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关于孙姓历史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关于孙姓历史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关于孙姓历史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一、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报刊孙姓的来源孙性的由来主要有三:姬姓卫国孙氏、半姓楚国孙氏和妫姓齐国孙氏。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教科书历史上的孙姓名人孙武、孙膑、孙权、孙思邈、孙中山上网孙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目前孙姓人口已达1848万。爷爷的讲述孙姓族谱湖北《乐安孙氏宗普》所载字辈完整,至今仍用。孙姓的由来主要有三:1、出自姬性,为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2、出自半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3、出自妫姓,春秋时,齐国大夫田书,被齐景公赐姓孙,后人出奔吴国,为山东孙氏;4、江都孙氏的姓祖是被孙氏族人收为继子而改为孙姓。还有的是复姓省字成孙性。(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孙姓人才辈出。有春秋吴国大将孙武、战国时齐国军师孙膑、三国吴王孙权、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伟大的革命先进者孙中山……(三)孙姓是当代中国人口第十二大性。据统计,孙姓人口已达1848万。

一、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孙姓的来源 孙性的由来主要有三:姬姓卫国孙氏、半姓楚国孙氏和妫姓齐国孙氏。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 教科书 历史上的孙姓名人 孙武、孙膑、孙权、孙思邈、孙中山 上网 孙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孙姓人口已达1848万。 爷爷的讲述 孙姓族谱 湖北《乐安孙氏宗普》所载字辈完整,至今仍用。 孙姓的由来主要有三:1、出自姬性,为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2、出自半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3、出自妫姓,春秋时,齐国大夫田书,被齐景公赐姓孙,后人出奔吴国,为山东孙氏;4、江都孙氏的姓祖是被孙氏族人收为继子而改为孙姓。还有的是复姓省字成孙性。(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孙姓人才辈出。有春秋吴国大将孙武、战国时齐国军师孙膑、三国吴王孙权、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伟大的革命先进者孙中山……(三)孙姓是当代中国人口第十二大性。据统计,孙姓人口已达1848万。

姓孙的来历?????? 孙姓的出现主要有三个渊源: * 第一个说法是周文王的后代惠孙,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于是取其名字的「孙」字为姓。 * 第二个说法是源于孙叔敖后人。 * 第三个说法是最重要的,就是田完后裔。田完由陈国逃到齐国。由于他的品格高尚,齐桓公便立他为卿,可是他不爱慕权位,只请求当个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复代在齐国立了功,齐景公赐姓孙氏。 以上的三个说法以齐景公赐田完后代为「孙」姓一说最大影响。 姓孙的祖先是谁 回答人的补充 2010-11-10 17:32 一、孙氏历史起源 姓氏: 孙 祖籍: 太原 祖宗: 惠孙 郡望: 乐安郡 分类: 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总论) 有关孙姓来源的说法很多,有说纪念祖先而取其字为姓的;有说因功赐姓为孙;有说为避帝讳而放弃原姓,改姓为孙;还有说随外家而改氏成孙的等等。归纳起来,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其中最早的一支出自西周皇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周文王第8子卫康叔的8世孙是卫武公。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武仲以祖父名中的'孙'字为姓氏,亦称孙仲。孙姓的另一支出自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楚国是一个瑕为姓的国家,楚王蚣冒的曾孙为艾猎即孙叔敖。是楚国著名的贤臣,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开发水利,政绩卓著,子孙为纪念他,便以其字命氏,有了'孙'姓。还有一支是出自齐国的田完之后。陈历公之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4世孙生一子(名无宇,即齐桓子),桓子之子名田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乐安(今山东惠民)为食邑。上述三支孙姓就影响论,以第三支为最大。由上可知,孙氏的渊源最早可追至三千多年之前的周文王。当时,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封于卫。在传至卫武公的时候,其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之后以孙为姓,开始了孙氏。当初,卫国的封地在今河南,建都朝歌(即今河南淇县),以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这里,无疑也就是中国孙姓的姓源之地了。孙氏在中华大地上的播迁是较为迅速而广阔的。起源于中原河南一带的孙姓,由于历代名人辈出,很快就由河南迁徙出来。北上山西、河北、东出山东、安徽,南至湖广、福建,随处可见孙姓的踪迹。据史书记载,现居台湾的孙姓其先人是世居河南光州(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地)的孙姓,唐朝末年五胡乱华时,南迁移居福建泉州东涑门。以后,孙氏子孙一部分迁居艮吧的嘉禾,一部分移居台湾。 孙氏起源: 孙氏历史来源 sūn 孙 1: 孙姓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於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贤遗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孙妫满,把他封在陈地,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称陈氏,遂名陈满。陈满的十世孙陈厉公陈佗之子陈完,陈国内乱时,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谥敬仲,世称敬仲完。敬仲四世孙名无字。生子名书,在齐国为卿仕,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於乐安。后齐国......>> 姓氏孙的由来 孙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 孙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谁 孙姓来源 关于“孙”字 “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孙姓的来源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 一、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元和姓纂》说:“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就是孙氏。 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二、第二大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说文解字》说:“芈,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 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 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是后来楚国的显族。 楚`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即楚国名臣――孙叔敖。 孙叔敖约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聪明仁厚著称。就以孙为姓,从而先秦时期的寝丘一带又出现一支孙氏族人。 三、孙氏来源于妫姓:《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古又称胡公满。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10代12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桓公时,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 四、孙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难改姓孙氏。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五、孙姓在汉代时,苟子后人因避讳而改孙姓。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战国策・楚策》、《韩非子・显学》、《汉书・艺文志》、《孙卿子”。 六、《汉书・夏侯婴传》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 夏侯婴(?-公元前172年),西汉沛县人,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七、赐姓和改姓:孙姓在两汉以后,为是南方孙姓的一大支派。 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赐姓为孙,因而改姓。 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且官位显......>>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姓孙的人是谁? 孙姓孙姓由来已久,姓源众多,据史书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孙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2位。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 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 氏的始祖 历史上姓孙的名人有哪些? 孙权,孙叔敖,孙策,孙坚,孙良,文学家孙楚,春秋时齐人孙武的《兵法》13篇是世界上第一本军事理论著作,其后代孙膑有《孙膑兵法》存世。还有吏者师“孙叔敖”。三国时吴国的孙坚、孙策和孙权父子在江东称霸一方,建吴称帝59年。魏国的名将孙良。西晋有“漱石枕流”的文学家孙楚,映雪读书官至御史大夫的孙康。唐代有名医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立。五代有词人孙光宪,宋有词人孙兴宪、著名工匠总管孙威和兵部尚书孙承宗。清代有经学家孙星衍、孙冶让,诗人孙原湘。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影响深远弗一位伟人。 历史上有哪些姓孙的名人?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东汉末长沙太守孙坚(孙权父)。 孙 权 (1 8 2 ― 2 5 2 年)吴郡富春人(今杭州市富阳县)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东六郡得以有相对安定的局面,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设立农官、奖励农事,兴修水利,还在山越地区建置郡县,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他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开发台湾,开拓了大陆与海岛的联系。 东汉末,孙权继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cao上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收罗人才,发展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cao于赤壁。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败关羽,袭荆州人,任骠骑将军、荆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cao去世,曹丕自立为帝,派使者安抚孙权,封他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后和蜀魏时和、时战。在位期间,曾四改年号,称黄龙、嘉乐、赤乌、太元,七十一岁去世,谥为吴大帝。 魏国经学家兼训诂学家孙炎。 西晋文学家孙楚、名士孙康。 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 孙思邈(581-682) 唐京兆华原人。少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善言老庄,兼通佛典。隋文帝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采药治病,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后世称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 五代后周名将孙方谏、诗人孙光宪。 北宋经学家孙]、名士孙复。 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 孙存:(1491-1547) 明滁州人,字性甫,号丰山.正德九年进士.授礼部主画,仕至河南布政使.精於吏治,尝取律之全文,以《大诰》、《会典》等与律有关者次之,附以条例、诸家注解及案例,辑为一书,名《大明律读法》。工书法。有《岳麓书院图志》、《丰山集》。 孙云球: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 孙奇逢(1584--1675) 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万历举人。明亡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并称三大儒。力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初宗陆(九渊)王(守仁),晚倾慕朱熹理学,终于成为两派的调和论者。提倡不拘门户,重深造自得。著作有《理学宗传》、《读易大旨》、《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等。 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兼文字学家孙诒让、诗人孙原湘。 孙中山:(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先籍河南陈留)。幼名象,原名文,字载之,简署载,又号逸仙,人称中山,尊称中山先生,之后,章士钊首以孙中山相称,从此也就流传开来。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曾学医和行医,并留日。后组织同盟会,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 历史上姓孙的皇帝 姓孙的皇帝有: 孙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会稽王废帝 孙亮 景皇帝琅琊王 孙休 文皇帝 南阳王 孙和 乌程侯末帝 场皓 孙中山(国父、临时大总统):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 *** 的帮助下改组 ***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孙姓的起源 孙姓的来源1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2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

关于易姓历史的研究报告论文

易姓家族,根据《姓氏考略》一书所说的:“以地为氏”,应该是发源于现在河北省的易县。 不过,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易氏家族却主要活跃于济阳。所谓济阳,指的就是自汉代初年以来置于现在山东省境内的济阴郡,包括有今荷泽、定陶、濮城、武、曹、钜野诸县之地。因此,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易姓人家,仍然世代相沿相袭着“济阳”的堂号,时时刻刻不敢或忘记自己家族的来处。 山东的济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属齐国的领域,而过去的姓氏学者,也有人认为易氏是系出当时的齐国公族,算起来是姜太公的后裔。譬如,著名的《卢若虚集》就曾指出:“太公后有易氏。”这派说法,言之成理,又与古氏家族过去的活动情形相符,所以一向甚受采信。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易氏的始祖是春秋时代甚受齐桓公亲信的寺人易牙,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就持此看法。该稿指出:“《左传》齐大夫易牙之后,魏有易懂,晋有易雄。”而易牙原不姓易,他的姓名是雍巫,字牙,食采于易,乃称易牙

1、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2、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3、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扩展资料

“易”姓名人

1、易 雄

易雄(公元257年),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章武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阳、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

易雄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

2、易元吉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北宋画家。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曾游荆、湖间(今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深入山区,入万守山百余里观察野生动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

3、易绍宗

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洪武时从军有功,授象山县钱仓所千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姓

易氏,中国姓氏之一,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易姓 历史 来源,希望大家喜欢!易姓历史来源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易姓得姓始祖 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易姓姓氏分布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 三国 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易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猜你喜欢: 1. 百家姓之易姓 2. 百家姓之游姓姓氏源流 3. 2017年余姓男宝宝取名方法 4. 百家讲坛百家姓耿姓 5. 百家讲坛百家姓师姓

一、姓氏源流易(Yì)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据《尚友录》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齐桓公宠臣雍巫食采于易,又称易牙,易牙犯上作乱,被杀,其子孙以先人名字为氏,称为易姓。是为山东易姓。2、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3、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4、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得姓始祖: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二、迁徙分布易姓的发源地为今河北易县一带和山东、河南间地。秦汉时,易姓主要以山东、河南一带为繁衍中心,且零星向周边扩展。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烟四起,易姓较频繁地从北方向南方迁徙,始有易姓名人见于史册。如三国时魏国的易懂,西晋浏阳(今属湖南省)人易雄皆出于山东易姓。另有前凉(都今甘肃省武威)将军易挺亦名噪一时。唐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易姓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壮大,势力渐强。据载,有大理评事易重,游宦筠州上高(今属江西),定居于此。宋元时期,见于史册的易姓人物渐多,且以湖北、湖南两省为最。如有北宋画家易元吉居于湖南长沙;有南宋大臣易祓,为宁乡(今属湖南省)人;有元代襄阳(今属湖北省)名人易炳文等。可见,此时易姓家族势力较之前代浩盛、强大起来,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南方为主要聚居地。另外,此期避金人、元人战乱而南迁者也进一步巩固了易姓以南方为盛的状况。明朝年间,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均有易姓人居住。如有易节为万载(今属江西省)人;易元贞为广西桂林人;易时中为晋江(今福建省泉州)人。清代,易姓仍以江南为主要繁衍中心,并有从沿海入居台湾进而迁入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易姓枝繁叶茂,尤以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多此姓,四省易姓约占全国汉族易姓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三、历史名人易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春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易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易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易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氵君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易子需:广东省鹤山人,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易顺鼎:湖南省龙阳人,近代诗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官至广东钦廉道,后事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诗外,也作词及骈文,作品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易汉文:湖北礼山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年仅二十九岁。易秀湘: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四、郡望堂号1、郡望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2、堂号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此外,易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太原堂”等。五、宗族特征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易姓宗祠通用对联】〖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宗开易地;秀毓太原。——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产芝庐墓;攀桂仙才。——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通经处士;释褐状元。——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一时师表;三经处士。——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纯孝先生望重;工诗状元名香。——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周易讲义留芳远;性理精微播誉长。——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三经处士传名远;二栗礼郎享誉高。——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德行称产芝孝子;诗词为释褐状元。——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德行称产芝之孝子;诗词为释褐之状元。——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延庆事典。----------------------------------------------------------------------------------作者:yiu--发布时间:2005-4-22 9:17:00--感谢楼主收集上述资料。资料中有关“易姓源流”之说疑有不实之处。详细情况,请参考易氏寻根问祖、亲情联谊、编修家谱族谱通谱的网站:天下易家人 作者:yiu--发布时间:2005-4-22 9:40:00--感谢楼主收集了易氏资料。但上述资料中有关“易姓起源”疑有不实之处。有关详细情况请参考以下这个为易氏寻根问祖、亲情联谊、查阅易氏家谱、编修易氏通谱的网络平台:天下易家人 作者:陆君云--发布时间:2005-4-22 18:33:00--感谢 yiu 先生光临指导。循址现将《易氏源流考辨》一文转贴如下。更多的易氏源流考证,可按 yiu 先生的推介进入《天下易家人》网(见2、3留址)进行浏览。谢谢 yiu 先生!谢谢大家!易氏源流考辨内容提要: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说法。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迁自江西瑞昌。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参1)。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完公与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中。”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黄冈易氏谱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虽然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3)。可是明末清初,家谱又遭战乱毁损,“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为鼎公再修纂时(4),竟未提之贞和霍冈之二修。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1942年,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计190卷,内容渐趋完善。近50年来,又当社会制度、政治和观念极大改变,而族众仍乐於集资,于1994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2000余页),蔚为大观。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也有今人续增新错。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史籍,考证出一些疑点,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知史者。最近查得湖南湘潭易家塘易氏(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家谱。该谱创修于康熙41年(公元1702年),民国21年(公元1932)是其五修(5)。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南唐(公元938-960年)雄州剌史易赟(斌/贝,音yun晕)晚年所修。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又由释褐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本易赟(斌/贝)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今江西吉安市)、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三部,是为绫谱”。而“宋宝祜年(1253-1258)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藏吉水(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中华山玉真观神庄。(明)天启年(1620-1628)发之,绫如蠹蛀,尘封渍落,检录残余,颇徵世序。其生娶没厝未详,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5)由此可见,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是可理解的。湘谱经过易赟(斌/贝)和易祓两位博学的闻人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东(湖北黄冈)谱较好。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但直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中,也是难得的。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已。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东。而长沙以前,叙述基本相同,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甲)易氏受姓来源考辨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8-27)的说法是:1)“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最早见于《元和姓纂》(6)。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于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8--26)。2)“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17)。而黄冈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3)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故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4)“受姓自燕”说。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甲)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济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27)。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5),其中有易甲传,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68、69),并说据宋易祓绫谱,始修于康熙41年,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必为后者取材前者。其文曰: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公助(欲得易申),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公(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我)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遂遇害。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68)缺,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氏姓谱》篇首作甲公,中又作欲得易申,内容基本相同。而许多姓氏词书和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剌雍州,晋有易雄宰舂陵”句。究竟是易甲还是易申呢?虽未找到明末清初,以搜罗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楚宝》(共45卷)予以佐证,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著《新序》(编入《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或通称《刘向新序》,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个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释褐状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也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再从历史地理来分析。《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涞、易”。《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远。据《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娀(女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娀氏女(姓娀名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该地即今河北省易县。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曾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12年)时,燕受齐侵拢。前313年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领,动荡未稳。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按《周礼》“雍人 掌沟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以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 后竟为其字。有的书则硬将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称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或姜太公的后人,因居易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定。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生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暂存疑。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完公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原误作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刺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清楚表明,易氏得姓久远,原由不详。列举三位远祖,易甲为楚人,接下“至魏……”两句,当指(曹)魏、晋朝,而非战国魏。完公为解元,当不会混淆“于楚”和“至魏”两者的差别。显然易恺只是曹魏时雍州刺史,非战国魏人受姓始祖。湘谱则说:“吾家族谱得见数十册,率曰易氏之先与魏同姓,有恺公者,为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因受姓焉。窃疑恺为春秋时人。何以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俱无其名。而他书亦不载其事迹。继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为雍州剌史。在雄公之后百余年以为鼻祖,颠倒实甚然。为此说者本自山斋(祓)公绫谱。山斋博学,何至若是悖谬,绫谱原本既无可考,幸其序俱在。山斋只说始自易水受封锡(易)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泰和,散居吉安、袁州(今江西宜春)、洪州(今江西南昌),复徙长沙宁乡等。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云云。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后人沿误,其故有---,因山斋公浑说易水受封锡(易)姓,下文接以若恺若雄,遂以恺公在雄公之上,当锡(易)姓之祖。不知此段原无次序。观仁福万年俱叙雄公之下可知-。因恺是魏人,未暇考究,遂牵韩魏之魏。噫!撰为毕万之后之说,不知比魏与韩魏,相隔数百年,响壁虚造,山斋不受其咎也”。此等怀疑易恺非春秋时人,而是魏朝人,和否定易氏与魏同姓,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但他认定易恺为北魏人则是错的。万姓统谱说的魏朝,也应是曹魏(220-265年),而不是北魏(386-534年)。再看此后易氏各家谱序中的姓源之说的演变。金槐序(30)认雍氏易牙为祖,也说易恺为雍州刺史。乾隆五十五年,湖北应城支谱(31)有“肇自周毕万后裔,始封于易水而受氏焉”。乾隆五十八年,蕲黄合修序(32)有“吾易受姓自燕”。民国三年,麻城支序(33)说“易为毕万之后,其受姓由魏上大夫恺公食采于易。”顿改雍州刺史为魏上大夫。1942年记事录(34)说“吾易自恺公受姓”。最近(1994年)渊源考(35)中,既推毕万为祖,又认始祖恺公为魏上大夫,食采于易而为姓,又录雍巫,雍纠,雍廪等为祖。又把“晋有兴长公封忠愍侯,远祖易雄为舂陵令”并列论述,竟不知易雄字兴长为同一人,可谓集矛盾和谬误于一篇,可见是后人附会演变成各说的。我查阅了正史《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等文献,发现有关于易恺的记载。如《晋书》(36)中有:“{(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263)},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疆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显然易恺是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武将,其它史籍说他是雍州剌史。考魏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都督刺史都开幕府(37),三国置雍州,治所在长安(38、39),辖今陕西等地,正是易恺用兵之区,足以证明武将易恺与刺史易恺为同一人。他是曹魏时人,是巳知确切的易氏最早远祖,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再从地理上看,战国时魏国在今山西西南和河南北部,其下都济阳,在今河南兰考附近。它与燕国之间隔着韩,赵和中山国。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

关于胡姓的历史现状研究论文

姓氏起源: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 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郡望: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间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属河南)两处,以后又有弋阳(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义阳(郡治在今河南信阳市)中州、洛阳、户县(今属陕西)、河东等地。堂号:胡氏堂号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迁徙分布:至于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 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 及了全中国。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 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胡姓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一是姬姓胡国,在河南漯河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二是归姓胡国,在安徽阜阳。

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归姓是畏方(鬼方)之姓,据《山海经》记载为威姓,源于少昊之子,胡国铜器铭文记作媿(wēi)姓。

胡姓的历代分布

胡姓最初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源于今河南淮阳,另一个发源于今安徽阜阳。胡氏以起源地为中心,向周边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

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

两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原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与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闽,成为“入闽八姓”之一。

可有了龙卡图额卡佩拉歼16和他礼服部

关于胡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姓有很多,比如:林、陈、李……可是我们并不了解我们姓的来源,我要对我的姓展开一次大调查。二、调查方法n上网查找关于胡姓的资料。n向爸爸了解我们家有多少人姓胡。n查看书籍、报刊等。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网上 胡姓的来源 胡人呢,所居住的地方,都是以胡为地名,我们在地图上可以查到,葫芦河、胡亭……由于上古的时候把一些诸侯,封在以胡地命名的地区,就叫胡子国,在古时候有两个胡子国,一个是后夔的后代,叫归伯,在商代的时候封他为胡子国,因此,他的后代呢,被楚国灭了以后,就以国名为姓,就叫胡氏,还有一支是,周武王灭殷的时候,他封他的同姓,姬胡为胡子国,这个胡子国后来也被楚国所消灭了,因此,他的子孙呢也改姓为胡。爸爸的讲述 历史上的胡姓名人 胡瑷、胡询余、胡刚中、胡敏、胡大昌胡奕防胡久山胡佐湘胡建明胡林翼……网上 胡姓人口数量 有人统计过,全球胡姓人口已达到二千多万,其中华林胡氏占百分之七十,在全国姓氏人口数量排列中居第八位四、结论 1、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害怕六国贵族复辟,于是,就把十万六国贵族,迁往到关中,但是,燕国有一个叫卢生,他还是认定秦国的一定是胡,所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听了以后呢,就让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东胡,把胡人赶出了河南之地,还修了万里长城,这都是跟胡人有关的历史。最后,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秦二世叫胡骇也是跟胡有关,胡骇暴政天下,引起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最后呢,终于灭亡了秦王朝,所以秦朝最终还是亡于胡手。 2、远古时期,胡人是以游牧为业的民族,特别善于骑射,为了行动方便,胡人制作的衣服,非常适用于作战,黄帝时,胡人制衣就已出名,据说战国时期,人们争相效仿,因此,也就有了赵武灵王要改胡服骑射,可见胡人具有非凡的智慧。 3、胡人汉化以后,大多以族名为姓,许多少数民族在后来都改为胡氏了,除了汉族胡姓,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胡姓,今天,胡姓在全国的人口有1000余万人,是住居中国第20位的大姓。

关于姓魏的历史研究报告论文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网络,书籍,报刊

魏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

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

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

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魏了翁之父系魏苹之子过继高黄中,改姓高名孝;高孝第五子了翁还继魏士行,归宗魏姓。

说明魏了翁及其后世子孙,均系魏姓血统);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网络,书籍,报刊,

教科书

历史上的魏姓名人

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

网络

魏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魏姓人口:魏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居第四十七位,约540万。

结论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是当今姓氏排行第47位的大姓。

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

1、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2、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

3、源流三

魏姓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4、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扩展资料:

魏姓氏代表人物: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延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

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

史称魏姓正宗。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

魏国原为商朝时的芮国,西周分封时改为“魏”,据说“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

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

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

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

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

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在芈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魏氏,形成魏氏的一支,该支魏氏与芈姓熊氏同宗同源,但查阅各地众多的魏氏家谱,尚未发现以魏冉为始祖者。

出自外姓改姓魏: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

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魏氏,接给高家续其香火,姓高。

长大后改回魏姓。

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

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源流二 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有四部氐族人。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农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起建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四方集赋,民不聊生。

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愤而率部起事,聚众五千余家,自命大将军,号为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以对抗北魏王朝。

当时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大荒,民饥不耐,魏揭率起义军开仓赈恤。

到农历2月,汉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会、谭酉等相继起义,并率部与魏揭合聚,声势愈旺,遂占据并州城(今山西祁县),与北魏王朝对抗。

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两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北魏军攻破并州城,击杀魏揭,俘获其妻、子,押送京师洛阳。

魏揭的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

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游牧于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哲勒篾与兀良哈·速不台兄弟俩。

另外,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毕万。

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

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

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

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

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历史: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现状:网络魏姓人口数量据统计魏姓人口:魏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居第四十七位,约540万。

结论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芈姓等多种说法。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是当今姓氏排行第47位的大姓。魏姓历史上出现了众多名人,如魏武子、魏无忌、魏徵、魏源、魏良辅等。

魏姓人口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万,列在中国第44位,大约占中国人口的。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570万,增长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

关于邢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中国的姓氏共有5662个,其中单姓一共有3484个复性共有2032个三字姓共有146个,到我这次要探探研究的是我个人的姓氏“邢”。         全国姓邢的人口一共约有1000多万,邢姓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131位,邢姓的家族人口比较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邢姓人口大多广泛在河北省和河南省。邢氏的宗靖渊公他于三千多年前被受封为邢侯,建邢国当时的首都是如今的河北省邢台市。         邢氏的起源源自皇帝上古周朝时,周成王将周公第四被分封到邢,做王人们称为邢侯,后来建立了邢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邢。 春秋时期,晋大夫韩宣子之族人被封于邢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温县东),其族人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邢。 邢姓起源于周代,此支邢姓为周公姬旦之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是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靖渊于邢(如今的河北省邢台市),建立邢国。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所灭。周公姬旦的这一支子孙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邢,最早的发源地就是河北省邢台市。

你可以百家姓搜索一下的。

邢氏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有关历史资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后裔姜氏的一支,以发明掘井闻名于世,始称井氏族。井氏族于夏代初,顺黄河水东迁至豫北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住下,以族名“井”命该地为“井”地。此井地即古之邢丘,今之河南省温县北平皋村。

1、公元前1525年,商王帝祖乙由相(河南内黄)徙都于邢丘,邢丘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有一部分居民以邢为氏而姓邢,这是我国第一支邢姓。

2、商王朝将国都由邢丘迁出以后,原邢丘地的井方国被商王改封为商邢国。商末代邢侯位列纣三公,后因忠谏被诛,商邢国被纣王所灭。商邢国灭亡之后,邢侯后裔纷纷以国为氏而姓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支邢姓。

3、邢氏出自姬姓。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在邢丘重建邢国,封周公五子姬苴为邢侯。周昭王末期,周王颁令第三代邢侯率领邢国兵马开赴周王朝北疆,即今河北邢台平息北戎骚扰。

公元前635年,末代邢侯在邢国后期被卫国所灭。邢国子孙纷纷以祖居地邢丘邢命名的邢国国名为氏而姓邢,这是我国第三支邢姓。

4、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巫臣于公元前589年,携陈国美人夏姬投奔晋国。晋景公即日拜巫臣为大夫,并赐古邢丘为其采邑,巫臣始称邢公,其子孙后也称邢公。

晋国大夫韩宣子一心想霸占风水宝地古邢丘,找借口杀了邢公(巫臣孙),夺占了古邢丘。邢公子孙纷纷逃出邢丘,但不忘祖先,以祖居地邢丘邢为氏而姓邢,这是我国第四支邢姓。

5、春秋时期韩宣子后裔韩严在韩国战功卓著,很受韩哀侯器重,深得百官拥戴,但遭朝中奸臣韩廆陷害、诽谤。韩严在忍无可忍之下刺廆于朝并误中哀侯。

韩严为朝中除害,大得人心。众百官力保韩严不追究误伤哀侯之罪,但韩氏家族要求韩严家族脱离韩姓。韩严家族以居住历史名都古邢丘邢为氏而姓邢。这是我国第五支邢姓。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聚集地)

公元前635年,建都于今河北邢台的邢国被卫国灭亡,邢姓子孙出奔他方。后卫又被晋国吞并,则邢姓子孙有落籍晋国者,此际齐有邢郦目贵,晋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山东一带。不久,源自晋国大夫韩宣子的邢姓开始在今河南温县出现,邢带便是韩宣子裔孙。

两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邢姓有邢元、邢说、邢纪、邢举,还有东汉时任巨鹿太守的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邢穆。

魏晋南北朝之际,邢姓名人大量涌现,高官不断,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十五人,且多为河间莫阝(今河北省任丘)人,多父荣子贵,诗书传家者,表明在此际,邢姓河间郡望已经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纷争等导致社会激剧动荡,有少数邢姓子孙避居江南。

隋唐之际,邢姓河间郡望依旧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播迁繁衍以北方邻近区域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有名载史册之邢姓出现。

北宋时,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十分强悍,不断侵扰今冀、晋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乱徙居当时的首都开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

靖康之耻后,赵构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归金人统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带,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赵构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临安(今浙江省杭州)。

元代金后,北方邢姓发展平稳,而南方邢姓因避乱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东北辽宁一带等地。

明中叶以后,邢姓有渡过台湾海峡赴台谋生者,此后至清鸦片战争后,因戍边、流放、仕宦、谋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远省份定居下来。

如今,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邢姓

邢 (百家姓典故) 邢氏周公后代 发源河北邢台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这个荣耀姓氏的始祖,根据老证,是周公的第4个儿子,由于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关于邢氏的这段源流,是详载於《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当年的邢国,爵位为侯,位置就在现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西南。这个国家在周代初年虽然有如昙花一现,国祚并不很长,到了春秋时代就被强邻卫国所并灭。然而,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声名响亮的邢姓,堪称永垂不朽。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南北朝时的邢邵, 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满意请采纳

  • 索引序列
  • 关于孙姓历史的研究论文怎么写
  • 关于易姓历史的研究报告论文
  • 关于胡姓的历史现状研究论文
  • 关于姓魏的历史研究报告论文
  • 关于邢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