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0

细舆媚砜
首页 > 论文发表 > 南开发表论文自然科学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DSGGS南都

已采纳

近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超快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付学文教授团队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Yimei Zhu教授团队等开展合作,基于自主开发的4D超快透射电镜,观测到了银膜上飞秒激光诱导表面等离激元的分布及动力学过程,为等离激元器件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指导。该研究于近日以“Nanoscale-Femtosecond Imaging of Evanescent Surface Plasmons on Silver Film by Photon-Induced Near-Field Electron Microscopy”为题,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no Letters》。 近年来,付学文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4D超快透射电镜中发展了基于自由电子-光子强相互作用的光子诱导近场电子显微镜(PINEM)技术,并提出了一种新型双色光子超快泵浦-探测方案,将四维超快电镜的时间分辨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达到50飞秒),在飞秒与纳米时空尺度揭示了单个Mott绝缘体VO2纳米线的绝缘体-金属相变动力学过程(Nat. Commun. 2020, 11, 5770)。在本工作中,研究团队进一步用PINEM成像技术研究了银膜上表面等离激元的分布及超快动力学过程。 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表面自由电子的集体共振振荡,可以将光限制在非常小的尺寸,实现在纳米尺度操纵光场。这些独特的优点使得表面等离激元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传感器、光伏器件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银纳米结构具有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光范围内可调谐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因此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表面等离激元材料之一。银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的共振特性可以通过改变其形态、大小和其他参数来调节。为了更好地设计和使用等离激元器件,理解表面等离激元的产生、传播和衰减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所有这些过程都发生在飞秒的时间尺度和纳米的空间尺度上。因此,以合适的时空分辨率直接表征和捕获不同银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团队利用配备了电子能量损失谱仪的4D超快透射电子显微镜,通过PINEM技术研究了银膜上飞秒激光(波长515 nm)诱导的表面等离激元。实验得到的电子与表面等离激元近场相互作用后的能谱呈现出典型的PINEM能谱特征:电子能谱零损失峰(ZLP)两侧出现一系列离散的峰,其间隔为入射光子能量的整数倍,意味着电子在与表面等离激元近场相互作用中吸收或放出了多个光子(图1a)。通过改变泵浦激光的能量密度并对电子能量谱中的PINEM部分积分, 他们发现PINEM强度首先随激光能量密度线性增长,在15mJ/cm2达到饱和(图1a、b)。在15mJ/cm2的入射激光能量密度下,通过改变激光的偏振研究了PINEM强度的偏振依赖性。发现与纳米线、纳米棒等结构的偏振依赖性不同,激光偏振方向的改变不会影响银膜上的PINEM强度(图1c)。 图1:a、不同入射激光能量密度下的电子能谱;b、相对PINEM强度与入射激光能量密度的关系;c、PINEM强度与入射激光偏振方向的关系。 通过只选择吸收光子能量的电子进行能量过滤成像,他们直接观测到了表面等离激元的空间分布,并通过改变入射激光的偏振方向揭示了激光偏振方向对表面等离激元分布的影响(图2a)。表面等离激元在产生后首先沿着激光的偏振方向传播,然后在垂直于偏振方向的晶界处发生散射,在能量过滤图像中表现为偏振依赖的条纹。通过改变激光脉冲和电子脉冲之间的时间延迟,他们跟踪了光激发表面等离激元随时间的演化,实现了在纳米飞秒尺度对表面等离激元的直接可视化(图2b)。 图2:a、t=-1.2 ps(左)和t=0 ps(中、右)时的能量过滤图像,激光偏振方向如绿色箭头所示;b、不同时间延迟下的能量过滤图像,其中激光脉冲的偏振方向与a(中)的偏振方向相同。 棒状纳米结构的PINEM效应被广泛用于识别4D超快电镜中泵浦激光脉冲和探测电子脉冲的时空重叠。但是在这些实验中激光脉冲的偏振应该垂直于纳米结构的纵向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近场激发,这就使得这种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相比之下,银膜的PINEM信号不存在偏振依赖性,即入射飞秒激光的偏振可以是任意方向的,这使得银膜成为识别4D超快电镜时间零点的更好平台。此外,能量过滤PINEM图像上观察到的条纹也可能与光诱导周期表面结构(LIPSS)的机理有关,而LIPSS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平衡过程,其物理机制尚不清楚。鉴于PINEM成像的高时空分辨率,未来可进一步用PINEM技术从实验上 探索 LIPSS的物理机制。该研究工作不仅为各种微纳结构与超材料的表面等离激元分布及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高时空分辨手段,同时对于银膜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光能量密度和偏振依赖性,以及超快动力学过程的研究结果对微纳尺度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付学文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Yimei Zhu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开大学2020级硕士生孙泽鹏为共同一作,南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 科技 部、天津市 科技 局、中央高校基础研究经费等的大力支持。

111 评论

78952146984里

[1]付新梅 戴树桂 张余.离子液体与传统有机溶剂萃取性能的比较研究[J].分析化学,2006,34(5):598~[2]赵乐军 戴树桂 吴彩霞 闫澍旺 曹永华 刘润.不同添加剂改善脱水污泥填埋特性的正交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2006,32(1):11~[3]汪磊 吴颖虹 孙红文 戴树桂.黄河兰州段悬浮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行为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4):1~[4]刘春光 金相灿 孙凌 钟远 孙红文 戴树桂 庄源益.水体pH和曝气方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3):161~[5]刘春光 金相灿 孙凌 孙红文 朱琳 于洋 戴树桂 庄源益.不同氮源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1):101~[6]刘春光 孙红文 朱琳 李健 牛倩 庄源益 戴树桂.两种无机盐形成的盐度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57~[7]高敏苓 戴树桂.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3):334~[8]高敏苓 戴树桂 马永民 张平.氮肥对绿麦隆在土壤中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3):694~[9]付新梅 戴树桂 傅学起.液膜萃取技术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6,25(2):126~[10]张彦峰 张清敏 高志贤 戴树桂.用于测定多环芳烃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537~[11]孙凌 金相灿 钟远 张冬梅 朱琳 戴树桂 庄源益.不同氮磷比条件下浮游藻类群落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18~[12]王平 徐建 钟霞 戴树桂 孙红文.半透膜被动采样装置(SPMDs)对PAHs和壬基酚类的静态富集[J].生态环境,2006,15(3):475~[13]徐建 钟霞 王平 汪磊 董军兴 戴树桂.利用半透膜被动采样技术监测黄河兰州段典型有机污染物[J].生态环境,2006,15(3):481~[14]高敏苓 戴树桂 张平.绿麦隆、阿特拉津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3):525~[15]高志贤 王艳 房彦军 周焕英 王涛 王红勇 王升启 戴树桂.小分子阿特拉津和罂粟碱检测的免疫芯片技术研究[J].分析化学,2005,33(4):455~[16]张丽 戴树桂.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1):97~[17]刘春光 金相灿 邱金泉 孙凌 戴树桂 庄源益.光照与磷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1):32~[18]赵文岩 韩萌 戴树桂.离子液体1-甲基-3-己基咪唑六氟磷酸用于水中多环芳烃萃取的研究[J].环境化学,2005,24(4):467~[19]徐建 戴树桂.表面活性剂SDBS对甘薯吸收涕灭威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490~[20]侯绍刚 徐建 汪磊 孙红文 戴树桂 刘昕宇.黄河(兰州段)水环境中壬基酚及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污染的初步研究[J].环境化学,2005,24(3):250~[21]刘春光 金相灿 孙凌 钟远 戴树桂 庄源益.pH值对淡水藻类生长和种类变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2):294~[22]赵乐军 戴树桂 闫澍旺 曹永华 刘润.掺添加剂改善脱水污泥填埋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5,21(2):47~[23]郭炜锋 戴树桂.水环境多环芳烃源解析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10):8~[24]刘宪华 宋文华 戴树桂.呋喃丹水解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5):834~[25]刘春光 金相灿 孙凌 邱金泉 王雯 戴树桂 庄源益.城市小型人工湖围隔中生源要素和藻类的时空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6):1039~[26]徐建 袁旭 戴树桂.涕灭威在土壤溶液中的降解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6):1168~[27]赵乐军 戴树桂 辜显华.污泥填埋技术应用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4):27~[28]赵文岩 戴树桂 韩萌.绿色化学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J].生态环境,2004,13(3):425~[29]刘宪华 冯炘 宋文华 戴树桂.假单胞菌AEBL3对呋喃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4):63~[30]钱芸 戴树桂 刘广良 葛卫东 庄源益.硝酸镧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3,23(1):7~[31]刘宪华 宋文华 戴树桂.呋喃丹降解菌AEBL3的筛选及特性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1):743~[32]金朝晖 曹骥赟 李铁龙 周欣 戴树桂 王玲艳.农药涕灭威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及地下水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4):480~[33]冯炘 刘宪华 宋文华 戴树桂.假单胞菌AEBL3对土壤中呋喃丹的生物降解[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44~[34]李阳 张清敏 戴树桂.涕灭威及其复合污染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982~[35]戴树桂 王玉秋 等.三丁基锡在水—脂质体间的分配行为[J].环境科学,2002,23(4):97~[36]戴树桂 承雪琨 等.SDBS及腐殖酸对涕灭威及其氧化产物水解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3):193~[37]刘广良 戴树桂 等.毛细管柱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分析环境样品中的递灭威[J].环境化学,2002,21(5):517~[38]戴树桂 徐建 等.农药涕灭威在甘薯中的消解特性[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3):248~[39]戴树桂 孙玉宝 等.涕灭威污染体系研究现场土壤生态系统表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3):1~[40]孙咏梅 戴树桂 等.大气混杂污染物诱导8—羟基脱氧鸟苷的形成及机理[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23~[41]徐建 戴树桂 等.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模型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11(3):299~[42]钱芸 戴树桂 等.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8):13~[43]袭著革 戴树桂 等.典型醛类污染物与细胞DNA分子的结合作用[J].环境科学,2001,22(1):19~[44]孙咏梅 戴树桂 等.DNA加合物8-氢基脱氧鸟苷特性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1,20(9):409~[45]孙咏梅 戴树桂 等.香烟烟雾成分分析及其对DNA生物氧化能力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18(4):203~[46]戴树桂 刘广良 等.土壤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1,10(1):1~[47]戴树桂 张东梅.固相萃取技术预富集环境水样中邻苯二甲酸酯[J].环境科学,2000,21(2):66~[48]董亮 戴树桂.憎水性污染物在表面活性剂溶剂中的增溶动力学[J].环境科学,2000,21(1):27~[49]刘广良 戴树桂.农药涕灭威在土壤中的不可逆吸附行为[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5):597~[50]袭著革 戴树桂.DNA链断裂作为醛类污染物接触标志物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5):441~[51]戴树桂 温妥江.偶氮染料脱色优势菌的特性及基因定位初步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2(1):113~[52]戴树桂 董亮.表面活性剂在土壤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392~[53]戴树桂 董亮.表面活性剂对受污染环境修复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9):420~[54]袭著革 戴树桂.醛类化合物—DNA加合物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6):286~[55]戴树桂 陈慰国.湖泊水环境中湖流及其风效应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1(3):22~[56]张林 戴树桂.室内空气中芳香烃的测定与污染源模拟[J].环境科学,1998,19(5):63~[57]张智超 戴树桂.海河河口水和新港港湾水中α—六六六对映本选择性降解及α,β,γ, …[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3):197~[58]戴树桂 刘小琴.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8,17(9):25~[59]戴树桂 宋文华.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控制反应的预测与优势菌选择模型的建立[J].环境化学,1998,17(6):547~[60]戴树桂 宋文华.有机化合物动态定量结构—生物降解关系(QSBR)模型研究[J].环境化学,1998,17(2):105~[61]戴树桂 宋文华.偶氮染料定量结构—生物降解关系(QSBR)研究[J].环境化学,1998,17(2):115~[62]戴树桂 袭著革.DNA加合物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1):697~[63]戴树桂 张林.论城市室内环境中气溶胶污染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1):55~[64]戴树桂 张进.有机化合物动态定量结构—生物降解关系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8,6(1):1~[65]戴树桂 张林.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与模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6):485~[66]戴树桂 孙红文.河口及藻类对三丁基锡的降解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146~[67]戴树桂 赖城明.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的理论预测[J].环境化学,1997,16(5):399~[68]戴树桂 陈晓军.生物降解途径的理论预测与QSBR研究[J].环境化学,1997,16(5):403~[69]郁建栓 戴树桂.天然湖水表面微层砷,磷酸盐,悬浮颗粒物及藻类富集现象的研究[J].环境化学,1997,16(4):359~[70]张林 戴树桂.城市室内环境多环芳烃污染与源的相关性[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0(4):43~[71]庄源益 戴树桂.新型絮凝剂凝集水中染料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0(2):1~[72]戴树桂 庄源益.两种假单孢菌中二氯酚降解酶活性及其定域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6,16(2):173~[73]戴树桂 宋文华.偶氮染料结构与其生物降解性关系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6,4(6):1~[74]戴树桂.环境分析领域的主攻方向[J].国际学术动态,1996,(5):7~

288 评论

相关问答

  • 南昌大学《自然》论文发表

    学校在硅衬底GaN基发光二极管、FKBP12.6介导的心肌细胞肌质网钙释放在正常心脏和心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灵芝质量控制模式及黑灵芝多糖的结构表征与活性

    13820421534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自然科学发表社科论文

    一般要求发一篇核心期刊就行。还有些学校不要求。这个也并不是很严格的,有些也要看导师,说不定导师让你发2篇以上呢。

    小熊缭乱199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南昌大学自然论文发表

    南昌大学图书馆论文检索证明打开图书馆网页开。限定收录时间SCI网络版数据库、SSCI网络版数据库(SCI主要是收录自然科学的期刊论文,也收录一部分的会议论文,S

    萌萌cxm100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湖南省级期刊自然科学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属于省级刊物,有CN、ISSN刊号,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N43-1444/N, ISSN 1673-1409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

    哦、起床…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公开发表期刊自然科学版

    刊名: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主办

    yf只想依赖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