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超超级棒的
1.稿件内容创新性不高,这类稿件约占不可刊发稿件总数的20%;2.稿件内容不符合期刊宗旨,这类稿件约占不可刊发稿件总数的30%;3.稿件写作水平低,这类稿件约占不可刊发稿件总数的45%;4.投稿时间晚,错失第一发表时间,这类稿件约占不可刊发稿件总数的5%。显然,大量不可刊发稿件既浪费了作者的精力,也浪费了编辑的时间。因此,研究与总结高效发表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较大的应用价值。
夜很*^*安静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qianshuijun
1调整后的奖励政策适用于2012年1月1日起发表的SCI、EI论文。对查询不到影响因子的期刊,不再纳入2012-2014年奖励期刊目录;对处于所在学科期刊排名后50%的,予以降档处理;2、对未达到A、B档要求(3倍以上的为A档;1.5至3倍的为B档)而被院系升档,且发文数超过15篇的期刊予以相应降档处理;3、对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公布的“十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以及“中国最具影响百篇国际学术论文”的,予以重点奖励,对其它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与国外合作发表的A档论文,交大为通讯作者单位或第二作者单位的也予以奖励; 4、本轮调整后的特别期刊共30本,其中,特别综合2本,特别专业28本;A档期刊379本;B档期刊973本,总计1382本;
聪明糊涂心yy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讨论。特别是《通知》明确提出,要破除论文“SCI至上”。
对此,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学术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这个文件,意味着SCI论文已经不受欢迎、甚至没有用处了。真的是这样吗?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教育部和科技部对高校SCI论文作出规范,并不意味着SCI论文真的没用了。读文件,一定要看细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文件中,有两个字,非常关键——“规范”。
也就是说,教育部和科技部的目标,重在规范SCI论文的指标使用,而不是废除SCI论文的指标使用。什么是规范?也就是说,过去出现了使用上的混乱。因此,现在要重新梳理,规范程序,规范标准,规范结果使用,而不是废除。
其次,看文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表述。教育部和科技部发文,主要的目标,正如文中表述的那样——目的是要在科研评价中,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而不管是在从定性的角度,还是从定量的角度,论文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内容。
再次,教育部和科技部发文,即便是在规范SCI论文使用的同时,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仍然指出,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
只是,教育部和科技部重点强调的是:今后,对于科研工作和科研工作者的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而非是否属于SCI论文。也就是说,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但是 ,SCI论文在现实中,依然会有存在价值。
因此,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重点是在破除论文“SCI至上”,并不意味着SCI论文被“打入另册”了。在经过规范之后,那些能够体现学术创新和科学价值的SCI论文,会呈现出更大的价值。相比之下,如果论文本身是“水货”,不管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都没有意义。对此,你怎么看?
1.稿件内容创新性不高,这类稿件约占不可刊发稿件总数的20%;2.稿件内容不符合期刊宗旨,这类稿件约占不可刊发稿件总数的30%;3.稿件写作水平低,这类稿件约占
成都理工发sci奖励是5000元。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每篇SCI论文发表后,作者可获得5000元人民币的奖励基金。在SCI论文发表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研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
大多数科研人员有真才实学拼命追求,但也有不少庸才滥竽充数,主持科研工作的领导必须实行优胜劣汰,不要把经费浪费给混吃混喝的人身上。 让事实说话,让科学技术在经济活
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有关发表SCI论文的奖励暂行条例20011、对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文章,奖励作者个人150000元人民币。2、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