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博奇
7月29日,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
《通知》强调,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常教育引导,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等重要节点必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在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时要对科研人员的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情况进行考评。督促项目团队负责人、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团队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和管理。
加强对本单位拟公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进展的审核把关,确保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督促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导师等对拟发表的论文严格把好学术关、诚信关,确保发表的论文严谨规范、数据真实。
扩展资料
《通知》特别提到,加强对本单位拟公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进展的审核把关,督促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导师等对拟发表的论文严格把好学术关、诚信关。此外,建立并严格执行科研数据汇交制度,确保本单位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及时、准确、完整,做到可查询、可追溯。
《通知》强调,各有关单位在申请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等时,要对落实本通知确定的主体责任事项作出明确承诺。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各有关单位签署的承诺书作为批复相关科技活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重点核验范围,对不实承诺或违背承诺的,依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关于“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获得科研活动审批”的规定进行处理并限期整改。
值得关注的是,相关单位在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将纳入信用记录,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将被列入重点监督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技部: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不可与奖励奖金挂钩
飞花叶叶雪
近日,有关部门下发了一则通知,为进一步落实严查违背科研诚信行为,明确提出: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素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能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的发表;对于学术关、诚信关要严格把关,确保发论文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对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等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
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
国科发监〔2020〕203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关于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的主体责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事科研活动的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是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第一责任主体,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时要将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常态化管理,强化责任传导,确保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二、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对重大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及结果须按要求报送所在地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涉及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科技奖励、人才工程等的,应同时报送相关管理部门。每年年底要通过国家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本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情况。
三、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
四、建立并严格执行科研数据汇交制度,确保本单位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及时、准确、完整,保存得当,做到可查询、可追溯。
五、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常教育引导,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等重要节点必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在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时要对科研人员的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情况进行考评。督促项目团队负责人、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团队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和管理。
六、加强对本单位拟公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进展的审核把关,确保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督促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导师等对拟发表的论文严格把好学术关、诚信关,确保发表的论文严谨规范、数据真实。
七、及时主动纠正本单位人员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等方面的问题,对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通过谈话提醒等方式指导相关人员及时改正;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等要求的,要严肃查处。
八、各有关单位在申请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等时要对落实本通知确定的主体责任事项作出明确承诺,在申请时尚未达到相应要求的,应说明情况并承诺改正。
九、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各有关单位签署的承诺书作为批复相关科技活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重点核验范围。对不实承诺或违背承诺的,依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关于“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获得科研活动审批”的规定进行处理并限期整改。相关单位整改完成前,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该单位申请的科技活动不予受理。
十、各有关单位在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将纳入信用记录,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将列入重点监督对象。
米拉妹妹12
赞导师与师娘论文作者被处理,处理结果是:撤销项目,追回200万元已拨资金,取消徐中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2年(2020年7月7日至2022年7月6日),给予其通报批评。
9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官网公布了《2020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下称《决定》),该论文的作者徐中民就名列其中,原因为在项目申请书中提供大量虚假信息。
《决定》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在对基金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徐中民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申请书中,多名参与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他们发表论文中标示的身份信息不符。
《决定》指出,徐中民的工作单位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对上述问题的发生负有疏于监管的责任,给予通报批评。
扩展资料
赞导师与师娘论文引争议:
今年初,徐中民在201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两篇论文于2013年11月25日刊发在《冰川冻土》杂志,其中对作者导师及师娘进行了大量赞美,例如称导师“胸怀博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丰富,实乃国之栋梁,望之可让人顿生一种崇高感”;称师娘“雍容华贵,仪态大方,性格温柔体贴,近处让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优美感四溢。”
徐中民在论文中表示:“圆满的人生不只是诗中的字眼,也有生活中的写真,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就堪称圆满。因此,这里首先探讨了美和道的问题,然后以导师和师娘的事例为例,阐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接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带普适性的人的发展之路。”
事件引发关注后,1月12日,程国栋曾回复媒体称,自己对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一无所知,已正式申请引咎辞职。
参考资料来源:舜网-赞导师与师娘论文作者被处理 这样学术真是岂有此理
我叫马三顺
韩春雨,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理学博士,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韩春雨事件指的是韩春雨撤稿事件。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
2016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称,“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2017年1月9日,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该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通知书”。
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处理结果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
扩展资料
韩春雨研发出基因编辑新技术NgAgo-gDNA的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生物技术》上,向此前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该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剪刀”。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方面。”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有着其它基因编辑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技术不断改进后,更被认为能够在活细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编辑”任何基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春雨
淡蓝色的蝎子
科技部明确论文数量不可与奖励挂钩,可能是不想让科研氛围染上不好的风气,比如说为了奖励去买论文或者通过其他不好的途径来获得论文。可能确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觉得是不合理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有奖励才会有动力,你只有把论文数量和奖励挂钩,各个学者才会去肝论文。其实真正为了研究,为了给国家提建议才去写论文的人很少,基于这一点写论文的都是一些大佬。更多的高校老师和研究生都是为了肉眼可将的奖励才去写论文的,或者是为了职称或者是为了能够毕业。所以如果论文数量不和奖励挂钩,那样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费心费力的去写论文。
按劳分配不是很合理吗?世界上所有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都应该得到奖励,同理,论文也是如此。写一篇论文是要付出很多心血的,是要面临秃头风险的。既然这么费力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得奖励呢?一个人写了很多篇论文,然后并没有得到什么奖励,那你看在眼里,你还会去写很多篇论文吗?大概率是不会的,因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所以论文数量如果不会奖励挂钩,那论文数量有可能会大幅度减少。
有时候,我们不应该把人想象的太伟大,并不是所有人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不懈的写论文,没有奖励的劳动很难坚持下去,而且还是写论文如此枯燥乏味的工作。尽管是科技部是想让学者们专心写论文,不要为了奖励搞歪门邪道,但是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一定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论文数量的减少。
我觉得科技部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那些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这些人都是必须要严整的,因为他们破坏了科学。破坏了科研成果的成绩。
我觉得不好,那里人脾气不怎好.建议能去本省好的学校就别那里.
sci大部分都是收作者版费的,对于质量很好的稿件,杂志社会给一些稿费但是不多,远低于支出版费
论文集如果没有刊号就可以,我们这里也搞论文评选活动
是在什么期刊,上发表的呢?如果有,学校会告诉你的、戳,我说了这些,采纳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