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WX遁遁
个人简介: 1978年北京大学毕业,2000年国防大学基本系第18期指挥员班毕业,2001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国防管理进修班结业。1970年起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从事国际战略、海战法、海洋法及战略问题研究。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现任军事科技与装备研究室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 先后有多项成果获国家部委及军队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论文专著1000多万字。代表性专著有《未来海洋世纪的冲击》、《海战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战争离我们有多远》、《下一个目标是谁》、《话说国防》、《网络战争》、《明天我们安全吗》、《谁在制造战争》、《中国让战争走开》。 提要:近年来,军事评论家张召忠一直呼吁,要加强军事力量,防范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打击。许多人发现他近来没声了,让我们纪念这位中国新军事革命的先驱。 军事评论家张召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冒着巨大的风险,一直鼓吹新军事革命,一直呼吁,要加强军事力量,防范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打击。它的上述主张和笔者高度一致,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笔者曾克服阻力,尽可能在官方核心媒体上发表他的文章。 张召忠的评论和分析也有错误的时候,但这毕竟不是他的主流。总体而言他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及新军事革命有过巨大的贡献。关于张召忠的一些内幕是不便公开的,不过相信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于是这里借助公开报道介绍张召忠。为节约篇幅,本文有删节。 学者精神,军人本色 军人本色就是勇敢无畏,放下名利,在战场上全力拼搏,裹尸沙场也义无反顾。作为一名穿着军装的学者,在做学问上更应保持这种本色,那就是拿出军人的勇气,敢于打破学术圈沉闷的气氛,发表独到、新颖、前瞻的观点。张召忠正是这样一位军人学者。 张召忠一贯追求讲真话、讲实话、讲新话。他很欣赏电视剧《突出重围》中方英达副司令员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的军队到了说真话、实话比登天还难的时候,那这支军队还有什么希望?"他曾特意跑到中央党校门前一堵写有"实事求是"4个大字的墙下,拍了一张照片,放大后挂在自己房间里以自勉。 张召忠敢于讲新话,在军事研究领域早已被公认。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张召忠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美国海军作战样式正在向"海地一体战"和"陆海空联合作战"方向发展的观点。可惜,这种超前的观点当时并不为人所重视。然而今天,何止 "海地一体战",简直是"陆海空天电一体战"。联合作战不仅被美国军队,而且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新的作战条例。 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不进则退,企图用昨天的经验打赢明天的战争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战争是从来不会重复。只有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革新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才行;只有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战略和军事格局才行。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促使张召忠在军事研究领域提出新观念,在遭人非议,甚至怀疑和妒忌时,仍然坚持下来。参考资料:中华网--军事频道
燕园小西
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在军事领域上的意义愈加重大,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凭借着航程远、速度快以及精准度高等一系列优点,能对目标实施重创,也因此受到了不少国家的欢迎。而美国是最先接触并且研究这一方面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一个个优秀成果。
同时中俄两国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在这一领域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精力以及时间,好在小有进步,虽然跟美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却足以造成巨大威胁,让美国不得不加快研制脚步,生怕被追赶上甚至反超,毕竟以中俄的发展速度来看,这样的结果不是没有可能。
去年8月份,美国媒体有过这样一篇报道,在SR-71黑鸟高超音速侦察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SR-72将在打击任务中派上用场,这款无人侦察机采用的是第二代猎鹰飞行器技术,即使在普通状态下,也能轻松达到6马赫的飞行速度,就连20马赫也是有可能的,亮相时间预计在2020年。
这一消息公布后,立马受到了不少国家的关注,当初美军研制高超音速侦查无人机时,虽然表面上看是以侦查为由,但真正目的却是被各种猜测,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美军一直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而此次直接撕开外衣的行为着实让众人感到意外。
违背当初研制高超音速侦查无人机的意图,也是美军这一领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大方承认真正目的,看上去是在耀武扬威,但实际上却是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要知道第一代侦察机的飞行速度就已经达到3马赫了,即使是我国的红旗-16导弹,也很难保证一定能拦截成功。
说到这,不知道军迷朋友是否会想起张召忠将军2015年在节目中的预言,当时他说过这么一句话:SR-72侦查是假,打击是真。现在看来,果然是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啊!又一次成真,实在太让人佩服!
麻辣de火锅
张召忠 男,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197O年入伍,1974年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1978年大学毕业,2000年国防大学基本系第18期指挥员班毕业,2001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国防管理进修班结业。1970年起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从事国际战略、海战法、海洋法及战略问题研究。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现任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学过日语,曾到伊拉克、美国、瑞士、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工作和访问。当过战士,担任过外语翻译,后来便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兼任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特邀研究员。 学术成果丰硕,发表论文数百篇,专著十余部,计1000多万字。代表性专著有《未来海洋世纪的冲击》、《海战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下一个目标是谁》、《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以及新著《话说国防——张召忠教授演讲实录》、《网络战争》、《明天我们安全吗》、《谁在制造战争》、《中国让战争走开》等。补充资料: 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副军职,海军少将军衔。 1953年,张召忠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一个毫不起眼的农家子弟,“伴着泥土的芬芳读完了小学、中学和机电中专”。 1970年入伍,当上了“蹲在山沟里的海军”,在山风的陪伴下,搞了10年岸舰导弹。 1974年因为他的才干和“高学历”,部队选送张召忠进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因为老发不准阿拉伯语中的颤音,张召忠不惜作了舌部手术。 大学毕业时,参加命题作文,三题可任选一题。可张召忠却在规定时间里,一气完成了三题,外国专家给他打了少有的满分。 四年大学毕业后,他被派往伊拉克当阿拉伯语翻译。两年后,爆发了两伊战争,他第一次亲历了战争风云。 张召忠回国后,进了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失去了用“语”之地,又发愤攻读英语。 1986年、1988年两次被派到英国任口语翻译。之后,于工作之便,他又自学了日语,为今后的专业军事研究夯实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从军近30年,张召忠几乎一直在海军搞武器装备研究。这是一个精密而又寂寞的行当。他与众不同,能沉下心来,从原理构造开始摸索,一直到系统应用,所有环节必须吃透搞清,再逐步扩展到相关门类。 他研究航母、潜艇,再搞导弹,先后上过十多个国家的数十艘军舰。在海军的最后4年,又转行搞“海军陆战队”,研究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和各种步兵武器,几年下来,他又成了武器学的“百科全书”。 对他本人来说,任何一门学问都充满着诱惑;对旁人而言,张召忠不管搞什么,只要钻进去了,“出来时就成专家了”。
小石在青岛
张召忠,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副军职,海军少将军衔,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张召忠,男,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副军职,海军少将军衔,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特邀研究员。长期在作战部队、科研院所及军事院校工作。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学过日语,曾到伊拉克、美国、瑞士、意大利、以色列、英国、印度等国工作和访问。先后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开始参与中央电视台《防务新观察》栏目制作。2015年7月8日下午,张召忠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确认,自己已正式退休。 谈到未来的打算,张召忠说,作为学者,一辈子研究海洋、军事和战争却无缘参战,只好用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
天权STAR
张召忠, 男,1952年出生,河北盐山圣佛镇西李村人,身高181cm,体重76kg,1970年入伍,2001年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国防管理进修班结业。1970年起先后在海军南海舰队、北海舰队、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从事岸舰导弹及其他海军武器装备的使用、论证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从事国际战略、海战法、海洋法及战略问题研究。1998年调入国防大学,现任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副军职,海军少将),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学过日语,曾到伊拉克、美国、瑞士、意大利、以色列、英国、印度等国工作和访问。当过战士,担任过外语翻译,后来便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993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兼任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特邀研究员。曾获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全军育才奖等多种奖励。先后在北京大学、国防大学、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学习机械电子、阿拉伯语、英语、联合作战指挥和国防管理专业,长期在作战部队、科研院所及军事院校工作。在基础知识方面,擅长于机械、电子和外语;在专业知识方面,对海军装备、海军陆战队装备、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信息装备较为熟悉;在军事理论方面,对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海战法和海洋法、国际人道主义法、现代战争及武装冲突、联合作战理论有较多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的教学科研主要集中在军事高科技和武器装备,国际法规、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形势,国防建设、现代战争、军事变革、联合作战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求采纳
受到疫情的原因导致的,疫情的传播导致许多工作受到了影响,在科学领域也受到了很多影响。
俄乌冲突爆发快一年时间了,我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对这场冲突进行分析和观察,读者评价各不一样。总的来说,多数人认为我是亲俄派,因为我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和西方在这场
我觉得大学生发表论文有用,因为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学术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由我来讲讲吧,相信大家看完我写的话后有所启发。 进入大三大四了,课程没有之前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
《长治学院学报》常见论文发表范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 张晓斌关于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 张晋林英语教学中大学生常见的翻译错误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