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之音
材料强度研究是西安交通大学优势学科研究领域之一。 经过长期的精心探索和刻苦研究,形成了“金属材料强度研究及其应用”这一学术传统和学科体系。在“发挥材料强度潜力”、“低碳马氏体理论及应用研究”和“材料强塑韧合理配合”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曾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材料体系和行业部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多项奖励,累计经济效益逾 10 亿元。研究室强调将学科前沿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材料强度理论及应用的学科发展作贡献。研究室现有教师 7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1 人,高级工程师 1 人。大多数人曾在国外留学访问。在读研究生 31 人,其中博士生 16 人。主要研究内容:材料力学行为的表征与评价、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基本规律、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若干特异现象、重大工程材料服役特性表征与评价、 智能材料与系统控制。 表面工程研究室致力于表面强化及功能薄膜的开发、表征和应用,并开发了新型储氢材料、镍氢动力电池、超硬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承担国家“863”技术设备产业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攻关项目1项,国际交流项目2项,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项,技术成果转让1项,年平均科研经费约210万元。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它部委奖1项,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进步奖5项,2007年以来,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有人员8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1名,在读研究生51名(其中,博士生25名)。研究室教师全部都有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所工作的经历,鼓励人员出国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以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方向。 新材料研究室在各种新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先进陶瓷材料、军工用材料、新金属材料、机械化合金等。新材料研究室重视材料基础研究和新材料应用开发的紧密结合,以国家目标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和对传统材料进行改造的新工艺等。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国防军工项目8项,省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企业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年平均科研经费超过150万元。研究成果显著,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余篇,研究成果几十项,专利近10项。全室现有职工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在读研究生50余人(其中博士生25人)。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有一支精干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师8人,其中包括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4名。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在材料的环境损伤,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物理与化学行为,材料强韧性的物理与化学、材料腐蚀与保护、高分子材料、多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本研究室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3、863、军工配套、霍英东基金、德国洪堡基金及一批部委和产业部门的协作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钛合金表面纳米强韧化技术、薄膜材料界面电子理论、高速铁路导线材料、煤矿开采材料、先进电池材料、表面涂层、特种高分子涂层、生物材料、石油工程材料和结构的腐蚀防护及安全性评价等。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近几年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铸造及耐磨材料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每年可招收计划内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6人。在站博士后人员2人,在读研究生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人)。研究方向:复合材料制备及控制,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材料磨损及性能表征,金属单晶制备,金属半固态浆料制备成型技术,陶瓷摩擦学,材料高能束表面处理,材料在氧化腐蚀环境中的损伤机制,现代修复理论与技术,高精模具快速制造工艺与技术。以耐磨材料、材料表面强化与改性以及凝固数值模拟研究为特色。科研项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1项,省校合作项目1项。完成省、校基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多项,与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年平均科研经费约200万元。成果: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10篇,EI、SCI收录36篇。专著1本,主编教材7本,论文集1本。 焊接研究所,其前身于1955年成立于上海,1956年迁至西安,1960年培养出首届本科毕业生,1978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之一,1990年成为全国五所拥有焊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4年根据国家及学校院系调整精神,焊接教研室更名为焊接研究所。全所现有教职工1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名,讲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名。焊接专业自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2届,硕士研究生28届,本科生36届,培养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300余名,本专科生3400余名,专业证书及进修培训生800余名。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西安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自2003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5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纵向课题经费300余万元,横向课题经费1200余万元,一些研究领域处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90余篇8。
a田艳恒
链接:
吴 军:科技史纲60讲。吴军,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畅销书《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硅谷之谜》《智能时代》《见识》《态度》作者。
我们总说要铭记历史,但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回望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再大的事情都显得微乎其微。从文明开启到未来科技,从5大文明中心到100多个具体发明、理论,吴军带你俯瞰科技演化,理清发明的关系,看懂世界变化规律。
课程目录:
历次技术革命的规律怎么用到当下?
各个文明的竞争,比的到底是什么
世界贸易中的瓷器和真实的历史
信息从哪里来,它和能量怎样互换?
.....
论文是属于知识产权的,论文作者对论文享有著作权。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
您好,我国的专利制度是先申请制度,即专利权授予给最先申请专利的个人或单位,因此申请人应及时将其创新创意申请专利,以防他人抢先申请。 另外,如果申请人如果先发表论
权利区别:论文更多的表现在科研上的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主要的作用体现在学术会上宣传、交流或讨论,专利相比于论文来讲将受到更多
1、所保护的侧重点不同 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这些论文的目的主要是
先就是注意是在哪里进行发表,也就是说是发表什么领域的,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从事的工作或者说从事的是哪个方面来进行选择,然后就是需要确定需要发表到什么级别的上,是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