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嚒??!我也需要啊~ 可以发多一份给我嚒? 谢谢你们啦~~
鱼类的研究领域:1.鱼用疫苗研究和检验鱼常用于鱼病及鱼用疫苗的研究。目前,已注册的鱼用疫苗有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牙鲆鱼溶藻弧菌、鳗弧菌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2.生物发育学研究鱼类动物胚胎发育上的机制与哺乳动物非常相似,许多重要的调控蛋白的表达机制类似于哺乳动物。体型小、生长快、繁殖力强的鱼类备受青睐,斑马鱼、青_常用于发育学研究。斑马鱼3个月达到性成熟,条件合适隔几日就可产卵一次,胚胎体外发育,而且胚胎在体外1d的发育程度就相当于人类胚胎3个月的发育水平。胚体透明,可观察像原肠期的细胞运动、脑区形成和心跳等胚胎发育事件;结合嵌合克隆和颜料示踪等分析法,可跟踪细胞的发育命运,进行细胞的谱系分析,应用于组织器官的起源研究。孔雀鱼胚体透明且发育速度快,其胚胎由于具备便于观察的特性,广泛用于脊椎动物造血系统的发生、血细胞生成及血循环系统分化时序、调控因子等研究。在对体外培养的鱼胚进行观察时,显示胚心管搏动和血管网中出现红色血流的时间要明显滞后于在胚鱼下腹部出现红色细胞团即脾的时间。证实了孔雀鱼胚胎心血管在发育中,脾和头肾的出现要早于心血管,而且它们有独立的造血功能。3.免疫学研究鱼类是开始出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其免疫是比较原始的。用鱼类进行免疫学研究,比较容易阐明某些免疫机制。研究免疫学的鱼类常有鳟鱼、鲑鱼、鲤鱼、鲫鱼、罗非鱼和草鱼等。
中国知网 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海洋生物的药用”,搜索一下就有了 1. 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功能 徐旭,于冰,汤立达 文献来自: 天津药学 2004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人们对海洋生物多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类物质。本文就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功能综述如下。1 免疫调节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海藻多糖、海带多糖、珠蚌多糖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或免疫增强作用。海带 ... 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1 薛静波,刘希英,张鸿芬.海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的新进展 王琪琳,王海仁 文献来自: 生物学通报 2002年 第07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较重要的药用资源 ,同时经过化学修饰 (如硫酸化、乙酰化 ) ,将开发出更多的高效低毒的新型多糖药物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的新进展@王琪琳$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 涂洪斌,卫剑文,彭立胜,钟肖芬,杨文利,吴文言,徐安龙 文献来自: 世界科学技术 2001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为海洋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产业化铺平道路。综上所述,开展以药用海洋生物为切入点的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既是我国在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突破口,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海洋生物肽类活性物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 ...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名优海洋生物的药用 刘学谦 文献来自: 家庭医学 2001年 第07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其鱼鳍加名优海洋生物的药用@刘学谦!研究员<正> 茫茫海洋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名优海洋水产生物,男女老少皆宜,容易消化吸收,有效的增进人体健康。现将几种名优海洋水产生物的药用分述如?...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 秦思昌 文献来自: 解放军健康 2005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发掘和利用海洋生物防治疾病是造福人类的伟业。下面介绍一些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海藻类海洋中生长着1万多种海藻,海藻中含有藻胶、氨基酸、维生素、甘露醇、无机盐等重要的医药成分?... 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秦思昌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略述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价值 王琪琳 文献来自: 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2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 具有整肠和解毒作用 人们通过对多种乳酸菌细胞壁中多糖组分抗溃疡作用的研究表明,它们能诱导胃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合成水平 ... 略述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价值@王琪琳$聊城大学生物系!山东 聊城 252059海洋生物;;多糖;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海洋生物的结构多样性及其药用前途 林文翰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5年 CAJ下载 借鉴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从 药用海洋生物中筛选克隆得到活性物质的相关功能基因并阐明药用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运用基因工程技 术对认为确切有效地药用基因进行大规模生产,从而克服传统生化提取方法的产品产量小、纯 ... 海洋生物的结构多样性及其药用前途@林文翰$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甘露醇的药用研究进展 詹天荣,宋金明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药物 2003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药用;;生物活性甘露醇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既可用作原料药配制甘露醇注射液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司玫,展翔天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药物 2003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海洋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的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丰富多样,分子结构独特新颖具有极大的药用潜力,从海洋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并开发研究新的药物前景广阔。现简述2 1世纪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1] 翁心华 ...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马程琳,邹记兴 文献来自: 海洋湖沼通报 2003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此外许多海洋生物还具有重要的药用及工业价值。因此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之一 ,?...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王斌 ,1996 )。中国海域辽阔 ,海岸线漫长 ,其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清潮 ,1996 )。1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1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搜海洋生物 的学术趋势 翻译 海洋生物的药用
鱼的分类知识 鱼类在分类上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这一门包罗着从外形上、生活习性上及栖息条件上式样极其繁杂的许多动物。文昌鱼外形似鱼,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在分类上属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但按鱼的定义:真正的鱼类是指一群通常以鳍辅助身体平衡,并以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变温脊椎动物。从广义上分,通常把头索类鱼形动物文昌鱼也归入鱼类。《鱼类分类学》一书将文昌鱼列入文昌鱼纲(Amphioxi)。 全世界的鱼类总数几乎占整个脊椎动物数量一半左右,约有22396种和亚种,分隶于4纲(盲鳗纲Myxini、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57目479科3848属;我国有4纲45目299科1214属约3166种和亚种。(据《鱼类分类学》) 鱼类的科学性研究,一般认为从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开始,他记录了115种生活在爱琴海的鱼类。17世纪由于地理学的进步,大大扩充了鱼类学的领域,在分类上,从人为分类法进入了自然分类法。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著有《自然系统》一书,确定了双名法,记录了2600种鱼,奠定了鱼类分类学的基础。19世纪中叶对鱼类形态学研究的进展、以及19世纪末叶由于渔业生产需要加深了对鱼类的洄游、生殖、发生和生长的研究,鱼类分类学迅速发展起来,一百多年来陆续形成了许多学派。对鱼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和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来分类,即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有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新的分类方法。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鱼类分类学派有:贝尔格分类系统、拉斯和林德贝格分类系统(《中国鱼类志》依据此系统)属于综合系统学派或进化系统学派;纳尔逊分类系统属于分支系统学派(《鱼类分类学》依据此系统),目前为大多数鱼类学者所接受;此外还有数值分类学派。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tylsixteqq88768820022011-9-23 22:16:33
鱼的分类知识 鱼类在分类上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这一门包罗着从外形上、生活习性上及栖息条件上式样极其繁杂的许多动物。文昌鱼外形似鱼,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在分类上属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但按鱼的定义:真正的鱼类是指一群通常以鳍辅助身体平衡,并以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变温脊椎动物。从广义上分,通常把头索类鱼形动物文昌鱼也归入鱼类。《鱼类分类学》一书将文昌鱼列入文昌鱼纲(Amphioxi)。 全世界的鱼类总数几乎占整个脊椎动物数量一半左右,约有22396种和亚种,分隶于4纲(盲鳗纲Myxini、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57目479科3848属;我国有4纲45目299科1214属约3166种和亚种。(据《鱼类分类学》) 鱼类的科学性研究,一般认为从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开始,他记录了115种生活在爱琴海的鱼类。17世纪由于地理学的进步,大大扩充了鱼类学的领域,在分类上,从人为分类法进入了自然分类法。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著有《自然系统》一书,确定了双名法,记录了2600种鱼,奠定了鱼类分类学的基础。19世纪中叶对鱼类形态学研究的进展、以及19世纪末叶由于渔业生产需要加深了对鱼类的洄游、生殖、发生和生长的研究,鱼类分类学迅速发展起来,一百多年来陆续形成了许多学派。对鱼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和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来分类,即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有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新的分类方法。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鱼类分类学派有:贝尔格分类系统、拉斯和林德贝格分类系统(《中国鱼类志》依据此系统)属于综合系统学派或进化系统学派;纳尔逊分类系统属于分支系统学派(《鱼类分类学》依据此系统),目前为大多数鱼类学者所接受;此外还有数值分类学派。
纲目科属种:纲:硬骨鱼刚和软骨鱼纲软骨鱼纲:数量极少,有鳐、鲨、鲟鱼等(骨头有点像我们吃的猪脆骨)硬骨鱼纲:常见有鲤形目(鲤鱼)、鲈形目(鲈鱼、罗非鱼)、鲇形目(黑斑原鮡、鲶鱼)等鲤形目和鲈形目最好的区别在于背鳍,鲤形目一个,鲈形目两个。下面还有科属种,非常复杂,有兴趣就自己研究一下
我晕……同学啊!咱们是一个班的吧,哈哈哈
育种是指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对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育种技术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又可以分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与动物育种有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和DNA标记辅助技术等。转基因动物育种技术和DNA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共同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内容。加上胚胎工程育种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则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技术框架。按照常规的动物育种方法要改良动物的遗传性状,提高其生长速度,产奶量,产毛量,产蛋量,饲料利用率及产品质量等,往往要经过多代的选择和选配杂交,才能得到高产的纯种家畜或品种。目前大多数生产上所用的家畜都是用这种选择和选配相结合的传统动物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一是所需时间长,二是一旦品种育成,就不易引入其他的新的遗传性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生物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通过各种现代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可以大大加快育种发展。无论是水产动物育种还是畜牧动物育种,都在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水产动物育种和畜牧动物育种都加大了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我国水产动物养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2003 年1-9月份海水养殖产量达万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动物只是进行单一的野生品种的养殖,很多养殖品种一直处于野生状态。长期近亲繁育、累代养殖,导致了近交衰退,种质逐年下降,表现为生长缓慢、经济性状下降、抗逆性降低等等。再加上病害的发生、养殖海区环境恶化等因素,致使近些年几种重要的养殖水产动物均发生了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较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成为实现水产养殖业增产、增效的关键。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法(一)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水生生物与其他转基因生物一样,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一特定目的基因导入水生生物体内,其遗传组成和遗传背景发生相应改变的水生生物。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动物得益于1982年美国学者Palmiter得“超级小鼠”的培育成功。自此以后,转基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1985年我国学者朱作言将人的生长技术基因导入给予体内,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鱼。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克服生物种间杂交不育以及远缘杂交困难等问题,显示出极大优势。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技术在水产上的应用日益多元化、完善化。设计的对象包括各种海、淡水经济鱼类,海洋贝类等。转入的目的基因有生长激素基因、抗冻基因、抗病基因等。整合率也提高20%以上,部分品种高达50%。转基因鱼具有诸多生物性状优势。据此,有关学者预言,转基因技术将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场技术革命。(二)性别控制在养殖动物中,由于性别不同而表现出生产速度不同是比较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养殖则往往希望养殖生长较快的性别占优势种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例如,中国对虾在体长10厘米以后,雌虾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虾;牙鲆在二龄鱼以后,雌鱼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而在某些鱼类则是雄性个体生产快于雌性,如罗非鱼。因此,才用生物学技术或其它相关技术手段,能达到提高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研究已经开展多年,该技术在品种的改良和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杂种优势的利用实践表明,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是杂种基因型的杂合性,而要增加杂交种基因型的杂合性,杂交亲本之间就要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具有周期长、投资大、费时费力等缺点,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辅助育种已成为有效的育种工具。传统的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将是水产养殖育种的必然趋势。(四)细胞工程染色体操作三倍体应用染色体技术培育三倍体,以获得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是生物领域广泛尝试的一项工作。由于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如果鱼类能获得三倍体的话,则可把营养物质用于生长上,能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雌核发育鱼类雌核发育可分为天然雌核发育和人工雌核发育,鱼类雌核发育对当前鱼类育种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建立纯系、稳定杂种优势及提高选择效率。 细胞核质杂交(核移植) 技术细胞核移植是应用显微操作,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内的方法。将一种动物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动物卵细胞,由此发育成的杂种称核质杂种。获得的核质杂交品种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 细胞融合技术鱼类细胞融合技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2 个或多个紧连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鱼类育种方式,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融合在一起。鱼类细胞融合法在遗传育种、培育新品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日益成为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中的热点。水产动物育种还是畜牧动物育种大致相同的,但因为水产动物的特殊性,与畜牧动物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水产动物的生长环境特殊,水产动物育种是难度较大的动物,难度高是因为生活在水体内,研究人员不易观察,不易区分,这也是水产生物的育种技术不像其它农业生物有那样多的育种技术方法的原因.就我国而言,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群体选育出的品种(草鱼/鲢鱼/鳙鱼等)和杂交培育的品种;难度大的第二个原因是水产生物多数在出生时个体很小,无法进行物理标记,这样使家系选育在我国水产生物中应用较少选择育种时水产动物的标记难度要高于畜牧动物,水产动物的个体大小。一般水产动物的个体小于畜牧动物,繁殖时间也要短于畜牧动物,所以水产动物提取某一个优良品质要比畜牧动物所需时间少,水产动物的地域性。水产动物的地域性要强于畜牧动物,所以育种时水产动物的基因交流比畜牧动物困难但水产动物与畜牧动物的育种技术还是大致相同的,都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开发出更多的优良品质,减少育种时间,降低育种成本,获得更好的品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给分
鱼类育种方法有很多种,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雄核发育、分子辅助育种等。1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是鱼类育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手段。根据目标性状的不同,又分为隐性基因选择育种和显性基因选择育种。在隐性基因选择育种方面,最为成功的例子为蛋种金鱼;而通过显性基因选择育种生产出五花金鱼。.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彼此交配,使其优良性状综合在一起,再经过选育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是观赏鱼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杂交育种并不产生新基因,而是将现有生物资源的基因和性状进行重新组合,将分散于不同群体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建立符合人们意愿的基因型和表型。目前,观赏鱼育种中杂交技术运用得比较成熟的有金鱼、孔雀鱼、德国锦鲤(日本锦鲤与散鳞镜鲤杂交)、血鹦鹉等.包括自交、品系间杂交、种间杂交、属间杂交、复合杂交等3多倍体育种就是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加拿大的全雌三倍体虹鳟已投入商品化生产4单倍体育种是采用各种途径产生单倍体以迅速获得优良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单倍体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孤雄生殖、孤雌生殖、雌核发育以及雄核发育。最著名的是异育银鲫的发育5核移植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克隆”,它是应用显微技术,将一个细胞的核移入另一个细胞中去,从而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精细技术。我国的核移植技术在鱼类方面已经成熟,如1963年童第周等人首次实现中华鲭皱和金鱼之间的核移植.6基因转移即转基因,是基因工程的一部分,它是借助于基因工程技术将确定的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体的染色体中。
异:前者对象是水产动物,后者对象是畜牧动物。同:两者都是强调育种,且两个专业就业都很困难。
自己去搜 蒋岩
五篇太多了、如果是一篇我还可以式一式。
目前不可能被治愈!所有生成治愈的患者或者医疗单位都是人的!专家解答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Curing HIV: Seeking to Target and Clear Persistent Infection”的综述文章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分析了当前研究人员开发靶向并消除HIV感染病毒库新型疗法的进展情况,同时他们也从如何寻找靶点及有效清除病毒持续性感染进行了分析讨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如今已经在全球导致了大约5000万人死亡,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这种传染病的出现,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等人员都应该参与到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去,这对于阻断疾病的发生、减少新发感染人数至关重要,如今抗逆转病毒疗法的开发还在继续进行中,而且长效抗病毒药物和工程化抗体也正在进行高级别的临床试验,这些疗法有望取代患者每日服用的预防性或治疗性药物,而且每年患者仅需要几个疗程,尽管最近随着HVTN 702试验及复制RV144努力的失败,后期研究人员还会继续研究加速bnAbs(广谱中和性抗体,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的研究,从而降低全球HIV的新发感染数和发生率。
HIV治疗研究的现状
目前研究最多的消除持续性感染的策略时将诱导潜伏HIV表达的疗法与持续性ART疗法相结合,以防止新细胞被感染,同时这还能增强对受感染细胞的清除;如今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HIV潜伏期的逆转剂(LRAs,latency reversal agents),其能够诱导病毒库中的病毒在宿主体内的表达,由于病毒的潜伏是由宿主细胞编程所驱动的,因此LRAs就必须针对宿主的进程,这就类似于很多用于肿瘤学研究的制剂一样。
尽管迄今为止所测试的LRAs都能在体内和体外诱导潜在病毒基因组中的RNA或病毒蛋白进行表达,但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治疗中断后,病毒库被剔除或患者的缓解期被延长。因此研究人员就需要很好地选择LRAs来避免不可接受的脱靶毒性,在理想情况下,LRAs还能增强病毒的清除机制,从而促进病毒库的减少。尽管潜伏期逆转活动似乎可以理解为循环淋巴细胞中HIV的RNA表达水平的增加,但研究者并不清楚是否这种反应会转化为足够强大和持久性的HIV-1蛋白表达,从而使得感染的细胞被免疫清除。
目前所测试的免疫疗法所产生的机体免疫反应或许并不足以识别并清除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靶点,研究人员还需要开发新型工具和方法,而最近对HIV潜伏期的研究或许就能为后期开发有效的病毒清除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多种机制会导致前病毒潜伏和持续性HIV感染
最初,研究人员只知道HIV感染会在AIDS出现之前存在一个临床潜伏期,RNA-PCR的开发就使研究者认识到了病毒血症在HIV感染过程中始终存在,直到1995年,研究人员才明确认识到了整合后病毒潜伏期的状态。当被激活的CD4+ T细胞被有效感染病恢复到静息G0状态时(即病毒基因转录最低水平时),就被认为会存在持续性和潜伏期感染;基于这一概念,在静息状态的CD4+ T细胞中,多种宿主转录因子对于驱动HIV转录被隔离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比如NF-kB、NFAT、P-TEFb等,然而,前病毒潜伏期如今已经被证明会被静息细胞环境中转录因子的缺乏所驱动。
潜伏病毒库中的多种细胞
我们所知道的促进HIV病毒库产生的不同细胞群都是通过外周血来确定的,然而,近来有研究更好地描述了这些组织储存库的特性;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6的记忆CD4+ T细胞是肠道组织中HIV持续性感染的来源,这在非CD4+ T细胞中也是一样的;T滤泡辅助细胞(Tfh细胞)位于次级淋巴器官的B细胞滤泡内,有研究报道,即使在ART疗法的情况下,其也是HIV病毒的病毒库,鉴于免疫效应细胞进入B细胞区域的途径有限,清除持续性感染Tfh细胞或许就是研究人员所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
尽管在ART存在,骨髓系细胞仍然是HIV持续感染的潜在来源,随着研究人员开始寻找逆转持续性感染的方法,他们就需要考虑相关的干预措施对其它人群机体中前病毒的影响,潜在感染的中央记忆T细胞库产量的减少或许会导致其它更为分化的细胞类型感染的减少,或者就需要其它的干预措施。
实验性的医学研究
考虑到HIV治疗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对潜伏期逆转、免疫治疗和联合疗法的研究都还非常有限,除了免疫学和病毒学方面清除HIV所面临的挑战外,临床研究已经启动了关于风险和收益之间平衡的讨论;尽管在ART疗法使用的情况下,病毒仍然会复制,许多关于ART强化的研究都没有证据表明HIV病毒库或HIV表达会发生减少;尽管仍有少数研究人员存在争议,但总的来说,有研究表明,在现有ART疗法的前提下,HIV持续的病毒复制并不会有助于维持患者体内的HIV病毒库。
如今,治疗性的疫苗已经能作为一种方法来改善ART抑制的患者体内HIV感染细胞中病毒的清除,起终点是能够诱导宿主机体的T细胞反应,尽管临床研究表明,治疗性的HIV疫苗能够对HIV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力产生影响,但其总体反应并不尽如人意,迄今为止,治疗性的疫苗策略并未对宿主机体的病毒产生持续性的抑制反应。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能通过逆转与特定恶性肿瘤相关的癌症相关免疫功能异常来彻底改变癌症的治疗,即使使用了有效的ART疗法,HIV特异性的T细胞耗竭依然存在,这或许是目前HIV治疗所面临的一个障碍,此外,表达免疫检查点标志物的CD4+ T细胞也能被用来检测潜伏性的HIV;因此,ICIs能提供一种特殊策略来逆转HIV相关的免疫障碍,并靶向作用携带潜伏HIV-1的细胞,在一项对感染者的ICIs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单一低剂量输注抗PD-L1 mAb(BMS-936559)似乎能够增强6名受试者中2名机体中HIV-1特殊的免疫反应。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开展了联合研究开发治疗HIV感染的新型疗法,多项HIV临床研究都展现出了增强宿主机体HIV特殊免疫反应的能力,同时在不进行ART的情况下也并不会对病毒库或病毒的控制产生一定效应;研究人员需要使用潜在的LRAs来重新有效激活潜伏期的HIV,当前能够使用的免疫疗法策略,不管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都会大量消灭携带潜伏病毒的感染细胞。(生物谷)
参考资料:
David M. Margolis, Nancie M. Archin, Myron S. Cohen, et al. Curing HIV: Seeking to Target and Clear Persistent Infection, Cell, 2 April 2020, Pages 189-206 doi:
还是自己写吧,学术不能假
我帮你找了2篇相关的论文,不知你是否用的上,仅供参考,但愿帮得了你。 如果没有合适的 你也可以上 中国畜牧业论文网找找看 ,那里有不少论文,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去碰碰运气,呵呵,祝你好运。怎样提高仔猪成活率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 在养猪生育中,仔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出生后7日内为最多,死亡的主要原因:白痢、发育不良、压死和冻死。所以,加强初生仔猪7天内的保温、防压护理,这是第一关键时期。从生后10--25天,由于母猪泌乳一般在21天左右达高峰后就逐渐下降,而仔猪生长发育却迅速上升,需乳量不断增加,如不及时喂料,以补充母乳之不足,容易造成仔猪瘦弱得病而死亡,这是第二关键时期。仔猪一个月后,死亡较少,食量增加,是仔猪由吃乳为主过渡到吃料独立生活的重要准备期,这是第三个关键时期。 1、提高仔猪初生重的措施 初生体重大的仔猪成活率高,初生体重小的仔猪成活率低。试验证明:初生重大于1千克者,断奶死亡率为4%,而初生重小于0.50千克者,断奶死亡率为97%。 1.1 确定妊娠母猪的预产期,做好母猪产仔准备。一般母猪怀孕期平均为114天(3、3、3即3月3周零3天),其推算办法,在配种时间上加上3个月3周零3天即成。例如,一头母猪在5月10日配种,那么5月+3月=8月,10日+3x7日+3日=34日,以30日为1月,则预产期是9月4日。 1.2 增加妊娠后期母猪的饲料量。根据母猪体况、大小,日喂妊娠母猪料为2.50--3千克,但在产前1周喂料量开始逐渐减少,产仔当日降至0.50--1千克,以防止母猪泌乳高峰期采食量下降,初乳脂肪过高而引起仔猪拉稀。 1.3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妊娠后期应采用单圈饲养,严禁饲喂发霉、变质、腐败、冰冻带毒饲料,夏防暑、冬防寒并保证充足饮水。 2、过好初生关 2.1 做好助产工作。①产前3--4天每日要用温水清洗按摩乳房、以刺激乳腺,促进产后乳汁分泌。②临产母猪乳房、外阴部用0.10%高锰酸钾水擦试消毒,并挤掉少量初乳。 2.2 防寒保温、防冻防压。仔猪生后24小时内产房要保证35℃左右温度,为此:①堵塞风洞(门窗),铺垫草保持室内干燥是基本保温措施。②设护仔栏、安装红外线灯泡。在母猪圈内靠墙角的地方,用砖修一个长1米、宽0.80米、高0.70米的护仔栏(下边开有可关开的仔猪出入小洞),护仔栏中上方安装一个可调控高低的250瓦红外线灯泡,距地面约50厘米左右(冬低,春秋稍高),既可取暖又能杀菌消毒。 2.3 固定乳头、吃足初乳。①固定乳头:试验证明母猪前两对乳头的泌乳量约占7对乳头的47%,后两对仅占13%。因而,要把弱小仔猪放在前边乳头,让其吃到充足而营养丰实的初乳,强壮的放在后边乳头,这样每次吃奶时都坚持人工辅助固定,2--3天即可习惯固定乳头吃奶,以保证每窝仔猪均衡生长。②吃足初乳:初乳和常乳比较,初乳的蛋白质含量是常乳的4倍,乳脂率是常乳的2倍,干物质含量比常乳高1.50倍,且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其中大量镁元素可促使胎粪排出。初乳中还含有仔猪建立自身免疫的抗体,吃足初乳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保证生长发育良好。 2.4 剪獠牙防止仔猪互相咬伤。仔猪出生时有成对上下门齿和犬齿(俗称獠齿)共8枚,此牙有害无益,因牙齿发痒互相咬斗,伤其母猪乳头和同窝仔猪的尾、耳。所以,在仔猪生后打耳号的同时用尖钳子或指甲剪从牙根部切除獠牙,以不伤其牙床为好,大型猪场早已推行这一措施。 2.5 补铁、补硒。①补铁:仔猪生后体内约有50毫克的铁,而每日就需要7毫克,母乳中含铁量很少,仔猪每天从母乳中仅可获1毫克的铁,若不补铁出生后3--4天即出现贫血。食欲减退、腹泻等证状。生后2--3天补铁,每头猪注射“血多素”1毫升或“补铁王”1毫升。②补硒:对于缺硒地区还应对每头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E1毫升或0.10%亚硒酸钠溶液0.50毫升。 3、及早补料 母猪产奶高峰21天左右,以后产奶逐渐少,而仔猪生长较快,食量日增。试验证明,初生重越大,生活力越强生长越快,断奶体重越高,育肥增重越快,饲料消耗少经济效益高(仔猪饲料报酬最高,约为1.50--2:1)。因此,给仔猪提前补料至关重要。补料应在生后5日开始。前3天应人工强制补料,购买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仔猪颗粒料,用手捏些放入仔猪口中,连续饲喂2--3天。7日后可把颗粒料放在护仔栏内让自由采食。也可用炒熟的大麦、玉米、大豆等粉成大颗粒加少量食盐饲喂。仔猪生后5--7天补料,60天断奶重可达20千克左右,而20日龄补料仅为15千克。 4、过好断奶关 正确的断奶方法是减少仔猪早期断奶应激的有效措施。一般农村仔猪断奶时间45天,大型良种场约在35--40天。断奶时,应采用“三不变”,即环境不变,采用赶母留仔法,把仔猪放在原圈饲养,把母猪调圈;饲料不变,断奶前喂啥料,断奶时仍喂啥料;饲喂方式不变,奶断前后饲喂次数方式不变。 5、搞好疫病防治 ①20--21日龄猪瘟首免,60日龄猪瘟二免,61--65日龄注射猪丹毒与肺疫病苗。②仔猪排粪呈灰白色时,可能母猪饲料营养过高,应减少精料,加喂青绿料,多饮水。③猪舍地面最好用1%--4%火碱消毒。④每隔3--4天喂1次0.05%高锰酸钾水。⑤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温暖、干燥。 712100,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许丰、刘志刚 摘自2003年第11期《农业科技与信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 仔猪应包括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仔猪具有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大、饲料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断奶窝重、缩短仔猪体重达25kg的时间是养猪生产中重要技术环节,现将哺乳仔猪有关内容做以下论述。 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与特点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 新生仔猪的特点 新生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易病难养,增重慢,死亡率高,其主要特点: 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仔猪出生重一般为 kg左右,不到成年猪体重的1%,但生长发育迅速,10日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3倍,30日龄达5~6倍。仔猪的强烈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需沉积蛋白质9~14 g,相当于成年猪的30多倍,每千克体重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3倍左右,矿物质代谢也高于成年猪。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高,对营养不全极为敏感。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全。新生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积都小,但增长很快,出生时胃重4~8 g,容纳乳汁25~50 mL,20日龄的仔猪胃重35 g左右,容积扩大3~4倍。新生仔猪食物进入胃内到排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快,10日龄的仔猪排空时间约为 h,30日龄的仔猪为3~5 h。新生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新生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内酸性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进行作用。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由于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的盐酸,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蛋白质。仔猪胃内有乳酸存在,在5日龄内可水解部分动物蛋白。仔猪胃内的消化作用很小,主要在小肠内靠肠液和胰液进行消化,仔猪的肠腺和胰腺发育较完全,乳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都有一定活性,新生仔猪主要靠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21日龄后胰淀粉酶的活性增强。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很低,新生仔猪可充分利用乳糖,对果糖、蔗糖、木糖等消化率很低。新生仔猪溆惺 拷隙嗟囊戎 久福 捎诘ㄖ 置诹可伲 挂戎 久讣せ钍艿较拗疲 跋炝酥 镜南 眨 兄?1日龄左右胆汁分泌量增加。新生仔猪对乳化状态存在的脂肪利用率较高,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能力很低。 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维持正常体温。新生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垂体和下丘脑的反应能力以及为下丘脑所必须的传导结构机能尚低,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仔猪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由于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保温隔热的能力差,又由于新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性调节,同时,新生仔猪体内能源贮备有限,每100 mL血液中含血糖100 mg左右,吮食初乳后虽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但脂肪尚不能作为能源直接利用。刚出生的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1 h后体温下降3℃左右,尤其在生后20 min内,由于羊水的蒸发,体温下降更多,吃上初乳的健壮仔猪,约2 d以后方可恢复到正常体温,如将刚出生的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2 h可冻昏、冻死。 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h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2 哺乳仔猪的死亡分析 死亡损失 仔猪从出生至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严重影响猪群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重大。据报道,出生时死亡1头仔猪约损失63 kg饲料,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110 kg饲料。一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越多,每头断奶仔猪应负担的饲料越少。因此,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死亡原因 仔猪出生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如饲养不当,护理不周,就会引起患病和死亡。 出生死亡:有些胎儿因脐带围绕颈部,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儿在产道内因粘膜破裂过早,缺氧窒息而死;近亲交配易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导致死亡;或因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等,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代谢失常:仔猪生后表现正常,24 h后发生颤抖、萎靡、发出微弱的尖叫声、停止哺乳、转入昏迷而死亡,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经血糖测定,正常仔猪每100 mL液中血糖含量为100~130 mg,低于60 mg,易造成死亡。正常仔猪每100 mL血液中乳酸为32~40 mg,死胎猪高达159 mg,据报道,每100 mL血液中乳酸超过70 mg,就会因乳酸浓度过高而使仔猪死亡。另外环境温度偏低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仔猪释放胰岛素的数量增加,体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常会造成仔猪死亡。 仔猪下痢:因母猪奶水不足或过浓,乳质突变或品质差,易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仔猪铁的贮存量很少,乳汁中铁的含量很低,仔猪常因缺铁造成食欲减退、贫血、抵抗力下降、生长停滞,致下痢死亡。舍内卫生状况差,天气骤变或舍内潮湿,场内有传染性致痢的病史,没有严格消毒,仔猪易下痢死亡。仔猪补饲具有重要作用,不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补饲,常引起仔猪下痢。 仔猪水肿:新生仔猪常因皮下水肿或浆 液过多造成死亡,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质过低而引起的。 死亡分析 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赵式文分析,病因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肺炎占,其他占;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弱小或先天不足占,缺奶占,淹死占,冻死占,咬死占,其他占。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如忽视防疫消毒,可能加大仔猪的因病死亡。 死亡时间:据王清兰分析,体大膘肥的母猪易造成临产时胎儿死亡,死亡占出生仔猪总数的,占哺乳仔猪死亡总数的。又据河南正阳猪场的分析,3日龄以内死亡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4~7日龄占,8~15日龄占,16~20日龄占,21~25日龄占,26~35日龄占,36~45日龄占,46~60日龄占。加拿大对6 890头仔猪的分析,从出生到20日龄,仔猪死亡率为,其中分娩时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日龄以内死亡占。可见,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死亡体重:据笔者的资料分析,仔猪初生重 kg以下,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占13%, kg以上占6%。。可见,仔猪初生重越小,死亡率越高。 3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的途径 根据仔猪的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抓住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仔猪死亡,加快仔猪增重。 安全接产提高存活率 安全接产是减少出生死亡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前文已述及。 保温防压 新生仔猪怕冷,常被母猪压死或冻死,适宜于新生仔猪的环境温度是35℃,生后至3日龄可控制在32℃,4~7日龄30~28℃,15~30日龄26~22℃,对新生仔猪的保温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将7日龄的仔猪分别置于环境℃和℃,前者日耗奶量为854 g,后者974 g,环境温度降低,耗奶量增加,代谢效率降低,影响了仔猪的增重。 采用全年分娩制的猪场,宜用封闭式产房,以火炉、火坑、暖气供暖。适合母猪的环境温度,并不符合仔猪的要求,为此,应给仔猪增加保暖设施,如保温灯、暖床、电热板等。 吃足初乳 在正常情况下,仔猪生后靠触觉寻找乳头吮乳,并具有固定奶头吮乳习性,自行固定需时较长,弱小仔猪常被健壮仔猪挤掉,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不能随时排乳,且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因争斗而影响哺乳,宜于仔猪出生后自选并加以人工辅助,尽快固定奶头吃奶。 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母猪分娩后24h以内乳汁中免疫抗体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得到免疫抗体,提高抵抗力,摄取营养,补充水分,增强体力,恢复体温。 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新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 mg,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 mg,从100 mL的母乳中仅得到 mg左右的铁,可见,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1 mL(含铁100 mg),10日龄再注射2 mL,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提高个百分点,增重提高37个百分点。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 mL,增重比对照组提高,成活率提高。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仔猪缺硒时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关节肿大,瘫痪,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肝坏死,肌肉苍白、萎缩,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最先发病。仔猪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 mL,断奶时再注射1 mL。 重视补水 水是动物血液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排出废物的溶剂,对调节体温和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仔猪体温高、呼吸快、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母猪乳汁浓(乳脂率8%左右),故仔猪需水量大,如得不到水的补充会造成食欲下降,失水,消化作用减缓,常因口渴而饮污水或尿液,损害健康,引起下痢,为保证仔猪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 适时补料 母猪的泌乳量于分娩后逐渐增加,至21 d左右达到泌乳高峰,后逐渐下降,哺乳仔猪生长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母猪的奶水已不能满足需要,对哺乳仔猪必须进行补料,提前补料具有促长的作用。仔猪由于牙床发痒而啃咬硬物或拱掘地面,常引起下痢,提前补料有益于保健。仔猪开食早,哺乳期间日采食饲料量高,增重亦快,据报道,7日龄训练仔猪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 kg,14日龄训练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 kg;7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2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3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 kg。 饲料形态和适口性、环境温度是仔猪认料开食的重要前提,训练方法有多种,可利用仔猪出外活动时,让日龄大已开食的仔猪诱导采食,或在饲喂母猪时在地面上撒些饲料让仔猪认食,最有效的方法是强制补料,仔猪7日龄时,定时将产床的母猪限位区与仔猪活动区封闭,在仔猪补料槽内加料,仔猪因饥饿而找寻食物,然后解除封闭,让仔猪哺乳,短期内即可达到提前开食的目的。 饲料形态以膨化颗粒料为优,应选用和配制适口性、安全性、营养性、消化性好的仔猪料,确保仔猪料的质量,宜采用自由采食,仔猪开食后,随着消化机能的日趋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加,食量逐渐增大,即进入旺食阶段。影响仔猪断奶体重的主要因素有仔猪的初生重,母猪的泌乳量和仔猪哺乳期间的饲料采食量,可见,抓旺食加大补料量,是养好哺乳仔猪、提高断奶重的有效措施。 在配制仔猪料时,应注意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香味剂、益生素等的添加。 提高母猪的泌乳力 新生仔猪主要靠母乳维持生存和增重,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对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提高哺育率的影响很大。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饮用水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泌乳量的重要因素,按营养需要进行饲养,通常情况下,要做好母猪产前减料和产后逐步加料的工作,泌乳母猪应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喂量,蛋白质饲料种类要多,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泌乳母猪的管理程序要有条不紊,以保证正常泌乳,要创造安静的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注意乳房卫生,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适当增加日喂次数,切忌突然变更饲料。 加强疫病防制 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猪群保健与疫病防制尤为重要,应做好消毒和免疫,好的疫苗只有与良好的饲养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对母猪和哺乳仔猪要认真进行免疫。 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仔猪的初生重与存活率、哺育率和断奶重密切相关,初生重大,存活率、哺育率高、断奶体重亦大,初生重~ kg与 kg相比,前者断奶重提高 kg。提高仔猪初生重应重视种猪的选择,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前文已述及)。由于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低,可采用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生活力。
仔猪水肿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税光伟、李健、曾情、洪洋、吕瑞青、杜德燕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2006级本科3班 402460摘要: 仔猪水肿病最早发现于英国,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肠毒血症,而使全身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大,水液外渗过多,造成的以头部、眼睑、耳部等处水肿、共济失调和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又称猪胃肠水肿或猪大肠杆菌肠毒血症,有高度致死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仔猪水肿病的发生日益增多,在各地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成为早期断奶后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确诊本病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找出一些适用于本病的疫苗,对保证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仔猪水肿病 综合性防治 疫苗 研究进展 致死性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424512Piglet edema of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Shui GuangWei et al(College of Animal Medicine and Technolog, SouthWest University ,RongChang ,ChongQing ,402460)Abstract Piglet edema were first discovered in Britain, is hemolytic E. coli intestinal toxemia, so capillaries or systemic damage to the small blood vessels,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and fluid extravasation too much water, to the head, eyelids, Equality ear edema, acute ataxia and death as the main feature of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also known as gastrointestinal edema pigs or pig intestinal toxemia E. coli, a highly lethal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the incidence of edema piglets increased in the upward trend around, The pig has become a common diseases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and become the early weaning piglet mortality. To the pig industry has caused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herefore, early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to tak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disease vaccine Pig Industry to ensure that the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words Piglet edema;Ntegrated control;Vaccine Progress;Lethal1、简介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致死性肠毒血症。也称猪胃肠水肿或猪大肠杆菌肠毒血症。主要以全身水肿和神经病状为特征,表现为四肢运动障碍、行走无力、瘫痪、眼睑、肛门水肿、体温下降,叫声嘶哑。潜伏期很短,病程为2–3天,死亡率很高。发病慢的病猪精神萎靡,厌食,盲目行走或转圈,摇晃,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触之惊叫,口吐白沫,体温升高,心跳加快。眼睑、脸部、头部、颈部、胸腹、耳部等发生水肿;急性病猪5-6小时即死亡。2、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发病率5—30% .致死率高达90%以上.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浓厚的精饲料等有关。3、发病原因3.1 病原因素本病的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显阴性.无芽胞,无荚膜,有鞭毛。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本病发生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并不是外来的或“临时参加”的。此类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在适当诱因(如断奶、饲料突变、天气变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肠内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 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3.2 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因素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以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35天.所以断奶后易发病3.3 消化功能不健全在仔猪阶段.猪胃肠内缺乏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难以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如饲料中添加过多的豆粕.由于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后者会损伤小肠绒毛.一旦绒毛被损伤便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前者则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质分解吸收,一般情况下初喂这些饲料还不至于发病,到中后期,由于蛋白质不能彻底分解,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不良。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3.4 断奶对猪的应激随着日龄的增长.仔猪肠胃内的消化酶不断增加,但由于断奶应激,各种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从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菌落失调。而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从而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3.5 饲料因素3.5.1 饲料蛋白质过高目前,有的饲料厂家为追求高蛋白、高产出的精饲料.使得饲料蛋白水平过高,而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饲料蛋白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对消化器官组织发生伤害.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消化的蛋向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导致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利于本菌繁殖产生毒素,诱发该病。3.5.2 饲料中维生素E、硒的缺乏维生素E和硒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 。3.6 饲养条件仔猪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严防突然改变饲养条件及饲养方式,尤其在某些关键时刻更应该注意,如:断奶前后,生喂料突然改为熟喂料.或熟喂料突然改为生喂料.不定时定量,忽饱忽饥.偶尔喂一顿酸食或喝一顿凉水等。因为这些条件极易使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平衡失调,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3.7 其他因素其它诱因如过早断奶、环境改变、疫苗接种、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等应激原刺激仔猪机体也能使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就引发了消化不良和腹泻.致使肠道正常菌群体系失调.也就导致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水肿病的发生。4、临床症状4.1 最急性型本型少见,突然发病,卧地不起,全身肌肉及四肢抽搐,口角流涎,吐沫,呼吸极度困难迅速死亡。多数见不到症状,突然死亡,病程仅1—2h。4.2 急性型本型多见,常为急性发病,有的食欲减退或完全停止,体温一般正常,有的高达40.5℃ ,共济失调,无目的乱冲、乱撞或作转圈运动,有的两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或四肢下卧,突然向前猛跃。不能站立或爬行,强迫行走时,四肢乱蹬。有时发生呕吐,皮肤有水波动感。其主要特征是:眼睑严重水肿,颈部、头部发“胖”或水肿,其次是神经症状:精神迷乱、共济失调。病程一般12—24h。4.3 慢性型本型少见,头部、眼睑水肿明显,精神萎顿,卧地不起。病初时及时对症治疗可痊愈。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病程2–4天。5、病理变化5.1 临床病理剖检变化最急性变化不明显或不见病变。急性型和慢性型基本相似。主要剖检病变是胃壁水肿,胃大弯和贲门部水肿尤为明显,水肿部位明显变厚,切面见肌层和粘膜之间有无色透明的胶冻样水肿液,胃底弥漫性出血。肠系膜特别是结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切面湿润多汁。十二指肠及空肠粘膜弥漫性充血,大肠粘膜呈卡他性肠炎景象。心包、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肺脏隆膨,肺胸膜下有散在的出血灶,肝脏稍有肿大,色泽变黄,有时可见其表面有不规则的灰白色病灶。脾脏稍肿大,有时可见脑膜水肿,脑干部有两侧对称的软化灶其它组织未见明显病变。5.2 病理组织学变化该病组织病理学比较突出的病变为浆液性非化脓性脑炎、浆液性心包炎、浆液性变质性肝炎、浆液性脾炎、浆液性出血性淋巴结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浆液性胃肠壁炎等。5.3 超微病理学变化回肠绒毛排列紊乱、极性丧失,微绒毛稀疏和变性,有些部位的微绒毛脱落消失。肠吸收上皮的细胞膜起庖、破裂,偶见胞浆外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明显破裂,溶酶体数目增加;细胞核尚完整,核仁数目增多,染色质边移。肝脏核仁增大,异染色质边集,核周围间隙增加。线粒体肿胀,滑面内质网弥漫性增生。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并出现嗜酸性小体。淋巴窦极度扩张,其内网罗有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残骸。细胞膜结构出现损伤。这些变化都是大肠埃希氏菌所释放的内毒素所致。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细菌学检查进行诊断。6.1 实验室诊断6.1 .1 镜检取病料做组织触片,镜检,可见有杆菌存在。6.1 .1 细菌分离培养分别无菌采取肝脏、小肠、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三糖铁培养基上,37℃培养24 h。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可见灰白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稍隆起的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可见圆形、红色的小菌落;在鲜血培养基上有溶血现象。将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穿刺接种到三糖铁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基呈黄色,并有气泡产生。取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平直、两端钝圆的小杆菌。6.1 .2 动物试验取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37℃培养24 h。取0.2一O.5 mL肉汤培养物注射到3只健康小白鼠的腹腔内,结果第1天就死亡1只,第2天又死亡2只。死亡后观察其病理变化,并分别取肝、肠、肠系膜淋巴结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37℃培养24 h,菌落形态同3.2。取上述菌落涂片镜检,革兰染色,可见革兰阴性、平直、两端钝圆的小杆菌。6.1 .3 生化试验将麦康凯培养基上的红色菌落移植到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然后做生化试验,结果该菌能分解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阿拉伯糖、乳糖、鼠李糖、山梨醇等,并产酸产气;不产生H:S;不利用枸橼酸钠;靛基质、M.R.试验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生化试验结6.2 细茵学检测6.2.1 取病死猪肝、脾和淋巴结抹片染色镜检,会发现有少量散在的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6.2.2 取病料接种于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观察结果。6.2.2.1 在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光滑、灰白、湿润、圆形边缘整齐、稍隆起的小菌落。选择的典型菌落,在麦康凯和5%的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红色菌落,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有溶血环。6.2.2.2 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糖、麦芽糖,不发酵木糖、蔗糖、鼠李糖,不分解尿素,不产生H 。6.3 鉴别诊断依据本病的流行规律,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一般可作出诊断。但如果变化不明显,而又有广泛的充血或出血病变时则应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水肿病一般多发于断奶后的仔猪,体温不升高,而猪瘟可侵害各种年龄的猪只,丹毒多见于架子猪,并导致体温明显升高,剖检猪瘟和丹毒都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故不难区别。本病可从小肠前段分离出大量溶血性大肠杆菌,而血液和实质器官一般无菌;猪丹毒可从血液和实质器官中分离出丹毒杆菌。7、防治措施7.1 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合理的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加快仔猪的生长。但早期断奶对仔猪来说是一种应激,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母子分离的心理应激:二是仔猪从分娩舍到保育舍的环境应激;三是仔猪营养从母乳转向饲料的营养应激。国内外专家对这3种应激都作了一些研究报道,其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应激中以营养应激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大,而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的影响则较小。为此,则应在断奶前及早开始补料来过度适应。实践证明,从7日龄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适应、锻炼和加强,断奶后1周内不要更换饲料,1周后采取逐渐换成仔猪料的方法,可以减轻仔猪断奶后营养应激的影响。7.2 降低仔猪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仔猪早期断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因此,断奶后3周内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应高于19%,其中植物蛋白不应高于15%。7.3 应用酸化剂仔猪断奶后1个月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1.50%的柠檬酸(乳酸和食醋也可),提高胃内酸度,既适合有益的乳酸杆菌的繁殖,又能抑制有害大肠埃希氏菌及其他病原菌的滋生繁殖,还可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对控制水肿病和仔猪腹泻都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大力广。7.4 补铁仔猪常常发生缺铁性贫血现象,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继发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导致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为此,仔猪应在3日龄内股内侧注射牲血素、铁钻针、丰血宝等补铁补血剂。7.5 补硒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一维生素E添加剂,或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亚硒酸钠一维生素E缺乏,机体免疫器官遭过氧化物破坏,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并改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预防白肌病、仔猪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等病的发生,而且还对仔猪水肿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7.6 药物预防常用的药物有杆菌肽锌、土霉素、金霉素、痢特灵、喹乙 醇、新霉素、喹诺酮类、一磺胺类等,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预防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一定效果。7.7 疫苗预防目前国内已有许多科研单位和厂家研制生产水肿病疫苗和预防仔猪黄、白痢的菌苗,所有这些疫苗都可预防仔猪的大肠杆菌病。我们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K88、K99基因工程苗在仔猪断奶前、后给仔猪皮下注射1/4头份~1/3头份,发现不仅使仔猪断奶后腹泻降低了90%以上,而且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我国采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室研制的仔猪水肿、副伤寒二联灭活菌苗(中试产品),给临产20d的怀孕母猪和15日龄以上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2ml,使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约30%。因此,应用疫苗预防该病效果明显,费用也较低,值得大力推广。7.8 断奶前后驱虫在仔猪断奶前后使用各种驱虫剂驱虫,可以避免寄生虫侵蚀肠粘膜,防止大肠杆菌侵人破损肠粘膜,从而可减少仔猪水肿病和腹泻的发生。7.9 消灭传染源隔离病猪,搞好猪舍卫生,每天清理粪尿,定期严格消毒,圈舍内不积尿,不存污水,安装自动饮水器等都有利于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7.10 水肿病的治疗仔猪水肿病难治,但不是不可治,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临床实践证明,使用抗菌消炎药加维生素C,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要尽量减轻对病猪的,惊扰。7.10.1控制全身症状将磺胺嘧啶钠按每千克体重20–25mg和50% 葡萄糖10ml混合耳静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2-4ml、维生素C 6ml、维生素B 2–3ml和50% 葡萄糖10ml混合一次耳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消除水肿应选用20%甘露醇100–150ml耳静脉注射。保护心脏用10% 安钠咖4 m1肌肉注射。7.10.2巩固预防对病情好转的仔猪,为巩固疗效可选用氢化可的松20–50rag,或用氯霉素25万单位或庆大霉素6–8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1次。为了预防同窝仔猪发病,选用磺胺嘧啶钠片剂喂服,每头每天1–1.50片,连服2–3天。8、治疗方法可采用中西药物结合和对症疗法,以抗过敏、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协同进行,而且应及早诊断和早期治疗方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8.1 用20%复方磺胺嘧啶钠10ml或6甲氧磺胺嘧啶lOral,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5% –10%氯化钙和4%乌洛托品各5 10ml,混合后静脉注射;0.1%亚硒酸钠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5 1Okg仔猪2—3ml,20kg以上仔猪5ral,严重病例隔5—6天重复用药1次。此外对病猪可应用敲类缓泻剂通便,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对治疗可起到积极作用。8.2 蒽诺沙星4—6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0.1%亚硒酸钠3—4ml,深部肌肉注射1次,病重者隔5—6天重复注射1次。8.3 硫酸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用药25mg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5%葡萄糖200ml静脉注射,按猪病情需要和体型大小加减,每日2次,连用2天;内服中药:苍术15g,白术、酒芍、茯毛、枳壳各10g,官桂、桂枝、麻黄、广木香各6g、陈皮9g、甘草3g,水煎灌服,每日l剂,连服2天(30Icg体重猪的剂量)。8.4 维生素Bl2 –kg体重,板蓝根注射液0.6ml/kg体重,链霉素30mg/kg体重,三药混合肌肉注射;另亚硒酸钠维生素E0.3ml/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配合中药:芒硝50g、大青叶25g、大黄25g、牵牛子2og、茵陈25g、栀子20g、胆草15g、茯苓15g、郁金15g、陈皮15g、JIlSb 15g、车前子15g、芦荟10g、瓜蒂10g,共为细末,开水3000rrd冲调,加红糖250g为引(以上为10头10kg重猪的剂量),一次灌服或让猪自饮,隔日1次,连用2次。8.5 中药赤商姜蒜散:赤小豆100g、商陆16g、生姜1O片、大蒜6个,水煎,胃管投服,每日1剂,一般1—2剂可愈。同时采用西药: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首次10ml,次日减半;磺胺嘧啶钠、磺胺5甲氧嘧啶钠、板蓝根注射液各510ml,每天上下午交替肌肉注射1次;50%葡萄糖3O 6orTll、葡萄糖酸钙20 40ml、乌洛托品10ml、混合一次静注。便秘时可用肥皂水深部灌肠。痊愈后,为防止复发,除加强饲养管理外,可应用Bl2、维丁胶性钙、三磷酸腺苷各2ml混合肌洼,一般隔4天1次,连续2次,效果很好。8.6 鲜青枣叶10%、车前100g、糖30g、捣烂饲喂,病重无食欲者灌服,同时停喂饲料3—4天(只给喂药及饮水),有条件的进行放牧,加强运动。日服3次,连服3~4天可愈。9 、讨论9.1 仔猪水肿病的病原体一溶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存在于健康猪的肠道内,当断奶后的仔猪因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在机体中的消失,和由于气温突变,饲料中的蛋白质、淀粉含量过高,而含植物性蛋白质低的青绿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不足,都是发生该病的诱因。9.2 仔猪水肿病虽然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4~10月是该病的多发期。而气温突变是诱发该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每当北方冷空气南下,气温变冷时,应当及时做好猪舍的保温保暖工作。9.3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那些身体强壮、营养良好的仔猪先发病或死亡。我们认为诱发的机制主要是过食了高淀粉饲料和富含蛋白质精料,缺乏低蛋白的青绿饲料。由于断奶仔猪胃肠道消化机能发育不完全,胃酸分泌量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当胃肠道接受很多浓厚的优质饲料时,在胃肠道内会发生异常发酵并产生有害物质,导致消化机能紊乱,这样,在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致病的溶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乘机侵入,并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而致病。因此,断奶前后的仔猪应减少饲喂高淀粉和富含蛋白质的精料,而要多喂些含植物蛋白质少的青绿多叶饲料,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十分必要的。9.4 对于仔猪水肿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如果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9.5 用仔猪水肿病疫苗预防接种是目前预防该病的重要方法,而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效果更佳。参考文献:[1]毕可东、宋春阳等.仔猪水肿病的诊治.中国兽医科技.2000,(5): 35— 36[2]陆文富、韦建强等,几种方法对仔猪水肿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中国兽医科技.2000(3)37[3]廖治清.仔猪水肿、副伤寒二联灭活菌苗的效果观察.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0,(6)[4]彭兴顺.硒对猪水肿病的防治效果.中国兽医杂志1984,(3):29[5)陈正礼、陈宜等.仔猪水肿病左旋咪唑——葡聚糖佐剂苗的制备及免疫效力测定.中国兽医科技.2000[6]谭勋,张克春,仔猪水肿病病理学特征的研究,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92,(2):17[7]徐福南,缪德年,方明生.大肠埃希氏菌腹泻仔猪各组织的超微病理学观察.中国兽医科技,1997, 27(12):7-8[8]胡至刚,许亚琴,郭秀夸等.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宁波农业科技,1993,(3):30[9]陆亚明.仔猪水肿病的治疗探索,畜牧兽医科技,1990,(3):32[10]杨建泉.猪水肿病高免血清的制备及其疗效观察,畜牧与兽医,1999,31(1):25-27[11]陈豫川,朱茂清.猪水肿病的针灸疗法,中兽医医药杂志,1994(5):29[12]蔡宝祥,等.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3]张友思,等.常见猪病防治[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杜,2001.[14]邹品扬,等.畜禽疾病防治良方[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1.[15]蔡宝祥.家畜染群(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6]于书敏,宁章勇,刘闻菊,等.仔猪水肿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20(3):18.[17]郭万柱,吴彤.动物微生物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8]廖延雄.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社,[19]曹澎泽.兽医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87-90.[20]房海.大肠杆埃希氏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1]朵红,张西云,陆艳,等.青海省部分仔猪水肿病病原的血清型鉴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22]庄红,艳贾英,孙华. 仔猪水肿病的综合治疗.农业与科学,,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