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靥的梦魇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无忧快乐起
知网上的论文收费情况是因为中国知网是由上市公司运营的,并非是政府财政支持项目,因此需要收费来支撑其运营。
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
1、近年来,知网在舆论场上的“热度”不减。如: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曾发布公告表示,因收费过高,暂停使用知网。每到毕业季时,高校学生集体吐槽收费过高的查重费用。2021年底,知网因擅自收录百余篇论文被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最终被判赔70多万元。
2、针对个人用户,知网一方面出售查重服务,动辄数百元的高昂费用让大批毕业生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却以超低价格甚至“白条”收录论文成果。更不讲道理的是,论文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付费。
3、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但事与愿违。目前,知网的牟利冲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成本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中介的知网却不断提高收费价格,结果导致中科院这样的顶尖学术科研机构都要望而却步,无异于开时代倒车。
史瑞克0111
收费标准太高,无法令所有的人都能够查阅相关资料。
众所周知,每一个知识类的网站都拥有着大量的用户,尤其是为众多学生和老师提供论文服务的知网。可是,随着知网获得了大量的用户,网站的收费标准越来越高。虽然大部分学生需要完成论文填写,但他们还是会团购开通会员。对于普通人来说,知网并不能够起到查阅资料的作用,就连大学教授也无法免费下载自己完成的论文。与此同时,网友发现个刊也在变相涨价,引发无数人对该现象的讨论。
都说知识无价,可是众多平台却制定了非常高的收费标准。对于迫切希望使用该网站的用户来说,开通网站会员必不可少,尽管他们需要支付大量的会员费用。对于不太经常使用该网站的用户来说,开通会员花费太大。于是大部分人会选择通过各种渠道搜索资料,而并非直接在专门的网站上查阅知识内容。久而久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网站收费标准越来越高,普通用户只能望而却步。
一般情况下,某一个盈利性机构或企业使用教授论文时,机构或企业都会支付一部分的资金,从而购买论文或知识的使用权。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曾经知网被告上法庭,主要原因是对方并没有给予教授一部分的稿费,甚至教授本人都无法下载个人文章。知识类网站没法确立良好的发展目标,却始终触及到相关用户的底线,势必会阻碍知识传播。
总的来说,大型网站更应该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涨价幅度太高,只会劝退一大批普通用户。此外,向他人支付稿费理所当然,网站不应该白拿别人的文章。
艾利希尔
对于大学生来说,知网的用处有很多,因此基本上很多高校都会自费订购知网服务,以方便学生和学校进行科研任务。不过对于一再涨价的知网,很多学校也表示不堪重负,开始停用其服务,这其中就包含了知名的科研机构中科院。面对每年价格接近千万的服务费用,中科院表示无能为力,因此决定停用知网,可见,知网这种连年涨价的行为,对国内的科研环境是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对于知网这个国内最大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很多高校都是又爱又恨。一方面,知网提供的资源确实很多,方便师生查找借阅,一方面其服务费用又特别昂贵,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随着知网的不断涨价,现在中科院一年要花数百万元才能享受知网的服务,这笔钱即使对于中科院这样的顶级院校,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经过多次考虑之后,中科院决定改用其他方式向师生提供论文搜索服务,停用知网。
像知网这样的资源库,进行收费是正常的,因为它的资源都是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不可能白白就被他人使用。但是如何收费、怎样合理定价,还有继续商讨的空间。在国内,知网给人一种垄断的感觉,你想找论文,基本上只能上知网找,在这种情况下,知网就得以肆无忌惮地涨价,对于论文资源需求巨大的高校来说,即便不断涨价,他们也只能咬着牙付费。时间一长,高校的科研环境肯定会受到影响,这次的停用时间,就代表着这种无限制的涨价已经对高校的科研环境产生了危害。
因此,知网这种关键性的网站和资源库收费应该更加合理,不能它想涨价就涨价,需要给其服务对象一定的议价空间。
知网涨价肯定伤害了科研环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
要选择新闻出版部署可以查到的杂志期刊,论文不同用途要求会不一样。而且要求论文要在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检索网站上检索到。大学生发论文更要慎重,重复率不能超过规定
确实贵了,不瞒你说,刚发表了一篇,好几千块的费用,真心肉疼。这还是好的,据说,现在审核也比较严格。我发表的是普刊,还是找淘淘论文这种代理机构发表的,审核比较快,
发表一篇论文的价格费用高低跟四个要素有关系,一个是期刊的级别,一个是论文的版面字数,还有一个论文发表的时间以及查重费用这几者构成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费用。 期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