的光纤敷设,施工费用将更大。 5光纤通信在配电网上的实现方案 光纤通信的组网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构架成星型、链型、树状、网状、单纤网、双纤网、环上多分支、多环相交、多环相切等各种拓扑结构的网络。 根据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光纤网通常需组成环型网,并与计算机局域网连接,实现数据共享。常用的组网方式如图3所示。图3中:“S”表示网络服务器,“W1、W2、Wn”表示工作站,“b”表示变电所,“k”表示开闭所,“T”表示配电变压器。 实际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电力通信专网拓扑结构的复杂性,SDH传输系统可以采用多达126个E1(2M口)全交叉连接和双主光环+多光分支的设计思想。基本构架为1~3个SDH/STM-1双纤自愈环相交或相切,而且在需要时,可通过更换光卡的方式在线升级为SDH/STM-4。如果局调度中心局域网位于网络地理中心,建议设计为相切环,以调度中心为切点,如图4所示;如果局调度中心局域网偏离网络地理中心,建议设计为相交环,由于调度中心不在交点,为了环间可靠转接,各环相交至少两点,互为保护路由,如图5所示。6结束语 在实际的配网自动化的通信系统,必须构建一个成本低、收效高的双向通信系统,用可以接受的费用在可靠性和信息流量方面提供非常高的性能。同时,由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功能太多而系统复杂,采用单一的通信系统来满足所有的功能需要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因此,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要应用多种通信方式,按综合的经济技术指标而选取其中最优的组合。在电力系统中较常用的通信方式还有一点多址数字微波、数传电台、无线扩频、专线电缆、邮电本地网、载波、扩频载波等,可供组网时选择。
我是搞光纤通信的,要说论文,现在没有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我大体给你说说吧,可以参照这个自己写。一、常见故障作为光纤通信,以光纤为介质进行数据的传输,最重要的就属光缆了,光缆分很多种,有单模和多模,一般光纤通信的常见故障有1、无光信号;2、光衰减过大;3、色散现象严重;二、解决方法1、无光信号,应检查光发射机的激光模块/激光器是否正常,是否有激光发出,可使用光功率计来测量;2、光衰减过大,可检查发射和接受端光纤接头是否有污物,可用95%乙醇擦拭,擦拭时一定注意不要损伤接口表面,否则光功率会衰减非常大;其次,检查接头是否对应,FC/UPC和FC/APC之间不能对接,因为由于接头接触面角度问题,会造成1-3dB不等的光衰减,要求发射和接受都采用相同规格型号的光纤接口;最后,检查链路;可用OTDR检测光缆链路是否畅通,是否有过大反射,一般在某一点有相对大些的反射,说明该点曾被截断过,后又重新熔接,如果有比较大的反射,说明该点没有熔接到位,造成了过大衰减,可去排查;光接收机接收灵敏度也决定了光功率,如果接收模块的灵敏度下降,那么也导致发射光功率不变的情况下 接受不到信号,或信号质量很弱;3、色散现象;色散可导致光信号接收不到或者接收到错误的信号等等,使误码率提高,影响正常的数据通信;色散现象主要存在大功率远距离的光纤传输,建议在采用光中继的方法来实现超远距离的光通信;以上是光纤通信设备常见的故障和排除方法,另外,还有一些因素也是影响光通信的原因,一下是一些经验,在排除故障时可先考虑:1、单模光纤可以通过多模光纤传输,但是多模不可以通过单模传输2、1310nm的光接收设备 可以接收1550nm的光信号,而1550nm的光接收设备无法接受1310nm的光信号;3、在换算传输距离的时候,1310nm可用计算,1550nm可用计算,要取最大上限作为计算值,不要取下限值!差不多就这些吧,其他的暂时想不起来了。多给点分吧。这问题我看了好几天了 都没人回答。
光纤通信光源技术论文篇二 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综述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 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 普通光纤 普通单模光纤是最常用的一种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表现在1550rim区的低衰减系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光纤的最低衰减系数和零色散点不在同一区域。符合规定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和符合规定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现了这样的改进。 核心网光缆 我国已在干线(包括国家干线、省内干线和区内干线)上全面采用光缆,其中多模光纤已被淘汰,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包括光纤和光纤。光纤虽然在我国曾经采用过,但今后不会再发展。光纤因其不能很大幅度地增加光纤系统容量,它在我国的陆地光缆中没有使用过。干线光缆中采用分立的光纤,不采用光纤带。干线光缆主要用于室外,在这些光缆中,曾经使用过的紧套层绞式和骨架式结构,目前已停止使用。 接入网光缆 接入网中的光缆距离短,分支多,分插频繁,为了增加网的容量,通常是增加光纤芯数。特别是在市内管道中,由于管道内径有限,在增加光纤芯数的同时增加光缆的光纤集装密度、减小光缆直径和重量,是很重要的。接入网使用普通单模光纤和低水峰单模光纤。低水峰单模光纤适合于密集波分复用,目前在我国已有少量的使用。 室内光缆 室内光缆往往需要同时用于话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传输。并目还可能用于遥测与传感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光缆分类中所指的室内光缆,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局内光缆和综合布线用光缆两大部分。局用光缆布放在中心局或其他电信机房内,布放紧密有序和位置相对固定。综合布线光缆布放在用户端的室内,主要由用户使用,因此对其易损性应比局用光缆有更严格的考虑。 电力线路中的通信光缆 光纤是介电质,光缆也可作成全介质,完全无金属。这样的全介质光缆将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通信线路。用于电力线杆路敷设的全介质光缆有两种结构:即全介质自承式(ADSS)结构和用于架空地线上的缠绕式结构。ADSS光缆因其可以单独布放,适应范围广,在当前我国电力输电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已能生产多种ADSS光缆满足市场需要。但在产品结构和性能方面,例如大志数光缆结构、光缆蠕变和耐电弧性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ADSS光缆在国内的近期需求量较大,是目前的一种热门产品。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 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未来跨海光传输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波分复用系统发展迅猛,目前的WDM系统已经大量商用,同时全光传输距离也在大幅扩展。提高传输容量的另一种途径是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来提高其传输容量不同,OTDM技术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来提高传输容量,其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达640Gbit/s。 仅靠OTDM和WDM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毕竟有限,可以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从而大幅提高传输容量。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明显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由于归零(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占空较小,降低了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且RZ编码方式对光纤的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PMD)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基本上都采用RZ编码传输方式。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包括在OTDM和W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中。 光孤子通信 光孤子是一种特殊的ps数量级的超短光脉冲,由于它在光纤的反常色散区,群速度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相互平衡,因而经过光纤长距离传输后,波形和速度都保持不变。光孤子通信就是利用光孤子作为载体实现长距离无畸变的通信,在零误码的情况下信息传递可达万里之遥。 光孤子技术未来的前景是:在传输速度方面采用超长距离的高速通信,时域和频域的超短脉冲控制技术以及超短脉冲的产生和应用技术使现行速率10~20Gbit/s提高到100Gbit/s以上;在增大传输距离方面采用重定时、整形、再生技术和减少ASE,光学滤波使传输距离提高到100000km以上;在高性能EDFA方面是获得低噪声高输出EDFA。当然实际的光孤子通信仍然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但目前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人们相信,光孤子通信在超长距离、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中,尤其在海底光通信系统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全光网络 未来的高速通信网将是全光网。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理想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实现了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网干线总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全光网络以光节点代替电节点,节点之间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终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与交换,交换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再按比特进行,而是根据其波长来决定路由。 目前,全光网络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它已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发展趋势上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WDM技术与光交换技术为主的光网络层,建立纯粹的全光网络,消除电光瓶颈已成为未来光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核心,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级别,更是理想级别。 结语 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虽然经历了全球光通信的"冬天"但今后光通信市场仍然将呈现上升趋势。从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也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全光网络的时代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如愿到来。 看了“光纤通信光源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光通信技术论文 2. 光纤技术论文 3. 光纤传感技术论文 4. 光通信技术论文(2) 5.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技术论文
电力光纤通信线路的安全评估中文摘要 4 英文摘要 4-8 第一章 引言 8-13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8-9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9-1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1-13 第二章 通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介绍 13-23 安全风险评估的概念 13-14 安全及风险的定义 13-14 安全风险模型 1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4-16 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16-19 确定系统范围 16 信息收集 16-18 风险评估 18 决策 18-19 实例分析 19-23 资产分类和业务重要级别划分 19 确定威胁 19 确定脆弱性 19-20 确定资产潜在损坏度 20 确定风险发生概率级别 20 风险分析 20-23 第三章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线路运行数据统计分析 23-31 光缆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3-24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 23-24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 24 电力通信系统光缆故障分析 24-25 电力通信系统光缆故障类型 24-25 华南地区某省电力通信网2006 年光缆故障原因分析统计 25-31 光缆故障情况总述 26-28 各类型光缆故障原因分析统计 28-31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的电力光纤通信线路安全风险评估 31-43 云理论基本介绍 31-35 云概念的引入 31 隶属云的定义 31-32 云的数字特征及运算规则 32-34 云发生器及综合云 34-35 云模型的应用 35 基于云模型的综合指标评估算法 35-37 原理 35-36 算法步骤 36-37 安全风险评估实例——某省供电公司光纤通信线路的安全评估 37-43 确定指标体系 37-40 确定权重和评估结果等级 40-42 输出综合评估结果 42-43 第五章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电力光纤线路的运行风险评估 43-50 问题的引入 43-44 国内OPGW 光缆线路雷击断股案例 43 难点分析 43-44 可信性理论基础 44-46 四条公理 44-45 公理化模糊论的核心测度——可信性测度 45 随机模糊变量 45-46 光缆线路的运行风险评估 46-50 算法介绍 46-48 分析思路及步骤 48-50 第六章 结论
包括但不限于:1、工业制造: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可以用于材料切割、焊接和打孔等工艺,其相干组束设计可以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2、医疗保健: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可用于医学手术、皮肤修复和治疗等方面,其相干组束设计可以减小患者受到的创伤和疼痛。3、通信技术: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可以用于数据传输和光通信网络,其相干组束设计可以提高传输距离和数据传输速度。4、科学研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可以用于物理实验和科研探索,其相干组束设计可以提高实验精度和测量准确度。
“我们首次在基于集成光子芯片的掺铒波导放大器中,实现超过 145 毫瓦(>145mW)的片上连续光输出功率,比已报道的器件提高两个数量级。并在几平方毫米的芯片面积上,实现了超过 30 分贝的片上连续光增益,这相当于将输入信号放大 1000 倍,也能满足光通信在 C 波段以及部分 L 波段的应用需求。”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物理系教授托拜厄斯·J· 基彭伯格(Tobias J. Kippenberg)团队表示。
他们谈论的这一成果,正是近期发表在 Science 的一篇论文[1]。研究中,该团队在最长达 米的超低损耗氮化硅集成光波导中,使用了高能铒离子注入的方法进行掺杂。这种稀土离子注入技术在 1991 年由当时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阿尔贝托·波尔曼(Alberto Polman)教授(现任职于荷兰原子分子国立研究所)在薄膜材料中验证。该团队在保证离子掺杂均匀性的同时实现了高达 原子掺杂浓度,铒离子分布与光模场重叠因子高达 50%,相比于其他稀土离子掺杂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高温退火之后,离子注入后的波导仍然保持了小于 5 分贝每米的超低背景光损耗,相当于在 1 米长的光波导中光信号背景损耗小于 50%。课题组使用波长在 1480 纳米的泵浦光(约 245 毫瓦),实现了接近 60% 的最大片上光功率转换效率。
相关器件的放大性能,不仅能与最先进的硅基异质集成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增益性能相媲美,还达到了一些部分商用掺铒光纤放大器的水平。此外,他们还展示了选择性离子注入技术,证明了任意定义芯片上铒掺杂区域的可行性,借此制备出在同一个集成光子芯片上同时实现光增益单元与低损耗的无源功能器件,为实现大规模复杂的单片集成有源光子芯片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应用上,其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前景是实现尺寸极紧凑的高性能波导光放大器,在对器件体积和重量敏感的部分应用场景中取代台式光纤放大器,比如在数据中心,移动设备,和机载、星载设备中。
进一步的,该器件可以与其他片上光子功能器件集成在同一个光子芯片上,实现更复杂的、集成度更高的功能器件和系统,比如低噪声激光器、波长可调激光器、光子雷达引擎等,以满足光通信、集成微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存储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需求。
其中,该团队的博士后刘阳博士、博士生邱哲儒、博士生纪歆茹是论文主要作者;两位 EPFL 前同事——目前就职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何吉骏博士、和就职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博士,也参与了该工作。
论文题为《基于光子集成电路的掺铒放大器》(A photonic integrated circuit–based erbium-doped amplifier),发表之后还得到了 Science 的亮点报道[2]。
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高性能、低串扰的光信号放大
据介绍,作为一个可将微弱的光信号直接进行光放大的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被广泛用于长距离光纤通信网路和各种光纤激光中。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实现,是通过在光纤纤芯中注入了铒(Er)离子这种稀土元素,使得在泵浦光源的激励下,可直接对通信波段的光信号进行放大。
近二十年来,集成光子芯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极大降低了光子信号处理器件的尺寸和功耗。然而,一直以来在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高性能、低串扰的光信号放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本次团队将高浓度稀土铒离子直接注入到集成光子芯片中,实现了集成光波导放大器,首次达到了与商用光纤放大器相当的性能, 解决了实现集成高功率光放大器、低噪声激光器、高脉冲功率锁模激光器等重要光子器件的关键难题。
其研究背景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说起。当时,国际著名光子学专家、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电子中心的佩恩爵士(Sir D. N. Payne),以及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埃曼努尔·杜苏庇尔(Emmanuel Desurvire)等研究人员发明了掺铒光纤放大器,它的诞生是光纤通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而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发明的光纤,奠定了光通信的基础。但是,只有在光纤放大器取代了传统的、性能受限的电中继器之后,光通信技术才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才能通过遍布全球的长距离、跨洋光纤通信网络与世界各地通信交流。
稀土离子比如铒、镱、铥等具有独特的 4f 壳层电子结构,这让它们在宿主材料中有长达几个毫秒的激发态寿命,有利于实现粒子数反转从而能放大光信号。同时,毫秒级的长激发态寿命能大大减低不同波段光信号之间的串扰,从而能在一个放大器中对处于多个波长的光信号进行放大,进而极大地增加信道容量。
如今,商用光纤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已能非常接近于量子力学决定的非相敏光放大的极限噪声性能(3分贝)。凭借这些特性,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光纤放大器,成为了光通信技术中的理想增益介质。
此外,光纤放大器几乎在所有光纤激光器应用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光纤传感、频率计量、激光雷达、激光加工等应用。在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里,光学频率梳是用于将光学频率转换为射频频率的关键组件,其中也运用了基于稀土离子掺杂的光纤放大器。
正因为基于稀土离子的光纤放大器的性能优势和在应用上的巨大成功,在集成光子芯片上实现基于稀土离子的波导放大器,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目标,这将对于集成光子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能填补集成光子芯片上低噪声光放大技术的空白。
在过去 30 年里,全球许多团队都对稀土离子掺杂的波导放大器的研发做出了尝试。例如,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展开了关于掺铒波导放大器的开创性研究,但由于当时采用的基于低折射率的玻璃的波导器件受体积大、损耗高,无法与现代集成光子芯片微纳加工工艺兼容等限制,相关研究逐渐相继停滞。
近十年来,集成光子学的快速发展和器件加工工艺的不断提升,对在主流集成光子材料平台上实现掺铒波导放大器,研究人员重新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前已有团队制备出掺铒氧化铝和掺铒锂酸铌放大器等。
然而,已报道的基于集成光子波导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远低于 1 毫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