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60

a田艳恒
首页 > 论文发表 > 中国木屐论文发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张壮壮zy

已采纳

木屐作者将木屐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的方法如下: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展示了“我”的成长过程,表现了父爱的无私,抒发了对父亲的热爱眷念之情。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

290 评论

陈宏立夏

木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下雨天,或是在泥地行走。而木屐最早是起源于中国。 汉代时期,女性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梁的贵族也经常穿着高齿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跟着穿上了木屐。 但除了两齿木屐之外,古代行军打战时也会使用平底木屐,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不仅仅是军人如此,平民也会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 中国木屐的形制多种多样,而夹脚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 我们在小学课本里,也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就在几近绝望之时,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汤下肚,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发现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的时候,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继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封赏那些以前和他一起逃亡的随从,却忘记了介子推,没有封赏到他。 而介子推也没有主动请求封赏,认为这只是在尽臣子之责,没必要封赏,之后就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到山里。晋文公发觉后,知道介子推住在山里,就派人去寻找,但介子推有意躲避着,怎么找也找不到,心急的晋文公只好下令烧山,想迫使介子推出来,可大火未能撼动介子推的归隐之心,等到被人发现时,他和母亲已经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命人将旁边烧剩下的残木劈成板子,做成木屐,穿于脚上。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辙。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现在的木屐在日本比较流行,只要中国人一提到这种鞋,首先想到的不是我们的古人,而是传入日本的木屐。 而导致日本人如此喜爱的原因也跟日本的地形有关,日本四面环海,气候潮湿,夏季多雨,一般材质的鞋都易腐烂,相比之下,木质鞋子就坚强多了。

172 评论

leleba2013

因为木屐在唐朝时候传到日本的时候,他们很喜欢,主要是和和服一起使用,所以就把木屐当做了一种文化传承了下来,而中国没有传承下来。

215 评论

钟玉婷是好孩纸

为什么称雨鞋为套鞋- ——兼谈木屐的功能变化 柯继承 江南一带,特别是苏州人,习惯把雨鞋称为套鞋,那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早先雨鞋是套在一般鞋子外面的吗? 这就得从木屐谈起。 木屐就是古人用木板制作、鞋底装木齿、走路防水防滑的“鞋”,据考是中国人的发明。1987年,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晚期遗址上,就出土过两件残存的木屐。木屐在古代很风行,后来甚至还出现了结构相仿的帛屐、皮屐,甚至铁屐——不过铁屐下面就不用木齿,而是施以铁钉,就像钉鞋了,清代赵翼《陔余丛书》就说:“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 古人爱穿木屐,倒不单单是防雨。据《庄子》“异苑”,春秋时期晋文公穿木屐,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在晋文公遭难时,一直辅佐在旁,晋文公也器重他,后来晋文公当了国君,介子推却不愿论功就赏,逃到山中,死活不愿出来。晋文公为逼他就范,放火烧山,最后介子推躲在山中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晋文公很痛心,就把大树砍下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上就想到介子推,“足下”一词从此就成了汉语中对人的一种尊称。苏州灵岩山馆娃宫,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与美人西施的离宫,里面有一条走廊,夫差把路底下挖空,摆放着一排缸甏,上面盖以一层传音效果极好的木板。之后,让西施穿着木屐在上面行走,就会发出“空谷足音”般奇妙声响。木屐又称作屧,所以这条廊叫做“响屧廊”。唐诗人皮日休吟为“响屧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声”(《馆娃宫怀古五绝》之五),响屧廊至今还在。 又有传说南朝谢灵运爱穿木屐登山,一说鞋底木齿就是他发明的。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这样游山玩水,真是潇洒,木屐因而被人称作“谢公屐”。这一种风流,唐代诗人李白非常想往,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吟道:“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资治通鉴》描写淝水之战时,东晋大臣谢安,在一切安排停当后,耽在客厅中与客人下围棋,胜利捷报传来,他了无喜色,“下棋如故”,显得很正常,客人问什么事,他慢吞吞答道“小儿辈遂已破贼”。尽管表面上镇静,但他还是抵制不了内心喜悦。于下棋结束,走进房间时,“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这一方面说谢安即使在屋内与人下棋,他还是穿着木屐,另一方面也说明谢安的“矫情”与“镇定”。 当然,木屐的主要功能还是为了防雨,防止鞋子被雨水淋湿,这让人想到了鞋套。 古人为了防雨,有时就用皮做个套,罩在鞋子上,叫做鞋套,目的也是保暖、防湿,也就是说,有时就不必脱下鞋子,直接穿进鞋套就行了。 穿木屐大约也是这样吧?例如女子雨天外出,难道非赤脚穿木屐吗?(这在旧时,恐怕是“有违观瞻”的)那么,好,就连带鞋子直接穿在木屐上吧,木屐起的是“套”的功用。 古典小说《红楼梦》有这么一段描写: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文闷制风雨词”讲到林黛玉病了,贾宝玉冒雨去看她,“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看他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绿绸繖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的?也倒干净些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下了。’” 这是说林黛玉见贾宝玉冒雨前来,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身上不湿,可以理解。但脚上鞋袜怎么也不湿呢?有点奇怪,就问贾宝玉,宝玉解释道,我脚上穿了一双棠木屐来的,刚才把它脱在廊檐下了。棠木屐指以沙棠木制的木屐,贾宝玉是把棠木屐套在鞋子上走路,所以鞋袜都未湿掉。也就是说,木屐确是套在鞋子外面的。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辛丑本)上,有一家店铺招贴为“伞套发行”。这是什么意思?“伞套发行”中的行,是商行的行;发,是销售的意思。“伞套发行”就是销售伞套的店铺。伞套又是什么呢?从画面看,店铺销售的正是雨伞和木屐,伞套伞套,那不就是雨伞与鞋套吗?店中除一把把雨伞外,货架下层,放的就是木屐!鞋套,指的就是木屐(从画面看,木屐比人穿的鞋子要大些),原来它防雨,起的还真是“套”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后来干脆称胶制的雨鞋叫做“套鞋”的缘故。 木屐,苏州人称木脚板或木拖板,下雨天或泥泞路上,不便穿鞋,穿木屐就很方便,防湿防滑,它确是雨具,只是后来人们是脱了鞋子穿木脚板的。但早先,就是把木屐套在鞋子外面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苏州远郊,每逢雨天,还能见到有人穿“套”在鞋外的“木脚板”呢(脚板左右两旁各有粗带子,穿时用它扎在脚鞋面)。

131 评论

春天里吃大米

在日本因为那里天气的气候原因,木屐很适合日本人使用,因此在日本很需要像木屐这样鞋子。

16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木屐论文发表时间多久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

    馋猫也优雅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木子井发表国际论文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

    刺猬小姐最女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木屐论文发表于哪一年

    没有那么多汉语中究竟有多少日语外来词?这是许多网友纠结的问题。这并不是像日本人所说的因为“中国人自卑”,而是日本人自卑。他们拿不出什么来说事,只能纠缠于汉语中的

    欣欣公主Q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土木国外公开发表论文

    土木工程发表7篇SCI论文属于高水平,属于研究领域的顶尖水平,因为SCI论文的审查标准比较严格,只有同行评审认可的优秀论文才能发表。

    养鱼的老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人投稿少的期刊小木虫

    中国药师、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物警戒等。最重要是你写的东西的题材是关于哪方面的。结合杂志的情况有针对的投稿才是最重要的,最好有一定创新或启示东西。

    爱欧尼亚荒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