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andamly
唐春芳,苗族,台江县台拱镇人,1919年9月出生,历任边胞文化研究会会员、《行行学术研究社》社长,贵州省参议会《民意月刊》执行编委、贵家中学教务.主任、贵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宣传秘书、贵州少数民族文艺工作队队长、贵阳市民政局科员、贵州民族学院文工团创作员、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创作员、贵州省文联《山花》文艺月刊编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民间文学工作组组员、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政协贵州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好心人培养出一代苗族文艺家唐春芳少小时代,由于家庭贫苦,虽到学龄之年,仍不读书。直到十三岁时,邻近台雄寨,他父亲一位已故汉族朋友的遗孀谢伯妈,看到唐春芳聪明可爱,劝说唐春芳父亲把儿子送到她家去,食宿由她供应,唐春芳才于1931年进人台雄小学启蒙读书。随后唐春芳父亲的另一位住在县城的汉族朋友杨镇卿又伸出援助之手,将唐春芳接到他家去,食宿同样由他供应,这样,唐春芳就转移到县城台拱两级小学插班读书。再后,杨镇卿拜托在贵阳经商致富的台江籍汉族朋友李文裳代替他培养唐春芳。这样,唐春芳从1936年到1948年,由初中、高中到大学十二年读书费用全由李文裳供应。唐春芳的这些读书经历,当年台江人都知道,传为佳话,都说唐春芳命好,碰到了好人。说唐春芳命好,这是世俗羡慕语言。说唐春芳碰到了好人,这确实是实话。唐春芳是个苗族孩子,谢、杨、李三家是汉族,彼此非亲非戚,他们培养唐春芳完全是出于讲义气,重友谊,古道热肠,乐善好施所致。而唐春芳聪明可爱,努力好学,懂礼懂信,也是重要原因。否则,若是朽木一棵,再是能工巧匠,也是不愿雕的。唐春芳毕生从事苗族文艺工作和历史研究,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成长在苗族诗歌海洋的苗寨,父亲通晓苗族历史掌故,母亲是位歌手。在家庭和社会的熏陶下,他从小即懂得本民族很多传说故事和歌谣,养成爱说爱唱的性格和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由于他出身贫苦,从小就决心要积极向上,自立自强,不断奋斗,不断创造,一定要有所作为。立志苗学研究。获得丰硕成果唐春芳从1936年到1939年,在贵州省立青岩乡村师范读书,参加边胞文化研究会之时起,就开始搜集整理苗族民间文学。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搜集翻译苗族各类民间文学,分别载于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印的《民间文学资料》第1、2、3、4、6、14、17、23、24、25、26、27、33、71、72等各集之中。他整理发表和出版苗族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对介绍苗族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受到国内外文艺界高度的评价,有的多次转载,有的获了奖。他搜集整理的《苗族古歌》,荣获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一等奖。他整理的苗族动话故事《为妈妈报仇》,荣获1954年贵州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一等奖,并为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他搜集整理的苗族爱情叙事长诗《阿娇与金丹》,贵州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和1979年两度以单行本出版发行。他搜集整理的另一首苗族神话爱情叙事长诗《仰阿莎》,除在《山花》1960年6月发表外,还被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中国民间长诗》一书中出版。他搜集整理的苗族说唱文学《嘎百福歌》(专书),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出版,被文艺界誉为苗族传统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和艺术画卷,以及苗族第一个曲艺范本。唐春芳立志从事学术活动。1947年他还在贵州大学读书时,就向社会募捐筹款,成立行行学术研究社,自任社长,创办《行行月刊》,发行省内外。这种以在校学生身份创办刊物的开创精神,在当时的贵州大学生中是绝无仅有的。解放以后,该刊为有关方面定为上个世纪40年代贵州地区的书刊之一。他在该刊发表一些苗族民间文学,初步对外介绍苗族文化。苗族文艺工作的带路人唐春芳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工作的第一个带路人。由于他爱好文艺,1950年,被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任命为贵州少数民族文艺工作队队长,物色少数民族歌舞演员,编创节目,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庆节观礼和演出,从此正式走上民族文艺工作之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培养和辅导不少苗族文艺工作人才,为民族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唐春芳用苗话苗文进行苗族诗歌创作,填补了苗族没有书面诗歌的空白。在过去,由于没有文字,苗族只有口头相传的民间诗歌,没有作家创作的书面诗歌。1956年,国家为苗族创造了文字以后,他首先用苗文进行苗族诗歌创作,在省、州、县苗文报刊发表,反映苗族现实生活,深受苗族同胞的喜爱。其中《苗家伉俪情》,系一首二千余行的爱情叙事长诗,叙述本县一对苗族男女,心心相爱,冲破世俗观念,结为夫妇,积极创业,致富不忘孝敬老人的优良品德,除本省苗族干部群众热爱外,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苗族人李炳泽教授用作苗话教材。2000年,他将部分苗文诗歌辑成专集,起名《苗歌》,由贵州省民委语文办公室资助,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各地苗文学校师生以及广大苗族群众皆大欢迎,争相阅读。唐春芳用苗语苗文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苗族新歌曲,深受苗族同胞的热爱和文艺界的重视,有些还得了奖。歌曲《歌唱民族区域自治》荣获1954年中央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群众歌曲优秀作品二等奖。这是贵州解放后获得国家级奖的第一首歌曲。接着上海音乐唱片公司将这首歌曲灌成唱片,发行全国,这是贵州解放后灌制的第一张音乐唱片。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音乐界总结音乐创作成就,都把这首歌曲列为前茅。他创作歌唱共产党和翻身解放喜悦的苗族新歌曲,如《花开满树枝》、《盼红军、庆翻身》等,自己演唱,录成磁带后,同样为苗族同胞热爱,争相转录传唱,至今不衰。敢于正视历史的苗族历史学家长期以来,研究苗族历史的人很多,但从来没有自己的历史学家撰写本民族的历史。唐春芳进贵州大学时是学历史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又一直搜集整理富有民族历史内容的民间文学,深知本民族古代史的真实情况和苗族祖先鸱尤之名的含义及其形象,连续撰写了《论苗族族称的含义及其来源》、《论苗族的原始居地》、《论东夷族就是苗族》、论苗族祖先鸱尤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与地位》等四篇论文,分别发表于贵州文史馆《贵州文史丛刊》和黔东南州文艺研究室《苗侗文坛》,随后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南风》、黔东南州政府《故乡》、贵州民族出版社《鸱尤研究资料选》(专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论坛》和台湾贵州同乡会《黔人杂志》等书刊转载和出版。在第一篇论文中,唐春芳指出现今苗族称“苗”是苗语“hmub”的音译,其义为“母亲族”、“妈妈族”,起源于以母名为名,以母姓为姓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在第二篇论文中,唐春芳指出从群游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到父系氏族社会时代,苗族的发祥地最初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然后逐渐发展到现今东起山东半岛、黄海之滨;南抵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六省;北达河北、山西两省;西迄陕西全境(因此之故,这些省区的现今汉语别称,都是苗音苗义)。换言之,现今海河流域,黄淮大平原,和祖国东部地区,都是苗族先民的居地,因而当年苗族是个泱泱大国。在第三篇论文中,唐春芳举族称相同,居地相同,支系称呼和图腾信仰相同,以及东夷族许多首领名字都是苗音苗义等四点,论证古代东夷族就是苗族。在第四篇论文中,唐春芳指出苗族祖先鸱尤之名是苗语“cib yul”的音译。“cib”音译“鸱”,属鹰雕等大鸟的泛称,为古代苗族的图腾鸟,苗族先民尊之为“父亲”(现西部方言区苗族均称父亲为“鸱”)。“yul”音译“尤”,苗义为“公公”、“老人”。故“cib yul”即“祖公”、“祖父”之意。这是苗族先民奉赠给本民族首领的尊称。文中指出,在距今约八、九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苗族先民即在现今的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地区从事农业耕作,开创中国古代黄河文化。苗族祖先鸱尤即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积苗族先民的智慧与经验,发明文字、法律、历法、医药、制陶、冶炼和金属武器等,为历代帝王和平民百姓所敬仰,公认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重大的贡献和具有战神的崇高地位,不断立庙祭祀。迄今为止,此文已为大陆和台湾六家书刊发表和转载。我省瓮安籍苗族老红军、将军、作家陈靖先生说:“此文对各民族来说是个良好的报告。对苗族来说,是个鼓劲的号角。”北京师范大学潜明滋教授说:“此文的发表,不但恢复了苗族古代文明史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古代史的若干问题,必须加以重新改写。”1986年,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唐春芳主动辞去领导职务,让青年担当重任,全体代表深受感动。1986年,他受台江县民委委托,与人合作撰写《台江县苗族史志》一书,并担任主编兼总纂。这是家乡千秋大业,他欣然承担,不取任何报酬。唐春芳的生平事迹,已分别载入《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辞典》、《民间文学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苗族文学史》、《贵州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专辑》、《世界名人录》、《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黔东南当代文化艺术家传略》等十余种辞书之中。
HazimiYoYo
农益农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农猷农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农志科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农劲荪农劲荪,名竹,字劲荪,安徽宣城人,原籍河北。民国初年天津爱国实业家、富商,霍元甲好友。农配天农配天,男,壮族,省优秀教师,株洲市铁路第二中学中教一级教师。195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分配到株洲铁路机械学校任教。1978年调株洲铁路第二中学,主要从事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工作。自制和修理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为学校节约万余元的费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在以电教促教学,电教成为德育工作手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农大桂农大桂,1963年12月生,云南文山人,壮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黄石市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副主任。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1月当选为黄石市人大代表。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其中8个课题和设计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并多次被该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农文义农文义,男,1926年10月生,广西平果县人,壮族。原任中共平果县纪检会专职委员。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区长和文教、教育局长,县委临委秘书、县纪检会专职委员等职。在职38年间,其中搞农村工作5年,文教工作12年,办案工作21年。全国除福建、新疆、西藏、青海未到外,其余省、市、区均多次来往办案。有四次办案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里程最多。如1971年2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210天,往返乘坐车船28066公里(徒步和租自行车不计在内),到19个省、市、区的71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办案(按60年代地图)。还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革命根据地和高平省等地。晚年好学诗文,且何诗联刊物投搞。农加升农加升,助理研究员。1932年6月出生,广西天等人。壮族。中共党员。曾任广西民族报社编辑部主任。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会员,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广西壮学学会会员。50年代,党给壮族及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新文字,他一辈子干着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广西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开发事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至多。1986年,他在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学校组工作时,与他人合编了一整套(小学双语文教材)1~6册,共32本(也称“三位一体”教材,是按汉语拼音、汉字、壮文三大对照编排的)。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壮文进学校和建立双语文教学体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撰写了《试谈壮文进小学与建立双语文教学体系》、《壮族地区的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壮语文为主》、《壮文拼音与〈壮文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3篇论文。分别在《广西民族工作通讯》杂志、《广西民族报》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一书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者的赞赏和当时社会舆论的共鸣。第二篇论文还于199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奖。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文师资人才,1989年发起集资办学,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广西兴桂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该校5年已培养出掌握汉壮双语文教学的师资159人。业绩曾入编《中国优秀人才事略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农冠品农冠品,男,1936年8月出生,广西大新人。壮族诗人,民间文艺家。笔名夕明。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广西文艺界工作。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主任;广西文联第四届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广西文联第五届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编委副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广西政协第七届委员、法制委委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泉韵集》、《甜甜的乡情》、《布洛陀经诗译注》、《剪不断的情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等作品、译著,曾获广西人民政府振兴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以及全国多项奖。出版《爱,这样开始》、《岛国情》、《晚开的情花》、《醒来的大山》、《相思在梦乡》、《记在绿叶上的情》等诗集。还出版《民族文化论集》、散文集《风雨兰》、《热土草》及《鹦哥王》等文学专集农秀琛农秀琛,1935年生,广西龙州人。民间文艺家。195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龙州中学。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校长。1960年调往文化部门,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1992年任县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地区民间文学协会副主席。50年代起即致力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8年在《民间文学》发表处女作《勇敢的阿刀》,该文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勇敢的阿刀》、《布独和各单》两个故事单行本。其作品在地、市、省及全国级刊物发表数十篇。代表作有《中法战争故事》和《红八军故事》等。一些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曾主编龙州县《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等三大集成,被自治区评为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三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个人成就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农群华农群华,女,1966年7月20日出生,前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广西南宁人。1997年调入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外事部任助理翻译。现为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
Vickey小姐
1.苹果的传说 许多介绍牛顿的书上都介绍过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1665-1666之间,由于剑桥流行黑热病,学校被迫停学,刚从剑桥拿到学士学位的牛顿也返回了家乡。一天,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书及思考问题时,这时,有一个苹果落了下来,这一下子启发了牛顿.但后来经专家发现,当时的苹果并没有砸到牛顿.而且牛顿的日记中回忆道,苹果并没有砸到他.这位当时年仅23岁的学生立刻想到,苹果一定是被地球的引力拉下来的,此后,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阐述、数学证明与公式推导。 这个故事流传得非常广泛,不过,近来有一位历史学者提出异议,他认为所说并不是事实。他的根据如下: 把这个故事最早公诸于众的是法国作家伏尔泰 (Voltaire,1694-1778),他对牛顿的研究成果抱有极大热情,并曾积极予以宣传。1726年,他前往英国,当年写了25篇通讯,其中第15篇通讯中提到这个苹果落地的故事。他在文章中说,这个故事是听牛顿的侄女告诉他的。此时是1726年。 其后,在1752年,有一位比牛顿小45岁的牛顿的朋友(William Stukeley),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牛顿去世前一年,牛顿曾讲过这个故事,而牛顿是1727年去世的,就是说,牛顿在1726年自己也讲过这个故事。 因此,这位历史学者指出,在同一年(1726年),如果两个人都讲过,那么,到底是谁先讲的?所以,关于苹果的故事一定是瞎编出来的。有人认为,这个苹果的故事至少有两点与已经了解的历史事实不符: 第一,万有引力不是牛顿一个人的独立发现,而是历史上若干人的研究逐步探索、积累的结果,有的书上却把万有引力定律以牛顿名字命名,这是不行的;另外,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说成是由于受了苹果落地启发的自然结果,根据历史学者的观点,显然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第二,在1665年,牛顿对天体的运动规律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如果承认这个苹果故事,不是等于把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提前了至少20年吗?实际上,牛顿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取得最终结论,并完成数学论证与公式推导。 持第一个观点的人认为,不能把万有引力定律成果归于牛顿名下,因为前人也付出过探索和努力。他们指出,万有引力发现的实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开普勒(J.Kepler,1571-1630)最早在探索行星运动规律时,认为引力就是太阳发出的类似于磁力的流,这些磁力流沿切线方向推动着行星公转,其强度随离太阳的距离而减弱。开普勒还曾企图用磁作用机制解释椭圆轨道的产生。他还以月球与海水间的磁性吸引解释潮汐现象。 1645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I.Bulliadus)提出一个假设:“开普勒力的减少,和离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第一次提出平方反比关系的思想。 1661 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重力问题。罗伯特 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克里斯托夫 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爱德蒙 哈雷(Edmund Halley,1656-1742)在引力问题的研究上都曾做出过贡献。据说早在1661年,罗伯特 胡克就觉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应该是有着同样的本质。 在1674年的一次演讲“证明地球周年运动的尝试”中,胡克提出,要在一致的力学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宇 宙学说,为此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第一,据我们在地球上的观察可知,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还吸引其作用范围 内的其他天体。因此,不仅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发生影响,而且地球对太阳和月亮同样也有影响,连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对地球的运动都有影响。第二,凡是正在作简单直线运动的任何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作用力使其沿着椭圆轨道、圆周或复杂的曲线运动之前,它将继续保持直线运动不变。第三,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体,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至于此力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于距离的问题,在实验中我还未解决。一旦知道了这一关系,天文学家就很容易解决天 体运动的规律了。”胡克首先使用了“吸引力”这个词。他在这里提出的这三条假设,实际上已朦胧意识到有关吸引力的一些特性,只是他对引力与距离的关系还没搞清楚,另外,只是缺乏对引力的定量表述和论证而已。 1679年,胡克与牛顿之间进行了关于引力问题的交流,在1679年11月,牛顿致信胡克说:“自己关于发现周日运动的想象,即设想一个自由落体落到地球上,通过地面进入地球内部,而不受任何物质的阻碍,则该落体将沿着一条螺旋形轨道运行,在旋转数圈后,最终旋入(或十分接近)地心。”胡克回信说,物体不会按螺线运动,而是按“一种带椭圆状的曲线”运动,它的轨道将“像-椭圆”。1679年12月13日,牛顿写信给胡克说:“如果假定它的重力是均匀的,〔物体将〕不按螺线下沉那个真正的中心,而是以交替升降的形式运行。” 我们从后人清理牛顿同胡克的这些通信中看出,直至1679年,牛顿对落体引力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他还在考虑物体的重心偏心可能会使落体在下落过程中边旋转边落向地心,而胡克认为,该物体的运动轨迹应该是一个椭圆。从牛顿的角度来看,对于万有引力问题,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是没问题了,牛顿正在考虑的是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心的偏心是否会对万有引力产生影响。还有,就是要用数学知识对万有引力作用下天体按椭圆轨道运行作出严格证明,对万有引力定律作出公式推导。胡克在信中曾向牛顿提出过这个问题,希望牛顿完成这个定律的数学证明与公式推导。因此,后来人们得出结论,一直到1685年,牛顿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直到1686年,牛顿才最终解决了它,并且在哈雷的催促下,把这部分数学论证的内容一并加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当胡克老先生看到这本书的书稿后,认为自己也应该有一分功劳,于是向年轻人牛顿提出,最好在书里把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成绩提一下。后来有人气愤地指出,这个本来是合理的要求却遭到了牛顿的断然拒绝。因为牛顿曾向负责出版这本书的哈雷写信说,他不想给胡克任何荣誉,而且称在许多年前他就已经知道了引力作用,以及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 老年时的牛顿有一段回忆说:“同年(1666年)我开始把引力与月亮轨道联系起来,并找出了如何估计一个天体在球体内旋转时用来趋向球面的力的方法,……, 最后在1676和1677年之间的冬天我发现了一个命题:利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离心力,行星必然环绕力的中心沿椭圆旋转,……。” 牛顿的这段话指的是月亮轨道的推导及寻找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原因。有人说,与前面他在信中与胡克讨论落体问题相比较,可以看出在时间上是矛盾的:牛顿1677年研究的是月球轨道和行星轨道问题,而他1679年才研究质量对落体的影响,因此人们说,牛顿在这里是故意把他发现万有引力的时间改在1679年与胡克通信之前,而且造出苹果神话,其目的显然是为了要独吞万有引力这项成果。 牛顿和胡克之间的梁子,不仅表现在万有引力定律的争议上,最早表现在胡克对牛顿的光的微粒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胡克对光的本质是站在波动说一边的。1673年,年轻的牛顿向皇家学会递交了他关于光的一篇论文,后来他又递交过第二篇论文,这些论文受到老先生胡克的批评,并且说论文的一些观点是抄袭他的。这使牛顿无比愤怒,虽经皇家学会调解,牛顿的怒气未消,于1675年2月向胡克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许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牛顿的谦虚精神,而攻击牛顿者认为,这其实是他对胡克的一种讽刺和蔑视,完全不是人们望文生义的那回事。 据此,“倒牛顿者”认为:牛顿根本没把胡克和笛卡尔看作巨人一样尊敬,牛顿也没有攀登他们所搭的梯子,他说自己站在比梯子更高的巨人肩膀上,显然这句话是对胡克的人身攻击——胡克身材矮小。他们认为,牛顿的《光学》著作所以在1704年出版,就是因为牛顿为了等胡克去世后才敢出版他的书。 “倒牛顿者”进一步指出:牛顿独占了万有引力的成果后,还不足以解除对胡克的恨,当他于170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就下令在皇家学会除去所有的胡克的肖像。所以当时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中就是胡克的肖像没有留传下来。
依然泛泛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险家,他们的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经历更像一部系列剧(其中的一些,确实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这6位无畏的探险家,勇敢地面对一切,最终发现了地球上那些原来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有人与狮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胆量的话,你也去探险吧! ……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 间: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麦哲伦的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通过环球旅行来证明这个事实。于是,证明地球形状这件事,就成了麦哲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怕的暴风雨几乎使他的船队覆没。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饥。3年过去了,只有5艘船胜利到达终点,就是这些船带回了第一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 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探险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时 间:1841年至1873年 对于苏格兰博士、传教士大卫·立文斯顿来说,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着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他曾与狮子搏斗并差点失去一条手臂;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 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 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罗德·阿蒙森:到达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南极 时 间:1911年 在向北极航行的途中,罗德·阿蒙森突然决定前往南极。因为他认为,比起考察已经被开发的土地,成为首先到达南极的人更“酷”。“我将在那里战胜你!”阿蒙森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他的竞争者——正在前往南极途中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着雪橇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滑行。事实证明,这简直是绝妙的主意。因为,斯科特选择了小马做交通工具,结果糟透了,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个星期到达南极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31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
体现出我们国家的实力,说明我们国家论文还是很优秀的,人们发表的东西非常多,有很多的人才,科研水平有了进步。
感觉是个值得纪念的事情,非常的有意义,毕竟是人生的第一次。
感觉是个值得纪念的事情,非常的有意义,毕竟是人生的第一次。
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 1、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