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8

冰雨茗香
首页 > 论文发表 > 近代史论文发表笔记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绝代双椒

已采纳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家。曾国藩读书,却不读死书,他跳出了困住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泥沼。他明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谁能更好地利用、挖掘出别人所没有利用到的潜力,势必能高人一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孟之道、家族观念、以身作则,全成了他的湘军的兵刃。其实洪、曾二人是相当相似的,他们都懂得建军之本为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然而曾国藩始终高洪秀全一筹,他在精神层面给与众将士感召之余,更从客观实际出发,务虚不忘务实,才是其制胜的关键。救中国于内忧之中后,他亦欲救华夏于外患之外。利用平内乱所取得的资本,他开始了其革新与守旧并举的尝试。但他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恪守儒道,因而无法开拓,能胜洪之天平天国,却未必能胜西方之坚船利炮。那么革新与守旧矛盾乎?看似是不矛盾的,但是想做好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依我看来,矫枉必先过正。决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改良,新理念的诞生必然要伴随着旧观点的破除,至于恢复传统之良性则需留待之后进行,否则结果只有四个字:积弊难除。之后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变革,恭亲王、文祥、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名字推动了又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最终的风暴中心,无疑落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之上。这次变革与以往之最大不同即是终于认清了一点:强大国力,不但需要改革军务器械,也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定了目标,于是步步向前进,近代化学校、机构纷纷应运而生。一切似乎就要走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一轮的变革,以甲午之战中国完败日本而告终。这一战成为了又一重大的分水岭,一败涂地之后,清政府难逃被列强瓜分的命运。那么这一战为什么会败呢?为什么蒸蒸日上的国家会败得如此惨呢?蒋先生的观点很明朗:“政治领袖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方面,虽然改革领袖们最终意识到了改革才是硬道理,但是他们的改革终究是不彻底的。他们能作为领袖引领改革,因为他们很好地结合了传统与近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为之束缚,虽然比之曾国藩又进一步,但仍然做不到彻底的改革。而这也正是为何李鸿章如先知般地看清中日时局,却最终难逃甲午完败的原因。与其把这场失败归结为是天灾人祸的叠加,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士大夫的妄动,没有慈禧太后的飞扬跋扈,也未必能扭转这段历史悲剧。历史的巨轮只是无情地碾过那些先驱,清政府运行的轨迹却只改变了分毫。之后是被列强瓜分,李鸿章毕竟还只是个人,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终究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中俄密约》铸成了他终身的打错。但试想,倘若换一个识局势而动的人,结果又会怎样呢?结局未必真会改变,因为评判标准由后人而定,只以成败论英雄,而失败却早已注定。请采纳

276 评论

天蝎工科男

百度有3000字的

322 评论

爱心小猪

中国近代史讲义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清朝统治的衰落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2、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二、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1、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再加上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于是,英国资产阶级处心积虑寻求打开中国大门的途径,鸦片便成为英国资产阶级打开中国大门的特殊商品。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19世纪初,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英国烟贩无视中国政府的多次禁令,大肆进行非法的鸦片走私贸易。据不完全统计,1800至1840年间,鸦片输华量每年平均3500箱。罪恶的毒品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英国输华的货物中,鸦片就占了一半以上,英国通过鸦片,每年从中国掠走的白银达高数百万元,英国由原来的入初变为出超, 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它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民族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由出超变为入超,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大量的白银外流,一方面造成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政府财政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则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众多官吏兵丁的吸食鸦片和从鸦片走私中收受贿赂,使清政府吏治更加腐败,军队更加丧失战斗力。这一切,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1839年,道光皇帝下令各省严禁鸦片。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下,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合作,积极整顿海防,防御外国入侵;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吏;严禁国人贩卖、吸食鸦片;并晓谕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并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4月下旬至5月中旬,英、美烟贩被迫缴出鸦片19187箱(其中美国烟贩1540箱,)又2119麻袋,共计重237万余斤。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2、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1839年8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主张立即发动侵华战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鸦片战争前的1837至1838年间,英国正处于第二次经济危机之中。为摆脱困境,转嫁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加紧对外扩张。1839年10月1日,英国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并决定武装侵略中国。1840年6月,乔治·懿律率领由兵船16艘、武装汽船4艘、运输船28艘、士兵4000余人(后增至15000人)、大炮540门组成的“东方远征军”,相继从印度、开普顿等地到达中国广东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3、战争的三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战争的第一个阶段,自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7个月。在这个阶段,英军实施封锁珠江口、占领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中国方面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总体上持消极抗战的态度。由于道光皇帝采取“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丧权的所谓“穿鼻草约”。战争的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在这个阶段,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终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奋起抗击英军,爆发了三元里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战争的第三阶段,自1841年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在这个阶段,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清政府虽调集重兵赶赴浙江,但在前线溃败后便一意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了城下之盟。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中国所进行的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自卫战争,得到广大人民和爱国官兵的支持。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学技术的落后,在于清政府的昏庸愚味。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要:(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三)赔款2100万元。(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五)废除“公行”制度。《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一)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政府无权处理。(二)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三)居住及租地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能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后来,外国侵略者利用这项特权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还新增了以下几项重要的侵略权益:(一)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条约规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的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政府不得过问。(二)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三)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四)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1851年8月6日,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种种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特权。比利时、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要求“援例”订约。清政府根据所谓“一视同仁”的原则,一律允准。与此同时,葡萄牙还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欧美资产阶级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锁链。从此,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力驱使下,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2、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后,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清政府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一个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在租界里外国侵略者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

296 评论

爱上牛肉面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 *** 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 *** 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 *** 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 *** 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

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

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

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 *** 、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追答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 *** ,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 *** 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 *** 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

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 *** 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247 评论

相关问答

  • 近代史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

    柔和的风075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近代史论文发表笔记app

    该问题已过期。。。

    墨剂先生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近代史论文发表笔记怎么做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

    走遍大中华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近代史论文发表笔记格式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

    小捞出吱吱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近代史论文发表ppt

    论文答辩的ppt做法如下: 1.PPT的首页应该封面,上面的信息需要包括你的姓名,学院班级,以及指导老师等各种基本信息。2.第二页就应该是你的课题来源,你所写的

    a4160663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