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gie13050
把消毒法运用于外科手术的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1827年生于英国伊顿。1852年,他以优异成绩在伦敦大学获得医学学位。1861年,他在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当外科医师达8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创造和发展了外科消毒法。
在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利斯特负责一个新的外科病房。当时外科手术后极高的死亡率使他极为震惊。严重的感染,如环疽症,是十分普遍的手术后遗症。利斯特曾千方百计将外科病房搞得十分干净,但仍不足以降低高死亡率。许多医生认为医院周围的有毒气体“瘴气”是发生感染的原因。但利斯特并不相信这一说法。
1865年,利斯特读到巴斯德关于细菌学说的论文,深受启发。如果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防止术后感染的最好方法是在细菌进入创口之前把它消灭。
利斯特用石碳酸消毒,并建立了一套消毒程序。他不仅在每次手术前彻底把双手洗净,而且确保手术用的器械和纱布严格消毒。每隔一段时间,他都在手术室中喷洒石碳酸。
结果,手术后死亡率大幅降低。在1861~1865年期间,男性急诊病房的术后死亡率为45%。到1869年,术后死亡率下降到15%。后来,利斯特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于1912年去世,享年85岁。
利斯特第一篇关于外科消毒学的重要论文发表于1867年。他的思想没有立即为大家所接受。1869年,他被任命为爱丁堡大学临床外科主任。任职7年间,他名声大噪。1875年,他赴德国讲授他的思想和方法。次年,他赴美进行类似的学术访问。但大多数医生不相信他的方法。
1877年,利斯特出任伦敦帝国学院临床外科部主任,任职达15年之久。在伦敦,他的外科消毒法引起了医学界极大的兴趣,并为更多的医生所接受。在他去世前,消毒外科学的主要原理已经普遍地为医生所采纳。
利斯特以他开创性的工作赢得了许多荣誉。他担任皇家学会主席达5年之久,他还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外科医生。
利斯特的创新是外科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今天,绝大多数患者不再因术后感染而死亡。不仅如此,由于术后感染的危险性同以前相比已大大降低,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现在外科医生能够做更为复杂的手术,如胸腔手术。如果是在感染危险极大的100年前,他们是不会施行这类手术的。诚然,今天的无菌手术技术不同于利斯特的消毒法,但其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将其推广使用而已。
利斯特把巴斯德的思想理论加以发展和推广利用,他的著作报告和论证使科学界相信了消毒法在医疗过程中的必要性,使外科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利斯特立足本职工作,勤于思考,善于借鉴别人的理论,创立外科手术消毒法,挽救了无数生命,受到世人的赞誉。
流浪猫想家
我也试过,觉得有点用 回答者:57357992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26 00:34--------------------------------------------------------------------------------有效的,耳朵上有好多个穴位直接跟身体有密切的关系的。跟足底按摩同样道理。 回答者:qiandon - 经理 四级 12-26 00:46--------------------------------------------------------------------------------耳贴是有效的,也叫耳压.用的是反射区的原理.局部反映整体,也能影响到整体,这样说好动么? 回答者:weiaiduwu - 助理 二级 12-27 09:48--------------------------------------------------------------------------------中国古老的针灸技术很早就传到了日本、越南、朝鲜等一些东方国家。古希腊、埃及等国早已有人注意到外耳同机体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奇妙关系。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用割断耳后血管的方法治疗阳痿和男性不育症:他还发现外耳与"情绪低落"有关。 古埃及:有针刺耳廓以达到妇女节育的记载…… 以上说明在古代,虽远隔重洋的东西方两个古老的文化中心,都注意到了耳与整体的关系,都有通过耳廓诊疗疾病的记载。 耳穴诊治法在国外颇受重视,有几十个国家、地区应用和研究耳穴诊治法,其各国应用研究有如下特点: 法国:中国的针灸术是17世纪传入法国的。本世纪初,法国驻中国的领事粟理莫兰特等写的《真正的中国针术》(1943年出版)对欧洲针灸疗法推动很大,所以法国是国外应用耳针最早的国家。该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诺吉尔早年学习过针灸,现在在里昂开业。据报道,1950年他亲自拜访过一位民间医生用烧灼同侧耳廓后使一位患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妇症状完全消失,这位民间医生的治疗方法是向旅居马赛的中国人学来的。以后诺吉尔自己又用铁制有洞的"耳型"定位,以火筷烧灼对耳轮下脚--称为坐骨神经特效点的部位,治疗了几例同样的患者。但他认为烧灼耳廓太残忍,而采取针刺耳廓可获得同样的效果,经过6年的研究,并用耳针缓解各种疼痛和治疗高血压、癫痫、月经不调、书写痉挛等病症,扩大了治疗范围,在《德国针术杂志》1957年3-8月号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根据压痛法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针治疗点图"。从此耳针传入德国及其他国家,引起世界学术界的关注。 1957年以后,诺吉尔和他的学生在历次国际针灸会议及法文、德文针灸杂志上又发表了许多文章。法国有专门研究耳针的杂志,他们研究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耳穴的定位问题;(二)金针和银针问题;(三)心耳反应及其在诊断上的应用等。 1961年继胚胎倒影的耳穴图发表后,1962年又补充了饥点、垂体、大脑忧郁点、顶叶、视丘下、强迫观念点等。 1975年,诺吉尔和R.Bourdiol又得出了全身各部位的神经、肌肉、骨骼、血管、内脏、内分泌系统分别与耳廓各部相应关系的新耳穴图,并认为耳廓前面反应感觉障碍,背面则反应运动障碍。 1975年,诺吉尔在维也纳欧洲针刺学术会上首次报告耳脉反射,又称耳心反射,简称A.C.R。1976年5月R.Bourdiol提出将此反射改称为诺吉尔反射。 A.C.R是指在进行耳廓物理刺激时,在脉搏上反射性出现宽度、强度和节律的变倾化,这种变化的明显程度,取决于受刺激的耳穴的特性,而与刺激的强度无关。激发A.C.R所用的刺激包括:1. 接触--用橡皮头或探棒或软木塞接触耳穴。2. 温度--用高于室温或低于室温的冷热刺激来刺激耳穴。3. 磁场--用一强磁铁在耳穴前面不断翻动,改换南北极,而不接触皮肤。4. 光波--选用七种不同颜色的滤色玻片造成不同的色光照射耳穴,或用能发出7种不同脉冲频率闪光装置的光探头照射耳穴。一般认为光波刺激效果最好。刺激一般持续2-3脉搏的时间即可A.C.R的感知方法是:当相应耳穴受刺激后,医生切脉感知浅表的搏动。若感到脉搏变:洪(宽)、弦(硬)、浮(浅)、数(快)-- 耳脉反射增强。 窄(细)、濡(软)、沉(深)、迟(慢)--耳脉反射减弱。 受刺激后可在第2、3个脉搏--15个脉搏以内,出现增强或减弱,经几秒钟至几分钟内自然恢复,然后再做第二次检查。他们认为这一反射可相当准确地用于进行疾病定位诊断,探知某部病症,属功能性或器质性,判断病人属交感或副交感偏亢以及该用正电流或负电流,该用金针或银针等。 在作用原理研究上,注意到耳廓与经络的关系。1961年,法国医生诺吉尔设想耳廓上有两条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能量通道,一条自耳屏下方开始向下,经耳垂转个弯至对耳屏,再沿对耳屏上升到耳廓上方与耳轮交界处。另一条从耳轮尾向上,沿耳轮缘成一大环状,止于耳轮脚。他认为这两条管道及其更细的分枝把耳廓各敏感点联系成一个整体,能量在这两条管道中不断循环,可发生加速和减速。按摩这两条能量管道,能影响全身,治疗许多疾病。 1972年,法国R.Bourdiol在叙述耳屏尖时指出:左右耳屏游离的作用是不同的,即右利者,左耳相当于督脉,屏尖相当于长强,屏底代表龈交,对骨、韧带和肌肉有强壮作用,对督脉病如腰背、躯干、头部和四肢疾病均有效。右耳屏相当于任脉,屏尖相当于会阴,屏底代表承浆,对植物神经有调节作用,能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左利者相反。 德国:从1952年就开始发行《德国针术杂志》,德国的耳针疗法是从法国传去的。在60年代初,德国就有在减少用药的情况下,用耳针治疗偏头痛的报告。近年来,德国临床医生学习针灸、耳针者显著增加。以福兰克、巴尔为主的"德国针灸系统"不断组织有执照的医生学习和验证耳针疗法,并不定期出版耳针专刊。他们多次来华参观、学习针灸和耳灸。在刺激耳穴的方法上,德国和法国强调金针和银针的应用,临床上遇到针刺无效的病例,改用针具可获得显著疗效,也有的经针刺治疗见好的病例,一旦改换针具后病情反加重。并注意到金针和银针作用不同。 细胞功能低下者,如坐骨神经痛运动后加剧者,或胆囊病饭后加重者,宜用金针--补法: 细胞功能亢进者,如运动后症状减轻、休息时反增剧者,宜用银针--泻法。德国最先开始应用激光耳针,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器的光束来代替耳针,作用于耳穴,由于这种方法无刺激性,无任何不适感,易于患者接受。另外也有用磁棒刺激耳穴,使磁棒的南北极交替接近某些耳穴,发挥磁效应治疗疾病的。 1975年5月,在德国巴特霍姆堡由国际针灸协会和德国针灸协会联合举办的针灸会上,还举办了耳针疗法学习班。 1976后5月在里昂召开了德国、拉美各国针灸和耳针会议。 奥地利:除编译和综述我国的耳针资料,将我国的耳穴进行编号加以验证外,有的还用彩色照片拍摄耳廓外形和颜色的改变,进行耳廓视诊的研究。柯尼希、汪古拉合编的《耳针疗法》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开展耳针的情况,主张一般情况下均采用不锈钢针,只有在需要强刺激时才采用金针和银针。 日本:日本最初应用耳针见于1965年5月号《医道与日本》杂志所介绍的和田秀的《针刺耳垂治疗泪囊炎》一文。 1960年,长友次男介绍法国和我国耳针的情况,在临床上验证并成立耳针研究会。 1970年台湾青年医生张谦赴日,介绍中国耳针疗法和针麻资料。1972年在大阪参加小林研究会,与小林良英一起研究耳针。 1975年10月在东京港区北里研究所召开日本第一次耳针会议。 日本在耳针的应用和研究方面有几个特点:①应用耳针治疗病种较广,并用于减肥和戒烟,刺激方法也较多,如毫针、电针、皮内针、耳捏法、点刺法、耳穴离子透入法。在针具上推行M·P针和昭和针。 M·P针,又称阴阳针。根据耳针深度约5毫米为适应点,为了增强金针、银针的补泻作用而设计的长7毫米,并且用锌和铜的合金针M针代替银针,用铜和钢的合金针P针代替金针。由于 M·P针比银针、金针间的电位差大, M·P针的补泻作用也较强,急性痛症留针5-10分钟,慢性虚症留针30~60分钟。 昭和针是将 M·P针浅刺,起针后再在拔针痕上用胶布贴敷金属粒( M粒和P粒),此法对腰痛、肩凝症效果好。 ②用中医理论来指导耳针的应用,在选穴上,按脏象学说取穴,针对疾病的虚实分别采用 M针或P针,并注意耳针的手法,针感及耳与十二经络的关系等。 ③提出新的耳穴 耳肝点:因按压神门稍后的对耳轮隆起处能使胸部肝经期门部位的压痛消失而将此点为耳肝点。 疲劳恢复点:太田氏因发现外出步行较多,处于劳累状态下的同时,耳廓相当于我国耳穴口区处压痛明显,针刺后疲劳很快恢复,而定其为疲劳恢复点,又称太田氏第一点。腰痛区: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后一片定为腰痛区。 腮腺点:在耳垂相当我国眼区附近定为腮腺点,原称阿多福。 速听点及速听经:1971年日本三谷颖根据按压耳舟中部"速听点"引起的感传及把耳廓上能引起听力增加的点连接起来,绘出了一条线,从耳轮背部上行,绕耳轮向前达耳屏,从耳屏下缘,经耳屏内侧反回耳门,并称其为"速听经"。④对作用原理进行了研究 日本长友次男,认为应从胚胎发育过程来认识耳穴。日本并注意耳和经络的关系。1972年,石川县岸勤曾报道他和藤田六郎一起进行家兔经络主线的实验,认为耳上也存在十二经络,但未见具体实验方法。后来又发现刺激人体各经络原穴一分钟后,针感经听营入耳,从听宫开始用触诊法能检查出阴经反应在耳廓前面,阳经反应在耳廓背面。1974年,小林良英等从耳针的针感来分析经络与耳针的关系,看到针刺耳穴有时能在体内相应的经络上出现针感,如针刺肺穴,有人引起上肢内侧酸重感,针刺坐骨穴,有人有一股暖气从耳廓向下传向患肢,其疼痛立即消失;针刺胃穴胃经的冲阳穴电阻变低……此外,间中喜雄在1954年曾在赤羽氏现象的实验中观察过39例一侧耳廓少量放血前后胆经足窍阴穴的赤羽氏指数变化。结果赤羽氏指数显著增加者25例,显著减者8例,影响少或不变者仅6例。说明加于耳廓的刺激能使远隔部位的胆经经穴知觉感度出现规律的影响。本实验提示耳与胆经的联系。 日本大阪医大的北出利胜也进行了电针不同耳穴,对人体、头颈、胸腹、上下肢代表点上耐痛阈变化的观察,证明耳穴电针能提高痛阈,并在实验中看到耳针镇痛有一定的后作用。 美国:近年来,耳针疗法在美国比较盛行,治疗病种上以减肥、戒烟、解除药瘾等为主,耳针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结肠炎等方面也有报导。 在中国针灸学会《国际耳穴诊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中,美国纽约Cabrini医学中心葛玉兰报道,用耳穴治疗酒精中毒成瘾者707例,治疗达7次以上者50例,有30例停止饮酒达2个月以上。 宋悦湘报道:用针刺、耳穴埋针胃、脾、胰、口、神门、饥点及内分泌穴减肥222人,有效率92.5%,每次治疗减肥平均数为1.60磅,同时他还用针刺和耳穴埋针:神门、胃、肝、肺、口戒烟200例,完成戒断者94例,减少者74例,有效率84%。 美国在治疗方法上有以下几种:1. 超声耳针:是以超声波发生器,配以耳穴专用的输出探头对准耳穴,将输出功率调至1/4-1/2瓦,每穴刺激0.5-1分钟,用此法治疗哮喘、鼻炎、胃肠病、皮肤病等15000人次以上。2. 耳穴埋藏U形针:将一枚U形针的两只脚同时埋入穴位,用胶布固定,嘱病人定时按压。3. 耳穴振荡法:利用电按摩机原理制成振荡器小型探头放在耳穴上,包括已行埋针、压丸的耳穴上,振动刺激的方法,每穴10秒到1分钟。 在作用原理上:提出"德尔他反射学说"这是美籍朝鲜人赵敏行(M.H.Cho)提出的,他是内科医生,任过大学生理助教,他多次访问法国、日本,并到法国、日本学习耳针疗法,喜欢用耳针与体针相结合的"电针体耳疗法"。 "德尔他反射"是用胶布将电子测温计探头固定在耳廓的手、足、膝、腹等区点上,每次固定一个探头,等测温计指针稳定后,双手或足、膝等部位,用冷、热或扎针进行刺激,则见10-15秒内,耳廓上与受刺激部位的相应相应的区域皮温上升1-5.5℃,维持时间不等,最长可达2小时以上,并有个体差异,而不相应的区域未见温度升高,同样刺激耳廓某区点亦可在相应的躯体上出现皮温升高。从德尔他反射通路看出,这种躯体内脏 中枢 耳廓(或其他脏腑、躯体)间的通路是双向反射径路。这种反应径路不仅是耳针疗法的基本反射通路,也是其他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由于这一反射图呈三角形,颇似尼罗河下游的德尔他三角洲,故称德尔他反射。 从实验中提出,躯体某部与其相应的耳穴间有犹如钥匙和锁孔一样的关系。 1946年,美国病理学家E.L.Potter曾观察到一些先天性两肾未发育的婴儿具有耳廓低,外形较小,软胃相应少及耳尖呈水平角度等特征,认为耳廓的外形与内脏发育有一定的关系,这与我国《黄帝内经》中"肾开窍于耳"说法不谋而合。1957年Sternlieb及1976年Edgar、Lichstein的报告均指出:耳垂部的斜行皱纹与冠心病有一定的关系。 在耳穴作用原理的研究上:美国国立麻醉研究所,首次报道了用电耳针能使人鼠实验戒断症(皮下埋藏吗啡后注射Naloxone使产生实验性戒断症状)显著缓解。 苏联:1959年卡尔辛斯基在其专著中认为:"耳针治疗是超节段的反射过程",刺激耳廓或鼻粘膜可获得一定疗效。 近年来临床应用耳针还进行实验研究:高尔切关于针刺耳廓反射点治疗7例各种眼痛报告及V.L.Krichisvili在苏联针灸会议上发表的《人和动物不同部位在耳廓上的投影》一文指出耳与躯体的联系,与交感精神经有关等。 在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一届针灸学术大会上P.Ja.Gaponiuk,T.Ju.Sher-kovina报道了针刺耳穴,对114例一 、二期高血压及不同类型的血液循环患者的中心血液动力学的参数的影响。针刺耳穴:皮质下、脑干、肾、高血压点、耳尖和降压沟,可降低过度运动型血液循环张力亢进的血压。 针刺耳穴:降压沟、枕小神经、耳尖、心、肾,可调节心脏节律与收缩力引起运动减退型或正常血液循环的血压。 其中94%患者症状改善,6%患者无显著改变。近代耳穴疗法,在世界各国应用较为普遍,特别是1971年,我国对外公布针麻成果以后,许多国家都来我国访问,研究针麻,研究应用耳针。如罗马尼亚Biance Donose和Awrelia Banica报告了耳针治疗100例由于颊颌颜面和耳鼻咽喉疾病引起的头痛,80%头痛获得缓解,20%有改善,朝鲜Kim Won Chol等报道了针刺对脑震荡患者的穴位反应性和脑电图的作用的临床研究。朝鲜Pak Yong Sun等报道了耳穴的生理特性的研究。他们研究了耳针穴位、电生物活性及其针刺刺激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耳针可使疼痛阀值升高,降低由于疼痛引起的血压升高,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越弱,耳针的效果就越好。印度J.K.Chandnani报道了耳针和体针治疗肥胖病100多例, 10次治疗后体重下降2-3公斤,30次治疗后80%患者体重下降6-10公斤,20%患者体重不降。印度Snbhaon Daeal,Nirmalchandra Sh Tty报道了耳针在小儿外科术后止痛方面的应用,129例在耳神门、皮质下、肺和相应穴位区域埋针,结果获得止痛、镇静和睡眠良好,没有副作用,与应用和止痛药物相比,耳针作用强;经止痛药治疗无效的病人改用耳针后疼痛可立即缓解。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Ledrich.T.Cheung报道了电刺激双侧耳针穴位:交感、肺、神门、皮质下,防治吸烟嗜好。耳穴诊治法已在几十个国家应用,并从耳穴的特异性、耳穴和经络、脏腑的关系、耳穴作用机理去研究,而且在研究上也注意多学科协作,在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上也日趋增多,有其特色,可供我们借鉴,然而耳针源于中国。我们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更要努力发挥中国宝贵医学遗产,为发展耳针事业,做更大努力!自己不懂 但给楼主找了点参考资料
1672年2月6日,牛顿来到伦敦参加例会,作为对皇家学会的回报,牛顿将他精心准备的“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的论文递交皇家学会,并于2月19日刊登在皇家学会的会刊《
含1篇,说明有1篇即满足要求,2篇以上更好!
杨立新的学术历程我从1980年开始研究民商法,已经20年了。在这20年中,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九年我在1975年到法院工作以后,先是在
本人第一篇SCI文章发表于2014年,是我硕士文章的翻译版。 由于学科专业为航空工程,没有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发表SCI文章相对困难。
第一:你有像样的文章,最好经过专家修改的第二:你在某核心刊物有认识的编导可能帮帮你。第三:在网上找那种可以花钱就发文章的代理(很多)。文章投稿之后要二到三个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