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国家体委杂志

国家体委杂志

发布时间:

国家体委杂志

出任国家体委主任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体育工作是由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管的。1952年七八月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荣高棠,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到芬兰的赫尔辛基,参加了第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回来之后,团中央向中共中央和刘少奇呈送了一份报告,建议在政务院下设立一个与各部、委平行的全国体育事务委员会,并提出“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最好是请贺龙(1896—1969年,湖南桑植人,开国元帅)那样的一位将军来担任”。当时,贺龙还在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但他一接到国家体委主任的任命,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之中。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贺龙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不久,国务院任命蔡廷锴、蔡树藩、卢汉、黄琪翔、荣高棠为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张非垢任国家体委秘书长、黄中为副秘书长。薛明(贺龙夫人)后来回忆说:“贺龙对国家体委这个班子是满意的,很喜欢。用他的话说: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团结的班子。他们相处很亲切、自然,形成了一个拳头。”兴建北京体育馆旧中国留下的体育场馆寥寥无几。在北京,除了1937年始建的先农坛体育场之外,再没有一座体育场馆,甚至连一个带有看台的篮球场都没有。贺龙和国家体委的其他领导同志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在北京修建一个设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的体育馆,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荣高棠和黄中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终于在天坛东侧找到了一块空地。他们向贺龙汇报说:“地皮找到了,但是我们没有施工力量,也不懂建筑。”于是,贺龙想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万里曾经担任过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在重庆组织过城市建设。当时,万里正在外地出差,贺龙立即打电话,请他筹建北京体育馆,万里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就回到北京。不久,贺龙又调来了曾经参与修建重庆人民大会堂的张一粟,协助万里工作。北京体育馆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由北京市设计院设计,大通公司施工。贺龙只给了他们一年的工期。设计人员加班加点,只用了3个月就绘制出了体育馆的各种图纸。贺龙不仅亲自审查图纸,就连馆用沙发、茶几的样式,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参加施工的几千名职工努力奋战,节假日也不休息。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贺龙经常到工地去看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对他们说:“这个工程,是体委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体育馆,一定要建好,按时竣工。中央和北京市许多部门都支持你们,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北京体育馆于1955年4月落成。创办《体育报》贺龙在建设体育场馆的同时,还抓了《体育报》的创办。贺龙认为,要广泛吸引体育人才,建立新中国的各级体育机构,重要的问题是要大张旗鼓地向全国人民宣传体育运动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热爰;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号召各界支持体育工作。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战线应该有自己的一张报纸。1958年初,贺龙专门向周恩来请示了这一问题,周恩来说:“我们国家这么大,是需要有一张体育报。你们向中央写报告嘛!”4月初,国家体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写了报告,由贺龙面呈周恩来。6月下旬,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创办《体育报》。贺龙请毛泽东为《体育报》题写了报头,请朱德题了词。1958年9月1日,一张套红的《体育报》创刊号送到贺龙面前,他立即高兴地阅读起来。第二天清晨,贺龙就给报社打去电话表示祝贺。贺龙指出,报纸就是喉舌,要走在前面,鞭策我们的工作,“要大胆地办,把《体育报》办成6亿人民的报纸”。从此,《体育报》就成了贺龙必读的报纸。他一般都在晚上看《体育报》,一旦发现有了进步或者出现了缺点错误,就打电话给报社负责人,及时予以表扬和指导。在贺龙的关心和支持下,还创办了《新体前杂志》和《中国体育》杂志(英文刊物)。不拘一格揽人才贺龙认为要创造一流的成绩,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在国家体委初创时期,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几乎每个体育项目都缺少教练员,优秀的运动员更是屈指可数。为此,贺龙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气魄和胆略,力排众议,不拘一格,大胆地选用了一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迅速把新中国的体育队伍建立起来。贺龙团结了一大批国内的体育人才,吸引了许多流落海外的体育人才纷纷归来报效祖国。经过贺龙、国家体委和各省市有关部门的艰苦努力,国家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网球队、体操队、游泳队等,在1954年前后相继充实和组建起来。独特的管理方法贺龙长期带兵,深知一支军队要有强大的战斗力,就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过硬的军事技术、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同样,一支体育队伍在比赛中,特别是强手如林的国际比赛中,要战胜对手,取得好成绩,也必须思想、技术、作风“三过硬”。因此,贺龙借鉴军队的管理方法,努力把各运动队培养成国际一流的体育队伍。在运动员的训练上,贺龙主张训练难度要大幅度地超出比赛的难度,这样才能够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技术,与世界强手相抗衡。贺龙把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的“三从”(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原则,加上“大运动量训练”,归纳为“三从一大”原则,运用到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中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来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不怕”(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伤)、“五过硬”(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的口号。贺龙特别强调反对“骄”、“娇”二气,他说:“骄气要不断地扫,才能不断进步,这个问题对体育队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都要练成武松,不能成为林黛玉。要敢于和强手比,把世界强队比下去。我们的腰杆要硬,胆子要大,心要细,既要有打虎的功夫,又要有绣花的功夫。”

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

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

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

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 并非政府行为。

幺正杰 中国国家游泳队教练。1954年3月12日出生,籍贯黑龙江哈尔滨市,曾获得过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仰泳全国青少年冠军,亚运会亚军。曾多次打破全国纪录。2009年3月2日,根据新华网消息,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宣布,幺正杰出任中国游泳队总教练,许琦担任领队。2009年游泳世锦赛是他的第一场战役。1971-1980年 游泳运动员 运动员成绩:获得过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仰泳全国青少年冠军,亚运会 幺正杰亚军。曾多次打破全国纪录 - 现在为国家游泳队教练 执教成绩:培养出世界冠军、奥运会亚军、第三名获得者多名运动员 工作简历: 1974 - 1978 在国家游泳队任国家体委团委委员、训练局团委委员及游泳队团支部书记 他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生涯都在国家队度过,长达30余年。2001—2009年,曾担任中国游泳队副总教练一职8年。 游泳可以减肥!!!很重要的。

发改委国家能源杂志

可以为下一级耗能者提供能量的物质就是能源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通常凡是能被人类加以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都可以称为能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类[编辑本段]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来源分为3类: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2、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类,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根据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三种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除此以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围内;二次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例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能源都属于二次能源。3、按能源性质分,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人类利用自己体力以外的能源是从用火开始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后用各种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等。现正研究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当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这些燃料的储量有限。未来铀和钍将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变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人类实际上将获得无尽的能源。4、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5、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由于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较小,或品位较低,或有间歇性,按已有的技术条件转换利用的经济性尚差,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数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6、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我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7、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进入能源市场作为商品销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气和电等均为商品能源。国际上的统计数字均限于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农作物残余(秸秆等)。 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约为太瓦年,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据估计,中国1979年的非商品能源约合亿吨标准煤。8、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们对一次能源又进一步加以分类。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热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从地球内部巨大的蕴藏量来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质。核能的新发展将使核燃料循环而具有增殖的性质。核聚变的能比核裂变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变最合适的燃料重氢(氘)又大量地存在于海水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能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支柱之一。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环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专家们会不断开发研究出更多新能源来替代现有能源,以满足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对能源的高度需求,而且我们能够预计地球上还有很多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新能源正等待我们去探寻与研究。

经查,《电力设备》已经不存在,故为非正规期刊。

查期刊真伪以广电局为准,查看方法如下:中国广播电视总局

《电力设备》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电话咨询该社结果为该刊已停刊,改版为《能源评论》,用1的方法可查。同时,该社敬告各位,请勿轻信中介,误入。

扩展资料:

《能源评论》由英大传媒集团主办,是国内第一本能源评论类杂志,杂志将汇聚各方智慧,解析大事要闻,以观点改变世界,为能源行业健康发展、国家能源战略有效实施贡献力量。

2009年1月6日,我国第一本能源评论类杂志——《能源评论》创刊新闻发布会,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能源评论》特约编委杜祥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能源评论》特约编委周大地等领导、专家和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经济网等近40家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由英大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能源评论》杂志副总编辑丁海东主持。

发布会上,英大传媒集团总经理、《能源评论》总编辑王海啸表示,《能源评论》需要以开放办刊的理念,汇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读者的需求。英大传媒集团将以创新、开放的姿态,努力把《能源评论》打造成客观公正的观点平台,吸引更多人士为能源立言,其中,包括政府人士有高度之言,能源领域专家有深度之言,非能源领域专家有新意之言,能源实务操作者有感触之言,为推动我国安全、清洁、高效、有活力的能源体系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能源评论》 百度百科

目前处于停刊状态,最后一期是2008年12月, 2009年开始该刊已不再发行。

《电力设备》杂志是经国网公司以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电网公司 主管主办的国家级电力科技期刊。(本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200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9226/TM )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ICONDA国际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文摘(CSTA)英文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五家发电集团和中国电力设备进出口公司、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中国华电工程(集团)公司共同协办,中国电力出版社编辑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扩展资料:

《电力设备》2000年创刊,杂志面向电力行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中电联络各方面技术优势和行业唯一性特色,密切联系政府有关部门、电力企业、电力用户、科研院所和煤炭、装备等上下游企业,以报导全面的全国技术和管理现状分析,及时的全国性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数据分析和新成果评价等方式,充分体现电力设备发展方向性、全局性、时效性和前瞻性。

中国体育医学杂志编委

体育期刊投稿地址及简介《篮球》杂志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该刊向读者介绍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世界篮球明星的成长及其训练、比赛经验;世界篮球新技术、新战术。《篮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6( 双月刊)《田径》杂志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该刊内容有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和成绩纪录;世界优秀运动员传记及其成功之路以及田径运动的技术、理论等。《田径》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7(双月刊)《体??》杂志由中国体??协会主办。该刊主要栏目有国内外竞赛、技术训练、知识之窗、群星谱、业余训练、科学研究、宿将回忆录、小资料、健美讲座等。《体??》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288(季刊)《游泳》由中国游泳协会主办,该杂志是以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为对象的群众性专项刊物。介绍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专项运动知识、技术、训练与群众活动以及国内外新动向和优秀运动员。《游泳》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5号) 100061 CN11--1289(双月刊)《中国排球》杂志由中国排球协会、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向排球爱好者普及排球知识,开拓其视野;向排球工作者介绍世界排坛的新技术、新战术及新动向,以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中国排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8(季刊)《武术健身》杂志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宣传武术、气功的健身作用、知识和方法;挖掘、介绍祖国民间传统养生法;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武术、气功锻炼,注重武德修养,增进身心健康。《武术健身》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9(双月刊)《学校体育》杂志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主办。该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和经验;协助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辟有行政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课余训练、国外学校体育、人物志、信息台等栏目。《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1524 (双月刊) 主编:赖天德《中国体育》杂志是国家体委主办向海外华人宣传我国体育的综合性刊物,介绍我国体育战线取得的成就,扩大中国体育在海外的影响。主要栏目有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体育、中国武术传统健身方法、体育名人介绍等。《中国体育》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753(月刊)《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主要介绍本院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各个项目的技术分析,专题调研和经验总结,以及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经验和动态等。《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2096(季刊)《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由国家体委科研所、情报所主办。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2284(月刊)《体育文化导刊》地址:北京崇文区天坛东里中区中14号 邮政编码:100061E-mail:《体育科技文摘》由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国内唯一的体育科技情报检索类文摘期刊,属国家科委国内外科技期刊检索系列,公开发行。该刊通过文摘、简介和题录三种形式报道国外的体育科技文献,对部分重点期刊做较全国的报道。通过该刊可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了解广泛的体育科技信息,它是从事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必备的工具书。《体育科技文摘》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2459 (双月刊)《健康顾问》杂志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主办。该刊普及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知识,根据不同年龄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就人的发育、生长、心理、生理以及健身防病等方面,介绍各种知识与方法,注重介绍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效方法和健身方法。《健康顾问》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2979(季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学会主办。该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刊登运用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理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医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国外动态、研究方法、临床与研究报道、文摘、简讯等。《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12989季刊)《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本刊紧密联系实际,刊登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力求反映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北三环路21号) 100088 准印证号:8903689(半年刊)《体育教学》杂志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发行的科普性季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体育教学经验,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青少年体质等问题。本刊主要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管理干部。地址: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8,CN11-3145/G8,ISSN1005-2410(季刊)E-mai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为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人员及体育院校师生提供科技信息和学术争鸣园地的专业性刊物。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体育科学理论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天津体育学院内) 300381 CN12--1140 (季刊)《内蒙古体育科技》是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刊物。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选材等栏目。《内蒙古体育科技》编辑部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14号) 010030 准印证:15--1064(季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沈阳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以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主,鼓励对新学科的探讨和对体育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科研、学生园地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CN21--1081 (季刊)《沈阳体育学术》杂志是由沈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主办。主要栏目有体质与选材、教学与训练、评价与评估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技工作简讯等。《沈阳体育学术》编辑部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准印证:031(季刊)《辽宁体育》杂志是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该刊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宣传报道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交流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经验。主要栏目:体育论坛、工作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竞赛与裁判等。《辽宁体育》编辑部 (沈阳市和平南大街42号) 110061 CN21--1123(月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长春市自由大路34号)130022 准印证号:149副总编:肖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编辑出版,是以反映本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也是同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体育教学、训练经验、探讨体育理论、介绍体育科研成果的阵地。读者对象:体育教师、教练员及体育爱好者。《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海清源环路650)200433 CN31--1005(季刊)本刊以反映本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同时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强新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材。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与战术,体育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国外体育,体育史料等。《上海体育》编辑部(上海市南京西路150号) 200003 CN31--1054 (月刊)上海市体委主办的《上海体育》杂志为综合性体育刊物。旨在宣传我国体育运动(侧重上海)的成绩和体育界的精神风貌,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栏目有人物专访、赛场内外、大赛前后、学校体育、超级名星、国际体坛、健身之道、棋牌篇、友谊之路等。《国外体育科技》编辑部 (上海体育学院内) 200433 准印证:160(季刊)《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综合性刊物。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论体育,体育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思想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与运用等栏目,集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是体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南京市孝陵卫) 210014 CN22--1208(季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南京市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 210014《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 (杭州市体育馆路104号)310004 CN--1128(双月刊)由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浙江体育科学》杂志是综合性体育科技刊物。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介绍和交流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并注重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体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提供国内外体育信息和动态。主要栏目有体育战略预测、新技术革命与体育、争鸣论坛、改革之窗、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与技术、学校体育、讲座与函授等。《福建体育科技》是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一个旨在介绍体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的综合性体育刊物。本刊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学校体育、体育译文等栏目。《福建体育科技》编辑部(福州市五一路状元巷17号) 350005 CN35--1093(季刊)《体育教学与研究》杂志由福建省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主办。本刊主要是反映体育系教学、科研和普通中学、中等师范、中专、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改革、课余训练等情况。本刊辟有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体质调研、学校管理、课余训练、师资培养、体育卫生知识、体育译文和体育信息等栏目。《体育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内) 350007 准证号:042(季刊)《福建体育学院学报》是本院的学术窗口,面向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主要反映本院的体育科研成果,登载体育发展战略与改革、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运动技术水平服务。《福建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厦门市集美镇) 361021 准印证号:118 (半年刊)《山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山东体育科学学会、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围绕本省体育工作的重点,传播国内外体育科技情报信息;介绍、推广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果。主要栏目有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技战术分析、仪器器材研制、体育科研文摘等。《山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济南市文化东路45号 250014 CN37--1011(季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主要登载当代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旨在发展体育理论,加强学术交流。主要栏目有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科技文献与信息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武汉市卓刀泉) 430076 CN42--1105 (季刊)《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是由湖北省体育科技研究所主办的,以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的新方法、新动态为主。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体育教学、经验介绍、学校体育等。《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武汉市武昌体育场) 430060 CN42--1177 (季刊)《湖南体育科学》是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979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体育译文等。读者对象: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长沙市体育馆路1号)410005 CN43--111(季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州市沙河水荫路)510503 CN44--1129(半年刊)《广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 510056 CN44--1226(季刊)《广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是体育科技方面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就,侧重探讨田径、游泳、足球、举重等项目的训练方法、运动技术及战术,介绍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主要项目有综合、田径、游泳、足球、举重、体??、技巧、篮球、排球、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体育学通讯》杂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会刊。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阵地和进修园地。设有体育课程建设、大学生体质研究、卫生保健教育、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学知识和信息等栏目《体育学通讯》编辑部(广州市华南师大体育系) 510631 准印证号:417(季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报道本院学术研究较有特色的体育史、武术、运动医学和新兴体育学科为重点。辟有体育史与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教学和训练、体育基础学科理论、运动医学、学校体育等栏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成都市南效公园右侧) 610041 CN51--1097(季刊)《体育科学》(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7X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95/G8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5号 邮政编码:100763 E-mail:《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季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1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812/R)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11号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邮政编码:100061 电话:-2504 传真:《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605 国内统一刊号:CN11-1038/F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东26——24号 邮政编码:221008 电话号码:;5663312 E-mail:

他叫陈佩杰,曾经指点过我两个月

陈佩杰(1962-), 男, 浙江舟山人。现任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 陈佩杰教授1983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 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 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曾在1997—1999年获日本政府资助在日本国立鹿屋体育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陈佩杰教授曾在1993年和1997年2次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研究奖2等奖,1998年获国家体育总局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他是第8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陈佩杰教授获国家教育部第3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近年来,陈佩杰教授主要从事“运动与神经内分泌免疫”以及“运动与健康促进”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4项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 2项日本国文部省国际合作学术研究项目。近5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Heavy load exercise induced dysfunction of immunity and neuroendocrine responses in rats”一文发表在《Life Sciences》(SCI源刊), 另一篇论文“Effects of long-term endurance training on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cocentration”发表在《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SCI源刊);“生理状态下外周血中γ-干扰素基因表达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和“生理状态下外周血中白介素-2基因表达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等5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 陈佩杰教授现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项目1项, 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1项, 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 参加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启明星项目各1项。 陈佩杰教授担任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主任以来, 重视学科建设, 重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上海市民体质研究中心和运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标志着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陈佩杰(1962-), 男, 浙江舟山人。现任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 陈佩杰教授1983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 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 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曾在1997—1999年获日本政府资助在日本国立鹿屋体育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陈佩杰教授曾在1993年和1997年2次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研究奖2等奖,1998年获国家体育总局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他是第8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陈佩杰教授获国家教育部第3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近年来,陈佩杰教授主要从事“运动与神经内分泌免疫”以及“运动与健康促进”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4项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 2项日本国文部省国际合作学术研究项目。近5年发表论文40余篇,

中国骨伤杂志编委

范顺武,医学博士、骨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邵逸夫医院下腰痛诊治中心主任、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骨科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浙江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协会浙江省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国骨伤》编委。擅长于下腰痛、颈椎病、骨关节病和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微创化手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内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中文名范顺武国 籍中国职 业主任主要成就2008年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李盛华,男,汉族,1959年6月生,山东菏泽人,1984年7月入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甘肃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骨科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骨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甘肃分会主任委员。《甘肃中医》副主编、《中医正骨》、《中国骨伤》杂志编委。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333”科技人才、“555”创新人才,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才,甘肃省卫生厅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

姓名:张保中性别:男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院校:山东医科大学专业:创伤骨科技术职称:主任医师导师资格: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1987年:山东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199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获得四肢显微外科硕士学位;导师:于仲嘉教授1990年~200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跟随著名的罗先正教授从事骨科创伤专业,尤其是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2000 年~今: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从事骨科创伤工作期间在著名的邱贵兴教授指导下于 2003 年获得博士学位于2004年3~5月: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学习学习创伤骨科治疗技术现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创伤中心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华创伤杂志》编委《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委《中国骨伤杂志》编委《中国医刊杂志》编委《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编委《中华骨科杂志》审稿人 “国人股骨胫骨髓腔的形态学研究及带锁髓内钉的改进” 获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螺纹半针贯穿法治疗不稳定骨折” 获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GAMMA钉与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比较” 获2000年北京市卫生局优秀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华通用脊柱内固定装置的研制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获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排名第六 张保中 邱贵兴 徐恩常 张嘉 张万利 万新海 高鹏.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6):3252-3255.张保中 邱贵兴.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8):582-584.张保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2002,8(1):48-52.张保中 邱贵兴 等.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4):247-249.张保中 邱贵兴 等.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髓内钉固定[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3):192-194,208.张保中 罗先正 等.带有远端瞄准器的小直径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41-841.张保中 刘长贵.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或转子?…[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3):157-159.张保中 李亚东.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52例分析[J].中级医刊,1998,33(5):24-27.张保中 罗先正.Gamma钉与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4):237-239.张保中 罗先正.多发骨折中的内固定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1996,12(5):277-279.专著《骨科手术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高级医师案头丛书-骨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长骨骨折内固定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脊柱外科新手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髓内钉内固定》,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中国医师杂志编委

【专家简介】和祥华,医学博士,中华名医学会特约内科专家,中国医师杂志特邀编委,山东省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省级考官。和祥华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疗系,先后在同济大学医学部读研及担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先后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山东胃肠病康复成果3项奖励,作为胃肠病特色医疗学科带头人,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四十余篇。【获得荣誉】多次荣立二、三等功,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胃肠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华医学会基金会会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获医院新技术奖、医院技术标兵。从事胃肠病防治研究及临床工作20余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四等奖10余项及医疗成果奖多项,对胃肠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诊治享誉全军内、外。【专业擅长】和祥华主任曾多次受邀参与中美合作举办的中美胃肠疾病高峰论坛以及中美胃肠内窥镜技术研讨会等国际级胃肠专业研讨会,还曾进行胃肠系列药品开发和临床二、三期的验证工作。和详华主任目前在胃肠疾病和肝病治疗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研究课题《胃肠并发症防治的研究》,《复杂疑难性胃窦炎介入性治疗的临床研究》,获全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毒物性肝病的临床研究》,同时,曾多次发表消化性疾病论文十余篇,其中《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肝性胃肠功能不全的产生机制》、《胃肠镜检查中应用异丙酚的临床应用研究》等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外知名医学杂志中。 【专家介绍】宋仁祥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的研究与防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孜孜不倦的对患者进行防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能力。擅长运用“THS超导免疫平衡疗法”,帮助患者解除疾病的痛苦,得到状腺疾病患者的好评。【专业擅长】主攻内分泌科疑难杂症的辩证施治治疗,大胆改变传统的治疗模式,运用现代高、精、尖医学设备结合现代前沿技术,最先采用治疗甲状腺技术“THS超导免疫平衡疗法”康复体系,先后在国内多地多次参与内分泌学术交流会议。THS超导免疫平衡疗法是由福建省军区机关医院专家宋仁祥主任亲自参与,并与国内多家甲状腺疾病医院专家联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一项科研新成果,汲取了传统中西医精华,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治疗甲减病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从疾病的源头彻底治疗甲状腺疾病。【获得荣誉】宋主任,是福建省军区机关医院甲状腺治疗中心专科主任,从事甲亢疾病临床诊疗和科研3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获得了嘉奖。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在医疗、教学工作第一线,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中西医诊治甲状腺疾病。作为我国较早从事甲状腺疾病课题研究的学科尖端人才,多次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哈尔滨等医院进行公开医学演讲;积极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甲状腺疾病诊疗技术“THS超导免疫平衡疗法”全国推广与临床应用计划研讨会,为推动我国甲状腺疾病的标准化诊疗做出贡献。 福建省军区机关医院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铜盘白龙路3号(白龙宾馆往前100米)。乘车路线:乘路车到铜盘站下往白龙路往里走300米即到;乘路车到天峰宾馆站下,往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旁天琪路内进300米至白龙路,左拐即到。

2007年起任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妇幼保健院管理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担任《中国社区医师》和《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先后主持过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二十余项科学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项。2002年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授予“五四”奖章,2004年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北京市科普先进工作者,2007年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称号。2012年5月24日下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举行授奖仪式,本届大会主席、科特迪瓦卫生部长尼德丽友曼女士、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和阿联酋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扎阿比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卫生基金奖”颁发给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陈博文研究员,以表彰他在社区卫生领域做出的贡献。

陈凛,男,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胃肠病区主任,全军普通外科中心副主任,解放军总医院、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内普通外科领域知名专家,主要从事普通外科专业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全国胃癌专家组成员,2010NCCN胃癌指南中国版专家组成员,全军胃肠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外科学分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普通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普通外科文献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J Chines Medicine) 审稿专家,中华乳腺病杂志编委,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国普通外科进展杂志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编委。从事普通外科肿瘤专业的临床工作及相关研究二十多年。擅长胃肠道肿瘤疑难、复杂病症(包括复发的巨大的腹膜后肿瘤、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治疗、乳腺肿瘤诊断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腹腔镜下胃癌手术、以及其他腹部微创手术(胃癌、小肠肿瘤、腹膜后肿瘤、腹腔囊肿等)。开展胃癌规范化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建立胃癌数据库,联合相关科室成立胃癌多学科诊断治疗团队(MDT)、并开展MDT研讨会.主编《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普通外科手术技巧》、《外科解剖与手术技巧》3部专著,主译《结直肠外科学》、《腹腔镜胃癌切除术-标准手术操作和循证医学证据》、《胃癌外科相关综合治疗:国际进展与循证医学证据》等多部著作,参编专著5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其中一篇被美国NCCN胃癌临床指南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引用,共或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 索引序列
  • 国家体委杂志
  • 发改委国家能源杂志
  • 中国体育医学杂志编委
  • 中国骨伤杂志编委
  • 中国医师杂志编委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