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不流泪
中科院1区sSCI期刊有多难,SCI期刊论文发表难度是比较大的,SSCI与SCI看上去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二者的差别确实不大,SSCI主要侧重于社会科学方向的期刊和文献,SCI更侧重理工方向,相比sci的投稿难度,ssci难度会小一些。
ronghuiguantong
首先,审稿本身对于审稿人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目前绝大多数的审稿是无偿审稿,研究者出于学术职责,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社区,而接受editor/area chair的审稿邀请。我在审阅一篇跟我研究方向一致的论文的时候,大概会前前后后花4-5个小时。而当幸幸苦苦誊写完r审阅意见的时候,还是匿名提交(double blind or single blind)=,=。所以作为论文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物质回报,还出于义务花费了自己的大量时间,在此向广大期刊和会议审稿人致敬:)。我自己所在的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更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如CVPR,ICML等。审阅这些顶级会议的论文往往要比审阅期刊投稿有意思,因为投稿这些会议的论文都一般是最新研究工作,审阅人可以比常人更早的看到这些工作。不过,这个更早看到最新研究工作的优势也随着最近大家一投稿就放arxiv的趋势抹去了。这些会议论文审稿都是double blind,就是审阅人和投稿人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审稿过程中还会有rebuttal阶段(作者根据接收到审稿意见后进行反驳和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以及审稿人之间的讨论和最后投票阶段,这之中有些时候会变得挺有意思。比如说,在最后审稿人讨论阶段,当两个审稿人之间对于这篇论文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有时候他们会争锋相对地fight for or fight against这篇论文,产生一些蛮有见地的学术争论,而area chair/editor会作壁上观,根据这些学术争论来最后定夺是否接收这篇论文。不过,很多时候审稿人只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一篇论文接收和拒绝与否达成共识。
玉江style
首先,ssci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举例而言,研究中国政治一般可以选择Area Studies和Political science两个领域的期刊投稿。前者可选的期刊少(大约5-6本)但发表相对容易,后者选择多(至少10-30本可选)但发表门坎较高。举个直观点的例子吧: 上面这篇题目为《我的社会科学ssci论文投稿经验》的文章很多年前我就看到,后来被无数人转载,其中它提到“先说中文经历,以表明一篇英文ssci论文比中文论文难多少!我最近2年很少写中文文章了。不过也偶尔动笔。我曾经花了10天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1周写了一篇《经济研究》,4天时间写一篇《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三篇应该代表国内三个不同领域(社会学、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的顶级水平了吧,但这三篇都不是我本专业的文章。写作过程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需要闭关,真的有思路的时候一天只睡5个小时以下。总的来说都是一气呵成。投稿过程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麻烦一点外,别的基本是一遍通过,少有修改。(为了不想“有心人”在期刊网上查我的身份,上述经验和事实略有出入)”。然后又说“但相比较而言,我那篇英文论文的完成过程就非常艰辛了。文章动笔之前的调研工作历时2年半,更之前对基本概念的辨析也花了1年。(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概念问题,我后面会细谈)。这篇文章从动笔到第一次投稿,花了8个月,中间这段时间,我正好旅行了几个国家进行访问,也找过不少国内外专家交流、谈话、修改。完整稿出来后,又放了3个月沉浸一下。先投了一个top journal,3月后被干净利落的拒掉。然后改投中上的一个期刊,2个月后说major revision,修改后minor revision,然后又一次major revision和minor revision,然后说要我找native的人修改语言。然后accepted。直到上个月正式出proof。全过程1年左右。最后在哪一期发表我还不清楚,不过我见过有accepted后排2年才出版的杂志。比较国内学者和期刊的浮躁心态,恨不得投稿后3个月内就出版。英文期刊宁愿等2,3年也不愿意把有问题的文章注销来坏自己的名声”。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现实情况大致就是这样。最
爱生活的哒哒
Cover letter中文叫做投稿信,是在投稿的时候写给编辑的信,作用跟古时候拜访人家用的拜帖有点相似。如果把期刊编辑形容成住在高墙大院里的名门望族,那投稿人就是希望给伯乐相中的无名小辈,这么说来拜帖一定要精致醒目有特色。不过如果作者已经是业内大牛了,估计投稿信是可以随意一些的。
虽说文章能不能发表靠的还是科研价值本身,但是投稿信也是很重 要的。在现在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权威期刊不缺稿源的情况下,责任编辑做的是择优录用,先淘汰掉一部分感觉上价值不大的稿件。如果投稿信没有含什么有用的信息,文章一眼看上去又没有太多吸引力,一些责任编辑就会很快做出拒稿决定。当然用的是非常委婉的说法,拒稿信用的也是统一模板。比如:
但是实际上,这篇第二天就被责任编辑拒稿的文章其实符合期刊发表的研究方向,因为有几篇相关的文章就是发表在该期刊上。不过被拒了也就拒了,再去辩解也毫无意义。不过好奇之下,还是去google了一下责任编辑的背景,主要是做光学的,跟文章所属的电磁方向虽然是一大类,但还是有所区别。再回头看那个投稿信,用的就是以前的模板,只是用两句话简要介绍了一下文章的主要结果。模板如下:
虽然投稿信也用两句话说明了一下文章结果的价值,但是在这种责任编辑只是大同行的情况下, 如果这两句话不能打动他,那么他就不一定能够认同文章的价值,就会直接作出拒稿的决定。
所以在重新投其他的期刊的时候,就意识到原先投稿信的分量还不够,还要加上一段文字说明为啥文章适合发表在该期刊上。上个月就有一个影响因子还不错的期刊的编辑给大家发了一个邮件,明确说明了,要是在投稿信里面没有加上这些文字,文章会被直接拒稿。
最能反映适合程度的当然是列出自己已经在该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然后说明这两篇文章是有相关性的。如果没有过往记录呢,找出几篇该期刊最近2,3年发表的,被引用次数还不错的文章列举上去也是很有用的。5年前甚至10年前的就不要列了,因为现在期刊的scope都在不断地调整中,以前的热门方向,也许现在期刊已经看不上了。投稿信加上了这部分之后,重投了另外一个影响因子相当的期刊,文章很快被送审,很快给录用了。虽然不一定是投稿信带来的差异,但是还是愿意在心里认为投稿信也是要用心去写的。
不过也要记住,投稿信不要写得太长,最好在一页内把重要的东西说清楚。写得太长,编辑也会没有耐心看的。
有些人建议在投稿信中把推荐的审稿人也加上。这个视情况而定,如果期刊投稿的时候本身就要求填写几个推荐的审稿人,那么就不用占用投稿信的空间了。但是如果投稿系统没有这一项的话,那在投稿信加上会更好一些。提供的信息可以是审稿人的头衔、姓名、地址和电子邮件。记得多次确认一下,电子邮件是人家有效的而且是常用的。最後,若还是不放心, 可以请专业的论文润色公司如英论阁 提供协助
如何提高论文投稿命中率?聚焦职教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一些内容,希望有所帮助: 1、遴选期刊 首先要在学校认定的期刊范围中寻找合适的期刊,一种是能收与你自己“资历”相
appliedintelligence的proof需要具体看应用的类型,一般来说,appliedintelligence的proof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完成,可能
河南南岸文化我近期整理了几本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投稿心得,希望对准备投稿的作者有所帮助。 1.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月刊)创刊于1985年,
期刊简介: 《国际税收》(月刊)(原:《涉外税务》)创刊于1988年,由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中国税务杂志社主办。更名后的《国际税收》月刊,依然是中国国际税收
结合多年经验,大致是这5点要求:(1)能发表出去就行,专刊普刊就可以(2)期刊名称和专业相关(3)对期刊的CN/ISSN/邮发代号有要求(4)对收录的数据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