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102

Nice甜甜圈
首页 > 论文发表 > 夏老师要发表论文吗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eo不是处女座

已采纳

很多人纠结,其实就算不能用,也会增加印象分,像发表过多篇论文的老师,在评职称评审方面会更加有信心,用心完成论文也是对于工作的一种总结,建议一定结合实际工作原创文章

95 评论

蝴蝶圆舞曲

具体要看你们学校的规定的,您可以咨询你们学校年长的老师或者学校的办公室。首先您得写好您的讠仑文,其次就是找发表讠仑文的渠道了,现在基本上都是找网站发表的,审稿的速度快,发表的也快。一定要选国家正规的期刊,在新闻总署能查到的那种。我之前在申请职称的时候是在壹品优上发表的,不知你听说过未。

93 评论

冬眠的羽毛

评中级教师高级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都的发有权威性的学术论文。不然就评不上。

265 评论

吃客5588

大学老师没有论文,怎么去教学生,老师对某专科都要相当的理论认知,论文是非写不可,否则当不了大学老师

155 评论

lovejing0326

是的,是必须要发表的,从理论上来说论文是否发表是衡量教师教研水平的重要标准,即使你班级的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没有发表论文还是白费。

281 评论

骨头杀手

论文发表不是续聘的必要条件,但一定是加分条件。毕竟现在各行各业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发表论文也是对日后评职有很大帮助的,而且在评职来讲就是硬性条件了,所以建议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安排一篇论文从写作、投刊、审核到见刊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赢在起跑线上才能有备而无患。具体还有疑问可以私信我。

95 评论

英式风情茶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一则通知,针对“高校SCI论文指标使用”提出了10条意见,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三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简单称之为“三不”,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和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可直接一句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进行奖励。我觉得这既是对近年来高校种种论文造假的回应,也是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论文发的一些论文高产大户的一些警示。

很长时间以来,高校在职称(职务)评聘,学生毕业,学位获得,对高校院系和个人的而奖励中将论文指标看得过重,导致很多人为了发表论文不惜抄袭造假,论文从学术走向功利。形成一种怪现状:研究做得好,不如论文发得多。高校教授们屡屡爆出论文造假的丑闻,教育部这次出手整治也应该算是顺应人心了。

作为一个小学老师,SCI论文这种高大上的东西自然是我等不敢企及的,但是论文却是非有不可的东西,因为没有论文,你就评不了职称,所以对中小学老师来说,每个老师都是需要发表论文的,而且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直接跟职称评聘挂钩,省级刊物国家级刊物都是有对应的分值的。

以我们县区中小学高级职称评聘而言,有几个硬性的条件,首先是你要有县区级以上的荣誉,比如优秀老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什么的,其次是必须有省级以上刊物的论文发表,当然还有什么示范引领,优质课,指导学生等等方面的要求。论文作为评聘的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其中。

作为老师,如果搞教学研究,把自己的教育心得整理发表,当然是极好的,也能够说明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每个老师都能够搞研究吗?每个老师都有发表论文的水平吗?事实上不管你有没有成果,不管你有没有发表论文的水平,你都必须发表,因为没有论文发表,你就不能评聘职称。

这就很矛盾了,一方面没有那个能力和水平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方面又必须要有这个论文才能晋升职称,怎么办呢?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其实并不必担心,现在的论文发表可以说已经有相当成熟的产业链了,哪个老师的微信中还没有那么几个论文代发的“朋友”呢?明码标价,省级刊物的一般七八百,国家级的就要贵一点了,1200元左右,当然,具体的也还要看这刊物的影响力。只要你交钱,其他一切自然帮你搞定,你只需要在家里安心等待,一两个月,一本有你的大名论文的省级刊物就会邮寄到你的手中。

当然,这个刊物你以前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在万方,知网,维普能够检索,职称评聘时候能够加分就行了。这样的刊物外面基本上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它们就是为了职称评聘而诞生的,这样的“论文”能有多大作用?能表现什么教育教学水平?

这样的“论文”唯一的作用只怕就是养活了那些野鸡的出版社吧,只要搞一个省级的刊号,剩下的就是发发广告,坐等收钱了。为了评聘职称,我去年也发了一篇省级刊物的论文,一篇800元,你甚至都不知道论文题目是什么,只需要提供自己的工作单位,姓名就可以了,没办法,没有这个还真的评不上。

教育部取消SCI论文作为高校职称评聘中的依据,那么,中小学老师职称评聘中的论文什么时候能够取消呢?这是一线老师都很关心的事。

280 评论

团子888888

夏南新:坚守在学科边缘的独立学者【人物介绍】夏南新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师承我国当代著名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钱伯海教授。2000年5月至今连续四届担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在美国春田大学进修。研究领域涉及统计学、地下经济、时间序列、分形与混沌、金融与投资、劳动价值论。仅在《统计研究》和《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上独立发表论文10篇,至今总共独立发表论文30篇。在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新概念统计学》(2000年)、《地下经济估测》(2002年)两部个人专著。主持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共6项。独立发表在2000年第4期《学术研究》上的《谈我国按资分配的三个理论观点》论文,分别于2000年5月30日被“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版)和2000年5月29日被“山西日报”(理论法规版)几乎同时转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地下经济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入2009年第12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上报给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等领导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有关机构参阅。提起“地下经济”,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特别熟悉,小到步行街上的“走鬼”商贩,大到新闻媒体上的贪污腐败走私犯罪,暗地里可能还对此怀有一种“不务正业”的反感。的确,在正规的经济学研究中,“地下经济研究一直是不入流的,难登大雅之堂,不仅研究的人少,有关的文献也少,数据更是少之又少”。提起“夏南新老师”,不少人也知道,“广东有个夏南新,专门研究地下经济的”,于是,有同行跑到夏老师家里问他拿数据,有媒体跑来采访夏老师关于腐败的一些话题,还曾做了封面人物(《Macau Business》2007.August,《中国日报》记者特邀撰稿),学生们也知道“岭院有个夏老师,专门研究地下经济的”。就这样,夏南新老师和他的“地下经济”一起被民众和媒体“关注着”,尽管学术上“地下经济”依然是一个边缘学科,但是媒体关于“地下经济”的报道,近年来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直到不久前,夏老师和他的“地下经济”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怀着一颗好奇和敬重的心,记者敲开了夏老师的门,寻找他和他的“地下经济”背后,少为人知的故事和心情。十年磨一剑早在十年前,夏老师就主持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地下经济分析”,从那以后又独立开展了其它关于地下经济的项目研究。2005年,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007年按期结项;之后他根据中宣部的建议要求,修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收集资料,核对数据,几易其稿,最后才有了今年的入编《成果要报》。十年磨一剑,夏老师自己也坦诚,这么多年来,参加什么会议他都要提地下经济的研究,项目也陆续做了几个,积累下来,年轻的,老一辈的学者也多少知道了这么一个人,有了这些积累和经验,这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而修改文稿的过程也花了他很多的精力和心血,尽管压力很大,但最终还是圆满完成。其实,早在研究生的时候,夏老师就确定了地下经济的研究方向,“当时,在跟我的导师钱教授的交流中,我发现地下经济是很重要的一块,而国内真正去研究它的人又很少。”最后,是专业上的优势和导师的支持给了他很大的鼓舞。本科数学出身,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是统计专业,所以他有可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实证工具,摆脱纯粹的文字叙述和单纯的报道,从而有别于前期国内学者的研究;而导师可以说是中国统计泰斗级人物,地下经济刚好就是经济核算的一部分。这一选择,就是十年时间的迎难而上和艰难探索。迎难而直上“困难不是没有的”,关键是要坚持下来,那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最直接的困难是数据,没有数据,什么都谈不上。”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官方数据没有相关统计,现有数据也早有人做了研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夏老师养成了一个至今都令他津津乐道的习惯——剪报——“不管是报刊还是杂志,亲身经历的还是报纸报道的,或者是调查的,能过我眼的,我都保留下来,而且还要找到它的最原始出处。”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夏老师收集着他的“地下经济”材料,一点一滴,一分一秒,每份报纸都是从头扫到尾,合适的剪下来,有空的时候再整理归类,编纂成册,这才有了那些充实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不要被数据所困住,很多东西都可以靠自己去挖掘提炼。”夏老师办公室的柜子里至今还保留着厚厚的一叠报纸,他说家中的报纸还堆了好高,需要去整理。这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思考之余多了一份乐趣,既了解时事,又收集数据。当别人在为数据匮乏而苦恼的时候,他在浩瀚的材料中如痴如醉,于是,当别人都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一个人开始了十年的坚守。个中滋味,更有几人知?孤独的坚守作为边缘学科的研究者,夏老师坦言有时也很苦恼。除了要面对研究上的困难,“没数据,再高深的模型也用不上”,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压力,“这么多年来,作为茶余饭后调侃的话语多了一些,真正入行的研究少了一些;每每有文章投出去,编辑部再三斟酌,最后还是被拒了,没有相应对话的人,没有共同语言”,更有来自外界的诱惑,“经常出现股票热基金热,一下就都跑过去发文章,或者是鏖战获利……坚守还是动摇呢”?坚守是不容易的,有可能无功而返,碌碌无为;然而只有有了当初的坚守,才会有今天的可能。当然,坚守不是空守,作为一个开拓者,没有任何借鉴和模仿,既需要有实证的技术手段,也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对此,夏老师颇有心得,他说,“我比较注意两条道路并驾齐驱。我是实证背景的,也关注时事,也看实证理论的文章,也开经济的课程。”——在困惑彷徨的时候,夏老师选择了坚守,并大胆去涉及,终于有了今天的成果。回首之际,他说道,“要敢于坐冷板凳,敢于去尝试;当然困难是有的,但不管是哪一个领域,只要国家需要的,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有贡献的,何乐而不为嘛。”作为曾经的孤独的坚守者,在面对今天的标志性成绩时,他感慨道“再也没有像这样激动人心的事情了”;同时,他也寄言,“地下经济与公开经济的共存由来已久,而且还将继续共存下去,希望能有更多人在这个领域开展研究。”学者的责任夏老师为人比较谦卑,说话比较平稳慎重,颇符合他统计学博士的背景。办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条,俨然一副严谨有序的“统计规范”。他对待学生也同样谦和,对于同学的请求只要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都“来者不拒”。有同学找他推荐出国,他认真对待,说“这是栽树啊,以后好乘凉呢”;有同学找他当调研指导,他欣然答应,说“不能扼杀同学的求知心啊”;以前学生的那些点名录和一些优秀的考卷,他也保存着,还装订成册,一直到93届的同学有的他都记得。作为一名学者,除了在为人处事和为人师表上要有自己的表率之外,在自身的学术操守上也应有所思考。在这方面,夏老师有自己的一些体会。他说,有的同学帮他归纳了两句话,他觉得归纳得很好:一是“我的圆圆不圆”,夏老师在他的每个班讲课时都要表演徒手画圆,故有此一说;二是“坚持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夏老师的每篇文章,每本书,每个课题,都是自己亲手撰写。他反对搭便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百分之几的问题,也不追求数量多。对此,他甚至跟他学生调侃道:“我讲的知识你们都懂,你们以后也可以超过我,但是有一条,你们很难学到我的——坚决不搭便车。”而作为这样一个领域的学者,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者的社会责任。当你的研究成果成为某种决策参考的时候,社会责任的问题是难以回避的。对此,夏老师也有所体会。三年前,南方都市报就曾整版报道了“一个老师引发的‘中大现象’”(2006.06.02D02版),作为祈乐苑住房小组组长,夏老师谢绝了中间商的回扣,规范了团购市场。作为一个研究地下经济的学者,他深知此中道理,但是他说“204名住户的尊重比其它一切都来得更珍贵”。他的立场是鲜明的。而今天,当有一个机会可以离开校园的时候,留守还是坚持?他的选择是:站在校园里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社会,进行独立思考,适当时候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和关怀的象牙塔人。师恩永难忘从科研项目的成果,到一路的努力坚守,再到一名学者的社会责任,夏老师的话语中总有意无意提到他的导师,钱伯海教授。在记者一进门的时候,他就指着书架上的一排书说,那是我导师的著作,然后才介绍自己的书籍。在回顾自己的学术选择的时候,他深情地回忆着,和导师晚饭之后在足球场散步、请教的情形,地下经济的研究方向也是在那时得到导师的指导教诲的。他说,“我的导师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他晚年的时候因为支持了‘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而放弃了自己的领域,几乎导致‘晚节不保’,但是他还是坚持过来了,今天也证明了他的坚持是有市场的”。我想,这一点,在今天夏老师对“地下经济”的坚守过程中也同样有他导师当年的影子。导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十年坚守过程中,无论是科研能力上,还是精神动力上,那个黄昏时候相伴畅谈的画面一直激励着这位学者,一个边缘的学科领域孤独的开拓者,十几年如一日,点点滴滴,锲而不舍。“今天的成绩也是对导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谨以此纪念我的导师。” 【背景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是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内部参阅件,专门摘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中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成果,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专业名词】“地下经济”是一种国民经济中未向政府申报登记,经济活动脱离政府法律法规约束,且不向政府纳税的经济成分。从表现形态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被称为“灰色经济”或“影子经济”,如没有营业执照的小商小贩、家居装修、私房建筑等;第二类被称为“黑色经济”,包括走私、贩毒、洗钱、赌博、制假、色情业、贩卖人口等;第三类是新型的网络犯罪,指在网上搞假公司和假投资取钱财等。

261 评论

sunbaby8893

这个问题涉及目前的职称评定体系和指标,现在别说教师,有的地方种草种菜的评职称也要发表文章,这也催生了一个叫论文经济的经济现象,也就是有人花钱发文章,有期刊收钱就给发文章,甚至有人明码标价买卖文章,结果就导致了中国产生大量的垃圾文章。如果职称评定不靠论文,中国的论文质量可能会比现在高很多。但也没办法,可能是各有各的难处吧,如果有更科学而且可操作的公认评定体系,可能就不一定靠论文了。

237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发表需要老师吗

    最多挂在第2位上。本科生原则上不需要发表论文的。

    好吃好喝好玩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夏老师要发表论文吗

    很多人纠结,其实就算不能用,也会增加印象分,像发表过多篇论文的老师,在评职称评审方面会更加有信心,用心完成论文也是对于工作的一种总结,建议一定结合实际工作原创文

    Nice甜甜圈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发表一定要老师吗

    理论上,发表论文不用找导师……自己写好论文,找到出版社发表就是了。但是,从实际上说,当自己想发表论文的时候,必须找导师……严格讲,应该是“请”导师指导。这样自己

    彩色珊瑚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老师要发表论文吗

    需要吧,你可以看下你们学校的要求呀,一般都是需要表的,你可以看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这几本吧

    大桥鸭子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编外老师要发表论文吗

    这个问题涉及目前的职称评定体系和指标,现在别说教师,有的地方种草种菜的评职称也要发表文章,这也催生了一个叫论文经济的经济现象,也就是有人花钱发文章,有期刊收钱就

    識食過人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