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zheng2013
姜世勃教授从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究多年,是国际上最早参与研发抗HIV的杀微生物剂的研究人员之一。他是抗HIV多肽药物恩夫韦肽(Enfuvirtide)原型的发现者,该发现开辟了一个研发抗病毒多肽药物及病毒融合抑制剂的全新领域。姜世勃教授已发表了210多篇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在5以上,其中包括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Lancet、Cell、PNAS等,被引用5,000多次;姜世勃教授已申请美国专利23项(获授权专利13项),先后获得美国NIH研究基金12项(作为PI的7项和作为Co-PI的5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青B类)1项及其它的国家、部、市级研究课题6项。。
lee是个小吃货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大数据”浪潮下,传统的临床案例的研究是不是“过时”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几位医生最近的行动鼓舞了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研究的士气。他们对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重点文章提出了质疑,最终获得了《柳叶刀》及原文作者认可。
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的这篇论文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美国NIH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记录的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篇论文其中一处提到,“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多持续一天,死亡率便增加1%。”这引起了市妇儿中心的几位临床和公卫医生的'注意:这句结论与自己观察到的临床数据并不吻合。
“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出现都增加死亡风险,如发热;相同的症状出现在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吞咽障碍。”作者之一李佩青告诉记者。市妇儿中心的几位医生向《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提出了质疑:“根据对2012年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EV71型手足口病病例的连续统计,我们发现,患者发病早期若出现脑干和丘脑方面的症状,会增加死亡风险。”
结果让李佩青们很自豪:《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采纳并刊登了他们的提问,原文作者的回复也发表在了该杂志上。作者承认,这项研究确实没有收集到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数据。市妇儿中心神经康复科主任杨思达认为,“这次临床数据与大数据的交锋中,大数据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价值,鼓舞临床医生坚持临床研究。”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
姜世勃教授从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究多年,是国际上最早参与研发抗HIV的杀微生物剂的研究人员之一。他是抗HIV多肽药物恩夫韦肽(Enfuvirtide)原型的发现
可谓说是顶级。 《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是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
需要自己出钱《柳叶刀》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
《柳叶刀》是一本偏技术的杂志。这一点需要让读者们心里有数。比如说做扁桃体割除的手术怎么做比较好,这种话题就适合发《柳叶刀》,基本上不需要知道为什么。Lo的工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