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26

爆米花也是花
首页 > 论文发表 > 近代史外文期刊投稿邮箱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丸子粉丝

已采纳

你可以去维普,万方数据,超星什么的去下载专业的论文吧,这边贴的都不专业。

170 评论

神兽史瑞克

排列顺序为: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清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北师大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社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科技史料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党史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百年潮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发行杂志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档案学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档案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敦煌研究甘肃敦煌敦煌研究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与文物西安·该刊编辑部陕西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地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明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中国明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农业考古江西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月刊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集刊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吉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苏联历史问题西安陕西师大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委员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西北史地兰州·该刊编辑部兰州大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档案北京国家档案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党史研究资料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231 评论

wangqixiaqi

1840年,英国人的大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市场,中国的大刀长矛在外国火器面前不堪一击。中国人民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以来,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各个阶级都尽可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一任务,例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洋务派主办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领导的“百日维新”;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辛亥革命;陈独秀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每个阶级都存在本身的局限性。历史的进程终究证明,使中国独立富强这个任务最终还是要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在中国共产党之前的各个阶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因为不管如何他们的阶级属性如何,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独立富强。这一点上,只有方法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 鸦片战争后,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这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意义迅速蔓延,使得在1853年就在南京建立起与清政府针锋相对的政权。为什么这场起义不发生在内陆,而发生在东南沿海呢?1842年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英国想在这些地方倾销他们的商品来获取白银,可是他们大大低估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势力,以及高估了农民的购买力。在开放这些口岸后并没有取得他们所要取得的结果,反过来,这些洋纱洋布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东南沿海的确的一些小农经济趋向解体,使得“耕”“织”分离,许多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自由劳动力。而城市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难以吸纳这些劳动力。许多人便成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子。而这正是可以利用之处。而在内陆小农经济仍然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虽然或多或少发生过许多起义,但取得什么成就。洪秀全正是利用了这一有利形势,加上颁布了一部历代农民都奢求的革命纲领《天朝天亩制度》,农民于是纷纷投靠。但是这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最终还是归于失败,其客观原因自然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失败也有其必然性。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场起义是反封建阶级不是反对封建制度。就算是成功推翻清王朝,也只是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而已。另外,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宗教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建立起一套甚为完备的封建官制,麻痹着人民的思维。当一个人处在较为和平的环境中往往会滋生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洪秀全便是如此,定都天京后,纵情声色,与昏君无异。种种自身的原因,使得太平天国渐渐失去民心。历史告诉我们,一旦失去民心,任何政权都难以存在,终于在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其失败,我并不报以任何惋惜。后期提出的《资政新篇》,只是一堆空头文章,可能里面有着种种类似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是并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衰亡,终究只有象征意义。在太平天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封建统治者内部的一些大臣面对内忧外患已经着手研究如何让风雨飘摇的清王朝重新焕发生机。这时候分化为两派,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而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的“开明派”则主张学习在维护基本的封建纲常明教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是其行动准则。其实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分歧只是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实际执政的慈禧太后在权衡利弊之后,倾向于奕忻等的见解。于是,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奕忻,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前期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为解决军事企业中财政上的困难,又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发展了一批民用企业。这个过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史称“洋务运动”。主流观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书上则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只在器物上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忽视了变革封建制度。这样的看法似乎有苛求古人之嫌,但本人难以驳斥。本人认为,不应轻易判断一场运动的失败与否。洋务运动固然没有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然而,这场运动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这点来判定它是否成功。就这点来说,恐怕没有人会反对这场运动的确使得清王朝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们来做出例如孙中山能做出的事。所以本人觉得,不能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但是至少也不是失败的。 洋务运动虽然能使清政府继续执政一段时间,但是中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并未解决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更加证明了清政府的无能。人民的生活无法改善,甚至家破人亡。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矛盾达到前所未有的尖锐化,一些先进份子认为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这个时候,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资产阶级份子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观点比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涉及到了制度层面。但可惜的事,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并未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极度弱小,关键时刻还需靠袁世凯的武装行事,并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傀儡皇帝,其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我们在这里需要学习的是他们这种为了中国独立富强而付出的努力精神。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大地继续沉沦,《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让清政府正式沦为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统治工具,其反动行为日益彰现。公然帮助外国镇压爱国运动“义和团”,已经将其反动特制表露无疑,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丝毫没有改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清政府在19世纪末实行“预备立宪”。但“皇族内阁”的出现证明这只是一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然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商品,资本的输出都使得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举步维艰。若要使资本主义发展成参天大树就必须建立一个拥有实权的资本主义国家。此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出登上了历史舞台,虽然在前几次武装起义中都失败了,但是他们没有灰心,终于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可惜的是,孙中山纵然有着美好的蓝图却难以实施,种种的法令似乎难以有人愿意执行。这次革命并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依旧苦难,自然难以去追求什么政治权利。本身的软弱性使其不得不依赖外国势力,这就是其不能成功的根源之所在。须知道,中国这种畸形的社会正是由于外国势力造成,而孙中山却承认外国在华的利益,主要的压迫势力仍然存在,社会难以有根本性的转变。至于民主共和思想,至少在当时中国人头脑里是不可理喻的一种思想,自然谈不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入了袁世凯手中。他做了总统后野心极度膨胀,于是准备登基复辟。最终只是一场丑剧,自己也悲剧收场。随后虽然有张勋两度复辟,也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罢了。随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时代,此时的中国四分五裂,难以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在思想上根除封建纲常名教才能是国人真正醒过来。于是陈独秀等人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落后愚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力度是极大的,也是广泛的,乃至于一些优秀文化都被当以糟拍给予无情打击,存在着片面性。“弱国无外交”,当巴黎和会的消息传来,北京的学生已经展现出他们的血性。他们的正义的要求使得政府不得不依照他们的意见行事。这天是五月四号,史称“五四运动”。在这期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过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也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段时间,各个阶级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然而都归于失败。太平天国的运动失败不值得人们的同情;洋务运动让人民眼前一亮;维新变法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辛亥革命让人们感到惋惜;新文化运动纵然使得人民思想得以开放,但是其后遗症直到今天都贻害无穷,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的缺失盖由此出。这段历史里,资产阶级表现甚为活跃,认识的深度也不断加深。除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外,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各种变法革命实质上都是在向西方学习,从开始的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传播西方思想,可以说,这个过程是历史的必然,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之一,纵然新文化运动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弊大于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走向这条全面否定古代文化的道路是正确的。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在苛求古人,这点,洋务运动如是,辛亥革命亦然。 百年沉思 ——学习“洋务运动”的一点体会 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近代史学习,我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产生了兴趣。想借此机会谈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体会。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失败。这场历时35年的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直受到许多争论。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败了,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对于这场运动一直是褒贬不一的。我只是一个大一学生,而且是学工科的,所以不可能又很深刻的见解。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我认为应先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前一段时期开始阅读这段不长不短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全面的看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可说是洋务运动产生的间接因素。因为正是这两场战争使得一向懦弱无能的清政府种出现了比原来的腐朽之臣更懂得反抗的“洋务派”。所谓洋务派就是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的一种势力,与之相对的是“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力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欣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而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 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后期的实力派)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左宗棠(曾国藩的属下,汉族地主,率领军队收复新疆)。都是在洋务运动中又过卓越表现的大臣。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诸如: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等。其中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可以想象当时的风光,只可惜这批声势浩大的舰队在日后的甲午战争中依然敌不过他国的小舰队,这其中的缘由也是很值得深思的。)更值得赞赏的是,在增强战力的同时,洋务派还注意到了人才的培养。这一点从举办了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材、军事人材和科技人材;又先派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中可以看出。综上几点,“洋务派”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十分具有意义与实际作用的,它不仅增强了清政府当下的国力,也同样做到了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但为什么还会是以失败告终的结局呢?我大概地总结了几个原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通过各种渠道破坏洋务运动。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在当时那种情局之下,面对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势必会百般阻扰。其二问题就在于洋务运动它本身不完善的思想路线。就像之前提到过的,这运动主要还是用来稳固封建统治的。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可见这些“洋务派”们与“顽固派”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他们的发放更为进步罢了,其根本的利益目标还是十分落后的,这就在最初奠定了洋务运动会失败的基调。其三是在于这些“洋务派“自身的素质条件。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所以看似先进的背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腐朽,使得这场洋洋洒洒的运动终究成为流星一现。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同样证明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总之,一个落后了几十年的民族是不可能单靠一两次的运动儿改变其悲惨命运轨迹的。而洋务运动本身以及这段心酸的历史却可以作为一本教材,教授我们以教训并且汲取其中的先进性、避免其中的糟粕之处。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真正崛起!

293 评论

MM头Selina

重看洋务运动的成败 这是一场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运动。他在中国饱受凌辱,开明地主想挽救国家危机时开始,失败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这是场注定失败的运动,就像好多书上所说的那样。1、倡导洋务的几个大臣都是满清高官,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2、洋务派搞此运动的方法是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和体制。3、 仅靠地方上几个积极的大臣搞,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机构,造成了活动的涣散,难成大器。这就是现代史学界给洋务运动失败定下的三大失败理由。 我的对这三大理由感到不满。 第一,些史学家们首先就提出了阶级问题。“阶级”是一个令人反感的词,这是人由人划出的。本来一个国家的人很团结的,非要划出三六九等,分化穷人,富人,中产阶级。评价历史事件也是,封建大地主大官僚,明显是贬义词,让人一看就感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中棠是坏蛋。洋务派的人确实为当时中国作了不少贡献,左中棠亲自出征收复新疆,他们在各地办新式工业厂局,新式学校,这些功劳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因为阶级这两个字。比如,评价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通常是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但是,对于工人阶级运动失败的评价,却说成是反动势力的强大,为什么不说成工人阶级的XX性呢? “阶级”确实是一个很迷惑人的词,如果看了一些评价性论文,很容易被这个词给套住思维。所以,我认为,评价洋务运动的成败要先撇开什么阶级原因。我认为着第一条失败理由应该是这样:由于李曾等人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局限性,比如保守,封闭,导致思想肯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洋务派行动上不同。我想这只是时代的局限。 第二,按一些史学家的话来说,应该直接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和政治体制,而不是搞什么技术。试想,这样可能吗?如果让他们向原始人来传授资本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我不相信原始人会接受的了。试想,在原始人中间实行资本主义,这可能吗??这肯定不可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道这个原理的话,就很容易来理解洋务派学习先进技术的原因:当时清政府正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通过与外国军队的合作中,李曾等人认识到洋人先进的兵器的威力,认识到洋人机械的先进,这样他们自然,而然萌发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设备的念头。这在当时是适应历史潮流的,大多数中国人接触西方肯定不是像极少数的留学生那样,从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体制开始的,大多数的中国人接触西方还是要从接触其先进神奇的机器设备,技术开始。我觉得正是洋务运动的开始才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来出现的可能。 很多人都忽视了洋务派关于培养新式人才的做法。比如送一些儿童出国留学,开办新式学堂,新式图书馆,给当时中国大众的思想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有了洋务派引进新机器,技术作铺垫,人们接受西方先进思想也就自然一点。所以我认为洋务派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没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是“器物”上的学习,这点理由有点牵强。有力证明就是之后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次运动是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标准的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可结果还是失败了。 第三,洋务派搞的洋务运动,对清政府来说,是一次合法的运动。我想一次合法的运动是有必要在中央搞一个指挥机构。但清政府又不是李鸿章曾国藩家的,建立一个什么机构不是那么随便的,搞不好还会被安个犯上欺君的杀头罪。况且李张等人又是位高权重,我想,搞一个中央性的,特别是能指挥得了李曾等人的机构,实在不好成立。再以前后史实为例,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都是有一个中央指挥机构,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关于对洋务运动“难成大器”的评价,我更不苟同。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这次运动引进许多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说为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开辟了先河;又是戊戌变法甚至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如果这样还是没有成“大器”的话,我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是所谓的“大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可忽视的运动,也是中国试图解救民族危机,振兴民族的一种尝试,虽然它失败了,可是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凭这点就应该向这次运动致敬。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这点的原因变一下。此次运动清政府的态度仅仅是中立,而洋务派当时的做法在民间看来简直是劳民损财,这样洋务运动虽然兴起了,但是却没人响应,使洋务积极分子热情减退,致使洋务运动后期都没有什么新的作为。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在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洋务运动的目的虽说是维护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但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15 评论

Leo叶2222

一、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研究论文、书评及文评、专题述评、读史札记、史实考订、史料评介、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酌情刊载论述1840年以前或1949年以后史事的文稿。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惠寄稿件(限中文稿),热诚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二、本刊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倡导探索创新的学术研究和相互尊重的学术争鸣。本刊设有“学位文选”等栏目,鼓励学术新人投稿。三、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选取稿件惟重论文质量及学术建树。四、来稿字数不限;提倡言简意赅,详略得体。五、来稿务请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文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法律和技术规范以及本刊有关规定。投稿以电子邮件或纸质打印稿形式均可。六、若来稿为专题论文,请附3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和5个以内关键词。七、为便于审稿,纸质稿请另纸提供作者情况,包括姓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并注意不在文章中出现能使审稿人直接判断作者身份的提法。八、来稿一经采用,即行通知。稿件寄出三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九、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十、来稿请径寄本刊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纸质稿请寄: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06

230 评论

蜜桃红茶

《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作者中文名】 刘志英; 张朝晖; 【文献出处】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极度衰败、农村金融极度匮乏、农民深受高利贷盘剥的状况下,作为新式金融机关的浙江地方银行却将资金投入农村,将从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部分地流还农村,这一新举措无疑给资金枯竭、高利贷横行的浙江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给浙江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该行在农贷工作中善于因地制宜、顺势而谋、大胆探索,体现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 -------------------------------------《期待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向纵深拓展》【作者中文名】 朱英; 【文献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即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只是其关注点主要围绕乡村社会与文化等层面,在经济方面的探讨略嫌不足。建国以后,学术界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也主要是重点考察土地占有关系和农民生活贫困化等问题,研究视野仍较为狭窄。90年代以降,由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和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越来越引人瞩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史学界更以极大的学术热情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史学的参与功能,投入到对“三农”问题源头的探讨之中,分析历史,吸取其中蕴含的智慧,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迄今为止,无论在论著数量,还是学术质量上,对近代乡村经济史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但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宏观研究不足,分歧较大,区域与行业研究上,存在着较多薄弱环节。为了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今后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方法,争取新的突破。首先,在重视农业史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对乡村手工业史的分析,因为在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作者中文名】 李德英; 文献出处】 近代史研究,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成都平原是租佃制度发达的地区,押租制度在此地十分流行,不仅对该区域的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一些县级档案资料和土改档案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近代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并非如有关学者所说的仅仅是加强剥削的手段,它们有着更广泛的内涵,是该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缴纳押租,佃农不仅获得了土地的佃种权,而且通过押扣的方式使自己交出去的押租金获得了一定的利息。从制度上看,租佃双方的经济关系比清代以前更趋平等。 --------------------------------------------------------《“预备立宪”百年祭——祭晚清预备立宪中的政治妥协》作者中文名】 江国华; 【文献出处】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晚清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史上鲜有的政治妥协的产物。尽管这种妥协是有限的,但正是这种有限的政治妥协,成就了预备立宪,并在实际上拉开了近代中国政治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政治变革的序幕。从其宣布、发展到失败的三个阶段,预备立宪经历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政治妥协。其中新政派与立宪派的妥协,促成了出洋考察政治之决定;反宪派与亲宪派的妥协,成就了仿行立宪上谕之颁布;当权派与立宪派的妥协,催助了《钦定宪法大纲》之问世;预备立宪派与速即立宪派的妥协,达成了国会提前召开之共识;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对于当时的晚清政府而言,这种妥协或许是被动的,因而也是有限的。但是在其百年之后的今日,我们再来祭奠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应当有更多的启示。 ----------------------------------------------《晚清江苏民变中的反地方自治现象探析》【作者中文名】 杨涛; 【文献出处】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6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晚清江苏地方自治的推行在当时堪称典型。但由于统治者对自治本意的歪曲及对官办模式的偏重;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地税改革的功利性与不断加重的捐税;由于下层群众被排除在文化资源拥有者之外,民智民力水平的低下;由于官府与新、旧士绅对基层政治资源的争夺;加之统治者处理民变措施的失误,地方自治陷于困厄并引发江苏省反自治民变。其突出表现为抗捐抗税、反对户口调查、捣毁学校与自治公所等。反地方自治民变表现的社会动员的缺乏、国家—社会关系失序的教训十分深刻。 --------------------------------------------------《晚清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与运作脱节之分析》【作者中文名】 杨发源; 刘敏; 文献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Social Science Journal,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管理制度与实际运作之间脱节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清代城市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清代地方城市管理制度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而管理执行者素质低下、敷衍塞责,导致晚清地方城市治安管理制度与管理运作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翁同龢晚年思想述论》【作者中文名】 周立人; 【文献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爱国政治家翁同龢(1830-1904)是近代中国颇具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因主张革新、支持变法事业,1898年7月遭顽固派开缺革职乃至编管严惩的政治迫害。至1904年7月去世前,翁同龢在故乡常熟度过了人生最后 ———————————————————————————————《张謇与晚清社会变迁》【作者中文名】 谢俊美;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上海; 【文献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晚清社会变迁; 爱国政治家; 民族性; 【英文关键词】 social vicissitude of late Qing Dynasty; patriotic statesman; national features; 【摘要】 作为近代中国的杰出人物,张謇在晚清社会变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由实业而教育,由教育而政治,几乎参与了晚清社会的重大活动。无论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还是“东南互保”,清末宪政,抑或辛亥革命,乃至民主共和政治的创建、清帝退位等等,无不看到他的身影和他所起的重大作用。他追踪时代,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致力于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不失为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政治家。张謇的人生事业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留痕,带有强烈的民族特性。他的政治理念及其实践活动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借鉴和启示。 -------------------------------------《张謇庚子年间东南意识略议》【作者中文名】 刘学照; 【作者英文名】 LIU Xue-zhao(Department of Histor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上海; 【文献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张謇; 庚子年; 东南意识; 【英文关键词】 Zhang Jian; the year of 1900; consciousness of Southeast China; 【摘要】 庚子年(1900年)间,上海报刊时论凸显出一种从上海、东南和南方的视角立论的东南意识,表现出上海和东南绅商关心时局发展和国家命运的社会主体思想。张謇作为江苏和东南地区的上层绅商代表,他在庚子年向东南督抚的陈言献策中,也显露出与上海庚子报刊时论类同的东南意识。特别是他提出的“西北”与“东南”的“名、实”互存论,是一种深涵政治哲理的时局观,它为我们考察张謇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自立军事件中唐才常与张之洞关系考》【作者中文名】 张小强; 【作者单位】 广西钦州学院政治与经济系 副教授; 【文献出处】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4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在自立军事件中,历来流行这样的观点:在起义前唐才常曾通过日本人与张之洞联络,表示自立军拥立张之洞据两湖独立,而张之洞犹疑莫决,对自立军的早期准备活动持默认态度。如冯自由在《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及张篁溪在《自立会始末记》两文献中均有记述,说“唐至汉,以北方无政府为辞,借日本人通殷勤于鄂督张之洞,讽以自立军将拥之挈两湖宣布独立。张犹疑莫决,然对于党人之活动虽有所闻,未尝予以发觉,似非全无好意者”(均转见杜迈之编《自立会史料集》,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9页、76页)。黄鸿寿著《清史纪事本末》也说,“方才常在汉也,尝借日本人为通殷勤于鄂督张之洞,讽以自立军将拥之挈两湖宣布独立。之洞先颔之”(同上书,第26页)。更有学者据此得出张之洞后来捕杀唐才常是杀人灭口、销毁罪证的结论。如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说,“唐才常在准备起义前,还曾经过日本人去同张之洞联系,表示自立军可以拥戴张之洞据两湖而宣布独立。张之洞没有马上答复他”。后来因“东南互保已经成立,他不需要借助于唐才常。在军官告密以前,其实他已经知道自立军的谋划,因此,他很容易地把这场起义扑灭掉。他立即把唐才常等人处死,显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地区精英阶层社会心态探析》【作者中文名】 周学文; 【作者英文名】 ZHOU Xue-wen (School of Sociology;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China);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文献出处】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 东南地区; 社会心态; 精英阶层; 【英文关键词】 the Boxer Campaign; southeastern China; social psychology; elite class;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当北方义和团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时,南方却相对的比较平静。出现这一强烈差异的原因,与南北地区由于经济上的南富北穷、政治上的南松北紧、文化心态上的南新北旧而使得各自的精英阶层产生不同的社会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东南互保”前期地方对外政策》【作者中文名】 李崇德;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文献出处】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4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东南互保; 地方督抚; 自主外交; 【摘要】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走上了对外宣战的道路,而地处东南的督抚们根据地方实际需要和全局形势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中央的对外政策。这种全新的自主外交方式虽“背经离道”,但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评一代奇人赵凤昌及其藏札》【作者中文名】 孔祥吉; 【作者英文名】 Kong Xiang ji; 【作者单位】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 【文献出处】 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7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赵凤昌; 张之洞; 辛亥革命; 信札; 【摘要】 赵凤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式人物,他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僚,积累了大量函札,被革职后又在上海参与了庚子事变中的东南互保,预备立宪,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重大事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将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室的《赵凤昌藏札》原稿36函109册影印出版之前,作者考述了赵凤昌跌宕起伏的人生,揭示了其藏札中精彩的篇章。 ————————————————————————————《风雨四十年——对清朝总理衙门的浅析》【作者中文名】 刘琛;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文献出处】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Public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总理衙门; 近代化; 清政府; 洋务运动; 【摘要】 文章针对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个专门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作了粗浅的分析,全文分为三部分,先是探讨了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然后简要分析了其主要职能,最后探讨其意义。鉴于对总理衙门的意义历来都备受争议,所以文章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并在其中渗透作者的倾向。 ——————————————————————《社会生活史图像试题解析》【作者中文名】 郭子其; 【文献出处】 历史学习, History Learning,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可以明显地发现,除了有关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试题外,还有社会史试题,高考命题者采用社会史的新范式来命题,给高考试题增添了耳目一新的意境与面貌,也有效地发挥了高考的 ————————————————————《中国工业化路径初始选择的失误》【作者中文名】 王云秀; 【作者英文名】 WANG Yun-xiu(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China Petroleum University; Beijing 102249;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文献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工业化; 路径; 初始; 失误; 【英文关键词】 industrialization; option; mistake; 【摘要】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择了一条以军事国防为中心的工业化路径,民用工业成为军事工业的附属和补充,"求强"高于"求富";"求富"服务于"求强"。由于路径选择的失误,不仅军事工业注定不会成功,本该发展的民用工业也非常滞后,致使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盛宣怀传(图文版)》前言》【作者中文名】 夏东元;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文献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我在半个世纪前专门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始,即确定以学术界少人间津的洋务运动作为研究重点。与此同时,将与洋务运动关系较深的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三人作为洋务历史人物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尤以盛宣怀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为什么?这要从1861年至1901年40年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盛宣怀对洋务事业的巨大贡献谈起。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作者中文名】 黄庆林; 【导师】 史革新;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 【学位年度】 2006 【论文级别】 博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黄庆林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3-13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时期; 清政府; 守旧派; 思想; 【英文关键词】 Yihetuan movement; Qing government; conservational group; thought; 【中文摘要】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朝政府守旧派是指通过镇压维新运动执掌朝政大权、维护传统旧体制、排斥西方文化、利用义和团以灭洋泄愤的封建政治文化派别。他们活跃在戊戌政变后到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要求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继承传统,保守旧有的政治文化秩序。这些人主要包括载漪、载勋、载濂、徐桐、刚毅、崇绮、赵舒翘、启秀、英年、董福祥、毓贤、李秉衡等清朝王公大臣。 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清政府守旧派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守旧派了,相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守旧派,他们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变化。他们要求在保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之下学习西方,求得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他们也曾要求奉守与列强签订的和约,保障列强在中国的使臣和传教士的安全,力求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行国家建设;他们自觉要求保护国家权益,防止利权流失。因此,他们的思想实际上与早期的洋务派相似。 尽管守旧派思想落后、守旧、排外,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不可否认,其中有某些积极的内容:他们对于国家利权的维护、对于民生休戚的关怀、对于内政建设的意见... ————————————————————————《北洋海军中的闽籍将领》【英文题名】 Officers from Fujian in Beiyang Navy 【副题名】 对晚清一个特殊军事群体的研究Research about an Special Military Group in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中文名】 黄建平; 【导师】 王民;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 【学位年度】 2007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福建师范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11-06 【关键词】 北洋海军; 闽籍将领; 群体; 派系; 军事素质; 【英文关键词】 Beiyang navy; fujian navy officer; group; clique; military qualities; 【中文摘要】 从某种角度看,晚清中国海军闽人群体可以称为在近代中国所形成的几个带有明显地缘性的军事集团之一。虽然这个集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性较弱,不同于湘军、淮军等这样的政治与军事集团。但鉴于这个群体的出现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特征,对其作整体考察和研究也具有特别意义。在晚清发展最为成熟和力量最为强大的北洋海军中,闽人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军将领群体。在晚清北洋海军的兴起、发展过程中,这个群体始终是与其联系在一起的;晚清北洋海军建设中处处有他们的身影,海军建设的兴衰成败也从一开始就与他们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问题上他们也成为倍受争议的群体;这个群体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出现是晚清洋务运动,特别是海军建设的重要成果;同时,他们的表现和作为也成为检验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群体的基本概况、形成过程、所作贡献以及历史局限性研究,除了从回顾这个群体的历史,展现其全貌的角度有其意义。同时,这种系统研究的视点也延伸向了另外一角,即晚清海军建设成败的经验。 ————————————————————————《近百年来李鸿章研究著作述评》【作者中文名】 章育良; 曹正文;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献出处】 湖南社会科学, Hunan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李鸿章从1862年率淮军进入上海并担任江苏巡抚起到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后去世,在晚清政坛上沉浮近40年,尽管他去世已有100多年了,但盖棺尚未定论,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至今仍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誉之者冠以“地主阶级改革派”,“东方之俾斯麦”的美称;毁之者斥之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等。正如梁启超所说:“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1]由于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对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面也就比较广,本文仅就近百年来有关李鸿章的研究著作作一简要述评,以期有助于李鸿章研究的发展。一、中国大陆研究根据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中国大陆的研究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阶段:解放前(1901—1949)、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改革开放后至今(1979—)。(一)解放前(1901—1949年)这一阶段研究李鸿章的著作要首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再版)。这部传记是在李鸿章去世后不到两个月写成的,也是第一部研究李鸿章的专著。梁启超分别从军事、洋务和外交等方面对李鸿章进行了剖析和评价。在军事方...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作者中文名】 姚晓玫;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文献出处】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近代化;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国家干预经济; 【摘要】 近代化是指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中日两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科学文化开始,到变革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都经历了较为近似的路径,但结局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可从社会变革的力度、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三个方面找到答案。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几种解读》【作者中文名】 秦英君; 【作者英文名】 QIN Ying-jun(Editorial Board; Journal of CNU; Beijing 100037; China);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 【文献出处】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近代; 西方科学文化; 文化解读; 特征; 【英文关键词】 modern era;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feature; 【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的科学和技术向近代的科学和技术转变,是在西方科学文化影响下完成的。这一过程亦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中,不同人物对接纳西方科学文化有或深或浅的解读,其中,“道器”与“体用”的文化认知模式是近代中国人解读西方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认识、处理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与逻辑》【作者中文名】 易杰雄;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北京; 【文献出处】 学术界, Academics in China,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蛮、夷、戎、狄”; “法、术、艺”; “西学”; “新学”; 新文化运动; 【摘要】 中国认识、处理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下述这样四个阶段:一是认为中华以外均不学无术的“蛮、夷、戎、狄”,他们无任何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可言的阶段;接着是认为西方的坚船利炮乃“法、术、艺,不足以言学”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借法自强”、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工业,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经济的方法;第三阶段是认为西方文化也是一种学问—“西学”,不过它仍不能与中国文化相提并论,只是一种次要的学问,而且就是这些学问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中源论”。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运动是想改变社会制度,先是搞“戊戌变法”,想引进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然后想搞“民主共和制”;第四阶段是把西方文化称作“新学”,与此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旧学”,于是出现了“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必须改变其社会文化土壤,“全盘西化”。开始是全盘“法兰西化”,接着是“全盘俄罗斯化”。苏联解体、东欧易帜后,这些国家都放弃了“俄罗斯文明”,重新回归“西方文明”,经过七八十年的重大曲折,对照苏、东易帜后又...

300 评论

相关问答

  • 近代史外文期刊投稿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中学版、《中学历史教学》这些对中学教师而言更直接、更实用。

    子非鱼1102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近代研究史期刊投稿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bluelights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近代史外国期刊投稿

    杂志:《史林》《历史教学》《文史春秋》《文史月刊》《文史杂志》《文史天地》《文史博览》《文博》网站:趣历史:学史博客:历史春秋:

    略过剧情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近代史研究期刊投稿

    杂志:《史林》《历史教学》《文史春秋》《文史月刊》《文史杂志》《文史天地》《文史博览》《文博》网站:趣历史:学史博客:历史春秋:

    laijiaying4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近现代期刊投稿邮箱

    《诗刊》(半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作家协会为广大文学青年特别是诗词爱好者提供的一方舞台。新诗新作,今人今事,如缕缕清 风拂面而过,似

    囩囩囡囡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