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8

梦紫蝶57
首页 > 论文发表 > 德里达论文字学发表年代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水瓶座小小猪

已采纳

德里达是法国哲学家和文论家,解构主义大师。其理论宗旨是颠覆理性,颠覆传统,选择的突破口是语言文字。 理性传统认为,言语先于文字,但德里达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多方论证文字先于语言。德里达的其他所有解构学说都是在上述论证过程中附带生成的。下面简要叙述一下德里达的论证过程。 颠覆理性——逻各斯中心主义。 1967年,德里达出版《论文字学》,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论证过程就发生在这本书里,但论证结果是否实现了“颠覆”则充满了争议。 1. 德里达说“文字学”跟文字的意义无关,只研究“白纸黑字”上的文字符号,这是德里达论证的起点。(悖论在于文字符号和意义正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2. 接下来,德里达并未就这个起点的逻辑性展开论述,而是直接充当了文字的辩护人,寻找言语自古至今压制文字的证据。     (1)柏拉图称文字是小孩的发明,而言语则是成人的智慧结晶。     (2)亚里士多德说“书以表言,言以达意”。 3. 第三步,德里达追溯言语压制文字传统的根源,认为原因在于言语更接近一个“超验的所指”,这个所指就是“逻各斯”,就是哲学和宗教中的本质、本源、真理、绝对等,导致意义外于言语,言语先于文字。(这一步是符合逻辑的。) 4. 第四步,德里达并未进一步论证这种“压制”的不合理性,而是突然转向另一个不相关的命题:文字的好坏问题。他宣称理性传统将文字分好坏两种,按其本然理解的哲学是好文字,词不达意的文学则是坏文字。好文字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写在书上。(悖论在于坏文字也写在书上。) 5. 第五步,德里达并未论证坏文字为何坏,而是又转向另一个话题:开始批判书,说它体现了意义先于文字,所以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御用工具”。书控制了文字,控制了意义,为了凸显文字,首先要毁灭书,没有了书,文字便可以“自由地游戏”。(悖论在于摧毁了理性的工具并不等于摧毁了理性。) 综上可见,德里达的论证每展开一步,便转换一个话题,最终的结论是通过毁灭书来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整个论证过程充满了逻辑悖论,论证结果也是荒谬的,德里达试图用理性颠覆理性传统的努力归于失败。 德里达的“原型文字”概念。 在未能颠覆理性的情况下,德里达强行宣布文字先于言语,原因如下: 1. 索绪尔刻意排斥文字,但《普通语言学教程》本身也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文字是语言的本原”。(清奇的脑回路) 2. 文字有间接性和含混性,这正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言语也有这些特性) 3. 语言的本质特征体现在所有文学和非文学之中,因此德里达接下来要论证:哲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解构哲学/文学二元对立。 德里达发现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认知世界的一个基本模式,要颠覆传统哲学,就必须颠倒这些二元对立之间的关系,包括哲学/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德里达摇摇欲坠的论证大厦的进一步延伸。 1.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理性传统即认为哲学基于可证伪的命题,因而可以再现真理,而文学描写的东西则无从证伪,所以与真理之间隔着一层迷雾。 2. 德里达在《白色的神话》一文中,抓住了隐喻这个修辞手法,论证哲学也属于文学,文学是“原型文学”。     (1)哲学也使用隐喻帮助说明某些概念。     (2)如果清除隐喻,哲学将一无所剩,因为“表达任何一种抽象概念,都只能靠比拟和类推”。(无法理解的谬论) 转向东方文字。 德里达对自己论证逻辑的荒谬性深有体会,确知无法颠覆理性,转而向启蒙时代的先辈们学习,强行赋予东方文字某种超越理性的神秘色彩,以此证明自己所言不虚。 1. 汉字是表意文字,不是表音文字,所以摆脱了理性。(清奇的脑回路) 2. 中国文明是不必遵从理性的“伟大文明”。(荒谬绝伦) 德里达的小伎俩。 德里达要颠覆理性,但论证必须借助于语言,而语言又已被传统哲学绑架,神秘的东方语言又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于是只好生造单词,或者强行赋予某些单词以新的含义,以此来实现解构和颠覆。(好比通过改变几颗小石子的颜色来推倒一堵墙) 1. 异延——大致是一种原型差异,渗透在每个概念中,通过无声地颠覆概念来显现自身。这个概念用在阅读上,是指意义总是处在空间之异和时间之延上,无法确证。 2. 播撒——意义仿佛一把种子,四处撒开,四下撒落,没有任何中心。 2. 补充——补充永远在场,补充先于本体。 3. 打叉号的文字——德里达发现造词和变义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思维,转而仿照海德格尔,在单词上打叉号,以示与传统意义决裂。 对德里达文论的总体评价: 1. 德里达文论无系统,无方法,只有一种从根本上颠覆一切的态度。 2. 理论碰壁,求诸修辞;修辞失效,求诸中文;中文不熟,求助伎俩。

323 评论

爱尔兰咖啡啊

说到解构主义,就不能不提德里达,因为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首倡者。哲学界有个黑色幽默:虽然很少有人读通德里达,但似乎人人又都受德里达的影响。 由于德里达偏爱语言和文学,所以他的理论在文论中比在哲学中要更流行。, 由于解构主义本身就反对意义的确定性和整体性,所以解构主义也没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点,但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特征,那就是反理性、反传统、反权威。 解构主义的理论源头。 1. 尼采的反理性思想——重估一切价值,文字在一切观念之先,真理无非就是隐喻、双关、拟人等修辞手段的大杂烩。 2. 海德格尔的语言论——语言是存在显现自我的方式,本质上也是一种与尼采不谋而合的语言第一论。 3. 结构主义的疲劳——结构主义试图从“一粒蚕豆中看到一个国家”,即用一个精细的结构统一所有文学作品,结果导致作品失去差异性。很多结构主义者看到这一暗淡前景,纷纷加入解构主义阵营。接下来要说的巴尔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解构主义的发展。 1. 1967年德里达出版《论文字学》等三部著作,标志解构主义的诞生。 2. 1960年代末期,德里达连续赴美讲学,逐渐取代美国新批评派的主流地位,并形成了所谓的“耶鲁学派”,声势达到巅峰。 3. 1980年代末期,解构主义逐渐衰落。 对解构主义文论的总体评价。 批评: 1. 过分强调文本的修辞性,彻底否定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阅读实际上已无可能。 2. 怀疑、颠覆、消解一切权威、传统、中心、秩序,最终导致解构主义自身也难逃怀疑和消解。 合理性: 1. 和其他文论流派一起揭示了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优秀作品的生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其反传统和反权威的倾向与西马反异化遥相呼应,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现代知识分子对现存秩序的态度。

87 评论

相关问答

  • 达尔文论文发表在哪里

    这应该是几个问题~1)为什么在英国发表进化论?达尔文出生于英国,在英国学习,故在英国发表2)是否受到诸多阻碍?没有,只是引起巨大争论~任何一个科学观念都会受到多

    贪吃的小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德法年鉴发表的论文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该文章于1845年首次发表在《德法年鉴》上,是一篇有关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详细调查报告。该文章是

    我不是小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发表年代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发,过去回忆过,1990年和1992年,学校搞两次论文奖励,奖金真是微乎其微。这也引起同事对发表论文的议论。“高手在民间”,即使在没有多少论文产

    畅吃无阻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九十年代的论文发表到哪里

    回答如下: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论文的,发表论文是没有学历限制的回答完毕

    浅葱de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发表论文字数不达标

    每一种文体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多少字以上叫“长篇小说”:多少字以下叫“短篇小说”。同理,百度回答问题,假设用一两句话答完,问题的实质还没有阐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

    告别了以前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