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胖胖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体现。此诗语言清新,有着突出的通俗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极富音乐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悄悄”等词也是重叠的,加强了节奏感。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外,新格律诗创作也被刘半农、冰心、朱湘、陈梦家、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戴望舒、曹葆华、沈紫曼、艾青、汪静之、钱君陶、何其芳、贺敬之、郭小川、卞之琳、林庚、袁水拍、袁可嘉、臧克家、王亚平、余冠英、邹绛、鲁藜、阮章竞、绿原、屠岸、公木、刘征、刘章等诗人秉持、奉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新格律诗创研浪潮。1992年11月28日,新文学史上第一家以倡导和发展“现代汉语格律诗”为宗旨的文学社团——现代格律诗学会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并于1993年9月更名为“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公木任名誉会长,于公平任名誉顾问,艾青、卞之琳、李瑛、张志民、吴松营、吴奔星、杨子敏、林祖基、贺敬之、徐迟、屠岸、藏克家等任顾问,胡建雄任会长,黄淮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首届理事会由丁国成、丁慨然、石祥、刘征、许可、张万舒、纪鹏、何火任、汪国真、钱光培、刘功业、刘章、浪波、申身、马晋乾、张承信、李庆、王中范、黄锦卿、于中信、刘镇、阿红、中申、朱雷、陈玉坤、思宇、钱万成、崔立兴、中流、程文、李忠利、吴欢章、吴钧陶、钱春绮、顾国柱、葛乃福、潘颂德、吴开晋、孟宪忠、桑恒昌、丁芒、江锡铨、许霆、周仲器、周渡、鲁德俊、骆寒超、董培伦、龙彼德、刘钦贤、陶保玺、陈良运、熊俊桥、王光明、范方、刁永泉、白渔、石河、马新朝、张永健、邹建军、潘大华、丁鲁、杨德豫、韦丘、西彤、张朔、郭光豹、吕进、邹绛、梁平、蒋登科、穆仁、梁上泉、木斧、毛翰、陈本益、陆棨、米及思、晓雪、袁冬苇、王一桃、晓帆等300名成员组成,并于1994年10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雅园宾馆召开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与会诗人、学者六十余人,是新文学史上首次规模这样宏大的专门研讨现代格律诗的盛会,史称“雅园诗会”。中国作协书记张模专程到会祝贺,并收到了来自祖国各地的贺电、贺诗、贺画、贺信五十余件。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与会诗人学者共同认为发展与建设现代汉语格律诗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五四”以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必然。通过研讨,会上第一次对中国现代格律诗发展的现状及导向,达成了具有“最低纲领”性质的共识,即现代汉语格律诗应当具有“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的艺术特征,既要继承和发扬古代汉语格律诗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吸收自由诗的灵动素质和借鉴外国格律诗的某些长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的现代的格律诗来。会议期间还倡议建立“中华诗塔”和“中华诗书画博物院”,引起诗坛的广泛关注。至今,该学会已出版会刊《现代格律诗坛》11卷,编选出版《中国新格律诗选萃》、《雅园诗选》、《彩虹鹦353小汉俳诗家精品诗选》、《雅园诗论选》等选集数种,主编出版的“雅园诗歌丛书(诗丛、诗论丛、译丛)”已达十余种(预计出齐达到30种),学会旗下的雅园出版公司还出版其它现代格律诗集、诗论集等数十种,掀起新格律诗史上的第三次浪潮。进入新时期,又有一批热衷于现代格律诗事业的老中青年诗人和学者,陆续加盟其中,令其初步完成了新老交替,为现代格律诗的振兴,为中华诗园的筹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强劲的动力。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交流平台的大量出现和《新国风》、《世界汉诗》、《格律体新诗》、《东方诗风》、《韵律诗歌报》等发表阵地的应时诞生,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格律诗创研实践者,他们同前辈们一起,明确反对诗歌与现实、与大众、与传统隔绝,强调诗歌要贴近现实、语言晓畅、注重音乐美、兼顾形式美,编选出版了《中国现代格律诗选萃》、《中国现代格律诗大观》、《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2006年格律体新诗选》、《现代诗人诗选》等作品选集及《秋琴集》(王端成/著)、《枫韵集》(王端成/著)、《梦中家园》(李长空/著)、《尘世书》(李长空/著)、《八行、十四行诗百首》(万龙生/著)、《齐云新诗选》(齐云/著)、《我的诗》(卜白/著)、《秋水涟滟格律体新诗选集》(王世忠/著)、《香生格律诗集》(张先锋/著)、《视线内外》(晓曲/著)、《雨中百灵》(任雨玲/著)等格律新诗集,发表了《新诗:诗体重建》(吕进)、《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孙逐明)、《格律体新诗论纲》(万龙生)、《汉语新诗格律学》(程文)、《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究》(许霆)、《格律诗的“自律”与“共律”》(周仲器、黄淮)、《简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晓曲)、《论格律体新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李长空)、《论格律体新诗的艺术属性》(周拥军)、《诗帜》(于进水)、《汉语诗歌韵律学》(刘聪美)、《中国自律体新格律诗论》(李长空)等大量新格律诗诗学论文。2005年,虽有诗歌理论家提议把原“新格律诗”、“现代格律诗”诗体改称为“格律体新诗”①,并得到东方诗风论坛和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大部分成员的响应,但该提议未能成为新格律诗界的广泛共识,“新格律诗”、“现代格律诗”诗体名称依然活跃在诗坛,还诞生了“韵律新诗”诗体新名称,但都奉闻一多先生的《诗的格律》为理论奠基石。2007年10月20-21日,在新格律诗之父闻一多先生的经典论著《诗的格律》发表80周年之际,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在常熟举行,与会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对新时期以来新诗格律与格律新诗的发展作了梳理和总结,并达成部分共识。2008年底,为了“发现、促进和培养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评论、编辑、翻译的新生力量”,由《格律体新诗》杂志编委成员余小曲、李长空、张先锋等发起创立中国格律体新诗创作研究会,截至2012年,创会会员已发展到120余人;2010年,为了“高举诗歌韵律之旗帜,走诗歌韵律之道路,研究、宣传、普及、推广和振兴诗歌韵律”,由诗人于进水等发起创立中国韵律诗歌学会,也取得了部分成绩。新格律诗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回归,相信伴随着民族信心的重新拾回以及新诗的螺旋发展轨迹,未来新格律诗创作会逐步繁荣起来,理论也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推广并逐渐固定下来。一个以当代诗词、自由新诗、格律新诗三足鼎立的局面终将形成。注释①:“格律体新诗”名称最迟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出世。《中国诗宇宙》1980年1月号编发了丁慨然的《格律体新诗概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编发了陈良运的《试议格律体新诗发展前途》,《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编发了孙大雨的《格律体新诗的起源》,其时这个诗体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以至于不为诗界所熟知。(论文作者李长空。原刊《诗评人》2006年总第3期 、《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2期 ,收入刘海涛教授、宋立民教授联合开发的“大学写作”课程系统--《文学写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013年对原文修订完善后,全文刊于《写作(上旬刊)》2014年4期 )
灰羽联盟
谢晋超,男,1941年5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曾任成都七中数学教研组组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四川省数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教育学会理事,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还担任成都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客座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学成绩显著,教学科研成果有三次分别获得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奖励。先后荣获成都市优秀教师、市劳动模范(1985),四川省特级教师,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1988、1994、1998),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1991),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3),9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94年度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东方之子”对他作了专题介绍。2000年被评为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施武杰(43年4月-- ) 江苏昆山人,男,汉族,64年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81年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四川大学理学硕士学位。8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96年起至今任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校科协副主席。中国数学会第六、七届理事,四川省和重庆市数学会副理事长,政协重庆市第十届、第一届委员。国际刊物《群论杂志》首届编委。现为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是重庆市劳动模范(88年)、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92年)、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教师奖二等奖得主(93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6年)、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02年)。从事代数、群论、有限单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自87年以来先后30余次出国访问,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共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7届,发表论文110余篇,所提出的用“元素的阶之集”研究群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已培养6届博士生10人, 正指导博士生7人。6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段泽勇,男,1957年7月出生,四川蓬溪人,现任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1991年7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基础数学(无限群理论)获博士学位。1995年加入中国致公党,先后担任基层支部副主委、主委、区委主委、市委常委。1984年12月至2004年9月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86年任讲师,1992年任副教授,1994年任教授。2001年兼任西南师范大学监察处副处长,2002年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重庆直辖市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常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段泽勇于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考入吉林省四平师范学院攻读基础数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硕士学位后返回西南师范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8年8月至1992年2月公派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基础数学(无限群理论)的博士学位,如期完成学业后,1992年2月携家人回国。段泽勇在无限群论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数学专业刊物上发表,合作撰写出版《无限群论基础》专著,主持编撰《高等数学与解析几何》教材。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多年来,长期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基础课程,多次获得优秀教学奖,1999年获曾宪梓基金优秀高校教师奖。周贤伟,男,四川成都邛崃市人,北京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1963年出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数学系获运筹学研究方向硕士学位,1999年6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从北京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1986年至199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防空兵学院战术室工作,少校军衔,现任北京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主任兼书记。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电波科学学报》编委。200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主要从事自组织网络、移动通信、宽带通信网与安全技术、软件无线电和通信中的调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组合最优化研究领域提出了变工时的调度理论;作为项目负责人曾主持国家863项2目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1目项、国家中小企业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2项、总装备部预研项目3项,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参与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横向项目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电子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10多篇被SCI、EI收录;作为主编在国防工业出版社主持出版编著或专著:12部,其中《移动IP与安全》、《IP组播与安全》、《差错控制编码与安全》和《宽带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等。戴宇,男,1953年9月出生,四川绵阳人,198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2003年评为中学数学研究员。1999年被聘为西南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4年被聘为西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财经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1990年至今任《数学教学通讯》编委。1981年至今在西南师大附中任教26年,3次被评为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北碚区先进德育工作者,2005年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长期担任重庆数学奥校主教练,培养的学生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42人次,其中2名进入全国冬令营,1名进入国家集训队。积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在《数学教育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主编多种数学读物。彭智勇,男,生于1963年2月3日,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国家督学。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现任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员会委员,政协重庆市委委员,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主要工作经历1988.07-1991.07 重庆巴蜀中学教师。1991.07-1994.07 重庆巴蜀中学教工团支部书记。1994.07-1994.11 重庆巴蜀中学副主任。1994.11-1998.05 重庆巴蜀中学常务副校长。1998.05-2000.05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助理、工委委员。2000.05-2004.04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工委委员、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机关党委副书记。2001.06-2004.04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2004.04-2006.02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正厅局级)。2004.04-2006.03 重庆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2006.03-至今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主任。孙道杠,男,高级讲师,四川开江县人,1939年3月出生。民革党员。196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1961年至1983年在重庆市23中学任教并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1983年至1999年任重庆市北碚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曾任民革重庆市市委委员,民革北碚区委副主委。1988年获四川省特级教师称号,1991年北碚区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0年当选北碚区政协常委,1993年当选为重庆市第12届人大代表,1996年当选重庆直辖市首届人大代表。1996年当选为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学会自然学科分会理事长,1979年至今任《数学教学通讯》编委。主要贡献:长期致力于中学数学教学、教研和教材改革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特别是1978年以来,积极从事平面几何教学与教材改革,对解决学生平面几何入门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编写了多套初中数学教材。1997年他作为研究人员之一的“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教改实验”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二等奖。出版了10余本数学读物,发表了30余篇论文。《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冠军》获四川省教育科研二等奖和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尝试》获重庆市教育科研二等奖。唐霞宾,男,中学研究员(教授级),重庆开县人,1939年3月出生。1961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1961年8月到重庆市兼善中学任教至1999年4月退休。教龄近40年。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9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学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1月被重庆市评为中学教师研究员职称。曹黎枫,女,山东省城武县人,1948年7月出生。1982年春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现任重庆巴蜀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研究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重庆市中学高评委委员数学组组长,重庆市数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会员。重庆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副理事长。1989年荣获重庆市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995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巾帼标兵”,同时授予重庆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5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授予重庆市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重庆市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1997年荣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三届“孺子牛金球奖”;1997年4月,当选为重庆市第一届党代会代表,主席团成员;5月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6月,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2月被评为中学研究员。1999年4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骆隆森,男,汉族,1942年8月生,四川金堂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现任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曾任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十届成都市政协主席、十一届成都市政协主席。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八、九届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六、七、八、九次成都市党代会代表,六届成都市委委员,成都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简大钧,男,1944年7月出生,四川西充人,196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高级政工师,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现为无锡市委委员,江南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1月任济南铁路局党委书记,1993年6月任南京铁道医学院党委书记,2000年6月任无锡轻工大学党委书记.冉启文,男,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人,1963年4月出生。中国数学会会员,美国数学会会员,IEEE会员,ACM会员。冉启文于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并被分配到重庆大学任教。1985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次年再次考入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应用概率统计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取得理学硕士学位并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1995年晋升副教授,次年获得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同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于次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参与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联合课题“分数傅立叶变换理论及应用”的研究。2002年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任教,次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再次与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进行联合课题研究,同年晋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2004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资格。二十多年来,主要的学术研究兴趣是小波理论和分数傅立叶变换理论及其在光学、通信、图像处理和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主持和参与完成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和校级基金课题、863国家高技术研究课题、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两项,出版学术专著四部、教材一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正式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四十余篇。郑启睿:一九六四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现任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一九九三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刘高田,1963年自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3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共四川省委表彰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徐存旭,199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在2003年的青年教师上课评 比中,获得杭州市和浙江省青年教师上课比赛第一名,全国一等奖,将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说课比赛。2004年获杭州市第九届教坛新秀。滕发祥,1967年西师数学系毕业,重庆文理学院,教授,1991年评为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同年重庆市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1999年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原颂周(1886-1975)男,广东番禹县人。1911年毕业于美国爱沃华农业大学,中国近代运用遗传学原理开展水稻育种的首创者之一,早年撰写出版的《中国作物论》的
教育技术学系取得显著成绩的部分校友 姓 名 性别 专业 年 级 单 位 职称/职务/成绩 龚 浩 男 教育技术 1985级 西南民族大学电
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大学周期
怎么了?。。。。。
(按年度)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30篇,国际会议论文8篇)⒈ 苏少晨,祁涛,丁艳平,张静,赵善廷,王建林,赵望泓. 牙齿缺失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