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7

沈阳宜家装饰
首页 > 论文发表 > 西方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安然若水

已采纳

第十一章、第一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一)消费函数消费函数的含义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为自变量,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现同方面的变动,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按同一比例变动。 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假定收入一定,消费的数量还取决于消费倾向的大小,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简称为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用C表示消费,用Y表示收入,则APC= C/Y边际消费倾向(简称MPC)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如以代表消费增量,以DY代表收入增量,则,MPC=DC/DY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曲线的含义和表示消费曲线是表示消费数量和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用图表示为: 线性消费函数的含义和表示C=a+bY在公式中,a表示自主消费,b表示引致消费。 (二)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大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储蓄函数主要反映收入与储蓄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即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储蓄减少。 假定收入一定,储蓄的大小还取决于储蓄倾向的大小,储蓄倾向是指在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APS=S/Y(S表示储蓄)。边际储蓄倾向(MPS) 是指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MPS=DS/DY.储蓄曲线如图:E为收支相抵,此时储蓄为零,E的右边为负储蓄|OB|=a,E的右边储蓄为正。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全部收入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全部收入增量可以分为消费的增量与储蓄增量,所以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即:APC+APS=1 MPC+MPS=1第十一章、第二节投资函数(一)投资的概念投资是指增加实际资本的行为,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增加新的建筑物、耐用设备以及增加或减少存货等重置投资是指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 净投资是指扩大资本存量进行的固定资本和存货投资。 (二)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贴现贴现是指将未到期的收入变换为现期收入的过程。 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因素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因素是资本品的价格和投资者对资本品带来收入的预期。 (三)投资函数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投资函数一般地可以表示为:I=I(r) 投资曲线如右图所示:把投资函数以线形的形式可表示如下:I=I0-dr其中,I0为自主投资,(-dr)为引致投资。 第十一章、第三节简单国民收入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构成,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①从总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国的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即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供给的总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得到的收入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总和来表示。 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总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储蓄=C+S②从总需求来看,一国的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总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可以分别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来代表,消费支出即为消费,投资支出即为投资,所以国民收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投资=C+I国民收入的大小是由总供给的总需求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明社会上需求不足,产品买不出去,价格下跌、生产收缩,从而总供给减少,国民收入相应减少,反之则反是。如果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则生产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从而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这就决定了在这种总供给与总需求水平下,国民收入的大小,由此可见,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这一条件可以写成C+S=C+I??;TS=I S是一种漏出因素,这使国民收入收缩,I是一种注入因素,它使国民收入扩张,S=I,国民收入保持均衡,所以,在两部的经济中,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力量是储蓄与投资。 如果S>I,表明漏出大于注入,此时国民收入收缩SI+G,表明在经济运行中,漏出因素大于注入因素,国民收入收缩S+T

283 评论

兜兜兜尔

消费者是市场主体之一,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对商品是否感到满意?对商品优劣如何判断?对不同的商品如何做出选择?对于这些问题,微观经济学从消费者行为出发进行了分析,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即效用论的内容。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效用?效用是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也可说是人对商品的满足程度,是人们评价商品满意程度的心理指标。效用评价方法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把效用进行量化,效用的大小都有具体的数值,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的效用变化规律。得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这种状态就叫做消费者均衡。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无法用数值准确度量的,只能比较消费者偏爱的程度。它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的等级和顺序,用预算线表示消费者购买不同商品的成本组合,既定的预算线必然会有一条无差异曲线和它相切,这个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均衡的条件是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西方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法之一,其中的“边际”概念又是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边际”的概念。边际量的一般意义是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也就是因变量的变化量与自变量的变化量之比,在数学上的意义就是函数的导数。 边际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这里自变量是消费的数量,因变量是效用量,自变量的变化量是按计量来表示的最小数量,称为一单位,因变量的变化量就是最后的效用与初始的效用的差值,即增量部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商品的消费数量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逐步减小的,也就是自变量按照单位数量增加,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是递减的。 货币也是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每增加一元钱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不同商品所获得的最大效用,或者说是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如何分配购买不同的商品,实现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在收入固定,价格已知的情况下,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2、消费者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用反证方法来说明均衡是如何实现的。我们知道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各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我们用两个商品为例,先假设它们不相等,且商品1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大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在这个条件下,同样一元钱在购买商品1时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商品2,消费者就会增加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使总效用增加。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知道,增加商品1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在慢慢减少的,而减少商品2的购买使得商品2的边际效用逐步增加,最终使得在商品1和商品2的购买数量上达到均衡条件,即商品1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等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再假设商品1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这时,同样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消费者会减少商品1的够买数量,增加商品2的数量,因为减少商品1的够买数量所导致的商品1的边际效用的减少量小于增加商品2的购买量所得的商品2的增加量,这样,总效用是增加的,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商品1的购买数量的减少而不断增加,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直到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均衡条件即两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满足为止。 为什么会实现消费者均衡呢?这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在收入一定,价格已知的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使得不同商品随着消费数量的变化,其边际效用发生着反向变动,从而能够使均衡条件形成。 现实生活中边际效用递减的例子很多,对同一种商品的重复消费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吃第一个龙虾的满足程度是最大的,这时的边际效用也是最大的,吃第二个、第三个及后续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对边际效用分析法总结一下:基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解释了需求曲线右向下方倾斜的原因,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满足最大效用的价格和需求量的组合。二、序数效用论--边际替代率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无法用数值准确度量的,只能比较消费者偏爱的程度。比如,对于A和B两个商品的组合,若消费者对A的偏好程度大于对B的偏好程度,就可以说A组合的效用水平大于B组合。 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偏好的程度,它是偏爱程度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在维持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在维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连续增加一单位的这种商品的消费所需要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预算线是消费者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不同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消费者均衡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在均衡点相切的状态。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这个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替代效应是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的变动,替代效应不改变效用水平,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动。如商品1的价格下降了,商品1的价格相对于商品2的价格变便宜了,消费者会增加商品1的购买数量而减少商品2的购买数量。 再来看收入效应,比如商品1价格下降了,虽然货币收入没有变化,但现在货币的购买能力增强了,相当于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者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从而达到新的效用水平。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2、序数论者是如何解释消费者均衡的 序数论者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解释消费者均衡的,既定的预算线必然会有一条无差异曲线和它相切,这个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假定无差异曲线是商品1和商品2的组合,那么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2的价格之比。 这个均衡条件有什么经济含义?或者说,为什么是上述均衡条件成立时,消费者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呢?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当边际替代率大于价格之比时,同样一元钱,减少一个单位商品2的购买,所增加的商品1的购买数量小于1,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消费者节约了成本,于是,理性消费者会用商品1去替代商品2,增加购买商品1的数量,减少购买商品2的数量,使总效应增加。这是组合点会从左上向右下运行,到达均衡点。 另一方面,当边际替代率小于价格之比时,同样一元钱,减少一个单位商品2的购买,所增加的商品1的购买数量大于1,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消费者增加了成本,于是,理性消费者会用商品2去替代商品1,增加商品2的购买,减少商品1的购买数量,这是组合点会从右下向左上运行,到达均衡点。 为什么能用这一理论解释消费者均衡呢?其原因是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起了作用,而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消费者的编好随着购买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历史上在1845年爱尔兰发生了灾荒,土豆的价格上升,但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被英国人吉芬发现,微观经济学称这类现象为“吉芬难题”,把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称为“吉芬物品”。出现“吉芬难题”是什么原因呢?其原因就是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 在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购买土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比较大,当土豆的价格上涨时,贫困家庭的实际收入相对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劣等物品土豆的购买,这样形成的收入效应就超过了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 总结一下边际替代率分析法:序数效用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消费者的偏好程度,由此总结出了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时,运用了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得到了均衡条件就是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此时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商品的价格之比。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公共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吉林大学公共管理考研经验分享 一、考研择校经验 选择吉林大学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吉林大学是985院校,而我的本科是一个211院校,很多单位在招聘时还是会有985

    抬头走我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格式

    经济学论文怎么写?学术堂分八步告诉你:第一步 找变量首先要选择研究的主题,既什么原因(X)导致了什么结果(Y).例如,财政支出(X)对经济增长(Y)的影响.方法

    洋洋捌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产权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张五常:1小时总结,我40年来学到的经济学精髓这是张五常先生一次精彩的演讲,他自己曾说是“花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总结一下40年来所学到的经济学的精髓。”送给喜欢

    奔兔200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西方哲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芝诺(ZenoofCitium,公元前336~前264),出生于古希腊塞浦路斯岛,被称为西提翁的芝诺,芝诺最初师从犬儒派大师克拉底,后来著书立说,独立门派。他的

    夏侯将军Y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趣味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你可以去看看、教育进展、吧

    好食物一起分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