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胖胖
袁隆平论文的原始手稿公布
袁隆平论文的原始手稿公布,档案共134页,起止日期为1965年至1981年,包括《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十四篇文章,共九万多字。袁隆平终其一生,行走在稻田中
珍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份珍贵资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
△袁隆平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手稿
手稿放在一本看似普通的棕黄色牛皮纸文件夹里,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
△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
档案共134页,起止日期为1965年至1981年,包括《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十四篇文章,共九万多字。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记录了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汗水与赤诚。
△袁隆平的论文原始手稿目录
1959年到1961年三年间,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粮食大幅减产。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决心用所学专业解决粮食问题。
袁隆平:过过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日子是真难过啊!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人均耕地这么少,粮食安全是特别重要。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
1961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袁隆平行走在稻田里,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穗子又大又整齐,颗粒饱满,袁隆平高兴极了,估计这个品种产一千斤没问题,于是第二年他满怀期望地尝试了播种。
袁隆平:第二年我把它播下去,播了一千株很好地管理,天天到田里面去观察,望品种成龙。结果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没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么好。
虽然后续的试验并不成功,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却启发了袁隆平:这可能是一株由两个品种优势互补形成的天然杂交水稻。那么是否可以用人工方法,利用杂 种优势,培育杂交水稻?
△袁隆平撰写《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
水稻是自花受粉植物,一个小花既有雄花又有雌花,如果要让两个不同稻种杂交,用人工方法,给数以万计的花朵去雄、授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设想;而另一条路径是,培育出一种雄蕊退化的水稻做母本。
于是,袁隆平踏上了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的漫漫长路。
△袁隆平(左三)在田间工作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是袁隆平的博士,他说,水稻开花,从上午十点开始,中午结束,因此袁隆平需要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到地里一株一株地检查。
赵炳然:雄性不育和可育的花药是有区别的,但是你站在田埂上面,你是看不出来的,你要下到里面去,你要在开花以后,刚刚完成开花的`和正在开花的,一穗一穗地去看。并且要选择晴好的天气,因为这样开花会更好,湖南的夏天或者秋天烈日下还是吃午饭的期间,是最热的时间段,在那样的情况下面,日复一日。
袁隆平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检查了数万株稻穗,终于,19 64年和1965年,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及附近生产队的水稻大田中,他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图注
发现植株的过程、选育计划……被一个字一个字清晰地记载了下来。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复印件
赵炳然说,这篇论文发表以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认为论文很重要,向当时的领导汇报,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袁隆平的学生在海南南红农场沼泽中发现1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命名为“野败”。杂交水稻研究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袁隆平与同事潜心研究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但袁隆平却终其一生,行走在稻田中。袁隆平先生故去后,如今,儿子袁定阳又接过了父亲的梦想:“十四五”期间,他将在内蒙古兴安盟种植耐盐碱水稻20万亩,帮助当地水稻种植户实现收入翻番。
赵炳然介绍,按照袁隆平生前的愿望,十年后能够拓展一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这样,每年多生产的300亿公斤稻谷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也许那时,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就真的都实现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份原始手稿档案吧:红色的格纹纸上,那一个个整洁的手写汉字,如今已化作了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在袁隆平及其研究团队的努力下,我国粮食安全根基不断筑牢,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中国人终于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
李建武:我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2009年来到研究中心。《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是我们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科研工作者必读的一篇文献。我们袁老师经常跟我们说,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书本里面的话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水稻一定要下田。他是这么跟我们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出后,举国轰动。
2021年7月3日,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王克剑研究员在杂志发文缅怀和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一生,认为其终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全球粮食安全和扶贫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 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 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顺其自然0012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曝光,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
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公开了一份珍贵的手稿,出自“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系杂交水稻原始论文,红色格纹纸已微微泛黄,但还能清晰看见整洁的手写汉字。
据报道,这份档案封皮题目处手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起于1965年,截至1981年,一共134页,9万多字,包括袁隆平所写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纲等14篇文章。
1966年2月28日,根据手稿整理成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期刊中,成为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想的开篇之作。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
论文发表后,被当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九局的同志注意到,并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石英又汇报给了领导。此后,袁隆平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共和国勋章、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育种的开创者当这些荣誉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该是由何等的功勋铸就,而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当代神农袁隆平。
在普罗大众的印象里,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温饱的保障,是粮食安全与和平的缔造者,但在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有一个人的存在决然不可忽视,她就是袁隆平先生的妻子邓哲。
彼此相爱所以我们没有距离
"闪婚"、"师生恋"这两个词即便在当今社会仍是略带争议,但相爱于上个世纪的袁隆平、邓哲却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祝福。
早在1951年时袁隆平还曾主动地报名参军,被某空军部队招收的他却在被欢送入伍后不久被国家送回了学校继续深造,理由是彼时的国家更需要的是经济建设。如今想来,大抵每一份相遇都是初写黄庭的缘分吧。
1953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正式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并在不久后来到了被视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安江农校教书。
而他与妻子邓哲的缘分也开始于此。在与邓哲相识之前袁隆平曾有过一段浓情蜜意的爱情,可到最后还是成为一段无疾而终的缱绻岁月。
对爱情充满失落的袁隆平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了科研工作,加之他常年不修边幅的模样,一晃已到而立之年的袁隆平却还是孤身一人,直到邓哲的出现才终止了袁隆平的单身汉生活。
年轻的'邓哲在初见袁隆平后不久就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欣赏的意味,在她眼里木讷、不善言辞的袁隆平却有着别人看不到的和善与细致。
19 64年在周边同事的撺掇下二人的结婚事宜终于提上了日程,比起前卫的"师生恋"故事开头,相爱的过程则略显平淡,没有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俗套剧情,就是在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周六邓哲嫁给了腼腆的袁隆平,这场简朴的婚礼新娘子甚至都没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相反袁隆平在生活中处处周到的照顾还让邓哲时常感叹嫁对了人。
苦难将永远使爱情升华
毕业于安江农校的邓哲本身也与袁隆平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正因如此,邓哲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袁隆平,工作中也是袁隆平最得力的拍档。
婚后的两人并没有时间沉浸在新婚带来的快乐中,面对全国上下频发饥荒的窘境,夫妻俩走遍了安江农校和附近生产队所有的稻田,最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这一发现令两人兴奋不已,在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后,终于袁隆平将这一发现形成了学术报告,并刊登在了1966年的《科学通报》中。
每当袁隆平废寝忘食的投入在科研工作时,邓哲总能够料理好家中的所需,见到妻子如此贤惠袁隆平霎时间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时,动荡时期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局面,袁隆平忧心忡忡。
而邓哲像是读懂了他在想什么似的只说到:"大不了我陪你一起种地,你还是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这句话给心神不宁的袁隆平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成为了他此后一生中最为珍重的慰藉。
所幸因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袁隆平并未被拉上台,可惜他精心栽培的植株却无一幸免,一向隐忍的袁隆平在这一刻崩溃大哭。
看着痛不欲生的丈夫,邓哲带着残存的植株趁夜色悄悄出门,多番寻找最终确定了新的培育基地。
在此之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几经磨难,总是在即将成功时被破坏。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邓哲总陪伴着袁隆平苦苦支撑,在那段宛如黑夜的时光中两人的感情也在逐渐地升华。
一句先生,就是一生
袁隆平与邓哲跨越半个世纪的守候是长相厮守的美好,却也是一场不离不弃的历练,1982年的除夕夜就是袁隆平久久不能忘怀的日子。
作为家庭一半支柱的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入院治疗,一病不起的邓哲被送往医院后只能依靠输液维持生命,看着病床上的妻子袁隆平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对家庭的亏欠已然这般之深。
生命的流失总能警醒活着的人学会珍惜,那段时间守候在病床前的袁隆平时时刻刻都被对妻子的内疚包围着。
值得庆幸的是在袁隆平的悉心照料下邓哲终于康复出院,经此一事年过半百的袁隆平一改以往内敛的性格开始时时刻刻挂念妻子,主动送上礼物,出远门也一定要带上妻子。
袁隆平的功绩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色彩,但他却始终秉承着淡泊名利的信念,老先生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因而尽管荣誉傍身袁隆平仍旧生活朴素,对于这种粗茶淡饭的生活邓哲也是乐在其中,在她看来金钱、名利永远也及不上袁先生与自己宜室宜家的快乐。
时至今日,每逢提起丈夫邓哲还是习惯于称其为袁先生,一如年轻时那般,她愿意陪他穿梭在田间地头,愿意倾听他独特的浪漫,只要多才多艺的袁先生愿意拉小提琴,她将是他此生最忠实的观众,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陪伴。
袁隆平论文的原始手稿公布 袁隆平论文的原始手稿公布,档案共134页,起止日期为1965年至1981年,包括《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原始手稿、选育计划、汇报请示提
建模分析师对应的是CDA二级建模分析师考试。他们通常扮演一个数据工程师的角色。主要依靠他们的软件工程经验来处理大规模的大量数据。他们通常专注于编码,清理数据集,
一、定义: 所谓论文就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的外延是文章,其内涵是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它是一种说理文章。这里着重是要理解“讨论”和“研究”
手帐中如果把字体进行一些简单的变化,会让我们的手帐更加活泼,可爱。 田心就分享下自己手帐会用到的一些可爱字体。 1、把有圆的写得大一些,整体上大下小
新手如何发表论文呢?一、对于每一个学者来说,论文发表是他们非常渴望的,但想要把论文发表出去也并非易事,如何在网上发表论文,对一个新手来讲,的确是比较困难的,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