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6

princefrank
首页 > 论文发表 > 王文通发表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站在时光深处

已采纳

越来越多的学者正显示有兴趣在通过语言的方法翻译研究。与1949年和1989年,一个不完整的调查,作者发现,有大约只有30教科书通道的讨论之间的关系,语言学和翻译,包括方面的普通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篇章语言学,修辞学和机器翻译。从1990年至1994年,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目增加了通道,看翻译,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几乎160发表的文章中对这些五年关心的翻译和普通语言学,文体学,比较语言学,语义,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字语言学,修辞学等新的条款,如话语分析,诠释学,动态等值,深部结构和表面结构,背景,主题和述位,合作的原则,更遑论只是一个数,出现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我们一定可以找出一个趋势,应用语言学理论翻译研究在这些年。 今天,我们在点质疑语言学是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翻译。近年来,一些学者,谁是在赞成的免费翻译,曾多次提出这个问题向公众,并呼吁结束了语言的方法翻译。一些坚信,翻译是一种艺术和语言学,因此,既不是有用的,亦无帮助。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看看翻译作为一个整体,包括科学的翻译那里的意思是僵化和限制,自由度是有限的。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既不需要也不赞赏。 但是,即使是在文学翻译,语言学,是难以负担。王宗炎指出, «如果一看到语言学作为一个机构的规则,规范的语言,翻译,最可能会哈欠与无聊。如果它标志使用的字和locutions以适合的场合,是没有任何停止译员从概括性的语言学» (王1991年: 38 ) 。争议«字面»银两«免费»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有说服力的支持者,一边一国。举例来说,古代西方学者一样,伊拉斯谟,奥古斯丁,和其他人赞成,直译。其中中国早期翻译,鸠摩罗什是被视为免费的学校,而轩zuang似乎字面和灵活性。在当代中国,严复主张诠释学的翻译,而鲁迅的首选一拙劣的版本,一个是免费的,但不精确。有没有错,在上述任何立场。当这些译员强调,免费翻译,他们从不否认的可能性直译,反之亦然。问题只出现时,讨论,轮流相当于翻译。 问题的等价性已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有可能是一个等价语文元素,独立设置他们在其中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假设,一些«字面»翻译试图分解一个文本到单一元素,希望找到等值在目标语言。这是一个天真的想法。 jakobson ( 1971年: 262 )指出, «等价在不同的是枢机主教的问题,语言和关键的关注语言学。 » ,他并不是指«等价» ,但«在等价的不同之处»为枢机主教的问题。奈达也误解了很多,他的概念«等价, »他走上表示«翻译组成,在复制,在受体的语言最接近自然相当于源语言讯息,首先是在条款的含义和在第二条款作风» ( 1969年: 12 ) 。他进一步得出结论认为, «绝对的等值翻译是绝不可能» ( 1984年: 14 ) 。德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认为,成功或失败,无论是免费或直译的方法是不确定的:一不适当«字面»翻译可能会尴尬,甚至费解的,而过分«免费»之一,可能会使原来的文本,分化和完全消失。对他们来说,等价之间的翻译和原创,只能在实现的经验,与会者(参见德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1981 : 216-217 ) 。卡特福德( 1965年: 27 )表达了同样的关注,相等于翻译只是«实证的现象,通过比较发现, SL和铊的案文。 »在列举上述例子,我有绝对无意坚持对不可译。我的意思是,一个翻译者应该把他或她自己的经验和加工活动,到文本:解决问题,减少polyvalence解释,远离任何不一致或不连续性。语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对待不同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始终与意识,有没有确切的等价但只有逼近。因此,功放和简化成为可以接受的。 如果我们同意的文本可以翻译,那么,以何种方式是否语言学的贡献翻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看看在接受西方语言学在中国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中文应运而生年底才在上个世纪,当马建忠出版了一本书的语法马氏文通«马氏文通»于1898年,这是首次在中国了语法印支欧洲语言作为其模型。研究语言,反过来又影响,翻译研究在中国。在麻石wenton ,主要的重点是使用形态,这占用了6 - sevenths的这本书。影响占主导地位的趋势形态学研究,总之,被视为最低有意义的单位,和刑期,因此,合乎逻辑的组合的话,各种具体的类型。翻译,然后,主要是基于该单位的Word 。在西方,圣经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翻译佛经并在中国。 直到十九世纪末做了一些语言学家来认识到判刑,不只是总结了测序,换句话说,他们所载的。布拉格学派,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相当大的贡献的研究语法。根据该分析方法的功能的角度来看,布拉格学派,一个句子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主题和述位。主题是反对述位在类似方式之间的区别的话题和评论,并定义为一个组成部分,句,至少这有助于推进的过程中的沟通。述位,另一方面,是一个组成部分,一句是增加最与时俱进的过程中的沟通和具有最高程度的交际动力。这两个名词,帮助启发的过程中中文翻译成英文。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研究语法达到高峰,与乔姆斯基的建立转换-生成语法。这一理论的深部结构和表面结构的语言翻译的影响极大。奈达依赖于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他«分析- transfering -重建»模式的翻译。一些中国语言学家,在此期间,试图以提高语文研究,以更高的飞机。李进喜( 1982年)扩大的作用句研究在他的书中一个新的汉语语法,其中三分之二是专门讨论句子的形成或语法。他写道, «没有的话,可以发现除语境中的一个句子。 »研究当时的改善,其他grammarians ,包括吕叔湘,王力。 与发展的语言学研究,翻译的基础上,单位的一句是所提出的一些学者。这是林语堂谁首先运用理论对翻译在他的文章«对翻译的。 »他声称«翻译应该做的事的基础上一句[...]什么翻译应忠实,是不是个别的话,但意思转达他们» (林1984年为: r 3 ) 。的重要性的背景下,在理解句子,因此强调。超yuanren ,一个中国学者和哈佛大学教授,学者的批评和笔译谁往往忘记这一点,并采取语言为一些独立和自给自足。事实上,这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翻译句子,我们取决于它的背景;当我们解释1话语,我们依赖的背景下的讲话(参见超1967 ) 。当一个句子,是从文字,它通常变得含糊不清,由于缺乏背景。因此,翻译成为困难。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的刑罚甚至没有足够的。一个完整的研究应该作出的全文。一个简单的句子一样, «乔治通过»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不同背景下。如果背景是一个考试,这意味着没有乔治,以及对测试;在一个卡片游戏,它会表明,乔治拒绝他的机会,出价;在体育这将意味着球达成的另一个球员。没有一个背景下,我们怎么能决定一个翻译?语言学家,因此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研究文本和话语分析。篇章语言学已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自那时起。范dijk是一个先驱在这一领域,和他的4卷版的手册,话语分析是具有极大的价值。哈利迪的凝聚力的中,英文介绍功能语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对文字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德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 1981 )提供了一个整体和系统的研究文本,这是有益的翻译研究。德beaugrande其实写了一本书所谓的因素,在一个理论的诗翻译在1978年。这本书并没有成为很受欢迎,因为它仅限于讨论诗歌的翻译。在同一时间内,书籍,语言学的方法,以翻译介绍到中国,如工程尤金奈达,彼得newmarks , , JC卡特福德,乔治mounin ,和其他人。这些书籍了很大的推动,应用语言学理论翻译研究在中国。 文本或discoursive的方式来研究翻译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篇章语言学。一些研究仍留在句法或语义层面上,虽然甚至有文本装置被聘用。在谈到翻译单位的Word和文字,奈达写道: ...一般人天真地认为,语言是换言之,共同默契的假设,结果翻译涉及更换一个字,语文与一个字,语文乙和更多«认真»这类翻译的是,更为尖锐。在其他换句话说,传统关注的焦点,在翻译上字。人们认识到,这不是一个足够大的单位,因此,重点转移到判刑。不过,专家,翻译和语言学家已能证明个人的句子,在反过来,是不够的。重点应放在该段,并在一定程度上总的话语。 (奈达和tabber 1969 : 152 ) 从这个声明可以看出,奈达的问候话语,作为大于一个段落,作为一篇文章,与一个开始和结束。奈达自己从未申请篇章语言学翻译,可能会有一些混乱,如果我们用他的任期在我们的解释话语,因为话语分析不仅是研究的基础上,较大的语言结构。 一些中国学者没有作出努力申请文本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翻译。王秉勤的文章( 1987年)是第一学术论文这一类的。他说,他的目标是研究和发现规则的内部结构,文字在根据篇章语言学。他分析,许多例子使用的词句分析,但不幸的是,所有的样品,他收集到的描述,风景或报价从书籍的伟大学者-没有对话,没有言外或成事部队在该语言。他未能提供了各种例子。基于这个原因,他的研究结果,主要是限于修辞文本在中国古代(参见王1981 ;罗1994年) 。 学者一样,他自然适用于pragamatics翻译。他的文章( 1992 )提出了两个新的条款, « pragmalinguistics »和«社会经济语用学» ,在翻译,是指分别以«研究务实的武力或语言使用的观点,语言来源» ,并«务实的研究其中,研究条件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情况。 »他讨论的可能性,运用务实的态度,翻译,以实现一个务实的等效之间的来源和目标文本,即是重现的讯息,进行源语言本身,以及含义进行了由源语言其背景和文化。在这方面的文章,他也试图区分«语用语言学»从«社会经济语用学» ,但最后也承认, «其实,一个清晰的线之间的语用语言学和社会经济语用学有时可能难以得出。 »他仍然坚持认为,应用该务实的态度,翻译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柯莉( 1992 )认为,语义,而在广义相结合的语义和语用学的,应加以研究,以帮助理解,解释和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翻译中。在这篇文章中,他审查了4语义条款-«意义和参考, » « h yponomy, » «变化的意义»和«背景» -让许多例子,i l lusrate的重要性,有一些一般性的知识和语义理解之间的关系和语义的翻译。这篇文章中明确写道,读者可以很容易吸取灵感来自它。 这些语言学的方法,棚灯,对新标准的«信,达,雅»所界定的严复。中国学者开始批评含糊不清,这三个标准和努力给他们具体的意义,通过理论的西方语言学。结果是内容,这三个传统标准已大大丰富了,尤其是影响等值理论,在广义上是指目标语言应相等于源语言从语义,务实和文体点查看。但我们仍无法评价翻译在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因此,中国学者一样,范守,徐shenghuan和万亩鲤鱼走上了定量分析的翻译,用模糊集理论的数学在完成他们的分析。范发表的几篇文章,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他1987年至1990年的文章评价翻译根据的数值数量的忠诚。徐的文章«的数学模型,评价一个翻译的质量»提出了一种正常的数学模型。他说,是很难产生一个绝对准确的评价翻译与这个模式,因为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人的思考过程。作出这样的分析更准确和客观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该单位在翻译是很难啃的骨头。不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研究在翻译研究将以往任何时候都足够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都集中在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奈达认为,股应判刑,并在一定意义上,话语。巴尔胡达罗夫( 1993 : 40 ) ,苏联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建议: 翻译是转变的过程中讲话的产品(或文字)产生的一种语言,成为一个讲话的产品(或文字)在另一种语言。 [ … … ]它如下认为,最重要的任务,译者谁进行的过程中转型,该理论家谁介绍或创建一个模型,这个过程中,是要建立最低限度的翻译单位,因为它是一般所谓,翻译单位,在源文本。 虽然他注意到的重要性,翻译单位在一个文本,并认为这个单位可以是一个单位,任何级别的语言,他没有指出是什么文字,是和它如何可能来衡量翻译。 Halliday的概念,条文可能会显着在这种情况下。他说,一个条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单位。他区别的三项职能的条款:文本,人际和概念。据哈利迪,这些职能是不具备的词或短语。但他是不太成功的在分析之间的关系,第和文本(参见哈利迪1985年) 。在中国,有些人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王春( 1987年: 10 )更多或更少的股份bakhudarov的看法,认为翻译单位不能局限于只为服刑。在某些方面,音素,词,词组,句,段,或什至文本都可以充当一个单位。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找到任何特殊的治疗文本翻译,除了有文本作为最高级别之间的翻译单位。这不是目的,篇章语言学或话语分析。如果我们想申请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翻译,我们会要求考的做法。

336 评论

润风水尚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②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③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④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①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②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④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

273 评论

好想你chen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也都有词性、句式之类的很相似

224 评论

candy晓琳

共性:句字成份很相,还有都是主谓宾的形式。 个性:简单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268 评论

相关问答

  • 北京交通大学王博发表的论文

    中国滑雪协会编:《中国滑雪运动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91年3月。【2】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滑雪协会编:《中国滑雪运动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王小旭zx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南通大学王子恒发表论文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以美术类专业为主,音乐系专业并非此学院的重点专业。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概况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是由原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音乐专业并入南通大学美

    lovelymand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联通王鑫论文发表时间

    姓名 王鑫(Wang Xin) 国家/地区: 中国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92-08-11 身高: 137cm 体重: 28kg 大项: 跳水

    linximeng52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王鑫发表的论文

    王鑫在58同城 干了5年6个月。王鑫是在2016年9月加入的优信集团,58同城优信首席市场官在5月31号宣布辞职。王鑫说是因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原因,优信集团也充分

    秉诚装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王生发表的论文

    毛伟 王生 施海荣 张海东 陈一心

    激动的小胖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