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h心随我动
发表论文有一定标准格式,很多作者第一次发表论文,甚至发表过多篇论文依然对论文的格式不清楚。在此,我们通过此文对论文发表格式做个详细介绍。以下是发表论文格式模板,欢迎阅读。
发表的论文基本包含以下几部分:标题、作者名字、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期刊杂志要求包含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
一、标题
标题应该符合全文内容,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通常不得超过20个汉字,如果20个汉字仍无法说明白的,可以增加副标题。
二、作者名字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必须有作者名字。作者名字按先后顺序被称作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一般情况下,作者的数量是不限制的,也就是说文章是由几个人合作完成的就应该是几个人。但一般不会超过5人。部分杂志要求最多3人或者2人。
目前很多地区对职称论文中的作者要求必须是第1作者才认可。所以挂名发表的作者常不会被认可。
作者有时候还存在通讯作者一说,通常通讯作者是在标注或者文尾注明。在部分地区,通讯作者享有跟第一作者相同的认可度。
如果作者名字较多,且各作者单位不同,这时候就需要对作者名字做标注。比如:张三①李四②。然后在单位名称前对应标注。
三、作者单位
作者单位是在职称评审中确定一个作者的身份的信息,尤其在学术论文中不可缺少。通常的格式是:单位,省市,邮编。例如: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北园小学山东枣庄 277400。
作者单位应该为单位的全称,而不应该是简称。如“山东省德州市陵县第一中学”不能简写成“陵县一中”。很多地区对于单位简写的论文是不予认可的。很多作者常常应为这个原因造成职称机会错失。
四、摘要
摘要又被称为内容摘要,是对文章的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摘要通常在200字左右。摘要是对论文全文的引导,是论文格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摘要要求概括全文,不可以片面只讲文章的一部分。
五、英文摘要
部分杂志要求文章需要存在英文摘要。英文摘要是对中文摘要的一个翻译,要求翻译准确。
六、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索引的一个重要部分。关键词要求必须设置准确,恰当。让别人可以较容易地根据关键词了解文章的主要谈论问题。这也是文章划类的一个基本方式。
七、英文关键词
部分杂志要求文章需要存在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要求翻译正确。
八、正文
学术论文的.正文为论文的主体。正文的层次应该清晰,论述应该有理有据,论文的主题更是应该明确。论文写作切忌统概统论。大帽子下写小问题。发表论文的正文长度通常在2000字到8000字之间。过多应该精简,过少应该补充。
九、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具有一定的格式。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
全文1.25倍行距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三号宋体,居中,加粗)
【说明: 标题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含义笼统、泛指性很强的词语(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尽可能不用动宾结构,而用名词性短语,也不用“……的研究”,“基于……”)。】
作者11,作者22,作者31,……(四号楷体,居中)
(1. 学校 院、系名,省份 城市 邮编;2. 单位名称,省份 城市 邮编)(五号楷体,居中)
摘要:(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内容……(小五号楷体)
【说明: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要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要加自我评价,如“该研究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尚未见报道”等。摘要能否准确、具体、完整地概括原文的创新之处,将直接决定论文是否被收录、阅读和引用。摘要长度200~300字。摘要一律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不使用“本文”、“文章”、“作者”、“本研究”等作为主语。】
关键词:(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小五号楷体,全角分号隔开)
【说明: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标注3~8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用全角分号隔开。中文关键词尽量不用英文或西文符号。注意:关键词中至少有两个来自EI控词表。一般高校数字图书馆均可查到。】
中图分类号:(小五号黑体,缩进两格)TM 344.1(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 文献标志码:(小五号黑体,前空四格)A(小五号Times NewRoman体,加粗)
【说明: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一般要有3位数字,如TM 344.1)】
引言(四号宋体,加粗,顶格)
引言……(五号宋体,段前前缩进两格)
【说明: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引言中不应详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书上已有陈述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用词时,应先在引言中定义说明。引言一般不超过800字,且不计入章节编号。】
正文。。。。 (五号宋体,段前缩进两格)
1 篇幅、正斜体、黑体(四号宋体,加粗,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
1.1 篇幅(五号宋体,加粗,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
【说明:全文(计空格、图表占位)一般不超过7 000汉字。】
1.2 正斜体
1.2.1 正体(五号宋体,顶格,序号和标题文字间空半格)
【说明:变量名称用斜体单字母表示,需要区分时可加下标;下标中由文字转化来的说明性字符用正体,由变量转化来的用斜体。】
1.2.2 斜体
【说明:量单位及词头用正体。如kg、nm等。运算符用正体,如d、exp、lg、max、min等;几个特殊常数用正体,如e、π、I。】
1.3 黑体
【说明:矩阵、矢量、张量名称用黑斜体表示。】
2 层次标题
【说明: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各级层次标题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或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3 插图(图题使用小五号黑体,居中,列于图下)
【说明:
1) 插图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一般不超过6幅。
2) 插图要精心设计和绘制,要大小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插图中文字与符号均应植字,缩尺后字的大小以处于六号或小五号为宜。
3) 插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表格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4) 插图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图序(如仅有1个图,可定名为“图1”)和图题,居中排于图下。
5) 函数图要有标目,用量符号与该量单位符号之比表示,如“p / MPa”;标线数目3~7个;标线刻度朝向图内;标值圆整,一般采用0.1 n, 0.2 n, 0.5 n和1 n, 2 n, 5 n以及10 n, 20 n, 30 n, 50 n(n=1,2,3,…)较好,不要把实验数据点直接拿来作为标值,如可将0.385, 0.770, 1.155,…改为0.4, 0.8, 1.2,…,将62.5, 78.3, 101.4,…改为60, 80, 100,…,并相应平移标值线(当然图面内的数据点或曲线不能变动)。标值的数字一般不应超过3个数位,或小数点后面不超过1个“0”。为此,可通过改用标目中单位的词头或量符号前的因数来保证标值的数值尽可能处在0.1~1 000。例如:
某图上标值是1 200, 1400,…,标目为p / Pa,则可将标目改为p / kPa,相应地标值即改成1.2, 1.4,…。某图上标值是0.005, 0.010, 0.015,…,标目为R,则可将标目改为103R,相应地标值即改成5, 10,15, …。
6) 照片、灰度图清晰,彩色图要转换成黑白图表示。
7) 地图、显微图以比例尺表示尺度的放大和缩小。】
4 表格(表题使用小五号黑体,居中,列于表上)
【说明:
1) 表格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表格的内容切忌与插图及文字表述重复。
2) 表格应精心设计。为使表格的结构简洁,建议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
3) 表格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表序(如仅有1个表格,表序可定名为“表1”)和简明的表题,居中排于表格的上方。
4) 数值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头中使用“量符号/量单位”。5)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5 结论(结语)
【说明:
1) 结论或结语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可以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2) 结论是在文章结尾时对文章的论点、结果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当从研究结果确实得出了有重要价值的创新性结论,或者对相同论题的研究得出与别人不同或相反的结论时,应采用“结论”作层次标题。
3) 当未得出明确的研究结论,或结论已在“结果与讨论”中表述,而同时需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概括性总结或进一步说明时,尤其是要对文章已解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表达作者的某些主观见解或看法时,用“结语”。
4) 文章结尾时如果不能导出条理性结论,则可写成结语进行必要的讨论,文中已有分步结论的可不再在文章结尾处写出结论。
5) 结论或结语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序号、插图及数学公式。】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顶格)
[1] 期刊——作者.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刊名, 出版年, 卷(期): 起-止页码.(不要缺少页码). (小五号宋体,缩进两格;序号使用“[]”,和内容间空半格;内容中标点符号均使用半角,后空半格)
[2] 专著——作者. 书名[文献类型标志].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出版地和出版者必须有一个)
[3]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作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作者. 专著题名.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出版地和出版者必须有一个)
[4] 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 专利国别, 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5] 电子文献——作者. 题: 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说明:(详见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 参考文献应是文中直接引用的公开出版物,以15篇以上为宜,其中80%应为期刊或会议论文,80%以上为近5年出版的文献,50%以上为外文文献(若是会议论文集析出文献,必须要有会议名称、论文集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起止页码)。
2)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指明其标引处。
3)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西方作者的名字部分缩写,不加缩写点且姓名全大写。
4) 作者不超过3人的姓名都写,超过3人的,余者写“,等”或“, et al”。
5) 非英文期刊文献,先按原文列出该文献,然后另起一行附上其英文译文。】
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必须要有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Tel);(E-mail)。
导师姓名(联系人),性别,职称,硕(博)士生导师,(Tel);(E-mail)。
情流感920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模板,希望你们喜欢。
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不景气?
人文 社会 科学 的不景气,似乎已经成了令人头痛的 问题 。当然,也有人认为人文社科形势一派大好,理由是“主旋律”得到了高度弘扬。对此,我们不加辩解。也有人抱怨,人文社科的学者太差劲,郭沫若在1949年以后的成果,就是一个例子。然而,为什么板子偏要打到学者身上呢?无庸讳言,学者有自身的问题,然而,体制和管理难道就没有责任?再进一步,即使是学者真的差劲,那么,你的制度为什么不选择优秀的学者却偏偏要喜欢那些南郭先生呢?与 自然 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人文社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在管理上的要求、 方法 、 内容 、措施都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当局对人文社科的管理不注意这些特点,而是用管理工程技术的套路来对付人文社科,恰恰是造成这种不景气的根源之一。本文不涉及学术以外的因素,也不讨论 政治 对学术的 影响 ,只是就人文社科的体制和管理中的几个关系谈点看法。
一、计划和学术的关系
中国 的人文社会科学计划,包括具体的项目计划到整体的长远规划,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计划往往距学术较远,而距政治或现实需要较近。官方所关切的,学术界不一定关切;学术界关切的,官方却不一定重视;而以官方为主体制定的各类人文社会科学计划或规划,虽然是学术界要“项目”的对象,却往往不是学术界感“兴趣”的对象(看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每年的“课题指南”,这种毛病一目了然)。学术界对计划有一种“非学术”的或“官方”的感觉,由此而导致了一种现象:许多计划和规划中的重大内容,学术界不觉其重大;而学术界普遍认为重大的 研究 课题,又与计划和规划无缘。
计划之所以距学术较远,在于计划的制定依据主要是官方的政策。在计划的制定中,虽然也有专家参与,但是,参与的专家往往是有选择的。坐“冷板凳”的专家一般都进入不了制定计划的圈子,即使他们有制定计划的建议权,其建议也往往得不到官方的肯定和支持。而学术上的创新,多数是“冷板凳”专家的事情。另外,参与制定计划的专家,一般都是“权威”级人物,而学术权威(即使是胸襟十分开阔的权威),由于长期的学科浸淫,会不自觉地畛域自封,对计划制定造成相应影响。各种学术计划和规划的偏差,往往与此有关。
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管理的本质在于规范。创新往往具有“标新立异”的特色,如果已经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社会的普遍承认,那么,它的学术意义就已经在消隐,而社会意义在凸显。计划和规划是一种规范性的东西,对于创新往往不予支持,这是造成计划与学术脱节的一个内在因素。
计划的制定如何能够与学术进展合拍,值得探讨。在学术研究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十分多见。即使在自然科学和技术开发领域,这种现象亦非例外。美国自发形成的硅谷红红火火,而日本政府规划的筑波 科技 城则冷冷清清,就是明显的例证。中国各级各类社科规划的制定,应该汲取这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二、项目和成果的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评价,存在着项目与成果的内在矛盾。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各项评价指标都比较重视项目,而这种重视,也存在一定问题。正如一个学者所言:对项目的评价,就像一个对刚刚怀孕的妇女评判她是否能生出一个天才一样难。
项目往往是“官方”的,主旋律的,因而,项目的成果,在官方的支持下,部头大,印制好,加上足够的宣传,往往规模宏大,先声夺人。但问题在于,项目成果的本身,有许多只能根据“官方口径”,政策含量偏大,学术含量不足,外表的辉煌下面是思想的贫乏,学术界也对这种项目成果并不十分看重。
真正在学术上有影响,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学术成果,却往往进不了所谓的项目,从研究到出成果都十分艰难。当然也有例外,部分“功成名就”的学者,可以进入项目,也可以结合项目的完成,出一些高质量、有品位的成果。但是,那些开拓性极强、极富新意的课题,本身在学术界也有较大争议,要进入官方的项目则更为困难,只有已经获得了突破,取得了“圈内”的承认,才有可能立项。而一旦取得“圈内”的承认,其学术思想的最辉煌部分也已经成为“过去式”,以后的项目,则属于“锦上添花”性质而非“雪中送炭”。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中的一大弊端,是过份重视项目。在导向上鼓励争项目,争经费,然而成果评价跟不上,致使不少项目雷声大,雨点小,然后出一些平庸之作完成项目。这些项目的完成则又为主持人争取新的项目奠定了基础,以后争取项目更为有利,形成项目成果学术质量锐降的恶性循环。
三、大和小的关系
受 自然 科学 重大发现推动整个科学体系 发展 的 影响 ,人文 社会 科学 研究 也强调重大课题的研究。但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什么才算重大?这个 问题 也值得探讨。
如果按照我们现行的思路,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只不过是给一个妓女作传,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题目,根本算不上“重大课题”;甚至如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能否进入我们的所谓“重大课题”也有问题;考古学界推崇的夏鼐先生,用来否定“ 中国 文化西来说”的最有力的证据,只不过是不起眼的几块陶片,而这些陶片在出土时,丝毫也没有“重大发现”的迹象。类似于这种小课题做出了大文章的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比比皆是。
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研究 方法 往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小题目做出大文章。最典型的事例之一,就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所取的年代,是一个毫不起眼、也没有什么重大事件的年代;所取的史料,无非是一些宫廷和官场的琐事,鸡零狗碎。但是,作者却从这种“小”里面发掘出了“大”,写出了明代社会的深刻变化。这对我们来说,不无启示。鲁迅的《一件小事》,写出了散文名篇,没有任何“重大意义”的阿q,写出了中国 现代 小说史上最典型的人物。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篇》,几乎都是零零散散的小事,却写出了学术阐释的新境界。就连马克思具有划 时代 意义的 经济 学研究,也是从最简单、最一般的商品交换入手的。因此,对于“大”和“小”的关系,我们亦应重新审视。
笔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的大小只是相对而言,更重要的在于学术识见和功力。功力不够,识见不广,缺乏学术上的深邃和敏锐,“大课题”也做不出好文章,相反,“小课题”却能出大成果。从管理的角度言,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大小观”予以调整,不再过份强调“题目”的重大,而是注重“成果”的重大,使管理行为真正起到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
四、集体攻关和个人研究的关系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集体攻关和个人研究的关系也值得注意。大体上,管理部门往往比较强调集体攻关,主张集中力量进行重大项目的研究,而个人研究一般得不到必要的重视。问题在于,是不是集体攻关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佳方式?
管 理学 家西蒙,把科学研究中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中,一般都能排除价值因素,只关注事实因素,恪守价值中立原则。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极难排除价值因素。即使如特别强调价值中立的马克斯·韦伯,在他的 历史 学、宗教学以及官僚组织 理论 研究中,也渗透着自己的价值偏好。笔者认为,在能够排除价值因素的科学研究中,集体攻关可能是比较好的方式;而在不能排除价值因素的科学研究中,个人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众所周知,要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对事实的认定上比较容易,而要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对价值的认定上则极为困难。人文社会科学的集体项目之所以难以组织,学术观点上之所以难以统一,除了学术以外的原因外,往往产生在价值判断的不同上。一个集中了优秀人才的写作班子,可以写出很漂亮的公文,但却肯定不能写出很漂亮的小说或散文,其原因就在这里。在价值因素远远超过事实因素的人文学科,提倡集体攻关,充其量只能出一些公式化、概念化味道极浓,顶多只是教材一类的成果,而在以事实因素为主的部分社会科学(如采用数理方法研究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集体攻关则可以形成较为重大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门类、不同课题予以区别对待。
笔者以为,在文史类学科不宜片面强调集体攻关(除非是编写教材),而应当以个人研究为主。只有那种确实是因为学术见解、研究思路极为靠近,完全是出于学术原因走到一起的课题,才可适当组织集体研究。即使是在集体研究中,各人的思想脉络也应明确清晰。一般情况下,“拉郎配”式的集体项目,对研究成果的质量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在接近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部分社科类学科,则可适当提倡集体攻关,但由于其依然有一定的价值因素其作用,仍不能完全排除个人研究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课题类型,恰当鼓励个人研究,是人文社科管理工作改革的一个思路。
五、 研究 和宣传的关系
人文 社会 科学 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评价依据什么,这也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 ,主要盛行两种做法:一是看杂志或出版社等级,二是看书评、索引、摘引和转载。除此之外,报刊的宣传介绍以及获奖情况,也对评价有着重要 影响 。如果稍微探究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评价,主要适用于宣传,而不适用于研究。
杂志和出版社的等级,确实和论文著作的质量有关联,一般来说,高层次的杂志(如所谓权威杂志、核心杂志)发表的文章,多数质量较高,高水平的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出版的著作,多为上乘之作。但是,普通杂志和一般出版社所出的东西,也不乏学术上的创见。特别是因为高层次出版机构的规范性要求,一些非常活跃的创见,往往受到限制。例如,前些年的《读书》在学术圈内的影响,可能不比《 中国 社会科学》差,但在杂志排名中,《读书》却上不了“档次”。科研管理中按杂志和出版社等级的排名,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与学术见解无关,对于推进学术思想的 发展 没有起到预期的积极作用。
好的书评,确实是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依据。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今的书评宣传因素过多,真正属于学术性的书评十分少见。摘引和转载,确实也能起到学术促进作用,但不可一概而论,如《新华文摘》的转载,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是,无可否认,《新华文摘》的转载,其指导思想是把 政治 放在第一位的,学术只能屈居第二。我们不必要、也毋需要改变《新华文摘》的办刊方针,它本来就不是为学术评价而是为现实政治办的刊物。因此,参照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 艺术 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建立一个我国人文社科的学术性检索系统,有可能给我国人文社科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基础。
至于报刊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媒体炒作性质,学术评价不仅不能作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防止其对学术评价的误导。北京老山汉墓的报道,就是这种媒体炒作的明显一例。而社科成果的获奖则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比较规范的奖励,具有较重要的学术评价性质,有些评奖则五花八门,其目的往往不是学术性的。
从总体上看,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依据,目前的明显偏差是宣传性居多,学术性偏少。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涉及到多种因素,较为复杂。但是,如果不解决一些基本的认识 问题 ,就有可能导致管理的偏差乃至失误,甚至会使人文社科研究出现部头越大、水分越多,外表越精美、质量越低下,炒作越厉害、 内容 越贫乏的现象,产生出更多的"学术垃圾"。
当然,人文社科研究的管理,很难达到一个理想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上述弊端也不现实。不过,有关方面应当对上述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以调整管理思路,尽可能地消除过大的偏差。譬如,在计划的制定和项目的设计上,可以用宏观方向的确定取代具体课题的确定,在成果的评价上,少一点政治因素而多一点学术因素。西蒙在管 理学 的研究中,曾经提出过最优型决策和满意型决策的区分,认为最优型决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际上无法达到,而现实中的决策都是满意型的,即能够满足最低需求以上、可以接受或可以容忍的。人文社科研究管理,也应该尽可能达到西蒙所说的"满意"标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模板
这样OK吗 封面&封底
发表论文格式模板 发表论文有一定标准格式,很多作者第一次发表论文,甚至发表过多篇论文依然对论文的格式不清楚。在此,我们通过此文对论文发表格式做个详细介绍。以下是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
1.让同事或者教授来审阅你的研究论文。 他们应该对你论文的语法、拼写错误、错字、表达是否清晰和简洁进行修改。他们还应该验证你写的内容...2.根据审稿人的建议修
是要投到杂志社吗? 标题 作者姓名1 ,作者姓名2 (1. 作者单位正式对外名称,省份 城市 邮编;2.作者单位正式对外名称,省份 城市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