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0

先米团子
首页 > 论文发表 > 地震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粒砂的梦想

已采纳

这个。。还不清楚 不过你可以发其他的杂志刊物 你们必须指定发《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吗?如果不是要求你就发个其他的普刊就行了

201 评论

大懒猪001

地震研究应该首先考虑的因素:

(一)直接运动结构,这是通过连接到地面的结构引起的运动。这种运动的两大影响一般是不稳定的影响,由快速翻转以及上下运动的结构,惯性的结构和冲力产生的一系列分离块所造成的。

(二)地面故障,表面缺陷包括裂缝,垂直偏移,一般区域沉降,山体滑坡等等。这些可能是或大或小,轻微的造成损伤小,主要的造成结构崩溃。

(三)潮汐,水下的地层震动能够造成水体表面上的大波动,可能会导致海岸线地区的重大损害。

(四)水灾,火灾,瓦斯爆炸事故等等,接地故障或地面运动可能会导致水坝,水库,河岸,埋地管道等等的损坏,这些都可以导致独立的灾害。

296 评论

Shenyangman。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经历一次很大的地震,地震对于人类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尤其是震级比较的地震。很多人都会说既然地震的伤害这么大,那为什么有关部门不想办法进行预测呢?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少损失。

但是地震是难以预测的,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损失惨重的地震。因为地震的成因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想要做到精准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人类的科学技术一直在进步,但是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步。虽然难是挺难的,但是有很多国家随着技术的进步,都可以做出地震预警,这个预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预警只能在已经发生但还没造成的影响时候,告诉人们地震来了。

273 评论

柏林熊77

人们对其的认知比较弱,没有PNAS强。

PNAS创刊100多周年,背后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每年总引用量仅次于Nature,高于Science。而scientific report的水准现在基本和APS的PR(A-E)系列持平,算不上一线期刊,拍马也赶不上PNAS.唯一有可能冲击PNAS是的是Nat.Comm。

Scientific Reports”是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出版的一份开放存取的在线期刊,SCIE收录。2013年的IF为5.078。

Nature和science在形式上有它们的相同性。比如科技论文基本以3种形式出现:(1)学术论文:《Nature》:Articale;《Science》:Research articale;(2)研究报道:《Nature》:Letter;《Science》:Report;(3)通讯:《Nature》:Correspondence;《Science》:Letter。研究文章较长,一般可在5—7页左右。研究报道一般为2—4页,通讯一般不超过1页。但两刊的一个重要差别是《Science》允许参考文献中在一个参考文献号下列出一个以上的文献,同时也允许在参考文献下加入简要注解说明等。这2点在《Nature》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在同一类文章形式中,《Science》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摘自《Science与Nature杂志详解》

230 评论

安吉拉pig

主要是因为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地震是发生于极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前兆出现、地震震源区地质环境以及地震过程都是及其复杂多变的,这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线性过程非常容易处理,一旦涉及非线性,其处理的难度陡增。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360 评论

allen阿蕾

人类史上已知的大地震级别:第一位的智利大地震,震级达到9.5级,第二位是阿拉斯基大地震,震级达到9.2级,第三位是东京大地震,震级9.1级。我国也发生过破坏力巨大的强震,记忆最近的一次就是汶川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12年了,但留下的的伤痛却依旧刻骨铭心,现在的科技可以预测气象,海洋洋流,台风等等自然现象,为什么对地震就束手无策呢?

地震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也从来没有停下对地震探测的研究,东汉时期的张衡就发明出了第一个用于探测地震的工具--地震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准确确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还要早上1700多年,可以说对地震研究的奠基人了。

而如今,千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可是对地震的预测和防控却依然是一片茫然,仅有的几次就准确预测也只是比地震发生快了几分钟而已,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自古就有上天容易入地难的说法,我们预测天气有气象卫星,可以每秒不间断的拍摄传递气象云图没在经过整理的分析就能精确预测自然气象,但是对地底下的观测就困难重重了,地下结构复杂,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能观测深度也就是几公里的位置,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拿采矿来举例,矿井一般最深可达几千米,其中人类最深挖掘到了一万米,耗费的时间和人工成本是巨大了,但也仅仅是地球半径的几千分之一,可以说就是拿铲子在地球表面划了一道印子而已。

所以说,预测地震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可是我们也不甘心就这样让他搞破坏,我们可以研究地质结构,标出易发地带的位置,和地震峰值运动区域,虽然不能准确预测,但是可以防患于未然。

216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产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网络,邮寄,

    许多多00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地震沉积学是近年来新兴学科,它是一门在地质模型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和技术研究有关沉积体的三维构成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其研究基于三维地震、环境分析、露头、岩心联合反

    微尘831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党建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1、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文题简明扼要,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2、文章结构: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

    黄朱朱妈美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地震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这个。。还不清楚 不过你可以发其他的杂志刊物 你们必须指定发《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吗?如果不是要求你就发个其他的普刊就行了

    先米团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陶瓷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这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如果文章介绍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优点和应用,以及如何制备和使用,那么它可能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如果文章只是一些广泛的理论,没有实际实

    黄二小要奋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