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营养与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营养与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营养与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理解前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至关重要,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学习,而对于正确的膳食指南了解甚少,往往不了解食物的营养,不注重食物的搭配吃用,造成食物的营养流失,吃得不健康,甚至吃出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平常的膳食多加关心,多作充分的了解,让我们可以吃得健康,活得快乐。首先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们广泛食用多种食物。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提出谷物为主是为了提醒人们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的传统,防止发达国家膳食的弊端。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流失到糠麸之中。除此以外每天该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奶类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我国婴幼儿佝偻病的患者也较多,这和膳食钙不足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大量的研究表明,给儿童、青少年补钙可以提高其骨密度,从而延缓其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给老年人补钙也可能减缓其骨质丢失的速度。因此,应大力发展奶类的生产和消费。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人口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中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的叶、茎、花苔、茄果、鲜豆、食用蕈藻等,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他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来源。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国居民近十年来吃薯类较少,应当鼓励多吃些薯类。有丰富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性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肉类中的铁易被身体吸收利用,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等。但有些脏器如脑、肾等所含胆固醇相当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利。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平均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过多,吃谷类和蔬菜不足,对健康不利。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目前猪肉仍为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脂肪含量高,应发展瘦肉型猪。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猪肉,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即增加体重,久之便发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对于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消瘦的儿童应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宜体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儿童的传染病等。经常运动会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调节食欲、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一日三餐的能量摄入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吃清淡少盐的膳食有利于健康,即不要吃太油腻太咸的食物,不要吃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的油脂摄入量越来越高,这样不利于健康。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不宜过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膳食钠的来源除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饮酒应限量。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场合,人们往往饮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营养素。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危险,并可导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应严禁酗酒,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应饮酒。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污染、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格把住病从口入关。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结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膳食习惯,形成良好的膳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膳食,在饮食中获得营养并且吃得健康,热爱生命的朋友们,让我们为拥有长久健康的体质而努力吧!参考文献: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3、薛建平主编《食物营养与健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152页4、贾冬英姚开主编《饮食营养与食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39页

王增武,武阳丰,赵连成,等.中国中年代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知晓率控制率的演变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407澳门镜湖高血压调查组,澳门地区高血压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4):219任伟,张素华,李革,等.重庆市3717例人群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调查[J].重庆医学,2005,1(34):7刘力生,龚兰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4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周北凡,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采围对相关病症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王馨,自惠芙,马克敏,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对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影响[J].中华流行流学杂志,2003,24(12):1082

2012年高血压参考文献

以下几篇文章供参考,可去图书馆复印篇名刊名期号营养师调制营养食谱科学之友2006年07期妇女产褥期患病与饮食行为的关系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08期肿瘤患者的饮食护理健康之路2005年02期茂名市公立私立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13期食疗加药膳让您吃出健康—从营养顾问开饮食处方说起食品与生活2005年03期1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广义而言,是指组成人们通常所吃的膳食以外的一些非传统食品或其成分。消费者希望通过食用这些保健食品来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生理功能,乃至预防疾病。关于保健食品的定义至今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说法,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保健食品的概念也不尽相同。我国卫生部1996年3?5日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第二条规定,"本方法所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而美国至今尚无关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官方定义,就其含义而言,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既涉及人们所熟悉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又包括草药或其他植物中的非营养素成分。因此,人们在美国的保健食品商店中常可看到一些将营养素和草药成分合在一起的产品。如在一个包装中有5个不同的胶囊,分别为维生素、b-胡萝卜素、大蒜油、银杏叶提取物和人参提取物。2美国的膳食补充物健康与教育法(1994)美国没有颁布关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管理的专项法律或法规。所有的食品都按照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来管理。该法规定一般食品及成分均不得申称有特殊功能;当然有些保健功能在具有充分科学证据和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后是可以在标签上标示的,如叶酸可预防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钙可预防骨质疏松症,但不允许申称有诊断或治疗疾病的功效。为了明确对越来越多的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管理政策,美国国会于1994年10月25日通过一项《膳食补充物健康与教育法》。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⑴美国国会认识到:增进美国国民的健康状况是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营养的重要性和膳食补充物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面的效益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报道;摄入某些营养素和膳食补充物与预防某些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为此美国联邦政府认为在严格防止不安全或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的同时,不应采取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对优质产品的上市制造障碍;本法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获得安全的膳食补充物的权益。⑵膳食补充物的定义: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草药或植物、氨基酸,人们用来增加总的膳食摄入量的膳食物质,以及以浓缩物、代谢物、成分或提取物形式出现的以上各种补充物的混合物;不作为传统的食物,也不作为一餐或膳食的唯一内容;标示为膳食补充物;不包括食品添加剂;其形式可包括粉末、软胶(囊)和胶囊。⑶必须要保证安全,但不规定需要向FDA送审哪些安全性资料。⑷不得申称有哪些保健功能,但某些已有充分科学证据的营养成分例外。⑸必须明确标示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⑹1994年10月15日以前未曾在美国上市的膳食成分称为"新膳食成分",需要向美国FDA提出申请(包括安全性资料和用途),FDA将在收到申请后180天内作出审批决定。⑺生产过程必须按照GMP的要求。⑻将建立一个"膳食补充物标签委员会",以向政府当局提出关于膳食补充物标示的要求。⑼在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内设立一个"膳食补充物办公室"来探讨膳食补充物在保健方面的作用,以及促进膳食补充物的保健和防病作用的科学研究。

肿瘤与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对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一般状况下需要笔者将论文之中的学术资料、论文研究文献、注释文献等等诸多资料进行集中展示与整合,进而集中地展现在论文形态之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血压护理论文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血压护理论文文献(一) [1] 汪勤。 舒适护理在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33) [2] 孙月红。 音乐疗法在手术室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9(10) [3] 张勤英。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03) [4] 赵香银。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07) [5] 叶媛媛,杨琼,徐敏,王蓉蓉。 手术覆盖单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09(07) [6] 王爱琴,钟世良,贾赛雄,王丽英,农春花。 舒适护理在急诊骨折手法复位看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9(04) [7] 葛建芳。 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体现[J]. 护理与康复。 2009(02) [8] 周艳,刘晓丹,李勤,梁娜。 舒适护理的人文底蕴[J]. 护理研究。 2008(34) [9] 张颖。 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进展[J]. 护理研究。 2008(16) [10] 杨建芳。 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运用[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05) [11] 杨建芳。 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运用[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05) [12] 许平。 老年患者晕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 2007(23) [13] 刘小芬,赵施竹。 手术病人焦虑评估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07(08) [14] 郑小春,吴蓓茸,李松莲,吴秀东,寿红艳。 充气式保温毯预防腹部手术患儿术中低体温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07(06) [15] 陈蓓敏,陈清。 护理模式的实施现状与分析[J]. 护理研究。 2007(12) 高血压护理论文文献(二) [1]李建华,金锦华.我国临床护士循证护理实践技能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18) [2]万洁,夏绿芳,史卫星,张萍,管建粉.九江地区三级医院循证护理的现状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3(25) [3]曾铁英,赵梅珍,毛秋婷.护理人员循证实践水平的聚类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15) [4]叶赟,张兰凤.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管理循证实践先决因素与实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12) [5]黎娟,彭燕丽.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 [6]颜志妤.探讨普外科病房中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 [7]高宛红,刘琴.循证护理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3(13) [8]万海霞.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 [9]高爱梅,卢慧兰,李红,余小东,徐云梅,方菊林.循证护理在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行为干预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02) [10]张玲.循证护理应用于109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02) 高血压护理论文文献(三) [1] 宋琳琳,王东信。 肾移植手术麻醉的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1) [2] 鲁迪,江金财,徐骁。 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会议纪要[J].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2(04) [3] 刘志洪,卢一平。 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效果[J].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2(03) [4] 史艳萍,郑蔚,张利霞,陈晓娟。 护理人员疼痛知识培训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15) [5] 郑儒君,符琰,段迎,闫锴,李俊英。 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疼痛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 护理研究。 2012(22) [6] 郭利利,李漓。 外科护士多元化疼痛管理短期课程培训效果评价[J]. 护理学杂志。 2012(12) [7] 傅艳玲。 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疼痛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14) [8] 曾军,罗远国,李洪,眭维国,张旭,王东,胡春林,马艳。 不同镇痛方式对肾移植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肾功能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11(32) [9] 冯琳云,王欣然,许亚红,王思。 普外科ICU病人入室后舒适状况与基础护理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研究。 2011(30) [10] 韦凤琴,韦凤美,白凤霞。 美国护士协会认可的护理语言[J]. 中国护理管理。 2011(10) [11] 席惠君,周潘宇,王立芬,闫红丽,许开云,张俊英,赵继军。 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对急诊护士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29) [12] 解丹,郑瑾,苏兰若。 两种膀胱冲洗液温度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04) [13] 黄亚青,张红。 对二级医院外科护士自控镇痛知识的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10) [14] 范澍田。 熵原理在标准化中的应用研究[J]. 标准科学。 2010(07) [15] 汪晖,徐蓉,黄海珊。 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相关知识及态度的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10(11) 猜你喜欢: 1. 高血压护理论文范文 2. 高血压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3. 高血压护理毕业论文 4. 高血压护理毕业论文电子版 5. 关于高血压护理的论文范文

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杨京楠,姬春,刘新萍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比较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11):82-84。

[2]温绍君,张蓓。高血压的正确诊断及恰当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4):337-339。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黄雪颜,李美婷,何咏欣等。健康自我管理模式信息平台在社区老年性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3):100-103。

[5]袁华,李文涛,彭歆等。我国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评价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5):4190-4193。

[6]梁小华,顾东风,张欢等。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药物治疗和直接医疗费用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8):732-736。

[7]李淑霞,汤嘉敏。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与自觉健康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3-14。

[8]胡晓林,游桂英。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42(11):1263-1265。

[9]李顺珍。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老年高血压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258-2259。

[10]侯鲜桃,马晓红,张艳辉等。两种健康教育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2):73-75。

[11]王安龙,李玲玲。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7):1074-1076。

[12]梁颖,鲍勇。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88-191。

[1]刘国树。白领高血压特点及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1):15。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4):483-486。

[3]宦红梅,白小明。糖尿病社区联动管理新模式实践与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12,9(29):1736-1740。

[4]董元丽,刘振东,赵颖馨等。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与冷加压试验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29-33。

[5]魏永平,阙伟东,叶定村等。家庭动力学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2):69-71。

[6]庄润森,向月应,韩铁光等。深圳市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7):587-591。

[7]孟建勋,欧立华,徐磊等。影响社区高血压病患者遵医嘱服药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8):31-33。

[8]常永智,王少彬。家庭在实施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0):98-100。

[9]魏威,熊巨洋,童雪涛等。贵阳市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4,27(1):11-13。

[10]赵雅荣。试析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125-126。

[11]李芳,郭燕,王亮等。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5):100-102。

[12]徐小玲,唐新华,黄歆然等。浙江省城市社区高血压管理患者家庭自测血压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6):459-462。

[13]卢海霞,宋艳,许彬等。探讨家庭固定伴侣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6):471-474。

[1]张筠婷,范书英,王勇。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诊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6):107-108。

[2]林仲秋,张金霞,冯国飞等。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降压治疗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01):49-51。

[3]陆名婷,林仲秋,张金霞。综合护理干预预防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22-24。

[4]吴闻慧,汪海娅,方宁远。老年人体位性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3,19(04):206。

[5]唐建国。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改变及其对神经认知障碍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3,11(20):112-113。

[6]刘乾惠,刁晓兰,周锡平。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护理风险防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06):37。

扩展阅读:

高血压的日常护理

一、要避免饮酒及浓茶,必须戒烟。

二、适当摄入糖,以补充热量,但不宜摄入过多,以免增高血脂,加速动脉硬化。

三、饮食上应限制食盐量,一般肾性高血压患者每日摄入食盐量不应超过5g,若伴严重水肿、心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时,每日食盐量应限制在3g以下。

四、劳逸结合是高血压肾病生活护理的重要内容。适当减轻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采取半休或全休。

五、肾性高血压可能起源于身、心两个方面,所以一旦有高血压症状,心理应正确对待,不能过分紧张,顾虑重重,那样反而会使血压升高,应放松情绪,保持乐观,自我调节到最佳心理状态。

六、睡眠应充足,不能睡得太晚。高血压肾病患者要避免操劳,所以规律的引起也是高血压肾病生活护理必不可少的内容。

七、轻度患者可按时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等,伹必须以不感觉疲劳为原则。因为按时锻炼可带来精神上的良好感觉以及放松情绪,这样均对身体有益。但重症病人,肾功能不全或血压过高的患者,则应限制运动。

八、控制食用动物脂肪,因动物脂肪会加重血管硬化,不利于肾功能的保护,应食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香油等,因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能降低胆固醇。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导致人群死亡的危险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高血压医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 方法 研究 》

摘要: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具有很高致残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对高血压病患进行医学护理,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发病机率已经成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护理高血压病人所存在的一些误区,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待高血压病人的正确医学护理方法,缓解病人精神紧张,减轻高血压病人的痛苦,降低复发机率。

关键词:高血压疾病医学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1-8801(2013)11-0388-01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经常会诱发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淤血和中风等病症,具有很高致残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形成极大的精神压力,继而导致病情加重,难以控制住血压。而如何对高血压病患进行医学护理,缓解病人精神紧张,减轻高血压病人的痛苦,降低复发机率已经成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

1高血压病人的护理误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现代医学的不断创新,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刺激以及心理疾病的影响都是诱发高血压的原因。在我国,高血压存在“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这种现状往往与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有关。

药物依赖性强,不重视非药物治疗。许多高血压患者对药物存在着过强的依赖感,对非药物疗法则不够重视。然而,高血压病的防治的重点和关键,恰恰不是药物,而应该是以非药物疗法为主,进行主动防治。所谓非药物疗法,就是平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健康作息和饮食,克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等等。但是,太多高血压患者错误地认为服用降压药物就能达到治病的作用,以致对非药物治疗不屑一顾。很多患者吃降压药的同时,对饮酒抽烟并不加以控制。这种做法不但影响药效,而且加重患者身体负荷,会危害其身体健康。

患者用药不连续,倾向于强效降压药。许多高血压患者用药不连续,不能按时吃药,导致血压经常出现波动,吃药时血压平稳,不吃药时血压紊乱。血压的忽高忽低会造成患者身体负荷加重,身体机能受损,影响治疗的效果,导致病情的恶化。其实常年的高血压不需要马上将血压降低,应该实行平稳降压,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降低,并不适合采用快速降压药,加重身心负担。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疗效,如果患者血压下降过快,要调整药物剂量。在血压稳定后可根据医嘱逐渐减少剂量,不得随意停药。需要强调的是,有些降压药物可能会产生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服药后要卧床2到3小时,起身无异常后,才可以下床活动。

2高血压病人的正确护理方法

科学指导高血压病患者用药。针对高血压病患者滥用药、不正确用药的问题,医护人员应该科学、正确的指导患者用药,对病人进行宣教,采取讲解、示范、发宣传材料及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健康 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血压正常值范围、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高血压的诱发因素、自我保健知识、目前高血压病防治的误区、坚持用药的意义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

由于病人的体质不同,会对所用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所以应该降压治疗过程中,根据服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保持血压平稳,切忌血压下降就马上停药,而血压出现上升才服用药物。应合理安排服药时间,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用药。

督促高血压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为避免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医护人员应加强督促高血压患者调整作息方式,保证有合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同时督促改变传统饮食习惯,饮食上要注意遵循低盐、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的原则,患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吸烟饮酒的患者,应督促其戒烟限酒,减少其循环动脉压升高和血管壁脆性增高的危险,降低 其它 并发症的发病率。应指导患者平时要多吃水果、蔬菜,要戒烟戒酒,尽量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肥胖者要制定合理的减肥计划,严格限制热量的摄入。并加强体育锻炼,采取非药物护理方法,劳逸结合,使病人尽量保持稳定、轻松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出现过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

注重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当病人情绪上受到刺激时,血压则升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高血压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要吃药时,情绪易紧张,心情抑郁。病人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 措施 ,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或延迟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应让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在护理工作中,应细致观察患者不同的心理,耐心、主动听取这些病人的倾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传授减压方法,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指导患者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时刻保持心态平衡。定期开展关于高血压的专题讲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加强对各种治疗措施的依从性,使原本不重视治疗的患者,也开始接受治疗。并能自觉戒烟忌酒,控制体重,生活规律,心情愉快,心理平衡,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督促患者家属,尽量让病人避免接触高血压诱发因素,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尽量维持血压的稳定。

3结束语

尽管高血压作为一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并且具有很高致残率的不可根治慢性疾病,但是并不意味着无药可治。医护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的同时,应对高压患者的护理误区应有清醒的认识,对其进行良好的用药指导,帮助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用药率,规范其用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敏红.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8期

[2]胡燕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基屋医学论坛-2010年27期

[3]刘小芬,谢翠萍,卢兴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现代医院-2008年8期

《 高血压的社区医学防治 》

【摘 要】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导致人群死亡的危险因素。除对其加强药物治疗以外,更应该加强对高血压的积极预防,以更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积极开展社区管理,转变治疗模式,培养合格有责任的社区医生,对民众宣传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病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管理;病因预防;发病预防;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的主要魁首,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血压成为我4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1]。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病和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我国高血压现患人数多达2亿[2], 每年新增病例300多万,但我国对高血压的控制率很低,不到10%。我国脑卒中患者有500多万人,每年因此病的死亡人数多达20万,其中76%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项研究表明,只有提高对高血压的积极防治,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高血压疾病的社区管理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临床上主要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多项研究表明,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控制能节省更多的经济成本,而且发挥的社会效益也是任何一种降血压药物不可比拟的。过去10多年间,我国政府相关的各个机构和团体对高血压的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相关的预防控制指南和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社区干预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是高血压控制的重要管理手段,将非药物方式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3 高血压的病因预防

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指对居民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降低危险因子,从而促进健康,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对高血压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保健的教育

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开展健康讲座。把高血压的危险性告知每个居民,开展免费义诊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血压,并将血压的测量方法教会居民,做到定时、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坚持走路作为最方便的有氧运动。晨起行走30~50min,血压可下降10mmHg[3]。

合理调整饮食

减少钠盐的摄入量,高盐饮食会引起血压升高,积极宣传低盐饮食的好处,健康成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增加2g,则收缩压平均值增加2mmHg[4]。

适当增加钾、钙、镁摄入。补钾有利于排钠,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升压反应。

我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常使钾随之丢失,所以,应提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香蕉、橘子等含钾较多的食物。多数研究 报告 认为,膳食中钙不足可使血压升高。补钙的方法,主要是进食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奶制品,其次是增加豆制品和新鲜蔬菜的量。

增加优质蛋白质的食用,优质蛋白质一般指动物蛋白质(如鱼类)和豆类蛋白质。目前研究表明,蛋白质的质量和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高低有关。

减少膳食中的脂肪,尤其是不饱和脂肪。

戒烟限酒

大力宣传烟酒对身体的害处。尤其是吸烟,可通过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痉挛等机理,导致血压增高。对吸烟的民众要教育,劝阻其尽快戒烟。酒精可导致血管对多种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加,使血压升高,所以,我们提倡完全戒酒,至少不饮烈性酒。对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人更应戒酒。

调整心理,减少精神压力

中年人长期处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身体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忽视身体的报警信号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的形成。研究表明,长期存在焦虑、紧张情绪,有睡眠障碍或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都容易患上高血压,因此教育和帮助居民,找出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疏导,提倡慢生活,保持快乐的心境,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治。研究表明: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单纯降压治疗不调节情绪往往降压效果不佳[5]。

4 高血压的发病预防

社区管理不仅要做到大力宣传教育工作,还要加强对发病的预防。即要做到对高血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开展对高血压的普查工作,对社区医生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治疗水平,加强社区医生的责任感。对35岁以上和高危人群建立首诊血压制度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患者。另外推广建立高血压门诊,固定责任医生,随访跟踪服务。定期监测血压,早期发现患者,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

5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对已有高血压的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非药物治疗以外,对符合用药标准的患者采用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以到达最高疗效。严格遵循高血压的用药原则,尽量选取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抗高血压药物使血压降至正常。

高血压的常用药有多种,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ARB、ACEI、血管扩张药等。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单独或联合用。社区医生应该加强对高血压药物的学习,做到能够熟练掌握每一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各个药物的配伍原则,搭配用好各类降压药,使更多患者血压控制达标是当务之急[6]。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注意保护重要靶器官。

对于高血压病情危重的病号,定时检查,积极治疗挽救,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突发严重情况的在稳定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尽早转诊。

6 展望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危害严重,全社会都应该提高警惕。上个世纪60~70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在全社会开展了社区人群慢性病如高血压的积极防治,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其中比较重要是对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模式的转变,应该大力提倡对疾病的预防,将疾病尽早扼杀在萌芽中,把高血压的治疗从临床转到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展有效的社区管理,而我国在这一点上起步比较慢,所以更要求我们加大对社区医疗的投入力度,积极培养合格的社区医生。作为医师应不断提高医学专业技术,包括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对患者而言应积极配合医师,坚持长期综合治疗。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HE J .GUD .WU X .et al. 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05, 353(11):1124-113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辑委员会.2009 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曾正培,顾峰,黎明.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1):80-81.

[4]王辉华.77例青年人高血压病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6):669-670.

[5]洪炜,寒冰,刘军.心理社会因索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影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18 -320.

[6]孔令娜,刘可仪,周颖清.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疗效影响的Meta 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1462.

有关高血压医学论文范文推荐:

1. 高血压护理论文范文

2.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3. 护理综述性论文范文

4.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5. 2016年毕业生医学论文

6. 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7.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高血压脑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视频指出,脑出血急救可以采用针灸方法,针刺百会、人中,十宣放血,然后再针刺涌泉穴。如果然谷穴有瘀血,把瘀血放出来。如果没有效果:在病人左额角剪去一寸方圆头发,用火烧成灰,装入吸管,直接吹到病人的耳朵里面,病人就会醒过来。发灰喷进耳朵的时候,脑部的瘀血就会随着鼻血一起流出来。这是治疗植物人的最佳方法。

补阳还五汤(脑出血)  黄芪五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川芎二钱    桃仁二钱    红花二钱   地龙二钱。

建议咨询中医师、针灸师;服药由中医师开处方。

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摘要 高血压是目前全球最广泛流行的疾病,也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分析,并做了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血压 护理 高血压是目前全球最广泛流行的疾病,也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7%,近亿,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流行特点,日益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威胁,是新世纪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有效的控制这一无形杀手,已引起我国医学界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就诊率低,知晓率低,有效控制率低的防治现状仍然困扰着整个社会。而找出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就更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我们收集了从2004年到2006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分析,并做了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文链接: 高血压病人治疗与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6年10月~2007年4月共收治高血压病人3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8岁,经积极治疗和护理,除1人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外,其于29人均血压平稳,好转出院。 原文链接: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系统护理 [摘要] 目的:总结46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水平。方法: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对其常规护理、一般护理、病情监护、用药期间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功能训练,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死亡8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6例,轻残9例,痊愈21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系统护理包括多种措施和方法,护士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多种监护和护理技术,以提高护理水平,使病人功能尽早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系统护理 原文链接: 浅谈高血压病人的自我护理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测定必须在非药物状态下,两次以上,不同时间,最好是清晨起床前测血压。正常值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成人收缩压大于160mmHg,舒张压大于95mmHg为高血压。现将高血压病人的自我护理总结如下: 原文链接: 高血压病人的社区护理 摘要:为了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措施,我们对社区中15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社区护理,结果显示,进行了社区护理的高血压病人,他们的血压控制明显好于未进行社区护理的病人,死亡率也明显小于未进行社区护理的病人,差异显著意义p<。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护理 原文链接: 高血压病人的社区护理 [摘要] 为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探讨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措施,我院对100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社区护理,结果显示:进行了社区护理的高血压病人,他们的血压控制明显好于未进行社区护理的病人,其死亡率也明显小于未进行社区护理的病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护理 原文链接:

治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导致人群死亡的危险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高血压医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 方法 研究 》

摘要: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具有很高致残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对高血压病患进行医学护理,减轻病人痛苦,降低发病机率已经成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护理高血压病人所存在的一些误区,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待高血压病人的正确医学护理方法,缓解病人精神紧张,减轻高血压病人的痛苦,降低复发机率。

关键词:高血压疾病医学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1-8801(2013)11-0388-01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经常会诱发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淤血和中风等病症,具有很高致残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形成极大的精神压力,继而导致病情加重,难以控制住血压。而如何对高血压病患进行医学护理,缓解病人精神紧张,减轻高血压病人的痛苦,降低复发机率已经成为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

1高血压病人的护理误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现代医学的不断创新,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刺激以及心理疾病的影响都是诱发高血压的原因。在我国,高血压存在“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这种现状往往与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有关。

药物依赖性强,不重视非药物治疗。许多高血压患者对药物存在着过强的依赖感,对非药物疗法则不够重视。然而,高血压病的防治的重点和关键,恰恰不是药物,而应该是以非药物疗法为主,进行主动防治。所谓非药物疗法,就是平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健康作息和饮食,克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等等。但是,太多高血压患者错误地认为服用降压药物就能达到治病的作用,以致对非药物治疗不屑一顾。很多患者吃降压药的同时,对饮酒抽烟并不加以控制。这种做法不但影响药效,而且加重患者身体负荷,会危害其身体健康。

患者用药不连续,倾向于强效降压药。许多高血压患者用药不连续,不能按时吃药,导致血压经常出现波动,吃药时血压平稳,不吃药时血压紊乱。血压的忽高忽低会造成患者身体负荷加重,身体机能受损,影响治疗的效果,导致病情的恶化。其实常年的高血压不需要马上将血压降低,应该实行平稳降压,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降低,并不适合采用快速降压药,加重身心负担。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疗效,如果患者血压下降过快,要调整药物剂量。在血压稳定后可根据医嘱逐渐减少剂量,不得随意停药。需要强调的是,有些降压药物可能会产生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服药后要卧床2到3小时,起身无异常后,才可以下床活动。

2高血压病人的正确护理方法

科学指导高血压病患者用药。针对高血压病患者滥用药、不正确用药的问题,医护人员应该科学、正确的指导患者用药,对病人进行宣教,采取讲解、示范、发宣传材料及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健康 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血压正常值范围、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高血压的诱发因素、自我保健知识、目前高血压病防治的误区、坚持用药的意义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

由于病人的体质不同,会对所用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所以应该降压治疗过程中,根据服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保持血压平稳,切忌血压下降就马上停药,而血压出现上升才服用药物。应合理安排服药时间,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用药。

督促高血压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为避免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医护人员应加强督促高血压患者调整作息方式,保证有合理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同时督促改变传统饮食习惯,饮食上要注意遵循低盐、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的原则,患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吸烟饮酒的患者,应督促其戒烟限酒,减少其循环动脉压升高和血管壁脆性增高的危险,降低 其它 并发症的发病率。应指导患者平时要多吃水果、蔬菜,要戒烟戒酒,尽量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肥胖者要制定合理的减肥计划,严格限制热量的摄入。并加强体育锻炼,采取非药物护理方法,劳逸结合,使病人尽量保持稳定、轻松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出现过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

注重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当病人情绪上受到刺激时,血压则升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高血压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要吃药时,情绪易紧张,心情抑郁。病人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 措施 ,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或延迟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应让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在护理工作中,应细致观察患者不同的心理,耐心、主动听取这些病人的倾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传授减压方法,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指导患者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时刻保持心态平衡。定期开展关于高血压的专题讲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加强对各种治疗措施的依从性,使原本不重视治疗的患者,也开始接受治疗。并能自觉戒烟忌酒,控制体重,生活规律,心情愉快,心理平衡,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督促患者家属,尽量让病人避免接触高血压诱发因素,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尽量维持血压的稳定。

3结束语

尽管高血压作为一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并且具有很高致残率的不可根治慢性疾病,但是并不意味着无药可治。医护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的同时,应对高压患者的护理误区应有清醒的认识,对其进行良好的用药指导,帮助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用药率,规范其用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敏红.22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国医疗前沿-2009年8期

[2]胡燕群.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基屋医学论坛-2010年27期

[3]刘小芬,谢翠萍,卢兴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现代医院-2008年8期

《 高血压的社区医学防治 》

【摘 要】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导致人群死亡的危险因素。除对其加强药物治疗以外,更应该加强对高血压的积极预防,以更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积极开展社区管理,转变治疗模式,培养合格有责任的社区医生,对民众宣传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病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管理;病因预防;发病预防;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的主要魁首,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血压成为我4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1]。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病和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我国高血压现患人数多达2亿[2], 每年新增病例300多万,但我国对高血压的控制率很低,不到10%。我国脑卒中患者有500多万人,每年因此病的死亡人数多达20万,其中76%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项研究表明,只有提高对高血压的积极防治,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高血压疾病的社区管理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临床上主要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多项研究表明,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控制能节省更多的经济成本,而且发挥的社会效益也是任何一种降血压药物不可比拟的。过去10多年间,我国政府相关的各个机构和团体对高血压的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相关的预防控制指南和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社区干预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是高血压控制的重要管理手段,将非药物方式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3 高血压的病因预防

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指对居民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降低危险因子,从而促进健康,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对高血压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保健的教育

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开展健康讲座。把高血压的危险性告知每个居民,开展免费义诊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血压,并将血压的测量方法教会居民,做到定时、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监测血压并做好记录。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坚持走路作为最方便的有氧运动。晨起行走30~50min,血压可下降10mmHg[3]。

合理调整饮食

减少钠盐的摄入量,高盐饮食会引起血压升高,积极宣传低盐饮食的好处,健康成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g,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增加2g,则收缩压平均值增加2mmHg[4]。

适当增加钾、钙、镁摄入。补钾有利于排钠,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升压反应。

我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常使钾随之丢失,所以,应提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香蕉、橘子等含钾较多的食物。多数研究 报告 认为,膳食中钙不足可使血压升高。补钙的方法,主要是进食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奶制品,其次是增加豆制品和新鲜蔬菜的量。

增加优质蛋白质的食用,优质蛋白质一般指动物蛋白质(如鱼类)和豆类蛋白质。目前研究表明,蛋白质的质量和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高低有关。

减少膳食中的脂肪,尤其是不饱和脂肪。

戒烟限酒

大力宣传烟酒对身体的害处。尤其是吸烟,可通过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痉挛等机理,导致血压增高。对吸烟的民众要教育,劝阻其尽快戒烟。酒精可导致血管对多种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加,使血压升高,所以,我们提倡完全戒酒,至少不饮烈性酒。对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人更应戒酒。

调整心理,减少精神压力

中年人长期处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身体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忽视身体的报警信号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的形成。研究表明,长期存在焦虑、紧张情绪,有睡眠障碍或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都容易患上高血压,因此教育和帮助居民,找出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疏导,提倡慢生活,保持快乐的心境,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治。研究表明: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单纯降压治疗不调节情绪往往降压效果不佳[5]。

4 高血压的发病预防

社区管理不仅要做到大力宣传教育工作,还要加强对发病的预防。即要做到对高血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开展对高血压的普查工作,对社区医生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治疗水平,加强社区医生的责任感。对35岁以上和高危人群建立首诊血压制度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患者。另外推广建立高血压门诊,固定责任医生,随访跟踪服务。定期监测血压,早期发现患者,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

5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对已有高血压的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非药物治疗以外,对符合用药标准的患者采用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以到达最高疗效。严格遵循高血压的用药原则,尽量选取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抗高血压药物使血压降至正常。

高血压的常用药有多种,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ARB、ACEI、血管扩张药等。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单独或联合用。社区医生应该加强对高血压药物的学习,做到能够熟练掌握每一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各个药物的配伍原则,搭配用好各类降压药,使更多患者血压控制达标是当务之急[6]。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注意保护重要靶器官。

对于高血压病情危重的病号,定时检查,积极治疗挽救,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突发严重情况的在稳定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尽早转诊。

6 展望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危害严重,全社会都应该提高警惕。上个世纪60~70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在全社会开展了社区人群慢性病如高血压的积极防治,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其中比较重要是对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模式的转变,应该大力提倡对疾病的预防,将疾病尽早扼杀在萌芽中,把高血压的治疗从临床转到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展有效的社区管理,而我国在这一点上起步比较慢,所以更要求我们加大对社区医疗的投入力度,积极培养合格的社区医生。作为医师应不断提高医学专业技术,包括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对患者而言应积极配合医师,坚持长期综合治疗。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HE J .GUD .WU X .et al. 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05, 353(11):1124-113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辑委员会.2009 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曾正培,顾峰,黎明.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1):80-81.

[4]王辉华.77例青年人高血压病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6):669-670.

[5]洪炜,寒冰,刘军.心理社会因索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影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18 -320.

[6]孔令娜,刘可仪,周颖清.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疗效影响的Meta 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1462.

有关高血压医学论文范文推荐:

1. 高血压护理论文范文

2.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3. 护理综述性论文范文

4.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5. 2016年毕业生医学论文

6. 浅谈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7.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高血压病是世界高发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患病也呈直线上升趋势。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摘要: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临床经验,还要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以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高血压 临床护理 心理护理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40%--60%,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并可并发和促进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致残或猝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当今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康复诊疗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了临床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合理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心理护理

发病诱因: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便秘、情绪激动、大喜大悲、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下,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老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易于急躁和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情趣以及家庭情况,因人而异地给予心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对存在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安慰、解释等心理护理,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赠送健康保健手册、杂志、介绍同病病友等,使患者由配合治疗改为主动参与治疗,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2、健康知识指导

加强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的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进行个性化健康知识教育,并且对患者家属进行示范、指导,针对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防治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体系,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主动地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习惯。鼓励和指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及眼底状况等。根据病情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促进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3、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合理膳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病情、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饮食原则上应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饮食为宜,高维生素为主。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视吃盐的多少对身体的影响,其实食盐的多少和我们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食盐量为3~5g∕d,钠盐摄入过多将导致体内钠离子和水分潴留,引起血容量和细胞外液增多,同时回心血量、心室充盈量和心输出量均增加,可使血压升高。食物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常吃粗粮、淡水鱼、豆制品、禽类、瘦肉、低脂乳,如:多食粗纤维多的芹菜、大白菜、西红柿、黑木耳、香菇、山楂、苹果等有保健作用的新鲜蔬菜、水果食品。忌暴饮暴食,适量饮水,戒菸、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运动作息护理

剧烈的运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致使血压剧增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所以老年人更应积极适当参加有氧运动,结合血压的变化及自觉症状,选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运动方式可以采用比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放松疗法等,能促进血液回圈,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避免 *** 突然改变,清晨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血压易于波动,因此患者起床时应缓慢,先清醒会儿,然后再逐步起床,以防止脑供血骤然下降致晕倒而摔伤;服药后不要站立太久,因长时间站立会使腿部血管扩张,血液淤积于下肢,脑部血流量减少;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或蒸气浴,防止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晕厥。可以让患者干适度的家务活,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如根据其情趣培养个人爱好,如书法、种花、养鸟等,指导其制定个体化作息时间表,睡眠时间要足,以保持运动与休息平衡。

5、药物护理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很多,关键是要按时、按量、联合用药,终生服药。按照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用药,控制剂量,缓慢降压,即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用药量,不能认为血压降至正常后就可停药,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络,让其给调整用药及剂量,以防止停药后血压骤然升高,致使病情反复。由于老年人多合并有心、脑、肾等器官动脉硬化性疾病,机体整体的回圈调节机能差,加之机体的总体液量减少,治疗时易出现降压过度,要平衡机体内环境。另外,应让患者及家属知晓所服药物的注意事项、不良作用,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讨论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WTO老年高血压标准:年龄60岁以上人群,在休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配合临床治疗来更好地稳定血压,防治恶化,最终达到健康护理的目的。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临床经验,还要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以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另外,要在合理服药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遗传倾向;指导患者做好日常保健,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医学的发展已证明了高血压病除了生物学的遗传因素外,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因此,护理工作要从患者的生理、社会与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进膳食结构,防止肥胖,提倡戒酒、戒菸,并从儿童时期开始预防高血压。

参考文献:

[1]祝惠民.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151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102.

[3]蔡雄鑫.护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1-264.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8.

<<<下页带来更多的

王增武,武阳丰,赵连成,等.中国中年代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知晓率控制率的演变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407澳门镜湖高血压调查组,澳门地区高血压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4):219任伟,张素华,李革,等.重庆市3717例人群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调查[J].重庆医学,2005,1(34):7刘力生,龚兰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4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周北凡,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采围对相关病症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王馨,自惠芙,马克敏,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对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影响[J].中华流行流学杂志,2003,24(12):1082

有关营养与脑血栓论文参考文献

自己看饮食营养与健康之道 □叶永铁 老祖宗曾有说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以现在科学的说法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意即是要获得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荤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荤。同时,合理的搭配亦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为各种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甲蛋白质所缺乏的某种氨基酸恰为乙蛋白质所含有,乙蛋白质所缺乏的恰为甲蛋白质所含有。例如小麦、小米、黄豆、牛肉分别单独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分别为67、57、64、76,而混合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可达89,大大提高了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反之未被利用的蛋白质则排出体外,劳而无功,颇似小时曾念过的课文《一个豆瓣的旅行》。实际上,我国北方地区主食以杂粮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撇开气候、水土等因素,就其摄取的蛋白质看已接近或达到完全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此,北方人普遍体格健壮魁梧,脸庞红润。近来随着生活的富足,都市中有相当部分的儿童出现肥胖症,其症结都在于对某类食物超常的食欲感。由于对某种营养素超常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它与成年者出现的热能过剩、脂肪沉积出现肥胖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及时调整控制其膳食结构。 年轻时曾知晓一个人有怪癖,他常常吞食一些墙土,让人费解,其实从饮食营养学角度看,皆因其胃酸过多,无意中发现掺有石灰的墙土吞食之后人体感到舒服,达到酸碱中和的目的。而现在只要几片苏打片就可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人体自身的修补与对环境的适应性,令人叹为观止。而今环境条件越好,人类机体自我适应、自我完善的意识已逐渐褪化减弱,但并非消失。例如一个不会吃辣椒的人,长期在四川生活并经常吃一点辣,则就有可能会喜欢吃辣椒。一个长期吃较多肉的人,其体内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的活力会升高。一个长期吃素者,其消化液中的淀粉酶活性会升高,其蛋白质酶和脂肪酶活性则降低。因此,中枢神经在参与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避免进餐时精神忧郁、阅读书报或考虑其它问题。有条件可在进餐前听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在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中,布置优雅的餐厅就餐,则更为快事。 还有自己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理解前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至关重要,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学习,而对于正确的膳食指南了解甚少,往往不了解食物的营养,不注重食物的搭配吃用,造成食物的营养流失,吃得不健康,甚至吃出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平常的膳食多加关心,多作充分的了解,让我们可以吃得健康,活得快乐。首先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们广泛食用多种食物。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提出谷物为主是为了提醒人们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的传统,防止发达国家膳食的弊端。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流失到糠麸之中。除此以外每天该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奶类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我国婴幼儿佝偻病的患者也较多,这和膳食钙不足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大量的研究表明,给儿童、青少年补钙可以提高其骨密度,从而延缓其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给老年人补钙也可能减缓其骨质丢失的速度。因此,应大力发展奶类的生产和消费。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人口蛋白质摄入量及防止城市中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的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的叶、茎、花苔、茄果、鲜豆、食用蕈藻等,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他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来源。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我国居民近十年来吃薯类较少,应当鼓励多吃些薯类。有丰富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干眼病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性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不足。肉类中的铁易被身体吸收利用,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等。但有些脏器如脑、肾等所含胆固醇相当高,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利。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平均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过多,吃谷类和蔬菜不足,对健康不利。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目前猪肉仍为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脂肪含量高,应发展瘦肉型猪。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猪肉,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即增加体重,久之便发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劳动或运动量过大,可由于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劳动能力下降。所以人们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对于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消瘦的儿童应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宜体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儿童的传染病等。经常运动会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调节食欲、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一日三餐的能量摄入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吃清淡少盐的膳食有利于健康,即不要吃太油腻太咸的食物,不要吃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的油脂摄入量越来越高,这样不利于健康。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不宜过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膳食钠的来源除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饮酒应限量。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场合,人们往往饮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营养素。无节制地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危险,并可导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应严禁酗酒,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应饮酒。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污染、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格把住病从口入关。进餐要注意卫生条件,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卫生状况。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结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膳食习惯,形成良好的膳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膳食,在饮食中获得营养并且吃得健康,热爱生命的朋友们,让我们为拥有长久健康的体质而努力吧!参考文献: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3、薛建平主编《食物营养与健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152页4、贾冬英姚开主编《饮食营养与食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39页

关于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饮食营养,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营养状况

目前大学生因学费过高,其它开支增大,并伴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挑食、偏食、平时节约到星期天饱食一顿等,致使大学生普遍营养不良。

二、合理营养对促进大学生健康与学习的作用

合理的营养与人的生长发育、劳动能力、延长寿命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

1、合理营养能促进身体发育

食物是大学生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行,都有赖于体内的物质代谢,体内在进行物质代谢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才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运动能力等。

合理的营养意味着机体能够摄入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须的所有营养成分,并且各种营养素的比例符合人体的要。营养素缺乏,或各种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不但会引起生长发育迟缓,而且会导致各种急、慢性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缺乏症。因此,合理营养与膳食平衡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合理营养能改善记忆与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营养,能够提高人脑的活动能力,增强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行动能力和视力等。脑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虽然其重量只有人体的2%左右,但脑消耗的能量却占全身总耗能量的20%。因此,合理营养对于大脑保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健康饮食原则

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乳类、豆类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四、对策和建议

1、在学校推广营养套餐

说到营养套餐,食堂是学生就餐的主要场所。在校的学生,我认为说到营养就应该大力推广营养套餐。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还不知道或者是没有时间了解多少营养知识,所以要通过营养师对营养餐的配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口味和价格的需求,通过早餐的搭配组合可以减少交易的时间,方便携带,提高早餐的就餐率。

2、增加食堂饭菜的风味

食堂饭菜口味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口味,学生就乐于在食堂就餐,学生的营养状况也能够提升。

3、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坚持谷类为主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细,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否则谷粒表层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流失到糠麸之中。

4、多吃水果,薯类和深色蔬菜,建议每日一个苹果

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特别是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丰富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常吃事宜的畜,鱼和瘦肉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性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质中赖氨酸的中足。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猪肉。应大力提倡吃这些食物,适当减少猪肉的消费比例。

5、适当吃零食,少吃方便食品,不吃烧烤,限制宵夜

若晚上能量不足即出现饥饿感,应当补充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包等,也可以补充少量水果和牛奶,少吃泡面。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关注大学生营养与健康是一项重要责任!

以下几篇文章供参考,可去图书馆复印篇名刊名期号营养师调制营养食谱科学之友2006年07期妇女产褥期患病与饮食行为的关系中国妇幼保健2006年08期肿瘤患者的饮食护理健康之路2005年02期茂名市公立私立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13期食疗加药膳让您吃出健康—从营养顾问开饮食处方说起食品与生活2005年03期1保健食品的定义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广义而言,是指组成人们通常所吃的膳食以外的一些非传统食品或其成分。消费者希望通过食用这些保健食品来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生理功能,乃至预防疾病。关于保健食品的定义至今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说法,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保健食品的概念也不尽相同。我国卫生部1996年3?5日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第二条规定,"本方法所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而美国至今尚无关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官方定义,就其含义而言,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既涉及人们所熟悉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又包括草药或其他植物中的非营养素成分。因此,人们在美国的保健食品商店中常可看到一些将营养素和草药成分合在一起的产品。如在一个包装中有5个不同的胶囊,分别为维生素、b-胡萝卜素、大蒜油、银杏叶提取物和人参提取物。2美国的膳食补充物健康与教育法(1994)美国没有颁布关于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管理的专项法律或法规。所有的食品都按照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来管理。该法规定一般食品及成分均不得申称有特殊功能;当然有些保健功能在具有充分科学证据和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后是可以在标签上标示的,如叶酸可预防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钙可预防骨质疏松症,但不允许申称有诊断或治疗疾病的功效。为了明确对越来越多的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管理政策,美国国会于1994年10月25日通过一项《膳食补充物健康与教育法》。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⑴美国国会认识到:增进美国国民的健康状况是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营养的重要性和膳食补充物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方面的效益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报道;摄入某些营养素和膳食补充物与预防某些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为此美国联邦政府认为在严格防止不安全或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的同时,不应采取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对优质产品的上市制造障碍;本法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获得安全的膳食补充物的权益。⑵膳食补充物的定义: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草药或植物、氨基酸,人们用来增加总的膳食摄入量的膳食物质,以及以浓缩物、代谢物、成分或提取物形式出现的以上各种补充物的混合物;不作为传统的食物,也不作为一餐或膳食的唯一内容;标示为膳食补充物;不包括食品添加剂;其形式可包括粉末、软胶(囊)和胶囊。⑶必须要保证安全,但不规定需要向FDA送审哪些安全性资料。⑷不得申称有哪些保健功能,但某些已有充分科学证据的营养成分例外。⑸必须明确标示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⑹1994年10月15日以前未曾在美国上市的膳食成分称为"新膳食成分",需要向美国FDA提出申请(包括安全性资料和用途),FDA将在收到申请后180天内作出审批决定。⑺生产过程必须按照GMP的要求。⑻将建立一个"膳食补充物标签委员会",以向政府当局提出关于膳食补充物标示的要求。⑼在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内设立一个"膳食补充物办公室"来探讨膳食补充物在保健方面的作用,以及促进膳食补充物的保健和防病作用的科学研究。

  • 索引序列
  • 营养与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 肿瘤与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论文参考文献
  • 治高血压论文参考文献
  • 有关营养与脑血栓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