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6

静静娃童鞋
首页 > 论文发表 > 高院士发表论文武汉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essica0930

已采纳

武汉大学杰出校友的排名如下

1、柯俊

2、王佛松

3、陈荣悌

4、江元生

5、李方华

武汉大学杰出校友的详细简介如下

王佛松院士是高分子化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王佛松院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含会议报告)200多篇,与其他学者合著、合译专著各一部;1978年以来已培养博士10多名、硕士近20名;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及三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重大成果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他还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项目实验室小试的主要研究者和负责人之一。他还获香港理工大学1996年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

李方华院士是我国单晶子电子衍射结果分析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建立与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的代表人物之一,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也是获此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257 评论

超超越越92

光学显微镜是在亚微米分辨率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生物组织的精细结构复杂多样,如何在三维空间用光学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准确观测是公认的难题。形态复杂的神经元是大脑基本的功能单元,如何获取其完整结构对现有技术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荧光标记的神经元胞体直径约为10-20微米,从胞体伸展出去的轴突和众多的分支纤维直径只有0.2-0.5微米,且多会投射到全脑的不同脑区。胞体与纤维在亮度上相差2-3个数量级,空间分布常常又是交织在一起。当有周边胞体的干扰下若要探测轴突上的微弱荧光信号,就如同在明亮的太阳周边观察小星星。对此类情况,传统的光学层析方法难以实现。

2021年3月1日,华中 科技 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 骆清铭 院士团队在 Nature Methods 以长文形式发表了文章 High-definition imaging using line-illumination modulation microscopy , 开发了线照明调制显微术并实现了高清成像。

骆清铭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清晰度、高通量的光学层析显微成像新方法—— 线照明调制光学层析成像 (Lin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LiMo )。他们巧妙地将线照明光强的高斯分布作为一种天然的照明强度调制模式,不同照明强度只对焦面上的信号产生相应调制,而对焦外背景信号不调制。因此,采用多线探测的方式可以一次性记录这些被不同强度调制的信号,并且只需要最简洁的一步线性计算,即可去除相同的焦外背景信号,获得清晰的焦面光学层析图像。 与在生物医学中广泛使用的激光点共聚焦扫描显微成像、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激光线共聚焦扫描显微成像和结构光光学层析成像等经典方法相比,经理论推导证明LiMo的背景信号具有更快的衰减系数。 通过实验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结论,LiMo方法的信背比相比上述传统方法提高了1-2个数量级。该方法只需要简单的多线探测线照明光路,克服了传统结构光照明成像中存在残留调制伪影的固有缺陷,也无需多次成像即可获得所需数据,并具有线扫描对大范围样本成像通量高的优点,解决了传统荧光显微光学层析成像方法无法同时兼顾高分辨率、高通量和高清晰度的问题。可以说该方法不论是光路还是算法,都充分体现了技术的简洁之美。

图1 LiMo显微成像原理示意图和性能测试结果

骆清铭团队基于此进一步发展了 高清荧光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 (High-definition fluorescent 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 HD-fMOST ),将全脑光学成像从高分辨率提升到高清晰度的新标准。近年来全脑光学成像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细节的同时,也产生数据量巨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难题,研究者们主要集中在算法领域寻求破解方案。骆清铭团队独辟蹊径地指出解决大数据困恼的根本策略应是从源头出发提升数据质量,进而提高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他们利用HD-fMOST对稀疏标记了神经元的小鼠全脑进行三维高清双色成像,以0.3 0.3 1微米体素分辨率在5天内获取了12000张冠状面图像及其细胞构筑信息,是目前以相近体素分辨率实现全脑光学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通过分析发现,原始数据有效信号覆盖16位动态范围,平均信噪比高达110,可直接叠加生成全脑投影图。高清晰度的数据质量使神经元形态的重建速度即使在复杂度增加5倍的情况下仍然提高近2倍。文章中还给出了在线定量统计特定类型神经元的全脑分布结果,平均准确率达到95%,表明HD-fMOST获得的高质量原始数据可支持在线分析。此外, 该技术实现了小鼠全脑10 TB级原始数据集的在线无损压缩,压缩率达到3%,可直接写入U盘或上传云端,有望极大地减少高分辨率全脑三维数据集在数据存储和传输方面造成的负担。

图2 HD-fMOST对稀疏标记特定神经元的小鼠全脑进行高清三维成像的结果

综上, 该团队提出的LiMo显微术在快速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时能显著提高背景抑制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的HD-fMOST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全脑光学成像的数据质量,而且对该领域面临的大数据难题开辟了全新的解决途径,在数据存储、传输、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效率显著提高了效率,有望在标准化、规模化的脑科学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

钟秋园 博士与 李安安 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 骆清铭 院士与 袁菁 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 金锐 博士生、 张德洁 硕士、 李向宁 教授、 贾雪艳 硕士、 丁章恒 博士生、 罗盘 博士、 周灿 博士生、 姜辰宇 硕士、 丰钊 博士、 张智红 教授、 龚辉 教授为共同作者。

252 评论

tuzhiluobo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单来说就是“能者居之”。

早在三月份,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作为科研工作者,在国内的最高奖项,所以每次该奖项颁布时都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可以知道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总共有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资格,其中第一位李兰娟院士就是由专家组提名。13人均为院士,其中五人是由教育部直接提名,还有两人由中科院提名,另外五人是由地方省市相关部门提名。李兰娟院士现居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传染病学专家,并且还是国家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早在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过程当中,李兰娟院士在浙江省的非典疫情防治当中提出了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创新措施,使得当时非典疫情很快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在2020年初,李兰娟同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进行疫情防控指导工作,可真的是劳苦功高,在这些专家的建议与指导下,使得新冠疫情能够得到快速的控制,由此可见,个人实力不容置疑。

该奖项是由国务院在2000年所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该项目奖项的颁发。总的内容包括我国五个国家科学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者应当是在这一领域有着最新或者最成功的突破。这一奖项提名是一部分,最终能够当选的又是另一部分。如果根据以往的获奖名额做对比的话,那么一年应该只有两位专家可以获此殊荣,所以提名才仅仅是第一步,最终的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

有关于高福院士的简介以及职责、职称实在太多,在网络上随便翻查都能找到具体的详情、获奖经历等等,没有必要过多的言语。其中,高福院士被大家所熟知的原因也应该就是在此次疫情刚开始时,对于病毒传播方式的判断和发表言论,引起了大家的质疑。但同样从高福院士的履历当中可以看到,他应该也是一名具有很深资历的病毒研究专家,但是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研究应该相对于李兰娟院士不够实践证明,更多的就是从学术论文发表总结。在这一场景上,有关于最高科技奖提名资本应该也就稍微逊色一些,这也正是李兰娟院士获得2020最高科技奖提名的主要原因。

所以科学研究最终还是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难题为主要职责,这才能够让所学的知识切实的服务与生活,解决生活难题,为更多人解决问题,这应该才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262 评论

吃得圆圆的

这一篇题目为《大反转:李院士提名最高科技奖,身兼要职资历老的高福院士却没戏》的文章,超500万阅读,在线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该篇文章的作者真是放“狠招”了,拿李兰娟院士和高福院士来做对比,借此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对于这样的做法,虽然斩获了很高的流量,凭借这篇文章,该位作者也赚到了不少的收益,但却让人感到心寒。

李兰娟院士成功当选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这个奖项奖励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每年仅评选出2人,最终可获得这个奖项,这也是一生的荣誉。

李兰娟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是值得祝贺的好事,而上文的作者,为何偏偏要提及高福教授呢?

主要是因为高福教授带有“争议性”,这位作者在文中写道:

该文作者通过对比李兰娟院士和高福院士两人的职业生涯、曾发表的论文数量等,来引起网友的议论,拉高一人却要贬低一个人,这并不是正常的做法,当中所传播的价值观也有待探讨。

高福院士是我国微生物科学界的翘楚,于2013年时,当选中科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曾在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时,身先士卒,带领自己的医学科研团队冒险奔赴抗疫前线,为非洲各国抗击埃博拉病毒贡献了关键的力量。

当然,李兰娟院士对于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亲自前往疫情前线救治病人,日以继夜带来科研团队研发疫苗,年过半百的她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

听闻李兰娟院士被选为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小匠也感到很激动,虽然暂未确定能够最终获选,但能够入围,足以证明李兰娟院士的优秀。

如果说李兰娟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众望所归,对于高福院士落选也并不是我们所期待,在科学领域,看重的是每一位科学家所作出的贡献,并不存在丝毫的偏见和歧视。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338 评论

海螺拍客

她是非常优秀的,她年龄很小,但是知识渊博,逻辑能力非常强,发表的这些论文都非常优秀,这些论文的专业性非常强。

207 评论

libby131313

严谨治学 潜心科研高玉臣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专家,长期以来,致力于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在弹塑性断裂力学、细观复合材料力学以及大变形理论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力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特别在裂纹尖端场方面取得了系统而有创造性的成果,解决了一系列国际同行及权威关注而未能解决的难题,为断裂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方面,建立了若干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用的基本模型,为细观层次上定量分析复合材料断裂破坏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非线性连续力学方面,建立了两种最本质的弹性大变形本构关系,给出了应力状态的新的描述,完成了大变形情况下应力张量的分解,以及用基面力对大变形能量原理的描述,并解决了若干悬置百年的大变形奇异点问题。共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国内学术同行的广泛承认。其中关于裂纹尖端场方面的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关于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方面的研究,1996年获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高玉臣院士丰硕的科学成就源自天赋,源自严谨。他一生慎于著述,在所涉及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都做出了为国际同行所公认的杰出成就。七十年代末高玉臣院士与黄克智院士合作攻克了弹塑性裂纹尖端场方面几个国际权威认为不可捉摸的难题。至今提起“高-黄”时,断裂力学同行中无人不知,已成为弹塑性断裂力学专著和教材中必讲的内容。1987年高玉臣院士提出的纤维断裂的细观力学模型已成为力学家和材料学家广为引用的经典结果,他也因此于1999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近十几年来高玉臣院士一直从事的是弹性大变形奇异点分析,是他自我体会的一系列工作中,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工作。高玉臣院士常常说:“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完全独创的成果。”所以他将此项研究视为自己最得意的成果。 高玉臣院士常常告诫他的学生,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争取做到最好。他也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和对待学术问题。在上世纪80 年代初的一次国际应用力学大会上,他曾经与哈佛大学Rice教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Rice教授是国际力学界公认的巨头,然而在Rice 教授作完其有关裂纹尖端场问题的大会邀请报告时,高玉臣院士发现了漏洞并当场指了出来,争论的结果是Rice 教授无言以对。在会议休息时,一位70多岁的加拿大籍华裔著名力学家走到高玉臣院士前面,显得非常激动,感谢高玉臣院士为华人科学家争得了荣誉。90年代初,高玉臣院士曾收到了一篇国内某著名专家的关于板壳方面的文稿,经过认真审阅,他发现一个不容易被察觉的错误,这个错误一旦被忽视,苏联有关学者在此方面研究成果的精度,将会被错误地提高两个数量级。高玉臣院士立即将错误指出,一点儿也不留情面。他就是这样一位一丝不苟、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学者。 高玉臣院士一生醉心于科学研究,他以一种对科学本质的敏锐,一种对完美和简单的追求,一种敢于碰硬的精神,一种甘于寂寞的心境对待科研。高玉臣院士从不在浩瀚的文献中追逐最时髦的东西,而是紧抓力学的最本质问题,力求用一种最简洁又尽可能完美的方式解决,用他的话说就是“能用算术求解的就不用数学。” 1994年高玉臣院士调入北京交大固体力学研究室,当时实验室只有他和刚出站的博士后汪越胜教授两个人,年近60岁的高玉臣院士,每天除了指导学生外,还要不停地推导公式,上机算题,包括假日,甚至春节也不例外。他将科研工作视为自己的生命。严慈相济 甘为人梯作为我国固体力学的一代大师,高玉臣院士在该校力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批国家栋梁之才。从1996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高玉臣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一直致力于力学学科建设。该校力学学科相继建成了固体力学硕士点、博士点、工程力学硕士点、博士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师52人,其中正、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平均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年均科研经费约600万元。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资助和奖励。2014年1月26日,教育部传来喜讯,力学学科和其他6个学科顺利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这是该校学科建设史上的又一次突破性进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力学学科建设的每个过程都浸透着高玉臣院士的心血。他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在这里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科点的每一次发展规划,学科点的每一次申报评估,高玉臣院士无不详细过问,仔细审阅,他独到的思维方式和见解也让同事和学生们受益匪浅。 高玉臣院士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犹为关注。一方面,他对学生非常严格,曾经有一次他和一位学生由于计算结果有出入,两人各自校核公式、查验程序的全过程,耗时一个月,最终证实是那位学生在程序中差了一个负号;而高玉臣院士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作为他的学生发表论文,如果要属上他的名,必须符合如下要求:第一,论文的内容一定要是和他一起研究讨论过的;第二,他一定要把学生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第三,论文的定稿一定要通过他亲自的审阅。这一个规矩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破过。节假日学生们去探望高玉臣院士,如无学术问题,坐一会儿他就会建议你回去,以免浪费时间,并曰应“免除俗礼”。 然而在学生的心中,高玉臣院士又是一位慈父。他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年轻人的爱惜之心常溢于言表。学生们都认为和他合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一些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远赴国外求学,并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学成回国与他一起做研究。高玉臣院士也主动为学生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主动为学生申请杰出青年基金。高玉臣院士曾几度出国担任访问研究员和访问学者,但对于正在攻读他研究生的学生们的学习却丝毫不放松,学生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写信向他求教,不管他有多忙,每次都会及时回信,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生活中高玉臣院士更有诙谐幽默之处,经常写一些小词或编一些谜语,而这些词和谜语总是耐人寻味,他曾编过这样一个谜语:“写好的论文打包寄往国外”,打一成语,(谜底为“出口成章)。在高老师的身边,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迄今为止,高玉臣教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7名,已毕业16名;指导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9名。高老师对其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都非常熟悉,象一位父亲一样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博就导、无博则倒”这是高玉臣院士自创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如果有人想要在你的名下读博士生,你就可以成为博士生导师;但是你如果虽然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但没有人愿意到你那里读你的博士生,那你就已经不是博士生导师了,你就倒了。他这种评博导的办法虽简单却耐人寻味。淡泊名利 简单做人在做学问时,高玉臣院士追求简单与完美。在生活中,淡泊名利、简单做人是他一生的写照。面对学术界的“浮躁”之风,高玉臣院士曾给国家科技部写信,建议取消一些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他说,如果研究成果确实对社会进步有益,后人自会评说;说什么“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又有何用!与他一生所做的多项贡献相比,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项获奖。对于高玉臣院士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钻研学问、远离虚华。 在生活待遇上高玉臣院士从来没有过高的要求,更不愿麻烦组织和累及别人。1994年他刚调入该校时,学校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当时已经很有名望的高玉臣院士回答说:“只要有个住的地方、有个办公室和计算机就可以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别让我当官。”在他病重住院时,校领导和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前去探望,他却说:“我现在干不了工作了,还要耽误你们的时间,以后请少来看我,最好不来。” 高玉臣院士一向生活简朴,走在校园中,你无法把他与世界著名学者相联系起来。由于他衣着俭朴,所骑的自行车也已有了历史,钢丝锁的塑料套管早已变了颜色,有一段已经损坏。生活上高玉臣院士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摆架子,他几乎从来不去高档饭店用餐。

187 评论

相关问答

  • 武汉博士论文发表

    2020武大版核心期刊RCCS权威、核心及准核心期刊目录发布者:qks发布时间:2020-12-04浏览次数:32305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

    我的大BABY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武汉医院发表论文

    医生很大牌,妙手与否无从判断,但仁心这点,呵呵,各位看官想多了。对待病人缺少耐心,更谈不上同情心,不论老弱病残!每个人都有生病难受或腿脚不再方便的时候,医生请问

    天天快乐141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武汉学院论文发表

    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网站显示:自2000年以来,该院共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2

    勿忘我123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武汉学院发表论文

    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网站显示:自2000年以来,该院共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2

    浅夏oo淡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武汉学院发表学术论文

    成绩和文章数目。硕士研究生须修满学分且平均成绩须达到A及以上,攻硕期间在学校认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硕士才能毕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

    木图先生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