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星云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00年来,我们的民族从不断沉沦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家从风雨飘摇、濒临灭亡边缘到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从穷苦不堪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历史性巨变是必然的,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启示。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极大危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是因为,造成近代中国国弱民贫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在这种情况下,要挽救国家的危亡、寻求民族振兴的出路,就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帝国主义及其附庸封建主义。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崇高理想,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政治理念,把民主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过,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辛亥革命还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但是,辛亥志士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主要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100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考试我就这么抄的 供参考
小夕玲儿
成 就 与 不 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摘要: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周易》,在古史辩派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古代的思想及制度,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和哲学的研究,他不仅开辟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成为用《周易》打开认识“古代真实”大门的第一人。这也正是郭沫若《周易》研究的价值所在。但同时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对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传解经的错误;疏于考证,有臆测成分及趋时、片面的批评,这也是评价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时不可回避的部分。�关键词:郭沫若;周易;八卦;辩证法回首20世纪的《周易》研究,虽然派别不少,新的观点不断出现,但对郭沫若的易学研究,有的易学研究只字不提,有的则断然持否定态度,这些做法都过于简单化。从现代易学研究的历史看,郭沫若的易学研究无疑具有开拓意义。他是较早地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研究《周易》的学者。正如40年代李初梨指出的:“他是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的一个,他天才地一个一个地揭开了那些古代的神秘的谜,为我们的理性开辟了一条通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大道,不管它或许包含着一些缺点,甚至个别的错误,然而它的成果,毫无疑义地成为一切后来研究的出发点。”〔1〕这一评价无疑是客观的。郭沫若关于《周易》的研究有两篇专门的文章(文中凡引文未标明出处的,皆引自郭沫若著《〈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周易〉之制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第32页-89页,第377页-404页。):一篇是作于1927年的《〈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人民出版社1982年再版时改名为《〈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另一篇是作于1935年的《〈周易〉之制作时代》。两篇文章集中反映了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成果。本文想对郭沫若的《周易》研究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也为今后的《周易》研究提供借鉴,从而使《周易》研究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郭沫若的易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能自成一家的观点,解决了易学研究史上的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道出了八卦神秘的主要原因郭沫若认为八卦之所以神秘,是由于它得着二重的秘密性: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即郭沫若认为八卦的根柢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这与钱玄同所说“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地生殖器地记号”不期而同。〔2〕章太炎先生也提出了男根女阴说,但与郭沫若的出发点不同。章太炎是从阴阳两种性质的观念(玄学)出发,而郭沫若则是从唯物论出发,指出了卦画的物质根据。另一重是数学的秘密。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易学史上的许多论著就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周易》问题的,虽然我们不能把现代的高科技或数学知识强加于《周易》,但《周易》中的数学知识却不能被简单地否定。郭沫若的二重论断彻底揭开了八卦的神秘外衣,这一说法不仅得到了人类考古学的证明,也为许多易学研究者所认同。是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周易》的著名论断。�(二)否定“易历四圣”说,指出《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郭沫若认为所谓的“易历四圣”说只不过是为了更增其神秘性而已,认为伏羲画卦说、周公重卦说都是不可靠的。他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的灵筮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后来的一些学者也都沿袭此说。如闻一多认为:“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异不胜数?”〔3〕李镜池通过卦卜辞的分析,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是编纂而成的”(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70页)〔4〕。�(三)全面阐述了《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自从古史辨派把《周易》拉下神学经坛,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便成为易学研究领域的新课题。而古史辩派只迈出了第一步——疑古辨伪,把经书还原为史料,却没有深入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及制度的层面。郭沫若的研究较之古史辩派则更胜一筹,他揭示了史料背后所隐藏的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迈向了“考古证史”一派的领域,从而对《易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郭沫若本着“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的原则,从卦爻辞出发,从生活基础(渔猎、牡畜、商旅、耕种、工艺等五方面)、社会的结构(家族关系、政治组织、行政事项、阶级等四方面)、精神的生产(宗教、艺术、思想等三方面)等角度,条分缕析,系统阐述了《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周易》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人们认识古代中国提供了新的门径,并突破了以往徘徊于象数、义理的老路,也不同于仅做文字上的解释,更不同于以传解经的做法,使易学研究深入到了古代思想文化的层面,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思想的研究,使后人的易学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四)较早地阐述了《易经》、《易经》中朴素的辩证观�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分析了《易经》、《易传》中的朴素的辩证观。他认为从《易经》中可以找出不少相对立的文字,如吉凶、祸福、远近、出入、进退、得丧等等,《周易》中也有人们总结出来的“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等观点,这些都是古代人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辩证观,是《易经》作者从自然现象中观察得出的。作者分析是符合《易经》的客观实际的。在对《易经》分析的基础上郭沫若进一步分析了辩证观在《易传》中的展开情况:a.辩证的宇宙观;b.辩证观的转化;c.折衷主义的伦理;d.《大学》、《中庸》、与《易传》的参证。郭沫若的这一分析是极具创新特色的。尽管我们不能说《周易》、《易传》中有唯物辩证法,但其中所包含的朴素的辩证观是不能否定的。而这也更是此前易学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郭沫若易学成就的另外一方面是他有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这是郭沫若的易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郭沫若在评价自己的研究时说:“这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5〕正是用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思想看待和研究《周易》中的一些问题,才使他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如男根女阴说,《周易》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及其对《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通过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使人们对《易经》时代的社会形态、生产生活状况及上层建筑情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易学研究中应当借鉴和吸收的思想精华。也正是运用了科学的历史观,郭沫若才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取得了科学的结论。这一点再一次说明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是我们进行研究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二)经传分治的方法�郭沫若在研究中还贯彻了经传分治的思想,这使他的研究更为清楚和科学。比如在对《周易》进行社会分析时,他指出:“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易经》的挂名次第,那简单的程度也不过如像杜鹃的叫声一样。……我们可以说《易传》的观念是传《易》人自己的观念,他以自己的观念输入那卦序里面……”他明确地认识到了经、传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以传解经是靠不住的。�经传分治的观点是很了不起的,只有经传分治,我们才能更清楚认识经传的性质,才能进行更科学的研究,这是我们在易学研究中应当坚持和遵守的方法。时至今日人有不少学者将经传合治,这使易学中的许多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三)提出了科学的治易方法——去其卜筮成分而取其哲学内核�在《〈周易〉的制作时代》一文中,郭沫若认为《易传》主要出自荀子门徒,并注意到了《易传》思想的复杂性。他指出作《易传》的人是无法确定的,但那些作者和子弓不同的地方是存心利用卜筮以掩盖自己的思想色彩。并提出研究《易传》,应该抛撇了卜筮的成分,而专挹取它的思想精华,为以后的《易传》研究指明了道路。现代的易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与郭沫若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李镜池认为:“‘传’虽然是解‘经’的,但作者们从卦画和卦爻辞分析综合、引申发挥,研究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很清楚,《易传》是哲学书。”(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154页)〔4〕朱伯昆的《易学哲学史》也指出:“同《易经》相比,《易传》的显著特点是将古代的卜筮之书哲理化。”�〔6〕二�由于是创始之作,郭沫若的《周易》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所以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引出了俞平伯和李星可的两篇批评文章,后来陈梦家和李镜池则批判了他的第二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认为《易经》是由馯臂子弓所作。客观地说,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如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认为:以乾坤相对立便是以天地相对立,然而以天地相对立的这种观念在春秋以前是没有的;“中行”是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从而推断《易经》不能产生在春秋中叶以前。对此,陈梦家给予了批评:天地上下对立的观念发生很早,卜辞中有牝牡上下和书,左右对称等例,有“天上若”(金文亦有)等,此即上天下地之意。郭沫若以春秋前不可能存在天地对立的观念而证明《易》之不产生于春秋以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中行”,陈梦家指出,所谓“中行”见于《易》的五条,都当作行道之行,“中行”犹在道。“中”为副词,“中行”即“行中”。以卜辞自相印证,知“中行”决非人名。〔7〕李镜池指出:因其有其他较后的著作同出一墓中,就断定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作品,那是不科学的。(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70页)〔4〕从如上名家对郭沫若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郭沫若在研究一些问题时对一些材料的时代混淆不清,有草率下断语的毛病。�(二)疏于考证,有臆测成分�郭沫若提出:“八卦是即成文字的诱导物”这一观点,在证明过程中,除了沿袭传统说法解释几个字外,对不能解释的字,更是附会臆测,如艮,“据《说卦传》艮有门阙之象,更想到从艮声之字有限,有‘门榍’的含义,大约艮的卦形是由门字省略而来。”对此学者们基本上是否点的态度。在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中,还存在着对古文字不加考证,而以己意臆测的错误,如在证明《易经》时代是母系社会、有女酋长的存在时指出:“母系制度的社会,酋长多是女性。《晋》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这王母二字并不是祖母,也不是王与母,更不是所谓西王母,应该就是女酋长。母系制度的残存此其证二。”对于“王母”一词,作者并未加考证,就让他来充当了女酋长的角色。实际上据于省吾先生考证:“‘王母’一词金文称母或曰王母,王乃尊大之称。”〔8〕(三)求新趋时的论断郭沫若指出《易经》和《易传》中有辩证的思想存在,这是很正确的。但他进一步套用辩证法思想,把《周易》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拔高、体系化,他认为《易经》和《易传》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易经》中是辩证法思想,到了《易传》中就继承发展为折衷主义、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这都带有明显的趋时、附会时代的色彩。如他通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就得出了折衷主义;“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就得出了改良主义;“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就得出了机会主义。这都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对自己著作中的缺陷与不足,郭沫若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曾给予剖析:“这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上虽然贡献了一些新的见解,但主要由于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却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5〕�因而在人民出版社1982年再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篇》时对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作了校改。这种勇于批判自我、改正错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从总体上来看,郭沫若的《周易》研究的成就是巨大的,如他所提出的阴爻阳爻分别为女阴男根的象征,卦爻辞非一时一人之作;经传应分治;对《易传》要去其卜筮成分而取其思想精华。尤是他运用卦爻辞综合分析《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对经传哲学思想的分析等等。当然,他提出的《易经》是战国时期的馯臂子弓所作。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诱导物等观点也是靠不住的,这在学术界都已有了定评。但毕竟郭沫若的《周易》研究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毕竟他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研究《周易》的第一人,董作宾曾评价郭沫若的研究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的,唯物史观派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领导起来的。……他把《诗》、《书》、《易》里面的纸上材料,把甲骨卜辞、周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冶于一炉,制造出来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9〕我们后来的研究都是沿着他开拓的道路前进的,这是我们总结20世纪的易学史时所必须承认的。参考文献:〔1〕李初梨.我对郭沫若先生的认识〔N〕.解放日报,1941-11-18.�〔2〕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C〕.北京:北京朴社,1926.77.�〔3〕闻一多.周易异证类纂〔M〕.闻一多全集\[Z\].北京:三联书店,1982.48.�〔4〕李镜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78.70,154,70. �〔5〕《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6〕朱伯昆.易学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75.�〔7〕陈梦家.周易之构成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8〕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37.�〔9〕谢保成.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9.107.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荤淡美食家
近一个世纪之前,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如同站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口。摧枯拉朽的革命,掀翻了统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然而,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唤醒,封建痼疾却未能去除;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已经建立,“良政治之建设”却远非坦途。辛亥革命先驱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之精神,树“振兴中华、迎头赶上”之雄心,面对袁氏窃国、军阀割据,干戈扰攘、民生凋敝,却只能感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谁来赓续辛亥一代开创的伟大事业,唤醒亿万民众,推动社会进程?谁来带领中华民族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怎样引领曲折前行的中国迎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成功与沉痛的失败昭示世人,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各阶层全民族的力量,不能建立起支撑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制度框架,便无法救斯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以辛亥革命为起点,承续孙中山先生等辛亥一代开创的伟大事业,这个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组织纪律严整、思想高度统一、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以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以民族复兴的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穿越9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从“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辟了新纪元。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示震动世界,辛亥革命先驱的“建国梦”已成为现实;当奥运会、世博会接踵而来,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数仁人志士的“强国梦”也正日渐清晰。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人类发展史的壮丽史诗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最有力的推动者、最可靠的组织者、最坚强的领导者。深刻总结近代中国一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当代中国发展壮大、全面进步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中华民族告别屈辱、走向振兴的沧桑巨变,我们将得出这样的历史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迎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辛亥革命后的一百年来,伟大的祖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惊天动地的奋斗,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百年来的经验证明,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才能完成。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对于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越狱兔不越狱
今年是2018年,一百年前就是2018-100=1918年。1918年的中国是北洋时期的国民政府。中国处于清末民初军阀割据的动乱时期。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这一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这一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详细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开始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当然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创业宝贝
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末年 中国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混乱,反动腐朽的晚清政府依然在挣扎,国内受封建统治者压迫和剥削,国际遭受着帝国主义的瓜分与掠夺,民生凋零国际地位地下。
评中级工程师职称需要具备的条件: 1、博士研究生毕业。 2、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所申报专业工作满3年。 3、本科毕业后,从事所申报专业工作满5年。 4、专科毕
每年能够发表一篇sci论文,属于非常高的水平。总体上来看,虽然我国目前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属于少数人才能达到的科研水平,大部分人很难达到
如果是为职称发表论文,不妨至少提前半年投稿,最好提前一年 早做准备。目前,由于中国特有的考评体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大企业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职称评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Nature、 Science、cell三大期刊共发表2362篇文章,2018年我国在三大期刊发表论文332篇,占这三种期刊当年全部论文总数
你看文献、写论文、修改查重都是要时间的啊。而且论文发表后审核也是需要时间的,普刊大概在几个月左右,核心期刊则需要一年左右。如果是用来评职称的文章,就必须早下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